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中國詩歌中經常會用到

中國詩歌中經常會用到

發布時間: 2020-12-27 16:17:29

A. 中國詩歌發展階段有哪幾個

發展:《詩經》→ 《楚辭》→漢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新詩

古典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皆出現於先秦時期,一是現實主義源頭《詩經》;二是浪漫主義源頭《楚辭》。《詩經》是我國第一部樂歌總集,由眾位采詩官收錄、加工、編訂,集合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共305篇,所以又被稱為「詩三百」。

中國詩歌的另一源頭是《楚辭》。楚辭是在戰國後期,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相比中原文化,楚文化更絢麗浪漫。

東晉的代表詩人是陶淵明和謝靈運。他們一個開創了田園詩派,一個則開創了山水詩派。

而近體詩於唐代形成,有嚴格的格律,分絕句和律詩兩種。絕句每首四句,律詩則每首八句,均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盛唐詩即是這座高峰的頂點。盛唐時期,詩壇名家輩出,風格多樣,流派紛呈。

宋元明清時除了延續一部分前代的律詩和絕句外,更大量出現了詞、曲及戲曲唱詞,它們都屬於近體格律詩。詞始於唐,定型於五代,盛於宋。因句式長短不齊而叫做長短句

元曲包括元雜劇和散曲。散曲又分為小令和套數。元曲四大家為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四人,他們的代表作分別是《竇娥冤》、《梧桐雨》、《倩女離魂》及《漢宮秋》。而到了清代,比較有藝術成就的當推龔自珍和納蘭性德。

清代詩人善於借鑒前代,揚長補短,對於古典詩歌有所發展。雖然由於清代文字獄的影響,沖淡了清詩對社會矛盾的深入觀察和揭露,限制了清詩獲得更高的成就,但總體上看,清代詩人在技巧上兼學唐宋詞的長處,不斷追求創新。涌現了黃宗曦、吳偉業等著名詩人。

現代詩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1)中國詩歌中經常會用到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詩詞最主要的派系

1、山水田園詩派:以描寫恬靜悠然的自然風光為主,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歌詠,或流露不願同流合污的情緒,或表現隱逸避世的消極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晉末宋初的陶淵明、謝靈運和唐代的王維、孟浩然等。

2、邊塞詩派:以邊塞生活、戰爭為題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適、岑參,還有王昌齡、王之渙、王翰、崔顥等。

3、豪放派:宋代詞壇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詞中充滿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詞人是蘇軾、辛棄疾,因此該派也稱「蘇辛詞派」,代表作品為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4、婉約派:宋代詞壇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語言清麗、含蓄,詞中抒發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松活潑,或深沉幽怨,題材較狹窄,往往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有寫山水,融情於景的。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姜夔等。

B.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普通考試常考句子!!!

考生注意:答案全部寫在「答題卷」上。
監考教師注意:只須裝訂「答題卷」,本「試題」讓學生帶回、保存。

一、積累與運用(30分)
1.根據課文內容,將下列名句補充完整。(10分)
(1)白玉兮為鎮, 。(屈原《湘夫人》)
(2) ,舉杯斷絕歌路難。(鮑照《擬行路難(其四)》)
(3)山寺鍾鳴晝已昏, 。(孟浩然《夜歸鹿門歌》)
(4)謝公宿處今尚在,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5)吳楚東南坼, 。(杜甫《登岳陽樓》)
(6)壚邊人似月, 。(韋庄《菩薩蠻》)
(7) ,石破天驚逗秋雨。(李賀《李憑箜篌引》)
(8) ,只是朱顏改。(李煜《虞美人》)
(9)廊腰縵回, ; ,鉤心斗角。(杜牧《阿房宮賦》)
2.文學常識填空。(8分)
(1)詩歌的源頭是歌謠。《 》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作品按照音樂分為「 、 、 」三部分,它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後人歸納為「 、 、 」。
(2) 是中國詩歌史上大力描寫山水的第一人,開創了山水詩派,直接引領了謝朓、王維、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詩創作。
(3)《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學家 為他的侄子寫的一篇祭文。
(4)南朝宋劉義慶的《 》是記敘軼聞雋語的筆記小說的先驅,對後代筆記和小品文影響很大。
(5)《項脊軒志》是明代古文家 記述自己書齋的一篇散文。他字熙甫,號震川,因而文集命名為《 》。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1)帝子降兮北渚 渚:
(2)斗酒十千恣歡謔 恣:
(3)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 潦:
(4)抑本其成敗之跡 抑:
4.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8分)
(1)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2分)( )
A.技蓋至此乎 B.善刀而藏之
C.項王軍壁垓下 D.鼓瑟希,鏗爾
(2)下列各項中,與例句加點詞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
例句:李牧連卻之
A.六王畢,四海一 B.輦來於秦
C.逸豫可以亡身 D.而刀刃者無厚
(3)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2分)( )
A.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B.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D.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
(4)對下列各句句式特點歸類正確的一項是(2分)( )
①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②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 ③滅六國者六國也
④斯用兵之效也 ⑤洎牧以讒誅 ⑥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⑦梁,吾仇也
A.①⑤/②③④/⑥⑦ B.①④/②③⑦/⑤⑥
C.①②/③④⑦/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⑦

