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怎堪的詩詞

怎堪的詩詞

發布時間: 2020-12-27 02:57:15

㈠ 關於元宵節的古詩

關於元宵節的古詩復如下:

1、《人月圓制·小桃枝上春風早》

宋代:李持正

小桃枝上春風早,初試薄羅衣。

年年樂事,華燈競處,人月圓時。

禁街簫鼓,寒輕夜永,纖手重攜。

更闌人散,千門笑語,聲在簾幃。

譯文:

春風輕柔,小桃上指枝頭,脫卻厚重冬裝,換上新春的羅衣。

每年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華美的燈相互競美的地方,人月兩團圓。

御街上簫鼓沸騰,漫長的夜晚寒氣四處彌漫,與所愛戀的美人重逢,手攜手漫遊。

夜色將盡,遊人漸散,歡聲笑語流溢的千門萬戶,笑聲在簾幕後。

2、《元宵》

明代: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譯文:

這樣的夜,如果只有燦爛的燈,缺少皎潔的月,無以盡興,這樣的夜,如果只有皎潔的月,沒有燦爛的燈,無以為春。

春天邁著輕盈的腳步來到人間,美人如花似玉,彩燈帶著歡欣的笑意燃燒月下,月亮如水似銀。

滿街珠寶翡翠閃耀,那是春遊的村女,歌聲嘹亮,笙管悠揚,那是小伙在賽社神。

如果不盡興遊玩,開懷大笑,怎麼對得起這樣的吉日良辰?

㈡ 古詩詞里不堪怎麼解釋

一種是能,可以,足以。另一種是忍受,能支持

㈢ 怎樣區分詩詞中的平仄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平仄理論好比把四個班(四聲)學生按性別(平仄)分成男女兩類。至於這樣的分法是否平均,不是平仄論者考慮的。

四聲,這里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里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里,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里,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里,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試舉一些例子:

  •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懷。

  • 譽,平聲,動詞,稱贊;去聲,名詞,名譽。

  • 污,平聲,形容詞,污穢;去聲,動詞,弄臟。

  •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漢"、"看"字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總是讀去聲。也有比較復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㈣ 求一些關於思念的古風句子,盡量不要詩詞【不要關於愛情的】

  1. 終是抄誰使弦斷,花落肩頭,恍惚迷離

  2. 蒼茫大地一劍盡挽破,何處繁華笙歌落。斜倚雲端千壺掩寂寞,縱使他人空笑我。

  3. 誰將煙焚散,散了縱橫的牽絆。

  4. 聽弦斷,斷那三千痴纏。墜花湮,湮沒一朝風漣。花若憐,落在誰的指尖。

  5.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樓,上有傾城傾國之舞袖。

  6. 靜水流深,滄笙踏歌;三生陰晴圓缺,一朝悲歡離合。

  7. 燈火星星,人聲杳杳,歌不盡亂世烽火。

  8.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過去,回不了當初。

  9. 烏雲蔽月,人跡蹤絕,說不出如斯寂寞。

  10. 蝴蝶很美,終究蝴蝶飛不過滄海。

  11. 終於為那一身江南煙雨覆了天下,容華謝後,不過一場,山河永寂。

  12. 風華是一指流砂,蒼老是一段年華。

  13. 經流年夢回曲水邊看煙花綻出月圓。

  14. 霧散,夢醒,我終於看見真實,那是千帆過盡的沉寂。

  15. 心微動奈何情己遠,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16. 總在不經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縱然發現光景綿長。

