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步出東門行古詩

步出東門行古詩

發布時間: 2020-12-30 23:51:59

『壹』 曹操的詩以什麼見稱

曹操的詩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見稱。

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朴實無華、不尚藻版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權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慷慨悲涼,這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共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為典型,最為突出。在詩歌體裁上,曹操的樂府詩並不照搬漢樂府成規,而是有所發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漢樂府中都是輓歌,他卻運用舊題抒寫了全新的內容。曹操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建安作家以及從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許多詩人,他們擬作的大量樂府詩,都可以說是這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貳』 曹操寫的詩歌有哪些如題 謝謝了

嚴格的說曹操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龜雖壽》等不朽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曹操手跡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裊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朴,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在中國帝王級的人物中間,真正稱得上為詩人的,曹操得算一個。雖然曹操不是帝王,但勝似帝王。如果有列朝列代帝王之輩的文學成就排行榜的話,曹操倘不是拔得頭籌的冠軍,也是名列前茅的銀牌、銅牌得主。 他的詩,寫得實在的好,絕非那些附庸風雅的帝王可比。在中國,凡皇帝,無論識字的,不識字的,無論會寫的,不會寫的,穿上龍袍,坐上龍椅以後,都想在詩詞上「得瑟」兩下,在文學上「顯擺」一通,幾乎成為通病。這其中,寫得最少的為漢高祖劉邦,他衣錦還鄉到了下邳時,吼出過一首《大風歌》,留傳至今。我一直懷疑這位亭長,是否具有寫詩的細胞?如果他以後還寫過一首《小風歌》,或者《微風歌》,也許無妨將詩人這頂桂冠,加在他的頭上。就這一首,僅這兩句,大有可能是秘書之類的文人,如叔孫通之流,現編現謅,當場口授,他記性大概還好,現躉現賣,於是,劉邦就文治武功,兩全其美了。寫得最多的為清高祖弘歷,他簡直像得了寫詩的不治之症似的,一生寫了四萬首詩,差不多接近《全唐詩》的總和,但很遺憾,沒有一句能留傳開來。此人的詩,除以此人的年齡,40000/80,平均每年要寫500首詩,平均每天要寫1至2首,這樣的高產,打死他也辦不到的,因此,只有找御用文人為他作槍手,做代工。外國最高統治者,沒這毛病,凱撒不寫詩,拿破崙也不寫詩,所以中國帝王寫詩,假冒偽劣者多,絕對信不得的。 曹孟德的詩,可以用十二字來評價,一,有氣概,二,有聲勢,三,有深度,四,有文采,因此,千古傳唱,弦誦不絕。在中國人的記憶里,至少下列三句,忘不了。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直到今天,還掛在酒鬼口邊。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至今還是上了點年紀的人,不甘退出舞台的座右銘。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這就是在誡勸大家,要珍惜上帝所給予的有限生命周期,到了晚年,尤其不要瞎折騰,不要亂巴結,不要顛三倒四,不要神經錯亂。 曹操除了是了不起的詩人外,他還一手締造了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中國從建安文學起,才出現以寫作為主業,有了不必奉長官意志寫作的自由作家。雖然還是在政府部門做事,雖然也還需搞活經濟一點奉命文學,但大部分時間,可以依個人興趣愛好志向,寫自己願意想寫的東西,這種寫作上的自由,就是曹操開創的,雖然不大,但初創意義相當重大。 曹操在平定呂布,陶謙,公孫瓚,袁紹,袁術以後,公元196年的許都,有了一個初步安定的局面,他騰出手來,努力在文化上有所建樹。他手中握有漢獻帝這張王牌,對士族階層,對知識分子,具有相當的招徠作用。「是時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延攬了一批像崔琰,孔融這樣的大士族和大知識分子,也吸引了王粲,陳琳這樣才華橫溢的作家詩人,遂形成了中原地帶的文化中心。當時,到許都去獻詩作賦,吟文賣字,便是許多有名和無名作家競相為之的目標。於是,便出現了文學史上稱之為「建安文學」的繁榮局面。沒有曹氏父子,也就沒有建安文學。如果當時要成立作家協會,大家肯定會投票曹操,他是眾望所歸,當仁不讓的協會主席。 此其時也,許都的文學氣氛達到了高潮。《文心雕龍》的作者為南朝梁代的劉勰,對活動著許多文人墨客的這個中心,有過這樣一段論述:「自獻帝播遷,文學蓬轉,建安之末,區宇方輯。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琅;並體貌英逸,故俊才雲蒸。」孔融,楊修,陳琳,劉楨,徐幹,阮,應,和從匈奴贖回的蔡琰,真可謂濟濟一堂,競其才華。劉勰距離這個時代約兩個世紀,來寫這段文壇盛事,應該是比較准確,可算是權威性的描寫。 建安文學得以勃興,很大程度由於曹操統一中原後的休生養息政策,出現了一個安定局面的結果。如果仍同二袁,呂布,劉關張沒完沒了的打,和我們文革期間沒完沒了的斗一樣,除了樣板戲,就搞不出別的名堂了。加之他本人「雅愛詩章」,懂得文學規律,與只知殺人的董卓,用刀逼著大作家蔡邕出山,就是完全不同的效果了,很快,「建安之初,五言騰踴」的局面出現了。 曹操對文學的重視,在歷代帝王中也是少見的。因為他是貨真價實的詩人,不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文化政客。