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陶潛擬古詩

陶潛擬古詩

發布時間: 2021-01-06 07:08:51

Ⅰ 陶淵明《擬古詩九首其八》

我年少的時候身體健壯且性情激烈,獨自按劍行游天下。
誰說我只在附內近遊走,我到達了容張掖縣以及幽州。
餓了就像伯夷與叔齊隱居在首陽山,採薇食用,
渴了則飲用太子丹送別荊軻的易水之水。
遠游的路上未遇彼此相交而能相互了解的朋友,只見到了古代的墳冢。
路邊見到兩座年代久遠的荒墳,埋的是俞伯牙與莊子。
俞伯牙與莊子有像鍾子期和惠施那樣的難得知音,
而我遊走四方,想要求取的又是甚麼呢?

Ⅱ 陶淵明的詩越多越好

歸園田居五首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歿無復餘」。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讀《山海經》十三首
其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其二∶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顏。
天地共俱生,不知幾何年。
靈化無窮已,館宇非一山。
高酣發新謠,寧效俗中言!

其三∶
迢迢槐江嶺,是為玄圃丘。
西南望昆墟,光氣難與儔。
亭亭明玕照,洛洛清淫流。
恨不及周穆,托乘一來游。

其四∶
丹木生何許?乃在峚山陽。
黃花復朱實,食之壽命長。
白玉凝素液,瑾瑜發奇光。
豈伊君子寶,見重我軒黃。

其五∶
翩翩三青鳥,毛色奇可憐。
朝為王母使,暮歸三危山。
我欲因此鳥,具向王母言∶
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

其六∶
逍遙蕪皋上,杳然望扶木。
洪柯百萬尋,森散復暘谷。
靈人侍丹池,朝朝為日浴。
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見燭。

其七∶
粲粲三珠樹,寄生赤水陰。
亭亭凌風桂,八干共成林。
靈鳳撫雲舞,神鸞調玉音。
雖非世上寶,爰得王母心。

其八∶
自古皆有沒,何人得靈長?
不死復不死,萬歲如平常。
赤泉給我飲,員丘足我糧。
方與三辰游,壽考豈渠央!

其九∶
誇父誕宏志,乃與日競志。
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
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
餘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後。

其十∶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沒在昔心,良晨詎可待!

其十一∶
巨猾肆威暴,欽[鳥丕]違帝旨。
窫窳強能變,祖江遂獨死。
明明上天四,為惡不可履。
長枯固已劇,鵕鶚豈足恃!

其十二∶
鴟鴸見城邑,其國有放士。
念彼懷王世,當時數來止。
青丘有奇鳥,自言獨見爾;
本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其十三∶
岩岩顯朝市,帝者慎用才。
何以廢共鯀,重華為之來。
仲父獻誠言,姜公乃見猜;
臨沒告飢渴,當復何及哉!

可參見下列網頁,詩多多的http://www.dx.pte.sh.cn/xsly/xingqu/shige/gushi/gushi013.htm

陶淵明的有關詩詞
1. 詠貧士 其七(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2. 飲酒 十九(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3. 擬輓歌辭 其二(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4. 歸鳥 其四(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5. 飲酒 其九(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6. 雜詩 其三(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7.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 其二(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8. 命子 其九(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9. 飲酒 其八(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10. 勸農 其三(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11. 停雲 其三(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12.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13. 和郭主簿 其一(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14. 讀《山海經》 其二(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15. 飲酒 其十(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16. 擬古 其一(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17. 答龐參軍 其一(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18. 命子 其一(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19. 贈長沙公 其二(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20. 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21. 移居 其一(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22. 時運 其三(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23. 詠貧士 其二(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24. 飲酒 其八(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25. 責子(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26. 答龐參軍 其六(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27. 和胡西曹示顧賊曹(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28. 歸園田居 其四(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29. 飲酒 十五(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30. 形贈神(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31. 游斜川(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32. 飲酒 其五(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33. 和劉柴桑(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34. 命子 其七(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35. 答龐參軍 其三(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36. 歸鳥 其一(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37.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38. 擬古 其四(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39. 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40. 命子 其九(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41. 飲酒 其九(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42. 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氵巽]田舍獲(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43. 讀《山海經》 其五(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44. 讀《山海經》 其九(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45. 飲酒 其七(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46. 飲酒 十一(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47.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48. 榮木 其三(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49. 讀《山海經》 其十三(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50. 飲酒 其一(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51. 讀《山海經》 其七(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52. 贈長沙公 其一(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53. 擬古 其八(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54. 雜詩 其八(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55. 飲酒 十三(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56. 歸鳥 其四(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57. 影答形(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58. 歸園田居 其三(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59. 答龐參軍 其四(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60. 飲酒 十九(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61. 詠貧士 其三(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62. 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63. 詠貧士 其四(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64. 讀《山海經》 其十一(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65. 贈長沙公 其四(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66. 雜詩 其三(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67. 擬古 其三(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68. 飲酒 十八(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69. 神釋(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70. 詠貧士 其五(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71. 擬古 其八(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72. 榮木 其一(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73. 止酒(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74. 雜詩 其三(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75. 歸鳥 其四(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76. 連雨獨飲(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77. 影答形(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78. 雜詩 其五(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79. 還舊居(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80. 和郭主簿 其一(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81. 讀《山海經》 其一(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82. 擬古 其二(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83. 飲酒 其十(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84. 勸農 其五(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85.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 其二(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86. 擬古 其六(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87. 詠貧士 其三(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88. 勸農 其一(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89. 停雲 其二(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90. 詠二疏(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91. 歸鳥 其一(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92. 詠貧士 其二(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93. 飲酒 其五(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94. 贈長沙公 其三(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95. 答龐參軍 其五(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96. 雜詩 其二(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97. 時運 其四(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98. 勸農 其四(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99. 飲酒 十七(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100. 飲酒 十二(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Ⅲ 陶淵明的擬古詩是描寫哪個季節的景象

