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世偉的詩詞

世偉的詩詞

發布時間: 2020-12-28 00:40:16

⑴ 用「如果····如果」模仿星星變奏曲寫一節詩 拜託了 各位

如果世界的每一個抄角落都襲充滿著和平,
誰還需要武器? 誰還會
發動起戰爭
殘殺無辜的生命

誰不願意
青春永恆
早晨睜開眼睛,
五彩繽紛的世界,
便向你打開。

誰不願意
幸運永在,
去呵護生命的光彩,
直到青春逝去,
直到泥土掩埋。

⑵ 這些詩人是什麼時代的

中國詩人
海子(-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於安徽省懷寧縣高河鎮查灣村,當代青年詩人,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卧軌自殺,年僅25歲。 從1984年的《亞洲銅》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後一首詩《春天,十個海子》,海子創造了近200萬字的詩歌、詩劇、小說、論文和札記。比較著名的有《亞洲銅》、《麥地》、《以夢為馬》、《黑夜的獻詩——獻給黑夜的女兒》等。

西川,1963年出生於江蘇徐州,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美國艾奧瓦大學2002年訪問學者。現執教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西川自80年代起即投身於全國性的青年詩歌運動。他和海子、駱一禾被譽為北大三詩人。 出版有詩集《虛構的家譜》《大意如此》《西川的詩》 詩文集《深淺》 散文集《水漬》《游盪與閑談:一個中國人的印度之行》

駱一禾(1961年2月6日-1989年5月31日),編輯、詩人,出生於北京。 1984年9月畢業任北京《十月》雜志編輯,主持西南小說,詩歌專欄,獲得過兩次優秀編輯獎。1983年開始發表詩作和詩論。1989年死於腦血管大面積出血(腦溢血),年僅28歲。

顧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北島(1949年8月2日—),原名趙振開,「北島」是詩人芒克給他取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湖州人,出生於北京。中國當代詩人、作家,為朦朧詩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間詩歌刊物《今天》的創辦者。 北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定居香港。著有詩集《陌生的海灘》《北島詩選》《在天涯》《午夜歌手》,散文集《藍房子》《午夜之門》《時間的玫瑰》《青燈》和小說《波動》,代表詩作有《回答》《一切》等。

芒克(原名姜世偉),1950年11月出生。朦朧詩人的代表之一,生於沈陽,1956年全家遷到北京市。1969年到河北省白洋淀插隊。1978年底與北島共同創辦文學刊物《今天》,並出版了處女詩集《心事》

⑶ 新詩潮詩歌的思想特徵和藝術特徵是什麼

一九八○年開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朦朧派」。以舒婷、顧城、北島、江河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朦朧派詩人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朦朧詩」是中國當代漢語詩歌史上最值得關注也繞不過去的重要課題,它的重要性還在於它開啟了詩歌的多個方向,啟迪了當代漢語詩歌的多種可能性,它的源頭性的意義還有待進一步挖掘。一般認為,朦朧詩是自1978年北島等主編的《今天》雜志開始的。當時活躍於《今天》雜志的詩人包括後來大名鼎鼎的舒婷、顧城、楊煉、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們受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影響,借鑒一些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與思考。他們所創作出來的詩歌,與當時詩壇盛行的現實主義或浪漫主義詩歌風格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這些詩歌後來被統稱為「朦朧詩」。

一、意象化、象徵化、立體化

1.注重詩的觀念省略和詩的主題暗示,使朦朧詩作品的主題具隱約性和多義性。朦朧詩人採用這種若隱若現的表現形式,再加上象徵、意象、通感、暗示、隱喻、變形等多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從而使作品的主題體現了「不即不離,捉摸不行」的隱約性、「詩無達詁」的多義性。

2.注重以象徵手法為中心的藝術創作方法,一反傳統的以比喻手法為中心的詩歌創作方法。詩人在凝神觀照中,拆除開所觀照的對象,把自己的生命輸送到沒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賦以靜止的生命與靈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這種「移情說」應用到文藝創作便產生了象徵手法。象徵附麗並寄託著朦朧詩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像,具有著無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於表達多層主題,表達復雜感情,表達抽象的意識和情緒。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層面的立體組合,常常採用藝術通感手法和藝術變形手法。

