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漢朝詩詞歌賦

漢朝詩詞歌賦

發布時間: 2020-12-21 13:20:44

『壹』 漢代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兩漢文化的主要內容及基本要旨
[編輯本段]
如上所述,兩漢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漢字、漢語、漢文化都是在悠悠的歷史歲月中,經過長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化類型。特別是經歷了秦始皇、漢劉邦兩次「大一統」的改進之後,基本上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雛型。經過文、景、武帝的實踐錘煉,使之成為較為穩定的民族文化。加之兩漢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形成了「漢人、漢語、漢字、漢文化」的特定稱謂。在博大精深的兩漢文化中,其主要內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
(一)「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
(二)「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
(三)「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如前所述,「龍鳳文化」是繼承和發展了夏商文化的一個部分,是炎黃先祖所尊崇的圖騰。夏朝、商朝之後,龍鳳的形象在華夏民族的心理上越來越偉岸豐彩,詩詞歌賦、器皿飾物無不體現出龍鳳呈祥的吉瑞之象。時至今日,雖沒有人再將自己封為「真龍天子」,但「龍的精神」,即那種叱吒風雲、駕馭自然的神偉形象,依然活動在每個人的心中,鼓舞著人們奮發向上,拼搏進取。

兩漢文化對中華民族的重大影響
[編輯本段」
由漢高祖劉邦奠基而發展起來的兩漢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無論對中國、對世界都曾產生過並將繼續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兩漢文化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即代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它所形成的影響則滲透到中華民族發展的方方面面。
(一)兩漢文化的形成是衡量民族興亡的一個標志;
(二)兩漢文化揭示了政治經濟的基礎地位;
(三)兩漢文化對家族觀念、倫理道德影響深遠。
總之,博大精深、浩瀚無垠的兩漢文化是一個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體。它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種類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統」文化,因而也就顯示出十分的廣泛性和適用性。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個性和鮮明性,是使民族統一、國家統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輝典範,其功績之大、影響之深是任何一種文化都無法比擬的。因此,作為華夏民族「核心文化」的兩漢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徵,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斗爭精神,今後仍將會對中國、對世界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貳』 反映牛郎織女神話的詩篇,只有題目和作者就行,作業急用,幫幫我

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見於記載者,即

《詩·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歧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煥彼牽牛,不以服箱。」

從漢代以來,描寫牛郎織女傳說的詩詞歌賦數不勝數:

古詩十九首》: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七夕
【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鵲橫流。
彤雲縹緲回金輅,明月嬋娟掛玉鉤。
燕羽幾曾添別恨,花容終不更含羞。
更殘便是分襟處,曉箭東來射翠樓。

七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唐】杜審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斷絳河。天街七襄轉,閣道二神過。
袨服鏘環佩,香筵拂綺羅。年年今夜盡,機杼別情多。

辛未七夕
【唐】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七夕二首
【唐】劉禹錫
河鼓靈旗動,嫦娥破鏡斜。滿空天是幕,徐轉斗為車。
機罷猶安石,橋成不礙槎。誰知觀津女,竟夕望雲涯。

天衢啟雲帳,神馭上星橋。初喜渡河漢,頻驚轉斗杓。
餘霞張錦幛,輕電閃紅綃。非是人間世,還悲後會遙。

七夕
【唐】沈佺期
秋近雁行稀,天高鵲夜飛。妝成應懶織,今夕渡河歸。
月皎宜穿線,風輕得曝衣。來時不可覺,神驗有光輝。

七夕
【唐】溫庭筠
鳴機札札停金梭,芙蓉澹盪生池波。
神軒紅粉陳香羅,鳳低蟬薄愁雙蛾。
微光奕奕凌天河,鸞咽鶴唳飄颻歌。
彎橋銷盡愁奈何,天氣駘盪雲陂阤。
平明花木有秋意,露濕彩盤蛛網多。

七夕詩
【唐】趙璜
烏鵲橋頭雙扇開,年年一度過河來。
莫嫌天上稀相見,猶勝人間去不回。
欲減煙花饒俗世,暫煩雲月掩樓台。
別時舊路長清淺,豈肯離情似死灰。

七夕
【唐】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七夕
【宋】楊朴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織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河迢迢瞳渡。金鳳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幕暮?