二、課內文言語段閱讀(10分)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5~6題。
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5.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分)
(1)下列句子中屬於倒裝句式的一項是(2分)( )
A.已去而復顧 B.他植者則不然
C.故不我若也 D.搖其本以觀其疏密
(2)對本段有關字詞解說有誤的一項是(2分)( )
A.「凡植木之性」,「凡」,凡是,表示概括,副詞。
B.「非有能碩茂之也」,「碩茂」,使動用法,使……高大茂盛。
C.「苟有能反是者」,「苟」,隨便,副詞。
D.「木之性日以離矣」,「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
(3)對下列句中「以」的意義和用法的歸類,正確的一項是(2分)( )
甚者,爪其膚以①驗其生枯,搖其本以②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③離矣。
A.①②和③不相同
B.①和②③不相同
C.三個「以」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
D.三個「以」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
6.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4分)
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
譯文:
三、課內外古代詩歌閱讀(25分)
(一)閱讀李白《將進酒》,完成7~9題。(10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7.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分)
(1)下列李白的詩歌不屬於古體詩的一首是(2分)( )
A.《蜀道難》 B.《送友人》
C.《夢游天姥吟留別》 D.《行路難》
(2)下列對詩歌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A.「岑夫子」姓岑,「夫子」是對人的尊稱,「先生」的意思;「丹丘生」名丹丘,「生」是對年青人的稱呼。
B.「將進酒」是「請您喝酒」的意思,是李白根據詩歌的內容所命的詩題。
C.「鍾鼓饌玉」形容富貴豪華的生活。鍾鼓,鳴鍾擊鼓作樂。饌玉,美好的飲食。
D.置酒會友的並不是李白,「將進酒」是詩人酒酣耳熱之際,興會淋漓之時,反客為主的狂放之態。
8.請說說這首詩的句式特點及其表達效果。(4分)
答:
9.請簡要分析詩中劃線的句子是怎樣運用「比興」手法的。(2分)
答:
(二)閱讀杜甫《蜀相》,完成10~11題。 (7分)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10.對這首詩中詞句的解釋,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 )
A.「蜀相」是蜀漢丞相諸葛亮,「錦官城」是成都別稱,「森森」形容樹木茂盛的樣子。
B.「映階」二句是說祠堂內碧草空有春色,黃鸝徒有好音,卻沒有多少人去欣賞。
C.「頻煩」即頻繁,多次;「天下計」指統一中國、興復漢室;「兩朝」指東漢和蜀漢;「開」指開創基業,「濟」是度過難關。
D.「出師」指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諸葛亮和千古以來為國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詩人自己。
11.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人間詞話》)這「鬧」字即為詩眼。所謂「詩眼」往往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蜀相》這首詩頷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5分)
答:
(三)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13題。(8分)
清平樂
李清照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挼①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註:①挼(nuó):揉搓。
12.詞人的「賞梅」經歷了哪幾個階段?請分別加以概括。(4分)
答:
13.李清照在《聲聲慢》中有「怎敵他、晚來風急」之句,本詞也有「看取晚來風勢」句。「晚風」意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有什麼樣的作用?(4分)

C. 中國詩歌中的名句

那可太多了,隨便幾句吧

1.雄雞一聲天下白。——唐.李賀《致酒行》

2.野曠天低樹專,江清屬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謝靈運《初去郡》

4.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北齊)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唐.李白《蜀道難》

6.青山看不厭,流水趣何長。——唐.錢起《陪考功王員外城東池亭宴》

7.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唐.韓愈《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9.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望岳》

