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鸛鵲樓詩句

鸛鵲樓詩句

發布時間: 2020-12-26 05:39:04

❶ 關於鸛雀樓的詩句

1.唐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專。

2.唐 暢當《登鸛雀樓屬》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3.唐 李益《同崔邠登鸛雀樓》

鸛雀樓西百尺牆,汀洲雲樹共茫茫。

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並起思鄉望,遠目非眷亦自傷。

4.唐 耿湋《登鸛雀樓》

久客心常醉,高樓日漸低。

黃河行海內,華岳鎮關西。

去遠千帆小,來遲獨鳥迷。

終身不得意,空覺負東溪。

5.唐 馬戴《鸛雀樓晴望》

堯女西樓望,人懷太古時。

海波通禹鑿,山木閉虞祠。

鳥道殘虹掛,龍潭返照移。

行雲如可馭,萬里赴行期。

❷ 登鸛雀樓的古詩

登鸛雀樓
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後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雲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於「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於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於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恆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麼,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像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❸ 登鸛雀樓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

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特別是後二句,常常被引用,藉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時至今日,此詩還不時出現在中國國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場合。



(3)鸛鵲樓詩句擴展閱讀:

作品鑒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

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

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❹ 有關鸛雀樓的詩句

1、[唐]暢當《登鸛雀樓》

原文選段: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釋義:

望遠空飛鳥彷彿低在樓下,覺得自己高瞻遠矚,眼界超出了人世塵俗。從鸛雀樓四望,天然形勢似乎本來要以連綿山巒圍住平原田野,但奔騰咆哮的黃河卻使山脈中開,流入斷山,浩盪奔去。

2、[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原文選段: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釋義: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3、[唐]耿湋《登鸛雀樓》

原文選段:

久客心常醉,高樓日漸低。

黃河經海內,華岳鎮關西。

釋義:

在他鄉久了難免會很失落,今天登上鸛雀樓看著夕陽落下,滔滔黃河流經整個國家,華山的威名在關西都是如雷貫耳。

4、[唐]馬戴《鸛雀樓晴望》

原文選段:

堯女樓西望,人懷太古時。

海波通禹鑿,山木閉虞祠。

釋義:

女子在高高的鸛雀樓遠望西方,人的情緒來到了上古時代。海浪穿過了大禹開鑿的河渠,山中的樹木藏住了虞舜的祭祠。

5、[唐]李益《同崔邠登鸛雀樓》

原文選段: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

釋義:

登上鸛雀樓看到西面的船有百尺高的桅桿,河灘上高聳入雲的樹木倒映在江面上。

❺ 《登鸛雀樓》古詩

登鸛雀樓

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內層樓。

❻ 關於鸛雀樓的古詩有哪些(除了《登鸛雀樓》這首詩)

登鸛雀樓》
李益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內水,魏容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並起思鄉望,遠目非眷亦自傷。
《登鸛雀樓》
暢當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❼ 蹬鸛雀樓詩詞

登鸛雀樓
[ 唐 ] 王之渙
báirìyīshānjìn
白日依山盡,
huánɡhérùhǎ回iliú
黃河入海流。
yùqiónɡqiānlǐmù
欲窮千里目答,
gèngshàngyīcénglóu
更上一層樓。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詩的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後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

❽ 登鸛雀樓的詩

登鸛雀樓

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專傍著山巒慢慢沉落屬,滔滔黃河朝著大海洶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風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家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❾ 《登鸛雀樓》一詩中最有名的詩句是哪一句

《登鸛雀樓》一詩中最有名的詩句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意思是: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像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這兩句詩發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原詩:

《登鸛雀樓》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釋義: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薊門人,一說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9)鸛鵲樓詩句擴展閱讀: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

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後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

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

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於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恆的運動。

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像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

「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❿ 《登鸛雀樓》一詩中帶有深意的詩句是什麼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中的經典詩句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