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詩歌的來源

詩歌的來源

發布時間: 2020-12-22 02:44:41

詩歌的來源

許多少年朋友都喜歡讀詩,特別喜歡學習課本里的古詩、現代詩。不少人還參加了業余朗誦小組,每當節日來臨,他們總會為聯歡會獻上一個精彩的節目——詩朗誦。詩歌為什麼會得到大家的喜愛呢?主要是因為它的語言有一種音樂美。它音調和諧、動聽,句式整齊,讀起來琅琅上口,很快就能背誦下來。

「詩歌」這個詞來源於我國古代。在古代,能配樂的韻文叫做「歌」,不能配樂的韻文稱為「詩」。「詩」和「歌」從開始產生時,就象孿生兄弟一樣親密無間,所以人們總是把它們合在一起稱作「詩歌」。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是兩千五百年前問世的。《詩經》從音樂角度分為《風》《雅》《頌》三類。《風》大都是民間詩歌,《雅》《頌》部分,有些是宴會的樂歌。都是先有樂,後填詞。到了後來,樂譜流失了,音樂也逐漸進化了。那些歌辭獨立存在,膾炙人口,流傳下來成為優秀的詩篇。如《詩經》中有一篇名叫《采葛》的詩這樣寫道: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這是一首懷念的詩,詩人想像他所懷念的人正在采葛、采蕭、采艾,雖然只一天沒見面,就像隔了三月、三秋、三歲一樣。全詩反復吟唱,表達了離別後殷切想念的心情。

漢代產生的「樂府」,也是合於樂可以唱歌的詩。最初它並不是詩歌,而是由漢武帝開始創立的音樂機關。樂就是音樂,府就是官府。漢武帝建立這樣專司音樂的官府,制定樂譜、搜集歌詞。到了魏晉六朝時就將樂府所唱的詩,簡稱為「樂府」,從此「樂府」就由一個機關名稱變為詩體的名稱,而且是唱出來的。

到了唐代,形成了近體詩,也就是我們所學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這種詩很講究韻律。律是指語言運用有嚴格的規定。韻是韻腳,指詩句尾字主要韻母帶發音相同或相近的音節。因此它形成了一種音樂美。

唐代還形成了另一種文體——詞。它是合樂歌唱的。後來盛行於宋代,發展到元代成了散曲。它是一種新體詩,每個配樂唱歌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格律要求,有曲牌名。

隨著時代的變遷,新詩出現了。自由詩不好譜曲,所以詩與音樂的關系就逐漸疏遠了。但是一些優秀作品還是講究音樂美。因為新詩雖然沒有嚴密的格式,但是有節奏,有豐富的感情和聯想,語言簡潔精煉,讀起來就像唱歌一樣。

由此看來,不管是古體詩、近體詩還是新詩,都與歌有著密切的關系。詩和歌就是這樣不可分。

Ⅱ 詩歌最早來源於什麼

詩是最古抄老也是最具有襲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Ⅲ 詩的來歷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

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於是統統把這一切歸於神明。出於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

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它源於宗教。還有一種形式,起源於勞動。

原始人一面勞動,一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詩歌。

(3)詩歌的來源擴展閱讀:

古時候,古代信息技術不發達,所以人們從這一個地區到那一個地區傳遞信息都非常不方便,於是他們將寫好的詩編成歌,而詩歌就從人們的口中傳遞。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

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以入樂與否,區分歌與詩,入樂為歌,不入樂為詩。

詩從歌中分化而來,為語言藝術,而歌則是一種歷史久遠的音樂文學。《詩經》是入樂歌唱的,嚴格地說它是歌,正因為如此,《詩經》被學者稱之為我國音樂文學成熟的標志。

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它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

中國詩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歐洲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漢代產生的「樂府」,也是合於樂可以唱歌的詩。最初它並不是詩歌,而是由漢武帝開始創立的音樂機關。樂就是音樂,府就是官府。漢武帝建立這樣專司音樂的官府。

制定樂譜、搜集歌詞。到了魏晉六朝時就將樂府所唱的詩,簡稱為「樂府」,從此「樂府」就由一個機關名稱變為詩體的名稱,而且是唱出來的。

到了唐代,形成了近體詩,也就是我們所學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這種詩很講究韻律。律是指語言運用有嚴格的規定。韻是韻腳,指詩句尾字主要韻母帶發音相同或相近的音節。

因此它形成了一種音樂美。唐代還形成了另一種文體——詞。它是合樂歌唱的。後來盛行於宋代,發展到元代成了散曲。它是一種新體詩,每個配樂唱歌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格律要求,有曲牌名。

隨著時代的變遷,新詩出現了。自由詩不好譜曲,所以詩與音樂的關系就逐漸疏遠了。但是一些優秀作品還是講究音樂美。因為新詩雖然沒有嚴密的格式,但是有節奏。

有豐富的感情和聯想,語言簡潔精煉,讀起來就像唱歌一樣。由此看來,不管是古體詩、近體詩還是新詩,都與歌有著密切的關系。詩和歌就是這樣不可分。

Ⅳ 詩歌的起源

詩體的分類,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現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採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
「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現代詩的含義:
1.形式是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營重於修辭。
「古典詩」與「現代詩」的比較:「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現代詩」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Ⅳ 詩歌的起源及其發展

