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有關的詩歌

有關的詩歌

發布時間: 2020-12-27 05:02:10

A. 收集有關詩歌的知識十題

1.被蘇軾形容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是哪一位詩人:(A)

A. 王維

B.孟浩然

C.劉禹錫

2.下列不屬於田園派詩人的是:(C)

A. 陶淵明

B.孟浩然

C.王昌齡

3.「兩小無猜」出自哪首詩:(A)

A.李白《長干行》

B.李商隱《無題》

C.白居易《贈內》

4.下列詩句中完全正確的一項是:(B)

A. 家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B.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C.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宋之問《渡漢江》)

5.「滿城盡帶黃金甲」是描寫哪種花的詩句:(B)

A.桂花

B.菊花

C.向日葵

6.下列對應中沒有錯誤的一項是:(B)

A.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五言律詩·李白

B.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五言律詩·杜甫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五言律詩·王勃

7.素有「孤篇壓倒全唐」之美譽的作品是:(B)

A.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B.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C.白居易《長恨歌》

8.下列哪一句出自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C)

A.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B.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C.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9.下列哪位女子「開箱驗取石榴裙」:(C)

A.上官婉兒

B.薛濤

C.武則天

10.下列哪一句出自悼亡詩:(A)

A.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B.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C.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B. 有關於詩歌的知識

詩歌,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形式較為多樣化,可以吟詠、朗誦。在中國古代,區別「詩歌」與「非詩歌」之間的主要標准為「是否押韻」(不押韻者絕非詩歌)。

新文化運動之後,在西洋文學的影響下,部分作者創作了不押韻的新詩,從此「無韻詩」正式登上了中國文學的舞台,甚至一度成為了詩界主流。詩歌主要的特點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凝聚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於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有鮮明的節奏感。

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摘自趙缺《無咎詩三百序》。詩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而詩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

(2)有關的詩歌擴展閱讀

發展:詩歌發展經歷了《詩經》→ 《楚辭》→漢賦→漢樂府詩→建安詩歌→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的發展歷程。

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它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歐洲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C. 有關詩歌的故事

傳說
汪倫是唐朝涇州(今安徽省涇縣)人,他生性豪爽,喜歡結交名士,經常仗義疏財,慷慨解囊,一擲千金而不惜。當時,李白在詩壇上名聲遠揚,汪倫非常飲慕,希望有機會一睹詩仙的風采。可是,涇州名不見經傳,自己也是個無名小輩,怎麼才能請到大詩人李白呢?
後來,汪倫得到了李白將要到安徽游歷的消息,這是難得的一次機會,汪倫決定寫信邀請他。那時,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兩大愛好:喝酒和游歷,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會聞風而來。於是汪倫便寫了這樣一封信:
「李先生喜歡遊玩賞景嗎?我們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歡喝酒嗎?我們這里有萬家酒店。」
李白接到這樣的信,立刻高高興興地趕來了。一見到汪倫,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汪倫微笑著告訴他說:「桃花是我們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圓十里,並沒有桃花。萬家呢,是我們這酒店店主的姓,並不是說有一萬家酒店。」李白聽了,先是一愣,接著哈哈大笑起來,連說:「佩服!佩服!」
汪倫留李白住了好幾天,李白在那兒過得非常愉快。因為汪倫的別墅周圍,群山環抱,重巒疊嶂。別墅裡面,池塘館舍,清靜深幽,像仙境一樣。在這里,李白每天飲美酒,吃佳餚,聽歌詠,與高朋勝友高談闊論,一天數宴,常相聚會,往往歡娛達旦。這正是李白喜歡的生活。因此,他對這里的主人不禁產生出相見恨晚的情懷。他曾寫過《過汪氏別業二首》,在詩中把他汪倫作為竇子明、浮丘公一樣的神仙來加以贊賞。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倫送給名馬八匹、綢緞十捆,派僕人給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設宴送別之後,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離岸,忽然聽到一陣歌聲。李白回頭一看,只見汪倫和許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誼,古樸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動。他立即鋪紙研墨,寫了那首著名的送別詩給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比喻奇妙,並且由於受純朴民風的影響,李白的這首詩非常質朴平實,更顯得情真意切。
《贈汪倫》這首詩,使普通村民汪倫的名字流傳後世,桃花潭也因此成為游覽的勝地。為了紀念李白,村民們在潭的東南岸建起「踏歌岸閣」,至今還吸引著眾多遊人。

