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俯的詩詞
Ⅰ 描寫站在高處俯瞰的詩詞有哪些
《望岳來》唐·杜甫
岱宗夫如源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Ⅱ 日本的現代詩歌,最後帶有從天堂俯視什麼的意思,暗指櫻花,曾經一度很有名的詩歌,忘記叫什麼名字了
好像是螢火蟲之墓的主題曲
Ⅲ 詩詞含有俯首 橋下的詩
郁孤橋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憑欄吟罷且俯首,舟橫橋下水空流
第二句自己寫的。。。。沒出處,老師問你就說書上看見的,忘了哪個詩人。。。
Ⅳ 什麼是邊寨詩,什麼是樂俯詩
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
樂府詩是由朝廷樂府系統或相當於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搜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Ⅳ 「俯仰天地寬」出自哪一首詩詞
1、「俯仰天地寬」出自——宋朝著名文學家王之道的《聞蟬和彥時兄》專。
2、詩詞正文:
浮光我屬家尉,近處惟高安。
嘗欲為親擇,敢作非意干。
憶昔從東來,飛雪凌羈單。
青春不可挽,明月裁齊紈。
三釜竟何地,一囊今屢殫。
我有醉翁吟,試從徽外彈。
古人骨已朽,知音果哉難。
攣拳抱枝蟬,未露先號寒。
緬想江南山,瓊梳碧成攢。
僧窗開南熏,俯仰天地寬。
詩成有佳句,往往勝得官。
Ⅵ 關於大氣磅礴的古詩詞有哪些
1、《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代: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譯文:大江浩浩盪盪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周瑜鏖戰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聳雲天,如雷的驚濤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捲起千萬堆白雪。
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涌現出多少英雄豪傑。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
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我今日神遊當年的戰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發。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2、《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宋代: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譯文: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中回到了當年的各個營壘,接連響起號角聲。把烤牛肉分給部下,樂隊演奏北疆歌曲。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戰馬像的盧馬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憐已成了白發人!
3、《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到如今多少戰士萬里出征不見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衛青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4、《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唐代: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譯文:您難道不曾看見嗎?那遼闊的走馬川緊靠著雪海邊緣,茫茫無邊的黃沙連接雲天。輪台九月整夜裡狂風怒號,到處的碎石塊塊大如斗,狂風吹得斗大亂石滿地走。這時匈奴牧草繁茂軍馬肥,侵入金山西面煙塵滾滾飛,漢家的大將率兵開始征西。
將軍身著鎧甲夜裡也不脫,半夜行軍戈矛彼此相碰撞,凜冽寒風吹到臉上如刀割。馬毛掛著雪花還汗氣蒸騰,五花馬的身上轉眼結成冰,營幕中寫檄文硯墨也凍凝。敵軍聽到大軍出征應膽驚,料他不敢與我們短兵相接,我就在車師西門等待報捷。
5、《古從軍行》
唐代: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譯文:白天登山觀察報警的烽火台,黃昏時牽馬飲水靠近交河邊。昏暗的風沙傳來陣陣刁斗聲,如同漢代公主琵琶充滿幽怨。曠野雲霧茫茫萬里不見城郭,雨雪紛紛籠罩著無邊的沙漠。
哀鳴的胡雁夜夜從空中飛過,胡人士兵個個眼淚雙雙滴落。聽說玉門關已被擋住了歸路,戰士只有追隨將軍拚命奔波。年年戰死的屍骨埋葬於荒野,換來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漢家。
Ⅶ 有哪些描寫站在高處俯瞰的詩詞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專生層雲,屬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註解】:
1、岱宗:泰山別名岱,居五嶽之首,故又名岱宗。
2、鍾:賦予、集中。
3、決:裂開。
4、凌:躍上。
【韻譯】: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麼宏偉壯麗?
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
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盪滌,
看歸鳥迴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
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
【評析】:
Ⅷ 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頂,俯看腳下群山的渺小。寫的是那句詩句
是這句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出自《望岳》,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五言古詩。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全詩如下: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曾 通:層)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如下:
五嶽之首泰山的景象怎麼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匯聚其中,南山北山陰陽分解,晨昏不同。
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盪滌;看歸鳥迴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顯得渺小的群山。
注釋如下: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嶽,五嶽之首,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里指對泰山的尊稱。
夫:讀「fú」。句首發語詞,無實在意義,語氣詞,強調疑問語氣。
(8)帶俯的詩詞擴展閱讀:
最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並不滿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頂一攬盛景的心情。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
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准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並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
Ⅸ 第一個字是「俯」的詩詞有哪些
俯則未察
[魏晉]曹植《洛神賦》
俯身散馬蹄 曹植《白內馬篇》
俯拾即是容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俯仰人間今古
[宋]蘇軾《西江月·點點樓頭細雨》
俯為人間一切蘇軾《如夢令·自凈方能凈彼》
俯仰半年離別蘇軾《好事近·紅粉莫悲啼》
俯仰其間
[宋]文天祥《正氣歌》
俯首甘為孺子牛
[近代]魯迅《自嘲》
俯察幾筵
[魏晉]曹丕《短歌行》
俯仰俱陳跡
[宋]無名氏《念奴嬌·天工謬巧》
俯層樓無名氏《驀山溪·梅傳春信》
俯滄浪
[宋]張元干《水調歌頭·柱策松江上》
俯仰成陳跡劉克庄《念奴嬌·天風浩動》
俯仰慨今昔
[宋]劉克庄《水調歌頭·老年有奇事》
俯滄浪
[宋]張元干《水調歌頭·柱策松江上》
更多詩詞請查閱:網頁鏈接
Ⅹ 「亭俯清漪揖翠岑」出自哪一首詩詞
出處:《來題惠安賴汝恭溪山風月自亭》是宋朝著名文學家王邁的代表作品之一。
正文:
亭俯清漪揖翠岑,好風吹面月盈襟。
濯纓孺子滄浪興,抱膝高人梁父吟。
流轉韶光蘭滿砌,婆娑秋桂成樹林。
為君喚起棲梧鳳,瑞旦來儀磬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