譬如不惜重金,把蔡文姬從匈奴單於手裡贖回來,因為她的《胡笳十八拍》把他感動了。當然,她的父親蔡邕跟曹操曾經很哥們兒,他也不忍老朋友的女兒流落異國他鄉,他下令財政部撥款贖人,這絕對是詩人的浪漫行徑,別的領袖人物未必有這等胸懷,更不可能有這等雅興。蔡文姬回到中原,曹操讓她做一件事,就是將她養起來,提供資金人員,讓她將記得下來的她父親蔡邕已被戰亂毀滅的圖書文字,口授出來,整理成書,不致湮沒,這實在一件了不起的行為。 由此得出結論,文學的發展和繁榮,與時代的關系至大。動亂,則文學終結,安定,則文學復甦。文革期間,只有浩然先生的小說行時,舍此便全是空白,即可證明。 東漢末年,先是黃巾農民起義,九州暴亂,生靈塗炭;後是董卓那個軍閥折騰,戰禍不已。洛陽夷為平地,中原水深火熱,這時候,一切都在毀滅的災難之中,文學自然也陷於絕境。因為農民革命雖然有其推動時代進步的作用,但也有其破壞文明文化,摧毀社會財富的相當消極的方面。董卓,不過是一個穿上戰袍的西涼農民而已。所以,他的行動和黃巾也差不多,都帶有農民革命家的那種仇視文化,仇視知識,仇視人類文明的特點,在破壞人類文明成果的憎恨氣氛里,在硝煙戰火的刀光劍影之中,文學這只鳥兒,只有噤若寒蟬,休想唱出動聽的聲音了。 中原初定,大地回春,經歷了巨大的變亂,遭受了嚴重的劫難以後,人民需要休養生息,這樣,就出現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潮流,文人的個性開始得到自由舒展的機會。所以,「慷慨任氣」,有許多郁結在心的話要傾訴,有許多身受之痛苦要排解,便成了這一時期文學的特徵。曹操本人就是一位傷痕文學的作家,他有一首《薤露》詩,寫出了董卓脅帝西遷長安,焚毀洛陽的萬世不貸的惡行:「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盪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由建安文學的發展看到,亂離之世只有遍地哀鴻,而文學確實需要一個安定的環境,和思想解放的背景,以及適宜的文學氣氛,才能繁榮起來。建安文學的發展,得益於曹氏父子的提倡,得益於相對安定的中原環境,也得益於建安七子為代表的文人個性的解放。建安文人,可能是中國較早從絕對附庸地位擺脫出來,以文學謀生存的一群專業作家。他們的行為特點是:追求自由不羈,企慕放任自然,贊成浪漫隨意,主張積極人生,對禮教充滿叛逆精神,並強調藝術個性。可以說是中國非正統文人的最早的樣本。魯迅先生認為這種文學態度,可以用「尚通脫」三字來概括。到了魏晉南北朝,由阮藉,嵇康,陸機,潘岳,陶淵明,謝靈運,一脈相承,「通脫」則更加發揚光大,一時成為中國文學發展的主流。 那時,他們的浪漫行徑,風流舉止,自由作風,個性色彩,恐怕連後世的文人也深感不及的。 曹操也不例外,《三國志》稱他「少機警,有權數,任俠放盪,不治行業。」裴注引《曹瞞傳》稱他「少好飛鷹走狗,游盪無度,」看來,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都是具有浪漫潛質的文人。他在《祀故太尉橋玄文》中,回憶他和這位比他年高的大人物,交往的一段插曲:「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頑鄙之姿,為大君子所納。增榮益觀,皆由獎助,猶仲尼稱不如顏淵,李生之厚雙賈復。士死知己,懷此無忘。又承從容約誓之言:『殂逝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只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乎?」 這位後來在《三國演義》里被當作喬國老的老先生,能跟曹操開這樣的玩笑:你要是經過我的墳墓前,不下車用一隻雞,一壺酒,好好祭奠我的話,走不出三步路,我就讓你肚子疼,你可別怪罪我。說明曹操雖是執天子以令諸侯的梟雄,但不對他的統治產生危害和威脅,也還是能夠欣賞這種文人的幽默感的。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曹操作為文學家,不愧為一把好手;但是,曹操作為政治家,誰也不能不承認,他殺作家也是一把好手。凡碰了他這根政治神經的人,不管是作家,詩人,還是其他什麼人,他是一點也不客氣的。文學的每一步前進,總是要付出代價的。任何新的嘗試,總是要打破過去的格局,失掉原有的平衡,必定引起舊秩序維護者的反撲。倘若探索實驗,一旦越出了文學的范圍以外,越過政治雷池,被視作離經叛道,越軌出格的話,就要以文人的腦袋作抵押品了。尤其文人不自量染指權力,插手政治,想得到好果子吃者,通常不會有好下場。 建安七子之中,孔融是死在曹操手下的,因為他專門跟曹操作對。還有一個徐楨,被曹操送到採石場去勞改的,因為他對曹丕漂亮的妻子甄後,有過邪念。不屬七子之列的楊修,也是曹操殺掉的,至於文學新秀禰衡,雖然不是曹操殺的,但事實上是他用借刀計讓黃祖殺的。 掉腦袋的這三位,也有其不大肯安生而惹禍的緣由。孔融的地位相當高,曾任北海相,到許都後,擔任過將作大匠,也就是建設部長,這還不是曹操主要嫉恨的。由於他和曹操總過不去,經常發難,加之是孔子後代的號召力,成為士族豪門的代表和知識分子的領袖。他的府邸已成為反曹操的各種人物聚合的「裴多菲俱樂部」。這時就不管你的文章寫得多好,和兒時讓梨的美德了,對不起,找了一個叫路粹的文人,在作家隊伍中的這種敗類,還不俯拾即是,寫了封密告信,檢舉孔融「與白衣禰衡跌盪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大逆不道,宜極重誅。」書奏,下獄棄市。 楊修的職務要差一點了,在曹操的指揮部里,只當了個行軍主簿,大概相當於參謀,而且不是作戰參謀,連行軍口令還從別人嘴裡聽說,顯然是閑差了。所以殺他不像殺孔融那樣頗費周章,「擾亂軍心」四個字,就推出去斬首。《三國演義》說是曹操嫉妒楊修的捷才,生了殺心。其實,由於楊修不安生,介入政治,成為曹植的嫡系黨羽,出謀劃策,捲入了宮廷接班人的奪權斗爭之中,而且許多臭主意,都被曹操拆穿了,才要把他除掉的。 老實說,文學家玩政治,和政治家玩文學,都有點票友性質,是不能正式登場的。在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像曹操這樣全才全能的政治家兼文學家呢?因此,他的一生,既沒有出過政治家玩文學玩不好的鬧劇,也沒有出過文學家玩政治玩不好把小命搭上的悲劇。曹操,不論在文學上,在政治上,都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所以,魯迅先生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我想,這是對曹操最有見地的一個評價了。

