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最美古詩詞
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個中國人生命的深處都蟄伏著詩意,也許認得年歲越長越需要這樣一種溫暖,需要我們生命年華中的浪漫,讓我們從現實的糾葛中擁有一種掙脫地心引力的力量。
很多人會疑惑時光走到了今天,詩對我們究竟是一種必需品還是一種奢侈品?可能相比於現在的諸多壓力,詩歌變成了一件奢侈品。
但是我想,如果我們真的願意相信詩意是中國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們也許真的就可以過得詩意盎然。
田園不是一個地方,田園是一種狀態。田園不獨屬於陶淵明,也同樣屬於李白、杜甫、辛棄疾。
每個人生命裡面都有那樣一段惶急心情需要託付,託付個土地田園的時候,我們才會露出一種會心的微笑。不管多麼匆忙,不管如何胸懷壯志,不失去田園,我們才可能充電。有歸屬的人才有可能走的更遠。
⑵ 重溫最美古詩詞中林語堂的觀點
我很喜歡的一位中國人林語堂先生,他曾經在《吾國與吾民》中說過一段關於詩歌的話——
平心而論,詩歌對我們生活結構的滲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樣,似乎普遍認為對它感興趣,卻又無所謂的東西。……如果說宗教對人類的心靈起著一種凈化作用,使人對宇宙、對人生產生出一種神秘感和美感,對自己的同類或其他的生物表示體貼的憐憫,那麼依我所見,詩歌在中國已經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宗教無非是一種靈感,一種活躍著的情緒,中國人在他們的宗教里沒有發現這種靈感和活躍情緒,那些宗教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黑暗生活之上點綴的漂亮補丁,是與疾病和死亡聯系在一起的。但他們在詩歌中發現了這種靈感和活躍的情緒。詩歌教會了中國人一種生活觀念,通過諺語和詩卷深切地滲入社會,給予他們……
不過,要是沒有某些特定的原因,中國詩歌也不會在中國人生命中獲得這么重要的地位。首先中國人的文學和藝術天才使他們用充滿激情的具體形象思維去進行想像,尤其工於渲染氣氛,非常適合於作詩。他們頗具特色的濃縮、暗示、聯想、升華和專注的天才,不適合於創作具有古典束縛的散文,反而可以輕而易舉創作詩歌。這種詩歌的意義在於詩人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在自然景物之上,用詩人自己感情的力量,迫使自然與自己生死相依,共享人間的歡樂與悲傷。
之所以把林語堂先生這段文字抄寫在這里,是因為我覺得很少有人可以用如此精練簡約、直指要害的語言,概括出中國人和詩歌之間的關聯。
⑶ 於丹-《重溫最美古詩詞》批註
貳
秋思浩盪
引子:悵望千秋一灑淚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多情哪堪清秋節
綠荷凝恨背西風(秋之意象之一)
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秋之意象之二)
秋色天涯:寂寂江山搖落處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秋風之約:便引詩情到碧霄
天涼好個秋
叄
明月千古
引子:江月何年初照人
向明月學一顆平常心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
生生之證:秦時明月漢時關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輪明月
肆
斜陽晚鍾
引子:吟到夕陽山外山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斷鴻聲里,立盡斜陽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守望一段斜暉脈脈水悠悠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
生命安頓:終古閑情歸落照
伍
田園林泉
引子:田園是一種狀態
法天貴真,琴書消憂
守拙才能歸園田
飲酒與歸田,直寫胸中天
鳥倦飛而知還(田園意象之一)
把世界關在門外(田園意象之二)
田園的煙火氣:把酒話桑麻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陸
登臨況味