4.注重跳躍性情緒節奏和自由化的內在結構與韻律,以表達情緒為目的,以喧泄心靈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結構。不拘於只藉助外部的聲音循環作為詩的韻律美,而是重視詩行中的內在聲音美以及其他各種內在的韻律美。尤其重視把外部的韻律和內部的韻律結合起來,從而使詩歌的韻律美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二、 人本主義的有力張揚

1.詩人們為了自由,為了自身及一代青年的權利,為了崇高的理想,為了人與人之間的理解、關懷和愛,喊出了自己的心聲。他們的詩中,具有鮮明的責任感和敏感的時代意識,「歷史終於給了我們機會,使我們這代人能夠把埋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聲唱出來。」傳達了人本主義的共同理想。而其中側重表達的是:詩人對「文革」政治神話的抗爭和對自身價值的追問、探尋;對「四人幫」專制暴行的批判和對自由理想的追尋,以及對人道主義的「愛」的嚮往。所謂新詩潮,是指我國當代人本主義文學中的一次英雄主義詩歌思潮,這一思潮始發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進入80年代以後,它在詩壇乃至整個文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最終給我們的當代文學史帶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變革。

2. 在六、七十年代那段「極左」的時期,人本主義思想是受到嚴酷壓抑的,但這並不是說人本主義文學也就此消失殆盡,產生於這個時期的「朦朧詩」便是其生命的延續。不過這類詩歌作品在當時無法得到公開發表,它們只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間流傳,從六十年代末直到1978年,這是「朦朧詩」的第一個時期,也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萌芽時期,謝冕先生後來曾把這一時期的新詩潮詩歌運動喻為運行在地下的「地火」。由於當時的社會處於「極左」思潮的專制統治之下,條件不允許人們對「朦朧詩」的公開倡導,因而這一時期新詩潮詩歌在上還處於空白階段,新詩潮詩歌是首先以一批有力的作品而宣告其誕生的。這一時期「朦朧詩」的重要詩人和作品有:食指(郭路生)和他的《相信未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瘋狗》、《魚群三部曲》、《海洋三部曲》,黃翔和他的《野獸》、《獨唱》、《火神交響詩》,多多(栗世征)和他的《祝福》、《致太陽》、《教誨》,芒克(姜世偉)和他的《天空》、《太陽落了》、《十月的獻詩》,方含和他的《在路上》,北島(趙振開)和他的《回答》等等。雖然這些作品在上尚處於摸索階段,總體的來說,它們還未能超出三四十年代詩歌的藝術水平;但是這一大批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作品卻一致傳達了人本主義的共同的思想,而其中側重表達的是,詩人對「文革」神話這一異己力量的抗爭和對自身價值的追問與探求,對「四人幫」專制暴行的批判和對自由理想的追尋,以及對斗爭無限擴大化思想的否棄和對人道主義的愛的嚮往等方面。

⑷ 朦朧詩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稱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一代"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朦朧詩孕育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後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朦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並且涌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徵。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呼喚,對人的自由心靈奧秘的探索構成了朦朧詩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擱淺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劇命運(《船》),面對神女峰這千年流傳的人間神話,"煽動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鑰匙的丟失來象徵理想的失落(《中國,我的鑰匙丟了》);楊煉在大雁塔的歷史中觀照人民的命運(《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壘進"紀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難(《紀念碑》)。詩人在覺醒與叛逆、迷憫與清醒、痛苦與庄嚴、失落與尋找、追悔與重建的感傷詩情中試圖建構一個新的詩學主題。
朦朧詩對傳統詩歌藝術規范的變革和反叛,為詩歌創作提供了新鮮的審美經驗。意象化、象徵化和立體化,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徵。朦朧詩高揚主體意識,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觀真實而摒棄客觀再現,意象的瞬間撞擊和組合、語言的變形與隱喻構成整體象徵,使詩的內涵具有多義性。捕捉直覺與印象,用情感邏輯取代物理邏輯,以時空轉換和蒙太奇造成詩歌情緒結構的跳躍性和文體感,使詩歌情緒內涵獲得了彈性張力空間。朦朧詩意味著中國現代主義詩歌探索的再出發,意味著詩壇恢復了與世界現代詩壇的某些聯系。