  17. 有一種隱忍其實是蘊藏著的一種力量,有一種靜默其實是驚天的告白。

㈤ 宋代詞人秦觀吟詠霧的詩句展示出了怎樣的境界

踏莎行 秦觀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譯文】
霧靄沉沉,樓台消失在濃霧之中。月色朦朧,渡口迷失不見。拚命找尋也看不見理想的桃花源。受不住這孤獨的館舍正緊緊關住春天的冷寒,特別是在杜鵑悲啼聲中夕陽將暮。 驛站寄來了梅花,魚雁傳送到書素,越是收到來自朋友的慰藉,越是增添重重愁緒。郴江本來是應該圍繞著郴山流的,為什麼要流到瀟湘去呢? 這首詞題為「郴州旅舍」。大約作於紹聖四年(1097)春三月。前此,由於新舊黨爭,秦觀出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劉拯告他增損神宗實錄,貶監處州酒稅。紹聖三年,再以寫佛書被罪,貶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連三的貶謫,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於筆端,詞作也益趨凄愴。此作寫於初抵郴州之時,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謫居的凄苦與幽怨。成為蜚聲詞壇的千古絕唱。 上片寫謫居中寂寞凄冷的環境。開頭三句,緣情寫景,劈面推開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銷魂的畫面:漫天迷霧隱去了樓台,月色朦朧中,渡口顯得迷茫難辨。「霧失樓台,月迷津渡。」互文見義,不僅對句工整,也不只是狀寫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確地勾勒出月下霧中樓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寫出了作者無限凄迷的意緒。「霧失」、「月迷」,皆為下句「望斷」出力。「桃源望斷無尋處」。詞人站在旅舍觀望應該已經很久了,他目尋當年陶淵明筆下的那塊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離郴州不遠。詞人由此生聯想:即是「望斷」,亦為枉然。著一「斷」字,讓人體味出詞人久佇苦尋幻想境界的悵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點絳唇》,諸本題作「桃源」。詞中「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寫的當是同樣的心情。「桃源」是陶淵明心目中的避亂勝地,也是詞人心中的理想樂土,千古關情,異代同心。而「霧」、「月」則是不可克服的現實阻礙,它們以其本身的虛無縹緲呈現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徵意義。而「樓台」、「津渡」,在中國文人的心目中,同樣被賦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蘊涵,它們是精神空間的向上與超越的拓展。詞人多麼希望藉此尋出一條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一「失」一「迷」,現實回報他的是這片霧籠煙鎖的景象。「適彼樂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現實之不堪。於是放縱的目光開始內收,逗出「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桃源無覓,又謫居遠離家鄉的郴州這個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鄉之情,更何況不是宦遊他鄉,而是天涯淪落啊。這兩句正是意在渲染這個貶所的凄清冷寞。春寒料峭時節,獨處客館,念往事煙靄紛紛,瞻前景不寒而慄。一個「閉」字,鎖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館門,也鎖住了那顆欲求拓展的心靈。更有杜鵑聲聲,催人「不如歸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陽沉沉,正墜西土,怎能不觸動一腔身世凄涼之感。詞人連用「孤館」、「春寒」、「杜鵑」、「斜陽」等引人感發,令人生悲傷心景物於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創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領起一種強烈的凄冷氣氛,好像他整個的身心都被吞噬在這片充斥天宇的慘淡愁雲之中。王靜安先生吟誦至此,不禁揮筆題曰:「少游詞境最為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為凄厲矣。」(《人間詞話》)前人多病其「斜陽」後再著一「暮」字,以為重累。其實不然,這三字表明著時間的推移,為「望斷」作注。夕陽偏西,是日斜之時,慢慢沉落,始開暮色。「暮」,為日沉之時,這時間順序,蘊含著詞人因孤寂而擔心夜晚來臨更添寂寞難耐的心情。這是處境順利、生活充實的人所未曾體驗到的愁人心緒。因此,「斜陽暮」三字,正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 下片由敘實開始,寫遠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連用兩則有關友人投寄書信的典故,分見於《荊州記》和古詩《飲馬長城窟行》。寄梅傳素,遠方的親友送來安慰的信息,按理應該欣喜為是,但身為貶謫之詞人,北歸無望,卻「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每一封裹寄著親友慰安的書信,觸動的總是詞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響的是對往昔生活的追憶和痛省今時困苦處境的一曲曲凄傷哀婉的歌。每一封信來,詞人就歷經一次這個心靈掙扎的歷程,添其此恨綿綿。故於第三句急轉,「砌成此恨無重數。」一切安慰均無濟於事。離恨猶如「恨」牆高砌,使人不勝負擔。一個「砌」字,將那無形的傷感形象化,好像還可以重重累積,終如磚石壘牆般築起一道高無重數、沉重堅實的「恨」牆。恨誰?恨什麼?身處逆境的詞人沒有明說。聯系他在《自輓詞》中所說:「一朝奇禍作,漂零至於是。」可知他的恨,與飄零有關,他的飄零與黨禍相聯。在詞史上,作為婉約派代表詞人,秦觀正是以這堵心中的「恨」牆表明他對現實的抗爭。他何嘗不欲將心中的悲憤一吐為快?但他憂讒畏譏,不能說透。於是化實為虛,作宕開之筆,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問:「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無理有情,無理而妙。好像詞人在對郴江說:郴江啊,你本來是圍繞著郴山而流的,為什麼卻要老遠地北流向瀟湘而去呢?關於這兩句的蘊意,或以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遠方去了,可是自己還得呆在這里,得不到自由。」(胡雲翼《宋詞選》)或以為詞人「反躬自問」,慨嘆身世:「自己好端端一個讀書人,本想出來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正如郴江原本是繞著郴山而轉的呀,誰會想到如今竟被捲入一切政治斗爭漩渦中去呢?」(《唐宋詞鑒賞辭典》)見仁見智。依筆者拙意,對這兩句蘊意的把握,或可空靈一些。