引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落日樓頭,欄干拍遍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柒
劍嘯長虹
引子:千古文人俠客夢
長嘯倚孤劍,目極心悠悠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熱血詩情:醉卧沙場君莫笑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
捌
詩酒流連
引子: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醉中自有真天地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享受詩意,成就最美的人生(代跋)
⑷ 於丹《重溫最美古詩詞》其中有哪20首詩
第一卷 春風飛揚
1.一剪梅 舟過吳江(宋·蔣捷)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回舟搖,樓上簾招。秋娘答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2.臨安春雨初霽(宋·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3.灞陵行送別(唐·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路岐,雲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
正當今夕斷腸處,黃鸝(一作驪歌)愁絕不忍聽。
⑸ 於丹重溫最美古詩詞其中20首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錢塘湖春行 清明(杜牧) 賦得古原草送別 天涯回(李商隱) 李商隱的兩首離亭答賦得折楊柳 代悲白頭翁 江城子(秦觀) 春望 江南逢李龜年 雨霖鈴(柳永) 八聲甘州(柳永) 望月懷遠 月下獨酌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代贈(李商隱) 聲聲慢(李清照)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歲暮歸南山
⑹ 重溫最美古詩詞第一部分春風飛揚主要內容
《於丹:重溫最美古詩詞》
第一章 春風飛揚
小的時候寫作文,老師總是說我們觀察得不好,用的意象不足,讓我們去學古人。當時只知道照搬照抄別人用過的意象,長大後才明白,我們遠離的其實是一份精細的心情。每到春來,還感受得到春意在心中的悸動嗎?古人給我們留下這么多首春天的詩詞,一點一點打開我們的心門,讓我們的心都經歷一次蘇醒,我們才會恍然驚覺生命深處對光陰的柔情。
引子:一年之計在於春
中國人愛說,「沐春風而思飛揚,凌秋雲而思浩盪。」春風秋雲,春來秋往,思緒翩躚,是春天和秋天,與我們的生命有著特別深刻的呼應嗎?
在漢語里,和時間觀念最親密的詞,大概就是春秋了。問老人家的年齡,會問「春秋幾何」,一說到年華流光,也喜歡使用一個詞——「春秋」,連歌里也在追問著「幾度風雨,幾度春秋」。甚至在中國的古代典籍里,我們常說的四書五經中也有一部《春秋》,是由孔子刪訂最後定稿的魯國編年史,也是中國較早的史書之一。後來,叫「春秋」的書更多了,比如秦國呂不韋的《呂氏春秋》、齊國晏嬰的《晏子春秋》。因為孔子編的史書叫《春秋》,那段歷史——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也被我們叫做「春秋」。
為什麼我們用「春秋」二字來概括歷史?怎麼從來沒管它叫「冬夏」呢?也許,在中國,特別是在中原文明發軔的黃河流域,相比於酷暑嚴冬,溫暖的春、涼爽的秋,更適於中國人的詩情吧。
中國人喜歡用春、秋之間的變化來形容時間的流轉。白居易的《長恨歌》里有名句「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寫的是唐玄宗離宮之前和回宮之後強烈對比的心靈之感。安史之亂之後,人在歸來的時候,物是人非,今昔之感,這種滄桑心理的落差變化,為什麼會用「春風桃李、秋雨梧桐」來形容呢?
實際上,春秋更多變化的特徵,冬夏更多穩定的特徵。小樓一夜聽雨聲,第二天滿眼繁花,從聽覺到視覺的轉變,這個情景是春天能看見的;一夜聽風聲,第二天滿地落葉,這個情形是秋天能看見的。在夏和冬,雖然也有雨有雪,有風有雷,可是雨過天晴,變化不大。春與秋,生物的蘇醒和衰殘,都在瞬間完成,來得那麼驀然那麼劇烈,強化了人和風景相遇時猝不及防那一瞬間的感動,深深地激盪我們的內心。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春秋之間,我們看見生命的成長和希望,也看見生命的頹敗和老去的感傷……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在春秋上寄予了這么深的詩情的原因。
