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飛來風古詩

飛來風古詩

發布時間: 2020-12-26 08:43:28

1. 登飛來峰的古詩

釋義(韻譯):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釋義(散譯):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登飛來峰》宋代: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飛來山 一作:飛來峰)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只緣 一作:自緣)

(1)飛來風古詩擴展閱讀: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詩人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從全詩看,「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飛來的高峰才能觸發得出;但無「聞說雞鳴見日升」作鋪墊,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2. 各位,幫幫忙,求登飛來峰這首古詩的意思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體裁】:七言絕句
【注釋】:

1. 飛來峰:就是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

2. 千尋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尋等於八尺。

3. 緣:因為。

--------------------------------------------------------------

【背景】: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抒胸臆,寄託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

--------------------------------------------------------------

【簡析】:

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

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雲:「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閑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後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後日升」。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姦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雲:「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

結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轉、結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雲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後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

【簡評】: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從全詩看,「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飛來的高峰才觸發得出;但無「聞說雞鳴見日升」作鋪墊,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飛來峰上千尋塔」,才能用見日出聞天雞的故實;也只有在天外飛來的高峰見日出聞天雞,才能導出不畏末俗亂真、站得高看得遠的膽識氣概。思緒條貫,勾連緊密;天衣無縫,一氣呵成;前後關照,渾然一體。

希望能幫助你,一定要給我高分哦,我輸了半天

3. 登飛來峰這首詩什麼意思

登飛來峰》賞析

王安石是封建社會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詩人和散文大師。他在北宋文壇上有傑出的地位。他的詩繼承了杜甫、韓愈的傳統,善於翻新出奇,它有獨創性,無論是思想內容或是藝術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飛來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現在的浙江寧波)做知縣,任滿以後回江西臨川故鄉,路過杭州的時候,寫了這首詩。這一年王安石三十歲。

第一句「飛來峰上千尋塔」,八尺是一尋,千尋塔是極言塔高。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的「聞說」,就是「聽說」。作者說: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第三、四句寫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層,站得高自然看得遠,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余,不怕浮雲把視線遮住。 「自緣身在最高層」的「緣」,當「因為」、「由於」講。我們不要小看這首登高游覽的小詩,它體現了詩人的理想和抱負。

雞鳴看日出是很壯麗的景緻。今天我們還把太陽比革命領袖,把陽光普照大地象徵革命的輝煌勝利。在北宋仁宗時候,國家表面上平安無事,實際上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銳起來了。王安石作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懷著要求變革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嶺塔頂,就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對這種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對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雲遮望眼」這句看去很淺近,其實是用了典故。西漢的人曾把浮雲遮蔽日月比喻姦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寫過兩句詩:「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見《登金陵鳳凰台》)意思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於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雲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這是多麼有氣魄的豪邁聲音!後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做了宰相,任憑舊黨怎麼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

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里就流露出來了。我們認為,這首詩和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

4. 《登飛來峰》《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的題目意思

《登飛來峰》是王安石到飛來峰上的有感而發,《題西林壁》的意思是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

《登飛來峰》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前者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雲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後者表現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拓展資料:

《登飛來峰》賞析

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姦邪的勇氣和決心。

前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有寫峰上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雲:「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閑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後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後日升」。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姦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雲:「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雲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後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前者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雲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後者表現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銘。

《題西林壁》賞析

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像的空間。

這不僅僅是游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於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朴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

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徵,同時又准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千百次的把後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麼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後另闢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於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5. 飛來峰的古詩詞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6. 《登飛來峰》古詩原文是什麼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 原文: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回浮雲遮望眼,自(只)緣身在最高答層。

  • 譯文:

飛來峰上聳立著極高的寶塔,

我聽說雞叫時可以看見太陽升起。

不怕會有浮雲遮住了遠望的視線,

只因為人已經站在山的最高峰。

  • 【注釋】

全詩解釋:

【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其上有應天塔,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自琅琊

東武縣(今山東諸城)飛來,故名。

【千尋】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浮雲】浮雲:暗喻奸佞的小人。漢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雲之障白日也。」唐李白

《登金陵鳳凰台》:「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緣】因為。

【最高層】:最高處。

  • 【寫作背景】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抒胸臆,寄託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

7. 古詩《登飛來峰》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
飛來峰上一座高高的塔,站在上面可以看見日出。不怕有雲彩擋住我的視線,因為我站的很高。

8. 登風峰古詩

沒有「登風峰」,應該是《登飛來峰》吧。
《登飛來峰》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9. 登飛來峰①宋王安石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飛來山上千尋②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③身在最高層。

注釋回①飛來峰:即杭州西湖答靈隱寺前靈鷲峰。

②千尋:古代一尋等於八尺。千尋,形容極高。

③自緣:只是因為。一作「只緣」。緣,因為。

【解釋】飛來山上聳立著千尋高塔,聽說登上去可以聽到天雞啼叫,看到東海日出。不怕飄浮的白雲遮住遠望的視線,只因為我已經登上了最高層。

【解析】《登飛來峰》為王安石三十歲時所作。1015年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故鄉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抒胸臆,寄託壯懷。

首句寫飛來峰和千尋塔的概貌。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蜂上古塔之高。次句通過傳說故事再寫山之高,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以浮雲蔽日比喻奸臣蔽賢,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姦邪的勇氣和決心。

全詩富有哲理,內涵豐富,詩句言簡意賅,風格遒勁豪壯。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