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陽韻古詩
❶ 現代詩有什麼要求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新詩還沒有成形」。以為我國新詩的形式問題還沒有解決。因此,要使新詩繁榮發展,正常發育,必須對於詩的形式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究。
現代格律詩,是指「五四」以來在在形式上有著一定規格,音韻上有一定規律(倘有變化,需要按一定規則處理)的新詩。它經過胡適、劉半農興起,徐志摩、聞一多、朱湘等發展,賀敬之、李季、郭小川等創新,已經形成了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與嚴密理論(雖然理論研究還比較單薄)。它打破了傳統的格律,吸取古典詩詞與地方民歌的精華,是對古典格律的繼承與創新,發揚與廣大。
現代格律詩的格律,與古典詩詞格律的涵義決不相同,它們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現代格律詩是古典格律的改造與創新。總的來說,既有大家所公認的比較普遍使用的,可以自行創造的格律,又有某些詩人根據自己的生活和藝術修養刻意追求的格律。現代格律還吸取了地方民歌的特點。但無論那些格律,都是根據內容的需要而設置的,每個詩人都可以創造。所以說,舊的格律是單一的,現代格律是繁多的;舊的格律是死的格律,現代格律是活的格律。
我以為,現代格律詩的格律,應具備以下五個要素。
一、節奏
節奏是個音樂術語,是由古希臘「rhein」(流動)一詞引申而來的。現代音樂中,節奏意為「各音在進行中的時值上的相互關系」。《禮樂記》解釋說:「節奏,謂或作或止,作則奏之,止則節之。」現代藝術中,節奏在建築、繪畫、電影、小說、戲劇等藝術形式中都有自己特定的涵義。節奏表現在詩歌藝術中,也表示詩句的音節的間歇、長短、時間、停頓。
節奏是完整的詩中的音節表現形式的復沓;
節奏是朗讀時詞與詞之間時值的相近或相等;
節奏是音節之間抑揚頓挫的相互交迭。
《淮南子。道南訓》中記載詩歌的產生:
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這里的「邪許」是復沓的,是連續出現的,也就是說,是有復沓節奏的。這種節奏的特點簡短有力——一種爆發的力。說明詩歌的節奏是歲著勞動的節奏一起產生的,節奏是詩歌的重要因素之一。「新詩須有音樂節奏」(聞一多語)
「舊詩的幾何學限度是格律。句間竭力避免不必要的所謂『虛詞』,即介詞、接續詞。而主要的是形容詞、動詞、助詞和名詞相組成的,有時連名詞也不用。」巴人《詩歌的音律》
因此,舊詩節奏的劃分比較明顯。
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
——王維《山居秋暝》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新詩的幾何學限度是言語之自然律。詩是側重於歌頌和朗誦的。」巴人《詩歌的音律》由於現代語言的大眾性,滲入了一定的助詞和副詞等綴詞,使得新詩的節奏的劃分有異於舊詩。
新詩的節奏因以「音尺」(聞一多)為尺度,分一字尺,二字尺,三字尺等。
孩子們/驚喜著/他的/臉色
他也/驚望著/炭火的/紅光
這里每行都可以分為四個音尺,每行有兩個「三字尺」和兩個「二字尺」,音尺的排列的次序是不規則的,但是每行都有兩個「三字尺」和兩個「二字尺」的總數。
二、旋律
現代格律詩是旋律是思想感情的有組織有節奏的和諧流動,它要求詩歌有回環往復的音樂美。
在音樂組成諸要素中,旋律(曲調)是最重要是組成部分。因為它是表達樂思最靈巧的手段之一,即使在沒有伴奏及歌詞的情況下,它也能獨立存在。音樂的旋律是一種情緒的發展,噶目前的自然流淌。旋律的形式是綜合了節拍、節奏、調式、力度、速度、音階、樂律等而形成的。
在現代格律詩中,旋律也是綜合而來的。它綜合了內在的情緒(情感的粒度和速度,感情的調式)和外在的韻律(節奏、音韻等),是推動詩情抒發的動力,與詩的情緒、節奏緊密相連。
郭小川就舉過一個非常恰當的例子來解釋詩的旋律。
聽那邊,練兵場,殺聲響亮,
看他們,鬥志昂,為剿匪練兵忙。
急得我,如同烈火燃胸膛。
殺豺狼,討兵債,日盼月想,
披星戴月,滿懷深仇,磨刀擦槍,
風雪裡,峻嶺上,狼窩虎穴我敢闖。
為什麼偏要留我守村莊?
馬上去找參謀長,
再把心頭的話兒講,
堅決要求上戰場,
誓把頑匪消滅光!
