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雨果詩歌賞析

雨果詩歌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3 04:18:11

① 《晨星》雨果詩歌的藝術特色

法/雨果

夜晚,我在海灘上入夢。
一陣涼風把我從夢中喚醒,
我睜開眼,看見一顆晨星。
它閃耀在遙遠的天頂,
灑下無盡銀白而柔和的光輪。
北風攜著風暴悄悄逃遁。
晨星把烏雲化作潔白的羽毛。
星光充滿生機,靜靜地思考,
它使海礁免受波濤的驚擾;
彷彿珍珠里有個靈魂在閃耀。
天色尚黑,但黑暗已經衰退,
天空中閃爍著神明微笑的光輝。
傾斜的桅頂鍍上了銀色一片;
船身雖然漆黑,白帆卻已出現;
幾只海鷗佇立於懸崖峭壁之上,
聚精會神地向晨星凝眸遠望,
猶如注視一隻火光幻成的仙鳥,
像人民似的大海向它涌來波濤,
大海低聲呼嘯,遙望閃爍的晨星,
好像害怕它因受驚而失去蹤影。
難以形容的愛情俯擁著天地。
青草情不自禁地在我腳邊戰栗,
鳥兒在巢里交談,一朵花睡醒。
告訴我說:「我的姐妹是晨星。」
當黑夜把長長皺褶的帷幕拉開,
我聽到晨星的音聲從遠處傳來:
「我這顆星辰第一個來到世上。
我從墳墓中來,但擺脫了死亡。
我照耀過西奈山,照耀過泰格特山,
我是一顆石子,渾身金光閃閃,
上帝把我射出,擊中黑夜的額頭。
我是一片嫩芽,生長在世界遭劫之後。
世界人民啊,我是詩歌,滿懷激情!
我照亮過摩西,也照亮過但丁。
雄獅般的海洋將我深深地熱戀。
我來了。起來吧,忠貞、信心和勇敢!
智慧的思想家啊,快上城樓站崗!
睜開眼簾吧!讓眼珠發射出光芒!
大地,叫田溝掀動;生命,把聲音喚醒;
起來吧,沉睡的人們!因為派我作先行,
並緊緊跟著我,追隨我的後塵,
正是自由這位天使,光明這位巨人!」

② 雨果的詩歌和小說創作有哪些特點

《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回一個發生在15世紀答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徵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③ 雨果名著分析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他的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他的浪漫主義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南部的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出小說 。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1831年發表的《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表現了雨果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憎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斗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斗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在色當兵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直逼巴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他到處發表演講,號召法國人民起來抗擊德國侵略者,保衛祖國。他還用他的著作和朗誦詩歌得來的報酬買了2門大炮,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並不理解這次革命。但當公社失敗後,反動政府瘋狂鎮壓公社社員時,雨果又憤怒譴責反動派的獸行,他呼籲赦免全部公社社員,並在報紙上宣布將自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住宅提供給流亡的社員作避難所。為此,他的家遭到反動暴徒的襲擊,他自己險些喪命,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

1885年,雨果逝世。法國人民為這位偉大的詩人舉行了國葬。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專門安葬偉人的先賢祠。

首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發與1901年,但雨果死於1885年,所以盡管他的文學成就很高,可還是無緣諾貝爾。

《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說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農民出身的貧窮工人冉阿讓有一次看見姐姐的幾個孩子餓得直哭,於是去偷麵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幾次越獄,被抓回來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結果為了一塊麵包坐了19年的牢。出獄之後,冉阿讓到處遭人白眼,沒有工作,沒有飯吃,他發誓一定要向社會復仇。這時,一個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決心行善積德,做一個好人。

他化名馬德蘭,在一個城市辦了個工廠,成為富翁。他為貧窮的人提供就業機會,給他們飯吃,給他們房子,他處處樂於助人,被市民們選為市長。這時,市裡來了一個叫芒汀的姑娘,她原是農村姑娘,到城裡做工,被人誘騙生下一個女兒。她把女兒珂賽特寄養在一個旅店老闆家中,老闆是個惡棍,趁機敲詐她,芒汀被迫賣掉美麗的頭發、漂亮的牙齒,又賣身當了妓女,最後貧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讓聽說後立即去照顧她,答應在她死後撫養她女兒珂賽特。這時,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蹤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讓,在馬德蘭市,他抓住了一個貧窮的工人,認為他就是冉阿讓,准備把他送進監獄,為了救這個無辜的工人,冉阿讓挺身而出,主動承認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監獄的路上,他設法逃脫了。

冉阿讓馬上找到珂賽特,帶著她躲在一個僻偏的修道院里。多年過去了,珂賽特已長成了一個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個共和黨人馬呂斯相愛了。1832年,巴黎爆發了共和黨領導的起義,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鎮壓,馬呂斯身負重傷,冉阿讓冒著生命危險通過下水道把他救了出來。這時,沙威混進起義者隊伍進行偵察,被抓住後判處死刑,由冉阿讓去執行命令,槍斃沙威,但冉阿讓卻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讓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難容,投河自殺。

珂賽特和馬呂斯結婚了,年輕人非常幸福。冉阿讓一個人過著孤獨的日子,最後他死在了珂賽特的懷里。

《悲慘世界》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猛烈抨擊了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全面反映了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政治生活。所以,小說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到了20世紀,它又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同樣吸引了無數的觀眾。

