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

發布時間: 2020-12-27 14:54:09

❶ 我國的最早的詩歌總集是,有多少年的歷史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距今約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詩經》是經典的經典,唐人在詩歌理論和創作上推崇《詩經》,獨標風雅比興,即劉氏所謂「唐代特異擬經之風」在詩歌中的彰顯,這一現象已為學者熟知。就鑒賞而言,歷代詩論中,有一非常特殊的現象值得我們注意:宋代以後的學者,在品鑒唐詩的時候,每每與《詩經》相比附,揭示兩者的淵源關系。

而對其他時代的詩歌卻非如此普遍。明代楊慎深諳三昧:「唐人詩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詩主理,去《三百篇》卻遠矣。匪惟作詩也,其解詩亦然。且舉唐人閨情詩雲:『裊裊庭前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即《卷耳》詩首章之意也……又雲:『妾夢不離江上水,人傳郎在鳳凰山。』即《卷耳》詩後章之意也」。

(《升庵詩話》卷八)與宋詩相比,楊慎不僅揭示了唐詩與《詩經》的神似之處,說明唐人以《詩經》為模範的實踐的成功,而且,指出了唐人「以作詩來解《詩》」的詩性的或藝術的闡釋形式。這是唐代《詩經》學「詩化」的又一典型案例。以唐詩來解說《詩經》,為我們研究唐代《詩經》學提供了一種可行的路徑。


(1)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擴展閱讀:

唐代《詩經》學詩化的過程,不僅融進了唐詩的血液,而且參與了對盛唐氣象的陶鑄:

其一,唐詩正統化。唐代《詩經》學由經學轉進為詩歌,儒學蓬勃向上的功業觀使得唐詩得到當時社會以及後人的普遍認同。

其二,詩人文儒化。唐代從經、文對立兩分(孔穎達、李白),到文儒合一(杜甫、韓愈),經、史、文統一於儒學,儒學范圍進一步擴大。初唐經學家與詩人往往不能兼得,但是中晚唐以後卻逐漸改觀。

其三,官僚詩人化。詩歌正統化,作詩不單是時尚,也是走向仕途必備的技能,詩人成為官僚的基本標識。

其四,詩學范疇化。唐代以標榜風雅、比興、六義為核心的范疇運動,是《詩經》學詩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唐代詩學范疇化的必然。

其五,詩人群體化。詩賦取士,《詩經》「可以群」的功能在唐代復盛,激發詩人的兼濟之志,促成了唐詩的開放性、功業性特徵。

❷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國能夠有確切歷史記錄,為世界所公認的歷史是周朝,(之前的夏朝、商朝近乎遠古神話,在西方及日本歷史學界看來尚屬於混沌狀態,不確切。)
而《詩經》就是從西周開始的,
中國詩歌最早起源於遠古先民們在勞動中發出的有節奏的舉重勸力之歌。如,民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載於《吳越春秋》,相傳是上古炎黃時期的詩歌,內容記載了當時人們的勞動情景。
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 這500多年的時間中,我國古代詩歌取得了卓越成就。產生於這一歷史時期的《詩經》,共收存詩歌305篇,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

以下為網路中介紹的《詩經》: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前11世紀至前6世紀)。(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東部,北到河北省西南,東至山東,南及江漢流域。詩同樂不能分。

❸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什麼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500多年的詩歌版311篇,又稱《詩三權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是產生於中國奴隸社會末期的一部詩集。它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詩歌305首,除此之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六篇。沒有內容的是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和由儀。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作者佚名,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最初只稱為「詩」或「詩三百」,到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詩經》按《風》、《雅》、《頌》三類編輯。《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❹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什麼作品

《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紀)至春秋版中葉(權公元前六世紀)約五百餘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❺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

《詩經來》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源集。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

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5)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擴展閱讀: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中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詩經》立足於社會現實生活,沒有虛妄與怪誕,極少超自然的神話,描述的祭祀、宴飲、農事是周代社會經濟和禮樂文化的產物,對時政世風、戰爭徭役、婚姻愛情的敘寫。

展現的是周代政治狀況、社會生活、風俗民情,這一「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精神傳統為後世所代代繼承和發揚。

❻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什麼。它分為

你好朋友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類
祝您好運,謝謝

❼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什麼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前11世紀至前6世紀)。(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東部,北到河北省西南,東至山東,南及江漢流域。詩同樂不能分。
關於《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詩經》多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

❽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什麼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共收入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500多年間的詩歌305篇。

關於《詩經》的成書,漢代的學者有采詩的說法,在周代,每年春季天子都派人到民間去搜集民歌,然後加以篩選,配上音律,讓樂士為天子演唱。現代研究者認為,《詩經》的成書主要是周王朝在各諸侯國的協助下,搜集民間詩歌,然後經過樂師的篩選、整理、編輯而完成的。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公卿列士所獻的詩。在漢代還有關於孔子刪詩的說法,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古時候的詩本有3000餘篇,孔子刪其重復者,選取其合乎禮義者,最後剩下305篇。

