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登高望遠古詩

登高望遠古詩

發布時間: 2021-01-05 06:39:06

① 為何古代詩文中,登高望遠,容易生悲求解

有一些概念,「我們慣見熟聞,習而相忘,沒有把它當作中國文評里的一個重要概念而提示出來」。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便又提到古典文學中一個我們習以為常而忽視的現象:登高望遠,使人心悲。錢先生列舉大量古詩文來加以說明,並名之為「農山心境」。
錢鍾書非常熟悉心理學,經常引用大量心理學觀點,涉及西方現代心理學大部分主要流派,並且,錢鍾書也常常說明自己關於人類心理的一些看法,如《寫在人生邊上》中關於「歡娛嫌夜短」的解釋,頗有趣味。這並非一時戲筆,錢鍾書在其著作中,經常由心理學入手,分析文學與文化現象,因其多才富智,往往別開生面。
人心受情境所激,而進入短暫而深刻的情緒狀態,這便是心境。心境既生,看待其他事物便也會染上這種情緒,而且能將自己諸多體驗染上這種色彩。人登高之時,生悲慨之意,此謂「農山心境」,其中蘊含豐富文化心理內涵。
農山心境因登望而激發。登高望遠之悲,始於宋玉。《高唐賦》中有言:「長史幕官,賢士失志,愁思無已,太息垂淚,登高望遠,使人心瘁。」而錢鍾書認為此情與孔子語相通。劉向《說苑》中載:「孔子北游,東上農山。子路、子貢、顏淵從焉。孔子喟然嘆曰:『登高望下,使人心悲。二三子者各言爾志,吾將擇焉。』」《孔子家語》中有類似記載:「孔子北游於農山。子路、子貢、顏淵侍側。孔子四望,喟然而嘆曰:於斯致思,無所不至矣。二三子者各言爾志,吾將擇焉。」孔子語乃漢人所記,其思想當是時人闡發與發展宋玉之悲而成。且孔子語中,登高之悲不僅使人淚下,更能引發靈感,「於斯致思,無所不至」。這便是「農山心境」的出處。
《說文解字》解:悲者,痛也,從心非聲。中國古代理論因其彼此多不成體系,必須綜合考量。悲,是心理感受,我們考察古時理論時,但其意能想通,便無需拘泥於「悲」字本身。錢鍾書將「悲」與「哀」、「怨」、「憤」等諸多概念並列。如《七綴集》中寫道:「古代評論詩歌,重視『窮苦之言』,古代欣賞音樂,也『以悲哀為主』。」將『窮苦』與『悲哀』並舉。錢鍾書非常重視悲哀之情,認為悲哀激發了古人創作熱情,而且悲音比歡詞更佳。
「望」字極妙,因其有三義:遠望,願望,怨望——「字義之多歧適足示事理之一貫爾」,錢氏以之說明農山心境生發過程。登高遠望,激發胸中固有願望,願望不得成真,由此而生怨望。登陟之際,無愁而生憂,原因正是企慕而不可得。
何謂企慕?「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人有念想,念念不忘,寤寐求之,卻往往隔河而無船,可見不可求,只剩下回響不絕,「二詩所賦,皆西洋浪漫主義所謂企慕之情境也。」企慕不僅限於男女情愛,相思不得,所求在彼岸,可望難即,欲求不遂,耿耿於心,難以釋懷,便會產生這種「距離悵惘」。錢鍾書指出,即使一身無牽無掛,遙志遠情也已然埋藏在心間,只覆著一層淺土,一旦激勵,便能生發,更何況滿腔悲苦而登臨送目者。因此,登高之所以使人心瘁神傷,首先是人自有「遠志遙情」,其後在「極目而望不可及,放眼而望未之見」之時,「仗境起心,於是罔罔不甘,忽忽若失」。
高遠之地,最容易激發悲情,這與「高遠」自身特性有關。一般而言,高山之上罕有人跡,因而顯得冷清寂寥。樓台雖在煙柳繁華之處,但危樓凄凄,與高山無異。而登高之時,道路阻且長,欲往莫至,盤旋循環,到得高處,放眼而望,世間萬物異常豐富,但因距離太遠,茫然一片,無從辨識,而極目觀之,終於看到,卻是可望不可即。何況更好的事物總在遠方,而越過一座山,焉知其後沒有更多的山攔路?人心渴望安定,然而經歷曲折之後,面前依舊是混沌朦朧;人生罹受苦痛,前途可能仍迷惘悲哀。佇立頂峰,憑欄遠望,心物交織,於是縱目四視,天地皆愁。
由此我們可以解釋,為何「遙志遠情」早存於心。遊子思返故鄉,戀人渴盼重逢,將軍意圖建功立偉業,文士欲要治國平天下,乃至秦皇漢武,掌握天下,依舊渴慕長生,求之不得,人生常態,人心不足,得隴望蜀,愁苦由是而生。縱使及時行樂,獲得暫時快意,但「饜即成厭」,行樂不過是麻醉劑而已,醒來之後更覺疼痛。不過思鄉戀闕懷人等情感,都是由現實經歷而產生,是人生表層經驗,在心理深刻幽微之處,「悲」與生命意識密切相關。
李嶠《楚望賦》中言:「思必深而深必怨,望必遠而遠必傷……傷則感遙而悼近,怨則戀始而悲終。」感遙悼近,是空間之愁,而戀始悲終,則是時間之憂。之後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則更由家國情愛,躍遷為宇宙人生哲學思考。天地悠悠,宇宙無窮,認識時空之崇高,則更顯示出生命短暫易逝。

