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初征的詩詞

初征的詩詞

發布時間: 2021-01-04 09:23:57

Ⅰ 請哪位高人解釋下巜過海虞》古詩詩意

《過海虞》古詩詩意:詩人沈玄在中秋傍晚,乘船路過吳地常熟,不經聯想到當地有名的吳地琴川,觀賞當地的溪流、青山、古城牆,又聯想起當地歷史人物齊景公愛女,言子,不禁感慨常熟的文化歷史悠久,中秋之夜,沈玄在船上賞月吟詩。

出處:明代 沈玄《過海虞》

原文:

吳下琴川古有名,放舟落日偶經行。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

齊女墓荒秋草色,言公家在舊琴聲。

我來正值中秋夜,一路哦詩看月明。

譯文:

吳地的琴川自古有名,傍晚時分乘著船偶然經過。

常熟縣城七條小河流入大河通往大海,縣城城垣跨山而築將部分的十里虞山圍入城內。

齊景公愛女的墳墓長滿秋天的荒草,言子的故里似乎猶能聽到流傳久遠的弦歌琴聲。

正值中秋之夜,一路上在舟中一邊賞月,一邊吟哦詩句

(1)初征的詩詞擴展閱讀:

作者背景:沈玄,字以潛,一作似潛,以字行,明吳縣人。宣德初征為醫士,後擢御醫。工詩好琴。有《潛齋集》。

作品賞析

常熟別稱「琴川」,常熟地方誌上素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因為常熟城內古代有自南向北平行排列的河道,像古琴的七根弦,故常熟別稱「琴川」;另一是因為春秋時代吳王夫差在常熟所築的「梧桐園」,又名「鳴琴川」,故常熟別稱為「琴川」。

春秋末年齊國國君齊景公的愛女,遠嫁給吳王闔閭長子波,由於終日思念家鄉而憂傷成疾,臨終前請求葬於虞山之巔,以遠望齊國。言子(前506—前443年),名偃,字子游,又稱叔氏,常熟人。春秋時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後人所以稱他為「言子」, 是出於對他的尊敬。

詩人熟知當地歷史,具有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

Ⅱ 建安七子,文學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嗎

是的,文抄學界是這樣認定的。
王粲襲
(177-217)
王粲子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為建安七子之一,並在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詩》和《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七哀詩》之一(《西京亂無象》)寫他由長安避亂荊州時途中所見飢婦棄子場面,深刻揭示漢末軍閥混戰造成的慘象及人民深重災難,使人怵目驚心。《登樓賦》是荊州時登麥城城頭所作,主要抒發思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愁恨,富於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賦的名篇。

Ⅲ 採薇採薇中的哪兩個詞語可以看出初征的時間久

《採薇》抄
採薇採薇,薇亦襲作止。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從「歲亦莫止」「歲亦陽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等詩句,可以看出出征的時間很久,已經不止一個年頭了。

Ⅳ 表示出征的詩句

1、《從軍行七首》

唐代:王昌齡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譯文:黃沙萬里,頻繁的戰斗磨穿了守邊將士身上的鎧甲,而他們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2、《從軍行》其二

唐代:李白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譯文:經沙場百戰鐵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敵人重重包圍。突進營壘,射殺呼延大將,獨自率領殘兵千騎而歸。

3、《少年行四首·其三》

唐代:令狐楚

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咸陽。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

譯文:弓箭沐浴著霞光,寶劍照耀著寒霜。劍起案列的秋風,馳馬飛出了咸陽。國土一角仍淪陷,天子沒有收河湟。這種情況不改變,不擬回頭望故鄉。

4、《從軍行》

唐代: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譯文:烽火照耀京都長安,不平之氣油然而生。辭別皇宮,將軍手執兵符而去;圍敵攻城,精銳騎兵勇猛異常。大雪紛飛,軍旗黯然失色;狂風怒吼,夾雜咚咚戰鼓。我寧願做個低級軍官為國沖鋒陷陣,也勝過當個白面書生只會雕句尋章。

5、《古從軍行》

唐代: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譯文:白天登山觀察報警的烽火台,黃昏時牽馬飲水靠近交河邊。昏暗的風沙傳來陣陣刁斗聲,如同漢代公主琵琶充滿幽怨。曠野雲霧茫茫萬里不見城郭,雨雪紛紛籠罩著無邊的沙漠。哀鳴的胡雁夜夜從空中飛過,胡人士兵個個眼淚雙雙滴落。

聽說玉門關已被擋住了歸路,戰士只有追隨將軍拚命奔波。年年戰死的屍骨埋葬於荒野,換來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漢家。

Ⅳ (高分懸賞) 用名字作詩 用「淺夏初晴」四個字做一首詩 詩意要陽光清新為主 可以用作簽名詩的 謝謝~!