——京劇《智取威虎山》唱段
這段唱詞,是小常寶在戰斗出發前的緊急情況下唱的,因此,急促有力,充滿戰斗氣氛。這種推動感情短節奏發展的的動力便是旋律。短句密韻突出表現了急促的旋律,與唱詞內容(感情的律動)緊密配合,體現了旋律在現代格律中的作用。
三、韻律
詩歌需要押韻,這已是大家所公認而沒有爭議的了。現代格律詩尤其重視音韻。但是,現代漢語應按照哪些規則來押韻?古代為了創作的需要,編撰有韻書,例如《廣韻》、《集韻》等。《切韻》的作者陸法言說:「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若賞知音,須輕重有異。」又說:「凡有文藻,即須明音韻。」可見古人是極推重聲韻的。劉半農先生在《我之文學改良觀》中也提議「破壞舊韻,建設新韻」。現代漢語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已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一套音韻系統。現在的詩歌、曲藝、戲曲主要是依據普通話「十三轍」韻部的標准來押韻的,並且平仄不限。
1、中東韻部
2、江陽韻部
3、人辰韻部
4、言前韻部
5、由求韻部
6、遙迢韻部、
7、灰堆韻部
8、懷來韻部
9、姑蘇韻部
10、衣期韻部
11、梭波韻部
12、乜斜韻部
13、麻沙韻部
不嚴格地講,梭波和乜斜是通韻。
十三轍共四百多音,均可入韻。
有了十三轍,現代詩(包括自由體詩)該如何押韻?現在依據李瑛的創作實踐來說明(因了資料的方便,所選例詩均為自由體詩)。
四、章法
章法是詩的組織形式,是詩的內容與形式的產兒,是藝術形式的總體構成。詩經、楚辭、古詩無固定章法,強調盡情抒發。律詩、絕句、宋詞、小令字數、句數規則嚴格,巧便靈巧,但就象放下一個模子,把思想感情盡力套進,所以顯得過於拘謹,使得內容與形式截然分開。
排律講究鋪陳,強調抒情。這本是它的優點,但由於限制過多,比如平仄、對仗絕對要求嚴格,容易具有牽強附會、堆砌辭藻的感覺。現代格律兼收各類古典詩詞的章法優點,棄去過嚴的不必要的束縛,形式為內容服務,內容為形式增采,只須體現出內容與形式的規律即可。
菡萏呀半開,
蜂蝶呀不許輕來,
綠水呀相拌,
清凈呀不染塵埃。
溪間,
采蓮,
水珠滑走過荷錢。
拍緊,
拍輕,
漿聲應答著歌聲。
——朱湘〈〈采蓮曲〉〉
這樣的節奏,這樣的排列,整首詩的章法讀起來就跟我們劃著小船在水中采蓮一樣。
於是
在他流血的地方,立起——
一
尊
生
命
的
塑
像
清明節
花花花花花
——阿紅〈〈在塑像前〉〉
一字一頓的立排,以圖案的畫面,給人一座完整塑像的形象感。這種「建築物」對詩意的表達,及形成詩的音調之美,藝術之美是不無裨益的。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聞一多〈〈死水〉〉
這種麻將牌式的章法,給人以一潭死水凝滯不動的感覺,和詩體的內容緊緊相關。當然,我們不提倡玩文字游戲,但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內容是怎樣決定形式的。
五、體式
體式是指詩行的排列形式。現代的格律的體式歲無定式,但大抵來說,不外乎兩種:一是由於排列的整齊,稜角分明,具有「建築的美」(方塊美);二是排列的錯落,井然有致,具有「參差的美」(抑揚美)。「建築的美」來源於詩,「參差的美」來源於詞,但都不是古典詩詞的翻版,是繼承與創新。
❷ 怎麼寫押韻的詩
詩歌的押韻
詩歌要講究韻律美,就要求押韻,並有和諧的節拍。古人說:「詩中韻腳,如大廈之有柱石。此處不牢,傾折立見。」(沈德潛《說詩啐語》)說明了押韻的重要性。
押韻就是在詩行末尾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一般也叫「合轍」。例如:
群峰壁立太行頭, (t—ou,定韻)
天險黃河一望收, (sh—ou,押韻)
兩岸峰煙紅似火,
此行當可慰同仇。 (ch—ou,押韻)
——朱德《出太行》
幽蘭在山谷,
本自無人識。 (sh—i,定韻)
只為馨香重,
求者遍山隅。 (y—ü,押韻)
——陳毅《冬夜雜詠·幽蘭》
《出太行》一詩的「頭,收,仇」的韻母都是ou,同屬「油求」轍,這三句詩的末一個字就是押韻的。《幽蘭》一詩的「識」韻母是i,「隅」的韻母是ü,i 和 ü,韻母發音相近,同歸於「一七」轍,也是押韻的。最先點出一個詩節或一首詩的那一個字叫「定韻」(或「起韻」),一經「定韻」之後,後邊詩行末一個字與「定韻」的字歸於同一轍音韻里,就算「押韻」了(或叫「合轍」,如同後邊的車輪歸入前面滾過的車轍一樣)。《出太行》是在第一行詩的末尾「定韻」,《幽蘭》是在第二行詩的末尾「定韻」。