D. 《中國詩詞大會》意義在哪裡呢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是一樣,《中國詩詞大會專》是基於對文化的繼承和屬傳播,更是發展和創新。

把中國最影響深遠的詩歌搬上綜藝的舞台,以比拼競賽的形式,寓教於樂,讓更多人潛移默化地接受這種意見表達方式。

最後,《中國詩詞大會》空前好。它使當前大眾浮躁的心靈得到了安置,凈化人們的心靈。

E. 中國詩的一般發展特點及其規律是什麼

詩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她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深邃的內涵,她可以說是中華藝苑中的一朵奇葩。
大約在兩三年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問世了。《詩經》是中國詩歌落於書面的起點,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以及留存都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那時的詩歌多以「歌」的形式流傳在廣大老百姓之中,而且個是比較自由,作者多是人民群眾。
隨著時間的推移,詩歌藝術進一步發展。這其中屈原是必須提到的。經他整理創新的楚辭能夠成為一種獨立的詩歌形式而廣為流傳,可見他對詩歌發展的推動作用相當巨大。
但是,眾所周知,戰國時人們思想、文化交流相當活躍的時期,而這種活躍多表現為思想流派間的爭論,如百家爭鳴之類的,而諸子散文也是盛極一時的。而詩歌的分量就沒有那麼重了。
歷經秦、漢,詩歌在東漢末期又經歷了短暫的春天。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像曹氏三父子,在詩歌方面的造詣是相當深厚的。到晉朝,陶淵明的田園詩給詩歌內容方面注入新的血液。此後,詩歌內容更加豐富,但各式結構方面,還是延續相對自由的古體詩。
當時間跨越到隋唐時期時,尤其是在唐朝,詩歌藝術有了極大的發展。各式更加規范的格律詩在唐朝發展到了頂峰,並且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詩人作家。如初唐四傑、大小李杜、王維、白居易、劉禹錫、寒郊瘦島等等。盛唐造就了大批極富才華的詩人,而這也使得當時詩壇異常活躍。而詩歌無論在格式、題材還是內容方面都有了極大的豐富、拓展,格律詩的發展也在此時達到巔峰。
此後,宋朝是詞的時代。詞又稱長短句,是和曲而歌的一種體裁,由於曲調的限制,此同樣對字數要求很高,只是每句的字數會有不同,另外詞對押韻、平仄也有很嚴格的要求。這是的流派之分更為明顯,大體上有以李清照為代表的婉約型和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型。這其中,婉約詞風出現較早,而蘇軾是豪放詞風的開創者,他的赤壁一詞兩賦,奠定了他在文壇上舉足輕重的位置。
元朝,又有一種新的體裁出現——元曲。這一時期少數民族的入侵和與漢民族的融合對元曲的發展有著相當的影響,出現了如馬致遠等元曲大家。
明、清,詩歌的發展從各方面的迅速更新進入穩定期,內容、體裁、格式等大體保持了穩定,也出現了諸如龔自珍等的優秀詩人。
隨著近代的來臨,戰爭紛亂,軍閥割據,列強入侵,文化的發展遭到阻滯,甚至有所倒退。有關詩歌的資料也大量損毀、流失,再加上年久失傳,詩歌藝術遭受極大打擊。
現、當代以來,傳統詩歌文化有了更新的發展。除了古體、近體詩之外,出現了一種格式內容更加自由的詩體——現代詩。現代詩在每句的字數以及押韻、格式等方面要求寬松,使得她更為人們所接受,同樣出現了包括郭沫若、聞一多在內的眾多好的詩人。
中國詩歌藝術經過兩三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相當龐大豐富的體系,其內涵豐富無比,是中國文化的一座無價寶庫!

F. 對於中國詩歌的分類是怎樣的呢

一、中國詩歌發展概述:

1 先秦: 韻文——詩經;楚辭
非韻文——散文

2 兩漢: 韻文——漢賦(古賦、大賦);古體詩(文人);樂府(民間)
非韻文——散文

3 魏晉南北朝: 韻文——駢賦(小賦)
非韻文——駢文

4 隋唐: 韻文——近體詩

5 宋: 韻文——詞
非韻文——古文

6 元: 韻文——曲

7 明清: 非韻文——八股文

8 近代: 韻文——新詩;現代歌詞
非韻文——白話文

二、中國詩歌基本概念:

1 詩經與楚辭

《詩經》與《楚辭》是中國最早的兩部詩歌集,創作時期都在先秦,之後成集,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故也有詩經體與楚辭體(騷體)的說法。
相比之下,詩經相對遵守形體規范,而楚辭則較少拘束,從手法上來說,詩經偏於情景交映、婉轉表達、比喻描寫等,而楚辭的想像力相對更加豐富,思想自由,常常直接抒發強烈的感情。《詩經》的作者基本都已不可考,按照配樂的內容被分為風、雅、頌三種類型,其常見的創作手法又有賦、比、興三種。《楚辭》中的著名作者則有屈原和宋玉。
《詩經》的代表作是國風一類,而《楚辭》的代表作則是《離騷》,所以後世常用「風騷」指代所有的詩歌。

2 樂府詩

樂府詩盛行於漢朝,歷經三國兩晉,到南北朝時仍然有相當大的發展。

樂府的特點是配樂,所以現在留存下來樂府詩其實都是原來的歌詞,其體例更多是根據樂曲的需要。較著名的樂府詩有《木蘭辭》、《孔雀東南飛》、《陌上桑》、《上邪》等。直到唐朝以後,仍然有相當多的詩人以樂府曲名創作,如李白的《關山月》、王昌齡的《塞上曲》等。
但是隨著樂曲古譜的逐漸散失,古樂府逐漸失去了影響力,不過以歌配詞的做法仍然廣泛流傳,成為了之後的詞。由於樂府的影響力,後代也有將詞稱為樂府的情況,比如蘇軾的著名詞集就稱為《東坡樂府》。

3 詞

詞的出現與樂府息息相關,隨著後者樂曲的逐漸散失,詞逐漸成為配樂的詩體的主流,取代了樂府。
兩者間的區別首先是樂府遠早於詞;其次是樂府曲名、詞牌名的不同;再次則是早期很多詞牌的出現是為了配合原有的詩作,與樂府先有曲後有文字相反。
兩者的共同點在於都是為了配樂而作,所以必須符合選定樂曲的格式、特點,作者並不能隨意更改、創作新的樂府或詞牌。

4 賦

賦上承《楚辭》,最盛行於漢朝。
它與詩、詞最大的區別是不講究簡練,也沒有字數、長短等的限制。賦詞藻華麗,描寫奢華,對於作者和讀者的文學修養要求極高,而且賦仍然非常講究用韻的細節,到唐朝甚至短暫出現過所謂的律賦。正是由於其強調格式形式,與駢文一樣,到了唐宋時期被古文運動所反對,逐漸失去了影響力。也有一部分賦吸取了散文的特點,被稱為文賦,雖然仍然有用韻、對仗等古賦、俳賦的手法,但是格式相對寬松,對於作者的限制較少。

5 古體詩

古體詩原指唐朝以前不配樂的詩,與近體詩相對,加上樂府詩三者成為狹義上的中國古詩中的三大類別。

近體詩成形以後,仍然有相當多的詩人喜歡使用古體創作,這些詩作也被稱為古體詩或古風,與遵守格律的近體詩相區別。

6 近體詩

近體詩是南北朝時期出現、至唐朝而成熟的詩體。

其特點是講究格律,即規范詩作包括字數、平仄、用韻、對仗的四方面因素。近體詩只允許五種類型,即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和排律。

近體詩發展,由南朝發端,劉宋時鮑照、顏延之、謝靈運等人嘗試調節平仄,彰顯韻律,是為「元嘉體」。蕭齊時,格律逐漸嚴格,沈約、謝朓、任昉等「竟陵八友」為其代表,稱為「永明體」,至初唐時,近體詩形式方才大致告成。
據現今流傳「詩格」等作品,初唐格律與後代認知尚有差距,有許多不同音律調節的嘗試,也未定型。到沈佺期、宋之問二人,律詩格律才算完成。沈佺期擅長七律,宋之問則長於五律,而後對押韻、平仄及對仗樣式討論,已漸趨一致。初唐文風華靡唯美,仍有六朝遺風。陳子昂、張九齡力轉流行,逐漸建立唐人詩風。
初唐時期,格律與風格皆逐漸形成新體,進入盛唐時期,遂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期。所謂黃金時期,乃專就形式美感與抒情風格而言,這也是許多論者所以為唐詩的特色。盛唐時期,邊塞、田園等風格、題材極盛,王維、孟浩然為田園自然詩風代表;岑參、高適、王之渙等人則長於邊塞題材。
盛唐極致,則屬詩仙李白、詩聖杜甫。

7 駢文

駢文是另一種韻文的體裁,初期主要強調對偶,到了南北朝吸收了漢賦的特點,更開始注重用韻,體例越來越拘束,常常成為只有表面錦綉而無實質內容的作品。到了古文運動之後,逐漸失去影響力。