淺笑嫣然真嬌艷
夏日荷花綻開顏
初升驕陽赤如丹
晴空萬里無雲煙

Ⅵ 建安詩壇曹操、王粲、蔡文姬的著名作品是啥

曹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中國第一篇山水詩作是其的<步出夏門行 觀滄海>
漢末實錄的作品《蒿里行》
反應統一雄心的<度關山> 提出了立君牧民,為之軌則
反應曹心中太平盛世的《對酒》
最著名的,在電視劇中多次表現的<短歌行>
薤露行,蒿里都是以樂府詩為題之作。詩經和樂府影響了曹操的創作。
可以參考曹操對於樂府詩的改作,比如曹的<陌上桑>就改變了原來的羅敷故事,而寫求仙。等等胡應麟說曹詩「漢人樂府本色尚存」
對於曹的概述風格是 古直 慷慨 悲涼。這個比較理論概括。你可以去參考下原作來自己體會
奉上 三曹別集 可以參考下。
王粲是建安七子的魁首。其在鄴下文人群體里發揮其不能磨滅的創作和才華。七子以王粲,孔融,阮瑀,陳琳,徐幹,應瑒、劉楨。作為冠冕的王粲,初仕劉表,後歸曹。其以詩賦見長,最熟知是<登樓賦>還有《槐賦》。 《七哀詩》他還著述了中國第一本英雄題材的《漢末英雄記》
從王粲可以入手去了解建安詩壇的文人集團和宴飲。
蔡文姬,其名蔡琰。蔡邕女。她比較少作品,主要的<悲憤詩》<.胡笳十八拍》而悲憤詩是中國第一篇以自我經歷抒發的五言長篇敘事詩。命運多舛,飄零跌宕的人生讓這位才女領略了世間的生離死別,孤苦兩難,生若浮萍。雖然作品不足以了解她的全部,卻可以細細品味,倒是不要去糾纏作品的真偽問題。
其實這些在詞條都可以找到,作品有了名字都可以去找來看,不一一贅述

Ⅶ 請大家提供建安七子的資料和逸事以及著名詩文(和翻譯)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指東漢末建安時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詩人。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期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餘六家人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才有了安定、富貴的生活。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已,想依賴他干一番事業。故爾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中,又號「鄴中七子。」宋嚴羽《滄浪詩話》:「建安體,漢末年號,曹子建父子及鄴中七子之詩。」這一時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並出,詩風「慷慣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龍·明詩》)後世稱這種風格為「建安風骨」、「漢魏風骨」,又稱為「建安體。」北齊邢邵《廣平王碑文》:「方見建安之體,復用正始之音。」「七子」中,各人又都有並稱。曹植與王粲、劉楨並稱「曹王」、「曹劉」。南朝肖綱《與湘東王書》:「遠則揚馬、曹王,近則潘陸、顏謝。」鍾嶸《詩品》:「昔曹劉殆文章之聖。」王榮與劉楨並稱「王劉」。胡應麒《詩藪·內篇》:「王劉以降,敷衍成篇。」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託病辭歸。後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興平二年(195),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征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在許昌,不滿曹操雄詐,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後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閑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

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懸賞徵募他的文章(《後漢書·孔融傳》),譽為建安七子之首,嘆為"揚(雄)、班(固)儔也"(《典論·論文》)。文章以議論為主,內容大抵為申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評論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在藝術上,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氣勢充沛。《薦禰衡疏》力薦青年才士禰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見",稱贊禰衡"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疾惡若仇",盛誇他"飛辯騁辭,溢氣坌涌,解疑釋結,臨敵有餘";《與曹公論盛孝章書》引經據典,反復論證,從人情友道、宰相惜賢等方面諷諭曹操解救被孫權圍困的盛孝章,義不容辭;至於諷刺曹丕納袁熙妻為妾,比喻為"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與曹公書》);嘲弄曹操遠征烏桓,可以把從前"肅慎氏不貢□矢,丁零盜蘇武牛羊"一並查究;反對曹操禁酒,則發怪論說"堯非千鍾,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觚,無以堪上聖"(《難曹公表制酒禁書》)等;都可見文如其人,以才氣取勝。所以曹丕論其文"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詞,以至乎雜以嘲戲"(《典論·論文》)。

孔融詩今存5首。《臨終詩》抒泄忠悃孤憤之情:"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靡辭無忠誠,華繁竟不實。"風格與無名氏古詩相近。題一作《折楊柳行》(《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八),亦可見當時古詩與樂府五言往往相混。其六言詩 3首敘漢末董卓作亂及曹操遷許史事,為詠史一類,而語言通俗,敘史簡明。此外,《古文苑》載有孔融《雜詩》2首,但《文選》李善注引屢作李陵詩,真偽莫定。而其詩亦近無名氏古詩一類,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系入《李陵錄別詩》。

孔融著述,《隋書·經籍志》載《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輯本,通行本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其詩又見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全漢詩》和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漢詩》。

漢末大名士——孔融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這是舊時為學童開蒙的基礎教材《三字經》中的一段話,如今的青年人對它大約是陌生的。這里所說的四歲讓梨的孩童就是東漢末年的大名士孔融。

孔融(153-208),字文舉,漢末魯國人,孔子的二十世孫。父親孔宙,做過太山都尉。孔融少時成名,幾次辭謝了州郡的辟舉,於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後漢書·孔融傳》,以下引文凡未另註明者均出此傳),開始步入仕途。因出任北海(東漢郡國名,治所在今山東昌樂西)相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為「孔北海」。建安年間,孔融先後擔任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這時曹操專權,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每多乖忤,終於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所殺。孔融生值漢室之亂,歷經桓、靈、少、獻四朝,一生「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終因書生氣太足、鋒芒太露而不見容於當權者。然而孔融生性耿介,揚善嫉惡,不僅名重當時,「海內英俊皆信服之」,而且很受後人稱譽:「懍懍焉,皜皜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那麼,這位漢末大名士的性格和為人究竟如何呢?