《詩經》本來叫做《詩》或《詩三百》,只是到了漢代,儒家學者將其奉為六經之一,因此才稱為《詩經》。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詩經》也遭厄運,但由於不少學者都能背誦,在漢代才又整理記敘成書。漢代傳授《詩經》的共有四家:齊人轅固、魯人申培、燕人韓嬰、趙人毛萇。後來其餘三家所傳之《詩經》漸漸亡佚,只剩毛萇一家,所以《詩經》又稱《毛詩》。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風包括15國風,有詩160篇;雅包括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包括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風」,就是「土風」、「土樂」的意思,也就是地方樂調之名。從內容上看,國風中保存了不少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具有明顯的民歌特色。

「雅」,現在人們一般認為是西周王畿地區的樂調,即所謂「官調」,與「風」這樣的土樂,即地方樂調相對而言。而大雅、小雅的區分,也主要是從樂調上講的。

「頌」,是宗廟祭祀之樂,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周頌」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室的祭祀樂章。「魯頌」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頌歌。「商頌」是春秋時期宋國人(殷商後裔)頌贊祖先功業的頌歌。

❾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什麼作品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收詩305首。

《詩經》里的詩,包括風、雅、頌三類,大部分產生於西周時代。詩經以四言詩為主,重章疊句,自由押韻,運用賦、比、興等手法敘事抒情。

「風」有十五國風,大都是民間詩歌,計160篇;「雅」有「大雅」、「小雅」,多為貴族之作和周代史詩,計105篇;「頌」有「周頌」、「魯頌」、「商頌」,多為宴飲祭祀之歌,計40篇。

「風」是古代勞動人民在勞作生活中所創的詩歌,從性質上有敘事詩、抒情詩;內容上有諷刺詩、愛情詩、悲憤詩等。

諷刺詩以嘲諷、譏刺的手法,描述生活中落後消極、反動的事物,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戰斗性。如《新台》、《相鼠》。

悲憤詩是抒發詩人悲憤情感的詩歌,如《魏風·碩鼠》。

愛情詩是以愛情為題材的詩歌。主要描寫男女愛慕之情和愛情生活,以抒發青年男女由於相愛而激發出來的悲歡離合的思想感情。如「周南」、「召南」中就有許多優秀的作品。

現存的這部《詩經》是由孔子刪定的。大約於春秋末年,這部300多篇的《詩經》就成為流行的版本。

「雅」還是一種宮廷曲調,具有典雅平和的特色,《大雅》、《小雅》里的歌詞,就是配合這種音樂來唱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出自《詩經》中的《關關雎鳩》。

❿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哪一部

詩經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詩經》所錄詩歌多來自民間,據說,周朝設有專門的采詩官,採集民歌,以體察民俗風情、政治得失。《詩經》中大部分詩歌都出於此。另一部分則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現之詩,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其中,部分詩歌曾有人考證其作者,有臆斷者,有有理有據者,不過不很重要。至於《詩經》編撰者,有以為周公者,現在看來無法成立。另有孔子刪詩的說法,也沒有說服力。

《詩經》所錄詩歌時間跨度長,從西周初年直至春秋中葉,涵蓋地域廣泛,黃河以北直至江漢流域的都有。漢時,先有魯、齊、韓三家時,立於學官,後有《毛詩》。《毛詩》盛行後,齊、魯韓三家詩先後亡佚。歷代解《詩經》者頗多,較好的有宋朱熹《詩集傳》、清王夫之《詩經俾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王先慊《詩三家義集疏》等。

《詩經》存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於我們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孩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後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詩經》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東到山東,南到江漢流域。

成書過程

《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初期,根據《尚書》上所說,《豳風·鴟鴞》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株林》,跨越了大約600年。

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有「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的說法:

王官采詩

《漢書·食貨志》中記載,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匯集整理後給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孔子[/url]刪詩

這種說法見於《史記》,據說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准編選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詩經》。

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採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

體例分類

關於《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

風、雅、頌

《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風」本是樂曲的統稱。15組國風並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

對於《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雅》共105篇,分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於政治方面的,有贊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贊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則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

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興」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毛詩序

西漢初年,傳授詩經的主要有四家。一是魯國人申公,一是齊國人轅固,一是燕國人韓嬰。但是這三家著作除《韓詩外傳》,都已不存。另外一家就是毛詩。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現存的毛詩每篇都有一個題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現在一般都認為解說文字除少數幾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詩序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古人做詩、寫文章用典都愛用裡面的解釋。

評價與影響

《詩經》對中國的文學史、政治、語言、甚至思想上都起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孔子對《詩經》有很高的評價。對於《詩經》的思想內容,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對於它的特點,則「溫柔敦厚,詩教也」(即以為詩經使人讀後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工具實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刻影響。孔子認為,研究詩經可以培養聯想力,提高觀察力,學習諷刺方法,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從而達至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古代,《詩經》還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外交,經常用歌詩或奏詩的方法來表達一些不想說或難以言喻的話,類似於現在的外交辭令。

詩經開啟了中國數千年來文學的先河,亦開創了中國多年以現實主義為主的文學作品。

現在對詩經的研究更多用來考察古今音韻的不同,或者用來研究上古時期的歷史。而古今研究《詩經》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棟。

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於《詩經》是易於記誦的、士人普遍熟悉的書,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後二者取姓氏)。齊、魯、韓三家屬今文經學,是官方承認的學派,毛詩屬古文經學,是民間學派。但到了東漢以後,毛詩反而日漸興盛,並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