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運用反復手法的詩句

運用反復手法的詩句

發布時間: 2020-12-18 04:40:41

Ⅰ 運用反復手法的詩句


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
」版。「權知否?知否?應是
。」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鸞歌鳳。
長記別伊時,和淚出門相送。
如夢,如夢,
落花煙重。

採桑子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

,卻道

Ⅱ 《周總理你在哪裡》一詩中運用了擬人和反復修辭手法的一節詩句

廣場回答:
「呵,輕些呵,輕些,
他正在中南海接見外賓,
他正在政治局出席會議……」
總理呵,我們的好總理!

Ⅲ 高中必背古詩文中,常會有「唯」和「惟」兩個字出現。誰有這些句子的總結整理

用「唯」字的詩句:

《琵琶行 》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白話釋義:

一曲終了她對准琴弦中心劃撥;四弦一聲轟鳴好像撕裂了布帛

東船西舫人們都靜悄悄地聆聽;只見江心之中映著白白秋月影。

用「惟」字的詩句:

《離騷》【作者】屈原【朝代】先秦

民好惡其不同兮,惟此黨人其獨異!

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白話釋義:

人們的好惡本來不相同,只是這邦小人更加怪異。

人人都把艾草掛滿腰間,說幽蘭是不可佩的東西。

(3)運用反復手法的詩句擴展閱讀

《離騷》寫作背景:

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詩篇,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此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前半篇反復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願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

後半篇通過神遊天界、追求實現理想和失敗後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詩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像,形成絢爛的文采和宏偉的結構,表現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並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於《離騷》的創作年代,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里說:「屈原放逐,著《離騷》。」據此則當作於屈原放逐後。今人對此說法不一,有說作於楚懷王時屈原被疏遠後,還是作於楚頃襄王時屈原被流放後,有說作於懷王末頃襄王初,有說始作於懷王時而成於頃襄王初,迄無定論。寫作時間當在秋天。

關於《離騷》的創作緣由,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又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屈原的「憂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離騷》就是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而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由於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它為詩人的自敘傳。

Ⅳ 古詩詞善用修辭,一般常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

1、具體有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復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較喻(又名強喻)、譬喻、飾喻、引喻、隱喻。

2、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徵、寄寓(寄託),互文,設問,反問,引用,等

3、特殊性描寫方法:

a. 有白描,比擬(又名比體),避復,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襯托(又名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又名聯珠、頂針),對比,對仗(又名對偶、排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並提、合敘、合說);

b. 有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迴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

c. 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又名聯珠),諧音,歇後,象徵,鑲嵌,析字,委婉(又分為:迂迴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文,復踏。

二、最常用的八種修辭方法

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

1. 比喻:用具體常見的事物、情境或道理來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辭方法。

【作用】:可使語言形象、生動,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2. 擬人: 擬物為人,把事物人格化,將它寫成和人一樣有感情、有行為的修辭方法。

【作用】:增強語言親切感、形象性,使讀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鮮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3. 誇張:運用豐富的想像,為了更突出、鮮明地勾畫某一事物而對其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傳神的擴大或縮小描述的修辭方法。

【作用】:可以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徵或在增強讀者對作者主觀感情、態度和理解上起積極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4. 排比: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基本相同或相似、語氣基本一致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或短語遞相排列,用來表達相近或相關語意的修辭方法。

【作用】:便於把復雜的內容表達得比較集中、透徹、感情強烈,使氣勢貫通、流暢,使形式整齊,音節響亮。

【例句】:他不能抬頭,不能睜眼,不能呼吸,不能邁步。
5. 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內容關聯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辭方法。

【作用】:從形式上看句式整齊,增強語言的形式美;從內容上看,凝練集中,概括力強,加強了語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韻和諧,節奏鮮明,讀來琅琅上口,意義嚴謹而又富有表現力。

【例句】:(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6. 反復:根據表達的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一種修辭方法。包括連續反復和間隔反復。

【作用】:可以強調突出某一事物,表達綿綿不斷的情思或加強語氣,突出感情。

【例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7. 設問:先提出問題,然後緊接著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的修辭方法。

【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點,增強語言氣勢,引起讀者注意,發人深思,有助於更好地抒情論理;同時可使行文有波瀾,達到生動、不呆板的效果。

【例句】: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8. 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它的特點是用肯定的語氣表達否定的內容;用否定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內容。

【作用】:增強語言氣勢,可以使確定的意思得到增強,不容置疑,語感強,富有感染力。

【例句】:你不覺得我們的戰士是可愛的嗎?你不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自豪嗎?

