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初唐詩歌特點

初唐詩歌特點

發布時間: 2020-12-29 06:20:46

『壹』 初唐,盛唐,晚唐的詩歌各有什麼特點代表人物有哪些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這個時期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文化藝術取得輝煌的成就,特別是中國古典詩歌處於極盛時期。詩歌創作在唐代已成為社會文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朝廷的科舉制度也由寫論文取士改變為詩賦取士。在流傳下來的文學典籍《全唐詩》中,就輯錄了兩千三百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
唐代詩歌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階段。
初唐(618年--712年)時期,號稱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逐漸完成了詩歌聲律化過程,奠定了中國詩歌中律詩的形式。使唐代詩歌呈現出自己的面貌。經過他們的努力,詩歌的題材從宮廷的奢靡走向社會的大眾生活,風格也從纖柔卑弱轉變為明快清新。初唐最傑出的詩人是陳子昂,他主張恢復詩歌反映現實生活的優良傳統。陳子昂的詩歌剛健樸素,為唐詩的發展開拓了道路。
從公元712年到762年稱為盛唐,這時期是詩歌最為繁榮,成就最高的時期。盛唐詩歌題材豐富,風格各異,有人歌頌自然,有人嚮往邊塞,有人高歌英雄主義,有人發出失意的嘆息。眾多的詩人在浪漫的氛圍中自由地創作,共同
營造出震撼後世的「盛唐氣象」。
盛唐中最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等。岑參以寫邊塞詩
見長,高適的詩歌較能反映民間的疾苦。真正能代表盛唐詩壇的大詩人當推「詩仙」李白
和「詩聖」杜甫。他們的詩歌對中國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唐(762年--827年)詩人中的佼佼者有白居易、元稹和李賀等人。白居易以諷喻詩見長,他在詩歌中諷刺橫征暴斂,反對黷武戰爭,攻擊豪門權貴,另外白居易努力使自己的詩歌語言更加通俗、流暢,生動感人,因而也為廣大讀者所喜愛。
李賀是一個短命的詩人,只活了二十餘年,他生活窮困潦倒,仕途不順,但他的詩歌想像豐富,立意新奇,構思精巧,用詞瑰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和較濃厚的唯美傾向、傷感情緒。
公元827年到859年的晚唐時期,是詩人李商隱和杜牧活躍的時代。杜牧的詩歌將清新與冷峻熔為一爐,這非常適合他在詩歌中表達政治抱負和激情。李商隱則以精心的結構,瑰麗的語言,沉鬱的風格,體現出自己在仕途上歷盡的坎坷,詩歌常流露出傷感的情調。他著名的《無題》詩究竟是愛情之作,還是隱喻政治內容,中國詩歌評論界至今還有爭論。

『貳』 初唐時期唐詩的特點是什麼

初唐是唐詩的因襲變革期。一方面出於潤色鴻業的需要,在皇帝的提倡和參與下,一些宮廷詩人,如太宗時的虞世南,高宗時的上官儀,武後時的沈全期、宋之,都創作了大量的宮體詩,繼承並延續了齊梁以來的華靡浮艷詩風。他們對五七言律詩的定型作出了歷史的貢獻。另一方面,一些中下層文人紛紛崛起,向宮廷文人的一統天下發起沖擊,其代表人物是唐初「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及陳子昂。他們自覺地批判六朝文風,有意識地拓展詩歌內容,開創新的風格。四傑批判「上官體」為「骨氣都盡,剛健不聞」,並倡導「革其弊」(楊炯《王勃集序》)。

『叄』 初唐四傑的共同的詩風特點

「初唐四傑」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位初唐詩人,他們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滿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積著不甘居人下的雄傑之氣。他們以才子齊名出現於文壇,提倡剛健骨氣,被稱為「初唐四傑」。

