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詩歌煉句ppt

詩歌煉句ppt

發布時間: 2020-12-24 18:53:39

1. 分析詩歌的語言特色要從哪些方面

(1)平淡,也叫質朴,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回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答。(2)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3)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4)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5)簡潔,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欣賞詩歌,要注意詩歌作者的煉字、煉句,物象描寫中的動與靜,聲與寂,情與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襯、烘托,語序倒置的修辭色彩等。(6)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對作品的語言表現力作具體的、深入的挖掘,有助於准確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傾向,進入作品美的意境。

2. 詩歌賞析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 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工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么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實乃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麼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鬱頓挫。
【賞析一】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工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么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實乃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麼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鬱頓挫。 (張明非)
【賞析二】
杜甫共有四個弟弟。公元759年他西來秦州時只有最小的杜占同行,另外三個弟弟杜穎、杜觀、杜豐分別在河南山東客居。這首詩就是抒發對不在身邊的三個弟弟的思念。
全詩可分兩段。前四句是第一段,內容緊扣「月夜」,表面上寫景,實際上字里行間流露出「憶舍弟」的感情。「戍鼓斷人行」, 真實描繪了面臨戰爭威脅的邊城景象,這一句所烘托出的戰爭氣氛,也是詩人當時為什麼那樣深切懷念諸弟的原因之一。在章法上,這一句與後面的「有弟皆分散」、「況乃未休兵」相互照應,也使全詩脈絡連貫,條理清楚。
「邊秋一雁聲」從前句的地上寫到天空。邊地、秋日、雁聲都是引起人「倍思親」的原因。「一雁聲」三個字,還讓人想到古人稱兄弟為「雁行」的典故。這兩句從聽覺方面來寫,後兩句從視覺方面來寫,可謂有聲有色。「露從今夜白」,意思是露從今晚上開始才分外慘白。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詩人眼中,本來夜夜一樣潔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顯得格外蒼白,本來到處一樣的月亮,也只有故鄉的月亮最明亮。這兩句詩以「移情」的修辭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寫中融注了濃厚的主觀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隨情變,是詩人深切思念家鄉和親人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為千古傳頌的名句
最後四句為第二段,直接抒寫對舍弟們的懷念。 「有弟皆分散」,以致老家無人,又因為「無家」,所以想寫封信打聽一下分散各地的弟弟們的「死生」,也是沒有辦法的。「寄書長不達」正承「無家問死生」, 「況乃未休兵」又進一步申說:平時尚且如此,何況又值戰亂不已的時候呢!這四句層層緊逼,一環扣一環,真可以說是一氣呵成。
【賞析三】
這首詩的第一句「戍鼓斷人行」,在一開始就點出了「深夜」和「戰時」那種戒備森嚴、冷清的樣子。第二句的「邊秋」和「雁聲」則更加說明了他在懷念他的手足時候的季節和地點。當時的季節正好是秋天,花草樹木都開始凋謝,而自己又是身處在邊境,再加上孤雁凄慘的哀叫聲,就更令人覺得空虛寂寞了。
