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詩歌背景

詩歌背景

發布時間: 2020-12-25 23:58:49

1. 布蘭詩歌-詩歌的背景主要內容

布蘭詩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這波瀾壯闊的旋律。
它曾被許多媒體作為背景音樂。
比如傑克迅的音樂宣傳片的背景音樂就是布蘭詩歌。
還有ENIGMA第四張專集中的幾首歌曲都選用了它。
ERA的《THE MASS》也是改自布蘭詩歌。
不同的是原作是古典式的,而THE MASS是流行式的。
《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是一部十三世紀的神秘詩稿,它深藏在巴伐利亞修道院內多少世紀不為人知,一旦被公之於眾後震驚世人,它是目前所知的保存最為完整的也最具藝術價值的中世紀詩歌。

《布蘭詩歌》也稱為《博伊倫之歌》,是音樂史上的一部不朽傑作,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詩歌和戲劇出自13至14世紀的游盪詩人,他們是中世紀英國、法國及德國各地的流浪學者及神職人員,以寫作贊美酒及狂歡放盪生活的諷刺韻文和詩歌而著稱,《布蘭詩歌》集中體現了這些游盪詩人的創作風格。這些詩歌的主題和風格各不相同,其中既有酒歌、莊重的愛情詩和放縱的情歌,也有宗教詩篇和牧歌式的抒情詩,也有針對教堂和政府的諷刺詩。

二十世紀德國作曲家卡爾-奧爾夫(Carl Orff 1895—1982)長期生活在巴伐利亞,當他在1935年讀到《布蘭詩歌》時,受到極大震動,他以粗獷有力、熱情奔放的音樂賦予這部奇異的詩篇以新的、永恆的生命。他從這部詩稿中選取25首詩歌,譜成這部《布蘭詩歌》,分「春天」、「酒」、「愛」三個主題。

奧爾夫的《布蘭詩歌》於1936年完成,它的整個標題是《布蘭詩歌,為獨唱、合唱創作並伴有器樂及奇妙舞台場景的世俗歌曲》。是一部宏大的「情景康塔塔」,其龐大的編制中包括了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中音獨唱,含有一個小合唱隊和童聲合唱的大型合唱隊,有兩架鋼琴和一組五花八門的打擊樂器在內的大型管弦樂。這部宏偉作品於1937年6月8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演。它將人們帶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它的神奇的音樂以不可思議的力量喚醒了人性中歡樂的沖動。該作從問世和留下錄音以來,就一直成為最富感染力刺激性的經典合唱作品。它也是檢驗指揮、樂隊和歌唱家實力和配合能力的重要教材。

序詩部分壯美凝重,作曲家彷彿企圖藉助吟唱與諦聽來建立起一座神廟;正歌的第一部分「春天」,輕快、明亮中蘊涵著悠遠,合唱男女聲部交替呈現宛如時序中的晝夜變化;第二部分「酒館」則是一片世俗景象,唱腔中運用優伶式的假聲與轉調,有如在描繪一個假面聚會的場景中人們醉生夢死的世態;但奇怪地是,歡騰的場面似有幽靈掠過的陰冷;第三部分「愛」中,有著對愛的渴望的宣洩和對愛的憂傷的贊美,以及對情慾的質朴的歌唱,其中,女聲吟唱「In truitina」(In the balance)華美而凄艷,已經成為演唱會中的經典保留曲目。

作曲家卡爾-奧爾夫在繼承古典作曲法基礎上加入新式旋律,他在「表現主義」的影響下運用了新原始主義元素,節奏上加重打擊樂成分,使《布蘭詩歌》將中世紀的游吟與現代歌詠結合得非常完美。作品結合合唱團、女高音、男中音、男高音與假聲男高音的演唱,是二十世紀最受歡迎的合唱音樂。