D. 有關中國的詩歌 百度知道

詩歌的起源與發展

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是怎麼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詩歌何時稱之首

在古代,詩歌最初稱"篇"或"章",而不稱"首"。例如我國最早的《詩經》,叫"三百篇",屈原的詩叫"九章",詩歌稱"首",最早出現於東晉初年。當時有個名叫孫綽的詩人,在《悲哀詩序》中寫道:"不勝哀號,作詩一首。"一個名叫支通的人,在《詠禪道人詩序》中寫道:"聊箸詩一首。"從此,人們普遍稱詩為首。

詩人的來源

詩人一詞,戰國時就有了,何以為證,《楚辭.九辯》注釋說:"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釋說:"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這便是詩人後一詞的最早提法,從此以後,詩人便成為兩漢人慣用的名詞。辭賦興起之後,又產生辭人一詞。楊子雲《法言.吾子篇》說:"詩人之賦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用"則"和"淫"來劃分詩人與辭人的區別,足見現漢代是把詩人看得很高貴,把辭人看得比較低賤。
六朝以後,社會上很看重辭賦,認為上不類詩,下不類賦,以此又創立了"騷人"一詞。從戰國而至盛唐,詩人、騷人的稱號受人尊敬。

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音樂美
文學藝術的各種形式互相滲透、互相影響,是文藝史上帶有規律性的現象。而在各種文藝形式中,詩歌是最活潑、最有親和力的一種。它和散文結合,成為散文詩;和戲劇結合,成為歌劇。它和繪畫所使用的工具雖然不同,但是互相滲透和影響的關系卻顯而易見。古希臘抒情詩人西蒙尼德(Simonides)說:「詩為有聲之畫,畫為無聲之詩。」我國的張浮休也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蘇東坡則說:「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干丹青不語詩。」逸盈瑋說:「朗誦詩歌會浮現出作者所描述的畫面里,譜寫詩歌會浮現出作者所想像的畫面里。」都指出了詩與畫的密切關系。至於詩歌和音樂的關系就更密切了。西方的文藝理論認為詩歌和音樂部屬於時間藝術。音樂是藉助聲音構成的,詩歌也要藉助聲音來吟誦或歌唱,而聲音的延續即是時間的流動。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合樂歌唱。《墨子?公益篇》里「弦詩三百,歌詩三百」的話可以為證。《詩經》風。雅、頌的區分也是由干音樂的不同。詩和樂象一對孿生的妹妹,從誕生之日起就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詩,不僅作為書面文字呈諸人的視覺,還作為吟誦或歌唱的材料訴諸人的聽覺。
既然詩歌和音樂的關系如此密切,那麼詩人在寫詩的時候自然會注意聲音的組織,既要用語言所包涵的意義去影響讀者的感輸又要調動語言的聲音去打動讀者的心靈,使詩歌產生音樂的效果。然而中國古典詩歌的音樂美是怎樣構成的呢,本文擬從漢語的特點入手,結合詩例,對這個問題作一番探討。
一、節奏
合乎規律的重復形成節奏。春夏秋冬四季的代序,朝朝暮暮晝夜的交替,月的圓缺,花的開謝,水的波盪,山的起伏,肺的呼吸,心的跳動,擔物時扁擔的顫悠,打務時手臂的起落,都可以形成節奏。
節奏能給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滿足人們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每當一次新的回環重復的時候,便給人以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見到老朋友一樣,使人感到親切、愉快。頤和園的長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亭子,既可供人休息,又可使人駐足其中細細觀賞周圍的湖光山色。而在走一段停一停,走一段停一停這種交替重復中,也會感到節奏所帶來的快感與美感。一種新的節奏被人熟悉之後。又會產生預期的心理,預期得中也會感到滿足。節奏還可以使個體得到統一、差別達到協調、散漫趨向集中。眾人一起勞動時喊的號子,隊伍行進時喊豹口令,都有這種作用。