「露從今夜白」這一句,則是寫出了當時的節氣,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應,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由「白色」這個顏色來感受出當時那種冷清的樣子。最後四句,杜甫則是在描寫他思念兄弟的情懷。因為戰爭的關系,他和自己的弟弟們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無家」則讓人更覺得悲哀,因為他不僅和親人分離,連老家也都因為戰爭的關系而破壞了。最後兩句,他則描寫出因為戰爭的關系,又收不到家書,因此對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憂心的心情;特別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個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應,整首詩在情感的表達上非常的完整。
唐詩手札:
梁啟超在「情聖杜甫」一文里曾這么寫道:「我以為工部最少可以當得起情聖的徽號,因為他的情感的內容,是極豐富的,極真實的,極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極熟練,能鞭辟到深處,能將他全部反映不走樣子,能像電氣一般一振一盪的打到別人的心弦上。中國文學界寫情聖手,沒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聖」。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杜甫,其實也沒什麼錯,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卻是極寬廣、極深厚的那種,是「人民愛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詩篇能寫的好,能像電氣一樣的振盪人心不無道理。而這首《月夜憶舍弟》所給人的感動和沖擊,正是如上所說的那樣
江 漢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疏。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題解
有人認為此詩作於夔州,有人認為作於江陵,當以後者為是。大歷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峽,秋天,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詩即作於此間。詩題作《江漢》,近乎無題,大概漂泊流徙中,已無心擬題。杜甫這時已五十六歲,長期飄零,歷盡艱辛,北歸無望,生計日困,至老仍如浮雲行止無定,心中自然頗多感慨。盡管如此,詩人忠魂仍存,壯心猶在,並未因處境困頓和年老多病而悲觀消沉,此詩就集中地表現了這種「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
句解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漂泊江漢,我這思歸故鄉的天涯遊子,在茫茫天地之間,只是一個迂腐的老儒。「江漢」,長江、漢水之間。首聯表達出詩人客滯江漢的窘境,有自嘲意。「思歸客」是杜甫自謂,因為身在江漢,時刻思歸故鄉,但思歸而不得,飽含天涯淪落的無限辛酸。「乾坤」,即天地。「腐儒」,迂腐的讀書人,這里實際是詩人自指不會迎合世俗。如果說前一句還只是強調詩人飄泊在外的思鄉之心,後一句則將自己在天地間的渺小孤獨感吐露無遺。詩人原來的抱負是要經天緯地的,然而越到人生的最後階段,他越是痛感自己的渺小無力。其中的痛楚和無奈該有多深!
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像飄盪在遠天的片雲一樣遠客異鄉;與明月一起,孤獨地面對漫漫長夜。頷聯為工對。「天共遠」,承江漢客;「月同孤」,承一腐儒。詩人表面上是在寫片雲孤月,實際是在寫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為一片,慨嘆自己飄泊無依。不過,在明月的皎潔和孤清中,我們又體會到了詩人的孤高自許,他的心,仍然是光明的。「永夜」,長夜。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疏。
我雖已到暮年,就像日將落西山,但一展抱負的雄心壯志依然存在;面對颯颯秋風,我不僅沒有悲秋之感,反而覺得病逐漸好轉。頸聯為借對,「落日」比喻暮年,而非寫實。「秋風」句是寫實。詩的意境闊大而深沉,形象地表達出詩人積極用世、身處逆境而壯心不已的精神,「疏」,復甦。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自古以來存養老馬是因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體力,跋涉長途。尾聯用老馬識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雖年老多病,但智慧猶可用,還能有所作為。《韓非子·說林上》里講,春秋時管仲隨齊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道路。管仲提議用老馬領路,於是找到了歸途。「老馬」是詩人自比。
評解
詩人身滯江漢,心有感而作此詩。他用凝煉的筆觸,抒發了懷才見棄的不平之氣和報國思用的慷慨情懷。前兩聯寫所處之窮,後兩聯寫才猶可用。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評論這首詩說:「味之久矣,愈老而愈見其工。中四句用『雲天』、『夜月』、『落日』、『秋風』,皆景也,以情貫之。『共遠』、『同孤』、『猶壯』、『欲蘇』,八字絕妙,世之能詩者,不復有出其右矣。」確實,詩的中間兩聯,情景相融,妙合無垠,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故歷來為所稱道,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篇》就說,這兩聯「含闊大於沉深,高(適)、岑(參)瞠乎其後」。

