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含萃的詩詞

含萃的詩詞

發布時間: 2020-12-18 14:25:28

『壹』 祝壽詩詞七言律詩松枝垂蔭:萃萃草樹高拿淡淡雲天日晴明風景好呼碼同臘八千春

1.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孟浩然:《春曉》)

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專:《遊子吟》)

3.紅豆生屬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王維:《相思》)

4.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6.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李紳:《憫農》)

7.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8.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己亥雜詩》)

9.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詠柳》)

10.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葉紹翁:《游園不值》)

11.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樂府:《長歌行》)

12.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13.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郎》)

14.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憶江南》)

15.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韋應物:《滁州西澗》)

『貳』 萃父子兄弟於一門,八家唐宋佔三席;悟駢散詩詞之特徵,千變縱橫識其源

三蘇 指北宋散文家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

蘇軾、蘇轍是蘇洵的兒子
蘇東坡,即蘇軾,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和稱「三蘇」,蘇東坡在政治上恪守傳統禮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負,故在仕途上多經坎坷。他性格豪邁,詩詞汪洋恣肆,清新豪健,開創豪放一派。他心胸坦盪,在書法上雖取法古人,卻又能自創新意,充滿了天真爛漫的趣味。同時,他善繪畫,喜作枯木怪石。蘇東坡自稱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詩文、書、畫卻名垂後世。
一,書香世家

蘇軾,字子瞻,又宇和仲,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生於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程文應的女兒,書香門第出身,因從小耳聞目染,故品德、學識都相當好,蘇軾很幸運有這樣的母親,因此他能夠受到良好的家教。祖父蘇洵等人對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三年後其弟蘇轍也誕生了。如果依照蘇洵編纂的"蘇氏族譜"記載,蘇家的祖先最遠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蘇味道,然而真相難以確定,但可證實蘇軾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蘇斬。
蘇軾的父親蘇洵志在科舉,然而他開始做學問的時間太晚了,大約是在蘇軾出生後的時期,他己經年過而立,結果是屢試不中,只能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因此他對蘇軾、蘇轍兩兄弟的期望很大。蘇軾出生後不久,蘇洵便到京都去游學,所以蘇軾一直到八歲都沒有受到過父親的言傳身教。他最早由母親啟蒙,後來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慶觀道士張易簡為老師,與鎮上的百餘名幼童一起學習。蘇軾和其後成為當地小吏的陳太初經常受到私墊先生的褒獎。當時中國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請家庭教師在家傳授學業,蘇軾與鎮上的孩童並坐讀書的道觀私墊則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場所。在私墊里就讀的孩童都是商人和農民子弟,蘇拭在私墊里度過了童年,這培養了他的庶民性格,對他日後的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處。
蘇軾在天慶觀的私墊里讀了三年,十歲時母親教他念《後漢書》,讀到《范傍傳》時,他感慨很深。不自覺地就嘆息起來,並對母親說:"做兒子的如果也像范謗,母親高興不高興?"程氏說:"你如果真能像范謗一樣,我難道不能像范謗的母親一樣感到光榮嗎?由於蘇軾從小天資聰穎,因此他在母親的教導下進步的非常快。

