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偃師詩句

偃師詩句

發布時間: 2020-12-27 03:40:30

『壹』 贊美歷史人物 詩詞

張衡:
(公元78~公元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到西漢故都長安及其附近地區考察歷史古跡,調查民情風俗和社會經濟情況。後來,又到首都洛陽參觀太學,求師訪友。

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張衡由洛陽回到南陽,擔任南陽太守鮑德的主簿。在此期間寫了《東京賦》和《西京賦》,一直流傳到今天。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鮑德調離南陽後,張衡去職留在家鄉,用了三年時間鑽研哲學、數學、天文,積累了不少知識,聲譽大振。 永初五年他再次到京城,擔任郎中與尚書侍郎。元初二年(公元115年)起,曾兩度擔任太史令,前後凡十四年,在天文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漢朝的時候,關於宇宙結構的理論,主要有三個學派,即: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張衡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天好象一個雞蛋殼,地好比雞蛋黃,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這個看法雖然也是屬於地心體系的范疇,但是在當時卻有進步之處:

第一,張衡雖然認為天有一個硬殼,卻並不認為硬殼是宇宙的邊界,硬殼之外的宇宙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無限的。

第二,張衡在《靈憲》這篇著作中,一開頭就力圖解答天、地的起源和演化問題。他的回答具有樸素的、變化發展的辯證思想因素。他認為天地未分以前,混混沌沌;既分以後,輕者上升為天,重者凝結為地。天為陽氣,地為陰氣,二氣互相作用,創造萬物,由地溢出之氣為星。

第三,張衡用「近天則遲,遠天則速」,即用距離變化來解釋行星運行的快慢。近代科學證明,行星運動的快慢是和它同太陽距離的近遠相關的。張衡的解釋有合理的因素。

張衡不但注意理論研究,而且注重實踐,他曾親自設計和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候風地動儀製成於順帝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後者是世界上第一架測驗地震的儀器。

渾天儀相當於現在的天球儀,原是西漢時耿壽昌發明的。張衡對它作了改進,用來作為渾天說的演示儀器。他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系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樣,人在屋子裡看渾象,就可以知道哪顆星當時在什麼位置上。

張衡還對許多具體的天象做了觀察和分析。他統計出中原地區能看到的星數約2,500顆。他基本上掌握了月食的原理。他測出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是周天的1/736,即29'24'',同太陽和月亮的平均角直徑31'59''.26和31'5''.2相差不多,可見張衡的測量是相當准確的。

張衡認為,早晚和中午的太陽,其大小是一樣的;看起來早晚大,中午小,只是一種光學作用。早晚觀測者所處的環境比較暗,由暗視明就顯得大,中午時天地同明,看天上的太陽就顯得小。好比一團火,夜裡看就大,白天看就小。張衡的這種解釋是有道理的,但不很全面。到了晉代,束皙才作了比較完善的解釋。

張衡的學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一種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地動儀也用銅製成,形狀像酒樽,內部中間豎著一根粗大的柱子,柱的周圍有8根橫桿連接外面。外面有8條龍,龍頭朝下,按8個方向排列,龍嘴裡各銜著一個小銅球,下面蹲著8隻張嘴的蟾蜍。如某一方向發生地震,柱子就會倒向哪個方向的橫桿,那個方向的龍嘴就吐出銅球,落到蟾蜍嘴裡。這樣,人們就可以知道什麼方向發生了地震。

公元138年,地動儀准確地預測了發生在隴西的一次地震。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方向的儀器,比歐洲的地震儀要早1700多年。他還發明測定方向的候風儀,製成了當時只是在傳說中有過的指南車。

在數學方面,他算出了圓周率比10的平方根3.16多一點。在地理學方面,他繪制有地形圖。在文學藝術方面,他是東漢時期有名的文學家,並且還被人列為當時的六大名畫家之一。1956年,郭沫若為他題碑文:「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華佗:
首先出現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

華佗是典型的神醫,幾乎成了中國醫學人物的最傑出代表。

他為人治病,不僅是手到病除,而且道德高尚,專門和太祖曹操做對,不給這位不可一世之主看病。眼看著曹操的兒子曹沖病逝,眼看著曹操頭疼病逝,而自己則無動於衷,似乎還興災樂禍,巴不得這曹姓人家快些死掉。因為曹家人太聰明,太讓許多「文化人」感到頭疼難對付。