8 曲

元曲是古代詩歌中最晚出現的形態。

雖然其中仍然有用韻等成分,並且配樂,但是其中元雜劇的成就更加遠遠超過了散曲,實際上已經向敘述獨立的故事等實際作用發展,逐漸脫離了韻文的范疇。元曲對明清的小說和各流派的民間藝術、戲曲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G. 在我國詩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聯想。試舉例說明(每個三句以上)

梅 梅須遜雪三來分白,雪自卻輸梅一段香。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

柳 漢陽江上柳,望客引東枝。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 。

草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H. 中國古詩詞中一首詩詞中一個字可以重復使用嗎

這要區分情況。
1、凡是修辭「反復」(即疊詞)的需要,都可以重復使用。如版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權芳草萋萋鸚鵡洲」,詞句「冷冷清清」。凡是雙音節疊詞,也可以重復,如「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2、除此以外,詞可以出現字的重復,但不能過濫。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這里有兩個「人」。

3、近體詩除了第一條所述,一般不得重復。

4、用排比或頂真句的時候也會重復使用。例如:"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不過,律詩方面,就講究些了。一般都不會重用,以免見得辭拙。

I. 有關中國的詩歌 百度知道

詩歌的起源與發展

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是怎麼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詩歌何時稱之首

在古代,詩歌最初稱"篇"或"章",而不稱"首"。例如我國最早的《詩經》,叫"三百篇",屈原的詩叫"九章",詩歌稱"首",最早出現於東晉初年。當時有個名叫孫綽的詩人,在《悲哀詩序》中寫道:"不勝哀號,作詩一首。"一個名叫支通的人,在《詠禪道人詩序》中寫道:"聊箸詩一首。"從此,人們普遍稱詩為首。

詩人的來源

詩人一詞,戰國時就有了,何以為證,《楚辭.九辯》注釋說:"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釋說:"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這便是詩人後一詞的最早提法,從此以後,詩人便成為兩漢人慣用的名詞。辭賦興起之後,又產生辭人一詞。楊子雲《法言.吾子篇》說:"詩人之賦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用"則"和"淫"來劃分詩人與辭人的區別,足見現漢代是把詩人看得很高貴,把辭人看得比較低賤。
六朝以後,社會上很看重辭賦,認為上不類詩,下不類賦,以此又創立了"騷人"一詞。從戰國而至盛唐,詩人、騷人的稱號受人尊敬。