陶淵明擬古詩其一
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
初與君別時,不謂行當久內。
出門萬里容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蘭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負。
多謝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陶淵明的擬古詩描寫的是春季,不過九首古詩大多為憂國傷時、寄託感慨之作,其中多有托古諷今、隱晦曲折之辭。

Ⅳ 陶淵明的詩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代表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桃花源詩》、《飲酒》、《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等。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田園詩人的鼻祖。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計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陶文今存12篇,計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陶淵明的詩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因此,陶淵明有「田園詩人」之稱。他的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
詩文名句欣賞:
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桃花源記》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歸去來兮辭》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五柳先生傳》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
——《桃花源詩》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歸園田居》其一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歸園田居》其三
一世棄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歸園田居》其四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飲酒》其一
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苟不應,何事空立言!
——《飲酒》其二
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
——《飲酒》其三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其五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譽毀。
——《飲酒》其六
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
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
——《飲酒》其十
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
——《飲酒》其十一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飲酒》其十四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
——《飲酒》其十五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飲酒》其二十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擬輓歌辭三首》其一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擬輓歌辭三首》其三
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讀山海經詩十三首》其一
自古皆有沒。何人得靈長。
不死復不老。萬歲如平常。
——《讀山海經詩十三首》其八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雜詩十二首》其一
榮華難久居。盛衰不可量。
昔為三春蕖。今作秋蓮房。
——《雜詩十二首》其三
日月不肯遲。四時相催迫。
寒風拂枯條。落葉掩長陌。
——《雜詩十二首》其七
飄飄西來風。悠悠東去雲。
山川千里外。言笑難為因。
良才不隱世。江湖多賤貧。
脫有經過便。念來存故人。
——《與殷晉安別詩》
一朝辭吏歸。清貧略難儔。
年飢感仁妻。泣涕向我流。
丈夫雖有志。固為兒女憂。
——《詠貧士詩七首》其七
飢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
不見相知人。惟見古時丘。
路邊兩高墳。伯牙與莊周。
此士難再得。吾行欲何求。
——《擬古詩九首》其八

Ⅳ 反映陶淵明的人格、氣節的詩句

一、前 言

陶淵明是東晉最偉大的隱逸派的田園詩人。中國古代作家能夠在作品中表現出個性的,屈原以後便算是陶潛。梁、昭明太子特別欣賞他的作品,曾經替他作傳記,序說:「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傍流,干青雲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加以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

我一向欣賞淵明的安道苦節、辭采精拔,因此喜歡研究他的作品和風格,尤其他的詩,連蘇軾都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臞而實腴。自曹(植)、劉(楨)、鮑(照)、謝(靈運)、李(白)、杜(甫)諸人,皆莫及也。」
論詩的家數該從「建安七子」,但讀了他們的詩,只能看出「七子的詩風」,很難看出那一位的詩格。我覺得唐以前的詩人,真能從作品中發現作者個性的恐怕只有阮籍和陶淵明兩人,而陶詩尤為甘脆鮮明、篤意真古,因此在昭明文選中作者一百三十家當中,我特選陶淵明一人來加以探討。

