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

發布時間: 2020-12-17 14:03:57

A. 詩歌表現手法有哪些

對比(對照來)

虛實結合(聯想和自想像)

正意反說(反語)

反襯(有時與「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共用)

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聲襯靜)

借古諷今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間接抒情)

托物言志

用典

B. 詩歌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1、比擬

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擬就是「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

2、誇張

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里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

3、借代

就是藉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

(2)詩歌的表現手法擴展閱讀:

語言是一切文學作品的基本材料。詩歌尤其講究語言的運用,因為藝術形象的塑造、意境的營造,以及情感的傳達,都要藉助語言。

詩歌的語言要求用最簡潔的詞句傳達盡可能豐富的內容,這就使詩歌語言形成了凝練、含蓄、跳躍性強的特點。相對而言,現代詩用白話寫成,且較少用典,字面上較舊體詩容易把握。但是,要正確評價一首詩,還是要反復朗誦,盡力揣摩,並抓住飽含作者深情的詞語仔細品味其深層含義。

詩歌是通過藝術形象反映生活和抒發感情的。鑒賞詩歌必須准確把握詩中的藝術形象:有些詩,通篇都通過描繪具體鮮明的形象抒發感情;有些詩,雖然沒有描繪具體形象,但能喚起讀者的想像;有些詩,既描繪具體形象,又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

要把握詩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徵。有些詩歌描繪的形象較多,鑒賞時應該對眾多的單個形象進行組合想像,構建整體形象。

有些詩歌描繪的形象不是實指,有比喻或象徵的內涵,把握這類作品的形象不能從字面上理解,而應結合時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過想像、聯想挖掘形象的內涵。總之,理解詩歌的形象應立足於深層理解和整體把握,不能望文生義,浮於表面。

C. 詩歌表現手法有哪些

這位朋友您好!
我國古代詩歌比如《詩經》其表現手法有賦、比、興。具體意思是:專賦:平鋪直敘,鋪陳、排屬比。相當於現在的排比修辭方法。比:比喻。相當於現在的比喻修辭方法。興:托物起興,先言他物,然後藉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相當於現在的象徵修辭方法。興就是以情寓於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興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現代詩歌中表現手法趨於類型的細化,具體手法為:象徵、意象、反諷、冷抒情、小說化、象形(圖畫詩)等。
希望在下的回答能盡微薄之力!

D. 詩歌的藝術手法有哪些

詩歌的藝術手法主要有:

1、直抒胸臆

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王昌齡)

2、融情於景

如:「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3、托物言志

如:「千岩萬壑處深山,遠看方知出高處。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瀑布聯句》•李忱)再如:「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虞世南)

4、托物起興

如「一叫一春殘,聲聲萬古冤。」(《子規》余靖)再如「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孔雀東南飛》)

5、巧用襯托

如:「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台城》•韋庄);側面烘托如: 「紅籍香殘玉簞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一剪梅》•李清照)再如:「欲驗春來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春雨》•周邦彥)

6、聯想巧妙

如「三湘衰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晚次鄂州》盧綸

7、細節逼真

如「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約客》•趙師秀

8、欲揚先抑

如:「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春雪》•韓愈)

9、欲抑先揚

如「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論。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生》李商隱)

10、以動寫靜

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鹿柴》•王維)再如:「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王維)

11、以靜寫動

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王維。全詩以落花、明月、鳥鳴點染雲溪山的夜景,以靜寫動。花落、月出、鳥鳴雖是動景,然而最終的目的是要寫出山間的幽靜。

12、以虛寫實

如:「冬前冬後幾村莊,溪北溪南兩履霜,樹頭樹底孤山上。冷風來何處香?忽相逢縞袂綃裳,酒醒寒驚夢,笛凄春斷腸,淡月昏黃。」(《[雙調]水仙子•尋梅》喬吉)

13、以實寫虛

如: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李煜)詞中將抽象的「愁」化為具體可感的江水滾滾。

14、虛實相間

如:「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西塞山懷古》•劉禹錫)前四句,只一句寫晉軍,往下全寫東吳,可實寫東吳,也虛寫晉軍。

15、樂景寫哀

如:「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時是歸年。」(《絕句二首》•杜甫)再如:「江上信美,終非吾土,何日是歸年。」(《越調•平湖樂》•王惲

16、巧用問答

如:「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杜甫)再如:「何人一紙防秋疏,卻與山窗障北風。」(《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閱之有感》•林景熙)

17、巧用比喻

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再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蘇軾)

18、巧用諷喻

如「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臨安春雨初霽》•陸游)

19、巧用借代

如:「住近湓江地低濕,終歲不聞絲竹聲。」「絲竹」代音樂(《琵琶行》•白居易);再如:「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度大庾嶺》•宋之問)「長沙」代賈宜。

20、巧用雙關

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晴」諧「情」(《竹枝詞》•劉禹錫);再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李商隱)「絲」諧「思」。