二、名震京城

蘇軾在二十歲前一直在故鄉眉山專心學習。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蘇轍在父親的陪伴下初次離開眉山,並趕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這一年順利地考上預備考試的兩兄弟,又一起參加第二年春季的科舉,蘇軾一舉進士及第。此次科舉考試的知貢舉(監考官)是當時著名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及梅堯臣,歐陽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當時文壇浮華不實的流弊,當他讀到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文章時,十分驚訝,以為是自己的學生曾鞏的作品,本來想取第一名的,考慮很久,為了避偏袒之嫌,終於取了第二名(後來原先應是第二的曾鞏,反倒成了第一。),蘇軾的春秋對義則考了第一。殿試(皇帝親自口試)時,他獻上二十五篇進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賞,於是將蘇軾評為翰林學士。歐陽修當時對人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意即 "我要避開他,好讓他出人頭地",可見歐陽修當時撥摺後進的愛心。後來,蘇軾及蘇轍均拜歐陽修為師。
東坡在赴京考試以前,已經在家鄉結了婚。蘇軾母親程氏,在嘉佑二年四月生病去世,蘇家嘉佑四年,喪期已滿,父子三人再度塔船循泯江、長江水路赴京都。嘉佑六年,蘇軾、蘇轍二人在恩師歐陽修推薦下參加制科考試,這一年舉行的是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謙科的考試。蘇軾以三等、蘇轍以四等的成績分別考中人選。制科的成績分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無以一、二等的成績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為最高分。相傳當時仁宗曾滿心喜悅地向皇後曹氏說道:"膚為子孫得兩宰相。"仁宗所說的兩人就是指蘇軾和蘇轍。蘇家兩兄弟一心所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登上宰相之位,他們的親蘇洵也為此欣喜不已。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蘇軾出任簽書鳳翔府判官事,也就是知府的助理官,相當於副知府。去上任時,蘇轍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通往西邊的鄭新門才依依不捨地與兄長分手道別。後來蘇軾把當時所作的一首 《留別詩》收集在自編《東坡集》四十卷的卷首,表示這首詩是自己的處女作。
他在鳳翔府判官任內的第二年春,由於很長時間不下雨,嚴重的旱災使百姓們生活困難。後來奉上級的命令到太白山上求雨。後來果然下雨了,於是就在扶風官舍的北邊築了一個亭子,名?quot;喜雨亭",他也有感而發的為這件事作了"喜雨亭記",並以輕快的筆調抒發了久旱得雨的喜悅心情。

三、反對變法
英宗繼位以後,韓琦做了山陵使,他表面上愛護蘇軾,其實有點妒忌他的才華,所以蘇軾辦事格外小心。為了應付山陵的需要,他編了不少木筏、竹筏,想順渭水東下,可是水太淺,木筏便停滯住了,他非常著急,花了五個月的時間才設法運出。後來又碰上西夏人侵,邊境上的老百姓非常恐慌,他日夜奔波,供應軍糧民食,十分的辛苦。
除了疲於工作,蘇軾還得應付官場上的種種關系。由於之前所學的聖賢教誨與政治現實差距甚遠,作為一位初任官職的熱血青年,他感到無比的憂慮。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冬,鳳翔的任期屆滿後,蘇軾迫不及待地奔回了父親及弟弟居住的都城開封。不料翌年他深愛的妻子死了(妻子王弗,是本鄉貢進士的女兒,知書識禮,能詩能文,十六歲嫁給東坡,後來生下兒子蘇邁,可惜紅顏薄命,二十七歲就死了),不到一年,父親也跟著去世,帶著沉重的心情,蘇軾乘船運送父親及妻子的靈樞回到了故鄉眉山。
熙寧元年,神宗即位,服滿了喪期的蘇軾離開故鄉。翌年,出任監官浩院(掌管官吏辭令書的官)。此時,政治上己有了新的局面,神宗為挽救面臨困境的國家財政,任用王安石為相,並推行其所提倡的新法。蘇軾的政治思想較為保守,他雖不滿當時的社會現狀,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法制,而在於吏治,他希望能以較緩和的方式改革,若要變法,也應逐步進行,而非如王安石的變法般地急於求利。所以他不斷上書神宗,呈奏《議學校與貢舉札子》、《諫買浙燈狀》,後又上《上皇帝書》及《萬言書》,但都未被神宗接受。蘇軾因而成為當時反對王安石等新法派中的舊法派的一員,在政治上受到了排擠。甚至還有人誣告蘇軾販賣私鹽。
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三十六歲的蘇軾見變法大局已定,反對也沒有用,並且他也不願意陷人宗派斗爭的旋渦中,便請調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但心中不免有些難過和挫敗感。
杭州是個風景秀麗之地,蘇軾在辦完公務後,便四處遊玩,以解煩憂。他在此地不但結識了許多知交,也作了不少的詩歌,如著名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六月二十七日於望湖樓醉書》等。政治上的挫敗反而促使東坡以詩人的身份,體驗了更豐富的人生,從此開拓了一片更寬廣的文學領域。
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蘇軾自願調任密州(今山東省諸城縣),那兒離蘇轍任職的濟南很近。他在密州也作了許多燴炙人口的文學名作,如 《超然台記》、《水調歌頭 ·中秋懷子由》、《江城子·密州出獵》等。