可見,僅僅是節奏本身就具有一種魅力。
語言也可以形成節奏。每個人說話聲音的高低、強弱、長短。各有固定的習慣,可以形成節奏感。這是語言的自然節奏,未經加工的,不很鮮明的。此外,語言還有另一種節奏即音樂的節奏,這是在語言自然節奏的基礎上經過加工造成的。它強調了自然節奏的某些因素,並使之定型化,節奏感更加鮮明。詩歌的格律就建立在這種節奏之上。然而,詩歌過於遷就語言的自然節奏就顯得散漫。不上口;過於追求音樂節奏,又會流於造作。不自然。只有那件既人損害自然節奏而又優於自然節奏的、富於音樂感的詩歌節奏才能被廣泛接受。這種節奏一旦被找到,就會逐漸固定下來成為通行的格律。
詩歌的節奏必須符合語言的民族特點。古希臘語和拉丁請;母音長短的區別比較明顯,所以古希臘詩和拉丁詩都以母音長短的有規律的交替形成節奏。有短長格、短短長格、長短格。長短短格等。荷馬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都是由五個長短短格和一個長短格構成,叫六音步詩體。古梵文詩主要也是靠長短格構成節奏、德語、英語、俄語,語音輕重的分別明顯,詩歌遂以輕重音的有規律的交替形成節奏,如輕重格、重輕格。
中國大典詩歌的節奏是依據雙語的特點建的,既不是長短格,也不足輕重格,而是由以下兩種因素決定的。
首先是音節和音節的組合。漢語一個字為一個音節,四言詩四個音節一句,五言詩五個音節一句,七言詩七個音節一句,每句的音節是固定的。而一句詩中的幾個音節並不是孤立的。一般是兩個兩個地組合在一起形成頓。頓,有人叫音組或音步。四言二頓,每頓兩個音節;五言三頓,每頓的音節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頓,每頓的音節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必須指出,頓不一定是聲音停頓的地方,通常吟誦對倒需要拖長。頓的劃分既要考慮音節的整齊。又要兼顧意義的完整。
音節的組合不僅形成頓、還形成運。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顯著的那個頓。中國古、近體詩建立詩句的基本規則,就是一句詩必須有一個遼,這個遠把詩句分成前後兩半,其音節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林庚先生指出這是中國詩歌在形式上的一條規律。並稱之為「半逗律」。他說:「『半逗律』乃是中國詩行基於自己的語言特徵所遵循的基本規律,這也是中國詩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徵。」
揭示了「半運律」,我們才能解釋為什麼有的句子湊成了四、五、七言卻仍然不象詩,原因就在於音節的組今不符合這條規律。揭示了「半逗律」,還可以解釋為什麼六言詩始終未能成為主要形式,就因為二二二的這種音節組會無法形成半逗,不合乎中國詩歌節奏的習慣。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讀四言詩覺得節奏比較呆板,五七言則顯得活潑,其奧妙也在於音節時組合上。四言詩,逗的前後各有兩個音節。均等的切分,沒有變出。五七言詩,逗的前後相差一個音節,離變化於整齊之中,讀起來就覺得活潑。
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這是構成詩句的基本格律。符合了這條格律。就好像為一座建築物樹起了柱子。至於其他格律,如平民、對仗,不過是在這柱子上增加的裝飾而已。中國詩歌的格律似乎很復雜,說穿了就這么簡單。
其次,押的也是形成中國詩歌節奏的一個要素。
押韻是字音中韻母都分的重復。按照規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復出現同一韻母,就形成韻腳產生節奏。這種節賽可以把渙散的聲音組成一個整體,使人讀前一句時預想到後一句,讀後一句時回想起前一句。
有些民族的詩歌,押韻並不這樣重要。例如古希臘詩,古英文詩、古梵文詩。據十六紀英國學者阿期查姆所著的《教師論》,歐洲人與詩用韻開始於義大利,時當紀元以後,中供紀曾風行一時。德國史詩《尼布隆根之歌》,以及法國中世紀的許多敘事詩都是押韻的。文藝復興以後。歐洲詩人向古希臘學習。押韻又不那麼流行了。十七世紀以後押韻的風氣再度盛行。到近代自由詩興起,押韻的詩又減少了。但中國古典詩歌是必須押韻的,因為漢語語音長短,輕重的區別不明顯,不能藉助它們形成節奏,於是押韻便成為形成節奏的一個要素。