『叄』 說一說古風和漢服的區別

漢服,全稱是「漢來民族自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是漢文化居住地主要服裝,被強制結束於明末清初,而非漢朝的服裝,漢服包括漢朝的服裝,但漢朝服裝不全代表漢服,漢服也是有很多種不同朝代的類型和風格的。《清稗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發。所以說漢服是古風的一部分,但若沒清朝強制脫漢,漢服兩字就不可稱為古風,會發展出1644年到2018年的各種風格漢服,不同朝代不同風格的漢服才是古風,那時明朝會說是明服,宋朝會說是宋服,因為各有風格,但也都是漢服,現在沒這個區別就是因為漢服出現斷層了,沒有延續到今天發展出具有歷史傳承的風格,所以所有朝代的漢服都是古風。

『肆』 贊美歷史人物 詩詞

張衡:
(公元78~公元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到西漢故都長安及其附近地區考察歷史古跡,調查民情風俗和社會經濟情況。後來,又到首都洛陽參觀太學,求師訪友。

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張衡由洛陽回到南陽,擔任南陽太守鮑德的主簿。在此期間寫了《東京賦》和《西京賦》,一直流傳到今天。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鮑德調離南陽後,張衡去職留在家鄉,用了三年時間鑽研哲學、數學、天文,積累了不少知識,聲譽大振。 永初五年他再次到京城,擔任郎中與尚書侍郎。元初二年(公元115年)起,曾兩度擔任太史令,前後凡十四年,在天文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漢朝的時候,關於宇宙結構的理論,主要有三個學派,即: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張衡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天好象一個雞蛋殼,地好比雞蛋黃,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這個看法雖然也是屬於地心體系的范疇,但是在當時卻有進步之處:

第一,張衡雖然認為天有一個硬殼,卻並不認為硬殼是宇宙的邊界,硬殼之外的宇宙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無限的。

第二,張衡在《靈憲》這篇著作中,一開頭就力圖解答天、地的起源和演化問題。他的回答具有樸素的、變化發展的辯證思想因素。他認為天地未分以前,混混沌沌;既分以後,輕者上升為天,重者凝結為地。天為陽氣,地為陰氣,二氣互相作用,創造萬物,由地溢出之氣為星。

第三,張衡用「近天則遲,遠天則速」,即用距離變化來解釋行星運行的快慢。近代科學證明,行星運動的快慢是和它同太陽距離的近遠相關的。張衡的解釋有合理的因素。

張衡不但注意理論研究,而且注重實踐,他曾親自設計和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候風地動儀製成於順帝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後者是世界上第一架測驗地震的儀器。

渾天儀相當於現在的天球儀,原是西漢時耿壽昌發明的。張衡對它作了改進,用來作為渾天說的演示儀器。他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系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樣,人在屋子裡看渾象,就可以知道哪顆星當時在什麼位置上。

張衡還對許多具體的天象做了觀察和分析。他統計出中原地區能看到的星數約2,500顆。他基本上掌握了月食的原理。他測出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是周天的1/736,即29'24'',同太陽和月亮的平均角直徑31'59''.26和31'5''.2相差不多,可見張衡的測量是相當准確的。

張衡認為,早晚和中午的太陽,其大小是一樣的;看起來早晚大,中午小,只是一種光學作用。早晚觀測者所處的環境比較暗,由暗視明就顯得大,中午時天地同明,看天上的太陽就顯得小。好比一團火,夜裡看就大,白天看就小。張衡的這種解釋是有道理的,但不很全面。到了晉代,束皙才作了比較完善的解釋。

張衡的學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一種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地動儀也用銅製成,形狀像酒樽,內部中間豎著一根粗大的柱子,柱的周圍有8根橫桿連接外面。外面有8條龍,龍頭朝下,按8個方向排列,龍嘴裡各銜著一個小銅球,下面蹲著8隻張嘴的蟾蜍。如某一方向發生地震,柱子就會倒向哪個方向的橫桿,那個方向的龍嘴就吐出銅球,落到蟾蜍嘴裡。這樣,人們就可以知道什麼方向發生了地震。