『叄』 樂府詩《東門行》和古詩十九首中《驅車上東門》,「東門」是一樣的嗎 都是什麼意思

不一樣

樂府詩《東門行》的東門:指主人公所居之處的東城門。

驅車上東門中的「上東門」:指洛陽城東面三門最北頭的門。

『肆』 曹操的詩詞有哪些 曹操的詩以什麼見稱

【曹操詩風】
曹操不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薤露行》、《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龜雖壽》等不朽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曹操手跡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沉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朴,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曹操名詩
薤露行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疆。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盪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

『伍』 100分求曹操所有的詩詞和寫作背景

嚴格的說曹操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龜雖壽》等不朽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曹操手跡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裊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朴,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在中國帝王級的人物中間,真正稱得上為詩人的,曹操得算一個。雖然曹操不是帝王,但勝似帝王。如果有列朝列代帝王之輩的文學成就排行榜的話,曹操倘不是拔得頭籌的冠軍,也是名列前茅的銀牌、銅牌得主。

他的詩,寫得實在的好,絕非那些附庸風雅的帝王可比。在中國,凡皇帝,無論識字的,不識字的,無論會寫的,不會寫的,穿上龍袍,坐上龍椅以後,都想在詩詞上「得瑟」兩下,在文學上「顯擺」一通,幾乎成為通病。這其中,寫得最少的為漢高祖劉邦,他衣錦還鄉到了下邳時,吼出過一首《大風歌》,留傳至今。我一直懷疑這位亭長,是否具有寫詩的細胞?如果他以後還寫過一首《小風歌》,或者《微風歌》,也許無妨將詩人這頂桂冠,加在他的頭上。就這一首,僅這兩句,大有可能是秘書之類的文人,如叔孫通之流,現編現謅,當場口授,他記性大概還好,現躉現賣,於是,劉邦就文治武功,兩全其美了。寫得最多的為清高祖弘歷,他簡直像得了寫詩的不治之症似的,一生寫了四萬首詩,差不多接近《全唐詩》的總和,但很遺憾,沒有一句能留傳開來。此人的詩,除以此人的年齡,40000/80,平均每年要寫500首詩,平均每天要寫1至2首,這樣的高產,打死他也辦不到的,因此,只有找御用文人為他作槍手,做代工。外國最高統治者,沒這毛病,凱撒不寫詩,拿破崙也不寫詩,所以中國帝王寫詩,假冒偽劣者多,絕對信不得的。

曹孟德的詩,可以用十二字來評價,一,有氣概,二,有聲勢,三,有深度,四,有文采,因此,千古傳唱,弦誦不絕。在中國人的記憶里,至少下列三句,忘不了。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直到今天,還掛在酒鬼口邊。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至今還是上了點年紀的人,不甘退出舞台的座右銘。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這就是在誡勸大家,要珍惜上帝所給予的有限生命周期,到了晚年,尤其不要瞎折騰,不要亂巴結,不要顛三倒四,不要神經錯亂。

曹操除了是了不起的詩人外,他還一手締造了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中國從建安文學起,才出現以寫作為主業,有了不必奉長官意志寫作的自由作家。雖然還是在政府部門做事,雖然也還需搞活經濟一點奉命文學,但大部分時間,可以依個人興趣愛好志向,寫自己願意想寫的東西,這種寫作上的自由,就是曹操開創的,雖然不大,但初創意義相當重大。

曹操在平定呂布,陶謙,公孫瓚,袁紹,袁術以後,公元196年的許都,有了一個初步安定的局面,他騰出手來,努力在文化上有所建樹。他手中握有漢獻帝這張王牌,對士族階層,對知識分子,具有相當的招徠作用。「是時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延攬了一批像崔琰,孔融這樣的大士族和大知識分子,也吸引了王粲,陳琳這樣才華橫溢的作家詩人,遂形成了中原地帶的文化中心。當時,到許都去獻詩作賦,吟文賣字,便是許多有名和無名作家競相為之的目標。於是,便出現了文學史上稱之為「建安文學」的繁榮局面。沒有曹氏父子,也就沒有建安文學。如果當時要成立作家協會,大家肯定會投票曹操,他是眾望所歸,當仁不讓的協會主席。

此其時也,許都的文學氣氛達到了高潮。《文心雕龍》的作者為南朝梁代的劉勰,對活動著許多文人墨客的這個中心,有過這樣一段論述:「自獻帝播遷,文學蓬轉,建安之末,區宇方輯。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琅;並體貌英逸,故俊才雲蒸。」孔融,楊修,陳琳,劉楨,徐幹,阮,應,和從匈奴贖回的蔡琰,真可謂濟濟一堂,競其才華。劉勰距離這個時代約兩個世紀,來寫這段文壇盛事,應該是比較准確,可算是權威性的描寫。

建安文學得以勃興,很大程度由於曹操統一中原後的休生養息政策,出現了一個安定局面的結果。如果仍同二袁,呂布,劉關張沒完沒了的打,和我們文革期間沒完沒了的斗一樣,除了樣板戲,就搞不出別的名堂了。加之他本人「雅愛詩章」,懂得文學規律,與只知殺人的董卓,用刀逼著大作家蔡邕出山,就是完全不同的效果了,很快,「建安之初,五言騰踴」的局面出現了。

曹操對文學的重視,在歷代帝王中也是少見的。因為他是貨真價實的詩人,不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文化政客。譬如不惜重金,把蔡文姬從匈奴單於手裡贖回來,因為她的《胡笳十八拍》把他感動了。當然,她的父親蔡邕跟曹操曾經很哥們兒,他也不忍老朋友的女兒流落異國他鄉,他下令財政部撥款贖人,這絕對是詩人的浪漫行徑,別的領袖人物未必有這等胸懷,更不可能有這等雅興。蔡文姬回到中原,曹操讓她做一件事,就是將她養起來,提供資金人員,讓她將記得下來的她父親蔡邕已被戰亂毀滅的圖書文字,口授出來,整理成書,不致湮沒,這實在一件了不起的行為。