從神童到名士

《後漢書·本傳》稱孔融「幼有異才」。又據《融家傳》記載,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歲時,每次兄弟們一起食梨,哥哥們都拿大的,他卻總是揀小的。家中大人問他緣故,他回答說:「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誇贊。十歲那一年,孔融隨父親來到首都洛陽,當時河南尹李膺名聲極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後漢書·李膺傳》)。但是他「不妄接賓客」,不是當世名人和通家都不獲接見。而孔融還是個孩子,卻偏要見見李膺,他對李府守門者說:「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請通報。」李膺請他進來後問他道:「高明(稱對方的敬詞)祖、父與仆有恩舊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聽了無不驚嘆他小小年紀如此聰慧,是個「異童」(《世說新語·言語》注引《融別傳》)。李膺也稱贊他將來「必為偉器。」

三年後,父親亡故,孔融居家守喪。他此時好學勤讀,博涉該覽,漸為州里所重。東漢桓靈之際,黨錮之禍迭起,宦官把持朝政,蔽塞言路,打擊異己,在朝野大肆搜捕誅殺正直之士。當時山陽張儉為中常侍(宦官首領)侯覽所怨,被迫四處亡命。張儉因與孔融之兄孔褒有舊,逃避到孔家,恰巧孔褒外出,只有十六歲的孔融在家。張儉見他年少,起初不信任他,孔融說:「兄長雖然在外,難道我就不能為你做些什麼嗎?」於是把張儉藏在了家中。不料事情泄露,孔融與其兄孔褒一同被捕入獄,兄弟二人爭死,郡縣疑不能決,只好呈請上司處理,結果上面下詔問了孔褒之罪,孔融反倒因而聲名顯揚了。當時平原的陶丘洪、陳留的邊讓都是一時俊秀,孔融與二人齊名,成了當時的大名士。

孔融雖然是「大聖之後」,又在時事動亂的年代成了名士,也曾自許大志,表示要濟危靖難,匡扶漢室,但他卻缺乏政治識見與匡濟大才。在任北海相期間,他的主要政績是在建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弔死問生等方面,至於說到用兵打仗,這位大名士可就出盡洋相了。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黃中起義軍和哀紹的人馬所圍困,以至於「不能保障四境,棄郡而去」(《三國志·崔琰傳》注引《九州春秋》)。一次他在都昌被黃巾軍管亥部所困,多虧劉備派兵救援才解圍而去。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紹之子袁譚率兵把孔融圍在青州,一連數月,城內守兵只剩下百十來人,形勢危在旦夕,而孔融卻「憑幾安坐,讀書議論自若」(同前)。結果只落得「城壞眾亡」,自己僅以身免,妻子兒女全都做了俘虜。一方面由於自視過高,議論不切實際,另一方面又因為所任非才,這樣,在豪強紛爭、群雄割據的東漢末年,孔融雖然「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同前),但終究是無所建樹,充其量只能做個名士而已。

薦舉賢良 誘益後進

孔融一方面高才倨傲,自以為「當時豪俊皆不能及」(《九州春秋》),另一方面也頗具知人之賢。他寬容好士,有誰當面指出他的缺點,他在背後便要稱道這個人的優點;如果了解別人的才能而未加薦舉,就認為是自己的過失;其餘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無不受到他的禮遇。正因為如此,他歷官期間,「薦達賢士,多所獎進」。在北海時,他先後薦舉了彭璆、王修、邴原等人,又表請朝廷為當時著名大儒鄭玄在故里高密特立「鄭公鄉」。孔融做太中大夫時,每日賓客盈門,他感慨地說:「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孔融這種「喜誘益後進」的作風是始終不渝的,晚年任職少府時,還向曹操竭力推薦吳國名士盛孝章。他在《論盛孝章書》中十分同情「困於孫氏」、「孤危愁苦」的老友,慨嘆「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希望曹操能向賢士伸出援助之手,大有「殘年哭知己」之感(謝翱《西台哭所思》)。建安元年,孔融結識了比自己小二十歲的禰衡。禰衡也是一位嶔崎磊落之士,他恃才剛傲,疾惡如仇,唯獨與同他性格相投的孔融、楊修友善,而孔融也非常賞識禰衡的德才,上書給曹操稱道他「淑質貞亮,英才卓犖。……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薦禰衡表》)。但就是這樣一位年輕的很有才華的建安作家,終於因為性格狂傲,不容於當世,而過早地招致了殺身之禍。禰衡的死,無疑是預示了孔融命運的結局。

跌盪放言 剛直見殺

東漢末年,時局動盪,社會思潮漸趨解放,儒家思想已經不能完全規范人們的行為准則了。孔融雖然身為聖裔,自幼習儒,但由於時代風氣的影響,再加上他耿介豪縱的性格,其言論行為常有出格之處,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孔融時常不穿官服,不戴頭巾,便裝出行。在孔融心中,所謂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甚至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這種離經叛道的言論,誰能想到竟然出自他這位孔聖人的子孫之口呢?我們再聯繫到當時漢代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什麼王祥卧冰、郭巨埋兒等無稽之談不斷見諸正史,那麼,我們不得不佩服孔融的膽識了。

孔融是當時比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剛直耿介,一生傲岸。早年剛剛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鋒芒,糾舉貪官,「陳對罪惡,言無阿撓。」董卓操縱朝廷廢立時,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結果由虎賁中郎將左遷為議郎。後來在許昌,孔融又常常發議論或寫文章攻擊嘲諷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楊彪因與袁術有姻親,曹操遷怒於彪,打算殺他。孔融知道後,顧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見曹操,勸說他不要橫殺無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並且聲稱:「你如果殺了楊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三國志·崔琰傳》注引《續漢書》)由於孔融的據理爭辯,楊彪才得免一死。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鄴城,其子曹丕納袁紹兒媳甄氏為妻,孔融知道後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姐己賜周公。」曹操不明白這是對他們父子的譏刺,還問此事出何經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當時連年用兵,又加上災荒,軍糧十分短缺,曹操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連作書加以反對。對於孔融的一再與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懷嫉恨的,只因當時北方形勢還不穩定,而孔融的名聲又太大,不便對他怎樣。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著手實施他的統一大業的前夕,為了排除內部干擾,開始對孔融下手了。他授意丞相軍謀祭酒路粹誣告孔融「欲規(謀劃)不軌」,又曾與禰衡「跌盪放言」。罪狀就是孔融以前發表的關於父母子女關系的那段言論。這樣,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棄市,妻子兒女同時遇害。