公元138年,地動儀准確地預測了發生在隴西的一次地震。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方向的儀器,比歐洲的地震儀要早1700多年。他還發明測定方向的候風儀,製成了當時只是在傳說中有過的指南車。

在數學方面,他算出了圓周率比10的平方根3.16多一點。在地理學方面,他繪制有地形圖。在文學藝術方面,他是東漢時期有名的文學家,並且還被人列為當時的六大名畫家之一。1956年,郭沫若為他題碑文:「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華佗:
首先出現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

華佗是典型的神醫,幾乎成了中國醫學人物的最傑出代表。

他為人治病,不僅是手到病除,而且道德高尚,專門和太祖曹操做對,不給這位不可一世之主看病。眼看著曹操的兒子曹沖病逝,眼看著曹操頭疼病逝,而自己則無動於衷,似乎還興災樂禍,巴不得這曹姓人家快些死掉。因為曹家人太聰明,太讓許多「文化人」感到頭疼難對付。

華佗的這些快炙人口的故事,似乎早已深入千家萬戶。華佗的故事似乎早已成為「信史」而流傳中國。

好在《三國志》中有關華佗的記載不長,我們這里將之引來,並與柯雲路的《發現黃帝內經》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大家一定可以看出,「當代華佗」胡萬林的確與奇怪的「古代華佗」有些相似

王羲之:
(303~361),字逸少,原籍琅琊(今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稱「王右軍」。有「書聖」美譽。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庾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時經父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早年又從衛夫人處學書。衛夫人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王羲之又善於轉益多師,廣聞博取、探源明理。他曾自述:「予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蹇騰之勢,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撅,不折而用轉,所謂「一榻灌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杼。南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曰:「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朴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對後世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其妻郗氏也工書,有七子,獻之最知名。
祖沖之: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祖沖之博覽當時的名家經典,堅持實事求是,他從親自測量計算的大量資料中對比分析,發現過去歷法的嚴重誤差,並勇於改進,在他三十三歲時編製成功了《大明歷》,開辟了歷法史的新紀元.
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暅(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採用的一條原理是:"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意即,位於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任一平行於這兩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恆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一原理,在西文被稱為卡瓦列利原理, 但這是在祖氏以後一千多年才由卡氏發現的.為了紀念祖氏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大家也稱這原理為"祖暅原理".

李白:
李白是唐代詩壇上的一顆巨星,被歷代文人稱為「詩仙」,杜甫的詩句「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就是對李白詩歌高度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李白,字太白,於唐武後長安元年(公元7O1年)出生在中亞的碎葉;5歲時,隨父親遷居四川江油縣青蓮鄉。李白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說:「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15歲時,學習劍術。20歲前後,在家鄉的匡山讀書,從友人學習縱橫術。李白勤奮好學,「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 在 20歲以後,李白游歷了蜀中不少名勝古跡。蜀中雄偉壯麗的山川,培育了李白開闊的襟懷,豪放的性格和對大自然的熱愛。由干受縱橫家和儒家思想影響,李白有著很強的事業心,希望建功立業;但他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響較深,又熱切地嚮往著求仙學道的隱逸生活。這種矛盾的生活理想,在他身上最後形成二者兼顧的願望,即「功成,名遂,身退」。

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駭驥筋力成,意在萬里外。」於是「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途中,他寫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出三峽後,李白首先漫遊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當時正是開元盛世,國家呈現一派欣欣向榮景象,李白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對前途充滿了信心。那時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通常是走科舉考試的道路。此外,還有一條「終南捷徑」,即通過求仙訪道的隱居生活,擴大影響,引起朝廷重視,也可能被召去做官。李白豪放不羈,又抱負很大,自視甚高,不願走科舉道路,所以選擇了一終南捷徑。 為此,李白在江陵拜訪了著名道士司馬承禎,並寫了一篇《大鵬賦》,用寓言形式記敘這次會晤。此賦通過「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的大鵬形象,抒寫了他遠大的抱負。