二、生平事略

陶淵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潛,潯陽紫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西元三六五—四二七年)世稱靖節先生。他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曾孫。陶侃做過八州都督,封長沙郡公,卒後追贈大司馬。祖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做過姿城太守,也都是淡漠名利,潔身自好的人。他的母親是征西大將軍桓溫的長史孟嘉先生的第四女兒。嘉是當時名儒,文章超卓、胸襟廣闊。這樣的家庭環境,對陶潛一生可說影響極大。
淵明一生可分少年、遊宦、和歸隱三個時期,茲分述如下:
少年時期:自晉簡文帝 咸安二年壬申,至晉孝武帝 太元二十一年丙申(自出生至二十五歲止),蕭統淵明傳稱他「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更可從他詩中窺見他的遭遇和性格。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五柳先生傳)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歸去來辭)
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與子儼等疏)
好讀書,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傳)梁啟超說他是一位極熱烈極有豪氣的人。雜詩:「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2〉 遊宦時期:自晉太元二十一年丙申,至東晉義熙元年乙巳(自二十五歲至三十四歲為止)他的雜詩里說:「荏苒經十載,暫為人所羈。」在這十年期間,淵明曾出任四次,前三次任幕僚,最後一次是當縣丞。
江州祭酒期:昭明太子淵明傳說他:「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不久去職,幽居達四、五年之久,州府曾請他當主簿,他不就任,寧願在家鄉,躬耕自資。
鎮軍參軍期:隆安四年庚子,淵明作鎮軍參軍,時二十九。飲酒詩:「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
建威參軍期:乙已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
彭澤令期:義熙元年乙已,淵明年三十四,是年八月就任,十一月即自免歸。

〈3〉 歸隱時期:自東晉義熙元年乙巳,至宋元嘉四年丁卯(自三十四歲至五十六歲止),淵明自四十六歲以後,他家曾遭遇過火災、風災、水災、蟲災。他身體也是逐漸衰弱,尤其元嘉二年後的兩三年中,可說是他一生中最困苦的一段日子。貧困使他自然的質性,磨礪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使他對於死神的迫近,毫不懼怕,處之泰然。他深知不久於人世,於是寫了三首輓歌詩,及一篇自祭文,作為辭別人間的最後剖白。

陶淵明的處世態度,是恬淡、安閑、無爭、任真、表面上看,他的感情似乎淡淡的、平靜的,其實他是一個具有濃烈感情的典型人物,梁啟超就說他是「一位纏綿悱惻最多情的人」他的嗜好是:愛萄、嗜酒、喜弄無弦琴、樂於耕稼,由於他是一個高雅曠達、任性自適的人,感情濃烈而篤於交誼,因此他的快樂,不是安逸中得來,完全從勤勞中得來。

三、時代背景

晉朝正是佛教盛行的時候,文人由厭世思想進而為超脫,故陶潛有釋家思想。他的性格,在儒、道、釋三家中,經過了自己的溶解,運用當時的法語,於是造成他獨特的思想,便是極現世主義的達觀,不講求將來,在他作品中流露得最微底的是連雨獨飲:「形骸久已化,心在復何言」。

淵明本身的思想,再加上當時的政治社會影響,使他養成自然、現世與孤獨的個性。因為兩晉社會是貴族社會,政治也是貴族政治,只有貴族才有做大官的機會,否則就永遠做小官。他時輟時續地做了十年幕僚,幸虧他的叔父陶夔在政治上略有地位,才援引他當了一名小邑,但當時兵亂頻頻,他本來就不願做官,加上時局的動盪,不想離鄉太遠,就決定做彭澤令,但個性耿介的他「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宋書隱逸傳)」(誠按:蕭統陶淵明傳、鄉里小人作鄉里小兒),只做了八十天就掛印辭職了。

朱子語錄說:「晉宋人物,雖日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所以高於晉宋人物。」
在他青年時期正是東晉偏安江南,胡人盤據中原;這時他熱血滿腔,胸懷猛志,崇拜的是田疇、荊軻之類的英雄。在他中年和晚年的作品(如雜詩、擬古詩)中,還常常流露出他這種少壯時代的奇情壯思。陶潛雖抱經濟之器,想振復國家。可是晉自太元八年(三八二)淝水之役,戰敗苻堅後,不久謝安、謝玄相繼去世,孝武帝沈溺酒色,京師人士、庄園主人也多酖於苟安的生活,不打算恢復中原。孝武帝又被張貴妃所弒。安帝即位後,大臣會稽王司馬道子和他的兒子元顯當國,招權納賄,政治黑暗,時局就更加不安定。自孝武帝太元中至安帝義熙初二十餘間,戰爭黨禍,盜賊飢荒,瀕臨人間,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他在三十四歲前,為了母老家貧,還屢次為祿而仕。晉孝帝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到江州為祭酒。以不堪吏職,自動辭歸。又召為州主簿,不就,晉安帝隆安三年(三九九),做前將軍劉牢之參軍。四年五月,他回鄉省親。十一月,劉牢之遷為鎮北將軍,他仍在軍幕。五年七月,他奉命往江陵,這一年冬天,他的母親去世,丁憂在家。