Ⅳ 詩歌修辭及其作用

結合具體作品,分析作品中的抒情話語方式及其表達效果。

常見的抒情話語方式有比喻與象徵、誇張與對比、悖論與反諷、反復與對偶等方式,這里的比喻、象徵和反諷等概念,在第三章第四節曾從整個文學創作的語言技巧上描述過,下面有關這三個概念的說明只是從抒情文學的話語方式的角度展開的。

(一)比喻與象徵

比喻是借它物來表現此物的一種抒情話語形式,它可以把抽象化為形象,從而將詩人理念化的哲理感悟或抽象化情感感悟形象化地傳達出來。這樣,比喻就成了化虛為實的一種重要的抒情手段。曹植的《釋愁文》寫道:「愁之為物,惟惚惟恍。不招自來,推之弗往。尋之不知其際,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長夜,或群或黨。去來無方,亂我精爽。」這里,他把「愁」比成了某種莫名其妙的東西,可「推」,可「握」,能來能去,能多能少,從而將某種「愁」的無形心理物質化、形象化了。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庾信】「誰知一寸心,乃有萬斛愁」,「愁」可以量;李清照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可以載;李後主詞「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愁」可以剪。以上均是將對物的感覺用來比喻心中對愁的感覺,從而將「愁」物化、具體化、形象化。也有以自然之物直接喻「愁」而將其形象化的,如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當代詩中,餘光中的《鄉愁》亦為精品。「鄉愁」,本為一種摸不著、看不到的抽象情緒,詩人卻巧妙地運用比喻的手法,忽而把它化作「小小的郵票」,忽而把它化作「窄窄的船票」,忽而又將其大膽化作「矮矮的墳墓」,最後「鄉愁」竟成了「一灣淺淺的海峽」,以此形象地表達出那復雜的眷眷思念之情、戀戀不舍之意、拳拳孝子之心,最後將強烈的思鄉情緒推到極點,使作品產生出了迷人的藝術魅力。

象徵,是以具體事物或形象間接表現思想感情的一種抒情話語形式。「這一術語較為確當的含義應該是,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也要求給以充分注意。」[1]即作品中的象徵是用具體的形象或形象體系,來暗示性地意指這一形象或形象體系之外的事物或對象,它不僅表現自身所代表的事物的性質、意義,同時又能表現一種深遠的思想感情或抽象意義。而在這一類抒情性作品的解讀中,我們首先必須關注文本表層的形象解讀,然後再由表層進入深層象徵意蘊的體味與尋索。象徵這種抒情話語方式使抒情性作品語言更加凝練而情感內涵更加豐富含蓄,從而給讀者帶來更加廣闊的審美想像空間,在審美體驗中收到綿長而深遠的藝術效果。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詩句,都以其強烈的暗示性,成為典型的象徵性話語。我國古代抒情性作品中這種象徵性的抒情話語非常之多,而尤以山水田園詩為甚。在西方,進入20世紀,特別是【象徵主義】詩歌流派興起之後,作為一種表情形態的象徵更是備受推崇。在【波德萊爾】、【艾略特】等象徵派大師們那裡,象徵成為一種用有聲有色的鮮明物象來暗示心靈世界的詩學原則。這「有聲有色的鮮明物象」即為象徵本體,正是通過它暗示著心靈世界、傳達著某種普遍性的情感意義。如【周敦頤】筆下的「蓮」,茅盾筆下的「白楊」,柯羅連科的「火光」,【賈平凹】的「丑石」,以至於【波德萊爾】加在我們每個人背上的「怪獸」……

比喻和象徵的表達效果——形象而又含蓄,並以此開拓出更為廣闊的審美想像空間,誘發讀者進行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理性思考,從而獲得更多的審美享受。