李白在求仙訪道的同時,很注意結交「豪雄」,即那些能夠抗暴扶弱、仗義捨身的游俠人物。李白自己就「少任俠」,「輕財好施」。他在東游吳越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散金三十萬,周濟生活困難的人。李白一生寫了許多歌頌俠士的詩,贊美那些在國家危急關頭,勇於捨身赴難而不居功、不貪戀爵祿的豪俠。如《俠客行》贊美侯贏、朱亥「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古風》第十首贊美魯仲連「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並說「吾亦澹盪人,拂衣可同調。」他景慕這些歷史人物,反映了他的性格、抱負和理想。 」李白在游歷中,很注意向樂府民歌學習,加上閱歷的增長,使他的詩歌創作日益提高,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篇。如《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天開,碧水東流直北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再如《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二:「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雄偉壯麗的祖國山川景色,經過詩人別出心裁一番吟詠,更給後人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 李白在學習樂府民歌時,創作了不少樂府詩。《長干行》第一首開頭六句是:「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游戲)。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後來「青梅竹馬」和「兩小無猜」,便成了比喻小兒女相親相愛的著名成語

開元十六年早春,李白來到湖北安陸。在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時做過宰相的許圍師的孫女結婚,開始了「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生活。他曾隱居安陸境內的壽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後又與道士元丹丘一道隱居嵩山。

開元二十四年,他去山東,又和孔巢父、韓准等人隱居祖徐山的竹溪,時人號為「竹溪六逸」。他寫的《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表白自己此時的隱居是「養賢」而非遁世,是在等待時機。文章說,「奮其智能,願為輔粥,使衰區大定,海縣清一。」可見隱而不忘政事。 開元二十二年,李白在襄陽,「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韓荊州即韓朝宗,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東道采訪處置使。李白《與韓荊州書》是他初見韓時的一封自薦書。文章開頭借用天下談士的話--「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贊美韓朝宗謙恭下士,識拔人才。接著毛遂自薦,介紹自己的經歷、才能和氣節。文章表現了李白「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的氣概和「日試萬言,倚馬可待」的自負,以及他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文章寫得氣勢雄壯,廣為傳誦。 在此期間,李白結識了比他大12歲的孟浩然。孟浩然以善寫山水田園詩著名,二人一見如故。當他們分手時,李白寫了著名的七言絕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開元二十四年,李白移家東魯任城(今山東濟寧),自己則繼續往來各地,尋找政治出路。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他又舉家南下,住到安徽南陵去了。不久,李白被朝廷徵召去長安,臨行時寫的《南陵別兒童人京》一詩,表達了他躊躇滿志和狂喜的心情:「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在長安,李白結識了任太子賓客的老詩人賀知章。賀知章對李白的《蜀道難》十分贊賞,「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認為此詩只有神仙才寫得出來,因而稱李白為「滴仙人」。《蜀道難》描繪了由秦人蜀途中的山川,一開頭就以「噫呈*,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種充滿磋嘆的情調很快抓住了讀者,中間以「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揉欲度愁攀援」等,竭力形容人蜀途中山川的高危險峻,再襯以「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的凄厲氣氛,以及詩人的反復嗟嘆,把蜀道的高危艱險渲染得十分突出而激盪人心。 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進一步推薦,李白終於受到玄宗皇帝的親自接見,並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被安置在翰林院。翰林供奉的主要職責是為皇帝草擬文浩詔令之類文件。同時也迎合皇帝的興趣,隨時寫些應景詩文。李白曾利用與玄宗接近的機會,向玄宗申述過自己對國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張。遺憾的是,這時的玄宗,已不是早年那個勵精圖治,能夠任用賢才的開明君主,而是已經變成貪圖享樂,不問政事的人了。他把「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請將」.深居官中,沉溺聲色。玄宗曾一度受重李白,目的是要他寫詩作詞,供自己享樂。當玄宗覺得李白好言政事,不滿足於當馴服的御用文人時,就疏遠了他。 從李白方面來說,玄宗之所以疏遠他,與他那傲岸性格有關。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這種無視封建秩序的叛逆精神,顯然是統治者所不喜歡的。相傳,玄宗在便殿召見李自時,李白曾讓高力士為他脫靴。高力士是最有權勢的一個大宦官,為解「脫靴」之恨,他挑撥楊貴妃說,李白《清平調》詞中的「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二句,「以飛燕指妃子,是賤之甚矣!」使楊貴妃由此深恨李自。他們都是玄宗最寵的人,在玄宗面前進讒言,自然會影響玄宗對李白的看法,何況對他進行中傷的,還有駙馬張*等人。 權臣貴成的讒毀,玄宗的疏遠,使李白很苦悶,發出「行路難」的感嘆。