朦朧詩的代表作:
北島的《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麼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麼死海里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註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顧城的《一代人》

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舒婷的《致橡樹》

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絕不學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也不止象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里。/每一陣風吹過,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象刀象劍也象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象沉重的嘆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註:北島,顧城,舒婷是朦朧派的代表詩人。
其他優秀的朦朧詩作:

《一切》
一切都是命運
一切都是煙雲
一切都是沒有結局的開始
一切都是稍縱即逝的追尋
一切歡樂都沒有微笑
一切苦難都沒有淚痕
一切語言都是重復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愛情都在心裡
一切往事都在夢中
一切希望都帶著注釋
一切信仰都帶著呻吟
一切爆發都有片刻的寧靜
一切死亡都有冗長的回聲

《雨行》

雲 灰灰的
再也洗不幹凈
我們打開雨傘
索性塗黑了天空

在緩緩飄動的夜裡
有兩對雙星
似乎沒有定軌
只是時遠時近……

《小巷》

小巷
又彎又長

沒有門
沒有窗

我拿把舊鑰匙
敲著厚厚的牆

【牆】

我無法反抗牆
只有反抗的願望

我是什麼?它是什麼?
很可能
它是我漸漸老化的皮膚
既感覺不到雨冷風寒
也接受不了米蘭的芬芳
或者我只是株車前草
裝飾性地
寄生在它的泥縫里
我的偶然決定了它的必然

夜晚,牆活動起來
伸出柔軟的偽足
擠壓我
勒索我
要我適應各式各樣的形狀
我驚恐地逃到大街
發現同樣的噩夢
掛在每一個人的腳後跟
一道道畏縮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牆

我終於明白了
我首先必須反抗的是
我對牆的妥協,和
對這個世界的不安全感

⑸ 急求有關「夜」的現代詩。

雪地上的夜

 芒克

雪地上的夜

是一隻長著黑白毛色的狗

月亮是它時而伸出的舌頭

星星是它時而露出的牙齒

就是這只狗

這只被冬天放出來的狗

這只警惕地圍著我們房屋轉悠的狗

正用北風的

那常常使人從安睡中驚醒的聲音

沖著我們嚎叫

這使我不得不推開門

憤怒地朝它走去

這使我不得不對著黑夜怒斥

你快點兒從這里滾開吧

可是黑夜並沒有因此而離去

這只雪地上的狗

照樣在外面轉悠

當然,它的叫聲也一直持續了很久

直到我由於疲憊不知不覺地睡去

並夢見眼前已是春暖花開的時候

1973年

賞析

 張桃洲

對芒克的《雪地上的夜》的理解,無疑應當將它置放到當時的時代語境之中。不過,正如我們即將分析的,它還有某些溢出時代語境框架的品質。此詩的作者芒克(1950年生,原名姜世偉)與同代詩人如多多等比較起來,具有更特殊的身份:他既是「白洋淀詩歌群落」的重要成員,又是「朦朧詩」運動的前奏——「今天派」的創始人之一。這一身份使得芒克成為這兩股詩歌脈流的名副其實的銜接者。鑒於這兩股詩歌脈流在當代中國詩歌進程的重要性,更由於芒克詩歌自身的獨特性,他在當代中國詩歌從1970年代中後期到1980年代初的過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