由此得出結論,文學的發展和繁榮,與時代的關系至大。動亂,則文學終結,安定,則文學復甦。文革期間,只有浩然先生的小說行時,舍此便全是空白,即可證明。

東漢末年,先是黃巾農民起義,九州暴亂,生靈塗炭;後是董卓那個軍閥折騰,戰禍不已。洛陽夷為平地,中原水深火熱,這時候,一切都在毀滅的災難之中,文學自然也陷於絕境。因為農民革命雖然有其推動時代進步的作用,但也有其破壞文明文化,摧毀社會財富的相當消極的方面。董卓,不過是一個穿上戰袍的西涼農民而已。所以,他的行動和黃巾也差不多,都帶有農民革命家的那種仇視文化,仇視知識,仇視人類文明的特點,在破壞人類文明成果的憎恨氣氛里,在硝煙戰火的刀光劍影之中,文學這只鳥兒,只有噤若寒蟬,休想唱出動聽的聲音了。

中原初定,大地回春,經歷了巨大的變亂,遭受了嚴重的劫難以後,人民需要休養生息,這樣,就出現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潮流,文人的個性開始得到自由舒展的機會。所以,「慷慨任氣」,有許多郁結在心的話要傾訴,有許多身受之痛苦要排解,便成了這一時期文學的特徵。曹操本人就是一位傷痕文學的作家,他有一首《薤露》詩,寫出了董卓脅帝西遷長安,焚毀洛陽的萬世不貸的惡行:「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盪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由建安文學的發展看到,亂離之世只有遍地哀鴻,而文學確實需要一個安定的環境,和思想解放的背景,以及適宜的文學氣氛,才能繁榮起來。建安文學的發展,得益於曹氏父子的提倡,得益於相對安定的中原環境,也得益於建安七子為代表的文人個性的解放。建安文人,可能是中國較早從絕對附庸地位擺脫出來,以文學謀生存的一群專業作家。他們的行為特點是:追求自由不羈,企慕放任自然,贊成浪漫隨意,主張積極人生,對禮教充滿叛逆精神,並強調藝術個性。可以說是中國非正統文人的最早的樣本。魯迅先生認為這種文學態度,可以用「尚通脫」三字來概括。到了魏晉南北朝,由阮藉,嵇康,陸機,潘岳,陶淵明,謝靈運,一脈相承,「通脫」則更加發揚光大,一時成為中國文學發展的主流。

那時,他們的浪漫行徑,風流舉止,自由作風,個性色彩,恐怕連後世的文人也深感不及的。

曹操也不例外,《三國志》稱他「少機警,有權數,任俠放盪,不治行業。」裴注引《曹瞞傳》稱他「少好飛鷹走狗,游盪無度,」看來,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都是具有浪漫潛質的文人。他在《祀故太尉橋玄文》中,回憶他和這位比他年高的大人物,交往的一段插曲:「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頑鄙之姿,為大君子所納。增榮益觀,皆由獎助,猶仲尼稱不如顏淵,李生之厚雙賈復。士死知己,懷此無忘。又承從容約誓之言:『殂逝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只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乎?」 這位後來在《三國演義》里被當作喬國老的老先生,能跟曹操開這樣的玩笑:你要是經過我的墳墓前,不下車用一隻雞,一壺酒,好好祭奠我的話,走不出三步路,我就讓你肚子疼,你可別怪罪我。說明曹操雖是執天子以令諸侯的梟雄,但不對他的統治產生危害和威脅,也還是能夠欣賞這種文人的幽默感的。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曹操作為文學家,不愧為一把好手;但是,曹操作為政治家,誰也不能不承認,他殺作家也是一把好手。凡碰了他這根政治神經的人,不管是作家,詩人,還是其他什麼人,他是一點也不客氣的。文學的每一步前進,總是要付出代價的。任何新的嘗試,總是要打破過去的格局,失掉原有的平衡,必定引起舊秩序維護者的反撲。倘若探索實驗,一旦越出了文學的范圍以外,越過政治雷池,被視作離經叛道,越軌出格的話,就要以文人的腦袋作抵押品了。尤其文人不自量染指權力,插手政治,想得到好果子吃者,通常不會有好下場。

建安七子之中,孔融是死在曹操手下的,因為他專門跟曹操作對。還有一個徐楨,被曹操送到採石場去勞改的,因為他對曹丕漂亮的妻子甄後,有過邪念。不屬七子之列的楊修,也是曹操殺掉的,至於文學新秀禰衡,雖然不是曹操殺的,但事實上是他用借刀計讓黃祖殺的。

掉腦袋的這三位,也有其不大肯安生而惹禍的緣由。孔融的地位相當高,曾任北海相,到許都後,擔任過將作大匠,也就是建設部長,這還不是曹操主要嫉恨的。由於他和曹操總過不去,經常發難,加之是孔子後代的號召力,成為士族豪門的代表和知識分子的領袖。他的府邸已成為反曹操的各種人物聚合的「裴多菲俱樂部」。這時就不管你的文章寫得多好,和兒時讓梨的美德了,對不起,找了一個叫路粹的文人,在作家隊伍中的這種敗類,還不俯拾即是,寫了封密告信,檢舉孔融「與白衣禰衡跌盪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大逆不道,宜極重誅。」書奏,下獄棄市。

楊修的職務要差一點了,在曹操的指揮部里,只當了個行軍主簿,大概相當於參謀,而且不是作戰參謀,連行軍口令還從別人嘴裡聽說,顯然是閑差了。所以殺他不像殺孔融那樣頗費周章,「擾亂軍心」四個字,就推出去斬首。《三國演義》說是曹操嫉妒楊修的捷才,生了殺心。其實,由於楊修不安生,介入政治,成為曹植的嫡系黨羽,出謀劃策,捲入了宮廷接班人的奪權斗爭之中,而且許多臭主意,都被曹操拆穿了,才要把他除掉的。

老實說,文學家玩政治,和政治家玩文學,都有點票友性質,是不能正式登場的。在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像曹操這樣全才全能的政治家兼文學家呢?因此,他的一生,既沒有出過政治家玩文學玩不好的鬧劇,也沒有出過文學家玩政治玩不好把小命搭上的悲劇。曹操,不論在文學上,在政治上,都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所以,魯迅先生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我想,這是對曹操最有見地的一個評價了。

『陸』 求曹操的詩歌及文章.