《布蘭詩歌》充滿了令人驚奇的成分和戲劇性,它大開大闔,既有雄壯的吶喊,又有委婉的詠嘆,猶如洶涌的急流撞向岩石發出澎湃的聲響,又如潺潺小溪蜿蜒地流向柔軟的草灘。樂隊與唱詠交相輝映;令人震撼的打擊樂像是命運的召喚,有著強烈的扣擊靈魂的效果。《布蘭詩歌》是一曲對生命的贊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視。它在三個主題引導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動機,調性既有著世俗的歡樂成分,又有著史詩般的恢弘氣勢。其中所隱含的真正的動機,則是對短暫人生的垂憐、惋惜和哀嘆。借用里爾克的詩句來描繪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憐憫之神,他來時威風凜凜,光芒/耀眼地向周圍傳播,跟諸神一樣。/比吹著安穩的大船的風更強。

這是其中最恢弘的第一節(亦是最後一節):
噢 命運女神(O Fortuna)的中文譯文:
噢 命運女神,
(你)像月亮一樣,
不斷改變
永遠漸盈漸缺,
可恨的生命,
先打壓你,
後安撫你,
像奇妙一樣,
貧困,
權力,
都像冰溶化。
恐怖和空虛的命運,
你是旋轉得令人頭昏腦脹的車輪!
你是陰險的!
幸福是失敗的,
也永遠消失於無形,
被你藏於影中!
被你遮蔽!
我也被你折磨!
兜兜轉轉後,
我都將一切都交付你的惡毒!
命運對抗著我!
我的體格,
我的人格,
我被你驅使著!
被你壓制著!
永遠被你奴役著!
在這小時,
無需延遲,
把弦扯掉,
因為命運正打擊弄弦人,
每一個人都跟我一起哭吧!

2. 關於詩歌背景

這詩是寫徵人懷念鄉土的心情的。徵人遠離家鄉,那種悲痛的心情,好像車輪一樣滾來滾去。在漢代的戰爭中,許多農民被迫去當兵或做勞役,結果不是命喪疆場,腐肉為烏所啄,便是漂流異鄉,難得與家人團聚。這首詩以樸素的語言表達沉痛的感情,真切地展示了人們生離死別,顛沛流離的畫面這首古辭收在《樂府詩集·雜曲歌辭》中,寫遊子思鄉不得歸的悲哀。「悲歌可以當泣」,詩一開頭,劈頭劈腦攔腰斬斷許多內容,不難理解,這位悲歌者在此之前不知哭泣過多少回了,由於太傷心,以至最後以放聲悲歌代替哭泣,他為何這樣悲哀?
「遠望可以當歸」,原來是一位遊子,他遠離故鄉,無法還鄉,只好以望鄉來代替還鄉了。真的「遠望可以當歸」嗎?只是聊以解憂,無可奈何罷了。這兩句把許許多多人的生活體驗作了典型的藝術概括,是最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所以成為千古名句

「思念故鄉,鬱郁累累」,這是承接「遠望」寫遠望所見,見到了故鄉嗎?沒有。鬱郁,是寫草木鬱郁蔥蔥。累累是寫山崗累累。「嶺樹重遮千里目」,茫茫的草木,重重的山崗遮住瞭望眼,故鄉何在?親人何在?

「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這兩句是寫思鄉而未還鄉的原因。家裡已經沒有親人了,哪裡還有家?無家可歸。即便是有家可歸,也回不去,因為「欲渡河無船」。所謂「欲渡河無船」,不僅僅是指眼前無船可渡,而是說自己處處受阻,前途坎坷,走投無路的意思。張衡在《四愁詩》中說:「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坂長」,「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紛紛」。連結用東西南北四個比喻來象徵自己有志難伸,憂傷失意。李白在《行路難》中說「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以行路難象徵人生道路的艱難。「欲渡河無船」也應作如是觀,是這位遊子悲慘命運的形象寫照。這正是他思鄉、望鄉的根本原因。這樣寫,就比《艷歌行》要沉痛得多了。

