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鑒賞詩歌

鑒賞詩歌

發布時間: 2020-12-21 03:32:48

① 怎樣鑒賞詩歌

詩歌鑒賞萬能答題模式例說
閱讀詩歌,應注意意象的特徵,形象的特徵,以及意境的特徵,它們共同為表達情感而服務。
從詩歌的形式方面提問:煉字、分析語言特色、分析技巧手法、分析構思。
從詩歌的內容方面提問:分析句意、分析意境、分析主旨。
煉字型
1、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2、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3、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4、答題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
②解釋該字在句中的語表義和語里義;
③展開聯想和想像,把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點出該字表達了什麼感情或烘託了怎樣的意境

分析語言特色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提問變體:①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 ②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3、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這類題要求學生最好能知人論事,因為不同的作者語言風格不一樣,如李白雄渾飄逸而杜甫則是沉鬱頓挫。但有時候我們不熟悉作者也可以從詩中讀出語言風格,有的曉暢明快,有的民歌風味十足等等。
※4、答題模式:①用一兩個詞或一兩句話,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簡練傳神、凝練沉鬱、入木三分、煉字精巧、一字傳神、對仗工穩、語近情遙、庄諧俱見……);
②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③闡述詩中用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分析技巧手法型題
1、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提問變體: ①請分析這首詩的表達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
②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確答題,首先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其次,要對詩句進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題模式:①准確地指出用了什麼藝術手法(表達技巧)
包括三方面:表達方式,如記敘、描寫(虛實、動靜)、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議論、鋪陳等。
表現手法,如起興、聯想、烘托、襯托(正襯或反襯)、抑揚、照應、象徵、對比、虛實(虛實結合或由實入虛)、用典、化用、以小見大、開門見山、含蓄蘊藉、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
修辭手法:對比、比喻、比擬、誇張、借代、對偶、排比、設問、反問等。可參看《導與練》
01、比興:渲染或導引 02、比喻:突出、化虛為實 03、比擬:形象生動
04、對偶:整齊含蓄 05、對比:鮮明突出 06、用典:言簡意豐耐人尋味
07、雙關:含蓄委婉、趣味 08、誇張:浪漫、突出醒目 09、借代:簡練含蓄
10、互文:言簡意賅 11、反問 設問:承啟深化、強調 12、反復:強調突出
②結合詩句分析,何以見得是用了這種手法;
③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

分析構思(結構思路)型
1、提問方法:這首詩是怎樣構思的?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構思之妙。
3、解答分析:詩歌思有路,一首詩句與句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那麼,分析詩的結構思路,必須把握詩句的關系。有的詩先寫景後抒情,有的先敘事後抒情,還有鋪墊、過渡、烘托、起承轉合之說。
首尾照應 過渡
開門見山 鋪墊
層層深入 伏筆
先總後分 照應等
先景後情
卒章顯志
※4、答題模式:①概述詩句的內容。
②揭示詩句之間的聯系。
③指出這種構思傳達出什麼思想感情。

分析句意型
1、提問方式:這句詩好在哪裡?
2、提問變體:這句詩有什麼含義和作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3、解答分析:一句詩可能是寫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寫人的。寫人的方法包括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等。理解一句詩一定要聯繫上下句並結合全詩進行。
※4、答題模式:①闡明句表義,有時要發掘它的深層意思;
②分析詩句在寫景或抒情或寫人方面的表達作用。
③簡要說明藝術效果。

分析意境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 ①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②從「情」和「景」的角度對某首詩或詞作一賞析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詩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託的情感,抓住物與志的「契合點」。
※4、答題模式:①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
②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
③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能用兩個雙音節形容詞概括出來,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愴等;
④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麼樣的啟示和思考。

分析主旨型題
1、提問方式: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主旨?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提問變體:請分析某句詩蘊含了作者當時何種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⑴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
⑵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
⑶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
⑷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4、答題模式:①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麼;②抒發了什麼情感,暗寓了什麼。

