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含蓄雋永的詩句

含蓄雋永的詩句

發布時間: 2021-01-01 19:38:24

『壹』 關於古詩的問題

一、抄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襲感
1憂國傷時:
2、建功報國
3、思鄉懷人
4、生活雜感
5、長亭送別
25、①托物言志、以小見大、開門見山、側面描寫、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襯情、融情入景、直抒胸臆、一切景語皆情語、以虛寫實、以實寫虛、虛實相生、以樂寫哀……

②象徵、寄寓、寄託、襯托、烘托、渲染、對比、起興……

③深化意境、深化主旨、卒章顯志、畫龍點睛、開門見山、前後呼應、鋪墊、伏筆……

26、①勾勒、細膩、簡潔、淺顯、明快、明白、通暢、淡雅……

②濃墨重彩、描寫詳盡、惟妙惟俏、體物入微、窮形盡相、富有哲理、淋漓盡致、行雲流水、形神兼備、平淡無奇、質朴清新、辭藻華麗……
古詩中評價語言技巧的術語有:清新,平淡,絢麗,委婉,悲慨,雄奇(氣勢雄偉,立意新奇)奔放,沉鬱,還有一點就是煉字,這都得慢慢推敲的
古詩中分析評價語言特點的術語有:含蓄雋永,淺顯直白,清新雅緻,豪邁雄渾,絢麗,平實質朴

『貳』 李煜 的哪些詩詞是具有雋永風格的

浪淘沙令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叄』 求含蓄表白詩一首

孑然乘扁舟,
借花辨奇偶。(明知道自己愛卻找不到理由,就有數花瓣讓上天告訴自己是不是愛對方)
其實水落處,
石出在心頭。

可否?

『肆』 日本有哪些雋永的俳句

這是日本著名俳句詩人松尾芭蕉(1644~1694) 俳句的代表作。俳句是日本傳統詩歌形式中的一種短詩,也是世界上最短的格律詩之一。它以極其短小的形式表現作者剎那間的感受, 多用比喻、象徵等手法, 語言 含蓄、雋永、簡練, 便於記憶和流傳。俳句作為一種獨立的詩體,形成於十五世紀。原稱「俳諧」,是一種以表現市民生活為主的詼諧詩。俳聖松尾芭蕉把 它從詼諧提升到真摯,並引向抒情詩的意境,奠定了它在日本文學史上的地位。俳句有兩個最基本的特點。第一,每首俳句都是三行十七個音節,第一行五個音節, 第二行七個音節,第三行五個音節,即構成「五、七、五」的格式,而不押腳韻。第二, 每首俳句都必須有而且只能有一個「季題」。所謂「季題」,又稱「季 語」,即與四季有關的自然現象或人事現象。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然現象,就是用與春夏秋冬四季有關的風花雪月、鳥獸蟲魚、花卉草木等為標志和暗示,使讀 者一看即知該俳句所吟詠的是四季中的那個特定季節的事物。二是社會現象, 即以宗教、習俗、人事 (包括節日、忌日、紀念) 等來暗示一年四季中的一個特定季 節。

這首俳句是松尾芭蕉最著名的作品,也是「蕉風」(即「芭蕉風格」的簡稱,其特點是:樸素而嚴謹,「詼諧達到真誠」,具有閑寂、幽雅、余情、纖細的美,悲中有喜、喜中有悲、雅俗渾然融合的意蘊,含蓄雋永的語言)的代表作。日本學者高濱虛子在《俳句的理解與欣賞》中介紹道:「本詩是芭蕉俳風新紀元創立的一大標志。同以往滑稽灑落的俳句不同, 此句乃如實描繪實情實景, 有頓悟之境。其日芭蕉獨居滌川草庵時,聽到庭中古池傳來水聲。那聲音正是青蛙跳入水中造成的。因為周圍極其寂靜,這水聲也格外地清亮。在這首俳句中,芭蕉悟到了俳道的生命,不在於滑稽和灑落,而在於這樣一種閑寂之處。」