芒克於1971年開始寫詩,1973年即寫出一批奠定他風格和地位的重要詩作,1978年底參與創辦《今天》,1987年完成他的巔峰之作、長詩《沒有時間的時間》。他先後出版詩集《陽光下的向日葵》(1988)、《芒克詩選》(1989)、《今天是哪一天》(2001)等。在一些追述文章里,芒克被描繪成一位「天然」的詩人,例如多多就曾說「芒克是個自然詩人」,「他詩中的『我』是從不穿衣服的、肉感的、野性的,他所要表達的不是結論而是迷失。迷惘的效應是最經久的,立論只在藝術之外進行支配」(《被埋葬的中國詩人》)。這讓人不禁想起高爾基對葉賽寧的評價:「與其說是一個人,倒不如說是自然界特意為了詩歌,為了表達無盡的『田野的悲哀』、對一切生物的愛和惻隱之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器官。」當然,正如同屬「白洋淀詩歌群落」的詩人宋海泉特別指出的,「決不可把這里所說的 『自然』理解成為與人相對立的自然……這里所說的『自然』,乃是沒有被社會所扭曲的自然的人,野性的人。他直接面對人的最自然的本質,抗議對這種自然天性的扭曲」(《白洋淀瑣憶》)。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首寫景的詩。標題中的「雪地」和「夜」暗示了所描繪景物的特點:「雪地」表明時令正值冬季,「夜」標劃了一段具體的時間刻度,前者用來修飾後者,重心落在後者上——「夜」正是詩要描繪的對象。然而,這顯然不是一首單純的寫景詩。由「雪地」和「夜」構築的氛圍,與其說是自然景物,不如說是社會環境。「雪地」透射的冰冷和「夜」鋪陳的靜謐,其字面的冷色調給人一種心理上的壓抑感、孤寂感。這句標題定下全詩的基調,預示了詩篇可能展開的方向。不過,進入詩篇後才發現,全詩採用的是敘述筆法,「夜」本來是敘述者置身其間的情境,卻成了遭受審視甚至反抗的對象。這種與「夜」的對峙格局的設定,潛藏著敘述者試圖掙脫「夜」的情境束縛的意向。

詩的第一節以擬人化方式和富於想像的比喻,漫畫式地勾勒出的「夜」的整體狀貌。「狗」的說法一方面將靜態的「夜」動態化了,另一方面隱含了某種鄙夷的語氣(狗一般意味著卑*、降格),這種鄙夷與後面「你快點兒從這里滾開吧」的怒斥保持了一致。用來描繪「夜」的「黑白毛色」和以月亮喻舌頭、以星星喻牙齒,都十分形象貼切,也很巧妙。這兩個比喻需要一種闊大的想像和整體感,具體而有力度,能將事物最顯著的特徵凸顯出來,突破了當時流行的俗濫修辭。但為什麼只寫了舌頭和牙齒呢?這顯然與敘述者的意向有關:他是想藉此呈現出「夜」的凶惡乃至殘暴的一面。

接下來,「夜」的狀貌得到進一步展示。「冬天放出來的狗」提示的「狗」的歸屬、「警惕」的情態、「轉悠」的動作,都讓人產生某種現實的聯想。除了動作,「狗」還發出「嚎叫」的厲音 (這里運用了「北風」的借喻用法),「使人從安睡中驚醒」——至此,「狗」的脅迫漸漸逼近。以至在第三節里,敘述者「不得不」挺身而出予以反抗,從「憤怒地」「走去」到「怒斥」,體現了情緒強烈程度的升級。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部短小的情景劇的話,那麼到「怒斥」為止,就達到了全劇的高潮。最後一節,整個情境趨於平緩(只是從語勢上來看),第三節的緊張局面得到緩解:「狗」照樣轉悠,叫聲依然持續。全詩似乎要就此收束,但最後兩句驀地轉變筆鋒,使全詩獲得提升,進入柳暗花明的開闊境界:

直到我由於疲憊不知不覺地睡去

並夢見眼前已是春暖花開的時候

這兩句詩於迷惘中暗含著期冀,於憂憤中寄寓著悲憫,給人以不盡的遐思。

《雪地上的夜》以其語詞的銳利,刺破了時代語境的陰霾。對語詞本身具有強烈的敏感,這是芒克同多多類似的地方,他早年的詩篇在煉字造句上,頗有「語不驚人誓不休」的架勢。例如,「太陽升起來/天空血淋淋的/猶如一塊盾牌//日子像囚徒一樣被放逐/沒有人來問我/沒有人寬恕我//我始終暴露著/只是把恥辱用唾沫蓋住」(《天空》)、「它腳下的那片泥土/你每抓起一把/都一定會攥出血來」(《陽光中的向日葵》)、「天黑了下來我仍舊在街上游盪感到腸胃一陣疼痛/我現在真想發瘋似地喊叫讓滿街都響起我的叫聲」(《街》)等等,這些詩句力圖顯出驚世駭俗的氣概。據說,1970年代多多和芒克曾相約每年年底交換一冊詩集,這種儀式化般的行為,既與他們的天性、又多少與時代氛圍具有隱秘的聯系。他們那一時段的作品有著相近的桀驁不馴的姿態,大概是相互激勵的結果。