1482年的巴黎,聖母院居住著一主、一仆:道貌岸然的助祭長克洛德和敲鍾的畸形人卡席莫多;內心實際上邪惡的克洛德對街頭跳舞賣藝的吉普賽姑娘愛斯美臘達動了淫念,夜間打發卡席莫多劫持少女,被少年英俊的衛隊長孚比斯救出。姑娘愛上了孚比斯,滿懷嫉妒的助祭長趁他二人幽會之際刺傷軍官,卻嫁禍於愛斯美臘達。她因而被判處死刑,在臨刑之際被暗中愛慕她的卡席莫多救出,把她安頓在聖母院內避難,但克洛德唆使教會把她看作女巫,法院不顧聖母院享有聖地避難權,決定予以逮捕。巴黎下層社會的好漢們前來營救姑娘,卻被敲鍾人誤以為是官兵來抓愛斯美臘達,拚命抵抗,國王路易十一調兵遣將來攻打聖母院,上下夾擊,一場混戰中,克洛德把少女劫持出聖母院,威逼她滿足其獸欲,遭到拒絕,便把她交給官兵,蹲在聖母院鍾樓頂上眼瞅著她被絞死,卡席莫多義憤填膺,怒氣沖沖,把撫養他成人的助祭長推了下去,活活摔死,自己則到公墓裡面找到少女的屍體,死在她身旁。幾年之後,人們在一處地穴里發現一男一女的骨骼,那是卡席莫多緊緊擁抱著吉普賽姑娘!
命運,命運,命運!
1830年28歲的維克多·雨果開始奮筆疾書他的「命運三部曲」之一《巴黎聖母院》(其他兩部是《悲慘世界》(被稱作「法律的命運」)和《海上勞工》(「事物的命運」),這樣一部波瀾壯闊的傑作僅僅用了150多天於次年即已完稿,不愧為曠世奇才!我們可以從研究古希臘悲劇中,把雨果的前輩古人所說的命運大別為三類,一是偶然的不幸,二是人的自我分裂及其不幸的解決,三是人與社會的或自然之間的沖突不可調和。固然,《巴黎聖母院》所敘述的命運,一個重要的側面是教士克洛德淫穢、叛教,不信天主教誨,偏信煉金邪術,為淫慾所支配,終於導致他自己以及他所愛和所不愛的人們統統滅亡——這是悲劇之一。而敲鍾人卡席莫多由於天生畸形,特別是他的既瞎又聾,阻遏企圖營救愛斯美臘達前來攻打聖母院的義民於前庭廣場,終至被他與國王派來捉拿這吉普賽女郎的軍隊上下夾擊,代表著黑暗中世紀鮮見的正義力量——那些下層社會的賤民全部被消滅,這是又一悲劇。無辜的跳舞姑娘不僅是一切慘遭統治歐洲長達一千年的歐洲愚昧黑暗勢力摧殘的可憐百姓中間的一個,也是他們的楚楚動人的形象,無論她怎樣辯白,無論人們怎樣出於義憤竭力救助,仍然逃不脫被絞死的命運——這是悲劇之三。所有這些正是上述悲慘命運的三大契機或動因一齊發揮作用的慘烈結果。《巴黎聖母院》以感人至深的筆觸刻畫的就是那黑暗時代幾乎全部平頭百姓不可逃脫的這樣悲慘的命運。國王路易十一深藏在重重黑幕後面,他卻正是雨果拿出來示眾的血腥屠殺的元兇大憝!無辜慘遭他所代表的黑暗之力摧殘的民眾就是這部悲劇的真正主角。然而,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雨果仍然要求我們相信「生活,就是昂首前瞻」,我們拋灑眼淚的同時,要像雨果那樣「我睜開眼睛,看見了燦爛的晨星」,是的,應該永遠樂觀:「相信白晝,相信光明,相信歡樂」。雨果高唱著這鼓舞人反抗壓迫、沖破黑夜的詩句,奮勇前進,向人類廣布他的人道主義呼聲,從30歲起進入了法國乃至全歐的浪漫主義創作更高更盛的時期。
巴黎聖母院,威嚴赫赫,以其不朽的智慧,在它存在迄今八百多年中,默默注視著滾滾河水、芸芸眾生,曾經是多少人間悲劇、人間喜劇的見證!在雨果的這部小說中,它彷彿有了生命的氣息,庇護愛斯美臘達,證實克洛德的罪行,悲嘆眾路好漢嘗試打擊黑暗統治而英勇獻身的壯舉,驚贊卡席莫多這「渺不足道的微粒塵芥」把一切豺狼虎豹、一切劊子手踩在腳下的俠義行為;它甚至與卡席莫多合為一體,既是這畸形人靈魂的主宰,又是他那怪異軀殼的依託。在雨果的生花妙筆下,它活了起來,同時也以它所銘刻、記述並威武演出的命運交響曲增添了偉大作家的光輝。美麗的巴黎聖母院是哥特建築藝術的珍品。雨果早在少年時代就對建築藝術——尤其是哥特建築藝術有濃厚的興趣,及至青年時代,他至少進行了三年的准備,熟悉中世紀的法國社會,特別是屢次親身鑽進聖母院的旮旮旯旯,同時廣泛閱讀有關資料,掌握了法國人引以為榮的這座建築物所有的奧秘,便於1830年7月著手寫稿。他假託在那兩座巍峨高聳的鍾樓之一的黑暗角落,發現牆上有這樣一個中世紀人物手刻的希臘詞:命運!說是這個支配人類的命運,事實上支配那愚昧時代一切人的黑暗之力亦即魔鬼,它無所不在的宿命寓意深深打動了作者。確實,《巴黎聖母院》這本書就是為了敘說「命運」一語而寫作的。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雨果尋求的是命運的真實內涵。無論是克洛德,還是卡席莫多,他們歸根到底是社會的人,他們內心的分裂、沖突,反映的是他們那個時代神權與人權、愚昧與求知之間,龐大沉重的黑暗制度與掙扎著的脆弱個人之間的分裂、沖突,終於導致悲劇中一切人物統統死光的慘烈結局。我們在這部巨著中看見的命運,就是在特定環境即中世紀的法國首都,愚昧迷信、野蠻統治猖獗的那個社會之中,發揮其橫掃一切的威力。《巴黎聖母院》作為一部浪漫主義代表作,正是由於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畫中世紀的法國社會真實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據動人的情節發展,凝聚、精煉在這部名著中而呈現出它們的生動面貌和豐富蘊涵,贏得了繼《艾那尼》之後浪漫主義打破古典主義死板桎梏的又一勝利。這是一部憤怒而悲壯的命運交響曲!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未來將屬於兩種人: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上,這兩種人是一種人,因為思想也是勞動。
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
人的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一把開啟數字,一把開啟字母,一把開啟音符。知識、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氣力。
大膽是取得進步所付出的代價。
應該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強者。
藝術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堅強的人例外。
誰虛度年華,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會拋棄他們。
笑聲如陽光,驅走人們臉上的冬天。
勉強應允不如坦誠拒絕。
釋放無限光明的是人心,製造無邊黑暗的也是人心。
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
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
腳步不能達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達;眼光不能到達的地方,精神可以飛到。
多辦一所學校,可少建一座監獄。
生活就是面對微笑。
人的兩只耳朵,一隻聽到上帝的聲音,一隻聽到魔鬼的聲音。
我寧願靠自己的力量,打開我的前途,而不願求有力者垂青。
人類第一種飢餓就是無知。
不認識痛苦,就不是一條好汗。