3. 從哪些方面來分析詩歌

(1)平淡來,也叫質朴,其特點是選源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2)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3)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4)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5)簡潔,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欣賞詩歌,要注意詩歌作者的煉字、煉句,物象描寫中的動與靜,聲與寂,情與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襯、烘托,語序倒置的修辭色彩等。(6)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對作品的語言表現力作具體的、深入的挖掘,有助於准確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傾向,進入作品美的意境。

4. 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談到寫詩就不能不談韻、音律和韻律。因為它們是詩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韻和音律合稱韻律。可以說,沒有韻律,就沒有詩歌的神,沒有韻律,詩歌就不可能發展到今天,恐怕早就被文取代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給詩下一個定義:詩是能唱易記的、講究韻律的文學體裁。
由這個定義可以看出,詩是應該講究韻律的。
不過,由於我國的音樂已由宮商角羽的五音發展到引進的西洋音樂的多來米發七音,音律的作用在現代詩中已不太重要了,但韻的作用依然存在,而且還是非常重要的。試想,沒有美感的聲音能給人留下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印象嗎?
有人說西洋詩歌不壓韻。錯了,你那是誤解,那是翻譯惹的禍,至少在80年代以前,外國詩歌都是壓韻的。即使你不懂外語,但只要懂韻,都能聽出外語歌和詩歌的韻來。
任一事物都有區別於他事物的特別顯著的徵象,詩詞也不例外。
詩歌有別於其它文學形式在於:一要精煉,二要押韻,三要節奏鮮明,四要句式整齊。
精煉,既是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對新詩的要求。凡詩歌作者在安排內容、遣詞煉句時,必須斟字酌句,認真考慮怎樣才能以最經濟而又最准確的語言表達所要表達的內容。唯其精煉,且含蘊豐富,才能發人深省,才能易誦、易懂、易記。
押韻,這是詩歌的主要特徵。古今中外,概沒例外。為什麼強調押韻?因為只有押韻,才能使合乎韻律的相同的聲音在詩歌中形成有規律的反復,給詩歌的聲音組合創造一種回環相押、抑揚頓挫的音樂美。從而,加強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這樣,也就易記易唱,而且悅耳動聽,達到聲情並茂。有了韻,就能由音響的回環進而產生意義上的聯想。既便於記憶,吟唱起來也琅琅上口。因此押韻就成了詩歌加強節奏感和音韻美的一種特效手段。
節奏必須鮮明。詩歌的節奏又叫音節,大致相當於音樂中的節拍。節奏的長短、快慢,是由詩歌的語言的起伏、高低和升降等特點決定的。把平仄聲調不同的字詞有規律地排列起來,使它們具有間歇,顯示強弱,這就是節奏。五言詩,一般都是每句三個音節,七言詩每句通常都是四個音節,很少例外。詩歌為什麼要有鮮明的節奏?這首先是由詩歌的語言特點所決定的。詩歌的語言要求高度精煉,含義雋永,悅耳動聽。同時,詩句之間韻律的協調和聯系,可以造成整齊多變的節奏感,增強詩歌的表達效果。如果不講究節奏,用散文的句子來寫詩,盡管押韻,那隻不過是一種散文詩,而不是我們所說的嚴格意義上的詩歌。
句式整齊。詩歌,特別講究句式。這看來似乎是一個表現形式問題,但實際上跟內容仍然有著相輔相成的重要關系。固然,形式必須服從內容;但或一定意義上說,形式反過來對於內容則起積極作用,或則發生著消極影響。因此,不論是讀詩寫詩,對於句式問題應特別注意。古典詩歌是比較重視句式的,特別是近體詩(即格律詩),尤其十分重視句式。詩歌發展到近體,由於格律的規定,句式已趨於嚴格的整齊劃一了:五言詩每句固定五字,七言詩每句固定七字。通首一律,不得增減。至於雜言,因此可以例外。不過除了個別的參差程度較大以外,大多數雜言詩仍以七言為主體,所以句式仍然大體整齊。古典詩歌如此,新體詩也不例外。造詣深的新詩作者大多能注意到這一特點。正因為每句字數基本相等,故而每一節的節奏也大致相同。
只要我們的詩歌愛好者能逐漸了解並掌握了詩歌的上述特徵,那麼對於提高自己的欣嘗能力和創作水平,肯定會大有裨益的。

5. 杜甫有過什麼詩句十分講究煉字煉句的

一、杜甫對詩歌語言的刻意求工,對文學創作的嚴肅認真態度,是他成為偉大詩人的重要條件之一。以他自己的詩《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中所說是: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我的僻性是特別喜歡寫詩琢句,如果寫不出驚人之語,那就至死也不肯罷休。)
這兩句表明詩人在詩歌創作中十分重視語言的選擇和錘煉。
二、他煉字的例子:
1、特別重視動詞的錘煉。如「暮投石壕村」(《石壕吏》)中的「投」字,寫出兵荒馬亂之際,詩人在路途中急於投宿的心情,被人稱為「復卻萬方無准,安排一字有神」;再如「群山萬壑赴荊門」(《詠懷古跡五首》其三)中的「赴」字,把山峰寫得勢欲飛動;「千朵萬朵壓枝低」(《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中的「壓」字,寫出了花之多,花之大,花之重,給人以「立體」的感覺。
2、對形容詞的錘煉,杜甫也是煞費苦心。如「積屍草木腥」(《垂老別》)中的「腥」字,何等准確、有力!試想,連年戰亂,百姓蒙受巨大的犧牲,屍橫田野,白骨成山,連草木也發出令人作嘔的穢氣。再如「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中的「多」字,可謂別出心栽,遠遠勝過「圓」、「明」之類的字,難怪清代葉燮稱贊這個字「盡括此夜宮殿之景象」。
3、他還善於驅遣虛詞。如「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上兜率寺》),詩句寫江山形勝,歷史悠久,其中「有」「自」兩字將方圓數千里,上下幾百年聯結在一起。「粉牆猶竹色,虛閣自松聲」(《滕王亭子》)中的「猶」、「自」用得恰到好處,使詩句具有渾厚的藝術內涵。