中國古典詩歌的押韻,唐以前完全依照口語,唐以後則須依照韻書。根據先秦詩歌實際用韻的情況加以歸納,可以看出那時的韻部比較寬,作詩押韻比較容易,漢代的詩歌用韻也比較寬。魏晉以後才逐漸嚴格起來,並出現了一些韻書,如李登的《聲類》。呂靜的《韻集》。夏侯詠的《四聲韻略》等,但這些私家著作不能起到統一押韻標準的作用。唐代孫怖根據《切韻》刊定《唐韻》,此書遂成為官定的韻書。《切韻》的語音系統是綜合了古今的讀音和隋北的讀音,加以整理決定的,和當時任何一個地區的實際讀音都不完全吻合。作詩押韻既然要以它為依據;自然就離開了口語的實際情形。這是古典詩歌用韻的一大變化。到了宋代、陳彭年等奉詔修了一部《廣韻》,它的語音系統基本上根據《唐韻》,分四聲,共二百零六韻。比較繁瑣、但作詩允許「同用」,相近的韻可以通押,所以實際上只有一百十二韻。宋淳祜年間平水劉淵增修《壬子新刊禮部韻略》,索性把《廣韻》中可以同用的韻部合並起來,成為一百零七韻,這就是「平水韻」。元末陰時夫考訂「平水韻」,著《韻府群玉》,又並為一百零六韻。明清以來詩人作詩基本上是按這一百零六韻。但「平水韻」保存著隋唐時代的語音,和當時的口語有距離,所以在元代另有一種「曲冊」,在完全按照當時北方的語音系統編定的,以供寫作北曲的需要。顯著名的就是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此書四聲通押,共十九個韻部。現代北方曲藝按「十三轍」押韻,就是承襲《中原音韻》的。「十三轍」符合現代普通話的語音系統,可以作為新詩韻的基礎。
總之;押韻是同一韻母的有規律的重復,猶如樂曲中反復出現的一個主音,整首樂曲可以由它貫穿起來。中國詩歌的押韻是在句尾,句尾總是意義和聲音較大的停頓之處,再配上韻,所以造成的節奏感就更強烈。
二、音調
色有色調,音有音調,一幅圖畫往往用各種色相組成,色與色之間的整體關系,構成色彩的調子。稱為色調。一首樂曲由各種聲音組成。聲音之間的整體關系。構成不同風格的音調。一首詩由許多字詞的聲音組成,字詞聲音之間的整體關系,也就構成了詩的音調。
聲音的組合受審美規律支配,符合規律的諧,違背規律的拗。音樂中有協和音程與不協合音程。中國古典詩歌有律句與拗句。音程協會與否,取決於兩音間的距離。詩句諧拗的區別,在於平民的搭配。
中國古典詩歌的音調主要是藉助平厭組織起來的。平厭是字音聲調的區別,平反有規律的交替和重復,也可以形成書奏,但並不鮮明。它的主要作用在於造戍音調的和諧。
那麼,平民的區別究竟是什麼呢,音韻學家的回答並不一致。有的說是長短之分,有的說是高低之別。趙元任先生經過實驗認為:「一字聲調之構成,可以此字之音高與時間之函數關系為完全適度之准確定義。」這就是說平民與聲音的長短、高低都有關系。但這種測定並沒有考慮上下文的影響拿詩來說,一句詩里每個字讀音的長短,要受詩句節頓規律的制約。同一個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讀音的長短並非固定不變的。例如,平聲字應當是較長的音、但若在詩句的第一個音節的位置上就不能拖長,「尋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這兩句詩中的「君」字、「巴」字如果該成長音豈不可笑,相反地、一個厭聲字本來應該讀得比較短,如果在一句五言詩的第二個音節的位置,或七言詩第四個音節的位置,卻須適當拖長一例如:「君家何處講,妾住在橫塘」第二句的那個「住」字;「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那個「盡」字,都是仄聲,卻要讀成長音。這樣看來,在詩句之中平民的區別主要不在聲音的長短上,而在聲音的高低土。可以說平仄律是藉助有規律的抑揚變化,以造成音調的和諧優美。