1802年 2月26日生於法國東部的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詩人維尼等人共同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於期刊發表第一首詩。
1822年 編成第一本詩集《頌歌與雜詩》。與艾德娜在聖蘇比士大教堂結婚。
1825年 被授與榮譽勛章,參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禮。
1827年 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著名浪漫主義宣言,成為浪漫主義運動領袖。
1831年 完成浪漫主義文學傑作、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即鍾樓怪人)。
1841年 被選入法蘭西學院,公開表示擁護君主立憲制度。
1843年 劇本《老頑固》(Les Burgraves)失敗及女兒列歐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轉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晉身貴族,封為雨果伯爵。
1848年 創辦《大事紀報》。
1850年 被捕入獄,雨果化名蘭文逃離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國外。
1853年 充滿諷刺政治意味的詩集——《懲罰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長篇社會小說《悲慘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結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當選國民大會代表。
1876年 雨果當選參議員。
1883年 完成《世紀的傳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靈櫬置於凱旋門下,供萬民瞻仰,旋葬於巴黎偉人墓園。

1827: 《克倫威爾》(Cromwell) (劇本)
1829:《東方詩集》(les Orientales) (詩)
1830:《歐那尼》 (Hernani) (戲本)
1831:《鍾樓怪人》(即《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小說)
1838:《呂布拉》(Ruy Blas) (劇本)
1853:《懲罰集》 (les Chatiments) (詩)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詩)
1862:《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說)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說)
1859-1883:《世紀傳說》(la Legende des siecles) (詩)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說)

④ 雨果的詩

雨果的詩《懲罰集》第一首的第一篇:這是你蓄謀已久而終於選定的日期,

啊,暴君!該攤牌了,— 今夜一片寒氣,

行了,起來吧!由於已覺察暗中的欺詐,

自由這守門狗正在狂吠,露著長牙。

卡利埃雖給上了鏈索,它卻仍在嗥叫。

別在等了!下手的時刻已經來到。

瞧,十二月使最污濁的迷霧越來越厚;

請像一個溜出城堡的男爵小偷,

襲擊吧,將你包圍的敵人突然抓住。

起來吧!兵營那正駐扎著隊伍,

背著包,又醉又狂,昏頭昏腦,

只等一個強盜蹬上寶座,披上黃袍。

用手遮著燈,趄著身子輕輕的走,

拿起你的刀,這時機真是再好沒有:

共合國沒有注意你烏溜溜的賊眼,

信著你大王的誓言,正高枕安眠。

騎兵啊,步兵啊,出來吧!趕走匪幫!

追捕代表!士兵啊,請用繩索捆綁

你們的將軍,扔進關押苦役犯的地窖!

用槍托捅著腰,推入馬薩的牢獄!

用一頓馬刀將特別最高法庭驅逐!

法國勇士呀,市井小人呀,你們將政變

竟然看作惡魔揮舞的一把利劍,

剛從爐中抽出,紅得像燃燒一般!

辯護士爭著人權;得割斷他們的喉管。

搶劫老手,雇傭兵,叛徒,奸細,

打吧!殺吧!將鮑丹殺死!將杜蘇殺死!

這伙人在宮外干什麼?叫他們滾開!

士兵啊,用機槍給我掃射這批無賴!

開火!開火!父老啊,接下來就選舉!

斬去人權,砍去榮譽,劈去法律!

讓鮮血在林蔭大道上像河一樣流!

水壺里裝滿酒!擔架上堆滿屍首!

誰要燒酒?多雨時節就該喝個夠。

士兵呀,給我槍斃了這個老頭。

給我殺了這個小孩。這女人是誰?

是母親?殺了吧。讓所有這些討厭鬼

發抖吧,讓馬路將他們的腳跟染紅!

干吧!這可恨的巴黎又頑抗又騷動。

我們對它,猶如暴力對智慧,不屑一顧;

任它受盡蔑視,陰郁而力圖報復!

外國曾敬重巴黎:我們要標新立異

將它拖在馬尾下,抹它一臉污泥!

叫它完蛋!將它搗毀,壓碎,砸爛!

大炮呀,請迎面向它噴射你的炮彈!

(4)雨果詩歌賞析擴展閱讀:

雨果生平:

雨果出生於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省城貝桑松,雨果的父親是拿破崙手下的一位將軍,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雨果的興趣在於寫作。

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時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時出版了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之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

之後雨果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雨果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1841年雨果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上任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共和國議會代表。

1851年拿破崙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一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崙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條文,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崙一世的功績和拿破崙三世的恥辱對比。

⑤ 雨果詩歌精選的部分目錄

雨果的詩歌(代序)
頌與長短句歌(1828)
我的童年
贈吾友聖·佩
噩夢
鼓手的未婚妻
東方集(1829)
卡納里斯
月光
希臘孩子
等待
臘查拉
奇英
幻想
贊嘆
阿拉伯女主人的送別詞

⑥ 雨果的所有詩歌有哪些

01、月光
02、期待
03、心願
04、啊,我的情書
05、「當每天黃昏……」
06、海濱
07、「既然我把唇……」
08、贈專朱麗葉
09、致奧林屬匹歐
10、六月之夜
11、「明天天一亮……」
12、皇袍
13、晨星
14、播種季節的晚上