「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他的思鄉之情,他的痛苦遭遇,很想向人訴說,但有許多難言之隱,不敢亂說,只好悶在心中,萬分痛苦,就像車輪在腸子里轉動一般,陣陣絞痛。

這首詩和《古歌·秋風蕭蕭愁殺人》在思想內容上相似。最後兩句均是「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但《古歌》是觸景生情,而這首詩,既不寫景,也不敘事,它以肺腑之言,真摯的感情痛苦的體驗而動人心弦。可以說,抒情詩的意境,並不在於寫景和敘事,只要感情真摯感人能引起共鳴,那麼詩的意境就在不同的讀者的腦海中幻化為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了。
看看行嗎!

3. 詩歌創作的故事及其背景資料

關於古代詩人詩歌創作的相關故事具體如下:

1、《七步詩》的故事: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釵頭鳳》陸游的故事:
釵頭鳳——唐婉 ,陸游,他們都寫了一首詩以《釵頭鳳》為題,講述了兩個人的相愛而不能在一起的感受,陸游愛著表妹唐婉,唐婉也愛著陸游,可是由於陸游的母親不喜歡唐婉使得他們不能在一起,陸游的表妹,陸游母舅唐誠女兒,自幼文靜靈秀,才華橫溢。陸家曾以一隻精美無比的家傳鳳釵作信物,與唐家訂親。陸游二十歲(紹興十四)與唐婉結合。不料唐婉的才華橫溢與陸游的親密感情,引起了陸母的不滿(女子無才便是德),後陸母認為唐婉把兒子的前程耽誤殆盡,遂命陸游休了唐婉。陸游曾另築別院安置唐婉,其母察覺後,命陸游另娶一位溫順本分的王氏女為妻。唐婉而後由家人作主嫁給了皇家後裔同郡士人趙士程。公元1155年(紹興二十年),禮部會試失利後陸游到沈園去遊玩,偶然遇見了唐琬,兩個人都非常難過。陸游感傷地在牆上題了一首《釵頭鳳》 (紅酥手)詞。1156年,唐婉再次來到沈園瞥見陸游的題詞,不由感慨萬千,於是和了一闕《釵頭鳳》(世情薄)。隨後不久便抑鬱而終。

4. 劉禹錫詩歌寫作背景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他是匈奴族後裔,七世祖劉亮隨魏孝文帝遷洛陽,始改漢姓。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寓居嘉興(今屬浙江)。劉禹錫出生在嘉興,19歲左右游學長安。貞元九年與柳宗元同榜登進士第,接著又登宏詞科。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開始踏上仕途。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書記,參與討伐徐州亂軍。十八年調任渭南縣主簿。次年任監察御史。貞元二十一年(當年八月改元永貞)一月,德宗死,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劉禹錫當時任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與王叔文、王□、柳宗元同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稱為「二王劉柳」。革新只進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鎮的強烈反對。順宗被迫退位,憲宗即位。九月,革新失敗,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初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行至江陵,再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元和九年十二月,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劉禹錫寫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得罪執政,被外放為連州刺史。後來又擔任過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寶歷二年冬,從和州奉召回洛陽。二十二年的貶謫生涯至此結束。大和元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長安,就寫了《再游玄都觀絕句》,表現了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以後歷官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 (836)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閑職。會昌元年(841),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詩歌創作 劉禹錫生前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白」。白居易則稱他為「詩豪」,推崇備至。他的詩歌,傳誦之作極多。劉禹錫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編其著述為「四十通」,又刪取四分之一為「集略」。這是最早的劉禹錫集和選本,今都不傳。《新唐書·藝文志》載《劉禹錫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遺佚,輯為《外集》10卷,但仍有遺漏。現存劉禹錫集古本主要有三種:①清代避暑山莊舊藏宋紹興八年(1138)董□刻本,題為《劉賓客文集》,屬小字本,今有徐鴻寶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陸游據董本重刻,稱「浙本」。明清以來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屬於這個系統。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蘭館所藏宋刻本,題為《劉夢得文集》,屬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務印書館縮印本。③北京圖書館所藏宋刻殘本《劉夢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兩代的毛晉、惠棟、何焯、馮浩、黃丕烈等人曾對劉禹錫集作過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數是抄本,流傳不廣。現通行劉禹錫集版本:《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四部備要》本《劉賓客文集》,《叢書集成》本《劉賓客文集》。此外,尚有校點本《劉禹錫集》。 劉禹錫的生平事跡,見於新、舊《唐書》本傳,唐韋絢編《劉賓客嘉話錄》(一稱《劉公嘉話錄》),記錄了劉禹錫晚年有關創作、學問等方面的談話,頗具資料價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劉禹錫年譜