他們共同反對上官體的纖微雕刻、綺錯婉媚,提倡剛健骨氣,成為初唐詩歌准備時期的一股新生力量。而四個人的創作個性又有所不同,其中,盧照鄰、駱賓王長於歌行,王勃、楊炯長於律濤。「四傑」作詩,重視抒發一己情懷,作不平之鳴。在詩中開始出現了一種壯大的氣勢和慷慨悲涼的感人力量,在古體和歌行中表現得尤為充分。
「初唐四傑」對唐詩的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題材、內容的大。他們把描寫場景和題材由宮廷轉為走向市井,如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從台閣移到了江山和寒漠,如楊炯《從軍行》。並且詩中出現了一種壯大的格調氣勢,一種慷慨悲涼的感人力量,特別是盧、駱的七言歌行,氣勢宏大,視野開闊,寫得跌宕流暢,神采飛揚,較早地開啟了新的詩風。有的詩篇有一種昂揚的抱負和氣概,這主要反映在他們羈旅送別之作和邊塞詩中,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二、對詩的格律形式作了有益探索。首先,五言八句的律詩開始初步定型,尤其是王勃、楊炯的五律,追求對偶的整齊和聲律的協調,感情相對穩定,具有一種自負的雄傑之氣和慷慨情懷。楊炯的五言律已完全符合近體的粘式律,對五言律的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其次,古體和歌行體特別是盧照鄰和駱賓王的七言歌行已趨向完備化,氣勢宏大,視野開闊,有剛健之氣。如盧照鄰的《行路難》、駱賓王的《帝京篇》。
當然,「四傑」詩風亦屬「當時體」,並沒有完全擺脫當時流行的宮廷詩風的影響,但聲律風骨兼備的唐詩是從他們開始形成的。

『肆』 初唐,盛唐,晚唐的詩歌各有什麼特點代表人物有哪些

有五分法,有四分法。五分法者,初唐、盛唐、大歷、元和、晚唐也;四內分法者,初唐容、盛唐、中唐、晚唐也。《滄浪詩話》五分者,《唐詩品匯》四分者也。目下四分法是廣為接受的分法。其特點大略如下: 初唐——南北詩風合流,律詩基本成型。理論上 亦出現了重風骨之聲音。 盛唐——聲律風骨兼備矣。 中唐——風骨頓衰,崇尚疏曠澹然之美。 晚唐——自我中心的感慨為主,形式精美,漸趨柔靡。 唐四傑:王,楊,盧,駱;杜審言,宋之問,沈詮期 盛(+中)唐三大詩人:李,杜,白;劉禹錫,韓愈,柳宗元, 晚唐:李商隱,杜牧

『伍』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各期的詩歌特點

有五分法,有四分法。五分法者,初唐、盛唐、大歷、元和、晚唐也;四分版法者,權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也。《滄浪詩話》五分者,《唐詩品匯》四分者也。目下四分法是廣為接受的分法。其特點大略如下:
初唐——南北詩風合流,律詩基本成型。理論上
亦出現了重風骨之聲音。
盛唐——聲律風骨兼備矣。
中唐——風骨頓衰,崇尚疏曠澹然之美。
晚唐——自我中心的感慨為主,形式精美,漸趨柔靡。
上說空疏,可參看羅宗強先生《唐詩小史》。

『陸』 初唐詩歌風格

初唐詩歌精細。一「感物吟志」說生成的文化語境及其基本內涵二「情興論」的詩學蘊涵和理論特徵三「情興論」在詩歌批評中的意義四「情興論」的發展與詩歌演變第八章許學夷對初唐詩歌中唐詩精神的審視一初唐詩歌「才力」與「氣象風格」所顯示的唐詩格調特徵二初唐五七言律詩的「造詣」與唐詩精神中的「化境」三初唐詩歌「氣象風格始備」與盛唐之音第九章從「興趣」到「意興」:盛唐詩歌向縱深發展的審美方向一許學夷論盛唐詩歌的「興趣」及其基本特徵二許學夷論盛唐詩歌由「主興不主意」到「意興極遠」三從「興趣」到「意興」:兩種盛唐精神的文學淵源四許學夷對盛唐「興趣」詩歌認識的理論局限性第十章盛唐詩歌的「入神」與「人聖」一「入神」與「入聖」的詩學內涵及其在詩歌文本中的表現特徵二李杜詩歌「變而入神」的主體條件三李杜詩歌之「變」的表現形式及其詩性特質四李杜詩歌「變而入神」的詩體特徵五李杜詩歌「變而入神」的歷史和文化語境分析第十一章「詩史」之辨:「述情切事」與「悉合詩體」一「詩史」之說與詩評的價值取向二「述情切事」與「詩史」之作的唐詩精神三「悉合詩體」與「詩史」之作的唐詩話語特質四「詩史」之辨的理論與批評意義第十二章「詩到錢、劉,氣骨頓衰」與唐詩在中唐的轉折一「才力既薄」與「風氣復散」二錢、劉諸子「才力既薄」與中唐面目三「風氣復散」與中唐詩歌「氣骨頓衰」四錢、劉「氣骨頓衰」與唐詩「正變」五「元和其派各出」與唐詩「大變」第十三章許學夷對宋人「以才學為詩」二重性的認識一詩歌「源流正變」論與宋詩之「變」二對「以才學為詩」之「美」的辨析三對「以才學為詩」之「惡」的分析四許學夷論宋詩二重品格的詩學意義。