詩歌押韻有下列幾種主要的形式:
(一)排韻。有的又叫「打鐵韻」,就是詩的每一句都押韻。如:
秋風蕭瑟天氣涼, (l—iɑnɡ)
草木搖落露為霜。 (sh—uɑnɡ)
群燕辭歸鵠南翔, (x—iɑnɡ)
念君客游思斷腸。 (ch—ɑnɡ)
慊慊思歸戀故鄉, (x—iɑnɡ)
君何淹留寄他方? (f—ɑnɡ)
賤妾煢煢守空房。 (f—ɑnɡ)
憂來思君不敢忘, (w—ɑnɡ)
不覺淚下沾衣裳。 (sh—ɑnɡ)
援琴鳴弦發清商, (sh—ɑnɡ)
短歌微吟不能長。 (ch—ɑnɡ)
明月皎皎照我床, (ch—uɑnɡ)
星漢西流在未央。 (y—ɑnɡ)
牽牛織女遙相望, (w—ɑnɡ)
爾獨何辜限河梁? (l—iɑnɡ)
——曹丕《燕歌行》*
曹丕的《燕歌行》是迄今所能見到的一首最古的七言詩,它的用韻特點就是句句押韻。全詩的每一個詩行都押在「ɑnɡ」韻上,即古詩的「七陽」。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稱贊,不僅情致委婉,而且音韻節奏優美,清人王夫之評價此詩:「傾情傾度,傾色傾聲,古今無兩。」這種句句用韻的押韻形式,韻與韻之間間隔的音節少,韻就比較緊迫,音樂感強。但如果不注意韻腳之間交替變換聲調,則會給人以單調之感;另外,句句用韻,增加了押韻的字數,也不能說不對表達思想感情增加了限制。因此,人們在寫詩的時候用排韻的並不多。
(二)隔行韻。句與句間隔一行押韻,一般都在詩行的雙句押韻,叫做押雙不押單,或者說拗上不拗下。隔行韻有第一句起韻的,如果是四句的,一、二、四句押韻。如:
春眠不覺曉, (x—iɑo)
處處聞啼鳥。 (n—iɑo)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sh—ɑo)
——孟浩然《春曉》
一、二、四句的「曉」、「鳥」、「少」押ɑo韻。
也有首句 不入韻,從第二句起才定韻的。如:
三日入廚下,
洗手作羹湯。 (t—ɑnɡ)
未諳姑食性,
先遣小姑嘗。 (ch—ɑnɡ)
——王建《新嫁娘》
二、四句「湯」、「嘗」押ɑnɡ韻。
隔行韻較之排韻更有高低抑揚的變化,用韻也更方便,而且韻與韻之間間隔音節並不多,韻律感依然是很強的,所以古詩、現代詩和民歌的絕大多數都用這種押韻形式。
三、雙句韻。每兩句為一個單位互押,如一、二句用一個韻,三、四句又轉一個韻。例如:
三邊沒有樹石頭少, (sh—ɑo)
庄戶人的日子過不了。(l—iɑo)
天上無雲地下旱, (h—ɑn)
過不了日子另打算。 (s—uɑn)
羊群走路靠頭羊, (y—ɑnɡ)
陝北起了共產黨。 (d—ɑnɡ)
領頭的名叫劉志丹, (d—ɑn)
把紅旗舉到半天上。 (sh—ɑnɡ)
草堆上落火星大火燒,(sh—ɑo)
紅旗一展窮人都紅了。(l—iɑo)
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sh—ɑn)
陝北紅了半個天。 (t—iɑn)
紫紅犍牛自帶耬, (l—ou)
鬧革命的心思人人有。(y—ou)
……
——李季《王貴與李香香》
上面幾節詩,每兩句為一個單位互押(其中只有第四節與第三節通押江陽韻)。詩所押韻轍的順序是:遙條轍(ɑo韻)、言前轍(ɑn 韻)、江陽轍(ɑnɡ韻,包括三、四兩個小節)、遙條轍(ɑo韻)、言前轍(ɑn 韻)、油求轍(ou韻)。
(四)間隔韻。這種押韻的方式是沒有定規的隔幾行押韻。如:
也許它真的是一片海,
我是一朵灼熱的浪花; (h—uɑ)
當我知道它是瀚海,
——我才發現:
我是一粒炙乾的沙。 (sh—ɑ)
青春呢?
貯在了茫茫的沙浪里,
只有沙棗
向我吐露幽幽的情話, (h—uɑ)
——在這高高的天山下。(x—iɑ)
我是一粒沙。 (sh—ɑ)
如果我能補償過去,
我願一身分作兩下: (x—iɑ)
一半兒攙進膠土裡,
——鋪就綠茵松軟的苗床;
一半兒拌進水泥中,
——凝成大廈金屬的骨架。(j—iɑ)
——楊牧《瀚海━—寫給我的年青時代》
全詩共分三節,押「發花」轍。第一節「沙」與「花」間隔兩行;第二節「話」與第一節末一行的「沙」間隔三行,「下」和「話」沒有間隔;第三節的「下」與「沙」間隔一行,「架」與「下」間隔三行。這種沒有定規的隔幾行押韻,用韻非常自由。至於到底隔幾行押韻好,則依具體情況而定,以不影響表情達意同時讀起來依然鏗鏘和諧為度。
. 借自網路!