5. 詩歌歡樂頌創作的背景

歷史評論來看,這部作品在諸多方面都算不上貝多芬交響作品中的上等之作,但是作曲家本人還是比較喜歡她。其實《戰爭交響曲》原本只是一首普通的樂曲,但是貝多芬為了使其能夠以宏大的氣勢出現在音樂會舞台上,花了不少精力將之改編為管弦樂曲,甚至加上了「交響曲」的頭銜。由此可見,貝多芬對於拿破崙背叛革命,繼而侵略歐洲各國的行為感到極度憤慨。所以當拿破崙戰敗之後,作曲家也非常想用音樂把此時此刻自己激昂的感受描寫下來,並流傳下去。不過可惜的是,《戰爭交響曲》和貝多芬其他交響曲深刻的思想性相比,顯得過於膚淺。而且過了數年以後,貝多芬自己也意識到了這部作品的粗糙之處,甚至自己為之檢討過。雖然作品當時紅極一時,但如今和貝多芬其他九首交響曲被成百上千次錄音的「待遇」相比,《戰爭交響曲》的錄音如今是相對比較少的。 《戰爭交響曲》雖然只是「曇花一現」的應景作品,但是在當年卻給貝多芬帶來了更高的聲譽。在1813年12月8日貝多芬作品的專場音樂會上,作曲家親自上陣擔任指揮。兩部重頭作品被上演——創作於前一年的《第七交響曲》直到這一天才真正公開首演,而《戰爭交響曲》更是作為貝多芬的新作第一時間展現在維也納聽眾面前。這是一場極其成功的音樂會,貝多芬的作曲才能、指揮才能被全面展現在聽眾們面前!《第七交響曲》更受到了普遍贊譽,不得不加演「小塊板」樂章。沉浸在戰爭勝利歡樂中的人們對《戰爭交響曲》更是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熱情。 說起來是可笑的,很多樂評人士對《戰爭交響曲》的藝術價值不屑一顧,而且貝多芬本人也承認這部作品存在不少「粗淺」的地方。但是正是因為這部作品,使得貝多芬在維也納、在歐洲大眾心目的地位再次上升到一個新高度。這個時候的貝多芬幾乎被榮耀和光輝充斥著,總算使得處於生活困境中的作曲家得到了心靈上的慰藉,至少自己的音樂能夠被更多的人肯定。這時候貝多芬的創作慾望重新被喚起,一部又一部新作問世了,音樂會也一場接一場的被要求加演。1814年2月7日的音樂會上,《第八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聽眾竟然達到5000多人,這個數字即使放在現在,都是異常驚人的!在此後的一兩個月內,《戰爭交響曲》也在不斷地被上演,似乎大家永遠聽不夠。
貝多芬的d小調第九交響曲完成於1824年2月,最初沒有標題,後人加了一個很拗口的標題「最後有席勒的歡樂頌合唱曲的交響曲」,英國人習慣於稱它為「合唱交響曲」。應該說,這是第一次把人聲引入交響曲的創作,當時引起了音樂界的軒然大波。
貝多芬一向喜愛席勒的作品,尤其是《歡樂頌》。傳說19歲時,貝多芬就起意用音樂來表現這首頌歌。從1809年開始,貝多芬不斷地思考這部交響曲的構架,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不斷反映出對第四樂章合唱主題的構想。但是直到1822年,才開始正式寫作,並在兩年後完工。
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這部人類音樂史上的巨著首演了。貝多芬由於已經全聾無法擔綱指揮,只得坐在樂隊中。由於此前他全聾時指揮演出出現過差錯,他只敢背對觀眾坐著。這部偉大的作品首演異常成功,可是此時的貝多芬,已經無法聽到觀眾的熱烈掌聲和歡呼了。直到一位樂手讓他轉過身來,他才了解到自己的成功,並且激動得熱淚盈眶。
可是,又有誰記得,當這部交響曲的首演取得了藝術上的巨大成功後,扣除演出費用,作曲家只拿到了可憐的420古爾登的酬金,還不包括需要支付的雜七雜八的零星用度。當朋友們把帳單遞給貝多芬時,作曲家跨掉了……
當時的貝多芬,正處在精神和物質生活極其困難的時期。19世紀20年代初的歐洲,正是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後,四大強國在維也納會議上決定恢復封建君主制,並且迅速成立神聖同盟,四處鎮壓歐洲的時期。而貝多芬自己,貧病交加,還要費心費力去關心他那個不成器的侄子。就在這種狀況下,貝多芬仍然創作出了這部人類歡樂的最強音!