(二)誇張與對比

誇張,運用想像與變形,誇大事物的某些特徵,以為表達情感服務的一種抒情話語形式。誇張,往往是「精言不能追其極」的情況下所採取的「壯言可以喻其真」的藝術手段,表達的是一種本質的、心理層面的真實。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出塞》)等。以上詩句中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正是誇張所帶來的藝術效果。清代文學家葉燮就此評論說:「決不能有其事,實為情至之語。」[2]可見,誇張是服務於情感的需要的。在「黃河之水天上來」中,詩人所要表現的是面對奔騰呼嘯的黃河時的某種強烈的心理感受,而並非在考察黃河之源;「霜皮溜雨四十圍」強調的是於高大偉岸的古柏前詩人的某種特定心理感覺,而並非確指古柏的高度及其粗細;而「春風不度玉門關」則強調了關外的荒涼及駐守在關外的士兵的愁苦,因為玉門關外怎會真的沒有春天呢?抒情性作品中往往運用這種誇張的手法,寫出事實上看似不大合邏輯的事,而抒情者卻恰恰可以通過這些准確地表達出某種真切的情感。由於感情是真切的,抒情話語中那些不大合邏輯的事實也變成合理的和真實的了,即我們所說的藝術真實。

對比,是把感覺特徵或寓意上相反的詞句組合在一起,形成對照,以強化語言表現力的一種抒情話語形式。作為一種美學法則,對比建立在人類思維中的對比聯想的基礎上。作為抒情話語,對比主要並不體現在形式上,而重在內容,只要在事物情理上形成強烈的對比,便能引起對比聯想,突出所要表現的對象,產生藝術感染力。有直接鮮明的對比,如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等。也有暗含於聯想所帶來的虛實之中的對比。如「遍身羅綺者,非是養蠶人」(張俞《蠶婦》)、「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隴西行》)等。而【元稹】的《行宮》中「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意蘊的傳達完全是通過聯想中的對比而完成的。今天的行宮是「寥落」的,以前呢?——盛衰之理;今日宮花怒放,過去呢?——自然永恆;今日宮女白頭,曾經呢?——青春易逝;另外,宮花怒放之「紅」,與白頭宮女之「白」,又形成了一層直接而鮮明的顏色對比。確實是「語少而意足,有無窮之味焉」。而這「無窮之味」正是建立在聯想基礎上的各種虛與實的對比之中的。

一般來講,作為抒情話語形式,誇張與對比在抒情過程中都起到了准確表達並強化情感內容的作用。藉助於形成誇張與對比的文學形象,情感內容的傳達既含蓄又強烈,審美空間得以拓展,藝術感染力大大加強。

(三)悖論與反諷

悖論,是指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同時出現在語句中,致使表面上自相矛盾,卻在更高的真實層面上表達出了情感的復雜狀態的一種抒情話語形式。如俄國詩人【涅克拉索夫】的詩句:「你又貧窮,又富有,/又強大,又孱弱,/俄羅斯,我的母親。」表面看來「貧窮」與「富有」是矛盾的,「強大」與「孱弱」是相對的,然而正是通過這種矛盾、相悖的話語組織,在更高意義上卻更加真實、准確地表達出了抒情者對於祖國的某種復雜的心理情感。我們再看《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一段抒情性很強的台詞:「啊!吵吵鬧鬧的相愛,親親熱熱的怨恨!啊,無中生有的一切!沉重的輕浮,嚴肅的狂妄,整齊的混亂,鉛鑄的羽毛,光明的煙霧,寒冷的火焰,憔悴的健康,永遠覺醒的睡眠,否定的存在!我感覺到的愛情正是這么一種東西……」羅密歐對愛情的感覺到底如何呢?也許從這段話中語言的互相沖突、互相排斥、互相抵消中我們能感受到某種對立的均衡,正是這種對立中的均衡准確地表達出了抒情主人公對愛情的復雜感受。事實上,現實世界、主觀人生中總是充滿著這樣或那樣的矛盾,這就決定了人們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復雜性和豐富性。悖論這種抒情話語形式,恰恰能夠准確地表達出人的極其復雜同時又極其豐富的內心世界。正如德國浪漫主義批評家F·史雷格爾所指出的:「世界在本質上是詭論性的,一種模稜的狀態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體性。」[3]

反諷,這類話語所表示的某些情感與評價往往與實際上暗含的情感與評價截然相反。它一般為強烈的義憤與嚴肅思考的產物。如聞一多《死水》: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銹出幾瓣桃花;