孔融的死固然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與曹操的妒賢害能也不無關系。今天為曹操翻案的人無不稱道他的愛賢、求賢、用賢,然而同時也忽略了曹操有時不免心胸狹窄,妒忌賢才、扼殺賢才的另一面。曹操的誅戮孔融、楊修、崔琰、華佗,以及借刀殺禰衡,不都是最明顯的例證嗎?

「體氣高妙」「雜以嘲戲」的文章

孔融不僅是個名士,也是個文學家,被曹丕列為「建安七子」之一(見《典論·論文》)。他死後,曹丕曾為他募集遺文共二十五篇。但這為數有限的遺文,後世又有所散佚,大多隻是片斷流傳,其中詩歌僅存八首。就其傳世的作品來看,他的散文勝於詩歌。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在對他作出較高評價的同時,也指出了其不足之處。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筆的犀利詼諧見長的,前面提到過的孔融嘲諷曹操父子的書信可以略見一斑。他的兩篇《難曹公表制禁酒書》也具有強烈的諷刺性。前篇歷數古代哲王聖賢、文臣武將因酒成事,建立功業,得出「由是觀之,酒何負於政哉」的結論。第二篇更是極盡諷刺揶揄之能事,曹操說酒可以亡國,非禁不可,孔融反唇相譏道:也有因婦人失天下的,何以不禁婚姻?臨了乾脆一針見血地揭出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為戒也。」孔融在文中強詞奪理,反對禁酒是毫無道理的,只能藉以顯示他跌宕的性格和犀利的筆鋒,這或許就是曹丕批評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的原因吧。

孔融的散文除了以上特色之外,也不乏深沉委婉的風致,如前文提到的那篇有名的《論盛孝章書》。總起來看,他的散文講究辭藻的華美和字句的對稱,具有濃重的駢儷氣息,這是孔融有別於同時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時人們指出他的文章「體氣高妙」,「奮筆直書,以氣運詞」(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講義》),這又體現了建安時期文學創作的共同風尚。

與散文相比較,孔融的詩歌顯得遜色。其《雜詩》第二首抒寫幼子夭折的悲痛,哀婉動人,不失為當時抒情詩中較好的作品。

孔融詩歌中較有認識價值的是他的《臨終詩》,詩中悲憤地揭露了「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的社會現實,因為他被殺的罪名多半出於郗慮、路粹等人的深文周納。在封建社會里,一切正直剛傲、不阿權貴的人士大約總免不了蒙冤遭害的不幸命運。「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這聲調固然是悲觀絕望的,但它畢竟是孔融對黑暗現實發出的最後控訴。

陳琳(?~217)

漢魏間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東南)人。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袁紹使之典文章,軍中文書,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為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歷數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戰,袁紹大敗,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與劉楨、應瑒、徐乾等同染疫疾而亡。

陳琳詩、文、賦皆能。詩歌代表作為《飲馬長城窟行》,描寫繁重的勞役給廣大人民帶來的苦難,頗具現實意義。全篇以對話方式寫成,樂府民歌的影響較濃厚,是最早的文人擬作樂府詩作品之一。散文除《為袁紹檄豫州文》外,尚有《為曹洪與世子書》等。他的散文風格比較雄放,文氣貫注,筆力強勁,所以曹丕有「孔璋章表殊健」(《又與吳質書》)的評論。辭賦代表作有《武軍賦》,頌揚袁紹克滅公孫瓚的功業,寫得頗為壯偉,當時亦稱名篇。又《神武賦》是贊美曹操北征烏桓時軍容之盛的,風格與《武軍賦》相類。陳琳在漢魏間動亂時世中三易其主,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他對功名的熱衷。這種熱衷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與「七子」其他人相比,他的詩、賦在表現「立德垂功名」一類內容上是較突出的。

陳琳著作,據《隋書·經籍志》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王粲字:仲宣生卒:177-217(41歲)

籍貫 [兗州]山陽高平 [今山東鄒縣]

容貌 貌寢而體弱通侻

官至 侍中

家族資料 父親 王謙

相關人物 蔡邕 劉表 劉琮 曹操 張機

曾效力過的勢力 魏 劉表|琮

王粲 - 簡明歷史傳記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三國時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學家。其祖為漢朝三公。獻帝西遷時,王粲徙至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後到荊州依附劉表。劉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軀體羸弱,不甚見重。劉表死後。王粲勸劉表次子劉琮,令歸降於曹操。曹操辟王粲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魏國始建宗廟,王粲與和洽、衛覬、杜襲同拜侍中。其時舊制禮儀廢弛,朝內正要興造制度,故使王粲與衛覬等典其事。王粲強記默識,善算術行文;著詩、賦、論、議垂六十篇,其中〈七哀詩〉、〈登樓賦〉等皆為名作,有《王侍中集》。與魯國孔融、北海徐幹、廣陵陳琳、陳留阮瑀、汝南應瑒、東平劉楨,合稱「建安七子」。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四十一歲。