四,漂泊流離
蘇軾後來被調任到徐州(今江蘇省銅山縣)、湖州(今浙江省吳興縣)。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個月,有一天,突然闖進一位朝廷欽差,不容分說便把他捉拿進京,原來是一群和蘇軾有嫌隙的御史,為了討好王安石,便指稱他在詩文中歪曲事實,誹謗朝廷,並請皇上下令司法官員判他的罪。不久,蘇軾就被送人獄中,這就是著名的 "烏台詩案"。
蘇軾在杭州作通判時的確作了不少詩諷刺新法,譬如《山村五絕》的第四首:"杖黎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這首詩就是諷刺青苗法的執行不力,官吏強迫農民借錢,然後又在當地開設賭場、妓院,把錢撈回來的丑惡行徑。但這畢竟是詩,本不應構成罪狀,但是圍繞新法所進行的嚴肅的政治斗爭己演變成爭權奪利的宗派斗爭,蘇軾的詩得罪了那些青雲直上的新貴,就難免獲罪。
對蘇軾的審問進行了一百多天,蘇軾的政敵李定等人,千方百計羅織罪名,妄圖把蘇軾置於死地,他們的卑鄙行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
除湖州、杭州等地的百姓請和尚念經為蘇軾祈福外,前太子少師(太子的老師)張方平、前吏部侍郎范鎮 替他上疏求情,於是情勢緩和下來。再加上神宗原本就喜愛他的文學,又有生病的曹太後(神宗祖母)為他說情,最後只定了蘇軾 "譏諷政事"之罪。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神宗皇帝判他流放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蘇軾終於免於一死。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剛到黃州,生活困難、沒有薪傣,連住的地方都成問題。後來,只好暫居定惠院里,天天和僧人一起吃飯,一家大小靠僅剩的錢節儉過活。老友馬正卿實在看不過去,替他請得可城東營防廢地數十畝,讓他耕種、造屋。他汗流陝背地在東坡上辛勤耕作,妻子王氏則在一旁打下手,夫妻二人同甘共苦。
由於蘇軾親自在東坡開荒種地,所以便對這個曾經長滿荒草的地方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贊揚這東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堅硬的道路,要自己也必須不避艱險、樂觀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他把東坡看做是自己個性的象徵。辛苦一年後,蘇軾在東坡旁築了一間書齋,命其名為 "東坡雪堂",從此自號 "東坡居士"。
蘇軾在經過了此次的文字獄沖擊後,胸中郁積著無數要說的話,他雖然一直壓抑自己的激情,不想再寫詩惹禍,但創作的激情豈是能壓抑住的?他一面在詩中傾訴自己的冤屈與不平,一面又在張羅日常茶飯的生活中尋找淡泊自得的喜悅,以保持心理平衡。一有空,他就到處尋幽訪勝,悠閑度日。這段期間對蘇軾而言,是他文學創作的一個高峰。
原因有二:一、在這些年中,他刻苦讀書,因而在知識方面有了新的拓展。二、由於 "烏台詩案"給他打擊很大,從而他深深體會到自己在做人方面有些欠缺,因而寫了不少與修養有關的文章,如 《前赤壁賦》,即在探討人生的變與不變的道理。除上述《前赤壁賦》外,他還作了如 《念奴嬌·赤壁懷古》、《後赤壁賦》等作品,來闡發自己曠達的人生態度。此時的蘇軾,不僅在文學藝術的造詣上達到了頂峰,而且在做人的原則上也達到了極高的境界。蘇軾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邑、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有天真爛漫之趣。
元豐七年,神宗下令蘇軾離開黃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縣)團練副使。路過金陵(今南京市)時,遇到當年政敵王安石,兩人談得很投機,這時的東坡對王安石仍不客氣,親切地責備王安石不該連年在西方用兵,又在東南造成大刑獄,而違背了祖宗仁厚的作風。這個時候的王安石已經歷盡滄桑,胸襟也開闊多了,不但不見怪,反而對別人說:"真不曉得再過兒百年,才能出現像東坡這樣的人物!"
五、政事艱難