❸ 有什麼歌曲的歌詞運用了古詩詞嗎急
古典詩詞曲對當代歌詞創作的影響
通過對30年代以來的流行歌曲的調查,對古典詩詞的研究,分析古典詩詞和當代歌曲的內在聯系,了解古典詩詞蘊涵魅力,從而體會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唐詩、宋詞、元曲與當代歌詞的由來發展和特點
(一)唐詩: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非格律詩或古體詩,如《詩經》、《楚詞》等;另一類是格律詩,在一首詩中,每句用字的平仄和韻腳,三、四兩句和五、六兩句應該分別對仗。唐帝國的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文化的繁榮。國內各民族的融合,日趨頻繁的國際文化交流,各階級各階層的生活變得豐富復雜,為詩詞創作提供了多種多機關報養料和素材。唐帝國制定和執行的科舉選拔人才的制度以詩賦主要內容,這種機制也直接促進了詩歌的創作。
唐詩的特點:唐詩從形式上講究調聲、隸事和內容上沿襲宮體,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纏綿婉轉、或英雄氣概或兒女情長。
(二)宋詞:是詩經及魏樂府之蛻變和唐代近體詩不斷發展的結果。詞和詩的最大區別就是,詩為整齊的五、七言(齊言),而詞則長短句(雜言),依照樂曲的節拍而填制長短句的「詞」。「詞」就這樣產生的。宋詞的成熟繁榮時期,則是詞創作的最高峰,數量質量都達到了巔峰時期。宋詞得到整個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普遍認同和喜愛。詞已深深植根於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發展,成為一個歷史時期文學樣式的代表。
宋詞的特點:它是一種既能合樂而唱又能講求格律的新體詩。它包括有燕樂、民歌、近體詩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樂性、韻律美和濃郁的生活撥氣息的文學新形式。詞與詩有著密切的聯系,詞分豪放、婉約兩大流派。
(三)元曲:清李調元《雨村曲話》引《弦索辨訛》稱:「三百篇而為詩,詩變而為詞,詞變而為曲」,明王世貞《曲藻》又稱:「詞不快北耳而後有北曲,北曲不諧南耳而後有南曲」,說明了曲的起源。曲與詞的主要區別是,詞的字數有一定限制,曲的字數不定,詞韻大致依照詩韻。前期主要是文人和戲曲家創作後期產生專業的散曲作家,起了重要作用,使曲壇更為絢麗多彩。元散曲分為豪放、清麗兩大派別。
元曲的特點:元曲韻密,有時每保句韻,甚至句中的韻,同時元曲是平仄。元曲可加襯字,尤其是套曲,襯字較多 ,如不分正字襯字,作品的句式、平仄等就分不清。
(四)當代歌曲:現代歌曲在古代詩、詞、曲的基礎上,溶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人文、地理、風土人情;集景、事、物於一體,作為詞源,而後配以音樂,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現代氣息的美的語詞曲綜合體。
當代歌曲的特點: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詞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藝術色彩都較多較濃。特定時期,政治色彩尤其突出。詞曲均不限形式,基本點沒有嚴格的韻律要求。
二、從不同角度看詩詞曲對當代歌詞創作的影響:
1、梅艷芳《床前明月光》歌詞完全引自《靜夜思》
2、鄧麗君《在水一方》:「綠草蒼蒼,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綠草萋萋,
白露迷離,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是直接引處《詩經》中的詞句。
3、毛寧《濤聲依舊》: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
停泊在楓橋邊……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
唐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或間接引用,即對某些詞句加以改變,或表達意思上與古典詩詞相同相似。詩、詞、曲和當代歌曲都源於生活。無論是過去的詩、詞、曲或是現代的歌曲,它們的題材均取材生活。
1、友情
元曲:關漢卿的《雙調.沉醉東風》: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時間月缺花飛。餞行杯,別
離淚,剛道聲保重將息。痛煞教人捨不得。好去者前程萬里。
當代歌曲:《駝鈴》:送戰友,踏征程,默默無語兩眼淚耳邊響起駝鈴聲。路漫漫,霧蒙蒙,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樣分別兩樣情。戰友啊戰友,親愛的弟兄,當心夜晚北風寒,一路多保重。表達了對友人由衷的囑咐和祝福。
2、親情
(1)借月思鄉
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宿建德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當代歌曲:《望鄉》:「夕陽河邊走,舉目望蒼穹。淼淼炊煙飄來了思鄉愁,多少回朝夕晨暮思念你,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淚。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臉龐。月似故鄉親人是否安康;捧一盞鄉酒,陪伴著你,無論我身在他鄉與遠方。」
古典語詞與歌曲都採用「月」這一事物惡霸 表達思鄉的情感。
(2)借物思鄉
元曲:《仙呂.賞花時》:一簇人家入屏帳,竹籬補苔牆破柴門上張破網。幾間茅屋,一竿風旆,搖曳持長江。
《越調.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宋詞:《蘇幕遮》(范仲淹):碧動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暗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當代歌曲:《望鄉》:「夕陽河邊走,舉目望蒼穹。淼淼炊煙飄來了思鄉愁,多少回朝夕晨暮思念你,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淚。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臉龐。月似故鄉親人是否安康;捧一盞鄉酒,陪伴著你,無論我身在他鄉與遠方。」
詩詞和歌曲在表達情感的時候,大都是藉助物象《仙呂.賞花時》描寫竹籬、苔牆、破網、茅屋、風旆,《蘇幕遮》描寫藍天、白雲、水波、斜陽等,《望鄉》描寫夕陽、天空、炊煙、河水來抒發情感。
(3)特定節日思鄉
元曲:《雙調.折桂令》九日:青山強整烏紗,歸燕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花流水,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顧旨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唐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當代歌曲:《九月九的酒》《九九女兒紅》
以上都是在特定節日思鄉的例證。
(4)以月喻心
《菩提心論》:照風本心,湛然清凈,猶如滿月,光遍虛空。
《發菩提心品》:如圓滿月輪於胸臆上明朗。
唐詩僧皎然的《水月》一詩:夜夜池上觀,禪身坐月邊。虛無色可取,皎潔意難傳。若向空心了,長如影正圓。
當代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你問我愛你有多深圳特,我愛你有幾分,我的情不移,我的愛不變,月亮代表我的心。以月喻心,是佛家常用的比喻,在禪宗理論中,月更是常常用心作為「證心」的事物。《月亮代表我的心》同樣是以月喻心,是一個充分的例證。
總之,內容上的表現形式有很多,如表現對戀人思念的愛情篇、描寫戰爭場面的記實篇、弘揚祖國秀美山川的抒情篇等。歌曲或直接引用詩句或間接引用,即對某些詩句加以改變,或表達意思上與詩詞相同相似。古典詩詞所蘊涵的魅力就在於它戲院有激發現代人的創作靈感,給詩詞重新注入活力。
(二)形式:
1、排比:元曲: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雲盡日懸。
當代歌曲:「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雲繞山間。一層層梯田一片片綠,一陣陣歌聲隨風傳。」
2、 疊字:詩經:《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元曲:《別情》:遙山隱隱,飛綿滾滾,醉漢醺醺。香見陣陣,暮雨紛紛。
《即事》: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
宋詞《曲玉管》: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別來錦字終難偶。斷雁無憑,冉冉盡善盡美飛下汀洲,思悠悠。
當代歌曲:《霧里看花》:「讓我把這紛擾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3、疊韻:
白居易的《長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當代歌曲《二泉吟》:「風悠悠,雲悠悠,凄苦的歲月在琴弦上流啊在琴弦上流。恨悠悠,怨悠悠,滿懷的不平在小路上走啊,在小路上走,無錫的雨是你肩頭一縷不解的愁,滿懷著不平在小路上走,惠山的泉是你手中一曲展示和憂。」
4、對仗(對偶):
吳文英的《踏沙行》:潤玉籠綃,檀檀倚扇,鄉猶帶脂香淺。
當代歌曲《數風流人物還年今朝》:「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5、襯字:
元曲:《道情》:省的也么哥,長生道理何人會?