6. 黃鶴樓崔顥詩歌背景以及翻譯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記》);又傳說費禕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這首詩詩就是從樓名之由來寫起的。詩人登臨黃鶴樓,覽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詩興大作,創作了這首詩。

全詩如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文如下: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盪盪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

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

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6)詩歌背景擴展閱讀:

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

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

以豐富的想像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蒼涼。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推崇,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

7. 辛棄疾的著名詩歌及詩歌背景

第十四講

辛棄疾和豪放詞派

辛棄疾的「英雄之詞」

「別立一宗」的稼軒詞

辛派詞人

南宋前期,由於時代的巨大變動,從廣大民眾到士大夫中的一部分有識之士,都發出了抵抗侵略、保衛祖國的強烈呼聲。這種精神反映到文學作品裡來,就匯成了愛國主義的主流,一向以抒寫個人生活情感為主的詞,也開始表現出鮮明的政治傾向。以辛棄疾為主的豪放詞派上承蘇軾,以南宋初一些中興名臣為之先驅,以陸游、陳亮等愛國志士為之羽翼,代表民族的正氣,唱出了南宋前期的時代最強音。到南宋後期仍不乏有力的繼承者,其餘波一直影響到宋末元初。

一 辛棄疾的「英雄之詞」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濟南人。與一般的文人詞客不同,他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有將相之才。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都有精到的見解,又有軍人的勇武精神和敢作敢為的魄力。他年輕時在北方組織了一支抗金義軍,參加農民領袖耿京的隊伍,後來耿京被叛徒出賣,他赤手空拳率領五十騎,在五萬人的敵營中縛取叛徒,並號召上萬士兵反正,帶領他們投奔南宋。他為朝廷上《美芹十論》和《九議》,提出符合強弱消長之勢的北伐方案,也表現出他善於用兵的遠見卓識。但在主和派得勢的南宋小朝廷,他得不到重用,只在建康、江西、湖北、湖南做過幾任地方官。政治地位十分孤危。從43歲起,閑居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饒),二十年中被棄置不用。中間僅一度擔任過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撫使。64歲時重被起用,任浙東安撫使和鎮江知府,但不久又被罷免。只得再回鉛山賦閑。四年後齎志而沒。有《稼軒詞》。

一生不平凡的經歷加上政治上遭受的壓抑,使辛棄疾在詞中充分表現了英雄之才、忠義之心和剛正之氣。他的詞數量很多,今傳六百二十多首。內容廣闊,題材多樣,弔古傷時,談禪說理,評論政治,歌詠山水,無所不寫。主要反映了以下幾方面的思想感情。