② 賞析詩歌的方法有幾種

「詩歌鑒賞」歷來是讓學生頭痛的一個考點,缺乏知識積累,「讀不懂」已將很多學生攔在詩歌鑒賞的門檻之外。但當詩歌鑒賞題以客觀題形式出現的時候,畢竟還有選項可依託來解讀。自2002年之後,高考詩歌鑒賞題的命題方式改為主觀題,令很多學生倍感吃力,詩歌鑒賞這一道題著著實實讓學生吃盡苦頭。那麼,如何提高學生這個考點的得分能力呢?
一、明確考綱要求,抓准要點,解讀詩歌
《考試說明》對詩詞鑒賞的定位是在「初步」鑒賞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上。但近十年來高考該題得分一直較低。2002年高考試卷選用李白《春夜洛城聞笛》,雖然該詩符合命題人所確定的「膾炙人口」、「蘊含哲理」的選擇標准,「折柳」寓意也較為淺顯,但據抽樣數據,詩歌鑒賞平均得分只有2.44分,難度是0.406,得分依然偏低。問題產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很多學生讀不懂詩歌,憑自己的主觀臆斷,盲目答題則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詩歌解讀能力,除了加強考生的文化積累、提高考生文化素養外,還應掌握一些便於操作、能夠迅速破譯作品思想內容的方法,比如:
1、審清題目:題目在某種意義上是「天機」的泄露者,因為它對詩中廣泛豐富的內容往往有較明顯的提示作用,抓准題目,也就大體把握住詩歌的思想內容。例如陸游《書憤》一詩,單從題目上就可以推知作者所抒發的感慨與憂憤之情了。
2、分析尾句:詩歌的結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以情結句的方式卻有一定的普遍性。這種類型的詩歌往往在做了充分鋪墊、蓄勢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將濃烈情感噴薄而出。例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結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收束全篇,表現出他的民族氣節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
3、抓重點字詞:閱讀詩歌時如能抓住一些能較直接表示作者感情的字詞,則猶如找到一把能開啟詩歌意蘊的鑰匙,能迅速解讀詩歌。如閱讀溫庭筠的《商山早行》,如能抓住「客行」「悲」這兩個重點詞語,則基本能判斷這首詩大約寫的是「思鄉羈愁」之類的情感。
4、抓重點意象:古典詩詞講究意境,而意象則是構成意境的最小單位;古代詩人常用一些典型意象來暗示其感情,如松、梅、鷓鴣、杜鵑、羌笛、浮雲等。其實作者筆下的這些意象,已經不是純粹的客觀事物,而是滲透了作者的主觀情感,積累了一定的象徵意義,如果我們能多掌握一些這樣的「公共意象」,則無疑對理解詩歌有極大的幫助的。
當然,以上種種只是把握詩歌的內容一些輔助手段而已,閱讀詩歌一定要結合語境進行具體分析。二、仔細分析題目,理清答題思路
1、仔細分析題目,確定答題要點
根據考綱要求,試題的設置一般不會離開對上述四個方面的考查,學生要懂得分解題目要求,明確考查方向,確定答題的要點。現以
2003年全國高考17題為例,試題選用王維《過香積寺》,題為: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這道題要求分析「詩眼」實際上是要鑒賞其語言(即煉字);所謂「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詩眼」也即是詩歌「心靈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我們即可窺見詩歌的「心靈(主題)」。通過以上的理解,我們完全可以確定這樣的答題思路:a、詩眼是哪兩個字;b、詩眼在句中表達的內容;c、詩的主題是什麼;d、詩眼與詩的主題有何內在聯系。這四個方面實際上就已涵蓋了題目的各個信息要點。
2、加強類型題訓練,提煉解題思路
回答詩歌鑒賞題,應該「因題而異」:對「問答型」題,要做到「問什麼,答什麼;要什麼,給什麼」;對「綜述型」題,一般採取「總分總」的模式,即「詩歌寫了什麼——如何寫的——這樣寫的好處」來回答。一般說,鑒賞的終點要落在對主旨情感的分析上,這是因抒情言志一般是詩人創作的原動力,任何形象、語言、手法的使用與優劣評價的標准都是以能否更好地「言志」為重心的。筆者通過自己的解題經驗,結合試題的參考答案,試擬出幾條解題的一般思路:
1、形象:a什麼形象 + b形象的基本特徵 + c形象的意義;
2、語言:a字意句意(及文意)+ b主旨情感;
3、藝術手法:a什麼手法 + 表達作用(b句意文意 + c主旨情感);
4、思想內容:a客觀現實生活 + b主旨情感。
以鑒賞詩歌形象為例:駱賓王《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哪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問:請具體分析作者所塑造的「蟬」的形象的象徵意義。這道題的答案就可以用上述的思路來組織:a(什麼形象)「蟬」是清高君子形象。b(形象特徵)它雖自身高潔,卻受打擊,被壓抑,「露重飛難進」寫蟬因為被露水打濕了翅膀,無法高飛;「風多響易沉」寫出因風大,蟬的鳴聲被蓋住。c(形象意義)從而表現了詩人高潔的品質和蒙受冤獄,有冤難訴,空有壯志卻無法施展的悲憤。
三、兩點說明
1、試題設問的方式可能很靈活,但一般不離上述幾種情況,考生應懂得追根溯源,對號入座。

③ 賞析詩歌的方法技巧有哪些

典故引用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

辭手法

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誇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

深化理解

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

(3)鑒賞詩歌擴展閱讀:

要多讀

一個古詩詞讀得很少的人,是談不上有鑒賞能力的。鑒賞古詩詞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諸如語言文字知識、古詩詞技巧知識、作家作品知識以及必備的社會科學知識等等。所有這些,只有靠廣泛閱讀才能獲得。