《題西湖》(醉娘子):真個醉也么沙,真個酬也么沙!
當代歌曲《大生產》:「解放軍呀么呼嘿,大生產呀么呼嘿!」
《青藏高原》:「呀啦索,哎,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呀啦索,呀啦索,那可是,呀啦索。」
結論:古典詩詞與當代歌曲都採用了排比、疊字、疊韻、對仗,襯字等手法來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
6、比興(開頭先言它物來引起詠嘆之詞):
詩經:《氓》:「桑之末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
寫桑葉嫩美,告誡斑鳩不要貪心,引申為女子為要沉溺於愛情之中,不可自拔。
當代歌曲:《天不喬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同樣採用的是比興的手法。
7、段落:
8、《詩經》、宋詞的上下闋的內容、音韻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意境大體相似。
當代歌曲《我願是只小燕》:我願是只小燕,天天飛到你的身邊。迎著微微的暖風,帶給你無限的春天。我願是只小燕,天天飛到你的身邊。帶著我心中的愛,向你訴說萬語千言。
我願是只小燕,天天飛到你的身邊。向著美好的未來,一起展翅在彩雲間。
古典詩詞的這種反復詠唱與歌曲普遍採用的形式相類似。
另外,古典詩詞曲中的擬人、比喻、抒情等表現形式,同樣也是當代歌詞創作的源泉和基礎,被廣為流傳。
(三)詞調與填詞
當詞的樂譜還存在的時候,作者寫一首詞,必須按照一個詞調(歌譜),然後按照它對字句聲韻的要求去配詞,這樣創作出來的歌曲才能協合音律,才可以歌唱,同是《念奴嬌》這個調子,配樂的歌詞卻不盡相同,只要求合乎樂譜的要求,唱來美聽,既可添襯字,也可以適當加字。因此,同一樂譜,不同的人去填字,在字句上是有伸縮性的。例如三十年代的進步歌曲《畢業歌》,原歌詞共二十一句,用的江陽韻,到七十年代,有人根據《畢業歌》的原歌譜來重新填詞,新詞也一共二十一句,用的江陽韻,大多數句子少了兩個字,可見按譜填詞,在字句的增損上是有一定自由的。在宋詞中「一調數體」的現象在歌曲中仍很普遍。
總之,古典詩詞和當代歌曲都有著當地人文特點的烙印,詩詞對歌曲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由此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推及古代文化對現代文化的影響。
在現代社會,中西方文化,各民族文化在相互影響下不斷進步。各地文化之所以不同,是由各地不同的文化底蘊影響的,這種影響不僅關繫到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古代政治文學家的思想精華及科學家的發明創造,一直影響到現在。可見,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及旺盛的生命力。
帕瓦羅帝等三大男高音演唱家在北京故宮舉行演唱會,不僅是對紫禁城這一建築本身的嚮往,更重要的是對中華民族文化、中國文明的嚮往。外國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都有如此高的熱情,那麼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是否有責任把這些何等遙文化繼承下來,並將其發揚光大呢?