天寶三載春,李白知道自己留在長安已不能再有所作為,於是上疏,「懇求歸山」。玄宗沒有挽留他,而是「賜金放還」。 李白在長安實際上只有一年半時間。這期間,他親眼看到朝政的黑暗腐敗,以滿腔憂憤寫下了許多揭露和批判現實的詩篇,如《古風》第十五首,譴責統治階級「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

天寶三載,李白在東都洛陽認識了比他小11歲的詩人杜甫。杜甫「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其抱負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與李白意氣相投。他們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和杜甫分別後,李白又在漫遊中度過了1O年。這時,他因夫人許氏早已去世,又在廣州梁國(在今河南開封)與相門之女宗氏結婚,並常住於此,所以他說:「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國」。以梁園為中心,李白往南到過越中,往北去過幽州,有不少地方,如金陵等地,則是舊地重遊。他的漫遊,一是求仙訪道,一是欣賞大自然的美。他說:「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人名山游。」此外也是尋求為國效力的機會。他在《梁園吟》中說:「東山高卧時走來,欲濟蒼生應未晚。」 這個時期,朝政更加黑暗,把持朝政大權的宰相李林甫,大興冤獄,打擊迫害正直賢能的官員。目睹國是日非,李白內心的痛苦也與日俱增。但他決不向權貴屈膝,在著名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他寫道:「安能推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了他的高尚人格。他還寫了許多揭露和鞭撻黑暗現實的詩篇。《遠離別》對玄宗寵信李林甫等奸臣,大權旁落,提出警告:「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北風行》批判了安祿山「欲以邊功市寵」而挑起的對奚、契丹等少數民族的戰爭。

在長期的漫遊中,李白和勞動人民有較多接觸,寫了一些反映他們的詩篇。《宿五松山下苟媼家》對「田家秋作苦,鄰女夜春寒。」深表同情。《秋浦歌》第14首歌頌冶煉工人:「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對釀酒老頭也充滿感情,{哭宣城善釀紀叟》寫道:「紀英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 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是李白這個時期詩歌創作的一個主要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例如對黃河的描寫,就有不少名句:「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出龍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獨坐敬亭山》一首;「眾鳥高飛盡,孤雲獨會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則把山寫活了。

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當時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的胡人安祿山,率所部兵15萬,認范陽(今北京大興)出發.進攻中原。僅30多天,洛陽就陷於亂軍之手。次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自號大燕皇帝。六月,京都屏障憧關失守。玄宗倉皇西選,於是京都長安也為亂軍所據。 安史之亂初,梁園淪陷,李白帶著夫人到江南避難。他寫了許多詩篇,表達他對亂軍的痛恨,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擔憂。《古風》第十九首中寫道:「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詩人這時渴望報國殺敵,《贈張相鎬》詩雲:「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誓欲斬鯨*,澄清洛陽水。」

天寶十五載,玄宗西逃成都,太子李亨於七月在靈武即帝位,是為肅宗,改年號為至德。永王李*奉玄宗之命,以抗敵為號召,在江陵起兵。次年正月,永王經過尋陽,知道李白在廬山隱居,派謀士韋子春三次上山聘請李白參加他的幕府。李白的《永王東巡歌》第二首寫道:「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他以東晉名臣謝安自比,表示要輔佐永王,平定叛亂。但沒想到,永王與肅宗發生矛盾,不久,永王即被肅宗的軍隊所消滅。李白也因此獲罪,被捕入獄,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一帶)。他這時的心情是很沉重的,「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二月,在經歷15個月的流放,行至巫山時,遇到朝廷大赦,李白才重新獲得自由。他隨即雇船東歸,名作《早發白帝城》寫道:「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此詩筆調明朗輕快,反映了李白遇赦獲釋的歡快情緒。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白從江夏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與夫人重聚。李白在一生的最後幾年中,窮愁潦倒,生活十分凄涼。但他對時局的變化還是始終關心的。上元二年,當東南地區又告吃緊,朝廷派李光弼出鎮臨淮(今安徽泅縣)時,61歲高齡的李白,仍不肯放棄這最後的報國機會,打算趕往臨淮,參加李光弼的軍隊。可惜走到半路就病倒了,未能如願。第二年,李白在安徽當塗與世長辭。