要多看

要指導學生多看名家賞析的文章,或向學生推介優秀的鑒賞名篇。可以說,名家賞析的文章是比較典範的,而且很多東西是可供學生借鑒的範例,只要引導學生帶著分析的、揚棄的眼光去看,對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是大有幫助的。

要多練

每次閱讀古詩詞時,若能堅持讓學生寫點眉批、夾批和總評之類,對於訓練思維,提高鑒賞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④ 如何鑒賞詩歌中的意境

如何賞析詩歌
(1)鑒賞口訣:

一.看類型。

從詩歌內容的角度來看,古典詩歌的考查基本類型有以下幾類。①送別類。②懷古類。③思鄉懷人類。表達對家鄉或親人思念為主。④戰爭或邊塞類。⑤閑適類。⑥借景抒情類。⑦托物言志類。⑧愛情類。⑨民生類。 以上九種類弄,只要學生掌握住基本的閱讀水平,在認真閱讀原詩二至三遍後,基本可以定住類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後,全詩感情自然顯現。能夠表現詩歌感情-色彩的詞語有:愉悅、歡快、激憤、沉痛、悲憤、哀傷、悲涼、贊美、仰慕、惜別、依戀、豪邁、閑適、恬淡、迷戀、熱愛、憂愁、寂寞、傷感、孤獨、煩悶、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三.定主旨。

即確定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這是詩歌創作的核心,同時也是詩歌鑒賞的核心。詩歌的思想內容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懷古
傷今、反對戰爭、追求和平、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念親、相知相親、別恨離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詩歌鑒賞的重點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正確把握詩歌所描寫的意象,即詩歌中所描寫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詩歌當中許多的意象都是有它們各自的喻意的。雖然這種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當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數情況之下卻是有其共通之處的

五.找技巧。

一首詩歌寫的好壞,與它所採用的表達技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表達技巧又要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三個方面去分析。

六.品風格。

「風格」是指由於作者的生活經歷、藝術素養等造成的不同的創作特色。如李白之詩清新飄逸,杜甫之詩沉鬱頓挫,陶淵明之詩沖淡平和,王維之詩詩中有畫,韓愈的詩深奧險怪,白居易的詩通俗鮮明。再如,按詞論家說,蘇軾、辛棄疾之詞豪邁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詞婉約含蓄。

詩歌鑒賞的最後,或者說到了細微之處,要讓學生體會出作者的語言風格及語言所要達到的表達效果。而與相關的一些術語有:剛艦雄奇、悲壯、曠達、蒼涼、沉鬱、飄逸、含蓄、纏綿、清新、明麗、秀麗、恬淡、凄美、明快等。

語言表達效果:真摯感人、動人心魄、催人淚下、意境高遠、情景交融、耐人尋味、言有盡而意無窮。

以上六點看起來很分散,似把詩歌給拆開來讀了,但實際情況絕非如此。這正如我們常說的一句話,不過我把它稍做了一點修改:「師傅引對門,修行在個人。」只有讓學生懂得了詩歌鑒賞的門道,才能使學生建立一種賞析的思路,進而在不斷的賞析中培養起一種屬於自己的賞析風格。

二、詩歌內容、思想情感

(一)、詩歌內容分類
贈友送別詩、借景抒情詩、思婦閨情詩、托物言志詩、詠史懷古詩

羈旅行役詩、邊塞征戰詩、即景抒懷詩、山水田園詩

送別詩多是叮嚀對方,贊頌對方。或訴依依別情或言別後的思念。

詠古詩多是對古代人或事的憑吊。或為緬懷先賢,追慕古人,或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或訴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或感嘆昔盛今衰,借古諷今。

戰爭詩要麼表現保家衛國的豪情,要麼表現捨身殺敵的壯烈,要麼表現戰士凱旋的豪邁,要麼表現對戰爭的厭惡,揭露戰爭帶給親人、家鄉、人民的苦難,控訴封建統治者發動戰爭的罪惡。

邊塞詩則為對邊塞軍旅生活的描寫,或表現邊塞苦寒的生活環境,或表現壯麗的邊塞風光。

思鄉詩、閨怨詩及羈旅行役詩則重在表現對親人的思念,或表達婦女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或表現遊子異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寫景抒情詩和詠物言志詩(包括山水田園詩,隱逸詩等),往往表現詩人自己與眾不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或者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傷感,或者表現其他或喜或悲或憂的復雜懷感,或者表現祖國山河的壯麗,表達對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有的則借景(物)來表達自己遠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質。

(二)、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

1憂國傷時: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反映離亂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

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
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後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全詩即景抒情。

2、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的渴望如:曹操《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年,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陸游《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保家衛國的決心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

報國無門的悲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如: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鄉懷人

羈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溫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思親念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邊關思鄉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閨中懷人如: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
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白《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
虜,良人罷遠征?)