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音樂美
文學藝術的各種形式互相滲透、互相影響,是文藝史上帶有規律性的現象。而在各種文藝形式中,詩歌是最活潑、最有親和力的一種。它和散文結合,成為散文詩;和戲劇結合,成為歌劇。它和繪畫所使用的工具雖然不同,但是互相滲透和影響的關系卻顯而易見。古希臘抒情詩人西蒙尼德(Simonides)說:「詩為有聲之畫,畫為無聲之詩。」我國的張浮休也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蘇東坡則說:「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干丹青不語詩。」逸盈瑋說:「朗誦詩歌會浮現出作者所描述的畫面里,譜寫詩歌會浮現出作者所想像的畫面里。」都指出了詩與畫的密切關系。至於詩歌和音樂的關系就更密切了。西方的文藝理論認為詩歌和音樂部屬於時間藝術。音樂是藉助聲音構成的,詩歌也要藉助聲音來吟誦或歌唱,而聲音的延續即是時間的流動。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合樂歌唱。《墨子?公益篇》里「弦詩三百,歌詩三百」的話可以為證。《詩經》風。雅、頌的區分也是由干音樂的不同。詩和樂象一對孿生的妹妹,從誕生之日起就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詩,不僅作為書面文字呈諸人的視覺,還作為吟誦或歌唱的材料訴諸人的聽覺。
既然詩歌和音樂的關系如此密切,那麼詩人在寫詩的時候自然會注意聲音的組織,既要用語言所包涵的意義去影響讀者的感輸又要調動語言的聲音去打動讀者的心靈,使詩歌產生音樂的效果。然而中國古典詩歌的音樂美是怎樣構成的呢,本文擬從漢語的特點入手,結合詩例,對這個問題作一番探討。
一、節奏
合乎規律的重復形成節奏。春夏秋冬四季的代序,朝朝暮暮晝夜的交替,月的圓缺,花的開謝,水的波盪,山的起伏,肺的呼吸,心的跳動,擔物時扁擔的顫悠,打務時手臂的起落,都可以形成節奏。
節奏能給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滿足人們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每當一次新的回環重復的時候,便給人以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見到老朋友一樣,使人感到親切、愉快。頤和園的長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亭子,既可供人休息,又可使人駐足其中細細觀賞周圍的湖光山色。而在走一段停一停,走一段停一停這種交替重復中,也會感到節奏所帶來的快感與美感。一種新的節奏被人熟悉之後。又會產生預期的心理,預期得中也會感到滿足。節奏還可以使個體得到統一、差別達到協調、散漫趨向集中。眾人一起勞動時喊的號子,隊伍行進時喊豹口令,都有這種作用。
可見,僅僅是節奏本身就具有一種魅力。
語言也可以形成節奏。每個人說話聲音的高低、強弱、長短。各有固定的習慣,可以形成節奏感。這是語言的自然節奏,未經加工的,不很鮮明的。此外,語言還有另一種節奏即音樂的節奏,這是在語言自然節奏的基礎上經過加工造成的。它強調了自然節奏的某些因素,並使之定型化,節奏感更加鮮明。詩歌的格律就建立在這種節奏之上。然而,詩歌過於遷就語言的自然節奏就顯得散漫。不上口;過於追求音樂節奏,又會流於造作。不自然。只有那件既人損害自然節奏而又優於自然節奏的、富於音樂感的詩歌節奏才能被廣泛接受。這種節奏一旦被找到,就會逐漸固定下來成為通行的格律。
詩歌的節奏必須符合語言的民族特點。古希臘語和拉丁請;母音長短的區別比較明顯,所以古希臘詩和拉丁詩都以母音長短的有規律的交替形成節奏。有短長格、短短長格、長短格。長短短格等。荷馬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都是由五個長短短格和一個長短格構成,叫六音步詩體。古梵文詩主要也是靠長短格構成節奏、德語、英語、俄語,語音輕重的分別明顯,詩歌遂以輕重音的有規律的交替形成節奏,如輕重格、重輕格。
中國大典詩歌的節奏是依據雙語的特點建的,既不是長短格,也不足輕重格,而是由以下兩種因素決定的。
首先是音節和音節的組合。漢語一個字為一個音節,四言詩四個音節一句,五言詩五個音節一句,七言詩七個音節一句,每句的音節是固定的。而一句詩中的幾個音節並不是孤立的。一般是兩個兩個地組合在一起形成頓。頓,有人叫音組或音步。四言二頓,每頓兩個音節;五言三頓,每頓的音節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頓,每頓的音節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必須指出,頓不一定是聲音停頓的地方,通常吟誦對倒需要拖長。頓的劃分既要考慮音節的整齊。又要兼顧意義的完整。
音節的組合不僅形成頓、還形成運。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顯著的那個頓。中國古、近體詩建立詩句的基本規則,就是一句詩必須有一個遼,這個遠把詩句分成前後兩半,其音節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林庚先生指出這是中國詩歌在形式上的一條規律。並稱之為「半逗律」。他說:「『半逗律』乃是中國詩行基於自己的語言特徵所遵循的基本規律,這也是中國詩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徵。」