這首俳句的特點在於外表平淡而內蘊深厚,形式短小而餘味無窮。靜謐的古池塘邊, 萬籟俱寂, 一切似乎凝然不動。忽然,傳來一隻青蛙躍入水中的聲音。全詩到此戛然而止, 似乎一切都已說完, 又似乎一切都未說完。這首俳句雖然在形式上完結 了,可在讀者的心理上並沒有完結,它永遠在向讀者述說著什麼。這種述說, 細加分析, 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餘味」。第一,聽覺餘味。青蛙跳入池塘, 其躍水之 聲是「撲通」、「啪嘰」還是其他聲音? 引人推想。第二,視覺餘味。俗話說「一石激起千層浪」。青蛙跳入池塘後, 池水泛起由小到大一圈圈的漣漪, 這圈圈漣漪 一層層擴展又消逝, 久久地盪漾在讀者的眼前, 讓人遐想。第三,意義餘味。英國詩人布萊克有詩雲:「一顆沙里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個天堂,/把無限 放在你手掌上,/永恆在一剎那裡收藏。」(梁宗岱譯)生動地表現了在藝術家靈感迸發的瞬間,理性主義者、機械論者們執意嚴格精確區分的沙粒與世界、野花與 天堂、有限與無限、剎那與永恆進入了一個無差別的契合境界,世界恢復了整一,人性恢復了和諧。芭蕉這首俳句與此有類似之處, 但又獨具特色。

首先,俳句表現了東方人特有的那種在閑靜中體悟生命活力從而「順隨造化」、「回歸造化」 的思想。古池塘四 周萬籟俱寂,而池塘的水面一片平和,更增添了一種幽寂的氣息。在這古老的寂靜中, 只有心境極其清幽、極其閑逸的人, 才能聽到青蛙猝然跳入水中發出的雖清晰 卻微小的響聲。俳句一方面以蛙入池塘之聲襯託了心靈的清幽閑逸,另一方面更以春天蘇醒的青蛙的跳躍聲,在幽靜安恬的氣氛中展示了一種富有生命覺醒和沖動的 充滿生機的春之氣息。而水聲過後,古池塘的 水面又恢復了寧靜。在這樣一個神妙的瞬間,動與靜達到了完美的結合——表面上是無窮無盡的幽靜,內里卻蘊藏著大自然的生命律動和大自然的無限奧妙,以及詩 人內心的無比激情,余韻悠悠,味之無盡。在詩人彷彿不動聲色、信口道來的輕松自然中,又體現了東方人特有的那種「順隨造化」、「回歸造化」的思想——造物 無言,萬物適時而動,但終歸要回歸造化,一切盡可在幽寂閑逸中順隨造化,融入自然。

其次,這首俳句體現了禪宗的一些哲理。禪宗是極東方化的一種宗教,它有一個「梵我合一」的世界觀理論,一方面強調世界本「空」,一方面又重視在「空」的世 界里,體驗並捕捉活躍的生命,並使個體生命回歸永恆的實在,達到「梵我合一」。為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禪宗強調通過個體的直覺體驗——頓悟,通過「青 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的平凡現象世界,去整體把握存在的本源——表現為瞬間的永恆,從而進入一個梵我同一、物己雙忘、宇宙與心靈融合一 體的奇妙又美麗、愉快而神秘的精神境界。這首俳句正是通過古池塘、青蛙入水、水聲這些平凡的現象,表現了詩人對宇宙真理——「梵我合一」境界的直觀表現與把握。一片寂靜的古池塘,凝結著神秘、幽浮的「過去」,而冬眠醒來的青蛙,則象徵著生機勃勃的「現在」,在青蛙躍入水中發出聲響的一剎那間,「過去」與「現在」在人的直覺頓悟中倏然融合一體,而水聲及層層盪漾的漣漪,則向茫茫的未來無限延伸著。這樣,芭蕉通過青蛙入水這一意象,直覺地表現了時間的絕對同一——過去、現在、未來在一個神秘的瞬間統一起來,彌漫到禪宗那無差別的「空」的境界;冬眠醒來的青蛙象徵著生命的復甦,古池塘里的水是生命的本源,生命覺醒的青蛙跳入池中,則是個體生命回歸永恆實在並與之合一的象徵。就這樣,芭蕉在這首短短的僅十七個音節的俳句里,生動又深刻地以直覺頓悟的方式表現了禪宗的理想境界,展示了個體生命與宇宙的哲理關系。