安帝元興二年(四○○年)十二月,桓玄篡位。三年,劉裕起義討兵。他又出任建威將軍江州剌史劉敬宣的參軍。不久,劉敬宣解職,他也就跟著罷官。

陶潛為何不愛做官?除了上面所說的時代動亂,政治黑暗,以及本性使然,同時還是由於他自己有一套理想的社會組織。由他的桃花源記我們可以了解陶潛理想的安樂社會,是跟現實的動亂社會沖突的,因此我們可以了解他為什麼要辭官歸隱了。從晉安帝義熙元年(四○五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四二七)共有二十三年,他一直在潯陽隱居,不再做官了。義熙十四年(四一八),他四十七歲,劉裕弒安帝立琅邪王德文為晉恭帝。元熙二年(四二○)年,劉裕又逼恭帝禪位,自立為宋武帝,晉祚於是滅亡。晉亡後八年,宋文帝元嘉四年(四二七)徵為著作郎,不就,不久陶潛也就去世了。

四、思想體系

〈1〉 儒家思想奠其基

陶淵明出自顯宦之家,書香門弟,雖然家道中衰,但家中藏書豐富,又受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養成陶淵明愛好讀書的習慣。對於儒家詩書,六經之類的書籍,自少年時代起就有所偏好。如「溫柔敦厚」的詩教,給予他人格、性情的影響很深。他的詩句引用論語的地方頗多,古直、陶靖節詩箋注,曾統計過淵明用論語典故的地方,共有三十七次之多。
由於他先受儒家思想的薰陶與奠基,雖處於亂世,始終固守峻潔傲霜的氣節,未曾隨波逐流,難怪梁啟超說他是一位極嚴正—道德責任心極重的人。

〈2〉 道家思想啟其知

朱熹說:「淵明之辭甚高,其旨出於老莊。」淵明雖不像孔子那樣,但他自己盡其在我,「抱撲含真」,確保了中國傳統思想的本色,這是我們首先探討淵明的意識里,為何沒有走上儒家路線的原因。陶淵明後來轉而接受他一意不變的接受全部儒家思想外,當時的政治環境,社會風氣與學術思潮,也是原因之一。在如此大的動亂中,老莊哲學思想,便乘機而來,應運而興。

研究老莊,既成一股風氣,影響所及,陶淵明亦必有所涉獵,在儒家思想方面所無法解決的,所不能滿意的,陶淵明必定想在老莊哲學中求得解決,求得滿足。他吸取老莊哲學中的精華,排斥其中的糟粕,這也是由於淵明的識見超拔不同凡俗,有以致之。

莊子養生重在去欲致靜,養神所以致虛靜,養形所以去物慾,都是合乎自然而泯於私智的良方。而其處世態度,卻是崇尚自由平等。至於老莊哲學中的「政治哲學」和「生死論」,對於淵明的影響,則是在他歸隱以後,才有較明顯的表現,這是他思想轉變的重要關鍵。

〈3〉 釋家思想助其成

南北朝時,中國思想界又有大變動。蓋於是時,佛教思想有系統的輸入,而中國人對它亦能了解。高僧傳說:「慧遠能引莊子義為連類,於是惑者曉然。這種以庄學講佛學,在當時謂之「格」。慧遠能與淵明成為素心之交,可能是因「疑義相與析」把他們連起來的緣故,由於彼此傾心,在不知不覺中,兩人從互為討論而互有影響,使淵明吸收一些釋家教義,這也是極自然的事。」

對於一切眾生,佛完全採取大慈大悲的愛他心,希望人人皆能同登涅盤,人人能成佛,因此表現在處世待人的修養上,必然是謙讓、慈悲的。在淵明的作品中,固然沒有顯明的佛家色彩,但他確實受了佛學的影響,以致佛學灌注淵明新人生觀,啟示他新意識,對淵明思想的垂鍊,是有莫大助益的!

〈4〉 莊子思想終其身

古直統計淵明詩用事以莊子為最多,共四十九次,可見他對莊子喜愛的程度,他在現實的世寰中找不到知音,於是只有求諸古人,結果他找到了莊子,看「擬古詩」的第八首:「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飢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不見相知人,惟見古時丘。路邊兩高墳,伯牙與莊周。此士難再得,吾行欲何求?」

魏晉時代,老莊之學所以能大行其道,主要還是與時代背景有關,錢穆、莊子纂箋序:「莊子,衰世之書也。故治庄而著者,亦莫不在衰也。」

陶淵明的根本思想,主要來自莊子,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他也曾吸收過儒道釋三家思想的精華,經過提煉釀,而使其思想既能博大又能高遠。

五、風格創作

儒家的固貧,加上道家的自然,形成了陶淵明的思想既不同於儒家,也不同於道家,在兩晉時道家的思想是想成仙的,然而他對鬼神、成仙、長生不死,都在懷疑,所以他說:「天道幽且遠,鬼神茫昧然。」( 怨詩楚調)

「世間有松喬,於今定何間?」(連雨獨飲)
「誠願游昆華,邈然此道絕!」(影答形)
「彭相愛永年,欲留不得住。」(神釋)