⑦ 關於雨果的詩歌<莎士比亞>

<西風頌>賞析

一個秋日的午後,詩人雪萊在義大利佛羅倫薩近郊的樹林里漫步。突然狂風大作,烏雲翻滾。到了傍晚,暴風雨夾帶著冰雹雷電傾盆而下,盪滌著大地,震撼著人間。大自然威武雄壯的交響樂,觸發了詩人的靈感,他奮筆疾書,譜寫了不朽的抒情短詩《西風頌》。這是1819年的事情。
當時,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和革命運動風起雲涌。英國工人階級為了爭取自身的生存權利,正同資產階級展開英勇的斗爭,搗毀機器和罷工事件接連不斷。1819年8月,曼徹斯特八萬工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反動當局竟出動軍隊野蠻鎮壓,製造了歷史上著名的彼得盧大屠殺事件。雪萊滿懷悲憤,寫下了長詩《暴政的假面遊行》,對資產階級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嚴正抗議。法國自拿破崙帝制崩潰、波旁王朝復辟以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廣大人民正醞釀著反對封建復辟勢力的革命斗爭。拿破崙帝國的解體也大大促進了西班牙人民反對異族壓迫和封建專制的革命運動,1819年1月,終於響起了武裝起義的槍聲。就在武裝起義的前夕,雪萊給西班牙人民獻上了《頌歌》一首,為西班牙革命吹響了進軍的號角。在義大利和希臘,民族解放運動方興未艾,雪萊的《西風頌》發表不久,這兩個國家也先後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武裝起義。面對著歐洲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革命形勢,雪萊為之鼓舞,為之振奮,詩人胸中沸騰著熾熱的革命激情。這時,在一場暴風驟雨的自然景象的觸發下,這種難以抑制的革命激情立刻沖出胸膛,一瀉千里,化作激昂慷慨的歌唱:
你怒吼咆哮的雄渾交響樂中,
將有樹林和我的深沉的歌唱,
我們將唱出秋聲,婉轉而憂愁。
精靈呀,讓我變成你,猛烈、剛強!
把我僵死的思想驅散在宇宙,
像一片片的枯葉,以鼓舞新生;
請聽從我這個詩篇中的符咒,
把我的話傳給全世界的人,
猶如從不滅的爐中吹出火花!
雪萊在歌唱西風。他歌唱西風以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掃除破敗的殘葉,無情地把那「黑的、慘紅的、鉛灰的,或者蠟黃,患瘟疫而死掉的一大群」垃圾掃除干凈;他歌唱西風「在動亂的太空中掀起激流」,攪動著「濃雲密霧」,呼喚著「電火、冰雹和黑的雨水」,「為這將逝的殘年唱起輓歌」;他歌唱西風喚醒沉睡的浩翰大海,波濤洶涌,把一叢叢躲藏在海底深處的海樹海花,嚇得驚恐色變,「瑟瑟地發抖,紛紛凋謝」。雪萊歌唱西風,同時也在歌唱席捲整個歐洲的革命風暴。他歌唱革命運動正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橫掃舊世界一切黑暗反動勢力。革命運動風起雲涌,一頂頂皇冠隨風落地,一群群妖魔鬼怪望風逃遁,這正是當時歐洲革命形勢的生動寫照。
雪萊在歌唱西風。他歌唱西風「是破壞者,又是保護者」。他歌唱西風不僅掃除了殘枝敗葉,而且「送飛翔的種籽到它們的冬床」。待到來年春天,西風的妹妹——東風駕臨大地,就會「蓓蕾兒吐馨」,「漫山遍野鋪上了奼紫嫣紅」,出現一個春光明媚的新世界。雪萊歌唱西風,同時也在歌唱革命。他和那些資產階級凡夫俗子不同,他沒有把革命簡單地看作消極的破壞力量。他看到了革命一方面在掃除腐朽,無情地摧毀舊世界,另一方面又在「鼓舞新生」,積極地在創建著美好的新世界。盡管雪萊對新世界的理解還比較空泛,還不可能突破空想社會主義的水平。
雪萊在歌唱西風。但他不是冷眼旁觀的歌者,他強烈地熱愛西風,嚮往西風,他以西風自喻,西風是他的靈魂,他的肉體,詩人和西風合而為一:
如果我是任你吹的落葉一片;
如果我是隨著你飛翔的雲塊;
如果是波浪,在你威力下急湍,
享受你神力的推動,自由自在,
幾乎與你一樣,啊,你難制的力!
再不然,如果能回返童年時代,
常陪伴著你在太空任意飄飛,
以為要比你更神速也非幻想;
那我就不致處此窘迫的境地,
向你苦苦求告:啊,快使我高揚,
像一片樹葉、一朵雲、一陣浪濤!
我碰上人生的荊棘,鮮血直淌!
時光的重負困住我,把我壓倒,
我太像你了:難馴、迅速而驕傲。
這是雪萊在歌唱西風,同時在激勵和鞭策自己。雪萊是一個熱情的浪漫主義詩人,同時又是一個勇敢的革命戰士,他以詩歌作武器,積極投身革命運動,經受過失敗和挫折,但始終保持著高昂的戰斗精神。他早年就赴愛爾蘭參加民族解放斗爭,回到英國後繼續抨擊暴政,鼓吹革命,同情和支持工人運動。因而受到資產階級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憤然離開自己的祖國。在旅居義大利期間,他與義大利「燒炭黨」人和希臘革命志士來往密切,同情和支持他們的革命活動。在《西風頌》里,熔鑄著雪萊坎坷的人生道路,傾注著雪萊對反動統治者的滿腔憤恨,洋溢著雪萊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表達了雪萊獻身革命的強烈願望。
《西風頌》是秋天的歌,是時代的聲音。19世紀初葉,科學社會主義還沒有誕生,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還處在自發階段,封建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反動勢力還很強大,「神聖同盟」的魔影正在到處游盪著。大地還沒有蘇醒,寒冬還在後頭。所以,《西風頌》不免帶有「婉轉而憂愁」的調子。但作為社會主義思想的先驅,雪萊對革命前途和人類命運始終保持著樂觀主義的堅定信念,他堅信正義必定戰勝邪惡,光明必定代替黑暗。從總的傾向來看,《西風頌》的旋律又是「猛烈、剛強」的。詩人以「天才的預言家」的姿態向全世界大聲宣告:
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西風頌》是歐洲詩歌史上的藝術珍品。全詩共五節,由五首十四行詩組成。從形式上看,五個小節格律完整,可以獨立成篇。從內容來看,它們又熔為一體,貫穿著一個中心思想。第一節描寫西風掃除林中殘葉,吹送生命的種籽。第二節描寫西風攪動天上的濃雲密霧,呼喚著暴雨雷電的到來。第三節描寫西風掀起大海的洶涌波濤,摧毀海底花樹。三節詩三個意境,詩人幻想的翅膀飛翔在樹林、天空和大海之間,飛翔在現實和理想之間,形象鮮明,想像豐富,但中心思想只有一個,就是歌唱西風掃除腐朽、鼓舞新生的強大威力。從第四節開始,由寫景轉向抒情,由描寫西風的氣勢轉向直抒詩人的胸臆,抒發詩人對西風的熱愛和嚮往,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中心思想仍然是歌唱西風。因此,結構嚴謹,層次清晰,主題集中,是《西風頌》一個突出的藝術特點。
其次,《西風頌》採用的是象徵手法,整首詩從頭至尾環繞著秋天的西風作文章,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都沒有脫離這個特定的描寫對象,沒有使用過一句政治術語和革命口號。然而讀了這首短詩以後,我們卻深深感受到,雪萊在歌唱西風,又不完全是歌唱西風,詩人實質上是通過歌唱西風來歌唱革命。詩中的西風、殘葉、種籽、流雲、暴雨雷電、大海波濤、海底花樹等等,都不過是象徵性的東西,它們包含著深刻的寓意,大自然風雲激盪的動人景色,乃是人間蓬勃發展的革命斗爭的象徵性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說,《西風頌》不是風景詩,而是政治抒情詩,它雖然沒有一句直接描寫革命,但整首詩都是在反映革命。尤其是結尾膾炙人口的詩句,既概括了自然現象,也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歷史規律,指出了革命斗爭經過艱難曲折走向勝利的光明前景,寓意深遠,餘味無窮,一百多年來成了人們廣泛傳誦的名言警句。