4、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借古諷今的情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仕途失意的苦悶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告慰平生的喜悅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5、長亭送別

依依不捨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

情深意長的勉勵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坦陳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三、 評價作品思想內容在注意的問題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有助於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棄疾曾經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出生入死,南歸之後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所以其詞多為回憶過去如火如荼的戰斗生活,或者表達報國無門的憤懣情緒,風格豪放悲慨。

2、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適當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同樣有助准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比如,唐代國力強盛,投
筆從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在他們的詩,尤其是邊塞詩,雖有塞外環境的惡劣,也有對故鄉、親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愾的憤慨,保
家衛國的決心,因而格調高亢,情緒激盪。而宋代則大不相同,積貧積弱、國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沒有了大唐的氣象,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
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

3、許多古代詩詞的前面都有一個不長的「序」,有的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視。

4、大多數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單一的,其中可能交織著許許多多非常復雜的情感,這一點要特別注意,當然,讀者有時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礎之上發揮想像,進行二度創作。另外,一個作家的整體創作趣向和風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個別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棄疾等,都有其固有風格之外的創作。

詩詞鑒賞是閱讀能力中層次最高的一個層級,也是高考中考生失分較多的一項。怎樣才能迅速而准確地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解讀詩詞的意境、探尋詩詞的主題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八個方面突破。

( —)、從詩詞的標題突破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標題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容,有的標題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標題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例如: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標題中的「聞風」二字是全詩的線索,也是理解全詩內涵的關鍵。首、頷兩聯寫臨風而思友、聞風而疑友來;頸聯寫風吹葉動,露滴沾苔,用意還是寫風;尾
聯入幌拂埃,也是說風,是遐想,期望風至寄思友之意。可見,全篇緊緊圍繞「聞風」進行藝術構思,通過微風形象,表現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發思念故人的情
懷。

(二)、從詩詞描寫景色的「冷」「暖」色調突破

古人寫詩作詞,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因此,鑒賞時首先要找出寫景的詞句,再體味所寫之

景的「冷」「暖」,進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這首詩中的寫景主要是在二、三聯,詩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樹晚多花」寫出開闊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環境,再用「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勾畫出一幅生
機勃勃的春景圖。你看,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著身軀,燕子在微風的吹拂下輕盈地飛翔,多麼歡快、多麼自由啊!詩人正是通過繪制這樣的「暖」色之景,抒發了
一種歷經戰亂之後暫得安身的閑適而喜悅的心情。

( 三)、從詩詞所選取的意象突破

古詩詞中的許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義,詩人常常通過選取特定的意象來表達內心獨特的情感。我們鑒賞時就要留心詩詞中出現的意象,調動積累,揣摩意象的含義,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例如:

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詩中首句用「梧桐」、「秋葉」這些帶有凄涼悲傷的意象來渲染蕭瑟冷寂的氣氛,第三句中的「熏籠」又進一步烘託了深宮寒夜的環境。結合末句便知,這是由於詩人心境凄清、愁恨難眠,才感到來自南宮(皇帝的居處)的漏聲凄清、漫長。

( 四)、從詩詞中所暗示的關鍵詞突破

詩詞是詩人「緣情而發」的產物,有時如能捕捉到詩詞中那些最能顯現詩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鑒賞該詩詞的鑰匙。例如:

江樓感舊 趙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個「思」字奠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也成為我們窺視詩人內心世界的窗口。詩人為何而「思」?思的對象又是什麼?聯系下文方知,詩人是由於見到與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觸發了對友人的思念。

( 五)、從作品中含有詩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寫詩詞,尤其注重煉字煉句,力求一字傳神,一句傳神。而這些含有詩眼的句子往往最能體現作品的內蘊及表達技巧。例如: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詩中的第三聯描寫生動,「落」「明」二字精練傳神,是該聯的詩眼。「落」給「泗水」以動感,好像從天上落下一般,使靜態的形象動態化;「明」賦予靜
態的自然色彩以動感,不說徂徠山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聯系全詩,不難發現詩人把山水寫得如此雋美、秀麗,是為了襯托他與友人的情
誼純潔無邪。

(六)、從作者的人生經歷突破

「詩言志」,作者的人生經歷不同,他(她)通過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因此,鑒賞

時不妨從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及其生活經歷突破。例如: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辛棄疾

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一生堅持抗金復國,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終。他的詞作多抒寫其力

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這首詞就抒發了他的壯志難酬仍憂國憂民的宏大襟懷。

(七)、從詩詞中典故的含義突破

古代詩人創作時,有時藉助一些典故來表現廣泛而深刻的主題。如果我們關注這些典故,了解這些

典故,無疑會有助於把握作品的主題。例如:

遣 懷 杜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詩中「楚腰纖細」典出《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掌中輕」典出《飛燕外傳》,指漢成帝皇後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
舞」。詩人借用這兩個典故意在說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海再看第三句,詩中「十年」與「一覺」相對,給人以「很久」與「極快」的鮮明對比感,顯示出詩
人感慨之深。縱觀全詩,可以發現詩人所遣之懷,不僅有懺悔之意,還有前程恍惚如夢、不堪回首之意。