元豐七年,蘇軾四十九歲時,宋神宗為他恢復名譽,任為登州(今山東省蓬萊縣)知事,僅十餘日,又受朝廷之召出任禮部郎中。這年臘月調回京都開封,任起居舍人。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大力推行新法的神宗在位十九年後崩逝,年僅十歲的哲宗即位,高太後垂簾,大力提撥舊派人物,東坡奉召還朝,太後命坐賜茶,又撒御前金蓮燭台送他回院。由於太後廢除新法,政局的情勢開始逆轉,原為政權中樞的新法派群臣被排斥。司馬光等昔日的重臣們又得以重新執政。後世史家稱之為 "元枯更化",舊法派繼續當權執政。
第二年,蘇軾晉升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語,同時兼任侍讀。蘇軾迸京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升了三次官,但此時的蘇軾已對做官沒有興趣了。人京以後,蘇軾發現實施了十幾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己經有相當的成果,司馬光上台後,卻不分青紅皂白地完全廢止,他有點不以為然。東坡本來也是反對新政的健將之一,但是他的言行和主張,是對事不對人的,現在他和王安石又有了進一步的交情,對新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態度自然有所改變。他認為新政中的 "免役法"尤其出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力勸司馬光採用,司馬光堅決不肯。這樣一來,保守派的人便說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可是新法派的也並不把他當作自己人,所以東坡便成為夾縫里的人物,兩面都不討好。
這年九月,舊法派的領袖司馬光去世,使得舊法派四分五裂,陷人了醜陋的派閥之爭。集宋朝理學之大成的程頤領導的洛黨相蘇軾等人的蜀黨勢不兩立,朔黨夾雜其間,也糾纏不清,派閥之爭愈演愈烈,甚至涉及到對私事的誹謗。
元枯四年,蘇軾想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便請調轉任杭州葉知事,上任時,杭州人焚香列隊歡迎,不料蘇軾剛到任就遇到嚴重的天災和病害。後來,他在此地修建了我國第一所公立醫院。蘇軾在知事任內修築了與白居易的白堤齊名的西湖蘇堤。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學士承旨,並兼任侍讀,但是遭到作風激進的朔黨的排斥,不到幾個月又被調任穎洲(今安徽省阜陽市)知事而離開朝廷,次年轉任揚州(江蘇省揚州市)知事。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蘇軾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書,十一月晉升為禮部尚書,這是蘇軾從政以來的最高職位。

六、詩人之死

蘇軾的職位越升越高,而對立的黨派對他的攻擊也愈演愈烈,甚至有人對其以前的文字獄(即烏台詩案)大作文章。鬱郁寡歡的蘇拭請奏調任江南之地,但末獲批准。元枯八年九月,蘇軾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縣)知事。同月,高太後崩逝,"元佑更化"也隨之宣告結束了。
元佑八年九月,十八歲的哲宗開始親政,重新推行其父神宗所主張的新法。政權又轉移到呂惠卿等新法派人士的手裡,於是又對舊法派展開了嚴酷的彈劾。紹聖元年(公元1094)四月,五十九歲的蘇軾被指稱誹謗朝廷,貶為嶺外英州(廣東省英德縣)知事,六月,在轉任英州的途中義受命流放惠州(今廣東省惠州市)。在惠州的兩年中,蘇軾生活困窘,有時連釀酒的米也沒有,吃菜也得靠自己種。可是蘇軾這一輩子對磨難早就習慣了,他對這一切安之若素。他有兩句詩寫道:"為報先生春睡足,道人輕打五更鍾。"即使身處遭人唾棄的嶺外之地,也不因此而喪志,仍舊悠然地過著清貧的生活。 不料京城朝廷的奸人仍不肯罷休,再度以莫須有的罪名加害於他。這次蘇軾竟被放逐到有天涯海角之稱的儋州。儋州在海南島,是一個人跡罕至,瘴癧叢生之地。而蘇轍當時則被貶在雷州,兩地間隔著海峽,兩人要分手時,蘇軾還打趣說:"莫嫌瓊雷隔雲海,聖恩尚許遙相望。"
到了儋州,蘇軾一貧如洗,為了糊□,他連酒器都賣掉了。可是他沒忘了讀書,這一段時間他最愛讀柳宗元和陶淵明的詩。他還常常帶上個大酒瓢,在田野里邊唱邊走,作詩自娛。他還結交了不少平民朋友,閑了就去串門,跟野老飲酒聊天,還常常給鄉鄰看病開方。蘇軾晚年流放海外的歲月很艱苦,但他仍然超然灑脫,並自得其樂。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大赦天下,皇太後向氏攝政,試圖促成新舊兩派的和解。五月,蘇軾被赦免了流放海外之罪,並被提舉為成都玉局觀。在自惠州後七年的流放生活中,蘇軾一家死了九口人,雖然生活對他如此殘酷,垂暮之年的他依然樂觀開朗、富有朝氣。蘇軾六月渡過瓊州海峽返北,月在悍江邊時,他吟誦道:"我心本如此,月滿江不湍。"
百姓並沒有忘記這位大詩人。蘇軾北還,經過潤州、前往常州時,運河兩岸擁滿了成千上萬的百姓,他們隨船前行,爭著要看看這位久經磨難的大詩人的風采。然而,此時的蘇軾因旅途勞頓早已染病在身。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蘇軾卧病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蘇軾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隕落,死時六十六歲。