詞人在幻想、希望與失望、展望的感情掙扎中,面對眼前無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許他悄然地獲得了一種人生感悟:生活本身充滿了各種解釋,有不同的發展趨勢,生活並不是從一開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這繞著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瀟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著慣性,滾滾向前,它總是把人帶到深不可測的遠方,它還將把自己帶到什麼樣苦澀、荒涼的遠方啊!正如葉嘉瑩先生評此詞說:「頭三句的象徵與結尾的發問有類似《天問》的深悲沉恨的問語,寫得這樣沉痛,是他過人的成就,是詞里的一個進展。」(《唐宋詞十七講》)與秦觀悲劇性一生「同升而並黜」的蘇軾,同病相憐更具一份知己的靈感犀心,亦絕愛其尾兩句,及聞其死,嘆曰:「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自書於扇面以志不忘。是以王士禎雲:「高山流水之悲,千古而下,令人腹痛!」(《花草蒙拾》) 綜上所述,這首詞最佳處在於虛實相間,互為生發。上片以虛帶實,下片化實為虛,以上下兩結飲譽詞壇。激賞「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的王國維(靜安),以東坡賞其後二語為「皮相」。持論未免偏頗。深味末二句「郴江」之問,其氣格、意蘊,毫不愧色於「可堪」二句。所謂東坡「皮相」之賞,亦可謂「解人正不易得」。 此詞為作者紹聖四年(1097)貶謫郴州時旅店所寫。詞中抒寫了作者流徙僻遠之地的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鄉的悵惘之情。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描寫了詞人謫居郴州登高悵望時的所見和謫居的環境,但景中有情,表現了他苦悶迷惘、孤獨寂寞的情懷。下片以抒情為主,寫他謫居生活中的無限哀愁,他偶爾也情中帶景。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寫夜霧籠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樓台茫茫大霧中消失;渡口被朦朧的月色所隱沒;那當年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更是雲遮霧障,無處可尋了。當然,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為緊接著的兩句是「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詞人閉居孤館,只有想像中才能看得到「津渡」。而從時間上來看,上句寫的是霧蒙蒙的月夜,下句時間又倒退到殘陽如血的黃昏時刻。由此可見,這兩句是實寫詩人不堪客館寂寞,而頭三句則是虛構之景了。這里詞人運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為情而設,意味深長。「樓台」,令人聯想到的是一種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霧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產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聯想,而如今朦朧夜色中迷失不見了:「桃源」,令人聯想到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一片樂土,而如今人間再也找不到了。開頭三句,分別下了「失」、「迷」、「無」三個否定詞,接連寫出三種曾經存過或人們的想像中存過的事物的消失,表現了一個屢遭貶謫的失意者的悵惘之情和對前途的渺茫之感。 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兩句則開始正面實寫詞人羈旅郴州客館不勝其悲的現實生活。一個「館」字,已暗示羈旅之愁。說「孤館」則進一步點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單。而這座「孤館」又緊緊封閉於春寒之中,置身其間的詞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時此刻,又傳來杜鵑的陣陣悲鳴;那慘淡的夕陽正徐徐西下,這景象益發逗引起詞人無窮的愁緒。杜鵑鳴聲,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表遊子歸思的意象。以少游一個羈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館,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聽到的是杜鵑啼血,所見到的是日暮斜陽,此情此境,只能以「可堪」道之。 「可堪」者,豈堪也,詞人這重重凄厲的氣圍中,又怎能忍受得了呢?王國維評價這兩句詞說:「少游詞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為凄厲矣。」過片「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連用兩則友人投寄書信的典故,極寫思鄉懷舊之情。「驛寄梅花」,見於《荊州記》記載:「魚傳尺素」,是用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詩意,意指書信往來。少游是貶謫之人,北歸無望,親友們的來書和饋贈,實際上並不能給他帶來絲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別恨離愁而已。 因此,書信和饋贈越多,離恨也積得越多,無數「梅花」和「尺素」,彷彿堆砌成了「無重數」的恨。詞人這種感受是很深切的,而這種感受又很難表現,故詞人手法創新,只說「砌成此恨無重數」。有這一「砌」字,那一封封書信,一束束梅花,便彷彿成了一塊塊磚石,層層壘起,以至於達到「無重數」的極限。這種寫法,不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像詞人心中的積恨也如磚石壘成,沉重堅實而又無法消解。 如此深重難排的苦恨中,迸發出最後二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從表面上看,這兩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寫詞人縱目郴江,抒發遠望懷鄉之思。郴江,發源於湖南省郴縣黃嶺山,即詞中所寫的「郴山」。郴江出山後,向北流入耒水,又北經耒陽縣,至衡陽而東流入瀟水湘江。但實際上,一經詞人點化,那山山水水都彷彿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這兩句由於分別加入了「幸自」和「為誰」兩個字,無情的山水似乎也能聽懂人語,詞人痴痴問詢郴江:你本來生活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歡聚一起,究竟為了誰而竟自離鄉背井,「流下瀟湘去」呢? 實際上是詞人面對著郴江自怨自艾,慨嘆自己好端端一個讀書人,本想出來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怎知到如今竟被捲入一場政治斗爭的漩渦中去呢?