(八)、從詩詞的註解突破

有的詩詞鑒賞在原詩之後附有註解,閱讀這些註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有關情況,以便更准確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內容。例如: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詩寫於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後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詩後註解提供了該詩的寫作背景,從「流放途中遇赦」這幾個字可以想見,詩人應是帶著輕快的心情寫作此詩的。因此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象被賦予了生
命: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好月。這樣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襯托出詩人遇赦後極其歡快的心情

三典故、意象

附:古代詩歌中的常見典故

(1)斑竹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後在湘水上啼哭,眼淚灑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紋。唐劉禹錫《泰娘歌》:「如何將此千行淚,更灑湘江斑竹枝。」

(2)比翼鳥傳說中鶼鶼只有一隻眼、一隻翅膀,所以一定要兩只鳥在一起才能飛。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長恨歌》:「在天願為比翼烏,在地願為連理枝。」

(3)碧血 常與「丹心」連用,歌頌為國捐軀者的忠貞。元鄭元佑《張御史死節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

(4)長城南宋將領檀道濟自稱為「萬里長城」。後以此稱能抵禦敵人入侵的英雄人物。宋陸游《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5)採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以臣弒君,就攔馬諫阻。殷之後,兩人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採薇而食,終餓死。後以此喻隱居避世。唐王績《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6)長亭古代驛站在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遊人休息送別。後「長亭」成為送別之地的代稱。宋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7)尺素:語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為書信的代稱。宋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8)登高 重陽有登高習俗。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9)東山高卧 東晉謝安辭官隱居東山。後指隱居。唐李白《梁園吟》:「東山高卧時起來,欲濟蒼生末應晚。」

(10)杜康 傳說杜康(字仲寧)發明了酒。後以此作為酒的代稱。三國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11)東籬語出東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多以「東籬」表現歸隱之後的田園生活或閑雅的情致。宋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12)寒食節日名,清明節前一天或兩天。傳說晉國介子推隱居山中,晉文公用燒山之法逼他出來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燒死。晉文公為紀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舉火,只吃冷食。該節由此而來。唐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13)汗青古時字寫在竹簡上,先用火燒竹簡,使其乾燥,叫「殺青」;因烘時竹簡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後指書稿、史書。宋文天樣《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紅豆南方的一種植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徵愛情或相思。唐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唐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詞》之二:「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5)畫眉西漢張敞夫妻恩愛,曾為其妻畫眉。後以此形容夫妻相愛。唐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16)金烏傳說太陽里有三足烏。後以「金烏」作為太陽的代稱。唐韓愈《李花贈張十一署》:「金烏海底初飛來,朱輝散射青霞開。」

(17)連理枝 連生在一起的兩棵樹的樹枝。比喻恩愛夫妻。唐白居易《長恨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18)勞歌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勞勞亭舊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別之地。唐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19)樓蘭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傅介子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故「樓蘭」常代指邊境之敵。唐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李白《塞下曲》:「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20)夢蝶也稱「化蝶」。戰國時莊子有一次做夢,自己變成了蝴蝶。後比喻做夢、夢幻。宋陸游《閑游》之

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題素壁字棲鴉。」

(21)青鳥傳說漢武帝七月七日在永華殿祭祀,忽有一隻青鳥從西方飛來,東方朔說這是因為西王母要來了。後以此為傳信的使者。隋薛道衡《豫章行》:「願作王母三青鳥,飛來飛去傳消息。」唐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22)三徑西漢末,王莽專權,刺史蔣詡辭官隱居,在園里竹陰下「開三徑」,只和羊仲、求仲兩人相交。後以此代指隱士居住的地方。東晉陶潛《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唐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23)桑榆傳說太陽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樹上。以此比日暮,後比喻人的晚年。唐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唐王勃《滕王閣序》:「東榆已失,桑榆非晚。」

(24)射天狼天狼,星名。古人以為主侵掠。後以「射天狼」比喻打擊入侵的異族。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25)雙鯉古人寄信,將信結成雙鯉形狀。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後因此將其比作書信。唐李商隱《寄令狐郎中》:「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雙魚」同義。唐李白《贈漢陽輔錄事》:「漢口雙魚白錦鱗,令傳尺素報情人。」

(26)黍離語出《詩經•黍離》,東周大夫路經西周故都,見其滿地禾黍,遂有宮室宗廟毀壞之嘆。後以此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唐許渾《登洛陽故城》:「禾黍離離半野蒿,昔人城此豈知勞?」