詩歌的由來

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是怎麼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v詩歌何時稱之首

在古代,詩歌最初稱"篇"或"章",而不稱"首"。例如我國最早的《詩經》,叫"三百篇",屈原的詩叫"九章",詩歌稱"首",最早出現於東晉初年。當時有個名叫孫綽的詩人,在《悲哀詩序》中寫道:"不勝哀號,作詩一首。"一個名叫支通的人,在《詠禪道人詩序》中寫道:"聊箸詩一首。"從此,人們普遍稱詩為首。

v詩人的來源

詩人一詞,戰國時就有了,何以為證,《楚辭.九辯》注釋說:"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釋說:"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這便是詩人後一詞的最早提法,從此以後,詩人便成為兩漢人慣用的名詞。辭賦興起之後,又產生辭人一詞。楊子雲《法言.吾子篇》說:"詩人之賦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用"則"和"淫"來劃分詩人與辭人的區別,足見現漢代是把詩人看得很高貴,把辭人看得比較低賤。
六朝以後,社會上很看重辭賦,認為上不類詩,下不類賦,以此又創立了"騷人"一詞。從戰國而至盛唐,詩人、騷人的稱號受人尊敬。

v古詩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從遠古至近代詩歌不知其幾千萬萬,因種種原因失傳了的除外,保存下來的仍可說是浩如煙海。詩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有一個萌牙、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彈歌》"斷竹、續竹,飛士、逐肉"據說是黃帝時代的歌謠,公認是原始社會詩歌,是二言詩之始。《詩經·有駢》"振振鷺、鷺於飛、鼓咽咽、醉言歸"是三言詩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於苞桑"四言詩之始。卜辭"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五言詩之始。《詩經·卷耳》"我姑酌彼金(三個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詩之始。《詩經·鹿鳴》"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七言詩之始,《詩經·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詩之始。《詩經·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詩這始。杜甫詩"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詩。李白"黃帝鑄鼎於荊山煉丹砂,丹砂成騎龍飛上太清家"十言詩之始。蘇東坡"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十一言詩之始。

v題畫詩之考

我國題畫詩的產生、歷來被認為始於唐代,創始者為杜甫。
這里首先應該說明什麼是題畫詩?如若說題畫詩專指題在畫面上的詩,以現有的資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專指題在畫面上的詩,而是把不直接題在畫面上的吟畫、題畫、論畫以及題扇畫、題壁畫、題屏風畫都看作是題畫詩的話,那麼,從現有資料看,在六朝時已經有了題畫詩。
如《全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詩》中,就收有東晉桃葉的《答王團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喧暑,相憶莫相忘。"雖說比較簡單,但確實是對畫扇的歌詠。
特別是由梁至北周的傑出詩人庾信,在梁朝時,曾作《詠畫屏風》詩二十五首,生動地描繪了屏風上的各優美畫面,在題畫詩創作的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見,我國的題畫詩,六朝時已經產生。

詩歌的起源 [原創 2006-01-26 16:13:46 | 發表者: 俺樣]

關於文學藝術的起源,說法眾多,如模仿說、游戲說、巫術說、勞動說、心理表現說等等。其中勞動說最為人們所認可。而詩歌又可以算是一切文學作品的開路先鋒。在人類社會出現文字之前,就已經有了口頭創作的歌謠了。魯迅先生認為詩歌起源於勞動和宗教,原因有二:其一,勞動時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卻勞苦;其二,原始民族對於神明由畏懼而生敬仰,於是歌頌其威靈,贊嘆其功烈。

詩歌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在《淮南子》里有過比較具體的描述:
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當然,由於那時生產還處於原始階段,語言也不發達,人們在勞動中發出的「邪許」的聲音還比較單調,既沒有歌詞,自然也沒有表達具體的思想內容,因此我們還不能認為它是真正的詩歌,只能算是原始的歌謠。

從僅僅有表聲的歌謠發展到同時也表意的詩歌,這中間經過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階段。《呂氏春秋》的《音初》篇記載了一首《候人歌》,歌詞是:
候人兮猗!
可以看作是表意詩歌的一種最簡單的雛形。這里的兮猗二字,如同「邪許」一樣,只起表音的作用,而侯人二字,就表達了作者的一定意願,而具有雖然簡單卻比較具體的思想內容了。

隨著生產的進一步發展,社會生活也越來越多樣化,詩歌的表現形式自然也更加完善,內容也更加豐富。這時期,詩歌不僅可以表達個人的的某種願望,而且能夠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了。《吳越春秋》里記載了一首《彈歌》,歌詞是: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在這短短的八個字中,反映了原始時代我們祖先打獵的全過程和生動的場面。這首歌謠不僅內容完備,情節生動,而且句式整齊,逢雙句押韻,大體具備了詩歌的一般要求。