詞人筆下的郴江之水,已經注入了作者對自己離鄉遠謫的深長怨恨,富有象徵性,故而這結尾兩句的意蘊就更深長豐富了。 此詞表達了失意者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對現實政治一定程度的不滿。寫作上,詞人善用對句寫景抒情。上片開頭「霧失樓台,月迷津渡」,霧靄與月色對舉,造成一種朦朧的意境,籠罩全詞;下片開頭亦用對句,「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雖然表現的都是朋友的信息和寄贈這同一內容,卻能造成書信往來頻頻不斷的氣勢,與」砌成此恨無重數「相照應。 總之,此詞以新穎細膩、委婉含蓄的手法描寫了作者特點環境中的特定心緒,抒發了內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貶徒之悲,寄託了深沉哀婉的身世之感,使用寫實、象徵的手法營造凄迷幽怨、含蓄深厚的詞境,充分體現了作者身為北宋婉約派大家的卓越藝術才能。 這是一首寄託個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詞。宋哲宗紹聖初年,秦觀因受「元佑黨人」的牽連,先貶為杭州通判,繼之,又因「影附蘇軾,增損《實錄》」再貶監處州酒稅,最後又被遷徙郴州。政治上連續的挫折與打擊,生活上一再的變動和顛簸,這就使一個曾經懷有遠大理想的詞人感到理想破滅,前途渺茫,心情因之也極度低沉。這首詞形象地刻畫了作者被貶郴州時的孤獨處境和屢遭貶謫而產生的不滿之情。就作者的遭遇和詞中所反映的情緒看,似不能簡單地把這首詞歸結為一般的羈旅相思之作。 上片寫孤獨的處境。開篇三句便勾勒出一個夜霧凄迷、月色昏黃的畫面。霧氣的濃重是從遮蔽樓台這一點上烘托出來的。「霧失樓台」的「失」字用得生動,因為整個空間布滿了濃霧,所以在作者眼中,樓台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月迷津渡」與首句兩兩相對,十分工整;同時,它又是首句的補充。霧,遮住了樓台,當然也遮住了行船的渡口。「 迷」,指月亮迷失了方向。每天,當明月東升之後,它總是照射在樓台之頂,輝映於渡口之上,然而,此刻,由於大霧茫茫,不僅吞失了樓台,連往日那熟悉的「津渡」也不知去向。一個「迷」字的出現,彷彿連月亮也有了人的情感。當然,作者矚目之所在,並非眼前的「樓台」與「津渡」,而在於那長期索系於作者心頭的「桃源」。所以第三句便明確點出:「桃源望斷無尋處」。 詞中的「桃源」,曾有不同的解釋。有解作劉晨、阮肇天台山逢仙女的桃源者,此解似太牽強。這里仍以解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源為妥。一是,桃花源在湖南武陵(今桃源縣),作者貶往郴州,雖與桃花源相隔甚遠,但作者來到湖南,自然要聯想到《桃花源記》中的桃源。二是,桃源在古詩詞中,不僅是避亂隱居的處所,而且也是大多數有理想、有抱負的知識分子理想寄託之所在。所以,這第三句寫的既是現實中的桃源縣,又是寫作者的理想。 然而,即使作者望穿雙眼,「桃源」仍無處可尋。以上三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屢遭貶滴之後的極度灰心失望的情緒。有了這樣的一種情緒,作者的凄苦心情已經可想而知了。然而,更有甚者。作者此時獨處「孤館」,並且遭受著「春寒」的襲擊,耳之所聽者,「鵑聲」,目之所見者,「斜陽」 。本來「霧失樓台」,「桃源望斷」就已使作者生愁,凄苦難耐,又怎忍受得了「孤館」、「春寒」、「鵑聲」、「斜陽」的交叉襲擊呢!作者於此,禁不住驚呼:「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了。 「可堪」二字是感情的直接抒發。「閉」字准確生動、含有多層意思。一是襯托荒涼而又寂寞的環境,說明作者於此幾乎斷絕與人的來往,故「門雖設而長關」;二是逃避襲人的「春寒」,閉戶不出;三是妄圖藉此阻止進入耳鼓的杜鵑的哀啼;四是妄圖阻擋映入眼簾的落山的夕陽。「鵑聲」、「斜陽」在古詩詞中都是引起鄉愁的客觀事物。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由於杜鵑的啼聲,似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所以張炎《高陽台》中有「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這樣的詞句。正因為如此,作者才產生了把耳聞目見一概拒之於門外的情感。這是由「不堪」忍受而產生的怨恨。 下片寫被貶謫的不滿心情。「驛奇梅花」三句承「閉」字加以展開。「閉」在「孤館」之中的情況又如何呢?一般說來,有了「梅花」和「尺素」這樣的禮物和音信,似可略慰遠謫他鄉的客子之心了,然而事與願違,這一切反而加重了孤寂怨恨之情。「砌成此根無重數」便是發自作者內心的最強音。「砌」字新穎、生動而有力。有此一「砌」字,於是那一封封書信、一束束梅花,便彷彿變成一塊塊磚頭,層層壘起,甚至發展到「無重數」這一極限。作者心情的沉重是可想而知了。 那麼,這「恨」字的內容是什麼呢?作者沒有直說。這正是秦觀詞婉轉含蓄之所在。不過,從這首詞的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從上、下片用意深微的收結來看,仍可體味出作者的甘苦用心。「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便是即景生情,寓情於景的警句。表面看,這兩句似在寫遠望思鄉之情,不過表現出一種羈旅相思之情而已。 實際上,「郴江」離開了「郴山」,並非簡單地比喻人的分別,聯系秦觀政治上的不幸遭遇,這兩句是有深刻的含義的。這就是,按作者的志願,本該在朝廷里為國家做一番有益的事業,猶如「郴江」緊緊圍繞「郴山」旋轉一般。然而,如今卻不知為什麼被貶到這荒遠地區,就象眼前的「郴江」一樣,離開了它日夜索繞的「郴山」,竟然匆促地向瀟湘涌流而去。這里反問的是怎麼郴江也耐不住寂寞而繞道流至瀟湘去了呢?以體現作者心中之感。 據宋惠洪《冷齋夜話》載:「坡翁絕愛此詞尾兩句,自書於扇雲:『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蘇武不僅賞識秦觀的才能,而且也十分了解秦觀的為人並同情他的不幸遭遇。秦觀之所以被貶,也正是受到蘇軾的牽連。所以「為誰流下瀟湘去」的喟嘆、不僅發自秦觀的內心,實際也說出了蘇軾(包括與蘇軾有相同命運的知識分子)的深切感受,引起他強烈的共鳴。這才是蘇軾極端欣賞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本篇即景生情,寓情於景,語言情新洗煉,風格婉轉含蓄,在藝術上達到很高的境地,因此為後人所稱道。但除此之外,結構的勻稱與構思的精到也似乎值得一提。這首詞上下片的字、句、平仄、韻律完全相等,下片實際上是上片的重唱。由於上下兩片完全對稱,除平仄與韻腳以外,我們不妨把這首詞當作一幅對聯看。由此,我們還可以發現這首詞在構思上的藝術匠心。 (上片即上聯)在構思上是收束式的,作者把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小單位,處於濃霧的重重包圍之中,在「孤館」里獨處、孤寂無依。下片(下聯)是開放式的,作者通過虛(如「此恨」、「瀟湘」等)實(「梅花」、「尺素」、「郴江」、「郴山」等)兩方面有關細節的描繪,展開了作者想像的翅翼,把「閉」在「孤館」中的自我與大世界聯結了起來,抒寫出超越時空拘限的內在情感。上片與下片形成強烈對比。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里這一點應是這首詞最顯著的藝術特色之一。

