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古詩講解

古詩講解

發布時間: 2020-12-28 22:28:47

古詩的解釋

這是講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曲。先寫景色,枯萎的樹藤,衰老的大樹,昏暗的天專空下飛過屬一隻烏鴉。一條小溪一座小橋旁邊是一戶人家。古樸的道路,西風凜冽,一匹瘦馬。這時正是夕陽西下的時候,這個愁緒斷腸的人,身在天涯。

② 古詩怎麼講解

古詩講解主要 圍繞四個方面:
1、要解釋清楚詩句的字面意思;
2、要講清楚詩人要表達的思想;
3、要介紹詩人創作詩作的背景;
4、要講解詩、句的語言美特點

③ 古詩解釋!!

使至塞上

一、整體把握

開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這首詩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走多遠呢?「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山高路遠,詩人覺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樣隨風而去,又恰似「歸雁」一般進入胡天。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經過長途跋涉,詩人終於「蕭關逢候騎」,卻沒有遇見將官。一問才知道「都護在燕然」:將官正在燕然前線呢!故事似乎還要延續下去,但詩歌卻於此戛然而止,給人留下回味的餘地。

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試想,那茫茫無邊的沙漠,只有用一個「大」字才能狀其景觀;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雲霄,是多麼醒目,「孤煙」二字正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後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凈,直入人心。「長河落日圓」,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長」字便自然湧上作者心頭。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這里的「圓」字與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傳神,難以言其妙處。

二、問題研究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賞析

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畫面上的景物雖不多,但是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其次,它有畫一樣講究的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寥寥幾筆,就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態,概括性極強,彷彿抽象派的作品。第三,這兩句在色彩上也很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於天際,輝映著波瀾不驚的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目前。

《紅樓夢》里香菱說:「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她雖然不能夠清楚地說出這兩個字到底好在哪裡,但是憑直覺感到它們描寫孤煙與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蘇軾評價王維雲「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真是非常恰當啊。

對「煙」的不同理解:有人認為是烽煙,有人認為是炊煙。

渡荊門送別

整體把握

此詩是詩人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荊門時所作。隨著船的移動,兩岸的景色像畫卷一樣展開、變換。作者很自然地描繪了舟過荊門時所見景色。頷聯用游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山巒從作者的視野中一點點地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頸聯通過兩幅美麗的畫面來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圖,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飛下的天鏡,寫夜間的風景;第二幅是天邊雲霞圖,雲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一般變幻多姿,寫黃昏的風景。這么美的景色,真讓人陶醉!但是「應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兩句卻突然一轉,由欣賞美景轉入深沉的鄉情之嘆,還是故鄉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萬里之外,還不忍分別。含蓄地抒發了思鄉之情,將全詩用一根無形的線收束在一起,餘音裊裊。王夫之《唐詩評選》說「結二句得象外於環中,飄然思不窮,唯此當之。」

全詩運古詩渾壯豪放的氣勢於聲調格律之中。首聯敘事,頷聯頸聯寫景,尾聯抒情。時空廣闊,寫景有靈動之感,情韻悠長。

對「送別」的不同理解:

這兩個字歷來解釋不一:一說指江水送自己離別蜀中,一說贈給送別的友人。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一○)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汝詢《唐詩解》疑「送別」二字為衍文。

④ 關於如何講解古詩

每一首古詩都更多體現詩人對當時世界的認知和看法,在每一首詩裡面,作者會用幾專句或幾個關鍵字來表屬達自己的這種情感,反映作者的性情、閱歷,尤其是個人品格和文學功底更為突出。有相當一部分詩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漢唐時的邊塞詩就是最好的例證。
當詩人把詩詞創作與普通人民大眾的生活、與當時的時代、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或歌頌人民的勤勞善良或表達對戰爭戰亂的厭惡,這就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李白、杜甫、辛棄疾、高適、岑參、龔自珍等就是這方面代表人物。
有的屬於「小資」派的詩人,僅表達個人或腐朽或繁華的小資生活,盡管辭藻華麗,流傳范圍就要小得多。 有的詩人文學功底好但與世無爭,所寫詩詞意境美好也能流傳千古,如柳永等。
這是我對古詩和詩人的一點看法,供你參考。

⑤ 詳細解析古詩

這首詩,從詩題入手會容易明白很多。

詩作者是唐人羅隱(833—909),此詩題目為《故洛陽公鎮大梁時隱得游門下今之經歷事往人非聊抒所懷以傷以謝》。意思是故洛(滎)陽公鎮守大梁時,羅隱曾得以在其門下游歷,現在經歷許多,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姑且抒寫感受,表示哀傷和謝意

詩句大意:

想要停泊孤舟又思緒無窮,回想曾經向西面來正值雪中。當時滿座都是珠履少年(珠履珍珠作的鞋,此處意即珠履客也就是地位高的門客,《史記·春申君列傳》「上客皆躡珠履」),而白衣遊子(沒有功名、官職的遊子,也就是詩人的自稱)也在門下游歷。琉璃玳瑁裝點筵席,遊子門客吟詩作賦,醉了靠著宴席座位,歡情無限。如今回想當初的文雅又不知向誰傾訴,滎陽公已去空留遺澤尚在(淚碑,即墮淚碑,又稱羊公碑,是西晉羊祜的典故;棠樹,甘棠,周召公的典故,都是稱贊官員政績令人感懷的意思)了。