21、巧用誇張

如:「白發三千長,緣愁似個長。」(《秋浦歌》•李白);再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白居易)

22、巧用擬人

如:「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題都城南庄》•崔護)再如:「有請芍葯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春日》秦觀)

23、巧用對比

如:「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店,只今唯有鷓鴣飛。」(《越中覽古》•李白);再如:「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雁歌行》•高適)

24、巧用白描

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商山早行》溫廷鈞)再如「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鷓鴣天•代人賦》•辛棄疾)

25、巧用典故

如:「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金陵驛》•文天祥。「舊家燕子」典出劉禹錫《烏衣巷》。

26、巧用象徵

如:「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踏紗行》賀鑄)再如:如 「紅豆生南國」(《相思》•王維)該詩首句托「紅豆」起興,暗喻後文相思情,用語...全詩選擇象徵赤誠友愛的紅豆來寄託情思,語淺情深,意味深長。

27、巧用反復

如「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再如「莫,莫,莫……錯,錯,錯。」(《釵頭鳳》•陸游)

28、巧用互文

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再如「主人下馬客在船。」(《琵琶行》•白居易)

29、巧用曲筆

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再如「邯鄲驛里逢冬天,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邯鄲至除夜思家》白居易)

30、言有盡而義無窮

如:「今夜未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債中行》•岑參)再如「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31、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如:「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田園樂》•王維)詩人在這首詩中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一個雨後的早晨田園生活的寧靜閑適而又美好的生活圖景,正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32、開門見山

如:「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憶江南》•白居易)

33、卒章顯志

如 「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兒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花非花》•白居易)「夜半來,天明去」,誰來誰去?讀到此不了解。最後兩句「卒章顯志」使不可捉摸的本意顯現出來了。

34、首尾呼應

如:「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觀獵》•王維)首聯風起雲涌,與出獵緊張氣氛相應;尾聯是風定雲平,與歸獵後躊躇容與的心境相稱。

35、不著一字盡現風流

如:「寒雀滿疏籬,爭抱寒柯看玉蕤。忽見客來花下坐,驚飛,蹋散芳英落酒卮。痛飲又能詩,座客無氈醉不知。花謝酒闌春到也,離離,一點微酸已著枝。」(《南鄉子》•蘇軾•梅花詞,和楊元素)寫尋梅,全詩56字,竟不見一個「梅」字。正所謂「不著一字盡現風流」。

36、平中見奇

如:「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過山農家》•顧況) ;詩句似不經意,敘述小事,而農家氣息、山農形象卻躍然紙上。

E. 詩歌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寫作手法屬於藝術表現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誇張,對比,比喻,擬人,懸念,照應,聯想,想像,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徵、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
表達方式就是常見的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其實也屬於藝術表現手法)。
而修辭方法則是比較具體的一種句式,常見的修辭方法,高考規定為8種: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
1.比喻: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喻體和比喻詞構成。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必須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間有相似點。運用比喻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比擬:包括擬人和擬物兩類。擬人是把物當人來描寫,賦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動作等;擬物是把人當物來描寫,或把此物當彼物來描寫。運用比擬,可使人或物色彩鮮明,描寫生動,蘊含豐富。
3.借代:用借體代本體。它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可用部分代整體,以特徵代本體,以專名代泛稱等,如《葯》中以「花白鬍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徵代本體。比喻要求本體與喻體有相似點,借代要求借體與本體有相同處。借代可使表達具體形象。
4.誇張:包括對事物作合情合理的誇大或縮小。魯迅《葯》中寫道:「……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後一句使用了「縮小」的誇張。誇張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增強表達效果。
5.對偶:俗稱「對對子」,詩歌中叫「對仗」。對偶有寬對、嚴對之別。一般來說,上下兩句應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可以是短語,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對、反對、流水對等類型。用對偶,句子整齊,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構成。其作用在加強語氣、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7.設問:無疑而問,在自問自答中引人注意,啟人思考。
8.反問:也是無疑而問,但答案就在問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強化語氣、強化情感的作用.

F. 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

1.用典。用典分為兩類,一是用事,二是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詩句。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趣和願望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的目的意在豐富詩歌的意蘊,促使人聯想與想像。

2.聯想。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相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構成一個典型意象。

3.想像。在已有材料和觀念的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4.襯托。指的是以乙襯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

5.渲染。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與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6.象徵。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7.對照。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對照,互相比較。

8.抑揚。抑揚分先抑後揚和先揚後抑,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

9.首尾照應。對前面所寫的內容作必要的回答或呼應,恰當運用這種方法能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

10.動靜結合。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

11.側面描寫。對主要描寫對象的周圍的事物進行描寫,使主要描寫對象更鮮明,更突出。

12.借景抒情。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不著一字,全然寄寓在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發感情。

