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包含物候現象的古代詩歌

包含物候現象的古代詩歌

發布時間: 2020-12-26 04:01:10

『壹』 請問體現兩地區間物候差異或古今物候的變化的古詩文有哪些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1宋代詩人歐陽修《鳥啼》:窮山候到陽氣生,百物如與時節爭。花深葉暗耀明日,日暖眾鳥皆嚶鳴。(幻燈片投影)
說明:候到日暖,萬類生物與時爭開,眾鳥皆鳴。花鳥草木是有生命的東西,它們對季節變化非常敏感,它們的生長發育,直接反映自然季節的變化。
2唐代詩人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幻燈片投影)
說明:這首詩開頭兩句揭示了物候學上兩個重要規律:第一,植物的榮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環變化;第二,這種循環變化是隨氣候為轉移的,春天一到,萬物就要復甦了。
3《游廬山大林寺》: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山中。(幻燈片投影)
說明:古代詩人對自然界觀察之細致,使後代人佩服不已,這首詩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山下芳華菲盡,而此處桃李始華?北宋科學家沈括經過反復思索,得出這是由於山地氣候對植物的影響。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野人無歷日,鳥啼知四時。二月聞子規,春耕不可遲;三月聞黃鸝,幼婦憫蠶飢;四月鳴布穀,家家蠶上簇;五月鳴雅舅,苗稚憂草茂,

立春陽氣轉,雨水雁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
芒種開了鏟,夏至不納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白露正割地,秋分無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嚴;
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由引可見節氣與人們的生產生活聯系之密切.
"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物候.
所謂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按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這種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
它包括三個方面:
各種植物的發芽,展葉,開花,葉黃和葉落等現象;
候鳥,昆蟲以及其他動物的飛來,初鳴,終鳴,離去,冬眠等;
一些水文氣象現象,如初霜,終霜,結冰,消融,初雪,終雪等.
我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氣.冬去春來,從小寒到穀雨這八個節氣里共有二十四候,每一候都有一種花卉綻蕾開放,人們把花開時吹來的風叫做"花信風",於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法.為了准確形容,人們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內開花的植物中,挑選一種花期最准確的植物為代表,將其稱之為這一候的花信風.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穀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棟花.
二十四番花信風不僅反映了花開與時令的自然現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這種現象來掌握農時,安排農事.
下面是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總結出的有關植物物候的諺語:
桃花開,燕子來,准備谷種下田畈.
柳樹發芽暖洋洋,冷天不會有幾長.
荷花開,秧正栽.菊花黃,種麥忙.
桐子樹開花,霜雪不再落.
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
柳絮亂攘攘,家家下稻秧.
梅子金黃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墜,蜓立荷角作物旺,欣欣向榮見豐收
物候是大自然最直接的語言,候鳥,昆蟲的出沒分明是在告訴我們時令的變遷:家燕驚蟄始見,立冬南飛;
蟬驚蟄始鳴,白露絕鳴;
蟋蟀清明初鳴,秋分終鳴;
大雁清明始現,秋分絕見;
蟾蜍清明出現,寒露不見;
青蛙春分初鳴,秋分終鳴.
有關動物物候的諺語也不少:
狗貓換毛早,冬季冷得早.
畫眉多藏糧,大雪下得長.
麻雀囤食要落雪.
狗進灶,雪就到.
豬銜草,寒潮到.
青蛙呱呱叫,正好種早稻.
布穀布穀,種禾割麥.
黃鸝唱歌,麥子要割..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螞蟻壘窩要落雨.
燕子低飛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龜背潮,下雨兆.
泥鰍靜,天氣晴.
氣象活動對我們的影響可謂細致,所以人們又總結到:
冬雪是麥被,春雪是麥鬼.麥蓋三場被,枕著饅頭睡.
冬至大白霜,來年穀滿倉.
冬天有濃霜,必有好太陽.
春霜不隔宿,隔宿就要賴.
三朝迷霧發西風,若無西風雨不空.
春霧有雨夏霧熱,秋霧轉涼冬霧雪.
晨霧即收,旭日可求;晨霧不收,細雨不休.
大霧不過三,過三十八天.
露水重,天氣晴.
霜夾霧,旱得井也枯.
霜後南風連夜雨.