王粲 - 簡明演義傳記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三國時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學家。王粲幼時往見左中郎將蔡邕,蔡邕見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強記默識,善算術行文;一次與友人共行,讀道邊石碑,觀一遍而背誦之,不失一字。又曾觀人下圍棋,其局亂,王粲復為重置,不誤一道。後到荊州依附劉表,劉表以其為上賓。劉表死後,王粲勸劉表次子劉琮,令歸降於曹操。曹操至荊州,王粲賜爵關內侯。魏國始建宗廟,王粲與和洽、衛覬、杜襲同拜侍中,共議尊曹操為「魏王」;後因中書令荀攸諫止不行而後憂死,其議遂罷。

王粲的歷史評價

◆陳壽評曰:「昔文帝、陳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聲相應,才士並出,惟粲等六人最見名目。 粲特處常伯之官,興一代之制,然其沖虛德宇,未若徐幹之粹也。」(《三國志魏書二十一王衛二劉傳》)

◆「今之文人,魯國孔融、廣陵陳琳、山陽王粲、北海徐幹、陳留阮瑀、汝南應瑒、東平劉楨,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自以騁騏驥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粲長於辭賦。干時有逸氣,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樓、槐賦、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三國志魏書二十一王衛二劉傳》引《典論》)

◆鍾嶸評魏侍中王粲:「其源出於李陵。發愀愴之詞,文秀而質羸。在曹、劉間,別構一體。方陳思不足,比魏文有餘。 」(《詩品》)

◆白居易《題文集櫃》詩:「身是鄧伯道,世無王仲宣。只應分付女,留與外孫傳。」

徐幹(170~217),漢魏間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偉長。北海郡(今山東昌樂附近)人。少年勤學,潛心典籍。漢靈帝末,世族子弟結黨權門,競相追逐榮名,徐幹閉門自守,窮處陋巷,不隨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軍師祭酒掾屬,又轉五官將文學。數年後,因病辭職,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後又授以上艾長,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

徐幹一生,以"清玄體道"著稱。在創作方面,則以詩、賦、散文見長。

詩歌今存 3篇,都是五言詩。《室思》為擬思婦詞,共六章,寫丈夫遠行後妻子在家的憂愁郁結情緒:"端坐而無為,彷彿君容光","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幻想著"安得鴻鸞羽,覯此心中人",同時又擔心丈夫在外另有新歡。全詩情致繾綣,堪稱佳作,而"思君"二句更為後人推重。《答劉楨》詩,以渾朴的詩句,表現了他與劉楨的誠篤友情。今存徐幹作品,沒有《公宴》、《斗雞》之類酬應之作,這也是他有別於其他建安作家之處。

徐幹在辭賦方面的名聲頗高,他的《玄猿賦》、《漏卮賦》、《橘賦》(以上皆佚)、《圓扇賦》等,曾被曹丕評為"雖張(衡)、蔡(邕)不過也"(《典論·論文》);劉勰也曾把他與王粲一起作為魏之"賦首"而加標舉(《《文心雕龍》·詮賦》)。今存作品不足10篇,而且多有殘缺。其中《齊都賦》,從殘文來看,原先的規模可能相當宏大。

徐幹散文,主要有《中論》一書。此書寫作主旨是:"常欲損世之有□、益俗之不足,見辭人美麗之文並時而作,曾無闡弘大義、敷散道教、上求聖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廢詩、賦、頌、銘、贊之文,著《中論》之書二十二篇"(《中論序》)。今存輯本分上、下兩卷,上卷10篇,多論述處事原則和品德修養,下卷10篇,大部分論述君臣關系和政治機微,因此,它是一部有關倫理及政治的論集。其思想傾向,大體上遵奉儒家旨趣,多祖述先王、孔、孟之言,同時,也受道家、法家的某些影響。《中論》對時弊有所針砭,不過作者持論比較中庸謹慎,一般不指斥時事,所以顯得辭旨邈遠,較少鋒芒。與同時的仲長統《昌言》相比,其揭露現實矛盾的深刻性和批判的尖銳性,都有所遜色。《中論》的語言比較平實,論證講求邏輯、條理貫通,還不失為一部較好的論說文專著。它是"建安七子"中今存唯一的專著。

徐幹作品,《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 5卷,已佚。明代楊德周輯、清代陳朝輔增《徐偉長集》 6卷,收入《匯刻建安七子集》中。《中論》2卷,《四部叢刊》有影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

阮瑀(?——212年),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漢魏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苦難遭遇,比較生動形象。

年輕時曾受學於蔡邕,蔡邕稱他為「奇才」。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當時軍國書檄文字,多為阮瑀與陳琳所擬。後徙為丞相倉曹掾屬。詩歌語言樸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會問題。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苦難遭遇。阮瑀的音樂修養頗高,他的兒子阮籍,孫子阮咸皆當時名人,位列「竹林七賢」,妙於音律。明人輯有《阮元瑜集》。

應瑒(?--217年),東漢末文學家,字德璉,東漢南頓縣(今項城)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長作賦,有文賦數十篇,代表性詩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台集詩》。父名應珣,官至司空掾(掾為古屬官之通稱)。瑒初被魏王曹操任命為丞相掾屬,後轉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瑒為將軍府文學(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賦數十篇。詩歌亦見長。