華佗的這些快炙人口的故事,似乎早已深入千家萬戶。華佗的故事似乎早已成為「信史」而流傳中國。

好在《三國志》中有關華佗的記載不長,我們這里將之引來,並與柯雲路的《發現黃帝內經》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大家一定可以看出,「當代華佗」胡萬林的確與奇怪的「古代華佗」有些相似

王羲之:
(303~361),字逸少,原籍琅琊(今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稱「王右軍」。有「書聖」美譽。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庾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時經父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早年又從衛夫人處學書。衛夫人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王羲之又善於轉益多師,廣聞博取、探源明理。他曾自述:「予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蹇騰之勢,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撅,不折而用轉,所謂「一榻灌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杼。南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曰:「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朴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對後世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其妻郗氏也工書,有七子,獻之最知名。
祖沖之: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祖沖之博覽當時的名家經典,堅持實事求是,他從親自測量計算的大量資料中對比分析,發現過去歷法的嚴重誤差,並勇於改進,在他三十三歲時編製成功了《大明歷》,開辟了歷法史的新紀元.
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暅(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採用的一條原理是:"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意即,位於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任一平行於這兩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恆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一原理,在西文被稱為卡瓦列利原理, 但這是在祖氏以後一千多年才由卡氏發現的.為了紀念祖氏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大家也稱這原理為"祖暅原理".

李白:
李白是唐代詩壇上的一顆巨星,被歷代文人稱為「詩仙」,杜甫的詩句「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就是對李白詩歌高度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李白,字太白,於唐武後長安元年(公元7O1年)出生在中亞的碎葉;5歲時,隨父親遷居四川江油縣青蓮鄉。李白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說:「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15歲時,學習劍術。20歲前後,在家鄉的匡山讀書,從友人學習縱橫術。李白勤奮好學,「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 在 20歲以後,李白游歷了蜀中不少名勝古跡。蜀中雄偉壯麗的山川,培育了李白開闊的襟懷,豪放的性格和對大自然的熱愛。由干受縱橫家和儒家思想影響,李白有著很強的事業心,希望建功立業;但他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響較深,又熱切地嚮往著求仙學道的隱逸生活。這種矛盾的生活理想,在他身上最後形成二者兼顧的願望,即「功成,名遂,身退」。

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駭驥筋力成,意在萬里外。」於是「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途中,他寫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出三峽後,李白首先漫遊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當時正是開元盛世,國家呈現一派欣欣向榮景象,李白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對前途充滿了信心。那時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通常是走科舉考試的道路。此外,還有一條「終南捷徑」,即通過求仙訪道的隱居生活,擴大影響,引起朝廷重視,也可能被召去做官。李白豪放不羈,又抱負很大,自視甚高,不願走科舉道路,所以選擇了一終南捷徑。 為此,李白在江陵拜訪了著名道士司馬承禎,並寫了一篇《大鵬賦》,用寓言形式記敘這次會晤。此賦通過「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的大鵬形象,抒寫了他遠大的抱負。

李白在求仙訪道的同時,很注意結交「豪雄」,即那些能夠抗暴扶弱、仗義捨身的游俠人物。李白自己就「少任俠」,「輕財好施」。他在東游吳越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散金三十萬,周濟生活困難的人。李白一生寫了許多歌頌俠士的詩,贊美那些在國家危急關頭,勇於捨身赴難而不居功、不貪戀爵祿的豪俠。如《俠客行》贊美侯贏、朱亥「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古風》第十首贊美魯仲連「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並說「吾亦澹盪人,拂衣可同調。」他景慕這些歷史人物,反映了他的性格、抱負和理想。 」李白在游歷中,很注意向樂府民歌學習,加上閱歷的增長,使他的詩歌創作日益提高,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篇。如《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天開,碧水東流直北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再如《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二:「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雄偉壯麗的祖國山川景色,經過詩人別出心裁一番吟詠,更給後人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 李白在學習樂府民歌時,創作了不少樂府詩。《長干行》第一首開頭六句是:「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游戲)。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後來「青梅竹馬」和「兩小無猜」,便成了比喻小兒女相親相愛的著名成語

開元十六年早春,李白來到湖北安陸。在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時做過宰相的許圍師的孫女結婚,開始了「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生活。他曾隱居安陸境內的壽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後又與道士元丹丘一道隱居嵩山。