『貳』 關於物候現象的古詩詞!!

簡單些說,物候就是植物的萌發、開花、結果、凋謝和某些動物的遷徙、冬眠等活動,反映了氣候和節令的變化。從這個角度講,我國古詩歌中包容著極其豐富的物候知識。

比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氣,鴨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戲水中。

「天寒水鳥自相依,十百為群戲落暉。過盡行人都不起,忽聞冰響一齊飛。」(秦觀《還自廣陵》)晚冬時節,水鳥相依,一聲冰響,群鳥驚飛。鴨子與小鳥同是春天的使者。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水檻遣心》)詩中出現的三種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黃熟時的節令特點。

黃巢《題菊花》說:「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菊花凋零,蝴蝶斂跡,雖不著一「秋」字,秋令的陣陣涼意卻撲面而來。

至於李白的《塞下曲》,則把讀者引向另一個世界:「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內地早已是百花凋謝之日,而地處西北邊塞的天山(祁連山)仍舊積雪覆蓋,無楊柳與花草,表明在黃河流域海拔超過四千多米的地方,既無夏季又無春秋的特點。由此不難看出內地跟塞外氣候的差異之大。

涉筆物候的古詩中往往會看到前人的農事和軍事活動。如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蝴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這兩句寫江南晚春鄉村的詩,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襯托農夫農婦農事忙碌。再看文同的《早晴至報恩山寺》:「煙開遠水雙鷗落,日照高林一雉飛。大麥未收治圃晚,小蠶獨卧斫桑稀。」上聯描繪了一幅遠山高林、野鳥飛翔的生動畫圖;下聯寫了春夏之交農夫農婦收麥、整菜、採桑、喂蠶,忙碌不堪的情景,親切動人。而盧綸的「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塞下曲》其三)則是寫行軍打仗:敵人夜逃,雁群驚飛,由此引起我軍大將的警惕,遂率領士兵追趕敵騎,充分表現了中華兒女的英雄氣概。

『叄』 古詩中的物候現象...急.

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其中包含的物候現象是在西域塞外諸地,八月份風已經很大,草木凋零,白雪飛舞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其中包含的物候現象是植物抽青和開花的日期會隨地勢的增高而推遲

『肆』 有關物候知識的古詩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這首詩形象地告訴人們平原和山上的氣候不一樣,物候也就不同.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這裡面就有物候學上的兩個規律:一是芳草的榮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環;二是這循環是隨著氣候轉移的,春風一到,芳草就蘇醒.
劉禹錫《竹枝詞》
江上朱樓新雨晴,
瀼西春水觳文生.
橋東橋西好楊柳,
人來人去唱歌行.
——足見從漠南到蜀東,人人皆以綠柳為春天的標志.
陸游《初冬》
平生詩句領流光,
絕愛初冬萬瓦霜.
楓葉欲殘看愈好,
梅花未動意先香……
——這首詩證明陸游是留心物候的.
陸游《鳥啼》
野人無歷日,
鳥啼知四時.
二月聞子規,
春耕不可遲;
三月聞黃鸝,
幼婦憫蠶飢四月鳴布穀,
家家蠶上簇;
五月鳴雅舅,
苗稚憂草茂……
——陸游不但留心物候,還用以預告農時,他可稱為能懂得大自然語言的一個詩人.
另外,下面的詩句也反映了物候特點:
寒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伍』 包含物候現象的古代詩歌有很多請你再寫出兩句這樣的詩歌