『柒』 初唐時期的宮廷詩有什麼特點

1、唐初統治者對文藝採取了比較寬容的態度。為文學昌盛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2、唐初的幾代君主,不僅太宗如其自稱喜「以萬機之暇,游息藝文」(《帝京篇·序》),高宗、武後、中宗等,也都如此。為了炫耀大唐帝國的治世氣象,他們又廣引天下文士,編纂類書,賦詩唱酬。由此在唐初先後出現了幾個宮廷文人集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詩人,有太宗朝的虞世南、許敬宗,高宗朝的上官儀,武後時的「文章四友」(李嶠、杜審言、蘇味道、崔融),中宗時的宋之問、沈佺期等。
3、這些宮廷文人,或位居顯貴,或為帝王所獎掖,每有所倡,天下靡然成風。他們的大量創作,內容也不外歌功頌德、宮苑游宴,既無須亦難以深入抒發情思。與南朝及隋代宮廷詩相比,可以說稍歸於「雅正」,但也因為這種「雅正」而更顯得蒼白無力。其意義主要在於維持了一種藝術風氣。但在他們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卻有時透露了詩歌沿革的消息;其中有的詩人,還對詩歌體制的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4、初唐的宮廷詩人在藝術上所追求的是繁縟綺錯的裝飾風格。這種裝飾性的重點,起初是對偶的修辭技巧,爾後又增之以調聲的技術,並且最終把對偶技巧和聲韻技術結合起來,從而在形式上推進了律詩的完善和定型。
唐初的上宮儀提出「六對」、「八對」之說,在劉勰提出的「事對」、「言對」、「正對」、「反對」之外,又增之以「雙聲對」、「疊韻對」、「扇對」等,把原來僅限於詞義的對偶又擴大到字音和句法的對偶。稍後的元兢,不僅提出了字形和詞義的對偶,而且提出了調聲三術,表現出將聲律與對偶緊密結合的新努力。從武後至中宗神龍、景龍年間,在當時的一批宮廷詩人筆下已大量涌現平仄協調、又合乎粘附規則的全篇合律的詩篇,標志著五、七言律詩的完全成熟。可以說,在律詩形式的完成過程中,宮廷文士起了規范化和統領風氣的作用。

『捌』 8、初唐時期唐詩發展的主要特點

唐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是詩歌,有一代文學之稱譽。詩歌的創作不僅古體、近體等各種形式及藝術技巧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且作家和作品眾多。《全唐詩》所收詩歌近5萬首,作者2200餘人,而且傑出詩人和優秀作品的數量和質量都是其它時代無法比擬的。唐代詩歌一般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這也是整個唐代文學的一般劃分。
初唐詩歌是唐代詩歌走向興盛的准備階段。初唐大致是指從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時期(618-712)。
初唐前期詩歌。初唐前期詩歌受南朝齊梁詩風的影響較大。貞觀時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圍的宮廷詩人虞世南、李百葯、上官儀等,他們的創作日趨宮廷化、貴族化,多是奉和應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飾辭藻,齊梁積習猶存。以上官儀為代表的「上官體」,成為當時宮廷詩人創作的典範。
初唐後期詩歌。初唐後期詩歌雖沒有完全擺脫齊梁詩風的影響,但出現了新的轉機。「初唐四傑」的創作開創了不同於宮廷詩人的新詩風,在內容題材、審美追求和風格上都發生了關鍵性的轉變。「文章四友」、「沈宋」雖也都是宮廷詩人,但對律詩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貢獻。陳子昂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轉變唐代詩風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齊梁詩風,主張恢復漢魏風骨和風雅的興寄傳統,並且實踐了這個主張。總而言之,初唐詩歌顯示了過渡和創新的特點。