(27)商女語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很,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即歌女。後以此為不顧國家興亡而醉生夢死的典故。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28)投筆東漢班超年輕時,以替宮府抄寫公文為生。他曾投筆感嘆,要效仿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取爵封侯。後指棄文從武。唐駱賓王《宿溫城望軍營》:「投筆懷班業,臨戎想顧勛。」宋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29)陽關陽關,古關名,今甘肅敦煌西南。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譜成送別之曲,名《陽關曲》。唐李商隱《飲席戲贈同舍》:「唱盡陽關無限疊,半杯松葉凍頗黎。」

(30)折柳漢代京城習俗,凡送遠客,都要送到長安東面的霸橋,並折柳枝相贈。後指送別。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31)折腰陶淵明因不願為五斗米而向鄉里小兒折腰,遂辭官歸隱。後喻指屈身事人。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顏?」

⑤ 什麼是詩歌鑒賞

詩歌鑒賞就是從以下角度鑒定詩歌,分別是:

一、看類型

從詩歌內容的角度來看,古典詩歌的考查基本類型有以下幾類。①送別類。②懷古類。③思鄉懷人類。表達對家鄉或親人思念為主。④戰爭或邊塞類。⑤閑適類。⑥借景抒情類。⑦托物言志類。⑧愛情類。⑨民生類。

以上九種類弄,只要學生掌握住基本的閱讀水平,在認真閱讀原詩二至三遍後,基本可以定住類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後,全詩感情自然顯現。能夠表現詩歌感情-色彩的詞語有:愉悅、歡快、激憤、沉痛、悲憤、哀傷、悲涼、贊美、仰慕、惜別、依戀、豪邁、閑適、恬淡、迷戀、熱愛、憂愁、寂寞、傷感、孤獨、煩悶、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三、定主旨

即確定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這是詩歌創作的核心,同時也是詩歌鑒賞的核心。

詩歌的思想內容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懷古傷今、反對戰爭、追求和平、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念親、相知相親、別恨離愁等。

(5)鑒賞詩歌擴展閱讀

特點

詩歌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

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它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詩歌的內容是社會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詩歌有豐富的感情與想像。

(3)詩歌的語言具有精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等特點。

(4)詩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且分行主要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

⑥ 詩歌鑒賞:從什麼角度

對中學生的鑒賞要求是初步的,指的是對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作概要的賞析:具體了解什麼是詩歌中的形象(敘事詩中的人物形象,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詩歌描寫的景象和物象);能分辨出詩歌的不同語言特色(清新、明快、含蓄、簡潔、平談、絢麗等)和表達技巧(抒情方式、用典、烘托、映襯、對比、誇張、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培養鑒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評價思想內容的能力,;重視標題、作者、附註等重要附加信息。
下面,就常見的鑒賞方法作初步的介紹。
作者
標題
象:




一、抓信息
詩句要點

:情


注釋說明
寫景
狀物
摹態
述事
紀行
二、辨表達
言志
顯懷
說理
抒情
表思
並列
對比
承接
因果
轉折
三、理關系
遞進
條件
假設
目的
分總
托物言志
借物述懷
因事說理
紀行寓思
四、分類別
因情寫景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情景交融
感時傷懷
借古諷今
比譬象徵
詠物傳情
創其境:聯想
想像
體驗
設身處地
五、入意境
形其象:人物形象
主人公形象
景象
物象
得其意:聯系
比較
思辨
整體感知
普遍性:人生哲理
法則規律
離情別緒
專一情感
六、明主旨
針對性:民生疾苦
社會動亂
殘暴統治
黑暗制度
特殊性:胸中不平
盛世景象
特殊發現
內心世界
修辭手法:
比喻
擬人
對偶
借代
誇張
表現手法:
象徵
正文反作
七、品詩句
語言特色:清新、明快、含蓄、簡潔、平談、絢麗
表達技巧:抒情方式、烘托、映襯
白描
特殊詞語:
用典
活用
詩眼
雄渾
沉鬱
典雅
綺麗
勁健
八、味風格
含蓄
豪放
縝密
清奇
悲概
曠達
剛健
質朴
自然
飄逸
杜甫:雄渾
沉鬱
頓挫
李白
奔放自然
飄逸
杜牧
明快豪放
雄姿英發
李商隱
構思縝密
想像豐富
晏殊
雍容典雅
字句工麗
歐陽修
平易疏朗
散文化
蘇軾
豪放曠達
李清照
音律諧美
婉約中不失豪放
藝術形式
九、有發現
思想內容
寫作技巧
心得體會式
十、作評價
眉批旁批式
以詩注詩式

⑦ 怎麼賞析詩歌呢

古代詩詞賞析方法
編輯 | 刪除 | 許可權設置 | 更多▼ 設置置頂

推薦日誌

轉到私密記事本
天~~依然很藍 發表於2009年11月18日 21:58 閱讀(18) 評論(0)
分類: 個人日記 許可權: 公開

古代詩詞賞析方法

學 古代詩詞鑒賞始終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自從進入高考考查范圍以後,它一直成為學生難以邁過的坎。究其原因,大體上來自三方面:其一,閱讀量過少,體悟不夠;其二,命題者命題概念上的混亂;其三,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鑒賞的方法。前兩點暫不作討論,本文單探討鑒賞方法。鑒賞解讀大體上可分四個部分:外部感知、象境體悟、技巧品賞和語言玩味。