  1. 唐朝元稹《玉泉道中》: 楚俗物候晚,孟冬始有霜。

  2. 唐朝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內: 離離原上草,容一歲一枯榮。

  3. 宋朝陸游《初冬》: 平生詩句領流光,絕愛初冬萬瓦霜。

  4. 宋朝陸游《枕上作》: 卧聽百舌語簾櫳,已是新春不是冬。

  5. 宋朝陸游《夜歸》: 今年寒到江鄉早,末及中秋見雁非,

  6. 唐朝白居易《游廬山大林寺》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陸』 關於物候現象的古詩

古詩詞中看物候

打開我國的古詩詞,撲面而來的是萋萋芳草,艷麗花朵,婆娑樹姿,點點鳥影,翩翩蛺蝶,啾啾蟲鳴。物候現象擴大了古詩詞題材,創造了豐富意境,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拓展了人們的精神視野,提升了人的品位。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風來了,大地回暖,氣溫開始上升。「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白雪雖作飛花,春寒料峭,但草芽可見。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還以准確的語言進一步描寫早春的物候特點:「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雨蒙蒙,春雨細細,滋潤萬物,小草探出小腦袋,遠看如茵,近看卻稀稀疏疏。仲春,「春色滿園關不住」,「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東風拂面,百花爭艷,萬紫千紅,蝶飛鶯鬧,滿眼都是明麗與生機。春意闌珊,「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宋曹豳《暮春》) 。柳樹也由早春的「綠柳才黃半未勻」、「萬條垂下綠絲絛」,而飄飛出生命之絮:「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韓愈《晚春》)
夏天如約而至,果實開始成熟,「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宋 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
秋天來臨,「無邊落木蕭蕭下」(李白《登高》),「霜草蒼蒼蟲切切」(白居易《村夜》),但大自然並不吝嗇,催促菊花綻放,元稹在《菊花》中忍不住說「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唐代黃巢也說「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氣溫下降,花木凋零,寒冬里只有耐寒植物才能保持英雄本色:「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冰霜慘凄之時,「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花開花落,草木榮枯,新陳代謝,大自然就這樣周而復始,依律而行。當然,這種規律在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通行。
植物訴說著大自然的語言,動物們也依時而動,毫不遜色。動物作為物候現象在古詩詞中登堂入室且占重要地位。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鳥作為大自然的重要成員,首先感覺到氣溫的變化,解放歌喉,嘰嘰喳喳,啁啾之聲此起彼伏,呼朋引伴,開始生命的新歌。
宋代詞人晏殊有一首《破陣子》詞寫道:「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燕子」、「黃鸝」作為物候,說明春天的到來。「新社」即春社。按古人習俗,一年中有兩社:春社和秋社。「春社」日(立春過後第5天)春光正好,春意正濃,農人脫衣下地,春耕農事正忙。這時,燕子翩然歸來,黃鸝清音啼囀,大地芳草萋萋,池畔苔蘚翠綠,少女野外鬥草(一種游戲),一派勃勃生機。「林鶯啼到無聲處,春草池塘獨聽蛙。」 (宋 曹豳《暮春》) 暮春時節,林間,鶯兒停歇了歌唱,池塘處卻傳來響亮的蛙聲。原只是一聲、兩聲,漸漸地,「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唐賈龠《孟夏》)。鶯兒、蛙兒、蟬兒,你方唱罷我登台:「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清袁枚《所見》)。立秋了,動物們敏銳感覺到立秋之涼與往日不同:「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宋 劉翰《立秋》)。接著「初聞征雁已無蟬」(唐 李商隱《霜月》),到了風雪載途的寒冬,就是「梅雪爭春未肯降」、「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了。
「有山皆圖畫,無水不文章」的大自然,時時刺激著詩人的神經,撩撥著詩人的心弦,凈化著詩人的靈魂。詩人們情不自禁地提筆狀寫物候現象,而且,他們常常由物候而自然聯想到繁復的生命過程,生發出諸多感悟,大自然的一切在他們眼中絕不僅僅是物候現象,還是一種象徵,一種啟迪,一種審美體驗。從「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大氣,到「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傲霜枝」(宋 蘇軾《贈劉景文》)的堅毅;從「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頑強,到「黃鳥不堪愁里聽,綠楊宜向雨中看」(唐 宋雍《春日》)的清醒;從「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唐 劉禹錫《秋風引》) 的凄涼,到「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的惆悵;從「問君能有幾多愁?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國仇家恨,到「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雨,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沉鬱……何嘗不是物物關情?絕對可以說,物候成了詩人抒情寫懷的媒介,大自然孕育了心有千千結的詩人,滋養了人類繁茂多彩的精神家園。詩人心中情思起伏,波瀾變化,儀態萬千,也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動的山川草木、花鳥蟲魚、雲煙明晦,才足以表現詩人心中蓬勃無盡的靈感。
參考資料:《中學生語文》劉菊春