李白一生政治上不得志,在貧病中死去,但他以傑出的詩歌創作,為自己樹起了一座豐碑。他繼承了屈原和莊子開拓的浪漫主義傳統,反對齊梁柔靡詩風,在詩歌革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詩留傳下來的近千首,各體皆備,都有膾炙人口的名篇,尤以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絕句成就最大。其詩氣象宏大,格調雄渾,感情豪邁,境界開闊,清新自然,餘味無窮。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把中國詩歌藝術推向頂峰,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正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玄奘: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
玄奘的家族位於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家族本是儒學世家。上有三個哥哥。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親陳惠,便潛心儒學不做官了。

少時因為家境困難,跟著他二兄長捷法師住在洛陽凈土寺,學習佛經,在那裡待了五年,當時還是隋朝時期。在這期間他學習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後者。他十一歲(620)就熟習《法華》、《維摩》。十三歲時(622)洛陽度僧,破格入選。其後聽景法師講《涅盤》,從嚴法師學《攝論》,升座復述,分析詳盡,博得大眾的欽佩。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飢荒,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長安後,得知當時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聚。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627),玄奘再到長安,從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俱舍》、《攝論》、《涅盤》,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受到稱贊,聲譽滿京師。僕射蕭瑀,奏請令他住庄嚴寺。但是玄奘覺得多年來在各地講筵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地論》兩家有關法相之說不能統一,很想得著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會通一切(這一見解大概是受了當時來華的波頗蜜多羅的啟發而生),於是決心往印度求法。

618年隋朝滅亡,玄奘和他的兄長逃至長安(當時已經是唐朝首都),之後再往南至四川成都。在這里他們兄弟二人花了約二到三年的時間繼續深研佛經。

622年玄奘29歲那年剃度出家。之後他離開他的兄長然後回到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
玄奘自出家以還,便曾經計劃往天竺學習佛法,但多次都未成事。公元627年,唐玄奘終於由長安出發隻身前往天竺,沿著西域過帕米爾高原前往,歷經艱難險阻後到達天竺。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過許多有名的僧人,他停留過的寺宇包括當時有名的佛教學習中心-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主持,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佛經。及後玄奘更加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在一次佛學講座中名揚全天竺,被當地僧人尊稱為「大乘天」。

玄奘的一座雕刻, 在西安大雁塔643年,他啟程回國,並將當地的約657部佛經帶回中土。646年回到長安,受到了唐太宗的熱情接待。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慈恩寺塔 (故稱),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1962年寺內建立了玄奘紀念館。故大雁塔成為了玄奘西行求法、歸國譯經的紀念建築物。 回到中土後,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長安設立了國立翻譯院,參與的學生與人員來自亞洲東部各地。他花了十多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這一部份。這些佛經之後再傳往韓國和日本。

玄奘因著自己的見解以及翻譯與註解經文的努力而創始了法相宗。雖然這一宗派沒有持續很久,但是他的許多學說卻深深的影響了其他較為成功的宗派。

由玄奘法師口述而成的《大唐西域記》,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典游記。因為印度歷史紀錄的缺乏,這本珍貴的游記也是研究印度歷史不可缺少的文獻。