秦觀(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別號邗溝居士;「蘇門四學士」之一。漢族,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文學家,北宋詞人。

秦觀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曾任太學博士(即國立大學的教官)、秘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政治上傾向舊黨,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稅,徙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號稱為「蘇門四學士」,頗得蘇軾賞識。秦觀生性豪爽,灑脫不拘,溢於文詞。他十五歲喪父,自幼研習經史兵書。 神宗元豐八年(1085)進士,最初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佑初(1086),蘇軾舉薦他為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預修《神宗實錄》。紹聖初(1094)坐元佑黨籍,出任杭州通判,又被貶監處州、郴州、橫州、雷州等地。徽宗即位後秦觀被任命為復宣德郎,之後在放還北歸途中卒於藤州。熙寧十一年(1078)作《黃樓賦》,蘇軾贊他「有屈、宋之才」。元豐七年(1084)秦觀自編詩文集十卷後,蘇軾為之作書向王安石推薦,王安石稱他「有鮑、謝清新之致」。 因秦觀屢得名師指點,又常與同道切磋,兼之天賦才情,所以他的文學成就燦然可觀。20歲,作《浮山堰賦》。24 歲,作《單騎見虜賦》,為世人所重。其散文長於議論,《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於抒情,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游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後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歷來詞譽甚高,然而緣情婉轉,語多凄黯。有的作品氣格較弱。代表作為《鵲橋仙》(纖雲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雲)等。《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被譽為「化腐朽為神奇」的名句(見《蓼園詞選》)。《滿庭芳》中的「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被稱作「天生的好言語」(《能改齋漫錄》引晁補之語)。張炎《詞源》說:「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生平詳見《宋史》卷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又輯《揚州詩》、《高郵詩》。其《蠶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蠶桑專著。又善書法,小楷學鍾、王,姿媚遒勁可愛,草書有東晉風味,真、行學顏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贈秦觀為「直龍圖閣學士」。高郵文游台、秦觀讀書台、《秦郵帖》石刻、揚州雲山圖、「淮東第一觀」石刻,保存至今。後世稱之為「淮海公