『柒』 古詩中的物候現象

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中後兩句從字面意義上講就是:玉門關外的楊柳不青的原因是由於春風不度造成的,這里的春風當指夏季風。季風是由於海陸的熱力差異導致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風向隨季節有規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變換而形成季風。夏季北太平洋高壓勢力大大增強,亞洲大陸上形成印度低壓,太平洋曖濕氣流便沿著北太平洋西部邊緣,以東南風吹到亞洲東南岸,形成東南季風,即夏季風。在我國把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劃分為季風區,夏季風影響不到的地區為非季風區。季風區與非季風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這條線以東以南為季風區,以西以北為非季風區。因為玉門關正好位於這條界線以西,關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風的滋潤了。
本文來自: 我愛你語文 詳細出處:http://www.520yuwen.com/bencandy.php?fid-128-id-1435-page-1.htm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內地早已是百花凋謝之日,而地處西北邊塞的天山(祁連山)仍舊積雪覆蓋,無楊柳與花草,表明在黃河流域海拔超過四千多米的地方,既無夏季又無春秋的特點。由此不難看出內地跟塞外氣候的差異之大。

『捌』 關於物候學的古詩詞有哪些

1、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詠柳內,賀知章。
2、勝日尋容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春日,朱熹。
3、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4、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戲答元珍 歐陽修

『玖』 古代描寫春夏秋冬物候現象的古詩4-5首

春:復 春曉
春眠不覺曉制,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夏: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秋: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冬: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拾』 有關物候現象的古詩和農諺和關於克隆的內容

一,古詩:
物候就是植物的萌發、開花、結果、凋謝和某些動物的遷徙、冬眠等活動,反映了氣候和節令的變化。從這個角度講,我國古詩歌中包容著極其豐富的物候知識。

比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氣,鴨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戲水中。

「天寒水鳥自相依,十百為群戲落暉。過盡行人都不起,忽聞冰響一齊飛。」(秦觀《還自廣陵》)晚冬時節,水鳥相依,一聲冰響,群鳥驚飛。鴨子與小鳥同是春天的使者。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水檻遣心》)詩中出現的三種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黃熟時的節令特點。

黃巢《題菊花》說:「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菊花凋零,蝴蝶斂跡,雖不著一「秋」字,秋令的陣陣涼意卻撲面而來。

3、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提示春天的來臨。

二:
「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例如: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麻雀囤食要落雪。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

△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泥鰍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三:
克隆是什麼?克隆是無性繁殖的新興生物技術。在「克隆是什麼」一小節里,作者把這門科學技術說得淺顯易懂
首先,從我們容易理解的常見的生物現象寫起,「一個細菌經過20分鍾左右就可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凡此種種,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後代,這就是無性繁殖。」這樣就把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

接著,從詞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讓我們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的含義。緊承前文,文章對克隆的介紹又進一步,從植物「克隆」寫到動物的「克隆」。以「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猴毛變猴就是克隆猴」來作結,把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克隆鯽魚出世前後。這一節是對克隆實驗的簡要介紹和說明

這一節作者沒有以時間順序來寫克隆實驗,而是用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一條是以中外科學實驗為線索,這樣寫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一條是以實驗對象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來安排材料。這樣寫便於認清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兩條線索有機結合,大大增強了說明效果。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