② 登鸛雀樓古詩寫出登高望遠的進取之心的詩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專塞川,將登太屬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③ 登高望遠的勵志詩句有哪些

1、《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五嶽之首泰山的景象怎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

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匯聚其中,南山北山陰陽分解,晨昏不同。

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盪滌;看歸鳥迴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顯得渺小的群山。

2、《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山巒漸漸下落,滔滔黃河朝著大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3、《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

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譯文:

重陽之日,大家一起喝菊花酒、登高山,這與傳統的習俗是一樣的。

封將軍治軍威嚴峻厲,常讓人感到一股肅殺之氣。

橫笛凄涼的聲音令南飛的大雁悚然驚動,嬌美的歌聲令邊塞的雲彩陶醉而降落。

邊廷上,幸喜沒有戰事,承蒙您的恩惠,戍守的人們得以放懷歡樂、醉舞軍中。

4、《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

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雞鳴時分在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擋我遠望的視線,是因為自己站在飛來峰的最高層。

5、《白馬篇》兩漢·曹植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譯文:

告急信從北方頻頻傳來,游俠兒催戰馬躍上高堤。隨大軍平匈奴直搗敵巢,再回師掃鮮卑驅逐敵騎。

④ 在爬山的時候,鼓勵自己登高望遠的古詩詞有哪些

1、《登高》

唐代: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版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權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2、《登飛來峰》

宋代: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3、《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唐代: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4、《秋登蘭山寄張五 》

唐代:孟浩然

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5、《登太白峰》

唐代: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

願乘泠風去,直出浮雲間。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

⑤ 登高古詩

⑥ 學習的三種境界(著名古詩詞)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三句本來都是言情話相思的佳句,卻被王國維用以表現「懸思——苦索——頓悟」的治學三重境界,它巧妙地運用了三句中蘊含的哲理意趣,把詩句由愛情領域推繹到治學領域,賦予了它以深刻的內涵。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這自然是借題發揮,以小見大。那如果按原詞解,這幾句是情感堆積、蘊釀期,是對下文「望盡天涯路」一種鋪墊。喝酒的這個境界,是寒喧之後,剛數杯下肚,酒氣略微上升階段。此時,歡者更歡,愁者愈愁,不過,肚中縱有千番言語,表面上不大多「和風細雨」。灌水的這個階段是,剛剛「觸」網不久的菜鳥雛兒,打字不快,技術不懂,罵架不行,所以,不管論壇(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較「謙虛」,也不敢大動作灌水,還多是「新手上路,多多關照」之詞,顯得比較「禮貌」,比較「懂事兒」。然而,從「菜鳥雛兒」到「灌水專家」的心態與資格,也就在這個階段慢慢的成長起來了。

二境界的這段詩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詞人柳永的《蝶戀花》。原詞是:「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王國維在這里,顯然也已超出了原詩相思懷人的情緒了。他想說明,對事業,對理想,要執著追求,忘我奮斗,為了達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第三境界,王國維則採用了宋代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詞句。辛棄疾的原詞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用在此處,是指在經過多次周折、多年磨練之後,就會逐漸成熟起來,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領悟。這就達致了最後的成功。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是厚積薄發、功到自然成。

⑦ 重陽節登高望遠的詩句

重陽節登高望遠的詩句 :
1、《九日登高》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這首詩寫的是,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回望故鄉,身處異地他鄉,設席送朋友離開,舉杯之際,分外愁。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我想北歸不得,鴻雁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可以看出,王勃這首詩里滿含傷感,把思鄉之情推向了頂點,爆發著客居在異鄉的孤獨感。
2、《秋登蘭山寄張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這首詩是作於鹿門山。是一首臨秋登高遠望,懷念舊友的詩。 重陽佳節來臨,看著北山嶺上,那片片的白雲起伏霏霏,我這個隱居者自己只能自娛自樂,自己取悅自己。我試著登上高山遙望,而當我登上高山,心情早就隨著鴻雁遠去高飛。
每每薄暮,憂愁的情緒便引發出來,內心的興致便隨著這清秋而衰落。 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他們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累,十分愜意。遠看天邊的樹林,儼如碧綠色的薺菜,俯視江畔的沙洲,猶如彎彎的明月。什麼時候你能載酒到這里來,重陽佳節咱們開懷暢飲共醉。

⑧ 登高望遠的詩句比如:站得高,望得遠,站在 望到

1,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4,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題西林壁》
5,倚劍登高台,悠悠送春目。——李賀

⑨ 古詩中常出現的登高望遠如何理解是屬於詩詞意象嗎

登高我覺得不是意象,因為意象應該有一個比較固定的情感 ,比如折柳表達不版舍,烏鴉表示不權祥。而登高所表達的情感,需要結合詩中其他的意象來揣摩。
例如杜甫的登高:他借用「哀啼的猿」,「落木」等意象,及直抒胸臆的「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等表達了他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登高詩詞,都表達了這一情感,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東山兄弟,他也描寫了登高(當然,不是最主要的),但他所表達的,是對同胞關心思念之情,兩者截然不同。
總之,不僅僅是登高詩詞,理解所有詩詞都需要結合詩詞人的境遇,詩詞的意象來整體理解,意象是叩開詩詞大門的鑰匙,加油吧。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滿意請採納,謝謝

⑩ 寫登高望遠的古詩詞

范仲淹來 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源,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詩的話,有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