歷代文人對秦觀的評價
宋蘇軾戲評秦觀、柳永對聯:「山抹微雲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宋蘇軾東坡絕愛其尾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曰:「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 宋蘇軾:「有屈、宋之才。」 宋王安石:「其詩清新嫵媚,鮑、謝似之。」 宋李清照《詞論》:「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中乏富貴態。」 《宋詞三百首》:「委婉含蓄,清麗雅淡。」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少游《滿庭芳》諸闋,大半被放後作。」「秦少游自是作手,近開美成,導其先路。遠祖溫、韋,取其神不襲其貌,詞至是乃一變焉。然變而不失其正,遂令議者不病其變,而轉覺有不得不變者。」「少游詞寄慨身世,閑情有情思。」「他人之詞,詞才也;少游,詞心也。得之於內,不可以傳。」 張炎《詞源》:「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 孫兢《竹坡老人詞序》:「蘇東坡辭勝乎辭,柳耆卿情勝乎情,辭情兼勝者,唯秦少游而已。」 張耒:「世之文章,多出於窮人,故後之為文者,喜為窮人之辭。秦子無憂而為憂者之辭,殆出此耶!」 金元好問《論詩絕句》評秦觀詩雲:「有情芍葯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詩。」 李調元《雨村詞話》:「首首珠璣,為宋一代詞人之冠。」 清劉熙載《藝概》:「少游詞有小晏之研,而幽趣則過之。」(小晏指晏幾道) 清周濟《介存需論詞雜著》曾經引用前人評語評秦詞說:「少游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終不能到。」 周濟《宋四家詞選》:「將身世之感,打並入艷情,又是一法。」「少游最和婉醇正,稍遜清真者,辣耳。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筆。」 樓敬思:「淮海詞風骨自高,如紅梅作花,能以韻勝,覺清真亦無此氣味也。」 清代詞論家馮煦:「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 《四庫全書總目》:「而詞則情韻兼勝,在蘇黃之上。」 清王國維評秦觀與周邦彥說:「少游雖作艷語,終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與倡伎之別。」 清代王國維《人間詞話》:「少游詞境最為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為凄厲矣。」 馮煦評論秦觀的詞:「少游詞寄慨身世,閑雅有情思,酒邊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亂,悄悄乎得小雅之遺。後主而後,一人而已。」 又說:「他人之詞,詞才也。少游詞心也。得之於內,不可以傳。」----《蒿庵論詞》 秦觀的詞實在是詞人之詞。馮煦評論得恰到好處。