瑒處於漢、魏戰亂時期,對人民的災難深感同情,在他的《靈河賦》、《愍驥賦》、《征賦》和《公宴賦》等作品中都有較深刻的反映。這些作品辭情慷慨,深刻反映了漢末社會的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的痛苦。體現了他企盼國家統一的願望。在魏、晉文學史上,他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劉楨並稱「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鄴中(河南省臨漳縣)亦稱「鄴中七子」。其傳世之作不多,原有集,今散佚。明人輯有《應德璉集》。

劉楨(?~217)漢魏間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幹。東平(今屬山東)人。父劉梁,以文學見貴。建安中,劉楨被曹操召為丞相掾屬。與曹丕兄弟頗相親愛。後因在曹丕席上平視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勞役,後又免罪署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與陳琳、徐瑀、應瑒等同染疾疫而亡。

劉楨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特別是五言詩創作方面。曹丕就曾說他"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又與吳質書》)。其作品氣勢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調頗高。他與王粲合稱"劉王"。清代劉熙載說"公□氣勝,仲宣情勝"(《藝概·詩概》),這是從對比中揭示了二人各自的長處。還有人把他同曹植合稱"曹劉",也是從氣格方面著眼的。集中體現其風格的是《贈從弟》三首,抒寫詩人的胸懷志節,具有悲涼慷慨、高風跨俗的氣概。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愴,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尤為人所稱道。劉楨創作的弱點是辭采不夠豐富,所以鍾嶸說他"氣過其文,雕潤恨少"(《詩品》上)。他與王粲各有一篇《大暑賦》,在文采上的差異是很明顯的。

劉楨作品,《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 4卷、《毛詩義問》10卷,皆已佚。明代張溥輯有《劉公□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看我如此辛苦,追加幾分吧

Ⅷ 100句簡單的詩句,最多10字,有作者,有詩名.

靜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秋浦歌
唐 李白
白發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
何處得秋霜。

秋浦歌
唐 李白
爐火照天地,
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
歌曲動寒川。

怨情
唐 李白
美人卷珠簾,
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
不知心恨誰。

玉階怨
唐 李白
玉階生白露,
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精簾,
玲瓏望秋月。

獨坐敬亭山
唐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勞勞亭
唐 李白
天下傷心處,
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
不遣柳條青。

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樓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
恐驚天上人。

絕句
唐 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前出塞
唐 杜甫
挽弓當挽強,
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八陣圖
唐 杜甫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
絕句
唐 杜甫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鹿柴
唐 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山中
唐 王維
荊溪白石出,
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
空翠濕人衣。

竹里館
唐 王維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鳥鳴澗
唐 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送別
唐 王維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
王孫歸不歸。
相思
唐 王維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雜詩
唐 王維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欒家瀨
唐 王維
颯颯秋雨中,
淺淺石溜瀉。
跳波自相濺,
白鷺驚復下。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春曉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洛中訪袁拾遺
唐 孟浩然
洛陽訪才子,
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
何如北地春。
送朱大入秦
唐 孟浩然
遊人五陵去,
寶劍值千金。
分手相脫贈,
平生一片心。

夜雨
唐 白居易
早蛩啼復歇,
殘燈滅又明。
隔窗知夜雨,
芭蕉先有聲。

問劉十九
唐 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
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
浮萍一道開。


唐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登樂游原
唐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嘲桃
唐 李商隱
無賴夭桃面,
平明露井東。
春風為開了,
卻似笑春風。

詠風
唐 虞世南
逐舞飄輕袖,
傳歌共繞梁。
動枝生亂影,
吹花送遠香。


唐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送靈澈
唐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
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斜陽,
青山獨歸遠。

彈琴
唐 劉長卿
泠泠七弦上,
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
今人多不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
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送上人
唐 劉長卿
孤雲將野鶴,
豈向人間住。
莫買沃洲山,
時人已知處。

鋤禾
唐 李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憫農
唐 李紳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籽。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人日思歸
隋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
思發在花前。

田上
唐 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
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盡,
東方殊未明。

詠鵝
唐 駱賓王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於易水送人一絕
唐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送崔九
唐 裴迪
歸山深淺去,
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
暫游桃源里。

終南望余雪
唐 祖詠
終南陰嶺秀,
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
城中增暮寒。


唐 王周
拂拂生殘暉,
層層如裂緋。
天風剪成片,
疑作仙人衣。

田家
唐 聶夷中
父耕原上田,
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倉。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秋夜寄邱員外
唐 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
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
幽人應未眠。

聽箏
唐 李端
鳴箏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郞顧,
時時誤拂弦。

新嫁娘
唐 王建
三日入廚下,
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
先遣小姑嘗。

玉台體
唐 權德輿
昨夜裙帶解,
今朝蟢子飛。
鉛華不可棄,
莫是藁砧歸。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行宮
唐 元稹
寥落古行宮,
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
閑坐說玄宗。
何滿子
唐 張祜
故國三千里,
深宮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
雙淚落君前。

尋隱者不遇
唐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劍客
唐 賈島
十年磨一劍,
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
誰有不平事。

蠶婦
宋 張俞
昨日入城市,
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
不是養蠶人。

渡漢江
唐 李頻
嶺外音書斷,
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春怨
唐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
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
哥舒歌
唐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
不敢過臨洮。

長干行之一
唐 崔顥
君家何處住,
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
或恐是同鄉。

長干行之二
唐 崔顥
家臨九江水,
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幹人,
生小不相識。