另附:

作者簡介

雪萊(1792—1822),19世紀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出生在一個古老而保守的貴族家庭。少年時在皇家的伊頓公學就讀。1810年入牛津大學學習,開始追求民主自由。1811年,詩人因為寫作哲學論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傳無神論,被學校開除;也因此得罪父親,離家獨居。1812年,詩人又偕同新婚的妻子赴愛爾蘭參加那兒人們反抗英國統治的斗爭,遭到英國統治階級的忌恨。1814年,詩人與妻子離婚,與瑪麗小姐結合。英國當局趁機對詩人大加誹謗中傷,詩人憤然離開祖國,旅居義大利。1822年7月8日,詩人出海航行遭遇暴風雨,溺水而亡。詩人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抒情詩及政治詩,《致雲雀》、《西風頌》、《自由頌》、《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暴政的假面遊行》等詩都一直為人們傳唱不衰。

名作賞析

《西風頌》雪萊「三大頌」詩歌中的一首,寫於1819年。這時詩人正旅居義大利,處於創作的高峰期。這首詩可以說是詩人「驕傲、輕捷而不馴的靈魂」的自白,是時代精神的寫照。詩人憑借自己的詩才,藉助自然的精靈讓自己的生命與鼓盪的西風相呼相應,用氣勢恢宏的篇章唱出了生命的旋律和心靈的狂舞。

詩共分5節,前3節寫「西風」。那狂烈的西風,它的威力可以將一切腐朽的生命扯碎,天空在它的呼嘯中戰栗著。看吧!那狂暴猶如狂女的頭發,在天地間搖曳,布滿整個宇宙;那黑夜中濃濃的無邊際的神秘,是西風力量的凝結;那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是它的幫手。這力量足以打破一切。

在秋天,西風狂暴地將陳腐的生命吹去,以橫掃千軍之勢除去沒有生機的枯葉,吹去那癆病似的生命。然而,它沒有殘殺一粒生命。它要將種子放進冬天深深的心中,在那裡生根發芽,埋下春的信息。然後,西風吹響春的號角,讓碧綠、香氣布滿大地,讓它們隨著西風運行的足跡四處傳播。經過西風的破壞和培育,生命在旺盛地生長;那景象、那迷人的芳香在迅速地蔓延著,那污濁的、殘破的東西已奄奄一息,在海底戰栗著。

詩人用優美而蓬勃的想像寫出了西風的形象。那氣勢恢宏的詩句,強烈撼人的激情把西風的狂烈、急於掃除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詩中比喻奇特,形象鮮明,枯葉的腐朽、狂女的頭發、黑色的雨、夜的世界無不深深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詩歌的後兩段寫詩人與西風的應和。「我跌在生活底荊棘上,我流血了!」這令人心碎的詩句道出了詩人不羈心靈的創傷。盡管如此,詩人願意被西風吹拂,願意自己即將逝去的生命在被撕碎的瞬間感受到西風的精神,西風的氣息;詩人願奉獻自己的一切,為即將到來的春天奉獻。在詩的結尾,詩人以預言家的口吻高喊:

「要是冬天已經來了,西風呵,春日怎能遙遠?」

這里,西風已經成了一種象徵,它是一種無處不在的宇宙精神,一種打破舊世界,追求新世界的西風精神。詩人以西風自喻,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信念和向舊世界宣戰的決心。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2.26~1885.5.22)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雨果出生於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杜省貝桑松,他的父親是拿破崙手下的一位將軍,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1841年雨果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共和國議會代表,1851年拿破崙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一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崙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條文,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崙一世的功績和拿破崙三世的恥辱對比。

1870年法國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崙三世後,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幾乎涉及文學所有領域,評論家認為,他的創作思想和現代思想最為接近,他死後法國舉國誌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國名人紀念牌的「先賢祠」。

雨果最為法國人津津樂道的浪漫事跡是:他於30歲時邂逅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德魯埃,並墮入愛河,以後不管他們在一起或分開,雨果每天都要給她寫一封情書,直到她75歲去世,將近50年來從未間斷,寫了將近兩萬封信。

貫穿雨果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

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作品等身,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詩集《光與影》等。

人物生平
[編輯本段]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東部的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了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出小說。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雨果從小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詩人夏多布里昂。他曾說「要麼成為夏多布里昂,要麼什麼也不是」。1827年,雨果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克倫威爾>序言》(1827),「序言」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為重要的文藝論著。1830年他據序言中的理論寫成第一個浪漫主義劇本《愛爾那尼》,它的演出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

《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徵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斗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斗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在色當兵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直逼巴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他到處發表演講,號召法國人民起來抗擊德國侵略者,保衛祖國。他還用他的著作和朗誦詩歌得來的報酬買了2門大炮,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巴黎公社時期,雨果並不支持革命所使用的暴力。公社失敗後,反動政府瘋狂鎮壓公社社員時,雨果又憤怒譴責反動派的獸行,他呼籲赦免全部公社社員,並在報紙上宣布將自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住宅提供給流亡的社員作避難所。為此,他的家遭到反動暴徒的襲擊,他自己險些喪命,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

1885年,雨果逝世。200萬巴黎人民上街,參與偉大詩人雨果盛況空前的國葬。人們高呼「雨果萬歲!」雨果的遺體,被安葬在先賢祠。

創作歷史
[編輯本段]