本詩的藝術特點有二。一是即興、自然。這種詩往往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經過長期的思考,長久的醞釀,在一個神奇的瞬間,在某一外物的觸發下,如 牛頓見蘋果落地而發現萬有引力一般,詩人豁然開朗,不假思索地即興揮灑出這彷彿信手拈來的神來之筆(我國晉代詩人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池塘生春草,園 柳變鳴禽」也是如此)。二是以動寫靜。詩人寫靜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靜寫靜,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此時無聲勝有聲」。一種是以動寫靜,如我國 六朝詩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松尾芭蕉擅 長以動寫靜,他的另一首著名俳句「靜寂,蟬聲入岩石」(林林譯)以主觀感受誇張地寫出了極端的寂靜——竟使人感到蟬聲滲入了岩石。這首俳句也不例外, 一九 一六年印度詩人泰戈爾訪問日本時讀到它, 對之贊不絕口:「夠了, 再多餘的詩句沒有必要了。日本讀者的心靈彷彿是長眼睛似的。古老而陳舊的水池是被人遺忘 的、寧靜而黝黑的。一隻青蛙跳入水裡的聲音, 清晰可聞, 可見水池是多麼的幽靜!」這首俳句影響極大,以致二百餘年後的今天,美洲俳句社的刊物還以《蛙池》

『伍』 瀟灑豪邁離別的詩句

人生何處不相逢,離別時不妨對酒當歌,瀟灑來去。

李杜同嗜酒,同愛遊山玩水,臨別時當痛痛快快一醉。秋高氣爽、風景迷人,正是登臨山水的好時節,在這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背景中,兩個知心朋友依依惜別,這次分別也顯得極富詩意。「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此地一別,二人都像隨風飄飛的蓬草,各自飄零,再次相見不知何年何日,不由得令人悲傷。但,心存知己,即使天各一方,也能彼此感受到對方的牽掛,暫且相信總會有重逢的一天吧。心中的千愁萬緒,只能通過痛飲來傳達,「且盡手中杯」,飲一個痛快,莫去再想離愁別緒。

「拚一醉,留君住」,人生路有太多的無奈,在友人遭逢不幸的時候,又趕上離別,正是「屋漏偏遭連夜雨」,因此作者多麼希望友人不要離開。「拚一醉」,不吝惜大醉一場,不去管醉酒傷身,只希望通過不斷地飲酒來留你多停留片刻。「歌一曲,送君路」,對酒當歌,醉極不妨狂歌一場,既然不得不離開,就讓我再為你唱一曲送別之歌吧。酒後歌罷,就是送你離開的時候。「拚一醉」,這其中蘊含著多麼執著、灼熱的感情,「歌一曲」中有著多少依戀、憐惜。作者把千言萬語都付於了歌與酒。

作者輪台東門送人,背景是塞外大雪,天氣奇寒,本讓人厭惡的天氣,詩人卻捻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這樣富有詩意與靈性的句子。「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詩人目送友人歸去,突然之間,山迴路轉,只看到雪地上一行馬蹄印記。詩人看著馬蹄印記,是留戀不舍還是為友人旅途擔憂,抑或是想到自己歸期未卜而傷感?詩人用平淡質朴的語言抒發了心中復雜的情感,字字傳神,含蓄雋永。

『陸』 題破山寺後禪院中以動顯靜,因情生景,含蓄雋永的詩句是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這兩聯則通過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態的景物描寫來版渲染佛門禪權理滌盪人心、怡神悅志的作用,在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把讀者帶進幽美絕世的佛門世界.詩人舉目四望,只見艷陽高照,天地生輝,翠竹幽林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熠熠生輝,眩人眼目;活潑小鳥歡飛在茂林修竹之間自由自在,惹人羨慕.禪房前面 是一池清澈見底的水潭,藍天白雲、茂林修竹倒映其間,給人以潔凈空明、心曠神怡之感.

『柒』 題破山寺後禪院,以動顯靜,因情生景,含蓄雋永的詩句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抄心。
這兩聯則通過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態的景物描寫來渲染佛門禪理滌盪人心、怡神悅志的作用,在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把讀者帶進幽美絕世的佛門世界。詩人舉目四望,只見艷陽高照,天地生輝,翠竹幽林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熠熠生輝,眩人眼目;活潑小鳥歡飛在茂林修竹之間自由自在,惹人羨慕。禪房前面 是一池清澈見底的水潭,藍天白雲、茂林修竹倒映其間,給人以潔凈空明、心曠神怡之感。

『捌』 一些清新雋永的詩詞

李 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注釋]

1.白帝:四川省奉節縣東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處長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縣,處長江中游。

3. 啼:叫。

--------------------------------------------------------------------------------

[簡析]