齊梁以前並不知道聲調的區別,齊梁之際才發現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南史?陸厥傳》雲:「永明間,盛為文章。……汝南周顆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世呼為『永明體』。」《梁書?沈約傳》雲:「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寤,而獨得胸衿,究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梁書。庚肩吾傳》雲:「齊永明中,文士王融、謝眺。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周穎偏重於四聲本身的研究,沈約致力於四聲在詩中的應用。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的一段話,可以說是運用四聲的總綱領:「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者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所謂宮羽、低昂、浮切、輕重,都是指平仄而言。簡單地說就是要求一句之內或兩句之間各字的聲調要有符合規律的變化。沈約還創立了「八病」說,規定了八種應當避忌的聲律方面的毛病。前四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都是屬於聲調方面的。「八病」是消極的避忌,轉到正面就是平仄格律的建立。從永明年間的沈約到初唐的沈儉期、宋之間,這個過程大概有兩百年。平區的格律配上神韻和對偶的格律,再固定每首詩的句數、字數,就形成了律詩、絕句等近體詩。
聲病說的提出和永明體的出現,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標志著詩人們尋求詩歌的音樂美已經取得重大的進展。從永明體到近體詩又是一大進步。單論詩歌音調的和諧,近體詩可以說是達到完美的地步了。它充分利用了漢語的特點,把詩歌可能具有的音樂美充分體現出來。
初學者往往覺得近體詩的平厭格律很難掌握,這是因為沒有抓住它的基本規律,只是死記平厭的格式。它的基本規律只有四條,只要掌握了這四條。自己也可以把平仄的格律排對出來。這四條規律是:一句之中平平仄仄相間;一聯之內上下兩句平仄相對;下聯的上句與上聯的下句平仄相粘;句末不可出現三平或三仄。概括起來只有一條原則,就是寓變化於整齊之中。《文心雕龍。律將》有「同聲明應」、「異音相從」的話,「同聲相應」是求整齊,「異音相從」是求變化。整齊中有變化,變化中有整齊,抑與揚有規律地交替和重復著,造成和諧的音調。和諧的音調對於思想內容的表達,無疑會增添藝術的力量,這樣說決沒有否定占體詩藝術表現力的意思,音調和諧只是詩歌藝術性的一個方面。從表現思想內容的需要出發,有時反而需要拗。是諾是拗。全在詩人的恰當運用。
除了平厭之外,大典詩歌還常常藉助雙聲同、疊韻詞、香音問和象聲同來求得者調的和諧。
雙聲調和疊韻詞是由部分聲音相同的字組成的詞,南母相同的叫雙聲調。韻母相同時叫疊的問,疊合同是聲音完全相同的同。李重華《貞一齋詩說》雲:「疊的如兩玉根叩,取其鏗鏘:雙聲如貫珠相聯,取其宛轉」王國維《人間詞話》雲:「余謂苟於詞之盪漾處多用疊韻、促節處用雙聲,則其鏗鏘可誦,必有過於前人者。」鏗鏘、宛轉,盪漾、促節的細微區別,雖未必盡然,但雙聲、疊韻的音樂效果是確實存在的,而且疊音詞的效果也是一樣,它們的音樂效果可以這樣概括;即在一連串聲音不同的字中,出現了聲韻部分相同或完全相鬧的兩個鄰近的字,從而強調了某一個聲音以及由此聲音所表達的情緒,鏗鏘的越發鏗鏘。婉轉的益見婉轉,盪漾的更加盪漾、促節的尤為促節。至於象聲詞則是模仿客觀世界的聲音而構成的詞,它只有象聲的作用而不表示什麼意義,象聲同的效果在於直接傳達客觀世界的聲音節奏。把人和客觀勝齊的距離縮短,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雙聲、疊韻、疊音。象聲,這類同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運用得相當廣泛。如「參差荇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遙以相羊」、「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些詞用得恰當,不但增加了音樂美,也加強了抒情的效果。
三、聲情
以上所說的節奏和音調,是就聲音論聲音、是一首詩中各個字的字音內配合組織。然而。古典詩歌的音樂美並不完全是人音組合卜效果,還取決於聲和情的和諧、就象作曲時要根據表達感情的需要選擇和變換節奏。調式一片。寫詩也要根據表達感情的需要安排和組織字詞的聲音。只有達到聲情和諧。聲情並茂的地步。詩歌的音樂美才算是完善了。