早期創作

從中學時代,雨果便愛好文學創作,開始寫詩。1819年,與詩人維尼等人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經常在刊物上發表詩作,很多是擁護波旁王朝、歌頌保王主義和天主教的。1822年發表第一本詩集《頌歌集》,獲得路易十八的年金賞賜 。後相繼出版《 新頌歌集 》和《 頌詩與長歌》,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此期間,還發表兩部中篇小說《冰島魔王》與《布格·雅爾加》。

1824年,自由主義日趨高漲,他的政治態度也有所改變,與浪漫派文藝青年繆塞、大仲馬等人組成「第二文社」,開始明確反對偽古典主義。1827年,雨果發表的《〈克倫威爾〉序言》,是他為自己的劇本《克倫威爾》撰寫的。劇本因不符合舞台藝術要求,未能演出,而這篇序言則成為聲討古典主義的檄文、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浪漫主義文藝理論的經典。雨果本人也因此被公認為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序言里提出浪漫主義的美學主張,宣揚滑稽丑怪與崇高優美的對照原則,力圖擴大藝術描寫的范圍。從這一年起直到1840年,他以豐富的戲劇、詩歌以及小說創作顯示出浪漫主義的實績。主要有批判專制王權的戲劇《瑪麗蓉·德·路爾墨》(被禁演),歌頌希臘民族解放斗爭的詩集《東方吟》,批判不合理法律制度的小說《一個死囚的末日》。

1830年 ,發表的《愛爾那尼》是浪漫主義戲劇代表作。劇本敘述16世紀西班牙貴族出身的強盜為父復仇而與國王抗爭的故事,具有明顯的反封建色彩,藝術上打破了古典主義關於悲喜劇的界限,顯示了浪漫主義豐富多採的風格。此劇在演出時,古典主義派與擁護浪漫主義的文藝青年在劇場內外斗爭激烈,最後演出大獲成功,標志著浪漫主義的勝利,成為法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事件。

1831年,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問世。小說通過描寫善良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爾達在中世紀封建專制下受到摧殘和迫害的悲劇,反映了專制社會的黑暗,反動教會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殘酷 , 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 。故事情節復雜,人物性格誇張,整部作品以色彩濃郁的筆墨寫出,充分體現了浪漫主義小說的特點。在《巴黎聖母院》之後,雨果又相繼發表了浪漫主義戲劇《呂克萊斯·波爾吉》、《瑪麗·都鐸》、《昂傑羅》,詩集《秋葉集》、《黃昏之歌》、《心聲集》、《光與影》,小說《窮漢克羅德》以及雜文《文學與哲學雜論》等。這一時期的作品充滿了反封建反教會的精神。

流亡期間的創作

七月王朝金融資產階級統治的建立和鞏固,使雨果逐漸在政治上採取了妥協態度。1841年,他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此後,他在文學創作上比較沉寂。1848年六月革命後,他逐漸走向共和的立場,在總統選舉中,他投票支持路易·拿破崙,不久,又成為他的反對派。1851年路易·拿破崙發動政變,宣布帝制,大肆進行鎮壓,雨果被迫流亡國外,達19年之久。

流亡期間,雨果從未停止過文學創作 ,並以筆作武器,對拿破崙的獨裁政權進行斗爭。1852年出版辛辣嘲笑拿破崙三世的政治小冊子《小拿破崙》,撰寫了揭露政變過程的小冊子《罪惡史》。1853年著名的政治諷刺詩集《懲罰集》問世,它充滿革命氣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鼓舞愛國志士的反納粹的鬥志。1856 年出版的《 靜觀集 》概括了作者1830~1855年間的思想感情。他的《歷代傳說》是法國文學史上主要的史詩作品。全書共3卷,以聖經故事、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為題材。雨果在流亡期間的其他文學作品有詩集《街頭與林際之歌》 ,長篇小說 《悲慘世界》、《 海上勞工》、《笑面人》,文藝批評專著《論莎士比亞》。

《悲慘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傑作。小說篇幅浩大 ,共 5部。主人公冉阿讓是貧農出身的工人 ,一直幫助姐姐養活 7 個孩子 , 因飢寒交迫,偷了塊麵包而被判苦役,多次越獄,又被加重處罰。出獄後,在米里哀主教感化下,立志從善,改名換姓,經營工業,促進小城的繁榮,贏得當地人的推崇,當上市長。為了解救被誤認的無辜者,毅然自首,再度入獄。為了實踐自己對被遺棄而死於貧困的女工芳汀的諾言,逃離監獄,收養她的女兒珂賽特,隱居巴黎。珂賽特長大後,與馬利尤斯相愛。馬利尤斯參加1832年起義,起義失敗時身負重傷,被冉阿讓冒著生命危險救出。最終長期追捕冉阿讓的警長沙威面對多年舍己為人的人格力量,精神發生崩潰。整部小說突出了貧窮人民悲慘的命運和處境的主題。作者通過冉阿讓、芳汀、珂賽特的不同經歷真實地表現了勞動人民苦難生活的畫面,而且以更加豐滿有力的形象描繪把勞動人民的悲慘與不幸完全歸咎於社會的壓迫和資產階級社會的「文明」。

晚期創作

1870年拿破崙三世垮台,雨果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熱烈歡迎。在普法戰爭期間,他以激昂的愛國主義熱情投入斗爭。他發表演說鼓舞人民鬥志,並報名參加國民自衛軍。巴黎公社時期,他在布魯塞爾。開始他對公社不甚理解,公社失敗後,他挺身而出,為被判罪的公社社員辯護。還曾刊行詩集日記《凶年集》,表達了對普法戰爭和在巴黎公社時期的思想感情。

《九三年》是雨果最後一部重要作品。1862 年開始創作,1872年完成 。作品以1793年法蘭西共和國軍隊鎮壓旺岱地區反革命叛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表現了資產階級革命中驚心動魄的歷史內容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斗爭規律 。封建貴族的兇狠殘暴、雅各賓專政時期的革命氣氛、共和軍的英勇善戰,都得到了生動的描繪。