這是一首傳誦千古的七言絕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 江陵途中,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愉悅的心情。 「朝辭白帝彩雲間」,首句寫詩人的回想,點出開船的時間是早晨,地點是白帝城。「彩雲間」是寫白帝城的高。彩雲繚繞與詩人遇赦的喜悅之情十分和諧。 「千里江陵一日還」,次句寫詩人的意願,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達。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了長江一瀉千里之勢,同時也抒發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繪輕舟快駛的情形。「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兩岸猿猴的叫聲還沒停止,可那輕快的小船已經駛過了千山萬嶺。這兩句詩人先寫猿聲,繼寫輕舟,用一個「已」字把「啼不住」和「過萬重山」聯結起來,借猿聲回響襯托輕舟的快捷,這種修辭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詩人急欲東歸的心情,洋溢於詩的明快的節奏之中。 全詩寫景抒情,寫的是輕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輕快愉悅之情,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別董大

高 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注釋]

1.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

[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珏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他在《別董大》之二中寫道:「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濛蒙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

--------------------------------------------------------------------------------

〔作者簡介]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滄縣)人,曾做過散騎常侍。有《高常侍集》。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注釋]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

4. 鍾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數重:幾層。

6. 綠:吹綠了。

7. 還: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裡。

--------------------------------------------------------------------------------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瞭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么近,中間隔一條江水。由此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鍾山也只隔幾層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鍾山只隔數層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後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後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像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 本詩從字面上看,是流露著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里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強烈慾望。

本詩是「文字頻改,工夫自出」(《童蒙詩訓》)的著名例證。

--------------------------------------------------------------------------------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屬江西)人。有《臨川先生文集》。

塞下曲

盧綸

月 黑 雁 飛 高,

單 於 夜 遁 逃。

欲 將 輕 騎 逐,

大 雪 滿 弓 刀。

[注釋]

1.塞下曲:古時邊塞的一種軍歌。

2.月黑:沒有月光。

3.單於(chán yú ):匈奴的首領。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

4.遁:逃走。

5.將:率領。

6.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

7.逐:追趕。

--------------------------------------------------------------------------------

[簡析]

這是盧綸《塞下曲》組詩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准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前兩句寫敵軍的潰逃。「月黑雁飛高」,月亮被雲遮掩,一片漆黑,宿雁驚起,飛得高高。「單於夜遁逃」,在這月黑風高的不尋常的夜晚,敵軍偷偷地逃跑了。「單於」,原指匈奴最高統治者,這里借指當時經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後兩句寫將軍准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正准備出發之際,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剎那間弓刀上落滿了雪花。最後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斗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本詩情景交融。敵軍是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潰逃的,將軍是在「大雪滿弓刀」的情景下准備追擊的。一逃一追的氣氛有力地渲染出來了。全詩沒有寫冒雪追敵的過程,也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斗場面,但留給人們的想像是非常豐富的。

--------------------------------------------------------------------------------

作者簡介:盧綸(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詩人。

長歌行(節選)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

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

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

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

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注釋]

1.老大:年老。

2.徒:徒然。

--------------------------------------------------------------------------------

[今譯]

河水滔滔流向東海,怎麼可能再往迴流呢?少壯年華不努力有所作為,待到年紀老時,就是懊悔悲傷也沒有用。

--------------------------------------------------------------------------------

[賞析]

樂府詩是最能代表漢代詩歌成就的一種體裁。它常採用賦、比、興、互文、反復歌詠的修飾手法及鋪陳、對比、烘托等技巧狀物抒情,這首《長歌行》便代表了這種特色。作者借百川歸海、一去不回來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全詩從青葵起興,聯想到四季變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應當抓緊時間奮發努力的結論,其比興手法是很明顯的。
「長歌」適宜表達深沉的感情,這一首娓娓道來,有描述,有抒情,有嘆惋,也有勸勉,使整首詩含蘊細膩,余意無窮。既繼承了「歌以詠志」的傳統,又極富形式上的美感,便於反復吟誦。

敕勒歌

北朝樂府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注釋]

1.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2.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3.穹廬: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4.蒼蒼:青色。

--------------------------------------------------------------------------------

[簡析]

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麼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餘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出 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借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 「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

作者簡介: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春 日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注釋]

1. 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2. 尋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4. 等閑:平常、輕易。「等閑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5. 東風:春風。

--------------------------------------------------------------------------------

[簡析]

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游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 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麼能「等閑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游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

〔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寫過一些好詩,善於寓哲理於形象,以《春日》、觀書有感》等較著名。