魏武帝
姓名: 曹操
廟號: 太祖
謚號: 武皇帝
陵墓: 高陵
政權: 曹魏
在世: 155年--220年

曹操(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

生平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為後來成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氏。曹操年輕時即已文武雙全,《魏書》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志》說他「才武絕人」,「少機警,有權數」。

公元175年曹操舉孝廉,任洛陽部尉。公元177年任頓丘令,公元179年娶卞氏為妻,公元180年升為議郎。公元184年,在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軍起義的戰爭中起家,任騎都尉。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後歷任東郡太守、都尉、典軍校尉等職。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後,逃亡回家鄉陳留起兵討伐董卓。

公元192年,曹操正式組建自己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洛陽奉迎漢獻帝,「奉天子以令諸侯」並遷都至許昌。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間,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它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奠定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公元213年,曹操封為「魏公」。公元215年,攻滅漢中的張魯勢力。公元216年,再被晉爵「魏王」,受九錫,設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並作泮宮。他名義上雖仍為漢臣,權傾朝野,實際上已具備皇帝的權力和威勢,但仍未纂漢自立。曹操死於公元220年3月15日,享年六十六歲,謚曰武王。

公元220年長子曹丕立魏代漢,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他是魏國的奠基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資治通鑒》引謀士荀、郭嘉對曹操的評,說曹有十,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的確如此。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後世學者認為,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曹操詩風

曹操手跡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行》原是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家庭

清代安順地戲面具曹操像曹操有二十五位兒子:

曹昂,年輕時曾舉孝廉,為張綉所殺。
曹丕,公元220年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是為魏文帝。
曹彰,綽號黃兒,為一勇將,曾大破代郡烏丸。公元225年封任城王。
曹植,擅長文學,曾作《洛神賦》。雖然得到曹操寵愛,但最終與其兄曹丕爭位失敗,從此在政治上無從施展抱負。公元225年立為陳王。
曹熊,早薨。
曹鑠,早薨。
曹沖,為著名神童,傳說中曾根據浮力的原理為大象秤重。
曹據,公元232年封為彭城王。
曹宇,公元232年封為燕王。
曹霖,公元232年封為沛王。
曹袞,公元232年封為中山王。臨終病重時魏明帝曹對其愛護備至,死後又獲厚葬。
曹,公元211年封為西鄉侯。
曹峻,公元232年封為陳留王。
曹矩,早薨。
曹干,公元232年封為趙王。
曹上,早薨。
曹彪,公元232年封為楚王。公元251年與太尉王凌謀反事,被賜死。
曹勤,早薨。
曹乘,早薨。
曹整,公元217年封為侯。
曹京,早薨。
曹均,公元217年封為樊侯。
曹棘,早薨。
曹徽,公元232年封為東平王。
曹茂,素來與曹操及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為曲陽王。

短歌行

其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其二
周西伯昌,懷此聖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貢獻,臣節不隆。崇侯讒之,是以拘系。 後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征伐。為仲尼所稱,達及德行,猶奉事殷,論敘其美。 齊桓之功,為霸之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車。正而不譎,其德傳稱。 孔子所嘆,並稱夷吾,民受其恩。賜與廟胙,命無下拜。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晉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賜圭瓚,〔禾巨〕鬯彤弓,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 威服諸侯,師之所尊。八方聞之,名亞齊桓。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

秋胡行

其一
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牛頓不起,車墮谷間。坐磐石之上,彈五弦之琴。作為清角韻,意中迷煩。歌以言志,晨上散關山。 有何三老公,卒來在我旁?有何三老公,卒來在我旁?負□(「拚」的「厶」改為「合」,音「演」)被裘,似非恆人。謂卿雲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來到此間?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侖山,所謂者真人。我居昆侖山,所謂者真人。道深有可得。名山歷觀,遨遊八極,枕石漱流飲泉。沈吟不決,遂上升天。歌以言志,我居昆侖山。 去去不可追,長恨相牽攀。去去不可追,長恨相牽攀。夜夜安得寐,惆悵以自憐。正而不譎,辭賦依因。經傳所過,西來所傳。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其二
願登泰華山,神人共遠游。願登泰華山,神人共遠游。經歷昆侖山,到蓬萊。飄遙八極,與神人俱。思得神葯,萬歲為期。歌以言志,願登泰華山。 天地何長久!人道居之短。天地何長久!人道居之短。世言伯陽,殊不知老;赤松王喬,亦雲得道。得之未聞,庶以壽考。歌以言志,天地何長久!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儀合聖化,貴者獨人不?萬國率土,莫非王臣。仁義為名,禮樂為榮。歌以言志,明明日月關。 四時更逝去,晝夜以成歲。四時更逝去,晝夜以成歲。大人先天而天弗違。不戚年往,憂世不治。存亡有命,慮之為蚩。歌以言志,四時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歡笑意所之。戚戚欲何念!歡笑意所之。壯盛智愚,殊不再來。愛時進趣,將以惠誰?泛泛放逸,亦同何為!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善哉行 其一
古公□(「擅」去提手旁,音「膽」)甫,積德垂仁。思弘一道,哲王於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行施百世,斷發文身。 伯夷叔齊,古之遺賢。讓國不用,餓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何用杜伯,累我聖賢。 齊桓之霸,賴得仲父。後任豎刁,蟲流出戶。 晏子平仲,積德兼仁。與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主國為君。隨制飲酒,揚波使官。