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我國宋代傑出的文學家。在北宋文壇上,與茶葉結緣的人不可悉數,但是沒有一位能像蘇軾那樣於品茶、烹茶、種茶均在行,對茶史、茶功頗有研究,又創作出眾多的詠茶詩詞的。
蘇軾十分嗜茶。茶,助詩思,戰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蘇軾去城東20里的石潭謝神降雨,作為《浣溪沙》五首紀行。詞雲:「酒困路長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記述了他討茶解渴的情景。他夜晚辦事要喝茶:「簿書鞭撲晝填委,煮茗燒栗宜宵征」(《次韻僧潛見贈》);創作詩文要喝茶:「皓色生甌面,堪稱雪見羞;東坡調詩腹,今夜睡應休」(《贈包靜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罷巾冠快晚涼,睡余齒頰帶茶香」(《留別金山寶覺圓通二長老》)「春濃睡足午窗明,想見新茶如潑乳」(《越州張中舍壽樂堂》)。更有一首《水調歌頭》,記詠了採茶、制茶、點茶、品茶,繪聲繪色,情趣盎然。詞雲:已過幾番雨,前夜一聲雷。 旗槍爭戰建溪,春色佔先魁。 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 結就紫雲堆。 輕動黃金碾,飛起綠塵埃。 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 兔毫盞里,霎時滋?

『伍』 秦漢時期,或者之前的詩詞歌賦,漢朝及之後的不要,越多越好,謝謝大家了!~

《詩經》裡面有三百多篇,《楚辭》里的也可以算。
我手頭有個《先秦歌謠選》可惜太多了,難以列舉,樓主可以留個郵箱我發過去。

『陸』 漢朝以前(不包括漢朝)有沒有什麼著名的詩詞歌賦的文學作品

最經典的《詩經》,《周易》,《楚辭》,<<樂府詩集>>,另外還有零散的如《 大風歌》,《垓下歌》, ···

『柒』 10首關於冬天的古詩有哪些

1.《江雪》 唐 ·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千路萬徑不見行人的足跡。一葉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漁翁;獨自在漫天風雪中垂釣。

2.《雪梅·其一》 宋 ·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譯文: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誰也不肯服輸。難壞了詩人,難寫評判文章。說句公道話,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3.《青松》 現代 · 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譯文:厚厚的一層雪壓在松枝上,這青松又高又直。要想知道這青松又多麼純潔多麼高大,那就要等到樹上那層厚厚的雪化了之後才能看到。

4.《終南望余雪》 唐 ·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譯文:遙望終南,北山秀麗,皚皚白雪,若浮雲間。雪後初晴,林梢之間閃爍著夕陽余暉,晚時分,長安城內又添了幾分積寒。

5.《夜雪》 唐 ·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譯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讓我很驚訝,又看見窗戶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時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為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是因為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6.《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 ·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譯文:北風席捲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氣八月就紛揚落雪。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像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雪花散入珠簾打濕了羅幕,狐裘穿不暖錦被也嫌單薄。將軍都護手凍得拉不開弓,鐵甲冰冷得讓人難以穿著。沙漠結冰百丈縱橫有紋,萬里長空凝聚著慘淡愁雲。主帥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僵了風也無法牽引。輪台東門外歡送你回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山路迂迴曲折已看不見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馬蹄印跡。

7.《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三》 唐 ·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譯文:夜靜月黑雁群飛得很高,單於趁黑夜悄悄地逃竄。正要帶領輕騎兵去追趕,大雪紛飛落滿了身上的弓刀。

8.《觀獵》 唐 · 王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

譯文:角弓上箭射了出去,弦聲和著強風一起呼嘯!將軍和士兵的獵騎,飛馳在渭城的近郊。枯萎的野草,遮不住尖銳的鷹眼;積雪融化,飛馳的馬蹄更像風追葉飄。轉眼間,獵騎穿過了新豐市,駐馬時,已經回到細柳營。凱旋時回頭一望,那打獵的地方;千里無垠,暮雲籠罩,原野靜悄悄。

9.《稚子弄冰》 宋 · 楊萬里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譯文:一個小孩子,早上起來,從結有堅冰的銅盆里剜冰,用彩絲穿起來當錚來敲。敲出的聲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樹林,突然冰落在地上發出玻璃一樣的碎裂聲。