春 曉

孟浩然

春 眠 不 覺 曉,

處 處 聞 啼 鳥。

夜 來 風 雨 聲,

花 落 知 多 少。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早晨。

2.曉:天亮。

3.不覺曉:不知不覺地天亮了。

4.聞:聽。

5.聞啼鳥:聽見鳥叫。

--------------------------------------------------------------------------------

[簡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覺曉」,第一字就點明季節,寫春眠的香甜。「不覺」是朦朦朧朧不知不覺。在這溫暖的春夜中,詩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臨窗,才甜夢初醒。此句流露出詩人愛春的喜悅心情。次句「處處聞啼鳥」寫春景,春天早晨的鳥語。「處處」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鳥噪枝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聞啼鳥」即 「聞鳥啼」,古詩為了押韻,詞序作了適當的調整。這兩句是說:春天來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覺天已大亮。一覺醒來,只聽見處處有鳥兒在歌唱。第三、四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人追憶昨晚的瀟瀟春雨,然後聯想到春花被風吹雨打、落紅遍地的景象。詩人把愛春和惜春的情感寄託在對落花的嘆息上。惜春也是愛春,喜悅是全詩的基調。

本詩寫春景,不是寫所見,而是寫所聞及所想。詩人把自己的聽覺感受寫出來,然後由讀者體味、再現詩人描繪的意境。構思巧妙,很有情趣。

--------------------------------------------------------------------------------

作者簡介: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唐代詩人。他寫的田園山水詩很有名。

春夜喜雨

杜甫

好 雨 知 時 節,

當 春 乃 發 生。

隨 風 潛 入 夜,

潤 物細 無 聲。

夜 徑 雲 俱 黑,

江 船 火 獨 明。

曉 看 紅 濕 處,

花 重 錦 官 城。

[注釋]

1. 乃:就。

2. 發生:催發植物生長。

3. 潛:暗暗地,悄悄地。

4. 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5. 徑:鄉下的小路。

6. 花重:花因沾著雨水,顯得飽滿沉重的樣子。

7. 錦官城:成都的別稱。

--------------------------------------------------------------------------------

[簡析]

這是一首描繪並贊美春雨的詩。題目中的「喜」字統攝全篇。全詩八句,雖沒出現一個「喜」字,但詩人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首聯寫春雨的來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一個「好」字,表達了詩人對春雨的贊美。春天是植物萌發、生長的季節,正需雨,它就下起來了。詩人用擬人手法,盛贊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們的心願一般。

頷聯刻畫春雨的特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伴隨著和煦的春風,趁著夜色悄悄地飄灑大地,綿綿密密,無聲無息地滋潤著萬物,不求人知,無意討好。春雨具有這樣高尚的品格,詩人格外喜歡。

頸聯寫春夜雨景:「夜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詩人希望好雨能下個夠,他開門出來看,只見天上烏雲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連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漁火露出一點亮光。

尾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是詩人的想像:春雨過後的翌日拂曉,整個錦官城裡必然是一派花團錦簇、萬紫千紅的景象,那一朵朵濕漉漉、沉甸甸、紅艷艷的鮮花,一定更惹人喜愛。花是如此,那田裡的莊稼也肯定會茁壯成長。春雨給大地帶來了蓬勃生機,給人們帶來了豐收的希望,詩人怎能不贊美春雨呢!

--------------------------------------------------------------------------------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河南府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杜甫生逢開元盛世及安史之亂,一生顛沛流離,歷盡磨難,他的詩廣泛地記載了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被人稱為「詩史」。杜甫擅長各種詩體,詩風沉鬱頓挫,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滁 州 西 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注釋]

1. 滁州:現在安徽省滁縣。

2. 西澗:在滁縣城西,俗名上馬河。

3. 憐:愛。

4. 深樹:枝葉茂密的樹。

5. 野渡:郊野的渡口。

--------------------------------------------------------------------------------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詩,是韋應物最負盛名的寫景佳作。詩里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

本篇為作者任滁州剌史時所作。作者游覽至滁州西澗,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

詩的前二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說:詩人獨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緻。「獨憐」是偏愛的意思,偏愛幽草,流露著詩人恬淡的胸懷。後二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說:傍晚下雨潮水漲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沒有行人,一隻渡船橫泊河裡。這雨中渡口扁舟閑橫的畫面,蘊含著詩人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引人思索。

韋應物先後做過「三衛郎」和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剌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

[賞析]:這是一首山水詩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於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外。這首詩描寫了山澗水邊的幽靜景象。