E. 與植物有關的詩歌

[梅花]

1.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2.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3.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4.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5.玉骨冰肌絕俗緣,懸崖峭壁傲霜天。

6.霜欺雪壓渾無懼,愈是嚴寒愈吐香。

7.孤芳自賞遠囂塵,欲喚東風報早春。

[柳]

1.短長條拂短長堤,上有黃鶯恰恰啼。

2.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3.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海棠]

1.清秋湛露挹瓊芳,素影搖窗玉砌旁。

2.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蓮、荷]

1.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濯清漣而不妖,出污泥而不染,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3.小河才露尖尖腳,早有蜻蜓立上頭.

[菊]

1.共坐欄邊日欲斜,更將金蕊泛流霞。

2.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3.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杏]

1.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支紅杏出牆來.

2.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3.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竹]

1.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2.嫩筍堪稱席上珍,成材百用為黎民。

3.虛心君子美名傳,亮節高風比聖賢。

[楓葉]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松]

1.風吹雨打永無凋,雪壓霜欺不折腰。

2.身寄南山不老翁,冰霜歷盡志尤雄。

[桃 花]

1.不與牡丹爭絕色,惟將碩果報春光。

2.芬芳爛漫令人誇,李杏春風結一家。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4.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稻花]

1.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

2.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蘆花]

1.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2.滿地蘆花和我老,歸家燕子傍誰飛。

[梨花]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2.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F. 與植物有關的詩歌

《錢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話翻譯:

繞過孤山寺以北漫步賈公亭以西,湖水初漲與岸平齊白雲垂得很低。

幾只早出的黃鶯爭棲向陽的暖樹,誰家新飛來的燕子忙著築巢銜泥。

野花競相開放就要讓人眼花繚亂,春草還沒有長高才剛剛沒過馬蹄。

最喜愛湖東的美景令人流連忘返,楊柳成排綠蔭中穿過一條白沙堤。

2、《春望》

【作者】杜甫【朝代】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白話翻譯: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到了現在,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插不了簪了。

3、《敕勒歌》

【作者】佚名【朝代】南北朝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白話翻譯:

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敕勒川的天空啊,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4、《春雪》

【作者】韓愈【朝代】唐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白話翻譯:

新年都已來到,但還看不到芬芳的鮮花到二月,才驚喜地發現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來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兒在庭院樹間穿飛。

5、《清平樂·村居》

【作者】辛棄疾【朝代】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白話翻譯: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鋤豆溪東,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無賴的小兒子,他正橫卧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32

G. 有關現代詩的知識

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詩歌的一種,與古典詩歌相比而言,雖都為感於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韻律。

現代詩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鑒賞方法:

一、抓詩眼

詩眼是詩中最富表現力、最能開拓詩歌意境的關鍵詞句,是能使詩歌生輝的聚光點。詩眼的錘煉和設置在詩歌創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詩評家無不從這點出發賞析詩歌。

二、析意象

意象是詩人的主觀意念和外界客觀物象撞擊的產物,是詩人為了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把客觀的物象經過選擇、提煉,重新組合而產生的一種含有特定意義的語言藝術形象。詩歌中,詩人不僅要用意象進行思考和感受,還要用意象進行表達。