一、外部感知

外部感知,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讀題,識人,辨文,看注釋。

1、讀「題」

凡讀詩,必須讀全詩,即從題目入手,直到最後一個字,凡有注釋的,包括注釋在內。事實上,許多讀者,特別是中學生,尤其是面對考題上的詩,往往只記住詩句,而忘了題目。殊不知,有些題目也是詩整體意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丟了題目,等於給自己的理解設置了障礙,拋棄了對詩內容或情感把握的切入口。

因為題目往往含有可資我們理解詩的信息。例如,王維《過香積寺》,寺,特殊的地點,題目點明了地點,事情(「過」)。杜甫的《春夜喜雨》,題目既交待了季節、時間、對象,又表達了心情(「喜」)。李益的《喜見外弟又言別》,題目不僅交代了人物間的關系,同時,又敘述了情節(「見」——「別」),更重要的是描寫了情感的不同特徵(喜悅與哀愁)。面對這樣的題目,縱然不讀詩,也可以引發豐富的聯想。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題目既明確了地點,一個富有歷史厚重感的地點,又交待內容,同時也暗示了情感的指向。

讀題目,可以幫助讀者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所抒情感的把握。

2、識「人」

這里的「人」,指詩人、敘述者和被敘述者(詩詞中的主體對象)三者。

凡詩文皆有敘述者,相對於文而言,對詩的敘述者的辨識,對理解詩的情感內容更加直接。

詩的「敘述」者有兩種形式:一處於詩的景物人事之外的敘述者,作者以旁觀者或代言人的身份出現;一是置身於景物人事之中的敘述者。

處於詩的景物人事之外的敘述者,作為局外人,與詩歌詠的主體對象是分離的。例如,盧照鄰的《曲池荷》:「浮香繞曲岸,圓影復華池。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這首詠物詩,敘述者和歌詠的主體對象是分離的。敘述者是詩人,主體對象是池荷。詩句是圍繞主體對象展開的,詩人的思想情感是依附在主體對象允許的范圍內的。要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解讀主體對象。該詩寫荷花的香艷,也寫荷花擔憂因秋風而過早的飄零。只有解讀了荷花的這一形象,才能品味出詩人在詩中寄寓了自己懷才不遇、蹉跎歲月的情感。又如李白的《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詩人與詩中的主體對象思婦也是分離的。詩句都是扣緊思婦寫,詩人渴望和平的願望,是通過思婦的思念丈夫(良人)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表現出來的。

置身於景物人事之中的敘述者,敘述者往往和主體對象合二為一。例如,陶淵明《歸園田居》、陳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登高》、陸游《書憤》、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李清照《聲聲慢》等。這些詩詞,都直接表露了詩人的思想情感,我們讀詩,就是與詩人的直接對話。

讀詩,不應忽略敘述者的立場,這對鑒賞詩不無幫助。

另一個識「人」的含義,指對作者的認識。對作者的認識途徑有二:一是調動文學常識記憶庫中的知識儲備,二是藉助現場的材料——詩詞後面的注釋。了解作者,可以幫助我們解讀他的詩,因為有些詩,作者抒發的情感往往與他的背景有關。

3、辨「文」

所謂辨「文」,指從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詩描述的內容各不相同,有山水田園的、邊塞羈旅的、宮廷閨怨的、送別酬答的、詠物寫景的、寄興詠懷的,不一而足。

通過對詩歌內容的辨認,有助於對詩歌情節的把握和情感的領悟。例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當我們得知這是一首詠史感懷詩,那麼,我們就可以較容易地明了所寫的史實內容:越王破吳凱旋,戰士盡衣錦榮歸,如花般的宮女擠滿華麗的宮殿,真是榮極盛極一時。掌握了這一敘述情節,再與「只今」一句所寫的荒涼形成鮮明的對比,我們就較容易把握詩人對盛衰的感慨。柳永《雨霖鈴》,當我們獲知這是一首離別詞之後,我們同樣可以比較輕松地掌握它的情節:一對戀人長亭惜別,他們纏綿留戀,無奈船夫催發,他們哽咽著離別,女主人公想像著情人的去處和途中的景況,並且設想自己日後生活的寂寞孤凄。明白了詞的情節,就能進一步體會它所表達的情感。又如李綱《病牛》:「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精疲誰復傷。但使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這是一首詠物詩,它的主體對象是「病牛」。當我們辨清了「文」之後,它的情節就很清楚了:病牛為人耕種,結果,他們收獲了很多,而病牛自己卻筋疲力盡,無人為他的老病衰弱而傷感;然而,只要眾生能夠溫飽,他甘心情願讓病弱的身軀倒卧在殘陽里。了解了情節之後,詩人的為民奉獻的情懷也就從詩句中透露出來了。