創作本是人類心靈至高的一種活動,這種活動不僅需要藝術家豐富的感情作源泉,更重要的是能把情感適時地表現出來。陶淵明創作的態度,從他的作品中,可以找到線索,如: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移居)
「率爾賦詩,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游斜川詩序)
「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五柳先生傳)
「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飲酒詩序)
他的人格高尚堅卓:有不屈不撓的積極精神,表現他的感士不遇賦說:「嗟乎!雷同毀異,物惡其上,妙算者謂迷,直道者雲妄,坦至公而無猜,卒蒙恥以受謗,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
他有安貧樂道的達觀懷抱,表現在他的懷古田舍
說:「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他有任真自適的自然質性,蘇東坡說他:「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延客。古今賢人,貴其真也。」顧亭林也說:「栗里之徵士,淡然若忘於世,而感憤之懷,有時不能自止,而微見其情者,真也。」他有異於儒家的道德觀,在作品中常提到古聖先王名字,卻很少提及孔子儒家修齊治平或五倫之教。

六、作品分析

〈1〉 詩文的源流:鍾嶸詩品:「宋徵土陶潛詩其源出於應璩。又協左思風力。文體省靜,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每觀其文,想其人德,世嘆其質直。如「歡言酌春酒」,「日暮天無雲」。風華清靡,豈直為田家語邪?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

詩源辨體:「太沖詩渾朴與淵明略相類。又太沖常用魚虞二韻,靖節亦常用之。其聲氣又相類。應璩有百二首,亦用此韻。中有雲,前者隳官去,有人適我閭,田家無所用,酌酒焚枯魚。又三叟詩簡朴無文,中具問答,亦與靖節口語相近。嶸得之於驪黃間耳。要知靖節為詩,但欲寫胸中之妙,何嘗依仿前人哉。山谷謂淵明為詩直寄焉耳,斯得之矣。」
葉少蘊曰:「晉宋間詩,以排偶雕刻為工,靖節則真率自然,傾倒所有,當時人初不知尚也。顏延之作靖節誄雲:學非稱師,文取指達,延之意或少之,不知正是靖節妙境。」

劉熙載曰:「屈靈均,陶淵明皆狂狷之資也。屈子離騷,一往皆特立獨行之意。
陶自言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其賦品之高,亦有以矣。」

〈2〉 作品的形態:鍾嶸詩品以漢李陵始著五言之目,可是蕭統文選仍錄古詩十九首於蘇李之前,玉台新詠且註明其中八篇為枚乘之作。劉勰文心雕龍亦謂:「古詩佳麗,或稱枚叔,其孤竹一篇,則傅毅之詞。」其後王世貞藝苑扈言卻說:「意者中間雜有枚生或張衡、蔡邕作,未可知。」這些論據雖謂臆度,自有其理。

根據陶澍的注本,淵明詩計有:四言詩三十九首,五言詩一百十六首,辭賦文章近廿篇,以及一些無關宏旨的雜著。作品雖不多,但在魏晉南北朝的詩家,他把流傳的作品,應該算是很豐富的了。

四評詩到了陶淵明應該算是尾聲,五言詩是他最重要也是分量較多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歸田園居」、「飲酒」、「擬古」、「雜詩」和「詠貧士」而「詠荊軻」和「讀海山經」里的幾首則是流露其襟懷的名篇。他也有許多篇贈答之作,由此可了解他的交遊情形。

他的辭賦文章有幾篇是千古爭相傳誦的:「歸去來兮」、「桃花源記」和「五柳先生傳」。而他的「感士不遇賦」則是藉賦以抒發其深沈的感觸。孟嘉傳是與他個人有關的好史料,祭從弟敬遠文、祭程氏妹文兩篇流露其真摯的感情,「自祭文」則是他的部分人生觀。甚至對一名仆從(做彭澤令時才有的),他也要自己的兒子「善遇之」,他說「此亦人子也」。

〈3〉 結構優劣:宋、嚴羽、滄浪詩話:「風雅頌既亡,一變而為離騷,再變而為西漢五言,三變而為歌行雜詩,四變而為沈宋律」又說:「五言起於蘇武李陵,或雲枚乘,七言起於漢武柏梁。」雪浪日記:「為詩欲詞格美,當看鮑照、謝靈運,欲渾成而有正始以來風氣,當看淵明。」
在崇尚艷麗雕琢的文風的晉南北朝,他曠達自然的作品,雖未被當時文學批評家另眼看待,像劉彥和文心雕龍才略篇,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論敘晉代詩流名家,獨遺陶潛;鍾嶸僅將他列為中品,但這都不足以抑低他的作品真正價值,其實陶潛偉大的地方,是能將他的生活與作品融一片。唐代大詩人王維、孟浩然、儲光羲、柳宗元諸人都是學陶詩出名的;韋應物、白居易、薛能,更仿效其體作詩;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逐漸提高,如杜甫將他與謝靈運並舉,白居易將他與韋應物等類,薛能將他與李白同列。