什麼是春天?春天其實是人心中朦朧的一種憧憬,是對生命所有的寄予和希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光中,時間剛剛開始,人們可以一點一點地把夢想種在現實的土地上,看它開花,看它抽穗,看它結果。這個生長與成熟的過程,人還可以企望。
歲月在春光中蘇醒
人對春天的憧憬總是來得格外細膩。中國人的詩情,總是在早春時節活潑潑醒來,從心頭到筆端,舒展開一些美麗的發現。
詞人馮延巳的一首小詞《玉樓春》裡面有一句,寫從殘冬進入早春時天空的變化:「雪雲乍變春雲簇,漸覺年華堪縱目。」我在上學時,聽葉嘉瑩先生講過這兩句詞,帶我們溫婉細膩地體會每一個字。「雪雲乍變春雲簇」。我們想一想冬天的雲是什麼樣的?是沉鬱的,堆積的,一塊一塊的,像石頭,層次不分明,光線不明朗。我們眼中的殘冬,還是一片沉沉暮氣。但是早春呢?我們會看見春天的雲像一朵一朵花,忽然爆出來,蓬勃爛漫地綻放著。所以這首詞裡面用了一個字,「簇擁」的「簇」,也是「花簇」的「簇」。不知什麼時候,某一個剎那,沉沉的雪雲「乍變」,一下子變成了春雲擁簇。就在天空雲朵變化的一瞬間,大地上的詞人開始感慨逝水流光,「漸覺年華堪縱目」。在這樣的早春,人眼中、心中的一切,是如此舒展,又帶著些許惆悵。
我們從小就讀熟了韓愈寫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一首七絕,寥寥四句,每一個字都耐人尋味: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天街小雨潤如酥」。想一想,在我們的記憶中,細膩綿滑奶油的酥潤是什麼味道?酥軟、酥麻的感覺是什麼樣子?今天,我們會覺得雨落下來,落到身上皮膚上,是潮的、濕的。「潤」,我們能理解,但還能觸摸到「如酥」的質地嗎?
韓愈的這句詩總讓我想起湯顯祖的《牡丹亭》,杜麗娘在游園之前看春天,對春天的形容——「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蛛網般的絲線,被微風吹進閑到空曠的院落——在二八年華的少女杜麗娘眼前,春天恰如這些在風中飄浮的游絲,在陽光下一根一根抽開,在春風中閃閃搖漾……詩人要有什麼樣的心,才能去發現潤如酥的小雨,還有這如絲裊裊襲來的春天呢?
韓愈接著說「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個感受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只是不知道我們是不是還記得。遠遠看,連成片的草地似乎已經滿是蒙蒙綠色,但是近了去看,卻又好像沒有了!在遠方的淡淡的一抹,在眼前卻消失了。這一視覺偏差,對於尋春探春的詩人,是一個「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現在真是春天最好的時光了,那種早春幾近透明的綠,是淺淺,淡淡的,朦朦朧朧的,只可遠觀不可褻玩,這一點嬌嫩撩人初初萌動的春色,還真勝過了滿城柳絲的濃春景色呢!
形容水面裊裊變化,有一個詞叫「煙波」;柳絲盪漾,依然如煙。人的心思如煙,世事歲月的變遷如煙。一個「煙」字裡面,裊裊涌盪的那種氣息,那種光影斑駁,打動著我們的心。這才是春天真正的意味啊。
⑺ 重溫最美古詩詞讀書筆記怎麼寫
上星期拜讀了這本,心中一絲明悟些許感觸,卻無法言表。與其說於丹的這本書是在給詩詞做詮釋,倒不如說她其實就是在寫詩。用詩一樣的語言來詮釋書中千古名句,無時不讓人感覺讀書是一種享受。書中從春風盎然,寫到秋雨惆悵;從明月思鄉,寫到斜陽感傷;從田園的愜意,寫到登臨的豪放;從撫劍的豪情,寫到把酒的放盪。原來真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無論是古人的詩詞還是於丹的文字,讀過之後讓人發現,原來詩詞居然離我們這么近,年華有限,但是詩意無窮。
重溫古詩詞,讓我又一次重新找回了詩意的人生,詩意的情懷。詩意如風潛於心。風起的時候我就會想起劉邦那種:「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豪邁。
花開的時候我便會想起杜甫的那種「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的《江畔獨步尋花》的愜意。
雪紛的時候我也會想起柳宗元的那種「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寂寞。