二、活動感受
研究古代詩詞曲對當代歌曲的影響這個課題,是我們的初探。這其中我們學習到了很多知識,增強了我們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語言學習的興趣。同時,在研究過程中,由於我們的知識所限,部分材料積累的不足,分析問題還不夠深刻,有一些觀點和內容聯系的還比較生硬,材料的組織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有待提高。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們要注重進一步擴大知識范圍,加強文化休養,這就是我們這次研究的最大收獲。
附:
經統計共研究唐詩97首、宋詞80餘首、元曲73首、10餘首詩經,此外還包括7種詞牌、曲牌。
參考書目:《唐詩鑒賞辭典》、《歷代詞萃》、《古典詩詞》、《詩詞格律要》、《元曲三百首》、《宋詞三百首》、《詩經全譯》等各類詩詞書籍《民族歌曲大家唱》、《鄧麗君紀念專集》等CD、VCD光碟。
❹ 歌詞中的古詩句
希望能幫到你,加油啊!!!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遲遲:緩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樣子。倉庚:鶯。喈喈:鳥鳴聲眾而和。蘩:白蒿。祁祁:眾多。
《詩經·小雅·出車》
時在中春,陽和方起
陽和:春天的暖氣
《史記·秦始皇本紀》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陽春白日風在香
晉 樂府古辭《晉白綺舞歌詩三首》
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晉 樂府古辭《盂珠》
春晚綠野秀,岩高白雲屯
秀:秀麗。屯:駐,聚集。
南朝宋 謝靈運《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替換了。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覆春洲:落滿了春天的沙洲。雜英;各種各樣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 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洛城:洛陽城。風日:春光風物。道:說。
唐 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過江來,江南一片春色。淑氣:春天的和暖氣息。轉綠蘋浪:使水中蘋草轉綠。四句意謂:彩霞伴著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綠柳把春意帶過了江面,黃鳥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陽光催綠了蘋草。
唐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 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漢陽》
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
唐 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憶山中》
東風灑雨露,會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
唐 李白《古風》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
唐 李白《金門答蘇秀才》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唐 劉昚虛《闕題》
飛雪伴春還,善庭曉自閑
唐 劉昚虛《積雪為小山》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
意為:道路被白雲遮斷,春景與青青的流水一樣綿延不斷。
唐 劉昚虛《闕題》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唐 李華《春行即興》
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
前兩句形容花色紅,柳絮素。後兩句謂日色漸長.春色淡遠,唯聽鳥雀調嗽,無人來往,獨有柴門而已,
唐 杜甫《春運》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林花著雨燕支濕,水荇牽風翠帶長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種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對雨》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萱草:一種古人以為可以使人忘憂的草。此句說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臘日》
江漢春風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遠懷舍弟穎觀等》
春城而色動微寒
唐 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江浦雷聲喧昨夜,春城而色動微寒。」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凈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唐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
陽和:春天的和暖之氣。
唐 錢起《春郊》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倫《蘇溪亭》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半;多數。未勻:參差不齊。
唐 楊巨源《城東早春》
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
唐 張籍《春別曲》
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時節的景色描寫。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兩句寫白雪等不及春天到來,已穿樹飛花裝點早春之景。
唐 韓愈《春雪》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天街:京城裡的街道。草色遙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點細芽,遠看一片新綠,近看卻似不見。絕勝;遠遠勝過。
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韓愈《晚春》
洛陽東風幾時來,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韓愈《感春五首》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唐 杜牧《悵詩》:「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