首先,抒寫熱望恢復祖國河山的壯志豪情以及英雄失路、有志難成的憂憤不平:英雄主義精神是辛棄疾詞的基調。他力求把愛國壯志化為戰斗行動,在統一祖國的不世功業中,實現自己的抱負。他對於自己挽回國家命運的才能充滿了信心:「正目斷,關河路絕。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袖裡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滿江紅》)。在《水龍吟》一詞中,他借祝壽抒寫了自己報國的雄心: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1〕,可憐依舊!夷甫諸人〔2〕,神州沈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況有文章山斗,對桐蔭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犇走。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3〕。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這首詞題為「為韓南澗尚書壽,甲辰歲」。韓尚書即韓元吉,號南澗。宋孝宗時官至吏部尚書,也是主戰派。甲辰歲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辛棄疾這時45歲。開頭用晉元帝南渡建立東晉的典故,直率地道出他對南宋政權缺乏經綸之才的失望。因而慨然以萬里平戎的功名自許。盡管被劾落職,他仍然以「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己任。這種強烈要求建立功名的願望並非盡出於個人立身揚名的動機,而是以詞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為出發點的。他在許多作品中表現了無法忍受南北分裂的痛苦心情和對北方故土的深切懷念。《賀新郎》(送杜叔高):「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銷殘戰骨。嘆夷甫諸人清絕!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著名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追懷南宋建炎年間金兵追擊隆裕太後直到江西造口(今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里)的往事,想到中原至今尚未恢復的現實,即景抒情: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郁孤台在今贛州市西南,贛江經過台下向北流去,與袁江合流的地方名為清江。詞人想到江水中流淌著無數逃難行人的淚水,感慨南宋小朝廷經過幾近滅亡的顛沛流離,尚不思恢復。遮斷人們遙望長安視線的青山,就像阻攔恢復大業的種種障礙。詞人雖然堅信人們嚮往統一的心願像江水東流一樣無法遮斷,但是深山裡傳來的鷓鴣聲,彷彿又在提醒著目前「行不得也哥哥」的艱難處境。

在主和派的壓制下,辛棄疾渡江南來的理想逐漸幻滅,因此更多的詞抒寫了壯志難酬的苦悶。馳騁沙場的願望只能在對從前戰斗生活的追想中實現。《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4〕,五十弦翻塞外聲〔5〕,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6〕,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作者以飛快的節奏將當年率領部下宿營練兵、躍馬橫戈的戰斗生活寫得龍騰虎躍,氣勢如霹靂閃電。然而這一切都已成為醉夢中的回憶。了卻恢復大業、名垂青史的幻想被年華老大、不受知遇的現實無情地粉碎了。《鷓鴣天》: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7〕。燕兵夜娖銀胡ttt 〔8〕,漢箭朝飛金僕姑〔9〕。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宇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詞題說:「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寫的是懷念昔日帶領上萬士兵投奔南宋,突破金兵封鎖的激烈戰斗場面。然而空有恢復的雄謀大略,卻只能在歸耕生活中消磨歲月:「雕弓掛壁無用,照影落青苔」(《水調歌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滿江紅》)。辛詞里這種感情熾烈、踔厲風發的英雄氣概,與他一生立身行事相表裡,是他一生肝膽的寫照,而他到遲暮之年仍不能實現自己恢復中原之志的悲劇結局,又使這種豪語壯氣中充溢著郁怒悲涼的情緒,從而形成了辛棄疾「英雄之詞」悲壯激烈的獨特基調。