開元二十四年,他去山東,又和孔巢父、韓准等人隱居祖徐山的竹溪,時人號為「竹溪六逸」。他寫的《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表白自己此時的隱居是「養賢」而非遁世,是在等待時機。文章說,「奮其智能,願為輔粥,使衰區大定,海縣清一。」可見隱而不忘政事。 開元二十二年,李白在襄陽,「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韓荊州即韓朝宗,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東道采訪處置使。李白《與韓荊州書》是他初見韓時的一封自薦書。文章開頭借用天下談士的話--「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贊美韓朝宗謙恭下士,識拔人才。接著毛遂自薦,介紹自己的經歷、才能和氣節。文章表現了李白「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的氣概和「日試萬言,倚馬可待」的自負,以及他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文章寫得氣勢雄壯,廣為傳誦。 在此期間,李白結識了比他大12歲的孟浩然。孟浩然以善寫山水田園詩著名,二人一見如故。當他們分手時,李白寫了著名的七言絕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開元二十四年,李白移家東魯任城(今山東濟寧),自己則繼續往來各地,尋找政治出路。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他又舉家南下,住到安徽南陵去了。不久,李白被朝廷徵召去長安,臨行時寫的《南陵別兒童人京》一詩,表達了他躊躇滿志和狂喜的心情:「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在長安,李白結識了任太子賓客的老詩人賀知章。賀知章對李白的《蜀道難》十分贊賞,「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認為此詩只有神仙才寫得出來,因而稱李白為「滴仙人」。《蜀道難》描繪了由秦人蜀途中的山川,一開頭就以「噫呈*,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種充滿磋嘆的情調很快抓住了讀者,中間以「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揉欲度愁攀援」等,竭力形容人蜀途中山川的高危險峻,再襯以「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的凄厲氣氛,以及詩人的反復嗟嘆,把蜀道的高危艱險渲染得十分突出而激盪人心。 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進一步推薦,李白終於受到玄宗皇帝的親自接見,並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被安置在翰林院。翰林供奉的主要職責是為皇帝草擬文浩詔令之類文件。同時也迎合皇帝的興趣,隨時寫些應景詩文。李白曾利用與玄宗接近的機會,向玄宗申述過自己對國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張。遺憾的是,這時的玄宗,已不是早年那個勵精圖治,能夠任用賢才的開明君主,而是已經變成貪圖享樂,不問政事的人了。他把「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請將」.深居官中,沉溺聲色。玄宗曾一度受重李白,目的是要他寫詩作詞,供自己享樂。當玄宗覺得李白好言政事,不滿足於當馴服的御用文人時,就疏遠了他。 從李白方面來說,玄宗之所以疏遠他,與他那傲岸性格有關。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這種無視封建秩序的叛逆精神,顯然是統治者所不喜歡的。相傳,玄宗在便殿召見李自時,李白曾讓高力士為他脫靴。高力士是最有權勢的一個大宦官,為解「脫靴」之恨,他挑撥楊貴妃說,李白《清平調》詞中的「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二句,「以飛燕指妃子,是賤之甚矣!」使楊貴妃由此深恨李自。他們都是玄宗最寵的人,在玄宗面前進讒言,自然會影響玄宗對李白的看法,何況對他進行中傷的,還有駙馬張*等人。 權臣貴成的讒毀,玄宗的疏遠,使李白很苦悶,發出「行路難」的感嘆。

天寶三載春,李白知道自己留在長安已不能再有所作為,於是上疏,「懇求歸山」。玄宗沒有挽留他,而是「賜金放還」。 李白在長安實際上只有一年半時間。這期間,他親眼看到朝政的黑暗腐敗,以滿腔憂憤寫下了許多揭露和批判現實的詩篇,如《古風》第十五首,譴責統治階級「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