七、學術上的貢獻及對後世之影響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給予中國文學的影響,歸納起來共有下列幾
點:

第一、陶淵明喜歡酒,他的詩篇里,幾乎沒有一首沒有「酒」字,於是酒在後代文人的心靈里起了極大的作用。
第二、陶淵明曾為彭澤令,於是「陶彭澤」、「彭澤令」、「彭澤」、「陶令」
都成了後代詩人抒情的對象。
第三、陶淵明曾寫過一篇「五柳先生傳」,於是「五柳傳」、「五柳」,也成了後人嚮往的所在。
第四、陶淵明寫過一篇「桃花源記」,於是「桃花源」、「桃源」、「武陵人」、「武陵溪」、「武陵」,成了理想的國土與理想人物。
第五、陶淵明喜歡菊花,並有一句名詩「採菊東籬下」,於是「東籬」、「菊」也成了後代詩人歌詠的對象。孟浩然、過故人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第六、陶淵明曾用頭上巾沿酒,於是「陶巾」也成後人歌詠的材料。
第七、陶淵明曾寫過一篇「歸去來兮辭」,於是「歸去來」也成後世的典故。
第八、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說:「三徑就荒,松竹猶存」,於是「元亮徑」,「三徑」也成了養性的所在。
第九、陶淵明在「與子儼等疏」說:「嘗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於是『北窗』、『羲皇人』,也成了典故。
第十、昭明太子在「陶淵明傳」說:「歲終,會郡遺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於是「五斗米」、「折腰」,也成了典故。

第十一、陶淵明在「飲酒詩」說:「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裡」於是「拂衣」也成了典故。
第十二、陶淵明在「讀山海經」詩里說:「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於是「
愛吾廬」、「吾廬」都成了歌詠的對象。
第十三、昭明太子在「陶淵明傳」說:「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意」,於是「無弦琴」成了後代詩人贊美的對象。
第十四、「陶淵明傳」又說:「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淵明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率真如此」,於是「醉欲眠」,也成了典故。
第十五、「陶淵明傳」又說:「淵明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於是翟氏也成了模範人物。白居易、贈內:「陶潛不營生,翟氏自爨薪」。
第十六、「陶淵明傳」說:「公田令吏種秫,乃使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梗」,於是「元亮秫」、「種秫」也成了後代歌詠的材料。
第十七、「宋書、陶淵明傳」說:「所著文章,皆題其年月自義熙以前,則書晉氏年號,自永初以來,惟雲甲子而已。」於是「甲子題詩」或「詩題甲子」也成陶淵明的美德。
第十八、除陶淵明的一言一行,都為後代詩人的自喻、自慰與贊賞外,「陶詩」或「陶集」也成為後人歌詠的材料。
第十九、除「陶集」「陶詩」外,「陶淵明」「陶元亮」「陶潛」「淵明」「陶公」的整個人格,又為後世詩人的贊譽對象。

總之,陶淵明的一言一行,無不產生了莫大的影響,舉凡唐代各大詩人沒有一個不受他的影響。到了宋朝,他的影響更大,地位更高。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

Ⅵ 求 陶淵明 《擬古》的原文 譯文 賞析

《擬古九首.其七》魏晉:陶淵明

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

歌竟長嘆息,持此感人多。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

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

釋義:

日暮長天無纖雲,春風微送氣溫和。佳人喜愛清澄夜,到曉酒酣歡唱歌。歌罷凄然長嘆息,此情此景感傷多。皎潔明月在雲間,綠葉之中鮮艷花。雖有一時風景好,好景不長當奈何!

賞析:

詩以比興手法,感嘆歡娛夜短、韶華易逝的悲哀,表現了詩人自傷遲暮的情緒。

「日暮天無雲(釋義:日暮長天無纖雲)」,出語清新自然,「春風扇微和(釋義:春風微送氣溫和)」,「扇」的擬人,「微」字的體貼,都富於情意。

天色、暖意當亦如之,而後面又補寫了「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釋義:皎潔明月在雲間,綠葉之中鮮艷花)」,顯出更是花好月明,景色就更加迷人了。

「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釋義:佳人喜愛這清夜,徹夜酣飲,唱歌直到天明)「。「佳人」,美人,富於青春活力的女子,面對如此的良辰美景,自然激發了她的生活熱情,激發了她對美好人生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她的「酣且歌」,是對春景的陶醉,也是對人生的陶醉。