江南曲
唐 李益
嫁得瞿塘賈,
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與弄潮兒。

塞下曲
唐 盧綸
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棱中。

塞下曲
唐 盧綸
野幕敞瓊筵,
羌戎賀勞旋。
醉和金甲舞,
雷鼓動山川。
塞下曲
唐 盧綸
鷲翎金僕姑,
燕尾綉蝥弧。
獨立揚新令,
千營共一呼。

塞下曲
唐 盧綸
月黑雁飛高,
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
大雪滿弓刀。


唐 羅隱
盡道豐年瑞,
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
為瑞不宜多。

送郭司倉
唐 王昌齡
映門淮水綠,
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緣,
春潮夜夜深。

洛陽道
唐 儲光羲
大道直如發,
春日佳氣多。
五陵貴公子,
雙雙鳴玉珂。

觀永樂公主入蕃
唐 孫逖
邊地鶯花少,
年來未覺新。
美人天上落,
龍塞始應春。
左掖梨花
唐 丘為
冷艷全欺雪,
余香乍人衣。
春風且莫定,
吹向玉階飛。

思君恩
唐 令狐楚
小苑鶯歌歇,
長門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
翠輦不曾過。

題袁氏別業
唐 賀知章
主人不相識,
偶坐為林泉。
莫謾愁沽酒,
囊中自有錢。

夜送趙縱
唐 楊炯
趙氏連城璧,
由來天下傳。
送君還舊府,
明月滿前川。

詠史
唐 高適
尚有綈袍贈,
應憐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
猶作布衣看。

罷相作
唐 李適之
避賢初罷相,
樂聖且銜杯。
為問門前客,
今朝幾個來。
逢俠者
唐 錢起
燕趙悲歌士,
相逢劇孟家。
寸心言不盡,
前路日將斜。

江行無題
唐 錢珝
咫尺愁風雨,
匡廬不可登。
只疑雲霧窟,
猶有六朝僧。

秋風引
唐 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

秋日
唐 耿瑋
返照入閭巷,
憂來誰共語?
古道少人行,
秋風動禾黍。

秋日湖上
唐 薛瑩
落日五湖游,
煙波處處愁。
浮沉千古事,
誰與問東流。

宮中題
唐 唐文宗
輦路生秋草,
上林花滿枝。
憑高何限意,
無復侍臣知。
汾上驚秋
唐 蘇頲
北風吹白雲,
萬里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
秋聲不可聞。

蜀道後期
唐 張說
客心爭日月,
來往預期程。
秋風不相待,
先至洛陽城。

贈喬侍御
唐 陳子昂
漢廷榮巧宦,
雲閣薄邊功。
可憐驄馬使,
白首為誰雄?

答武陵太守
唐 王昌齡
仗劍行千里,
微軀敢一言。
曾為大梁客,
不負信陵恩。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唐 岑參
強欲登高去,
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
應傍戰場開。

婕妤怨
唐 皇甫冉
花枝出建章,
鳳管發昭陽。
借問承恩者,
雙蛾幾許長。
題竹林寺
唐 朱放
歲月人間促,
煙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
更得幾回過?

三閭廟
唐 戴叔倫
沅湘流不盡,
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
蕭蕭楓樹林。

別盧秦卿
唐 司空曙
知有前期在,
難分此夜中。
無將故人酒,
不及石尤風。

答人
唐 太上隱者
偶來松樹下,
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歷日,
寒盡不知年。

曲池荷
唐 盧照鄰
浮香繞曲岸,
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
飄零君不知。

中秋月
唐 李嶠
圓魄上寒空,
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
不有雨兼風。
思歸
唐 王勃
長江悲已滯,
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見晚,
山山黃葉飛。

郭隗
唐 陳子昂
逢時獨為貴,
歷代非無才。
隗君亦何幸,
遂起黃金台。

馬詩
唐 李賀
催榜渡烏江,
神騅泣向風。
君王今解劍,
何處逐英雄?

馬詩
唐 李賀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公子家
唐 聶夷中
種花滿西園,
花發青樓道。
花下一禾生,
去之為惡草。

江上漁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
夏日絕句
宋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陶者
宋 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
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
鱗鱗居大廈。

田家
宋 梅堯臣
南山嘗種豆,
碎莢落風雨。
空收一束萁,
無物充煎釜。

得山雨
宋 梅堯臣
急雨射蒼壁,
濺林跳萬珠。
山根水雍壑,
漫竅若注壺。

梅花
宋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和梅聖俞杏花
宋 歐陽修
誰道梅花早,
殘年豈是春。
何如艷風日,
獨自占芳辰。
城西書事
宋 韓維
蔬畦繞茅屋,
林下轆轤遲。
霜蔓已除架,
風飄空掛籬。

寄興
宋 戴復古
黃金無足色,
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備,
妾願老君家。

商歌
宋 羅與之
東風滿天地,
貧家獨無春。
負薪花下過,
燕語似譏人。

七步詩
三國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酌貪泉詩
東晉 吳隱之
古人雲此水,
一歃懷千金。
試使夷齊飲,
終當不易心。

吳歌
南朝 鮑照
夏口樊城岸,
曹公卻月樓。
觀見流水還,
識是儂淚流。
贈范曄詩
北魏 陸凱
折花逢驛使,
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
聊贈一枝春。

王孫游
南朝 謝朓
綠草蔓如絲,
雜樹紅英發。
無論君不歸,
君歸芳已歇。

相送
南朝 何遜
客心已百念,
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來,
浪白風初起。

別詩
南齊 范雲
洛陽城東西,
長作經時別。
昔去雪如花,
今來花似雪。

山中何所有
南朝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嶺上白雲多。
只可自怡悅,
不堪持贈君。