有人曾說,「如果說振開(北島)寫詩是思想,那麼芒克寫詩則是呼吸」(徐曉《〈今天〉與我》)。「呼吸」的確展示了芒克詩歌(寫作)的狀態,「思想」的刻意與「呼吸」的「自然」在此涇渭分明。實際上,這既是一種風格層面或方式上的區別,也是一種寫作觀念、取向上的分野:可以看到,作為「朦朧詩」運動先驅的「白洋淀詩歌群落」,如芒克、多多、根子 (他的長詩《三月與末日》在1970年代地下詩群名噪一時)這些屬於「自然生長」的詩人,其所具有的「天然」的粗礪、駁雜甚至野性,被他們的後繼者以自覺的理性、強烈的社會歷史批判意識給磨平了。這似乎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與無奈。

⑹ 白洋淀詩群的簡述

白洋淀詩群出現於年代末,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當年曾在白洋淀插隊的眾多知青,有很多人後來都走上了詩歌、文學創作之路。其中的代表人物有: 詩人。原名姜世偉。1950年生於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隊,次年開始寫詩。1976年返京,1978年與北島共同創辦文學刊物《今天》。
1988與楊煉、唐曉渡創辦「倖存者詩歌俱樂部」並民間詩刊《倖存者》,1991年與唐曉渡等創辦民間詩刊《現代漢詩》。著有詩集《心事》、《陽光中的向日葵》、《芒克詩選》、《今天是哪一天》;長篇小說《野事》;隨筆集《瞧,這些人》等。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並先後應邀赴美、法、意、德、日、荷蘭、澳大利亞等國交流訪問。現居北京。 詩人多多,當代最有名望的抒情詩人,原名栗世征,1951年生於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隊,後來調到《農民日報》工作。1972年開始寫詩,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6年獲得北京大學文化節詩歌獎,2000年曾獲首屆安高詩歌獎。
多多於1989年出國,旅居荷蘭15年,並曾任倫敦大學漢語教師、加拿大紐克大學、荷蘭萊頓大學住校作家。曾多次參加世界各大詩歌節,到過英國、美國、德國、義大利、瑞典等10多個國家的大學舉辦過講座和朗誦,現為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
多多系朦朧詩主要代表詩人之一,著有詩集《行禮:詩38首》、《里程:多多詩選1973—1988》、《多多詩選》等,並與2005年獲得第三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4年度詩人獎。
多多是一個真正的漢語詩人。他的詩歌以精湛的技藝、明晰的洞察力、義無反顧的寫作勇氣,近乎完美地承續了漢語在當代中國的艱難使命。他將自己對世界和生命的溫情理解,融於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的細致雕刻,並在每一首詩歌的內部構造上,力圖實現他孤寂而堅定的美學抱負。他對漢語尊嚴的忠誠守護,使他的詩歌很早就形成了顯著的個性和風格:意象簡潔,節奏明快,語言准確、銳利而富有張力,對心靈細節有深切的敏感和痛苦的體認,對人類的精神困境有明確的藝術承擔。他在2004年度發表的一系列詩作,以及他本人在母語國家的重新出場,照亮了那些美好而令人激動的文學記憶,同時也見證了漢語詩歌永不衰竭的豐富可能性。
在2010年美國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評選中,多多戰勝了日本的村上春樹、加拿大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和邁克爾·翁達傑、以色列的耶合舒亞等著名作家,獲得了該獎項,成了獲得此獎項的第一位華人。(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創立於1969年,是仿造諾貝爾文學獎設立的,每兩年頒發一次,獲獎者只限一人,以表彰其終身成就。在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的歷史上,已有27位得主、候選人和評委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因此可以說,多多離諾貝爾文學獎近了一大步。)
據美國俄亥俄州當地的《圖而薩世界報》報道,多多是此次獎項的9個評委之一、在康涅狄格學院任教的詩人麥芒提名的。麥芒認為,多多是一位偉大的孤身旅行家,跨越了民族、語言和歷史的邊界。同時,他還是一位堅定的幻想家,執著於最基本、最普遍的人類價值,如創造、自然、愛和夢想。《當代世界文學》執行主編羅伯特認為,「多多是第一流中國詩人群體中的重要人物,值得西方予以嚴肅注意和承認。」
獲獎後,在接受采訪時,多多說:「詩歌寫作是很神秘的。詩人不是記者,記者是向外找消息和信息,詩人是向內的。創作是靈感的觸發,再加上消化、循環和整理的過程。」對於中國當代詩的期望,多多這樣回答,「中國新詩有廣大的未來,只是需要幾代人的鋪路,才有望達到高峰。目前除了踏實去創作,其他一切免談。」 河北徐水人,生於1949年11月,1968年畢業於北京第四十一中學。1969年赴河北安新縣插隊務農,1975年後歷任北京第八十七中學教師,北京經濟學院教務處科長,中國作家協會中華文學基金會文學部副主任,詩刊社副主任,副編審。中國詩歌協會理事,北京作家協會理事。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詩集《林莽的詩》、《我流過這片土地》、《永恆的瞬間》等。 白青(1951-)天津詩人、作家。真名朱繼和,1951年10月生,祖籍河北安新縣端村鄉,後移居天津楊柳青,69年回祖籍白洋淀大淀頭村插隊。其間與同村插隊的北京知青芒克、根子、多多、盧中南成為好友,並開始學習詩歌創作。曾與牛漢、芒克、林莽等一起參加北京《詩探索》承辦的」白洋淀地域文化座談會」,並在《詩探索》發表回憶文章《昔日重來》。
多年來在各種報刊雜志上發表詩歌、散文、小說400多篇。曾在天津全國孫犁散文、魯黎詩歌、梁斌小說大獎賽中多次獲獎。長篇小說《大船》現已由華文出版社出版;與人合出了《新翻楊柳》《天津現當代詩選》《白青愛情詩選》《白青詩選 · 楊柳青》《白洋淀詩畔》《楊柳春風》等詩歌專輯、中篇小說《梧桐飄飄》;尚有紀實文學《盧中南的信和我的回憶》計劃出版。