揭示了「半運律」,我們才能解釋為什麼有的句子湊成了四、五、七言卻仍然不象詩,原因就在於音節的組今不符合這條規律。揭示了「半逗律」,還可以解釋為什麼六言詩始終未能成為主要形式,就因為二二二的這種音節組會無法形成半逗,不合乎中國詩歌節奏的習慣。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讀四言詩覺得節奏比較呆板,五七言則顯得活潑,其奧妙也在於音節時組合上。四言詩,逗的前後各有兩個音節。均等的切分,沒有變出。五七言詩,逗的前後相差一個音節,離變化於整齊之中,讀起來就覺得活潑。
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這是構成詩句的基本格律。符合了這條格律。就好像為一座建築物樹起了柱子。至於其他格律,如平民、對仗,不過是在這柱子上增加的裝飾而已。中國詩歌的格律似乎很復雜,說穿了就這么簡單。
其次,押的也是形成中國詩歌節奏的一個要素。
押韻是字音中韻母都分的重復。按照規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復出現同一韻母,就形成韻腳產生節奏。這種節賽可以把渙散的聲音組成一個整體,使人讀前一句時預想到後一句,讀後一句時回想起前一句。
有些民族的詩歌,押韻並不這樣重要。例如古希臘詩,古英文詩、古梵文詩。據十六紀英國學者阿期查姆所著的《教師論》,歐洲人與詩用韻開始於義大利,時當紀元以後,中供紀曾風行一時。德國史詩《尼布隆根之歌》,以及法國中世紀的許多敘事詩都是押韻的。文藝復興以後。歐洲詩人向古希臘學習。押韻又不那麼流行了。十七世紀以後押韻的風氣再度盛行。到近代自由詩興起,押韻的詩又減少了。但中國古典詩歌是必須押韻的,因為漢語語音長短,輕重的區別不明顯,不能藉助它們形成節奏,於是押韻便成為形成節奏的一個要素。
中國古典詩歌的押韻,唐以前完全依照口語,唐以後則須依照韻書。根據先秦詩歌實際用韻的情況加以歸納,可以看出那時的韻部比較寬,作詩押韻比較容易,漢代的詩歌用韻也比較寬。魏晉以後才逐漸嚴格起來,並出現了一些韻書,如李登的《聲類》。呂靜的《韻集》。夏侯詠的《四聲韻略》等,但這些私家著作不能起到統一押韻標準的作用。唐代孫怖根據《切韻》刊定《唐韻》,此書遂成為官定的韻書。《切韻》的語音系統是綜合了古今的讀音和隋北的讀音,加以整理決定的,和當時任何一個地區的實際讀音都不完全吻合。作詩押韻既然要以它為依據;自然就離開了口語的實際情形。這是古典詩歌用韻的一大變化。到了宋代、陳彭年等奉詔修了一部《廣韻》,它的語音系統基本上根據《唐韻》,分四聲,共二百零六韻。比較繁瑣、但作詩允許「同用」,相近的韻可以通押,所以實際上只有一百十二韻。宋淳祜年間平水劉淵增修《壬子新刊禮部韻略》,索性把《廣韻》中可以同用的韻部合並起來,成為一百零七韻,這就是「平水韻」。元末陰時夫考訂「平水韻」,著《韻府群玉》,又並為一百零六韻。明清以來詩人作詩基本上是按這一百零六韻。但「平水韻」保存著隋唐時代的語音,和當時的口語有距離,所以在元代另有一種「曲冊」,在完全按照當時北方的語音系統編定的,以供寫作北曲的需要。顯著名的就是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此書四聲通押,共十九個韻部。現代北方曲藝按「十三轍」押韻,就是承襲《中原音韻》的。「十三轍」符合現代普通話的語音系統,可以作為新詩韻的基礎。
總之;押韻是同一韻母的有規律的重復,猶如樂曲中反復出現的一個主音,整首樂曲可以由它貫穿起來。中國詩歌的押韻是在句尾,句尾總是意義和聲音較大的停頓之處,再配上韻,所以造成的節奏感就更強烈。
二、音調
色有色調,音有音調,一幅圖畫往往用各種色相組成,色與色之間的整體關系,構成色彩的調子。稱為色調。一首樂曲由各種聲音組成。聲音之間的整體關系。構成不同風格的音調。一首詩由許多字詞的聲音組成,字詞聲音之間的整體關系,也就構成了詩的音調。
聲音的組合受審美規律支配,符合規律的諧,違背規律的拗。音樂中有協和音程與不協合音程。中國古典詩歌有律句與拗句。音程協會與否,取決於兩音間的距離。詩句諧拗的區別,在於平民的搭配。
中國古典詩歌的音調主要是藉助平厭組織起來的。平厭是字音聲調的區別,平反有規律的交替和重復,也可以形成書奏,但並不鮮明。它的主要作用在於造戍音調的和諧。
那麼,平民的區別究竟是什麼呢,音韻學家的回答並不一致。有的說是長短之分,有的說是高低之別。趙元任先生經過實驗認為:「一字聲調之構成,可以此字之音高與時間之函數關系為完全適度之准確定義。」這就是說平民與聲音的長短、高低都有關系。但這種測定並沒有考慮上下文的影響拿詩來說,一句詩里每個字讀音的長短,要受詩句節頓規律的制約。同一個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讀音的長短並非固定不變的。例如,平聲字應當是較長的音、但若在詩句的第一個音節的位置上就不能拖長,「尋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這兩句詩中的「君」字、「巴」字如果該成長音豈不可笑,相反地、一個厭聲字本來應該讀得比較短,如果在一句五言詩的第二個音節的位置,或七言詩第四個音節的位置,卻須適當拖長一例如:「君家何處講,妾住在橫塘」第二句的那個「住」字;「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那個「盡」字,都是仄聲,卻要讀成長音。這樣看來,在詩句之中平民的區別主要不在聲音的長短上,而在聲音的高低土。可以說平仄律是藉助有規律的抑揚變化,以造成音調的和諧優美。