『玖』 初唐時期唐詩的創作特點

初唐是唐詩的因襲變革期。一方面出於潤色鴻業的需要,在皇帝的提倡和參與下,一些宮廷回詩人,如太宗時的答虞世南,高宗時的上官儀,武後時的沈佺期、宋之,都創作了大量的宮體詩,繼承並延續了齊梁以來的華靡浮艷詩風。他們對五七言律詩的定型作出過歷史的貢獻。另一方面,一些中下層文人紛紛崛起,向宮廷文人的一統天下發起沖擊,其代表人物是唐初「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及陳子昂。他們自覺地批判六朝文風,有意識地拓展詩歌內容,開創新的風格。四傑批判「上官體」為「骨氣都盡,剛健不聞」,並倡導「革其弊」(楊炯《王勃集序》)。陳子昂批評當時的文風為「采麗競繁,而興寄都絕」,並倡導「漢魏風骨」(《修竹篇序》)。陳子昂(661~702)的《感遇詩》三十八首、《薊丘覽古》七首、《登幽州台歌》等,反映現實、抨擊時弊,風格雄渾高古,寄託遙深,確有漢魏風骨,對廓清六朝余風起到巨大的沖擊作用,為盛唐詩歌的繁榮開辟了道路。

『拾』 初唐詩的風格

初唐早期詩人承襲南朝宮體詩,用詞多華藻綺麗空洞,
唐朝開國初期,貞觀詩壇上主要是唐太宗周圍的宮廷詩人詩歌創作。主要作家有虞世南、魏徵、楊師道、李百葯等。起初大多數詩人尚有剛勁質朴之作,然入幃宮廷後應酬唱和之作漸多,詩風也趨於浮艷華靡,顯現了貴族化、宮廷化的傾向。魏徵能夠於宮廷詩風之外獨樹一幟。
2.貞觀後期至高宗時期出現了最著名的影響最大的宮廷詩人上官儀。其詩「以綺錯婉媚為本」(《舊唐書·上官儀》),講究形式和技巧,追求辭藻的華美,對仗工整,音韻和諧。但內容和題材都比較狹窄。他的詩歌被人們爭相仿效,稱為「上官體」。他所提出的「六對」、「八對」說及其創作實踐,對律詩形式格律的完善有一定的貢獻,在律詩的發展中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3.武後、中宗時期的宮廷詩人有「文章四友」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其中以杜審言成就較高,在律詩的形式探索上下過不少工夫。還有同時而稍後的沈佺期和宋之問。沈、宋前期在武後的宮廷中,後期被貶斥到荒遠之地。沈、宋對詩歌的主要貢獻是在律詩上,對律詩的成熟與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初唐四傑」和其它詩人
初唐時期一些生活經歷不同於宮廷詩人的作家,在詩歌的創作上,顯示著不同的創作特點。這類詩人以王績和「初唐四傑」為代表。
1.王績
王績生活在隋、唐之際,或仕或隱。他的詩歌主要是抒寫隱者的自我排解和娛情山水田園的淡泊心境。他的詩歌以自然質朴的語言,創造了一種寧靜閑適的意境,在宮廷詩風風靡一時的初唐詩壇上卓然不群。他也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先驅人物。其代表作《野望》,已具備了唐詩的格調,是典型的五律。
2.「初唐四傑」
「初唐四傑」的創作活動在高宗、武後時期,代表著下層文人的思想傾向和創作精神。他們的心中充滿著匡時濟世、建功立業的理想與豪情,也有底層文人不得志的激憤。他們對唐詩演變和發展的主要貢獻:
(1)他們不滿當時詩壇盛行的宮廷詩風,抨擊其「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楊炯《王勃集序》),並努力以清新剛健的詩歌創作,力圖突破和改變這種纖弱雕琢、綺靡華麗的宮廷詩風。雖然不能說掃盪干凈,而且其本身的創作也不能說完全擺脫了影響,但確是以自覺的審美追求和創作實踐,開辟了唐詩創作的新的局面,創造出了新的氣象。
(2)他們的詩歌創作還突破了宮廷詩歌狹窄的內容題材范圍,走向了更廣闊的社會人生天地。他們的詩歌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寫邊塞軍旅生活的,有抒發個人的壯志豪情和懷才不遇的,也有贈別懷歸、閨怨相思、詠史詠物等。他們創作題材由宮廷到市井,由京都至邊塞,即使是抒發個人的情感也與時代的精神相契合,顯示著開闊的視野和宏闊的氣象。
(3)他們的詩歌創作不僅對革新初唐詩風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為五言律詩和七言歌行體的發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貢獻。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楊炯的《從軍行》、駱賓王的《在獄詠蟬》都是成熟的五言律詩,在他們的手中五言律詩的形式已初步定型。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和駱賓王的《帝京篇》都是七言歌行的優秀作品,為後來七言歌行的創作提供了藝術上的借鑒。
3.初唐末期,張若虛以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在唐代詩歌史上的大家地位。同時劉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頭翁》也成為千古傳送的名作。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