其次,談談詩歌起源於宗教.在原始的歌謠,我們能找到很多祈天一類的作品,例如《禮記·郊特牲》里就記載了一篇相傳是神農時伊耆氏的《蠟辭》:
土反其宅。水歸其壑。
昆蟲勿作。草木歸其宅。
照字面意思看來,這首歌謠顯然是當時勞動人民因無力戰勝水旱蟲災而向「天帝」發出的祈求,希望不要降災禍來危害莊稼,讓大家能過上安逸的生活。

卜辭是刻在甲骨上的殷商時代的文字,因為它是通過宗教巫術占卜吉凶禍福的,所以叫「卜辭」。在已經整理出來的卜辭中,也有酷似詩歌一類的記錄:
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
這幾句卜辭,從內容看,不僅文字完整,而且意義非常明顯。從表現形式上看,也基本上具備詩歌的形式了。如果對照一下漢代的樂府民歌《采蓮曲》,就更有理由說它是一首詩了: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應當注意的是,我們說詩歌起源於生產勞動,起源於宗教,並不是說這二者是相互脫離、各不相關的;恰恰相反,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呂氏春秋·古樂篇》有這樣的記載: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這里所提的八闋詩歌,具體內容已經失傳,但是從這八部詩歌的名稱來看,既直接與生產勞動有關,又跟當時的宗教迷信關系密切。 特別是「敬天常」、「依地德」這類名稱的歌詞,很明顯既反映了人們對自然條件(如氣候、土壤等)的重視,又具有濃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詩詞的由來

中國最早的詩歌起源於勞動,先民在勞動的過程中,為了降低疲勞,增加勞動的樂趣,在集體勞動的過程中,用歌唱的形式直接孕育了最原始的詩歌。

隨著時代的發展,詩歌內容越來越豐富,種類也越來越多,詩人們自然也越來越多,他們或因風格相近,或因時代相同,或因同鄉好友,或因父子師生,而各自被歸人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有前有後,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下面從各個時間段對這些詩歌與流派進行劃分。

中國詩起源於先秦,鼎盛於唐代。中國詞起源於隋唐,流行於宋代。中華詩詞源自民間,其實是一種草根文學。在21世紀的中國,詩詞仍然深受普通大眾青睞。

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而詩人、詞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嚴格的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

(6)詩歌的來源擴展閱讀

一種以有節奏的、形象生動的語言,高度凝練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發強烈的感情的文學作品。(詩中有戲劇,戲劇中有詩)詩一定是傑作,再不就是絕無存在價值的東西,詩是會呼吸的思想,會焚燒的字。常說的詩又指《詩經》。

《詩》三百,始終於周,《詩》,上通於道德,下止於禮義。中國古代把不合樂的叫「詩」,合樂的叫「歌」。統稱為詩歌。按故事情節又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按語言韻律,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

Ⅶ 詩歌的起源

詩歌是最古抄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它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
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
中國詩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歐洲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Ⅷ 詩的來歷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

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於是統統把這一切歸於神明。出於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

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它源於宗教。還有一種形式,起源於勞動。

原始人一面勞動,一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詩歌。

(8)詩歌的來源擴展閱讀:

詩是一種文學體裁,其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現象來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它生存於人類的文化傳統之中,我們對於「詩」、「抒情」、「美」這樣的字眼,總是保持著崇高的故意。

人類不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這種需要,基於生存的需要。這樣抒情詩就不僅僅是一個美學問題,而且是一個具有存在論性質的問題,抒情態度成為人類的一種生存范疇。

隨著文明進程的發展,社會分工的產生,出現了專司詩歌的「詩人」。詩人與非詩人的分裂便產生了。詩、詩人總是與某種神秘莫測的力量聯系在一起的。

「詩歌」這個詞來源於我國古代。在古代,能配樂的韻文叫做「歌」,不能配樂的韻文稱為「詩」。「詩」和「歌」從開始產生時,就象孿生兄弟一樣親密無間。

漢代產生的「樂府」,也是合於樂可以唱歌的詩。最初它並不是詩歌,而是由漢武帝開始創立的音樂機關。樂就是音樂,府就是官府。漢武帝建立這樣專司音樂的官府,制定樂譜、搜集歌詞。

到了魏晉六朝時就將樂府所唱的詩,簡稱為「樂府」,從此「樂府」就由一個機關名稱變為詩體的名稱,而且是唱出來的。到了唐代,形成了近體詩,也就是我們所學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

這種詩很講究韻律。律是指語言運用有嚴格的規定。韻是韻腳,指詩句尾字主要韻母帶發音相同或相近的音節。因此它形成了一種音樂美。

唐代還形成了另一種文體——詞。它是合樂歌唱的。後來盛行於宋代,發展到元代成了散曲。它是一種新體詩,每個配樂唱歌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格律要求,有曲牌名。

隨著時代的變遷,新詩出現了。自由詩不好譜曲,所以詩與音樂的關系就逐漸疏遠了。但是一些優秀作品還是講究音樂美。因為新詩雖然沒有嚴密的格式,但是有節奏。

有豐富的感情和聯想,語言簡潔精煉,讀起來就像唱歌一樣。由此看來,不管是古體詩、近體詩還是新詩,都與歌有著密切的關系。詩和歌就是這樣不可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