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黴菌給他蒸出些雲霞。

……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

看他造出個什麼世界。

詩中用「翡翠」、「桃花」、「羅綺」、「雲霞」等諸多美好的事物來寫這溝「死水」,把丑的東西寫得很美,所謂「以丑為美」。但我們發現,丑寫得越美,就越令人憎惡。而這種切齒的憎惡才是作者真正的情感。詩的結尾更是以這種反諷的方式、以憤激的情緒寫出了強烈不滿之中的對祖國最深摯的情感,從中我們看到了「愛之愈深,恨之愈切」的火一樣的愛國熱情。

悖論與反諷,作為抒情話語方式,能充分表達人們精神生活中的多重心理內涵、極其復雜甚至矛盾的人生體驗與感悟。反諷還能使思想情感的表達更鮮明更具戰鬥力。

(四)反復與對偶

反復,是指為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特意重復某個詞、短語、句子或某種句式。【戴望舒】的《雨巷》即為一典型。詩中有詞語的反復如「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短語的重復:「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句子或句式的反復如:「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這樣,《雨巷》從局部到整體都給人以某種情感上的回環往復,連綿不絕之感,大大強化了其抒情的審美效果。餘光中的《鄉愁》,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等都有如上特點。在有的作品中,反復還會使抒情者激越的感情得以盡情抒發,給人以痛快淋漓、強烈奔放之感。如郭沫若《女神》中的諸多詩篇。反復這種抒情話語形式,可以追溯到《詩經》中被廣泛使用的「重言」、「重章疊句」等。因此我們可以把它看做為一種古老的、頗具民族傳統的抒情話語方式。

對偶,是指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意義上密切相連的兩個短語或句子,對稱地排列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表情話語形式。在所有的抒情話語形式中,對偶最具民族特色。古代詩文中,多用對偶,以形成句式的工整、節奏的鮮明;通過對偶又可以把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意象組合在一起,使抒情者能夠打破時空限制,在更為廣闊的背景上自由抒發情感。「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一句是冬,一句是秋,一句是東南,一句是西北。在這里,對偶正如一座橋梁,將兩組不同的時間、空間意象組合在一起,在自由的想像中,情感得以盡情抒發。「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上句著眼於空間的廣闊,下句著眼於時間的悠長,以此表現出一派無邊無盡的秋色和深沉、綿長的情感。現代詩文中,對偶同樣被廣為使用,而且由於突破了種種傳統上的限制,使用更為靈活。對偶的獨特表現力體現在:形式上頗具樂感,節奏齊整,音調鏗鏘;內容上精煉濃縮,互為補充,含義豐富。

反復與對偶,這兩種頗具民族特色的抒情話語形式都與抒情語言的音樂性有關,它們的使用,使抒情性作品中情感的抒發更加充分、更具音樂美。

Ⅵ 運用呼告反復反問手法的詩

在「誦經典」、「唱紅歌」系列活動中,有打動你的文采斐然、情韻兼美或富有哲理的詩句、回歌詞嗎?請寫出一答句並簡要賞析。(4 分)
示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運用了設問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具體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心中的無限愁苦。

Ⅶ 運用反復修辭手法的詩歌 利用反復修辭手法的詩歌

1、《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於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2、《秦風·無衣》

先秦: 佚名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譯文: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戈與矛,殺敵與你同目標。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內衣。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矛與戟,出發與你在一起。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戰裙。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甲胄與刀兵,殺敵與你共前進。

3、《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代: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譯文: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4、《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應是常常想起一次郊遊,一玩就到日暮時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沒了興致才乘舟返回,卻迷途進入藕花池的深處。怎麼出去呢?怎麼出去呢?嘰喳聲驚叫聲劃船聲驚起了一灘鳴鷺。

5、《如夢令·春景》

宋代:秦觀

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

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

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

譯文:黃鶯用嘴銜過的花更加紅潤,燕子用尾點掃的水波泛起綠色的漣漪。天寒手冷,玉笙冰涼,但吹笙的人卻亢奮地吹起《小梅花》曲子,聲音宏亮悠揚, 響徹天空,聽者都感到激越、雄渾,春意盎然。這樣吹吠下去,這樣吹吠下去,一定會讓人和綠楊都會變得瀟灑清秀。

Ⅷ 古詩詞鑒賞題答法,(修辭種類,運用手法等)

詩歌鑒賞解題抄技巧襲(八型)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並准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