13.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託作者的心志。

14.寓意於象。詩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單位是意象。古代詩歌習慣於借物象寄託作者的主觀情思,而且千百年來形成了一種寓「意」於「象」的表現手法。古代詩人喜歡用月亮寄託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用夕陽、白雲表達無窮的思緒,用杜鵑表示動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喜歡拿松、梅、竹、菊當作品行高潔、不畏邪惡的形象化身;用梧桐寫悲秋,用芭蕉寫愁腸,用芳草喻離恨,以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暫;還喜歡借長亭敘惜別,借西樓抒愁思,借折柳寫送別。

G. 詩歌常見表現手法

1.對比(對照)
2.虛實結合(聯想和想像)
3.正意反說(反語)
4.反襯(有時與「以專樂景寫哀情」屬的手法共用)
5.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聲襯靜)
6.借古諷今
7.直抒胸臆
8.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間接抒情)
9.托物言志
10.用典
11.比喻
12.擬人
13.雙關
14.反復
15.誇張
16.互文
17.設問
18.烘托、渲染(有時用「側面描寫」)
19.抑揚法(先揚後抑、先抑後揚)
20.多角度描寫
一般前九種都是常用的,並且需要了解,掌握,後十一種了解即可,因為這些表現手法除了在詩歌中,在文章中也常用,相信你早就學過這些修辭,就不需要在這些方面浪費時間,了解就行。

H. 詩詞鑒賞中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內心強烈的感情不加掩飾地直接敘述出來,讓強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傾瀉而出。

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1)譯文:先代的聖君,我見也沒見到,後代的明主,要等到什麼時候。想到宇宙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短暫,獨愴然而涕下。

(2)賞析:全詩以慷慨悲涼的基調,通過等幽州台直接表達了詩人功業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屬間接抒情的一種,通過對實景的描寫來抒寫作者的感情。

如: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1)譯文:煙霧籠罩著水面,月光籠罩著沙岸,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邊酒家。酒樓里的人們還在尋歡作樂,那些賣笑的歌女渾然不知亡國之痛,隔江還唱《後庭花》。

(2)賞析:詩歌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所寫景並非晴朗的月夜、萬里無雲的碧空,而是迷濛的煙月,籠罩著寒水白沙。景色是那麼黯淡,氛圍是那麼冷寂,這就給後兩句寫作者的憂慮情緒增添了氣氛,加濃了色澤,兩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3、托物言志:屬間接抒情的一種,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藉助於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出來。

如: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詠蟬》)

(1)譯文: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蟬兒棲身高處,聲音自然會傳得很遠,這並不是藉助秋風的飛傳。

(2)賞析:詩歌中所描寫的蟬的形象是:蟬垂著觸須在枝頭吸飲清潔的露水,陣陣的蟬聲從稀疏的梧桐上傳出來。身居高處,叫聲自然傳的很遠,並非依靠風的力量。

而在詩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發的人生感懷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總是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地提高自身修養,因而美好的聲名自可遠揚,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噓。由此可見,寫蟬是依據,而抒懷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寫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詩歌達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1)譯文:而陶潛《飲酒》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無意見南山。山間霧氣夕陽好,飛鳥結伴把巢還。此中當自有真意,要辯論已忘言

(2)賞析:詩句表面上是寫景,而實際上則隱寓著詩人的一種超脫塵世、熱愛自然、遠離官場的感情境界。

5、動靜結合:指對人、事、景處於動態或相對靜態時的描寫。

如: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1)譯文:漆黑的夜晚,一盞漁燈閃現在河面上,那盞漁燈的光亮就像螢火蟲似的,靜靜地映在河面上。一陣微風吹來,河面漾起層層細浪,原來像螢火蟲那樣的一點光亮散開了,變成了無數顆星星,在河面閃動。

(2)賞析: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出了詩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兩句寫靜態,後兩句寫動態,一動一靜,相輔相成。

6、以動襯靜:屬反襯手法中的一種,即通過對動態的描寫,渲染反襯出靜態,也就是在動態描寫中顯示出靜態。

7、樂景寫哀:屬反襯手法中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踐上是藉此來表達一種悲哀、凄楚的情緒。

8、以景結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9、借古諷今: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亂來諷喻當朝。

I. 詩詞里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一、用典  

(一)用事:借古抒懷,借歷史故事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場態度等。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加深詩詞意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

二、想像

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三、聯想 

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一個典型。

四、襯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   

五、渲染 

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六、象徵 

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藉助於特定具體的事物,寄寓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整理。 

(9)詩歌的表現手法擴展閱讀:

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揚結合、象徵等手法;

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

議論文的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

小說體的表現技巧:描寫手法、烘托手法、伏筆和照應、懸念等。

J. 詩歌表現手法

古詩中的修辭手法匯總如下

1.比喻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比喻除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外,還可體現出意象的情態特徵。

如:「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翅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

2、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這一聯採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得喜愛之情誇張到極點。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詩一反前人寫法,不以楊柳的細柔形象來形容美人身材苗條,而是用擬人的手法,讓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出現,栩栩如生地刻畫出楊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詩歌細膩生動地描繪了春夜雨景,並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悅之情躍然紙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