一夜風:一夜春風。
唐 王涯《春遊曲》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颯颯:風聲。唐 李商隱《無題四首》
寒隨一夜去,春還五更來
唐 史青《應詔賦得除夜》
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
唐 丘為《題農父廬舍》
不覺春風換柳條
唐 韓滉《晦日呈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覺春風換柳條。」
春風賀喜無言語,排比花枝滿杏園
唐 趙嘏《喜張沨及第》
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不知園里樹,若個是真梅
若個:哪個?
唐·東方虯《春雪》
馬踏春泥半是花
唐·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見:顯現。
唐·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唐·劉方平《代春怨》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唐·劉方平《夜月》
一夜好風吹,新花一萬枝
唐·令狐楚《春遊曲三首》
落花滿春光,疏柳映新塘
唐·儲光羲《答王十三維》
野渡花爭發,春塘水亂流
野渡:野外渡口。
唐·李嘉佑《送王牧往吉州謁王使君叔》
風弱知催柳,林青覺待花
兩句寫初春將近時的景色。
唐·盧僎《歲晚還交台望城闕成口號先贈交親》
南園桃李花落盡,春風寂寞搖空枝
唐·楊凌《句》
弱柳千條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絲
唐·溫庭范《題望苑驛》
桃花春水淥,水上鴛鴦浴
淥:清澈。
五代前蜀·韋庄《菩薩蠻》
一庭春色惱人來,滿地落花紅幾片
五代後蜀·魏承班《玉樓春》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
宋·錢惟演《木蘭花》
殘雪暗隨冰筍滴,新春偷向柳梢歸
冰筍:冰棱。意謂從冰棱的融化看到冬天已悄悄過去;從柳枝梢頭看到春天已偷偷歸來。
宋·張來《春日》
老樹著花無丑枝
宋·梅堯臣《東溪》:「野島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
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翠色:嫩綠的草色。和煙老:隨著暮靄變成深綠。
宋·梅堯臣《蘇幕遮》
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
宋·歐陽修《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
春色惱人眼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宋·王安石《春夜》
惱人天氣又春陰
宋·晏殊《浣溪沙》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料峭:形容春天的寒意。
宋·蘇軾《定風波》
東風有信無人見,露微意,柳際花邊
信:消息。露:顯示。
宋·蘇軾《一叢花》
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春風自恨無情水,吹得東流竟日西
竟日:整日。
宋·蘇軾《往年宿瓜步夢中得小詩錄示民師》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
意謂春雨為春天的路旁增添了更多的鮮花,花兒在春風中搖動,滿山彌漫著春色。
宋·秦觀《好事近》
芳菲消息到,杏梢紅
芳菲:指春花季節。
宋·賀鑄《小重山》
午睡漸多濃似酒,韶華已入東君手
韶華:美好的年華。東君:春神,這里指春天。
宋·周邦彥《蝶戀花》
二月風光濃似酒,小樓新濕青紅
青:綠葉。紅:紅花。
宋·葛勝仲《臨江仙》
春風春雨花經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宋·黃庭堅《次元明韻寄子由》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乍暖還寒:忽冷忽熱。將息:養護,調養。
宋·李清照《聲聲慢》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宋·李清照《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
柳眼:柳葉。梅腮:指梅花。
宋·李清照懈戀花》
洛陽城裡又東風,未必桃花得似、舊時紅
宋·陳與義《虞美人》
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
楊柳句謂楊柳遮不斷春大的景色。
宋·陸游《馬上作》
一春常是雨和風,風雨晴時春已空
宋·陸游《豆葉黃》
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綉,,枝枝不教花瘦
宋·辛棄疾《粉蝶兒·和晉臣賦落花》
東風吹雨細於塵
宋·辛棄疾《浣溪沙》
細聽春山杜宇啼,一聲聲是送行詩
杜宇:杜鵑。
宋·辛棄疾《浣溪沙》
滿眼不堪三月喜,舉頭已覺千山綠
宋·辛棄疾《滿江紅》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春事:春景。十分花柳:花柳最盛之時。
宋·辛棄疾《感皇恩·為范倅壽》:「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喚得笙歌勸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舊。」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
春陰:春天的陰雲。幽花:清幽的花。明:絢麗。
宋·蘇舜欽《淮中晚泊犢頭》:「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春在亂花深處鳥聲中
宋·陳亮《南歌子》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薺麥:芥菜,麥子,泛指田間作物。
宋·姜夔《揚州慢》
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宋·姜夔《淡黃柳》
萬紫千紅總是春
宋·朱熹《春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春風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著物:春風潤澤萬物。
宋·程致道《過紅梅閣一首》
春到人間草木知
宋·張栻《立春偶成》:「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微雨灑芳塵,醞造可人春色
醞造:釀造。可人:喜人。
宋·石孝友《好事近》
瘦雪一痕牆角,青子已妝殘萼
瘦雪:殘雪。這里用以形容春花的飄零。青子:青青的小果於。
金·王庭筠《謁金門》
東風輕扇春寒
輕扇:輕輕地吹動。
金·段克己《望月婆羅門引》
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飛紅:花瓣飛舞。
元·白樸《天凈沙·春》
綠窗春睡覺來遲,誰喚起,窗外曉鶯啼