三、明虛實

社會生活無限廣闊,詩人不可能把它們全部寫到詩作中去。因此,詩人往往用「實」表現「虛」,或用「虛」表現「實」。虛實相生,相互映襯,是詩歌創作的一條藝術規律。

詩中的「虛」就是思想感情,詩中的「實」就是景物形象。詩歌如果只寫「虛」,會顯得抽象空洞,沒有詩味;如果只寫「實」,則會顯得死寂而缺乏生氣。

四、推敲手法

詩人抒情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為直抒胸臆,即在作品中直接顯現個人的心緒;另一種是詩人往往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氣氛的方法,如藉助比興、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達意。

五、知人論世

孟子雲:「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這句話是說,欲解其詩,必知其人,必論作者所處的時代。

(7)有關的詩歌擴展閱讀

現代詩的分類:

一、敘事詩

詩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詩人滿懷激情的歌唱方式來表現。史詩、故事詩、詩體小說等都屬於這一類。

史詩如古希臘荷馬的《伊里亞特》和《奧德賽》;故事詩如中國詩人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明哲的《美猴王》和《阿拉克涅》;詩體小說如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

二、抒情詩

主要通過直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頌歌、哀歌、輓歌、牧歌和諷刺詩。

敘事和抒情也不是絕然分割的。敘事詩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過它的抒情要求要與敘事緊密結合。抒情詩也常有對某些生活片斷的敘述,但不能鋪展,應服從抒情的需要。

H. 有關古詩詞的知識

詩、詞、曲抄是古代詩歌的三大類。
古代的詩可分
古體詩

近體詩
兩大類
律詩分五言律詩和
七言律詩
。絕句又叫截句、斷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詩的一半
詞還有曲子詞、
短句

詩余
、樂府等名稱
曲是由詞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宋、金時期北方產生了新的樂曲
曲詞
,發展到元代,就形成了與
唐詩
、宋詞並稱的元曲(又稱
北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

I. 有關詩的知識

詩,又稱詩歌,是一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詩是詩人對現實觀念或世俗理念的不認同而感發的憤怒和不滿。無論是離騷體、古詩體、近代詩還是現代詩都不過是詩的一種形式。最優美之處在於站在人類歷史的高度來閃現出詩的時代光環。

詩乃文學之祖,藝術之根。詩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而詩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

孔子認為,詩具有興、觀、群、怨四種作用。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

(9)有關的詩歌擴展閱讀

詩歌流派:

1、現實主義詩學認為

詩是現實生活在詩人心中的反映。只有現實生活,才是詩及一切藝術的源泉。詩人是生活的歌手,詩是對生活的歌唱。

2、浪漫主義詩學認為

詩人是情種,詩人心中的情感投射給世界,世間萬事萬物就會為之詩化。所以,詩應該是詩人的自我表現,是詩人情懷的直抒,是詩人的心靈對理想世界的呼喚。

3、形式主義詩學認為

詩只是有意味的語言藝術形式。任何一種「內容」只有經過「形式化」才能成為藝術。形式並不屈從於內容。詩人對美的追求,趨向於形式的自主創造。形式的自主品質,意味著詩人有批判社會現實、開拓美的世界的自主權力。在極端的形式主義詩學看來,詩只是一種語言工藝。

4、心理分析主義詩學認為

做詩猶如做夢,詩就是詩人的「白日夢」。常人做夢,是人的本能情慾等在社會道德和人的理性意識壓抑下得不到滿足,轉移到夢中去發泄。詩人做詩,是把他在現實世界無法滿足的本能情慾等,轉移到幻想的世界中去加以宣洩。

J. 與植物有關的詩歌

與植物有關的詩歌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蘇軾《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崔護《題都城南庄》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題都城南庄》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其一》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陸游《釵頭鳳·紅酥手》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畫菊》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佚名《桃夭》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黃巢《不第後賦菊》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劉方平《春怨》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黃櫱禪師《上堂開示頌》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陸凱《贈范曄詩》
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賀鑄《芳心苦·楊柳回塘》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梅·其一》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曉景》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希望能幫助到你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