⑺ 大革命時期有哪些詩歌名篇有哪些詩人在大革命時期寫過著名詩算

第一問:1.綠原的《又一名哥倫布》
這首寫於囹圄時期的作品之中,綠原通過古今中外的對比與象徵,將自己比喻為500年前航海探險的哥倫布。然而,對比當年乘坐「聖瑪麗婭」號航船、在空間無邊無際的海洋上行進的哥倫布,今天的「哥倫布」卻是以單身牢房為孤獨的「聖瑪麗婭」在時間的航線上「沒有分秒,沒有晝夜」——
這個哥倫布形削骨立
蓬首垢面
手捧一部「雅歌中的雅歌」
凝視著千變萬化的天花板
漂流在時間的海洋上
他憑著愛因斯坦的常識
堅信前面就是「印度」——
即使終於到達不了印度
他也一定會發現一個新大陸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歷史上的哥倫布在歷盡千辛萬苦之後,雖然,「他終於沒有到達印度/卻發現了一個新大陸」;然而,今天中國式的「哥倫布」卻只能憑借著「常識」和「堅信」去尋找「新大陸」。詩結尾處的「即使終於到達不了印度/他也一定會發現一個新大陸」已經清楚地說明這個代表真理與目的的「新大陸」在當時是無法獲得任何承諾的。不過,正是這樣一種可以堅定信念的意志,卻使詩人當時的艱難處境、憂患意識以及透過詩歌可以體驗到的寬廣意境得到了深刻的表達。
2.牛漢《半棵樹》:

這首詩的象徵意味是極其鮮明的。它象徵著那些桀驁不馴的生命,象徵著堅持秉守正道與自覺維護尊嚴的知識分子的不屈的抗爭精神與韌性的戰斗傳統。全詩語句看似平靜,實則沉鬱頓挫,如急湍沖撞澗石,似猛浪怒拍礁岩,又象懸瀑飛擊峭崖,氣勢雄渾,激盪人心。
3.還有諸多詩歌,如曾卓《懸崖邊的樹》,穆旦《智慧之歌》、《停電之後》,食指《相信未來》等等。
第二問:白洋淀詩派:文革時期知青詩人組成的詩人群落。成員:
1.岳重(根子)(1951—):北京3中初三學生,1969年1月和芒克、多多、盧中南等人到白洋淀大淀頭插隊。1972年以歌手的身份加入徐浩淵沙龍。先後創作了震動沙龍的現代詩《三月與末日》、《桔紅色的霧》、《白洋淀》、《深淵上的橋》等。後成為中央合唱團歌唱演員。
2.姜世偉(芒克)(1950—):1969年初到白洋淀大淀頭插隊,1970年開始寫詩。創作有《心事》(詩集)、《舊夢》(詩集)、《陽光下的向日葵》(詩集),長詩《群猿》、組詩《沒時間的時間》。文革中曾一度流傳的詩有:《致漁家兄弟》(1971)、《城市》、《十月的獻詩》等。芒克後來成為《今天》雜志的主持人。
3.栗世征(多多)(1951—):北京3中初三學生,1969年初到白洋淀大淀頭插隊。創作有《回憶與思考》(5首)、《密周》(1972)、《萬象》(14首)、《致太陽》、《手藝》(1972—1973)、《教誨——頹廢的紀念》(1976)、《同居》(1976)、《感情的時間》(1973—1980)等。1972年加入徐浩淵沙龍。
4.孫康(方含)(1951—):北京35中初三學生,「二流社」成員。1968年11月到河北徐水(緊靠白洋淀)插隊。1969—1970年寫有紀念巴黎公社的長詩《唱下去吧,無產階級的戰歌》,1973年寫《在路上》。1974年病退回京,繼續創作,寫有《謠曲》等。
5.張建中(林莽)(1949—):北京3中學生,文革中轉入北京41中,1969年到白洋淀插隊,是白洋淀詩群中堅人物。有詩集《林莽的詩》(1980年出版)。
6.宋海泉(1949—):北京清華附中高一學生,「二流社」成員。1969年到白洋淀寨南插隊。白洋淀詩群的中堅人物,寫有《海盜船》、《流浪者之歌》等詩。

⑻ 朦朧詩的代表作有哪些

朦朧詩代表作 北島的《回答》 /顧城的《一代人》 /舒婷的《致橡樹》
北島,顧城,舒婷都是朦朧派的代表詩人。 其作品如上,都是其代表作。

———————————————————————我是分割線 ————————————————————————————————————

北島的《回答》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麼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麼死海里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註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顧城的《一代人》

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舒婷的《致橡樹》

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絕不學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也不止象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里。/每一陣風吹過,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象刀象劍也象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象沉重的嘆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⑼ 朦朧詩產生於什麼時候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稱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朦朧詩孕育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後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朦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並且涌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徵。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呼喚,對人的自由心靈奧秘的探索構成了朦朧詩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擱淺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劇命運(《船》),面對神女峰這千年流傳的人間神話「煽動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鑰匙的丟失來象徵理想的失落(《中國,我的鑰匙丟了》);楊煉在大雁塔的歷史中觀照人民的命運(《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壘進「紀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難(《紀念碑》)。詩人在覺醒與叛逆、迷惘與清醒、痛苦與庄嚴、失落與尋找、追悔與重建的感傷詩情中試圖建構一個新的詩學主題。

朦朧詩對傳統詩歌藝術規范的變革和反叛,為詩歌創作提供了新鮮的審美經驗。意象化、象徵化和立體化,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徵。朦朧詩高揚主體意識,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觀真實而摒棄客觀再現,意象的瞬間撞擊和組合、語言的變形與隱喻構成整體象徵,使詩的內涵具有多義性。捕捉直覺與印象,用情感邏輯取代物理邏輯,以時空轉換和蒙太奇造成詩歌情緒結構的跳躍性和立體感,使詩歌情緒內涵獲得了彈性張力空間。朦朧詩意味著中國現代主義詩歌探索的再出發,意味著詩壇恢復了與世界現代詩壇的某些聯系。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