『叄』 萃父子兄弟於一門,八家唐宋佔三席 悟駢散詩詞之特徵,千變縱橫識共源。 ( )

萃父子兄弟於一門,八家唐宋佔三席 悟駢散詩詞之特徵,千變縱橫識共源。 (北宋散文家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

『肆』 非常有詩意的詩句

《正氣歌》
宋代·文天祥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污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塗泥半朝,蒸漚歷瀾,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檐陰薪爨,助
《滿江紅·翠幕深庭》
宋代·吳文英
翠幕深庭,露紅晚、閑花自發。春不斷、亭台成趣,翠陰蒙密。紫燕雛飛簾額靜,金鱗影轉池心闊。有花香、竹色賦閑情,供吟筆。 閑問字,評風月。時載酒,調冰雪。似初秋入夜,淺涼欺葛。人境不教車馬近,醉鄉莫放笙歌
《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
清代·納蘭性德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豐樂亭記》
宋代·歐陽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於州南百步之遠。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於是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滁於
《生查子·重葉梅》
宋代·辛棄疾
百花頭上開,冰雪寒中見。霜月定相知,先識春風面。 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怨。折我最繁枝,還許冰壺薦。
《憶王孫·夏詞》
宋代·李重元
風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沈李浮瓜冰雪涼。竹方床。針線慵拈午夢長。
《金縷曲二首》
清代·顧貞觀
寄吳漢槎寧古塔,以詞代書,丙辰冬,寓京師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
《登泰山記》
清代·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薛寶釵詠白海棠》
清代·曹雪芹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宜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七言》
唐代·呂岩
金丹一粒定長生,須得真鉛煉甲庚。火取南方赤鳳髓, 水求北海黑龜精。鼎追四季中央合,葯遣三元八卦行。 齋戒興功成九轉,定應入口鬼神驚。 功滿來來際會難,又聞東去上仙壇。杖頭春色一壺酒, 頂上雲攢五嶽冠。
《芙蓉女兒誄》
清代·曹雪芹
維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競芳之月,無可奈何之日,怡紅院濁玉,謹以群花之蕊,冰鮫之縠,沁芳之泉,楓露之茗,四者雖微,聊以達誠申信,乃致祭於白帝宮中撫司秋艷芙蓉女兒之前曰: 竊思女兒自臨濁世,迄今凡十有(通「
《促織》
清代·蒲松齡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此物故非西產;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試使斗而才,因責常供。令以責之里正。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直,居為奇貨。里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
《落梅》
宋代·陸游
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 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 醉折殘梅一兩枝,不妨桃李自逢時。 向來冰雪凝嚴地,力斡春回竟是誰?
《水調歌頭·和馬叔度游月波樓》
宋代·辛棄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為君留。西樓著意吟賞,何必問更籌。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盪百川流。鯨飲未吞海,劍氣已橫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華幽。中州遺恨,不知今夜幾人愁。誰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爾,決策尚
《詠紅梅花得「紅」字》
清代·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紅,沖寒先喜笑東風。 魂飛庾嶺春難辨,霞隔羅浮夢未通。 綠萼添妝融寶炬,縞仙扶醉跨殘虹。 看來豈是尋常色,濃淡由他冰雪中。
《大江東去·用東坡先生韻》
金朝·趙秉文
秋光一片,問蒼蒼桂影,其中何物?一葉扁舟波萬頃,四顧粘天無壁。叩枻長歌,嫦娥欲下,萬里揮冰雪。京塵千丈,可能容此人傑?回首赤壁磯邊,騎鯨人去,幾度山花發。澹澹長空今古夢,只有歸鴻明滅。我欲從公,乘風歸
《七哀詩三首·其三》
魏晉·王粲
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 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 百里不見人,草木誰當遲。 登城望亭燧,翩翩飛戍旗。 行者不顧反,出門與家辭。 子弟多俘虜,哭泣無已時。 天下盡樂土,何為久留茲。 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諮。
詩詞