10.《對雪》 唐 · 高駢

六齣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如今好上高樓望,蓋盡人間惡路岐。

譯文:雪花飄舞著飛入了窗戶,我坐在窗前,看著青青的竹子變成白玉般潔白。 此時正好登上高樓去遠望,那人世間一切險惡的岔路都被大雪覆蓋了。

『捌』 誰有描寫仙女的詩詞

1、《洛神賦》

出自:魏晉曹植。

原文: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譯文:她的形影,翩然若驚飛的鴻雁,婉約若游動的蛟龍。容光煥發如秋日下的菊花,體態豐茂如春風中的青松。她時隱時現像輕雲籠月,浮動飄忽似回風旋雪。遠而望之,明潔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視之,鮮麗如綠波間綻開的新荷。

2、《清平調·其一》

出自:唐代李白。

原文: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譯文:見雲之燦爛想其衣裳之華艷,見花之艷麗想人之容貌照人。若不是在群玉山頭見到了她,就是在瑤池的月光下來相逢。

3、《桂殿秋·仙女下》

出自:唐代李白。

原文:仙女下,董雙成,漢殿夜涼吹玉笙。曲終卻從仙宮去,萬戶千門惟月明。

譯文:仙女下凡,和董永成雙成對,仙殿里晚上微涼,傳來玉笙的聲音。樂曲結束之後她從仙宮離開,千家萬戶亮亮堂堂,只有月亮最明亮。

4、《仙女詞》

出自:唐代施肩吾。

原文:仙女群中名最高,曾看王母種仙桃。手題金簡非凡筆,道是天邊玉兔毛。

譯文:她是仙女中地位最高的,曾經看王母娘娘種下仙桃。她手裡拿著的金筆非同尋常,用的是天上玉兔的毛。

5、《常娥》

出自:唐代李商隱。

原文: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譯文:燭影深深映上雲母屏風,銀河漸漸沉沒,晨星漸漸消失。

嫦娥後悔寂寞,後悔偷吃靈葯。面對碧海藍天,日夜思念人間。

『玖』 漢代詩詞歌賦大全原文與譯文

寫個對聯:大將軍騎海馬身披穿山甲 青娘子坐車前頭戴金銀花

『拾』 有關誠信的古詩詞

有關誠信的古詩詞有:宋·王安石《商鞅》、三國·曹植《君子行》、唐·盧照鄰 《中和樂九章·總歌第九》、唐·李白《酬崔五郎中》等。

1、宋·王安石《商鞅》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白話釋義:從古至今,管理百姓在於講信用,說到做到。商鞅就很講信用,以一言為重,以百金為輕。你們這些變法的反對派怎能隨便指責商鞅呢,要是有商鞅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新法怎能不順利推廣?

2、三國·曹植《君子行》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白話釋義:經過瓜田時,不要彎腰提鞋子;走在李樹下面,不要舉手整理帽子,免得別人懷疑你偷瓜摘李子。藉以說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避開容易發生嫌疑的地方。

3、唐·盧照鄰 《中和樂九章·總歌第九》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為衣兮信為裳。

白話釋義:有遠方的佳人在等候,我以忠誠和信用作為衣裳。

4、唐·李白《酬崔五郎中》

海岳尚可傾,吐諾終不移。

白話釋義:大海可以乾枯,山嶽可以倒塌,許下的諾言始終不可改變。

(10)漢朝詩詞歌賦擴展閱讀:

有關於誠信的故事: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楚國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這個人個性耿直,而且非常講信用,只要他答應的事,就一定會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許多人的稱贊,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經在項羽的軍中當過將領,而且率兵多次打敗劉邦,所以當劉邦建立漢朝,當上皇帝的時候,便下令捉拿季布,並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賜黃金千兩,藏匿他的人則遭到滅門三族的懲罰。可是,季布為人正直而且時常行俠仗義,所以大家都想保護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過了一段時間,捉拿他的風聲更緊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頭發剃光,化裝成奴隸和幾十個家僮一起賣給了魯國的朱家當勞工。

朱家主人很欣賞季布,於是專程去洛陽請劉邦的好朋友汝陰侯滕公向劉邦說情,希望能撤銷追殺季布的通緝令,後來劉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還給了他一個官職。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