6. 詩歌鑒賞技巧

古代詩歌鑒賞方法總結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教學文摘 → 教學總結 2010-11-14 手機版

一、看背景
結合注釋告訴的背景來迅速把握詩歌主要內容:如2008年高考詩歌鑒賞題——
春日即事① 李彌遜
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 車塵不到張羅地②,宿鳥聲中自掩門。
[注]①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②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這道題中,注釋①告訴我們李彌遜「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第二題問「這首詩表現作者什麼樣的情緒?」,聯系背景答題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關鍵語言(標題、結尾詩句、詩眼)
古詩中的關鍵語言,例如標題、結尾詩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詩眼的詞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詩歌主題的信息。
三、看體裁
如果是敘事詩,則可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進而概括詩歌的主題,賞析詩歌語言的凝煉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詩,概括主題時則應揭示詩中所蘊含的哲理,分析表現手法時則從「托物言志」角度出發。(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如果是抒情詩,則從寫的景物(具體名詞)中理解詩人抒發的感情,在回答諸如「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手法」、「請欣賞這句詩」等問題時,就考慮是否應該答直抒胸臆或間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間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寫手法
①對比:勾畫……的生活畫面,突出表現詩人……的情感,或表達了對生活、社會的……思考。
②襯托(映襯、反襯、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寫鋪排)
④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三修辭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話故事、歷史人物活動、古詩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達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動,寄託感情;或語言深入淺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像、聯想,設想奇巧,勾畫了……的生活或社會圖景。
⑷雙關——意在言外,耐人尋味,具含蓄美。
A諧音雙關,含蓄,富有情趣。【如「東邊日出西邊晴,道是有晴(情)還無晴(情)。】B語意雙關
⑸擬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動,寄託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體;或借物喻人,象徵。
⑹誇張,突出特點,強化感情,增強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現浪漫主義的情感。
⑺反復,連用某字,突出特點或某種情感。
⑻設問,一問一答,富有情趣;反問,增強說服力,發人深醒。
⑼反語,諷刺。
⑽互文:「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煙籠寒水月籠沙」、「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等。
四其它表現手法:虛實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蛾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⑵月亮
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⑶菊花
堅貞、高潔品格的象徵。陶淵明「採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
⑷梅花
冰清玉潔、不願同流合污的品質。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⑸松
堅貞、高潔的品質。李白《贈書侍御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
⑹蓮
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⑺梧桐
梧桐則是凄涼悲傷的象徵。「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
⑻杜鵑鳥
杜鵑是凄涼、哀傷的象徵。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
⑼鷓鴣鳥
旅途艱險的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
⑽寒蟬
悲涼的同義詞。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
⑾鴻雁
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如「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以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鴛鴦,指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唐人盧照鄰《長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結,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唐人牛嶠《感恩多》),等等。
⒀冰雪
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⒁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
⒂芳草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喻離恨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⒃烏鴉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系在一起,如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馬致遠小令《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⒄猿啼
出現在詩歌中常常象徵著一種悲傷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
⒅羌笛
凄切之感,如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
⒆水
在中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李煜詞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觀《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⒇鴻鵠
鴻鵠飛得很高,常用來比喻志氣高遠的人,如「鴻鵠去不返,勾吳阻且深」(《感遇二首》柳宗元)
六、答題的格式
1、先觀點後理由
解題時先表明觀點,再陳述理由。請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詩歌鑒賞題及其參考答案: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於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遊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A.遊子思歸鄉。【前為觀點,後為理由】一、二句是遊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遊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後兩句遊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
B.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遊子;最後兩句寫思婦設想遊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C.二者兼有。全詞以遊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7. 詩歌中煉句題怎麼答

思路:①找出關鍵字詞並解釋其語境義
②展開聯想描述該句景象或情狀,或概括其營造的意境
③點出該字運用的表現手法(不要忘記「修辭手法」)
④分析詩人表達的感情或主題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