覺來:醒來。
元·胡只遹《陽春曲·春景》
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
裊:飄浮不定。晴絲:蟲類所吐的絲,春日常在空中飄游。
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
春到人間萬物鮮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王嬌寫百年長恨》
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
清·盧道悅《迎春》
春色撩人,愛花風如扇,柳煙成陣
清·洪異《長生殿·禊游
❺ 古詩什麼意思
秋風乍起。客居洛陽城的詩人想寫一封家書給遠方的親人。表達自己思鄉懷親的心版情可是要說的話權永遠說不完。等信寫好後又擔心匆匆寫好的信,沒有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表達出來當送信人即將出發的時候又打開自己已經封好的信查看。
❻ 中華詩詞大會里有哪些詩講的是贊美武漢
有這個:
贊美武漢,
頌揚文匠。
夏有火爐,
冬不燒炕。
註:偶句押韻,押「江陽韻 ang,iang,uang 」
❼ 古詩詞中的十八韻怎樣才能找全
中華新韻(十八韻)韻部表
一、麻花韻
a,ia,ua
二、波歌內韻
o,e,uo
三、兒韻
er
四、街斜韻
ie,ü容e
五、衣期韻
i
中國詩歌網'e.T1w3e7\%`
六、支思韻
(-i)
七、姑蘇韻
u
八、居趨韻
ü
九、開懷韻
ai,uai
十、飛灰韻
ei,ui
,uei十一、高標韻
ao,iao
十二、謀求韻
ou,iu,iou
十三、寒山韻
an,uan
十四、先天韻
ian,üan
十五、人文韻
en,in,ien,un,uen,ün
十六、江陽韻
ang,iang,uang
十七、庚青韻
eng,ieng,ing,ueng,十八、東鍾韻
ong,iong
❽ 現代七陽韻押韻詩句
江陽韻:一山飛持大江邊,……
❾ 韻母和押韻的詩句
詩歌的押韻 詩歌要講究韻律美,就要求押韻,並有和諧的節拍。
古人說:「詩中韻腳,如大廈之有柱石。
此處不牢,傾折立見。
」(沈德潛《說詩啐語》)說明了押韻的重要性。
押韻就是在詩行末尾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一般也叫「合轍」。
例如: 群峰壁立太行頭, (t—ou,定韻) 天險黃河一望收, (sh—ou,押韻) 兩岸峰煙紅似火, 此行當可慰同仇。
(ch—ou,押韻) ——朱德《出太行》 幽蘭在山谷, 本自無人識。
(sh—i,定韻) 只為馨香重, 求者遍山隅。
(y—ü,押韻) ——陳毅《冬夜雜詠·幽蘭》 《出太行》一詩的「頭,收,仇」的韻母都是ou,同屬「油求」轍,這三句詩的末一個字就是押韻的。
《幽蘭》一詩的「識」韻母是i,「隅」的韻母是ü,i 和 ü,韻母發音相近,同歸於「一七」轍,也是押韻的。
最先點出一個詩節或一首詩的那一個字叫「定韻」(或「起韻」),一經「定韻」之後,後邊詩行末一個字與「定韻」的字歸於同一轍音韻里,就算「押韻」了(或叫「合轍」,如同後邊的車輪歸入前面滾過的車轍一樣)。
《出太行》是在第一行詩的末尾「定韻」,《幽蘭》是在第二行詩的末尾「定韻」。
詩歌押韻有下列幾種主要的形式: (一)排韻。
有的又叫「打鐵韻」,就是詩的每一句都押韻。
如: 秋風蕭瑟天氣涼, (l—iɑnɡ) 草木搖落露為霜。
(sh—uɑnɡ) 群燕辭歸鵠南翔, (x—iɑnɡ) 念君客游思斷腸。
(ch—ɑnɡ) 慊慊思歸戀故鄉, (x—iɑnɡ) 君何淹留寄他方? (f—ɑnɡ) 賤妾煢煢守空房。
(f—ɑnɡ) 憂來思君不敢忘, (w—ɑnɡ) 不覺淚下沾衣裳。
(sh—ɑnɡ) 援琴鳴弦發清商, (sh—ɑnɡ) 短歌微吟不能長。
(ch—ɑnɡ) 明月皎皎照我床, (ch—uɑnɡ) 星漢西流在未央。
(y—ɑnɡ) 牽牛織女遙相望, (w—ɑnɡ) 爾獨何辜限河梁? (l—iɑnɡ) ——曹丕《燕歌行》* 曹丕的《燕歌行》是迄今所能見到的一首最古的七言詩,它的用韻特點就是句句押韻。
全詩的每一個詩行都押在「ɑnɡ」韻上,即古詩的「七陽」。
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稱贊,不僅情致委婉,而且音韻節奏優美,清人王夫之評價此詩:「傾情傾度,傾色傾聲,古今無兩。
」這種句句用韻的押韻形式,韻與韻之間間隔的音節少,韻就比較緊迫,音樂感強。
但如果不注意韻腳之間交替變換聲調,則會給人以單調之感;另外,句句用韻,增加了押韻的字數,也不能說不對表達思想感情增加了限制。
因此,人們在寫詩的時候用排韻的並不多。
(二)隔行韻。
句與句間隔一行押韻,一般都在詩行的雙句押韻,叫做押雙不押單,或者說拗上不拗下。
隔行韻有第一句起韻的,如果是四句的,一、二、四句押韻。
如: 春眠不覺曉, (x—iɑo) 處處聞啼鳥。
(n—iɑo)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sh—ɑo) ——孟浩然《春曉》 一、二、四句的「曉」、「鳥」、「少」押ɑo韻。
也有首句 不入韻,從第二句起才定韻的。
如: 三日入廚下, 洗手作羹湯。
(t—ɑnɡ) 未諳姑食性, 先遣小姑嘗。
(ch—ɑnɡ) ——王建《新嫁娘》 二、四句「湯」、「嘗」押ɑnɡ韻。
隔行韻較之排韻更有高低抑揚的變化,用韻也更方便,而且韻與韻之間間隔音節並不多,韻律感依然是很強的,所以古詩、現代詩和民歌的絕大多數都用這種押韻形式。
三、雙句韻。
每兩句為一個單位互押,如一、二句用一個韻,三、四句又轉一個韻。
例如: 三邊沒有樹石頭少, (sh—ɑo) 庄戶人的日子過不了。
(l—iɑo) 天上無雲地下旱, (h—ɑn) 過不了日子另打算。
(s—uɑn) 羊群走路靠頭羊, (y—ɑnɡ) 陝北起了共產黨。
(d—ɑnɡ) 領頭的名叫劉志丹, (d—ɑn) 把紅旗舉到半天上。
(sh—ɑnɡ) 草堆上落火星大火燒,(sh—ɑo) 紅旗一展窮人都紅了。
(l—iɑo) 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sh—ɑn) 陝北紅了半個天。
(t—iɑn) 紫紅犍牛自帶耬, (l—ou) 鬧革命的心思人人有。
(y—ou) …… ——李季《王貴與李香香》 上面幾節詩,每兩句為一個單位互押(其中只有第四節與第三節通押江陽韻)。
詩所押韻轍的順序是:遙條轍(ɑo韻)、言前轍(ɑn 韻)、江陽轍(ɑnɡ韻,包括三、四兩個小節)、遙條轍(ɑo韻)、言前轍(ɑn 韻)、油求轍(ou韻)。
(四)間隔韻。
這種押韻的方式是沒有定規的隔幾行押韻。
如: 也許它真的是一片海, 我是一朵灼熱的浪花; (h—uɑ) 當我知道它是瀚海, ——我才發現: 我是一粒炙乾的沙。
(sh—ɑ) 青春呢? 貯在了茫茫的沙浪里, 只有沙棗 向我吐露幽幽的情話, (h—uɑ) ——在這高高的天山下。
(x—iɑ) 我是一粒沙。
(sh—ɑ) 如果我能補償過去, 我願一身分作兩下: (x—iɑ) 一半兒攙進膠土裡, ——鋪就綠茵松軟的苗床; 一半兒拌進水泥中, ——凝成大廈金屬的骨架。
(j—iɑ) ——楊牧《瀚海━—寫給我的年青時代》 全詩共分三節,押「發花」轍。
第一節「沙」與「花」間隔兩行;第二節「話」與第一節末一行的「沙」間隔三行,「下」和「話」沒有間隔;第三節的「下」與「沙」間隔一行,「架」與「下」間隔三行。
這種沒有定規的隔幾行押韻,用韻非常自由。
至於到底隔幾行押韻好,則依具體情況而定,以不影響表情達意同時讀起來依然鏗鏘和諧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