齊梁以前並不知道聲調的區別,齊梁之際才發現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南史?陸厥傳》雲:「永明間,盛為文章。……汝南周顆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世呼為『永明體』。」《梁書?沈約傳》雲:「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寤,而獨得胸衿,究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梁書。庚肩吾傳》雲:「齊永明中,文士王融、謝眺。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周穎偏重於四聲本身的研究,沈約致力於四聲在詩中的應用。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的一段話,可以說是運用四聲的總綱領:「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者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所謂宮羽、低昂、浮切、輕重,都是指平仄而言。簡單地說就是要求一句之內或兩句之間各字的聲調要有符合規律的變化。沈約還創立了「八病」說,規定了八種應當避忌的聲律方面的毛病。前四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都是屬於聲調方面的。「八病」是消極的避忌,轉到正面就是平仄格律的建立。從永明年間的沈約到初唐的沈儉期、宋之間,這個過程大概有兩百年。平區的格律配上神韻和對偶的格律,再固定每首詩的句數、字數,就形成了律詩、絕句等近體詩。
聲病說的提出和永明體的出現,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標志著詩人們尋求詩歌的音樂美已經取得重大的進展。從永明體到近體詩又是一大進步。單論詩歌音調的和諧,近體詩可以說是達到完美的地步了。它充分利用了漢語的特點,把詩歌可能具有的音樂美充分體現出來。
初學者往往覺得近體詩的平厭格律很難掌握,這是因為沒有抓住它的基本規律,只是死記平厭的格式。它的基本規律只有四條,只要掌握了這四條。自己也可以把平仄的格律排對出來。這四條規律是:一句之中平平仄仄相間;一聯之內上下兩句平仄相對;下聯的上句與上聯的下句平仄相粘;句末不可出現三平或三仄。概括起來只有一條原則,就是寓變化於整齊之中。《文心雕龍。律將》有「同聲明應」、「異音相從」的話,「同聲相應」是求整齊,「異音相從」是求變化。整齊中有變化,變化中有整齊,抑與揚有規律地交替和重復著,造成和諧的音調。和諧的音調對於思想內容的表達,無疑會增添藝術的力量,這樣說決沒有否定占體詩藝術表現力的意思,音調和諧只是詩歌藝術性的一個方面。從表現思想內容的需要出發,有時反而需要拗。是諾是拗。全在詩人的恰當運用。
除了平厭之外,大典詩歌還常常藉助雙聲同、疊韻詞、香音問和象聲同來求得者調的和諧。
雙聲調和疊韻詞是由部分聲音相同的字組成的詞,南母相同的叫雙聲調。韻母相同時叫疊的問,疊合同是聲音完全相同的同。李重華《貞一齋詩說》雲:「疊的如兩玉根叩,取其鏗鏘:雙聲如貫珠相聯,取其宛轉」王國維《人間詞話》雲:「余謂苟於詞之盪漾處多用疊韻、促節處用雙聲,則其鏗鏘可誦,必有過於前人者。」鏗鏘、宛轉,盪漾、促節的細微區別,雖未必盡然,但雙聲、疊韻的音樂效果是確實存在的,而且疊音詞的效果也是一樣,它們的音樂效果可以這樣概括;即在一連串聲音不同的字中,出現了聲韻部分相同或完全相鬧的兩個鄰近的字,從而強調了某一個聲音以及由此聲音所表達的情緒,鏗鏘的越發鏗鏘。婉轉的益見婉轉,盪漾的更加盪漾、促節的尤為促節。至於象聲詞則是模仿客觀世界的聲音而構成的詞,它只有象聲的作用而不表示什麼意義,象聲同的效果在於直接傳達客觀世界的聲音節奏。把人和客觀勝齊的距離縮短,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雙聲、疊韻、疊音。象聲,這類同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運用得相當廣泛。如「參差荇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遙以相羊」、「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些詞用得恰當,不但增加了音樂美,也加強了抒情的效果。
三、聲情
以上所說的節奏和音調,是就聲音論聲音、是一首詩中各個字的字音內配合組織。然而。古典詩歌的音樂美並不完全是人音組合卜效果,還取決於聲和情的和諧、就象作曲時要根據表達感情的需要選擇和變換節奏。調式一片。寫詩也要根據表達感情的需要安排和組織字詞的聲音。只有達到聲情和諧。聲情並茂的地步。詩歌的音樂美才算是完善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