其二
自惜身薄祜,夙賤罹孤苦。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 其窮如抽裂,自以思所怙。雖懷一介志,是時其能與! 守窮者貧賤,惋嘆淚如雨。泣涕於悲夫,乞活安能睹? 我願於天窮,琅邪傾側左。雖欲竭忠誠,欣公歸其楚。 快人由為嘆,抱情不得敘。顯行天教人,誰知莫不緒。 我願何時隨?此嘆亦難處。今我將何照於光曜?釋銜不如雨。

其三
朝日樂相樂,酣飲不知醉。悲弦激新聲,長笛吹清氣。 弦歌感人腸,四坐皆歡悅。寥寥高堂上,涼風入我室。 持滿如不盈,有德者能卒。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 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眾賓飽滿歸,主人苦不悉。 比翼翔雲漢,羅者安所羈?沖靜得自然,榮華何足為!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飢。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令我哀。

步出夏門行

艷雲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臨觀異同,心意懷

『柒』 曹操的事跡和寫的詩

曹操對文學、書法、音樂等都有深湛的修養。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上,散文也很有特點。 曹操的詩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樂府詩體。內容大體上可分三類。一類是關涉時事的,一類是以表述理想為主的,一類是遊仙詩。 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魏書》) 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每每定省,從容常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與袁伯業耳。(《典論自敘》,袁伯業名遺,袁紹從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鍾嶸《詩品》) 與時事有某種關聯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門行》等。《薤露行》、《蒿里行》二詩,作於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進謀誅宦官事敗,董卓入洛陽作亂;後一篇寫關東各州郡興兵討卓,又各懷野心,互相殺伐,在內容上緊相承接。詩篇以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地寫出了這一段歷史過程,因此被譽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鍾惺《古詩歸》)。尤其可貴的是,在《蒿里行》詩中他以同情的筆調,寫出了廣大人民在戰亂中所罹的深重苦難:「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苦寒行》作於建安十一年,詩篇描寫冬日太行山區的酷寒、荒蕪、險峻,形象生動,同時也寫出了詩人內心的復雜感受。《步出夏門行》作於建安十二年征三郡烏桓時。該詩包括「艷」(前奏)及四解。「艷」著重寫了詩人出征時的復雜心情。一解「觀滄海」,寫進軍途經碣石時的觀感;二解「冬十月」、三解「河朔寒」,寫歸途中見聞;四解「龜雖壽」,寫取得了這場重要戰役勝利後的思想活動。其中「觀滄海」描寫大海景象,「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氣勢磅礴,格調雄放,映襯出詩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闊大胸懷。「龜雖壽」以一系列生動的比喻,表達詩人對人生及事業的看法:「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是詩人貫徹終生的積極進取精神的真實表白。 以表述理想為主的詩歌有《度關山》、《對酒》、《短歌行》等。前兩篇寫詩人的政治理想。他設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並用的賢君良臣政治。這在漢末社會大破壞的現實背景下,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短歌行》的主題是求賢,以「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詩句,來抒發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以冀成其大業的心情。 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朴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慷慨悲涼,這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共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為典型,最為突出。在詩歌體裁上,曹操的樂府詩並不照搬漢樂府成規,而是有所發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漢樂府中都是輓歌,他卻運用舊題抒寫了全新的內容。曹操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建安作家以及從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許多詩人,他們擬作的大量樂府詩,都可以說是這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曹操在文學上的功績,還表現在他對建安文學(見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設性作用上,建安文學能夠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的背景下得以勃興,同他的重視和推動是分不開的。劉勰在論述建安文學繁榮原因時,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心雕龍時序》)。事實上,建安時期的主要作家,無不同他有密切關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兒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託庇於他的蔭護。可以說,「鄴下文人集團」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基礎上形成的;而他們的創作,也是在他的倡導影響下進行的。 曹操著述,據清姚振宗《三國藝文志》考證,有《魏武帝集》30卷錄1卷、《兵書》13卷等十餘種,然多已亡佚,今存者唯《孫子注》。明代張溥輯散見詩、文等145篇為《魏武帝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丁福保《漢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品略多於張溥輯本。1959年,中華書局據丁福保本,稍加整理補充,增入《孫子注》,又附入《魏志·武帝紀》、《曹操年表》等,重新排印為《曹操集》。

『捌』 曹操都寫過那些詩詞

嚴格的說曹操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龜雖壽》等不朽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曹操手跡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裊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朴,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在中國帝王級的人物中間,真正稱得上為詩人的,曹操得算一個。雖然曹操不是帝王,但勝似帝王。如果有列朝列代帝王之輩的文學成就排行榜的話,曹操倘不是拔得頭籌的冠軍,也是名列前茅的銀牌、銅牌得主。

他的詩,寫得實在的好,絕非那些附庸風雅的帝王可比。在中國,凡皇帝,無論識字的,不識字的,無論會寫的,不會寫的,穿上龍袍,坐上龍椅以後,都想在詩詞上「得瑟」兩下,在文學上「顯擺」一通,幾乎成為通病。這其中,寫得最少的為漢高祖劉邦,他衣錦還鄉到了下邳時,吼出過一首《大風歌》,留傳至今。我一直懷疑這位亭長,是否具有寫詩的細胞?如果他以後還寫過一首《小風歌》,或者《微風歌》,也許無妨將詩人這頂桂冠,加在他的頭上。就這一首,僅這兩句,大有可能是秘書之類的文人,如叔孫通之流,現編現謅,當場口授,他記性大概還好,現躉現賣,於是,劉邦就文治武功,兩全其美了。寫得最多的為清高祖弘歷,他簡直像得了寫詩的不治之症似的,一生寫了四萬首詩,差不多接近《全唐詩》的總和,但很遺憾,沒有一句能留傳開來。此人的詩,除以此人的年齡,40000/80,平均每年要寫500首詩,平均每天要寫1至2首,這樣的高產,打死他也辦不到的,因此,只有找御用文人為他作槍手,做代工。外國最高統治者,沒這毛病,凱撒不寫詩,拿破崙也不寫詩,所以中國帝王寫詩,假冒偽劣者多,絕對信不得的。