天寶三載,李白在東都洛陽認識了比他小11歲的詩人杜甫。杜甫「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其抱負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與李白意氣相投。他們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和杜甫分別後,李白又在漫遊中度過了1O年。這時,他因夫人許氏早已去世,又在廣州梁國(在今河南開封)與相門之女宗氏結婚,並常住於此,所以他說:「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國」。以梁園為中心,李白往南到過越中,往北去過幽州,有不少地方,如金陵等地,則是舊地重遊。他的漫遊,一是求仙訪道,一是欣賞大自然的美。他說:「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人名山游。」此外也是尋求為國效力的機會。他在《梁園吟》中說:「東山高卧時走來,欲濟蒼生應未晚。」 這個時期,朝政更加黑暗,把持朝政大權的宰相李林甫,大興冤獄,打擊迫害正直賢能的官員。目睹國是日非,李白內心的痛苦也與日俱增。但他決不向權貴屈膝,在著名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他寫道:「安能推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了他的高尚人格。他還寫了許多揭露和鞭撻黑暗現實的詩篇。《遠離別》對玄宗寵信李林甫等奸臣,大權旁落,提出警告:「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北風行》批判了安祿山「欲以邊功市寵」而挑起的對奚、契丹等少數民族的戰爭。

在長期的漫遊中,李白和勞動人民有較多接觸,寫了一些反映他們的詩篇。《宿五松山下苟媼家》對「田家秋作苦,鄰女夜春寒。」深表同情。《秋浦歌》第14首歌頌冶煉工人:「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對釀酒老頭也充滿感情,{哭宣城善釀紀叟》寫道:「紀英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 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是李白這個時期詩歌創作的一個主要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例如對黃河的描寫,就有不少名句:「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出龍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獨坐敬亭山》一首;「眾鳥高飛盡,孤雲獨會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則把山寫活了。

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當時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的胡人安祿山,率所部兵15萬,認范陽(今北京大興)出發.進攻中原。僅30多天,洛陽就陷於亂軍之手。次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自號大燕皇帝。六月,京都屏障憧關失守。玄宗倉皇西選,於是京都長安也為亂軍所據。 安史之亂初,梁園淪陷,李白帶著夫人到江南避難。他寫了許多詩篇,表達他對亂軍的痛恨,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擔憂。《古風》第十九首中寫道:「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詩人這時渴望報國殺敵,《贈張相鎬》詩雲:「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誓欲斬鯨*,澄清洛陽水。」

天寶十五載,玄宗西逃成都,太子李亨於七月在靈武即帝位,是為肅宗,改年號為至德。永王李*奉玄宗之命,以抗敵為號召,在江陵起兵。次年正月,永王經過尋陽,知道李白在廬山隱居,派謀士韋子春三次上山聘請李白參加他的幕府。李白的《永王東巡歌》第二首寫道:「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他以東晉名臣謝安自比,表示要輔佐永王,平定叛亂。但沒想到,永王與肅宗發生矛盾,不久,永王即被肅宗的軍隊所消滅。李白也因此獲罪,被捕入獄,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一帶)。他這時的心情是很沉重的,「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二月,在經歷15個月的流放,行至巫山時,遇到朝廷大赦,李白才重新獲得自由。他隨即雇船東歸,名作《早發白帝城》寫道:「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此詩筆調明朗輕快,反映了李白遇赦獲釋的歡快情緒。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白從江夏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與夫人重聚。李白在一生的最後幾年中,窮愁潦倒,生活十分凄涼。但他對時局的變化還是始終關心的。上元二年,當東南地區又告吃緊,朝廷派李光弼出鎮臨淮(今安徽泅縣)時,61歲高齡的李白,仍不肯放棄這最後的報國機會,打算趕往臨淮,參加李光弼的軍隊。可惜走到半路就病倒了,未能如願。第二年,李白在安徽當塗與世長辭。

李白一生政治上不得志,在貧病中死去,但他以傑出的詩歌創作,為自己樹起了一座豐碑。他繼承了屈原和莊子開拓的浪漫主義傳統,反對齊梁柔靡詩風,在詩歌革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詩留傳下來的近千首,各體皆備,都有膾炙人口的名篇,尤以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絕句成就最大。其詩氣象宏大,格調雄渾,感情豪邁,境界開闊,清新自然,餘味無窮。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把中國詩歌藝術推向頂峰,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正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玄奘: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
玄奘的家族位於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家族本是儒學世家。上有三個哥哥。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親陳惠,便潛心儒學不做官了。