雨果晚年仍筆耕不輟,先後完成詩集《做祖父的藝術》、《歷史傳說》、《精神的四種風尚》,政論文集《教皇》、《至高的憐憫》和一部戲劇《多爾格瑪達》。

大事年表
[編輯本段]
人物年表
1802年 2月26日生於法國東部的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詩人維尼等人共同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於期刊發表第一首詩。
1822年編成第一本詩集《頌歌與雜詩》。與艾德娜在聖蘇比士大教堂結婚。
1825年 被授與榮譽勛章,參加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禮。
1827年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著名浪漫主義宣言,成為浪漫主義運動領袖。
1831年完成浪漫主義文學傑作、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即鍾樓怪人)。
1841年 被選入法蘭西學院,公開表示擁護君主立憲制度。
1843年 劇本《老頑固》(Les Burgraves)失敗及女兒列歐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轉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晉身貴族,封為雨果伯爵。
1848年 創辦《大事紀報》。
1850年 被捕入獄,雨果化名蘭文逃離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國外。
1853年 充滿諷刺政治意味的詩集——《懲罰集》出版。
1861年 譴責英法聯軍侵略中國和破環圓明園的一封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全名為《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長篇社會小說《悲慘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結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當選國民大會代表。
1876年 雨果當選參議員。
1883年 完成《世紀的傳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靈櫬置於凱旋門下,供萬民瞻仰,旋葬於巴黎偉人墓園。

作品年表
1827: 《克倫威爾》(Cromwell) (劇本)
1829:《東方詩集》(les Orientales) (詩)
1830:《歐那尼》 (Hernani) (戲本)
1831:《巴黎聖母院》(即《鍾樓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說)
1838:《呂布拉》(Ruy Blas) (劇本)
1853:《懲罰集》 (les Chatiments) (詩)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詩)
1862:《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說)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說)
1859-1883:《世紀傳說》(la Legende des siecles) (詩)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說)

雨果作品
[編輯本段]
劇本
《克倫威爾》,1827年發表的韻文劇本。劇本的「序言」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為重要的文藝論著。

《愛爾那尼》(愛格尼),1830年,它的首演是法國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徹底勝利的標志。

小說
《巴黎聖母院》 1831年,是雨果著名的小說,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小說中的兩個人物,卡西莫多和副主教孚羅洛是一對比,前者外貌醜陋,但心地純潔善良。後者道貌岸然。女主人公艾絲蒙則是美的化身。

⑧ 雨果《秋》詩歌鑒賞,求大神⊙▽⊙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九三年》和《悲慘世界》,短篇小說有《「諾曼底」號遇難記》。《「諾曼底」號遇難記》還被選入教材冀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十課。
他生於法國東北部貝尚松省。他的父親是拿破崙部下的將軍。雨果幼年曾隨父行軍去過義大利、西班牙等以風光明媚著稱的濱海地帶。11歲時,他跟隨母親和兩個哥哥返回巴黎,住在一個叫佛依央丹的古老修道院的大花園旁邊。雨果的母親信奉舊教,擁護王室,這對青年時代的雨果的政治立場,是不能沒有影響的。雨果從小愛好文學,對浪漫主義先軀作家夏多布里昂推崇備至,「要麼成為夏多布里昂,要麼一事無成」。他的文藝生涯是從詩歌寫作開始的,而這些青年時期的創作,總的來說,形式是傳統的,內容是保守的。後來由於大勢所趨,他才逐漸接受了新興的浪漫主義。
1827年《克倫威爾序言》的發表,使他一舉成為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在這以後的16年(1827DD1843)里,他以驚人的才華,寫作並出版了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小說方面《巴黎聖母院》,散文方面有《萊茵河游記》,詩歌有《東方集》、《秋葉集》、《微明之歌》、《心聲集》和《光與影》5種,劇本有8種,其中最重要的是低爾那尼人《瑞?布拉斯》及《衛戍官》。
1843年3月《衛戍官》上演失敗,使雨果深深感到浪漫主義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也正是在這一年的9月,他的大女兒萊阿波蒂在新婚蜜月旅行中,和夫婿同舟溺死。在這雙重打擊下,雨果雖未完全停止寫作,但他的主要活動卻已開始移到政治方面。

雨果在波旁王朝時期曾經是正統主義者;在七月王朝時期,他和路易 菲利普妥協,擁護君主立憲政體;1848年六月革命後,他走上共和主義的道路,當選為眾議院議員,並於1849年參加立法議會。為了捍衛共和,他勇敢地揭露了路易?拿破崙的陰謀政治。1851年十二月二日政變後,他被迫流亡,先是在比利時首都避難,後遷往英吉利海峽英屬澤西島,最後又轉往根西島。