曹孟德的詩,可以用十二字來評價,一,有氣概,二,有聲勢,三,有深度,四,有文采,因此,千古傳唱,弦誦不絕。在中國人的記憶里,至少下列三句,忘不了。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直到今天,還掛在酒鬼口邊。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至今還是上了點年紀的人,不甘退出舞台的座右銘。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這就是在誡勸大家,要珍惜上帝所給予的有限生命周期,到了晚年,尤其不要瞎折騰,不要亂巴結,不要顛三倒四,不要神經錯亂。

曹操除了是了不起的詩人外,他還一手締造了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中國從建安文學起,才出現以寫作為主業,有了不必奉長官意志寫作的自由作家。雖然還是在政府部門做事,雖然也還需搞活經濟一點奉命文學,但大部分時間,可以依個人興趣愛好志向,寫自己願意想寫的東西,這種寫作上的自由,就是曹操開創的,雖然不大,但初創意義相當重大。

曹操在平定呂布,陶謙,公孫瓚,袁紹,袁術以後,公元196年的許都,有了一個初步安定的局面,他騰出手來,努力在文化上有所建樹。他手中握有漢獻帝這張王牌,對士族階層,對知識分子,具有相當的招徠作用。「是時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延攬了一批像崔琰,孔融這樣的大士族和大知識分子,也吸引了王粲,陳琳這樣才華橫溢的作家詩人,遂形成了中原地帶的文化中心。當時,到許都去獻詩作賦,吟文賣字,便是許多有名和無名作家競相為之的目標。於是,便出現了文學史上稱之為「建安文學」的繁榮局面。沒有曹氏父子,也就沒有建安文學。如果當時要成立作家協會,大家肯定會投票曹操,他是眾望所歸,當仁不讓的協會主席。

此其時也,許都的文學氣氛達到了高潮。《文心雕龍》的作者為南朝梁代的劉勰,對活動著許多文人墨客的這個中心,有過這樣一段論述:「自獻帝播遷,文學蓬轉,建安之末,區宇方輯。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琅;並體貌英逸,故俊才雲蒸。」孔融,楊修,陳琳,劉楨,徐幹,阮,應,和從匈奴贖回的蔡琰,真可謂濟濟一堂,競其才華。劉勰距離這個時代約兩個世紀,來寫這段文壇盛事,應該是比較准確,可算是權威性的描寫。

建安文學得以勃興,很大程度由於曹操統一中原後的休生養息政策,出現了一個安定局面的結果。如果仍同二袁,呂布,劉關張沒完沒了的打,和我們文革期間沒完沒了的斗一樣,除了樣板戲,就搞不出別的名堂了。加之他本人「雅愛詩章」,懂得文學規律,與只知殺人的董卓,用刀逼著大作家蔡邕出山,就是完全不同的效果了,很快,「建安之初,五言騰踴」的局面出現了。

曹操對文學的重視,在歷代帝王中也是少見的。因為他是貨真價實的詩人,不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文化政客。譬如不惜重金,把蔡文姬從匈奴單於手裡贖回來,因為她的《胡笳十八拍》把他感動了。當然,她的父親蔡邕跟曹操曾經很哥們兒,他也不忍老朋友的女兒流落異國他鄉,他下令財政部撥款贖人,這絕對是詩人的浪漫行徑,別的領袖人物未必有這等胸懷,更不可能有這等雅興。蔡文姬回到中原,曹操讓她做一件事,就是將她養起來,提供資金人員,讓她將記得下來的她父親蔡邕已被戰亂毀滅的圖書文字,口授出來,整理成書,不致湮沒,這實在一件了不起的行為。

由此得出結論,文學的發展和繁榮,與時代的關系至大。動亂,則文學終結,安定,則文學復甦。文革期間,只有浩然先生的小說行時,舍此便全是空白,即可證明。

東漢末年,先是黃巾農民起義,九州暴亂,生靈塗炭;後是董卓那個軍閥折騰,戰禍不已。洛陽夷為平地,中原水深火熱,這時候,一切都在毀滅的災難之中,文學自然也陷於絕境。因為農民革命雖然有其推動時代進步的作用,但也有其破壞文明文化,摧毀社會財富的相當消極的方面。董卓,不過是一個穿上戰袍的西涼農民而已。所以,他的行動和黃巾也差不多,都帶有農民革命家的那種仇視文化,仇視知識,仇視人類文明的特點,在破壞人類文明成果的憎恨氣氛里,在硝煙戰火的刀光劍影之中,文學這只鳥兒,只有噤若寒蟬,休想唱出動聽的聲音了。

中原初定,大地回春,經歷了巨大的變亂,遭受了嚴重的劫難以後,人民需要休養生息,這樣,就出現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潮流,文人的個性開始得到自由舒展的機會。所以,「慷慨任氣」,有許多郁結在心的話要傾訴,有許多身受之痛苦要排解,便成了這一時期文學的特徵。曹操本人就是一位傷痕文學的作家,他有一首《薤露》詩,寫出了董卓脅帝西遷長安,焚毀洛陽的萬世不貸的惡行:「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盪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由建安文學的發展看到,亂離之世只有遍地哀鴻,而文學確實需要一個安定的環境,和思想解放的背景,以及適宜的文學氣氛,才能繁榮起來。建安文學的發展,得益於曹氏父子的提倡,得益於相對安定的中原環境,也得益於建安七子為代表的文人個性的解放。建安文人,可能是中國較早從絕對附庸地位擺脫出來,以文學謀生存的一群專業作家。他們的行為特點是:追求自由不羈,企慕放任自然,贊成浪漫隨意,主張積極人生,對禮教充滿叛逆精神,並強調藝術個性。可以說是中國非正統文人的最早的樣本。魯迅先生認為這種文學態度,可以用「尚通脫」三字來概括。到了魏晉南北朝,由阮藉,嵇康,陸機,潘岳,陶淵明,謝靈運,一脈相承,「通脫」則更加發揚光大,一時成為中國文學發展的主流。