代表詞作

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減字木蘭花 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困依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望海潮 星分鬥牛,疆連淮海,揚州萬井提封。花發路香,鶯啼人起,珠簾十里東風。豪俊氣如虹。曳照春金紫,飛蓋相從。巷入垂楊,畫橋南北翠煙中。追思故國繁雄。有迷樓掛斗。 月觀橫空。紋錦制帆,明珠濺雨,寧論爵馬魚龍。往事逐孤鴻。但亂雲流水,縈帶離宮。最好揮毫萬字,一飲拚千鍾。

望海潮 秦峰蒼翠,耶溪瀟灑,千岩萬壑爭流。鴛瓦雉城,譙門畫戟,蓬萊燕閣三休。天際識歸舟。泛五湖煙月,西子同游。茂草台荒,薴蘿村冷起閑愁。何人覽古凝眸。悵朱顏易失,翠被難留。 梅市舊書,蘭亭古墨,依稀風韻生秋。狂客鑒湖頭。有百年台沼,終日夷猶。最好金龜換酒,相與醉滄州。

望海潮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東風暗換年華。金谷俊游,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長憶誤隨車。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西園夜飲鳴笳。有華燈礙月, 飛蓋妨花。蘭苑未空,行人漸老,重來是事堪嗟。煙暝酒旗斜。但倚樓極目,時見棲鴉。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

水龍吟 小樓連遠橫空,下窺綉轂雕鞍驟。朱簾半卷,單衣初試,清明時候。破暖輕風,弄晴微雨,欲無還有。賣花聲過盡,斜陽院落,紅成陣、飛鴛甃。玉佩丁東別後。 悵佳期、參差難又。名韁利鎖,天還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門,柳邊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當時皓月,向人依舊。

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劃盡還生。念柳外青驄別後,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怎奈向、歡娛漸隨流水,素弦聲斷,翠綃香減,那堪片片飛花弄晚,蒙蒙殘雨籠晴。正銷凝。黃鸝又啼數聲。

㈥ 哪些詩句堪稱人間絕句

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鼎盛時期,以致於到了宋朝文人們都不怎麼敢寫詩了,改往詞上面發展,間接造就了宋詞的輝煌。唐詩多為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七言律詩、樂府詩、七言古詩等幾種體裁。個人挑選出幾首代表作,大家一同鑒賞。

㈦ 古詩中的怎堪歡顏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怎麼能夠承受快樂的表情,形容心情悲傷。
怎堪:怎麼能承受;歡顏:快樂的表情。
造句:今天這情形,你叫我怎堪歡顏啊!

㈧ 玲瓏山色怎堪憐,何處飛來絲成片。 茗香默嘆無情雨,梅花竹葉皆不見。 請問各位 誰知道 這句詩詞的意思呢

玲瓏美景,隱隱山色,讓人真是欣賞不夠,卻不料外邊下起了絲絲小雨,頃刻間變成回瓢潑大雨。喝著茶默然嘆答惜這無情的雨水,下的太大,以至於連外邊盛開的梅花,翠綠的竹葉都看不到了。(總結一句話:因為這場大雨,這樣的美景不能欣賞了,表現詩人的那種惋惜之情。)