詩的前兩句,詩人表示在春天繁榮的景物中,只憐愛澗邊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樹叢中傳來黃鶯動聽的鳴聲,詩人卻似乎不以為意。後兩句寫晚雨野渡所見,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無行人。也許船夫已歸家歇息,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這首詩中有無寄託,所託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篇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託意」。實則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顯,開篇幽草、黃鶯並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後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中,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傷的情懷。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

--------------------------------------------------------------------------------

〔作者簡介〕

韋應物(737-792),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貴族出身,曾為唐玄宗侍衛,後來發奮讀書,成為有名的詩人。他的詩以古風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風格古淡雋永,後人將他與柳過元並稱為「韋柳」。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
1.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之事。王昌齡作的《從軍行》共七首,這里選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長雲:多雲,漫天皆雲。雪山: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
3. 孤城:指玉門關,因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之感。這句詞序倒裝,意思是「遙望孤城玉門關」。
4. 穿:磨破。金甲:戰衣,是金屬製成的盔甲。
5. 破樓蘭:借指徹底消滅敵人。樓蘭:漢時對西域鄯善的稱呼,詩中泛指當時侵擾西北邊區的敵人。

--------------------------------------------------------------------------------

[今譯]
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雲,
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
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
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
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
將士們身經百戰磨穿了鐵甲衣裳衫,
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
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9-757),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一說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他擅長七言絕句,作品多寫邊塞、送別,氣象雄渾,情意雋永,語言精煉生動,音律鏗鏘悠揚。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 日 依 山 盡,

黃 河 入 海 流。

欲 窮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層 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4.窮:盡。

[簡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雲海蒼茫,山色空濛。由於雲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宏大,讀後令人振奮。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像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這首詩由兩聯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黃河中的一個小崗上,後被洪水沖沒。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山名)下瞰大河。」可見沖沒是宋以後的事了。

--------------------------------------------------------------------------------

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後遷居絳州(今山西絳縣)。唐代詩人。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這

『玖』 有內涵 比較有名的婉約詩詞推薦

1.聲聲慢·尋尋覓覓

[宋]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空空盪盪無主張,冷冷清清好凄涼,悲悲慘慘好心傷。一時覺暖一時覺涼,身子如何得休養?飲三杯兩盞淡酒,怎能抵禦它、傍晚之時來的冷風吹的緊急。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飛過去了,傷心的是卻是原來的舊日相識。不認當年舊同鄉。

菊花委地盡枯黃,我引憂傷憔悴無心賞花惜花、如今花兒將敗還有誰能採摘?守著窗前挨時光,守著窗前挨時光,盼不到天黑好挹怏。梧桐葉上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那雨聲還點點滴滴。此情此景,用一個愁字又怎麼能說的夠?

2.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宋]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薄霧彌漫,雲層濃密,日子過得愁煩,龍涎香在金獸香爐中繚裊。又到了重陽佳節,卧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莫要說清秋不讓人傷神,西風捲起珠簾,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3.浣溪沙

[宋] 秦觀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滾滾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帶著一絲寒意,獨自登上小樓,清晨的陰涼,令人厭煩,彷彿已是深秋。回望畫屏,淡淡煙霧,潺潺流水,意境幽幽。窗外,花兒自由自在地輕輕飛舞,雨淅淅瀝瀝的下著,漫無邊際地飄灑著,就像愁緒飛揚。再看那綴著珠寶的簾子正隨意懸掛在小小銀鉤之上。

4.思帝鄉·春日游

[唐] 韋庄

雲髻墜,鳳釵垂。髻墜釵垂無力,枕函欹。

翡翠屏深月落,漏依依。說盡人間天上,兩心知。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田問小路上,誰家少年,如此風流?若能將身嫁與,誓死到白頭,縱被無情棄,也不羞。

5.南鄉子·乘彩舫

[宋] 李珣

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

游女帶花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

乘著五彩畫舫,經過蓮花池塘,船歌悠揚,驚醒安睡的鴛鴦。滿身香氣的少女只顧依偎著同伴嫣然倩笑,這些少女個個姿態美好,她們在嬌笑中折起荷葉遮擋夕陽。

(9)含蓄雋永的詩句擴展閱讀:婉約派為中國宋詞流派。婉約,即婉轉含蓄。其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張先、晏殊、晏幾道、歐陽修、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時期的溫庭筠和李煜)。

參考資料:網路-婉約派

『拾』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用平淡質朴的語言表現了將士們對友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含蓄雋永的詩句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