附註:

詩題資料——

陶敏編撰《全唐詩人名考證》「『洛』當『滎』之誤。滎陽公,鄭處誨。」這是說,現存詩題錯把「故滎陽公」寫成了「故洛陽公」,詩里提及的主要對象是滎陽公也就是鄭處誨,羅隱其他幾首詩里的「宣武鄭尚書」也是指他。鄭處誨是鄭州滎陽人,爺爺是宰相、滎陽郡公鄭餘慶,所以此詩里用故滎陽公指鄭處誨。

傅璇琮,周祖撰主編《唐代文學研究 第5輯》里有一篇《羅隱<投宣武鄭尚書二十韻>、<辭宣武鄭尚書啟>之鄭尚書及作年》「甲申乃咸通五年,則是年春陳黯離京後不久,羅隱亦東歸,途經大梁幕府。大梁即汴州,乃宜武軍駐地,則羅隱所投鄭處誨詩文當在此時。」這是說咸通五年(864)羅隱曾在鄭處誨門下游歷。詩題里的得游門下可能就在此時。

作者生平(出自《唐詩大辭典》)——

(羅隱)本名橫,字昭諫,號江東生,餘杭新城(今浙江富陽)人。排行十五。舉進士,十餘年不第。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始為衡陽主簿。僖宗乾符三年(876)因父歿丁憂回鄉。除服又往游京師,廣明中遇黃巢攻陷長安,歸隱於池州梅根浦。梁太祖(朱全忠)曾以諫議召,不至。依鎮海節度使錢鏐,光啟三年(887),表奏為錢塘令,遷著作郎、掌書記。昭宗天祐三年(906)充節度判官。後梁開平二年(908)授給事中,次年遷鹽鐵發運副使。寓於蕭山,十二月病卒。生平見沈崧《羅給事墓誌》(《羅氏宗譜》引),《吳越備史》卷一,《舊五代史》本傳以及《五代史補》卷一、《唐詩紀事》卷六九、《唐才子傳》卷九等。今人汪德振有《羅昭諫年譜》。隱善小品文,多諷世之作。其《讒書》5卷頗享盛名。詩與宗人羅虯、羅鄴齊名,稱江東三羅。又與杜荀鶴、陸龜蒙、吳融、鄭谷等以詩往還。詩風近於元白,雄麗坦直,通俗俊爽,詩句膾炙人口,如「今朝有酒今朝醉」、「為誰辛苦為誰甜」等,至今傳為口語。擅長詠史,各體中尤工七律。清洪亮吉雲:「七律至唐末造,惟羅昭諫最感慨悲涼,沉鬱頓挫,實可遠紹浣花(杜甫),近儷玉溪(李商隱),……迥非他人所及。」(《北江詩話》卷六)七絕亦有特色。書目記載有《江東集》、《甲乙集》及其他著作多種。今人雍文華校輯《羅隱集》(中華書局),最為完備。今人潘慧惠有《羅隱集校注》。《全唐詩》存詩11卷又1首,《全唐詩逸》補詩1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詩14首,斷句17。

⑥ 怎樣講解古詩詞

主要圍繞以下四點:

  1. 要找到詩題詩眼;

  2. 要善於引用典故;

  3. 要體會運用修辭;

  4. 要深化理解意境;

⑦ 古詩解釋:

「觀書」的生動感受。其中第一首尤為膾炙人口。
目錄[隱藏]
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作品鑒賞
作者簡介
[編輯本段]作品信息
【名稱】觀書有感
【年代】南宋
【作者】朱熹
【體裁】七言絕句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觀書有感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①,
天光雲影共徘徊②。
問渠那得清如許③?
為有源頭活水來。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巨艦一毛輕④。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1]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注釋】
①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朱熹父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雲:「清曉方塘開一境。 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鑒:鏡。古人以銅為境,包以鏡袱,用時打開。
②這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麼會。清如許:這樣清澈。如許:這樣。
④蒙沖:也作「艨艟」,是古代的一種戰船。一毛輕: 輕如一根羽毛。
【譯文】
(其一)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
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問那方塘的水怎麼會這樣清澈?
因為有永不幹枯的水從源頭不斷流出來,從而成了活水!
(其二)
昨天夜裡江邊漲起了陣陣春潮,
巨艦大船輕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來行駛要白費很多推拉氣力,
今天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順漂。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其一)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才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創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創作的本質。
(其二)
這也是一首藉助形象說理的詩。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詩中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當春水猛漲,即使艨艟巨艦也如羽毛般輕,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足以使得藝術創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後寫下來的。
從以『巨艦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評的是榜書大字的創作。此詩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漲船高則能夠行駛自在,形象地比喻書法藝術創作一旦靈感勃發,則能夠使書寫一下子變得流暢自如,這不僅僅是書法藝術的一個本質過程,也是一般藝術創作的重要本質。當然,該詩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即朱熹看見書法作品的技藝精煉且生動流暢,品味出熟能生巧的藝術道理。
有人以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只宜於寫景抒情而不宜於說理。這有幾分道理,但不能絕對化。因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從而使得它 與景和情同樣富於吸引力。同時,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枚乘《七發》正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古今詩作中並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詩。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於父、師的影響,他 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於生活氣息的好詩。如 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後一首寫人的修養往往有 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裡澄澈,無句無束,自由自 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己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性,也 並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觀書有感》二詩所蘊含的道理屬於美學原理范疇,其一首的說理角度是欣賞美,其二首的說理角度是創作美,這種美學原理是帶有一定普適性的。例如:如果讀者拋開詩歌本身的描述對象,完全可以把這種道理引申開來。比如,如果將「書」理解為「書本」,而且書本的內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諸如醫書、哲學書、史書、科技書等等,而是僅僅就文學內容諸如詩詞曲賦散文等等體現文學藝術美的方面,那麼,也可以認為「源頭活水」表達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則表達了「文思勃發」等等。[2]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朱熹像朱熹
(1130~1200)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於尤溪,長於建州,從師五夫,講學武夷,結廬雲谷,授徒孝亭,葬於唐石。他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給後人留下浩如煙海的著述。他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融匯儒、釋、道諸家而建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文化和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學術成果,「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深得歷代文人推崇和歷朝皇帝褒獎封號。後人尊他為「朱文公」,評價他為「理學正宗」,是繼孔孟之後的第三聖人。他一生致力倡興教育,先後創辦了考亭、嶽麓、武夷、紫陽等多所著名書院,培養了數以千計的門生,對創建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⑧ 古詩解釋

結:構築抄
喧:喧囂
爾:如此、這樣
悠然襲:自得的樣子
問君何能爾: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
心遠地自偏:心靈避離塵俗自然能夠幽靜遠邈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寄情山水,不慕榮利, 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
這首詩的核心詩句是哪個?
心遠地自偏
這首詩的意境是什麼?
是一種自然、率真的意境

興:開始。
荒穢:雜草。
帶月荷鋤歸:星月下我扛著鋤頭回家歇息。
道:道路,回家的路。
衣沾不足惜:衣服濕了又有什麼可惜。
但使願無違:只求我那心願至死不被違背。
作者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表達了作者不想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想要隱居在田園之間的願望。
這首詩的核心詩句是哪個?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首詩的意境是什麼?
淡泊而悠遠、簡朴而淳郁的意境

城闕:指京城長安
宦遊人:在外地作官的人
無為在歧路:不要在分手時
兒女共沾巾:像普通兒女一樣淚濕衣襟
作者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詩人通過送別友人時不想和友人灑淚傷別,揭示了友誼是不會因為天涯兩隔而漸漸消失的真諦。
這首詩的核心詩句是哪個?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首詩的意境是什麼?
瀟灑豪邁,質朴雄渾

真難哪!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⑨ 如何講解古詩詞

主要圍繞四個方面:
1、要解釋清楚詩句的字面意思;
2、要講清楚詩人要表達的思專想;(如杜甫的《屬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
3、要介紹詩人創作詩作的背景;(如李白的《朝發白帝城》)
4、要講解詩、句的語言美特點.(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

⑩ 古詩應該如何講授

平時進行古詩教學,總覺得不知該如何下手,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要不要讓他們理解字、詞、句的意思呢?還是就以誦讀為主?經過尋找資料、實踐、反思,發現古詩誦讀教學應以「讀」貫穿始終,其中靈活穿插「看」、「議」、「評」節,直至熟讀成誦,最後拓展創造。1、 讀——讀准字音,認識生字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學習,讀准字音,讀通每一句詩。2、 看——圖文結合,畫中會意看教材,基本上古詩都配有插圖,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再結合詩句,幫助理解一些詩意,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一些情境。3、 議——探究協作,讀中悟情在教學中要轉變教師一言堂的現象,給學生主動探究的時間,讓他自己嘗試理解、了解古詩的用詞以及韻味,增進對古詩的朦朧理解,長此以往,孩子們自學古詩、理解詩意的能力會逐步加強。4、 誦——積極展示,深情誦讀通過前面的讀、看、議,學生對古詩朗朗上口了,教師再創設情境,「對詩」「詩句接龍」等形式讓學生反復吟誦,達到熟讀成誦的境界。5、 拓展、延伸、創造A復習比如學了一首《春曉》,請學生想想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春天的古詩?,幫助學生對古詩積累進行系統梳理,溝通課內外古詩資源。B模仿比如學了《一去二三里》,讓學生仿造古詩數字內容進行改換,發揮想像,學以致用。C整合古詩具有意境美、節奏美、韻律美,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一特點,把學生喜聞樂見的「詩配畫」「詩配歌」等形式引入課堂,增添趣味。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