九月九日行薇山亭
南梁 江總
心逐南雲逝,
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
今日幾花開。
餞別自解
南朝 樂昌公主
今日何遷次,
新官對舊官。
笑啼俱不敢,
方信作人難。

長安聽百舌
南朝 韋鼎
萬里風煙異,
一鳥忽相驚。
那能對遠客,
還作故鄉聲。

寄徐陵
南朝 庾信
故人倘思我,
及此平生時。
莫待山陽路,
空聞吹笛悲。

重別周尚書
南朝 庾信
陽關萬里道,
不見一人歸。
惟有河邊雁,
秋來南向飛。

思公子
北朝 邢邵
綺羅日減帶,
桃李無顏色。
思君君未歸,
歸來豈相識。

大子夜歌
南朝樂府
歌謠數百種,
子夜最可憐。
慷慨吐清音,
明轉出天然。
子夜四時歌(春)
南朝
春風動春心,
流目矚山林。
山林多奇采,
陽鳥吐清音。

子夜四時歌(夏)
南朝
田蠶事已畢,
思婦猶苦身。
當暑理絺服,
持寄與行人。

子夜四時歌(秋)
南朝
秋風入窗里,
羅帳起飄颺。
仰頭看明月,
寄情千里光。

子夜四時歌(冬)
南朝
果欲結金蘭,
但看松柏林。
經霜不墮地,
歲寒無異心。

丁都護歌
南朝
督護初征時,
儂亦惡聞許。
願作石尤風,
四面斷行旅。

子夜歌
南朝
儂作北辰星,
千年無轉移。
歡行白日心,
朝東暮還西。
那呵灘
南朝
聞歡下揚州,
相送江津灣。
願得篙櫓折,
交郞到頭還。

留別四弟
金 劉汲
對床喜清夜,
樽酒話平生。
自是今宵雨,
於人卻有情。

幼女詞
金 毛鉉
下床著新衣,
初學小姑拜。
低頭羞見人,
雙手結裙帶。

除夜太原寒甚
明 於謙
寄語天涯客,
輕寒底用愁。
春風來不遠,
只在屋東頭。

開先寺
明 李夢陽
瀑布半天上,
飛響落人間。
莫言此潭小,
搖動匡廬山。

塞下曲
明 謝榛
暝色滿西山,
將軍獵騎還。
隔河見烽火,
驕虜夜臨關。
古意
明 謝榛
青山無大小,
總隔郞行路。
遠近生寒雲。
愁恨不知數。

望海
明 李贄
海口望京師,
山河起百二。
龔遂至今在,
倭夷安足慮。

江上見數漁舟為公卒所窘
明 袁宏道
鈞竿拂曉霜,
衣薄蘆花絮。
一畝不籍官,
也被官差去。

夜泉
明 袁中道
山白鳥忽鳴,
石冷霜欲結。
流泉得月光,
化為一溪雪。

燕子磯口占
明 史可法
來家不面母,
咫尺猶千里。
磯頭灑清淚,
滴滴沉江底。

三洲歌
明 陳子龍
相送巴陵口,
含淚上舟行。
不知三江水,
何事亦分流。
宿野廟
清 金聖嘆
眾響漸已寂,
蟲於佛面飛。
半窗關夜雨,
四壁掛僧衣。

山行
清 施閏章
野寺分晴樹,
山亭過晚霞。
春深無客到,
一路落松花。

北坨
清 沈德潛
白雲生高原,
忽渡南湖去。
遙知隔溪人,
應與雲相遇。

十二月十五夜
清 袁枚
沉沉更鼓急,
漸漸人聲絕。
吹燈窗更明,
月照一天雪。

所見
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清 袁枚
白日不到處,
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新安灘
清 黃景仁
一灘復一灘,
一灘高十丈。
三百六十灘,
新安在天上。

舟夜書所見
清 查慎行
月黑見漁燈,
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簇浪,
散作滿河星。

就義詩
清 楊繼盛
浩氣還太虛,
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報國,
留作忠魂補。

南浦別
唐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
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
好去莫回頭。

題詩後
唐 賈島
兩句三年得,
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
歸卧故山秋。

秋浦歌
唐 李白
秋浦錦駝鳥,
人間天上稀。
山雞羞綠水,
不敢照毛衣。
慧能偈
唐 慧能
菩提本非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染塵埃。

古別離
唐 孟郊
欲別牽郎衣,
郞今到何處?
不恨歸來遲,
莫向臨邛去。

賜蕭臣
唐 李世民
疾風知勁草,
板盪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
知者必懷仁。

子夜歌
唐 王屋
妾心妾自惜,
君心君自知。
莫將日後情,
不如初見時。

自君之出矣
唐 張九齡
自君之出矣,
不復理殘機。
思君如滿月,
夜夜減清輝。

淮口寄趙員外
唐 皇甫曾
欲逐淮潮上,
暫停魚子溝。
相望知不見,
終是屢回頭。
會真記
唐 元稹
待月西廂下,
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
疑是玉人來。

哭宣城善釀酒紀叟
唐 李白
紀叟黃泉里,
還應釀老春。
夜台無李白,
沽酒與何人。

Ⅸ 關於出征的古詩詞

江城子
少年自有少抄年狂,藐昆侖,笑呂梁.磨劍數年,今日顯鋒芒.烈火再煉雙百日,化莫邪,利刃斷金剛.
雛鷹羽豐初翱翔,披驚雷,傲驕陽.狂風當歌,不畏冰雪冷霜.欲上青去攬日月,傾東海,洗乾坤蒼茫.

夏日絕句(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