其次,辛棄疾在一些詞里委婉地諷刺了南宋君臣苟安求和、屈辱妥協的腐朽本質:辛棄疾是北人南下,沒有政治背景,處境孤危,因而常用比興和歷史典故含蓄地譏刺朝廷的投降政策。「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 (《水龍吟》)挖苦南宋君臣只是些苟安求和的庸碌之輩,找不出幾個經邦濟世之才。他多次把主和派比做西晉清談誤國的王夷甫(王衍),借兩晉故事揭露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無能:「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陸沉,幾曾回首?」(《水龍吟》)「嘆夷甫諸人清絕!」(《賀新郎》)雖然長安父老盼望恢復,可是和議派只會像王夷甫那樣清談誤國。「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木蘭花慢》)。他感嘆像漢代蕭何追韓信那樣重用創業之才的歷史再不會在今天重現:「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賀新郎》)。他反用蒸王派郭隗求千里馬的故事,指出汗血寶馬被用來拖笨重的鹽車,千里以外來投奔的駿馬變成一堆無用的骨頭。他譏諷南宋偏安一隅是「剩水殘山無態度」(《摸魚兒》),將萎靡

膽怯、不思振作的主和派比做凍了的芋頭和秋後摘剩的小瓜:「世上兒曹多蓄縮,凍芋旁堆秋瓞」(《念奴嬌》)。這些諷刺雖較隱晦,但仍富於強烈的批判意義。

再次,由於辛棄疾一生中許多歲月在隱居中渡過,因此有很多作品抒寫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流連詩酒、嘯傲溪山的情懷:辛棄疾在42歲時因言官彈劾落職,退居江西上饒帶湖,二十年內閑散在家。其志其情雖始終不在松竹鷗鷺,但長期閑居的生活也使他出色地描繪了一些清新活潑的田園風景畫。如《丑奴兒近》:..............................

還有很多請你自己看吧:
http://210.46.97.179/cyjy/carve/book/ts/14.asp

8. 《你是人間四月天》詩歌內容,詩歌創作背景。

一、內容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雲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

你是天真,庄嚴,你是夜夜的月圓。雪化後那片鵝黃,你象;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

柔嫩喜悅,水光浮動著你夢中期待白蓮。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選自《學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

二、背景

關於本詩的創作意圖,有兩種說法:一是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為兒子的出生而作。

對此,其子梁從誡在《倏忽人間四月天》中說:「父親曾告訴我,《你是人間四月天》是母親在我出生後的喜悅中為我而作的,但母親自己從未對我說起過這件事。」

(8)詩歌背景擴展閱讀

林徽因文學作品

在文學方面,林徽因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代表作有《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詩集》(1985年)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雙清別墅附近平房養病。

先後發表詩《那一晚》 《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個夏夜》《笑》《深夜裡聽到樂聲》《情願》及短篇小說《窘》,《一天》《激昂》《晝夢》《瞑想》等詩篇幾十首;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窘》。另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陽光》等。

媒體評論

林徽因,我國第一位傑出的女建築學家及作家,是「中國一代才女」,「曠世才情,風華絕代」,在她身上所透出的才氣、美質與她的作品一樣,都為當世仰嘆。——胡適

林徽因就像一團帶電的雲,裹挾著空氣中的電流,放射著耀眼的火花。——美國著名學者費正清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摯友金岳霖

9. 詩歌《歲月》寫作背景

我尋找著
不停的尋找著
在老樹的枯枝間
在磨損的石階上
在剝落的斷壁里內
在發黃的相冊中
執著的尋容找著
可我怎麼就找不著你呢
逝去的歲月
你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我在故鄉的泥土中尋找兒時的知音
我在校園的曲徑上尋找青春的歲月
我在飽經滄桑的容顏里尋找少年的萬丈豪情
可我怎麼也找不著我留戀的歲月
只有在無奈的嘆息中惆悵彳亍著
我也曾在大漠邊關的古戰場
尋找金戈鐵馬的悲壯
我也曾在六朝古都的深宮中
尋找哀怨的低吟
我也曾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
尋找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
可我還是沒有找到我的思念的歲月
只有磨破的雙腳
呆滯了的目光
我卻時時感覺你的存在
我在沙沙的落葉聲中
聽到你的足音
我問落葉
落葉說
你在時光的河裡
我在潺潺的流水裡望見你的背影
我問流水
流水說
你在飄逝的風里
我問風兒
風悄悄的對我說
過去了,已經都過去了
過去了嗎?我老去的時間
嚴冬進了
冰雪消了
大地暖了
新枝綠了
可是
我的歲月,你在哪裡?
難道就這樣匆匆的走了
永遠也不會回來