『伍』 萃父子兄弟於一門,八家唐宋佔三席;悟駢散詩詞之特徵,千變縱橫識其源.的意思

說的是蘇軾一家(父:蘇洵,兄:蘇軾,弟:蘇轍),唐宋八大家,他們一家三個人都在內

『陸』 萃父子兄弟於一門,八家唐宋佔三席;悟迸散詩詞之特徵,千變縱橫識其源。」寫的是誰

三蘇 指北宋散文家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

蘇軾、蘇轍是蘇洵回的兒子
蘇東坡,即蘇答軾,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和稱「三蘇」,蘇東坡在政治上恪守傳統禮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負,故在仕途上多經坎坷。他性格豪邁,詩詞汪洋恣肆,清新豪健,開創豪放一派。他心胸坦盪,在書法上雖取法古人,卻又能自創新意,充滿了天真爛漫的趣味。同時,他善繪畫,喜作枯木怪石。蘇東坡自稱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詩文、書、畫卻名垂後世。

『柒』 「醉揮拔萃判」出自哪一首詩詞

《寄獻鄜州行軍司馬宋侍郎》 宋 王禹偁

鉅賢如木鐸,一振聲蓋代。丈人文曲星,譴謫落下界。辭源發昆侖,意盡若到海。昔在神德朝,少秀負文彩。擢第應制舉,召試拂華蓋。醉揮拔萃判,一字不復改。傳寫遍都下,紙貴無可買。一命佐著作,芸閣垂纓佩。歌詩數千首,人口炙與鱠。志大輕俸錢,痛飲負酒債。庸蜀既即敘,出命玉津宰。題柱薄長卿,銘閣笑張載。錦水清見發,峨嵋綠於黛。物華曾不負,詩酒聊自待。旨甘豈擇祿,印綬久不解。陶潛腰任折,萊子衣有彩。蹉跎歷四邑,塵土不可擺。吾皇在藩邸,聞名四聰駭。即位未浹旬,獨許延英對。相見恨已晚,欣然契嘉會。諫官聊假道,紫微遽真拜。制誥復西漢,碑板揭東岱。金鑾赴夜召,顧問及遠大。白麻幾千紙,意出元白外。薦賢恐不及,誘善曾無怠。當朝自獨步,晚節亦泛愛。有別樂聞韶,無譏詩自鄶。賤子在廣場,知見殊流輩。進士數且千,馳騖稱俊邁。人人握靈蛇,許我珠無纇。超拔冠多士,權貴不得礙。御前中科第,閣下備寮寀。詎惟師碩德,常許接佳話。國朝大手筆,日夕期鼎鼐。胸中泰山雲,舒捲何霮。言下傅岩雨,蓄縮未霶霈。吾道遂難行,一旦同得罪。典午信冗散,貳車更狼狽。商於甚僻陋,鄜畤近山塞。共月逾千里,便風無一介。何當遂乘桴,侍坐浮渤澥。大笑引淳風,樽前一長噫。今茲當委順,自昔無芥蠆。投詩助醉吟,入室生徒在。

『捌』 啟功詩詞書法集萃,你喜歡哪一首

舊跡濠濱三百年,目前喜見舉歸鞭。
幅員無恙珠雙煥,恰並香江附近圓。
焚餘殿壁尚高聳,舊譯三巴聖保羅。
雅頃工具無異曲,泱泱四海發歌頌。
ps:啟功詩詞書法集萃都比較喜歡,隨興簡摘一首~

『玖』 中考古詩文理解性默寫題集萃急求答案

長風破復浪會有時,直掛雲帆制濟滄海。——李白
道理:告訴我們面對困難不要懼怕,而應該勇往直前!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道理: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
道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

沉舟側畔千帆過,並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道理:無論碰到什麼樣的困難或挫折,永遠保持一顆生機勃勃的樂觀向上的心態是最重要的。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道理: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於開拓,發奮前進,那麼,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
道理:要積極參加實踐活動,不斷積累文化知識。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道理:要珍惜時間,莫虛度光陰。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道理:想使人的層次高,就要努力,把自己的思維能力,生活能力更上一層樓。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
道理:告訴我們學習小草堅持不懈的努力和頑強的生命力,從哪裡摔倒就從哪裡站起來

『拾』 國學經典拔萃4年級古詩有哪些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
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
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
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
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
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
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
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
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
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
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