⑨ 關於雨果的散文、詩歌。 (要關於雨的,抒雨情。) 明天之前, 急

聽聽那冷雨

作者: 餘光中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有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里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樣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這種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從安東尼奧尼那裡來的。不過那—塊土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紀,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十五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裙邊掃一掃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這樣想時,嚴寒里竟有一點溫暖的感覺了。這樣想時,他希望這些狹長的巷子永遠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門街到廈門街,而是金門到廈門。他是廈門人,至少是廣義的廈門人,二十年來,不住在廈門,住在廈門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過說到廣義,他同樣也是廣義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時代了。再過半個月就是清明。安東尼奧尼的鏡頭搖過去,搖過去又搖過來。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後土猶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如是。那裡面是中國嗎?那裡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然則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裡呢?
在報紙的頭條標題里嗎?還是香港的謠言里?還是傅聰的黑鍵白鍵馬恩聰的跳弓撥弦?還是安東尼奧尼的鏡底勒馬洲的望中?還是呢,故宮博物院的壁頭和玻璃櫃內,京戲的鑼鼓聲中太白和東坡的韻里?
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裡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太初有字,於是漢族的心靈他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託。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視覺上的這種美感,豈是什麼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滿足?翻開一部《辭源》或《辭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萬化,便悉在望中,美麗的霜雪雲霞,駭人的雷電霹雹,展露的無非是神的好脾氣與壞脾氣,氣象台百讀不厭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網路全書。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於感性。雨氣空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出草和樹林之後特有的淡淡土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的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緊,那腥氣。
第三次去美國,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兩年。美國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乾旱,天,藍似安格羅薩克遜人的眼睛,地,紅如印第安人的肌膚,雲,卻是罕見的白鳥,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飄雲牽霧。一來高,二來干,三來森林線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國詩詞里「盪胸生層雲」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難睹的景象。落基山嶺之勝,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疊互倚,砌一場驚心動魄的雕塑展覽,給太陽和千里的風看。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皚皚不絕一仰難盡的氣勢,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不過要領略「白雲回望合,青露入看無」的境界,仍須來中國。台灣濕度很高,最饒雲氣氛題雨意迷離的情調。兩度夜宿溪頭,樹香沁鼻,宵寒襲肘,枕著潤碧濕翠蒼蒼交疊的山影和萬綴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樣睡去。山中一夜飽雨,次晨醒來,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靜中,沖著隔夜的寒氣,踏著滿地的斷柯折枝和仍在流瀉的細股雨水,一徑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彎彎,步上山去。溪頭的山,樹密霧濃,蓊鬱的水氣從谷底冉冉升起,時稠時稀,蒸騰多姿,幻化無定,只能從霧破雲開的空處,窺見乍現即隱的一峰半塹,要縱覽全貌,幾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上山兩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頭諸峰玩捉迷藏的游戲。回到台北,世人問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問,故作神秘之外,實際的印象,也無非山在虛無之間罷了。雲絛煙繞,山隱水迢的中國風景,由來予人宋畫的韻味。那天下也許是趙家的天下,那山水卻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筆像中國的山水,還是中國的山水上只像宋畫,恐怕是誰也說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親,更可以聽。聽聽那冷雨。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台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於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再籠上一層凄迷了,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三打白頭聽雨的僧廬下,這更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窗外在喊誰。
雨打在樹上和瓦上,韻律都清脆可聽。尤其是鏗鏗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樂,屬於中國。王禹的黃岡,破如椽的大竹為屋瓦。據說住在竹樓上面,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而無論鼓琴,詠詩,下棋,投壺,共鳴的效果都特別好。這樣豈不像住在竹和筒裡面,任何細脆的聲響,怕都會加倍誇大,反而令人耳朵過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濕濕的流光,灰而溫柔,迎光則微明,背光則幽黯,對於視覺,是一種低沉的安慰。至於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夾著一股股的細流沿瓦槽與屋檐潺潺瀉下,各種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誰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輪。「下雨了」,溫柔的灰美人來了,她冰冰的纖手在屋頂拂弄著無數的黑鍵啊灰鍵,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
在古老的大陸上,千屋萬戶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來這島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來,城市像罩在一塊巨幅的毛玻璃里,陰影在戶內延長復加深。然後涼涼的水意彌漫在空間,風自每一個角落裡旋起,感覺得到,每一個屋頂上呼吸沉重都覆著灰雲。雨來了,最輕的敲打樂敲打這城市。蒼茫的屋頂,遠遠近近,一張張敲過去,古老的琴,那細細密密的節奏,單調里自有一種柔婉與親切,滴滴點點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時在搖籃里,一曲耳熟的童謠搖搖欲睡,母親吟哦鼻音與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澤國水鄉,一大筐綠油油的桑葉被嚙於千百頭蠶,細細瑣瑣屑屑,口器與口器咀咀嚼嚼。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幺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說,說輕輕地奏吧沉沉地彈,徐徐地叩吧撻撻地打,間間歇歇敲一個雨季,即興演奏從驚蟄到清明,在零落的墳上冷冷奏輓歌,一片瓦吟千億片瓦吟。
在舊式的古屋裡聽雨,聽四月,霏霏不絕的黃梅雨,朝夕不斷,旬月綿延,濕黏黏的苔蘚從石階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聽台風台雨在古屋頂上一夜盲奏,千層海底的熱浪沸沸被狂風挾挾,掀翻整個太平洋只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壓下,整個海在他的蠍殼上嘩嘩瀉過。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煙一般的紗帳里聽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撲來,強勁的電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彈動屋瓦的驚悸騰騰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牆上打在闊大的芭蕉葉上,一陣寒潮瀉過,秋意便彌濕舊式的庭院了。
在舊式的古屋裡聽雨,春雨綿綿聽到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聽聽那冷雨。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是室內樂是室外樂,戶內聽聽,戶外聽聽,冷冷,那音樂。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穀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因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樂從記憶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樂器灰濛蒙的溫柔覆蓋著聽雨的人,瓦是音樂的雨傘撐起。但不久公寓的時代來臨,台北你怎麼一下子長高了,瓦的音樂竟成了絕響。千片萬片的瓦翩翩,美麗的灰蝴蝶紛紛飛走,飛入歷史的記憶。現在雨下下來下在水泥的屋頂和牆上,沒有音韻的雨季。樹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楓樹,柳樹和擎天的巨椰,雨來的時候不再有叢葉嘈嘈切切,閃動濕濕的綠光迎接。鳥聲減了啾啾,蛙聲沉了咯咯,秋天的蟲吟也減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這些,一個樂隊接一個樂隊便遣散盡了。要聽雞叫,只有去詩經的韻里找。現在只剩下一張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正如馬車的時代去後,三輪車的夫工也去了。曾經在雨夜,三輪車的油布篷掛起,送她回家的途中,篷里的世界小得多可愛,而且躲在警察的轄區以外,雨衣的口袋越大越好,盛得下他的一隻手裡握一隻纖纖的手。台灣的雨季這么長,該有人發明一種寬寬的雙人雨衣,一人分穿一隻袖子此外的部分就不必分得太苛。而無論工業如何發達,一時似乎還廢不了雨傘。只要雨不傾盆,風不橫吹,撐一把傘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韻味。任雨點敲在黑布傘或是透明的塑膠傘上,將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噴濺,傘緣便旋成了一圈飛檐。跟女友共一把雨傘,該是一種美麗的合作吧。最好是初戀,有點興奮,更有點不好意思,若即若離之間,雨不妨下大一點。真正初戀,恐怕是興奮得不需要傘的,手牽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輕的長發的肌膚交給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後向對方的唇上頰上嘗涼涼甜甜的雨水。不過那要非常年輕且激情,同時,也只能發生在法國的新潮片里吧。
大多數的雨傘想不會為約會張開。上班下班,上學放學,菜市來回的途中。現實的傘,灰色的星期三。握著雨傘。他聽那冷雨打在傘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濕濕的灰雨凍成乾乾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結晶體在無風的空中回迴旋旋地降下來。等須眉和肩頭白盡時,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沒有受故鄉白雨的祝福,或許發上下一點白霜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補償吧。一位英雄,經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額頭是水成岩削成還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廈門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與記憶等長,—座無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盞燈在樓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後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
前塵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