月明的時候我更會想起,蘇軾那《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曠達。
風花雪月全入詩,春夏秋冬皆成詩。總之世間一草一木、萬事萬物都蘊涵著詩意,人生處處都充滿了詩情。在我詩意的人生里有著風花雪月的浪漫情懷,還有對悲歡離合迷惘傷懷,也有著對春夏秋冬眷戀緬懷。有著追求的無奈,執著的憂傷,適時地感動……所有的這一切其實都是人生這首長詩內容,韻味和意境。不管怎樣我都希望把它寫得內容豐富,情節動人,意境優美,韻律鏗鏘,合轍對仗。
我喜歡這詩意的人生,喜歡詩意的的幸福生活,喜歡詩意的風花雪月,喜歡詩意的悲歡離合,更喜歡詩意的男人和詩意的女人。詩意的人是一種浪漫豐富充實愉悅人,詩意的人是一種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的人。
詩意的男人是豁達超拔的男人,是灑脫奔放的男人,是真誠善良的男人,是豐富深刻的男人,是樂觀向上的男人。這樣的男人站起來如一道山偉岸不屈,頂天立地。躺下了如一條河淡定從容,淵源流長。
詩意的女人溫柔善良的女人,是熱愛生活的女人,是健康快樂的女人,是優雅自信的女人。這樣的女人如綻放的鮮花恬美馥郁,如林間的清泉清澈純凈。她們猶如一道令人迷戀的風景靈性自然,含蓄純美,她們懂得愛和被愛。她們質地如蕙、心思如蘭,品位高雅,內涵豐富,時時散發著一種獨特的神奇魅力,猶如一首韻味十足的詩,讓人百讀不倦,回味無窮。
人生如詩,生命如詩,生活中處處都有詩。面對如詩如畫的生活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不活出一個詩的境界和詩的韻味出來的。面對詩意十足的世界,我們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首美麗雋永的詩篇,讓生命更詩意,使這個世界更詩化。
詩意的人生是對真、善、美的升華,是對假、丑、惡的鞭撻。詩意的人生浪漫溫馨的人生,是激揚向上的人生,是豐富多彩的人生!在詩意的人生里想愛你就大膽的愛,有夢你就盡情的追,投入的活一次,瀟灑的走一回。讓這首人生的詩篇更加的精彩完美!
⑻ 重溫最美古詩詞主要講了什麼
我覺得很不錯呢,原本於丹就有很強的文學功底,在這本書里不僅是重溫了很多當之無愧最美版的古詩詞,同權時,整本書也寫得美極了,在閑暇之餘細細的讀,確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而且在這本書中有很多於丹自己的解讀,沒有追求特立獨行的解釋,但是難得的是把大眾化的理解描述地充滿新意和特色,還是挺不錯的。
當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這本書的觀點是因人而異的,我個人覺得還是值得一讀的。
望採納!
⑼ 重溫最美古詩詞經典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感悟
「何來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源」出自吳文英的《唐多令·惜別》。這句直抒胸臆,開篇即提出這一問:什麼情況是最使人憂愁的?接著便回答一句離人心上秋,不僅點明了分別的季節,還別出心裁地表現了自己此時悲涼的心情。心上秋三字,把秋天的蕭瑟和內心的悲涼緊密結合起來,讓人感到秋天更寒冷,心情更悲涼,較之平鋪直敘來說愁苦更勝一籌,頗為新奇。
⑽ 於丹:重溫最美古詩詞丨你是斜陽晚鍾里的斷腸人嗎
各位讀友早上好,今天我們將繼續共讀《於丹:重溫最美古詩詞》這本書希望內讀友們能思考容這么幾個問題:為什麼夕陽西下時,人心會千回百轉?田園詩是中國詩歌流派里的重要派別,那麼田園到底在哪兒呢?現在,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開始我們的早讀吧 1. 夕陽山外山 一天之中的氣象與人的一生其實是相互對照的,都是從日出東山至鼎盛再至日薄西山,所以夕陽西下之時,人們的情緒最是凝重,最是糾結。書中引用的龔自珍的詩「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余情繞?」就將這種情緒描寫到了極致。 具有農耕文明的中國,夕陽西下,一天的流光將盡之時,最是容易起相思。而這種相思的起因是什麼呢,是當歸不歸。婦人思征夫是盼歸,遊子思故鄉是思歸,士大夫歸隱望斜陽是豁達的已歸,灞橋南浦的興亡是不知此身何歸。 總之,當斜陽晚照,暮鍾敲響之時,就是國人最斷腸最惆悵的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