少時因為家境困難,跟著他二兄長捷法師住在洛陽凈土寺,學習佛經,在那裡待了五年,當時還是隋朝時期。在這期間他學習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後者。他十一歲(620)就熟習《法華》、《維摩》。十三歲時(622)洛陽度僧,破格入選。其後聽景法師講《涅盤》,從嚴法師學《攝論》,升座復述,分析詳盡,博得大眾的欽佩。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飢荒,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長安後,得知當時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聚。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627),玄奘再到長安,從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俱舍》、《攝論》、《涅盤》,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受到稱贊,聲譽滿京師。僕射蕭瑀,奏請令他住庄嚴寺。但是玄奘覺得多年來在各地講筵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地論》兩家有關法相之說不能統一,很想得著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會通一切(這一見解大概是受了當時來華的波頗蜜多羅的啟發而生),於是決心往印度求法。

618年隋朝滅亡,玄奘和他的兄長逃至長安(當時已經是唐朝首都),之後再往南至四川成都。在這里他們兄弟二人花了約二到三年的時間繼續深研佛經。

622年玄奘29歲那年剃度出家。之後他離開他的兄長然後回到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
玄奘自出家以還,便曾經計劃往天竺學習佛法,但多次都未成事。公元627年,唐玄奘終於由長安出發隻身前往天竺,沿著西域過帕米爾高原前往,歷經艱難險阻後到達天竺。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過許多有名的僧人,他停留過的寺宇包括當時有名的佛教學習中心-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主持,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佛經。及後玄奘更加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在一次佛學講座中名揚全天竺,被當地僧人尊稱為「大乘天」。

玄奘的一座雕刻, 在西安大雁塔643年,他啟程回國,並將當地的約657部佛經帶回中土。646年回到長安,受到了唐太宗的熱情接待。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慈恩寺塔 (故稱),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1962年寺內建立了玄奘紀念館。故大雁塔成為了玄奘西行求法、歸國譯經的紀念建築物。 回到中土後,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長安設立了國立翻譯院,參與的學生與人員來自亞洲東部各地。他花了十多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這一部份。這些佛經之後再傳往韓國和日本。

玄奘因著自己的見解以及翻譯與註解經文的努力而創始了法相宗。雖然這一宗派沒有持續很久,但是他的許多學說卻深深的影響了其他較為成功的宗派。

由玄奘法師口述而成的《大唐西域記》,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典游記。因為印度歷史紀錄的缺乏,這本珍貴的游記也是研究印度歷史不可缺少的文獻。

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我國宋代傑出的文學家。在北宋文壇上,與茶葉結緣的人不可悉數,但是沒有一位能像蘇軾那樣於品茶、烹茶、種茶均在行,對茶史、茶功頗有研究,又創作出眾多的詠茶詩詞的。
蘇軾十分嗜茶。茶,助詩思,戰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蘇軾去城東20里的石潭謝神降雨,作為《浣溪沙》五首紀行。詞雲:「酒困路長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記述了他討茶解渴的情景。他夜晚辦事要喝茶:「簿書鞭撲晝填委,煮茗燒栗宜宵征」(《次韻僧潛見贈》);創作詩文要喝茶:「皓色生甌面,堪稱雪見羞;東坡調詩腹,今夜睡應休」(《贈包靜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罷巾冠快晚涼,睡余齒頰帶茶香」(《留別金山寶覺圓通二長老》)「春濃睡足午窗明,想見新茶如潑乳」(《越州張中舍壽樂堂》)。更有一首《水調歌頭》,記詠了採茶、制茶、點茶、品茶,繪聲繪色,情趣盎然。詞雲:已過幾番雨,前夜一聲雷。 旗槍爭戰建溪,春色佔先魁。 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 結就紫雲堆。 輕動黃金碾,飛起綠塵埃。 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 兔毫盞里,霎時滋?

『貳』 描寫偃師古詩

描寫偃師古詩詞比較常見的如下;
拜偃師①縣名宦祠
維予八世祖②,明德著茲城。大獄判生死,貞珉③勒姓名。
樹垂前代色,風嘯此時聲。一酹祠邊土,能無砥礪情④?
希望可以幫到你滿意請採納

『叄』 托竹不畏狂風的頑強品質, 偃師人自己正直不屈的骨氣,是古詩竹石的哪一句

《竹石》一詩中贊美「竹子內在精神」的詩句是:「千磨萬擊還堅勁回,任爾東西南北風。」答
全文:
《竹石》清·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翻譯:
緊緊咬定青山不放鬆,原本深深紮根石縫中。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
古詩賞析
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托岩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全詩語言簡易明快,執著有力。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