這些寫景抒情,寫日暮景包含清夜景,而「美清夜」又暗含日暮,清夜景又見於後幅,用筆錯落互見。

後幅是樂極悲來。如此春夜,它又能存在幾時;自己的芳華又能保持多久;芳顏清歌又能否得到世人的賞識,這就是「持此感人多(釋義:此情此景感傷多)」的種種復雜意緒。

下面四句或謂即佳人歌唱之辭,而理解為歌竟時的自言自語(即嘆息之詞)似更貼切。狀「月」前用「皎皎」,又以雲來烘托;狀「華(花)」用「灼灼」形容,又襯以綠葉。這是多麼美好,真是花月交輝啊。春夜越美,春夜在她的印象中越好,就越能反跌出她的惶恐、她的失意、她的焦慮。

「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釋義:雖有一時風景好,好景不長當奈何)」作者代佳人說出心中的苦悲,這里是以佳人之口自傳心曲,益顯意深情婉。

(6)陶潛擬古詩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組擬古詩大約作於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或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離劉裕廢晉恭帝司馬德文不久,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但對晉恭帝被廢以及晉王朝覆滅心存痛惜和哀惋之情。

這首詩也是一篇寓言體作品,「佳人」顯現了作者對人生的執著,詩中「美人遲暮」之感,正見出他某種用世之情。組詩《擬古》作於靖節晚歲,這可見作者身處易代之時,也並未忘懷世事,失去生活的熱力。

鍾嶸在《詩品》中舉此詩以為別調,認為此詩不是一般的「田家語」,也就是說它似乎別有寄託;認為此詩並非「質直」,而是辭采華美,這在靖節詩中確不多見。

寫「佳人」雲雲,全部陶詩一百二十多首,也只有這一篇。

Ⅶ 《文選》中收錄了陶淵明哪幾部作品請寫作品名,謝謝了!

《六臣注文選》抄
第二十六卷詩 行旅(襲上)收錄《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一首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一首
第二十八卷詩 輓歌 收錄《輓歌詩》一首
第三十卷 詩 雜詩 收錄《雜詩》兩首
《詠貧士詩》一首
《讀山海經詩》一首
雜擬(上)收錄《擬古詩》一首
第四十五卷 辭 收錄一篇《歸去來兮辭》

Ⅷ 陶淵明《擬古詩九首其八》

擬古
陶淵明
少時壯且厲,
撫劍獨行游。
誰言行游近,
張掖至幽州。
飢食首陽薇,
渴飲專易水流。
不見相知人,
唯見古時丘。
路邊兩高墳,
伯牙與莊周。
此士難再得,
吾行欲何求。
說明:詩里所寫的都是北方的地名,作者並沒有去過。
學生活動:
反復品讀。
問題:
這首詩虛擬了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詩中為什麼把古人的遺跡集中在一起?
作者在這首詩中到底想表現什麼?
學生玩味、思考、討論。
教師明確:
這首詩寫陶淵明少屬年時的人生抱負。詩里所寫的都是北方的地名,作者並沒有去過。也就是說,他所寫的場景是虛擬的。
行游到張掖和幽州,說明他曾有過立功邊塞的雄心壯志。首陽山的薇菜是避世的伯夷吃的,易水是荊軻刺秦前訣別燕太子的地方。伯牙和鍾子期是一對懂琴的知音。莊周思想是超脫世俗的哲學。一座座墳丘,象徵自己欽慕的先賢和知音在現實中都已經找到了。全詩把這些古人的遺跡集中在一起,化成他虛擬的壯游途中所見的景物,表現了少年時志在四方的豪氣,對避世的節操和除暴的義氣的嚮往,以及自己在人生長途中堅持以古人的節義作為精神食糧的意志。
這首詩的構思原理雖然和阮籍有相同之處,但更加抽象,令人聯想到現代派繪畫中把許多表示抽象觀念的圖形組合在一起的表現手法。

Ⅸ 陶淵明《飲酒》(其五)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1. 思想感情:

    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內於理趣。然而,它容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繹。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啟示,整首詩的韻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

  2. 《飲酒二十首》是晉代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此詩作於陶淵明看破東晉黑暗,辭官隱退之時。

    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 注釋:

    (1)結廬 :構築房屋。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

    (2)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3)爾:這樣。

    (4)日夕:傍晚。

    (5)相與﹕相伴。

    (6)見在這里讀音為:「jiàn」,看見。

Ⅹ 陶淵明《擬古詩九首其九》誰知道這首詩的詩意啊,急急

無能力 網路的陶淵明發舒歸隱之志的詩歌,往往是暢所欲言,而寄託故國之思的詩歌,則往往是微婉其辭。其中如《述酒》一篇,便隱晦曲折之至。所以,只論陶詩明白如話,其實並不全面。這《擬古九首》之第九首,亦是一篇用比興手法寄託故國之思的作品。「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種桑於長江邊,為期已是三年,似可望有所收獲了。乍一看來,起筆二句所寫不過是種桑之一小事,可是此一事象,實托喻著重大政治事件。桑樹乃晉朝之象徵也。西晉傅咸《桑樹賦序》雲:「世祖(晉武帝)昔為中壘將軍,於直廬種桑一株,迄今三十餘年,其茂盛不衰。皇太子(即晉惠帝)入朝,以此廬為便坐。」《賦》文並謂:「惟皇晉之基命,爰於斯而發祥。」可見以桑樹象徵晉朝,是有來歷的。江邊本非種桑之地,「種桑長江邊」,此暗喻晉恭帝為劉裕所立。恭帝於公元418年(義熙十四年)舊歷十二月即位,至公元420年(元熙二年)舊歷六月被劉裕逼迫禪位,前後正是三年,故詩雲「三年望當采」。本來,桑樹種植三年,則可望采其葉矣——此言其已當茂盛;君主在位三年,則可望有成績矣——此言其已當自強。此在恭帝,雖說是無望之望,然而同情晉朝的人,畢竟望其能夠固本自立。而結果卻是「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枝條剛開始生長起來,卻突然遭到山河變遷。曰「始欲茂」,實是未茂。曰「山河改」,則呼應「長江邊」,不言而喻,洪水滔滔,江岸崩潰矣。長江邊非種桑之地。昔日種桑是於斯,今日毀桑亦於斯,此正喻說恭帝是為劉裕所立,亦為劉裕所廢也。「忽值山河改」一句,觸目驚心,雖是比興,亦是明言矣。公元420年(元熙二年)舊歷六月,劉裕逼恭帝禪位,篡晉稱宋,改元永初。山河變色矣。「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洪水滔滔,高岸為谷,沖斷了樹枝,捲走了根株。那洪水滔滔,正如滄海橫流。三年之桑,毀於一旦。劉裕逼恭帝禪位,即廢之為零陵王。「根株浮滄海」句,喻指此事。次年公元421年(宋永初二年),劉裕便派人殺害了廢帝。從「三年望當采」及「根株浮滄海」之句,可知此詩當作於恭帝被廢之後,次年被害之前。恭帝被害之後,陶淵明是以《述酒》一詩,作出反應的。程穆衡《陶詩程傳》雲:「『柯葉』、『枝條』,蓋指司馬休之之事。休之拒守荊州,而道賜發宣城,楚之據長社。迨劉裕克江陵,奔亡相繼,而晉祚始斬。」所言甚是。從「枝條始欲茂」及「柯葉自摧折」看,晉室本來並非未作努力自強,「三年望當采」亦並非毫無來由之望,可是晉室終非劉裕之敵手,同情者之希望,也終於落空。「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此二句,從比興之表面事象說,是寫桑樹既毀,春蠶遂無葉可食;蠶絲不成,寒衣亦無資源可制。從所寄託之深層情意言,則是表達天下同情晉朝之人包括詩人自己,當晉亡之後深深的失落悲感,其對於晉朝的依戀之情,亦見於言外。此二句所寫晉亡及於人們之影響,托喻春蠶、寒衣之事象,但仍與桑樹這一基本象徵有密切聯系,全詩構思,縝密而自然如此。「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本者,根也。結筆兩句,迴向桑樹,仍是雙管齊下。表面意謂當時種桑既在江邊,而未植根高原,則今日桑樹根株全毀,又如何可以追悔!深層意蘊,則是當時晉室既依賴於劉裕,今日晉之亡於劉裕,亦無可追悔也。誠如黃文煥《陶詩析義》之所言:「事至於不堪悔,而其痛愈深矣!」淵明此詩當作於晉亡之後不久。如詩所示,在淵明心靈深處,實痛憤劉裕,同情晉朝,對於晉亡,沉痛至深。這就說明,在歸隱十六年之後,陶淵明亦決非一忘世之人,他對於世道政治,仍然抱有堅確的是非之判斷,鮮明的愛憎之情。就是將他說為一道家,實亦未妥。同時,亦如此詩所示,淵明以一同時之人,能夠對晉亡之一段當代歷史,表達明晰之認識,提出清醒之教訓。尤其「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二句,可以見出其清醒、理智之態度。這,又是與他早已棄官歸隱,與現實政治之間保持了相當距離所分不開的。可以說,淵明此詩是一幅晉亡之詩史。淵明此詩藝術造詣很高。詩中採用桑樹這一晉朝之象徵,喻說晉亡一段歷史,比興已可謂高明、得體。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此詩以比興結體,桑樹作為基本象徵,全幅詩篇一以貫之,始終都未脫離這一基本象徵。意象毫無支離之感。中國詩歌藝術,以比興為根本大法。《詩經》之比興,多局於開篇之起興,簡單之比喻。比興至於《楚辭》,發展而為自覺之象徵,寄託以深意,但亦多為片段,詩幅主體猶是直抒。淵明此詩,以同一象徵性意象貫串全幅詩篇,極為完整圓滿,而寄託遙深,不著痕跡。可以說,淵明此詩之創造,豐富了中國詩歌比興寄託之藝術傳統。[3]</SPAN></SPAN>
</p>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