㈨ 描寫離婚後復雜心情的詩詞

分開後,難過不要說;誰沒誰,不能好好過。
說分不開的也不見得,感情最怕的就是拖著。
放下一個人,淡去一段過往,只需要新歡足夠好或者時間足夠久。

㈩ 古典詩詞教學怎樣激活課堂詩趣

筆者執教的是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
筆者給自己的課堂進行了激活詩趣、短文長教和以新帶舊的三維定位。本文只就「激活詩趣」這一角度談點體會。
聽過不少有關古詩詞的課堂教學,發現不少課堂只知道從文章學的角度或訓詁學的路徑
展開教學流程,造成的結果是,只見字、詞、句、段、篇的理性剖析,未見詩的靈性和情趣。教者味同嚼蠟,聽者懨懨思睡。怎樣才能激活詩詞教學中的詩性因子?筆者從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⒈詩歌與對聯攜手:優秀的對聯,本身就蘊含著極大的詩美與詩趣。對聯配合教學,運用得當,可以與詩歌的相關教學內容互為生發。在介紹辛棄疾這一詞人時,筆者盡量避免四平八穩、照本宣科式的作者介紹法,而是採用了「對聯介紹詞人法」。與辛棄疾有關的對聯不少,最有名的當數郭沫若的「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一聯。但此聯用典較多,詮釋費時費力,花時較多,容易喧賓奪主,影響課堂核心內容的學習,宜作課外推薦閱讀之用。筆者在課堂上選用了詩人臧克家在山東濟南辛棄疾紀念館題寫的一副對聯:「力挽山河,浩氣貫日月,空餘英雄心一顆;名垂宇宙,文光射牛斗,剩有悲壯詞千篇。」此聯內蘊豐厚,用語淺顯,適宜課堂短平快的穿插。學生在誦讀對聯優美詞句的過程中,怡情動心,對辛棄疾的一腔報國志,壯志難酬心以及他的文學成就會有更多的感性體認。
⒉以詩去點燃詩:由一首詩而有機地引領起眾多的詩,眾妙薈萃,雲蒸霞蔚,更增詩味盎然之趣。在正式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之前,筆者引導學生對小學、初中學過的辛棄疾的詞作進行了快速的鳥瞰式回顧巡禮。小學時學過的《清平樂·村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初中時接觸過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教師略加點撥,立時激活學生關於辛詞的記憶。授課過程中,當講解到容易引起誤解的「贏得」「可堪」等詞語時,筆者作了如下內引外聯:
贏得:
釋義一:落得、剩得
①贏得倉皇北顧。
②佛喲,痴人!你出了家庭做甚?贏得個石頭冰冷,鎖著了你的靈魂。(郭沫若《星空·石佛》)
釋義二:博得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可堪:
釋義:不堪,怎堪,哪堪
①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②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秦觀《踏莎行》)
忍顧:
釋義:怎忍顧,不忍顧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秦觀《鵲橋仙》)
「贏得」「可堪」「」忍顧」等詞語,在古詩詞中出現頻率較高,學生又很容易望文生義,將其稍作歸納整理,佐以詩句例證,學生在辨析識記過程中,既會有知性的收獲,又會有詩性的熏陶。
⒊古詞與新詩輝映:不少老師感嘆古詩詞教學課上不出味道,這與閱讀面窄,腹笥空乏大有關系。就詩論詩,單薄拘謹,聯想的翅膀斂翅垂羽,自然引發不了學生學詩的興味。錢鍾書先生提出「化書卷見聞作吾性靈,與古今中外為無町畦」,教師只有廣書卷見聞,才能冶性靈活泛。平時多讀書,多積累,上課才可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筆者在引導學生熟讀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疏通了疑難詞句,領略了詞中「憂憤」之情後,用多媒體器具有機推出平時閱讀積累下來的一首題《讀稼軒詞》的新詩:
江山千古/英雄難覓/誰的豪放歌聲似虎/氣吞萬里//斷雲依水/百鳥無言/襟衫濕透/故人問我何處成愁/殘破的秦磚漢瓦//回首/千古事灰飛煙滅/那人已瘦成/一冊薄薄的宋詞/惟如鐵的心/在格律中/化為劍嘯/至今鏗鏘
《讀稼軒詞》一詩巧妙地嵌入了辛棄疾詞作中的不少詞句,詞句有來處,而又妙造無斧鑿痕,對辛棄疾的性情與才情都作了優美而深情地詮釋。古詞與新詩珠聯璧合,交相輝映,別有情趣。不少聽課老師對這一點表示了贊賞。
此外,在講到辛棄疾的一腔忠君愛國之情時,筆者適時穿插了梁衡的富有詩美詩趣的大文化散文《把欄桿拍遍》的片斷,學生讀得興會淋漓,既拓寬了課堂的知識容量,又讓學生接受了一次詩情與美文的精神洗禮。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