也許有一天
我們還會在夢中相逢
那(nei)時,我要緊緊的擁著你
再也不讓你悄悄的溜走
我的歲月

10. 自題小像的詩歌背景

1、背景

這首詩寫於1903年前後,這個時候是中國處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人民生活異常痛苦的年代。自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閉關自守的局面被沖破之後,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日益顯露,不斷進行瘋狂的侵略。

富有革命傳統的中國人民則不甘忍受凌辱和壓迫,英勇的抗擊八國聯軍,反對帝國主義侵略。1901年,斗爭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孫中山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運動蓬勃發展。

這時革命黨人以日本東京為活動中心,大力宣傳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的政治主張和革命思想,愛國的留日學生紛紛響應,出版報紙、雜志、書籍,進行革命宣傳,號召人民決不做「清政府刀頭之餓鬼」,要充當「革命之驍將」。

作者魯迅在1902年懷著滿腔愛國熱忱到日本。他一到日本,就積極投入到這一反清愛國革命活動。1903年,他在《浙江潮》上發表了《斯巴達之魂》歌頌斯巴達人以生命和鮮血抗擊侵略者,藉以抨擊清朝統治者的喪權辱國,喚醒中國人民起來斗爭,並毅然剪掉象徵封建傳統和種族壓迫的辮子。

在一張剪掉辮子的照片背面題寫了這首詩送與好友許壽裳,以表達自己為國捐軀、矢志不移的決心。

2、原文

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3、釋義

我的心無法逃避愛神射來的神箭,我熾愛著仍遭受侵略和封建壓迫的家園。

這份情感寄託給天上的星星卻沒有人明了,我誓將我的一腔熱血報效我的祖國。

4、作者

近代魯迅

(10)詩歌背景擴展閱讀

一、賞析

這首詩的第一句作者傾吐自己內心蓄積的愛國感情,第二句敘述自己愛憎的原因,第三句總括前兩句內容,並作了轉折,流露出感到「同胞未醒」的苦悶憂慮,尾句是為國獻身的誓言,表達了作者同帝國主義列強斗爭的決心和為國捐軀的精神。全詩誠摯懇切,雄健激昂,結構嚴謹。

二、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校(現東北大學)。

「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民國七年(1918年)5月,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民國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授中國小說史,6月,讀《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盛贊譯者。9月,發表小說《風波》。

民國十二年(1923年),8月,小說集《吶喊》出版;與弟弟周作人分居,遷至西四塔胡同61號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後怎樣》演講,兼任女師大,世界語學校教師;《中國小說史略》上冊出版。

民國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講《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8月返京。11月,《語絲》周刊出版,魯迅在首期發表《論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魯迅成為《語絲》作家群的主將之一。

民國十四年(1925年),「女師大風潮」進一步升級,魯迅因支持進步學生正義斗爭被教育總長章士釗免除僉事職務,同年,魯迅向平政院狀告章士釗。

民國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慘案」發生。4月,魯迅作《死地》《記念劉和珍君》等抨擊段祺瑞政府屠殺學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難於山本醫院。避難期間筆耕不輟。8月,《彷徨》出版,赴廈門大學任國文系教授。12月辭職。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學任教。3月,與中共兩廣區委書記陳延年會見。4月1日,赴黃埔軍校發表演講《革命時代的文學》,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29日,營救進步學生無果憤然辭職。8月,發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

9月,致信台靜農,拒絕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離開廣州赴上海,並與許廣平在上海開始同居生活。12月,與梁實秋等人就「第三種人」、「自由人」發生論爭,雙方爭論持久,影響巨大。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