那時,他們的浪漫行徑,風流舉止,自由作風,個性色彩,恐怕連後世的文人也深感不及的。

曹操也不例外,《三國志》稱他「少機警,有權數,任俠放盪,不治行業。」裴注引《曹瞞傳》稱他「少好飛鷹走狗,游盪無度,」看來,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都是具有浪漫潛質的文人。他在《祀故太尉橋玄文》中,回憶他和這位比他年高的大人物,交往的一段插曲:「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頑鄙之姿,為大君子所納。增榮益觀,皆由獎助,猶仲尼稱不如顏淵,李生之厚雙賈復。士死知己,懷此無忘。又承從容約誓之言:『殂逝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只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乎?」 這位後來在《三國演義》里被當作喬國老的老先生,能跟曹操開這樣的玩笑:你要是經過我的墳墓前,不下車用一隻雞,一壺酒,好好祭奠我的話,走不出三步路,我就讓你肚子疼,你可別怪罪我。說明曹操雖是執天子以令諸侯的梟雄,但不對他的統治產生危害和威脅,也還是能夠欣賞這種文人的幽默感的。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曹操作為文學家,不愧為一把好手;但是,曹操作為政治家,誰也不能不承認,他殺作家也是一把好手。凡碰了他這根政治神經的人,不管是作家,詩人,還是其他什麼人,他是一點也不客氣的。文學的每一步前進,總是要付出代價的。任何新的嘗試,總是要打破過去的格局,失掉原有的平衡,必定引起舊秩序維護者的反撲。倘若探索實驗,一旦越出了文學的范圍以外,越過政治雷池,被視作離經叛道,越軌出格的話,就要以文人的腦袋作抵押品了。尤其文人不自量染指權力,插手政治,想得到好果子吃者,通常不會有好下場。

建安七子之中,孔融是死在曹操手下的,因為他專門跟曹操作對。還有一個徐楨,被曹操送到採石場去勞改的,因為他對曹丕漂亮的妻子甄後,有過邪念。不屬七子之列的楊修,也是曹操殺掉的,至於文學新秀禰衡,雖然不是曹操殺的,但事實上是他用借刀計讓黃祖殺的。

掉腦袋的這三位,也有其不大肯安生而惹禍的緣由。孔融的地位相當高,曾任北海相,到許都後,擔任過將作大匠,也就是建設部長,這還不是曹操主要嫉恨的。由於他和曹操總過不去,經常發難,加之是孔子後代的號召力,成為士族豪門的代表和知識分子的領袖。他的府邸已成為反曹操的各種人物聚合的「裴多菲俱樂部」。這時就不管你的文章寫得多好,和兒時讓梨的美德了,對不起,找了一個叫路粹的文人,在作家隊伍中的這種敗類,還不俯拾即是,寫了封密告信,檢舉孔融「與白衣禰衡跌盪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大逆不道,宜極重誅。」書奏,下獄棄市。

楊修的職務要差一點了,在曹操的指揮部里,只當了個行軍主簿,大概相當於參謀,而且不是作戰參謀,連行軍口令還從別人嘴裡聽說,顯然是閑差了。所以殺他不像殺孔融那樣頗費周章,「擾亂軍心」四個字,就推出去斬首。《三國演義》說是曹操嫉妒楊修的捷才,生了殺心。其實,由於楊修不安生,介入政治,成為曹植的嫡系黨羽,出謀劃策,捲入了宮廷接班人的奪權斗爭之中,而且許多臭主意,都被曹操拆穿了,才要把他除掉的。

老實說,文學家玩政治,和政治家玩文學,都有點票友性質,是不能正式登場的。在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像曹操這樣全才全能的政治家兼文學家呢?因此,他的一生,既沒有出過政治家玩文學玩不好的鬧劇,也沒有出過文學家玩政治玩不好把小命搭上的悲劇。曹操,不論在文學上,在政治上,都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所以,魯迅先生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我想,這是對曹操最有見地的一個評價了。

『玖』 古詩 龜雖壽

東漢] 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專,壯心不已。
盈縮之屬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
神龜的壽命雖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了的時候。
騰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伏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一日馳騁千里。
有遠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
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
只要自己保養得好,也可以益壽延年。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拾』 曹操的詩風是什麼

曹操的詩文辭簡朴,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但形象鮮明。曹操的詩歌,一反兩漢幾百年間文人詩歌重形式、輕內容的傾向,達到了情文並茂和文質相稱的要求,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形成一種既內容充實,又有強烈感染力的質朴、剛健、清新、明朗的藝術風格——「建安風骨」。
曹操的詩不僅開創了建安文學一代詩風,對後來文學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而且他以樂府舊題寫時事的作法,也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後來杜甫的新題樂府詩和白居易等人所掀起的新樂府運動,都可以追溯到曹操的樂府歌辭上來。 現存的曹操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此形式對戰亂時期作真切描寫,表露了詩人傷時憫世的感情,寫得蒼涼悲楚。《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
曹操通過《苦寒行》和《劫東西門行》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漢末軍旅征戍生活的痛苦。前者描寫山路行軍的艱苦,後者抒發征夫懷鄉之情,這是作者戰爭生活的真實寫照,讀來如歷其境,深切感人。《短歌行》和《龜雖壽》則表現了他統一大下的雄心和進取精神。這兩首是曹詩中的四言名篇,作者悲涼慷慨,以濃烈的抒情氣氛表達自己統一天下的志向,以及為完成末竟的事業繼繽奮發的胸懷。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其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尤其要肯定曹操在四言抒情詩的巨大貢獻。其《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我們學習的《觀滄海》也是四言名篇。入選中學課本的《觀滄海》這種完全寫景的詩在他以前是不曾有過的。因而曹操又是寫景詩的創始者。後來的嵇康、陶淵明等有成就的四言詩都深受其影響。
簡要概括下:曹操詩古直悲涼,文辭簡朴,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