辨「文」,對我們進一步賞讀詩歌有一定的幫助。

4、看「注」

賞讀詩歌,離不開注釋。注釋往往能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關情況,有些注釋還能替我們解釋一些生僻難懂的詞,介紹有關典故的出處和提示用典的意思。

高考中出現的鑒賞古詩詞考題,它的注釋更具實用性。它除了幫助考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外,還往往暗示詩的內容,或意境或其寫作風格。例如,有一道高考模擬題是閱讀兩首詩,一首是朱余慶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另一首是張籍的《酬朱慶余》:「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考試的第一題是:從兩詩的內容上看,朱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張詩對此表明了什麼看法?在這兩詩後試題之前,命題者給出一個註:朱慶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張籍的賞識,臨考試前寫下此詩,徵求張籍的意見,而張籍則以酬詩的方式作了回答。兩首詩都用了「比」這種寫法,如果沒有這個注釋,許多考生恐怕看不懂詩的內容,更談不上回答准確了。有了這個注釋,就大大降低了答題的難度。又如2007年福建省的高考詩歌鑒賞題選的是宋朝謝枋得的《武夷山中》:「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有一道題是:這首詩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同樣,命題者對原詩給出了兩個注釋: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後隱居福建。後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有了這兩個注釋,詩人所抒發的國破家亡之恨和決心學習梅花凌寒獨開的不屈的斗爭精神,就容易明白了。

二、象、境體悟

象境體悟,這是讀懂詩歌無法迴避的,也是鑒賞詩歌的重要手段,它包括品讀意象和體味意境兩個方面。

1、品「意象」

所謂意象,指含有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觀物象。世間物象無數,詩人選此舍彼,或舍此選彼,完全是根據創作時內心情感和表達志趣的需要。在不同情感或志趣的導引下,就是同一物象也會選取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意象。例如,同是詠蟬,虞世南寫:「垂綏飲清露」、「居高聲自遠」。駱賓王卻說:「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兩位詩人都選取了露水和聲響兩個客觀物象,但因為當時詩人的處境不同,情感有很大的區別。虞世南身居高位,以清高風雅自許,自負才華;駱賓王無辜遭誣身陷囹圄,含冤莫白。所以在詩中的意象完全不同:一是「清露」「聲遠」;一是「露重」「響沉」。又如,同是月,不同詩人筆下的意象也不同。王維說「明月松澗照」,劉禹錫感慨「淮水東邊舊時月」,柳永卻道「楊柳岸曉風殘月」,李清照又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里「明月」、「舊時月」、「殘月」、「月滿」,都是根據詩人當時的心境選取的不同意象,傳達的是詩人的情感志趣。

另外,有些意象,還有著傳統的文化象徵意義,它們的意義較為固定。例如,梅花象徵不屈和高潔,鴻雁象徵相思和信使,浮雲象徵遊子或小人,梧桐象徵凄涼和悲傷,菊花象徵清高和堅強等等。如果,我們懂得這些意象的傳統文化象徵意義,對我們理解詩歌有較大的助益。就考試答題來說,幫助更大。例如2002年全國高考卷中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有「此夜曲中聞折柳」句,考題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考生如果掌握了「楊柳」的傳統文化象徵意義,那麼,解題就變得容易了。

意象,承載著詩人內在的思想感情與外在客觀物象的統一。我們要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志趣,就要仔細品味意象和意象的含義。

2、味「意境」

意境,是擇取的意象與灌注詩人情感的氛圍共同營造的境界。營造意境是詩人表情達意不可缺少的手段。解讀意境,就能把握詩人的情感志趣。例如,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前三聯選取十二個意象:秋天、日晚、空山、新雨後、明月、松間、清泉、石上流、竹喧、浣女、蓮動、漁舟。這些意象共同營造了一個和平、寧靜、純朴的生活環境,表現詩人樂於歸隱田園生活的意趣,同時也從反面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生活的放棄。杜甫《登高》前兩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聯八個意象,展現了一幅深遠空曠的深秋圖景,與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共同營造了沉鬱、蒼涼、悲壯的意境,抒發了詩人那種憂時傷世,感懷自身飄零的深廣無極的情懷。

意境,離不開情與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解讀意境要從景入手,入景而悟情。例如,杜甫《江漢》的頷聯和頸聯:「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我們從「片雲」和「孤月」入手,可以從它的無依孤獨中把握詩的凄涼意境,悟得詩人孤苦無助的蒼涼心境。從「落日」「秋風」中,可以體驗到景物的壯闊境界,從而感受到詩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情懷。

意境的營造,是心與物的融合。解讀意境,就能解讀抒情主人公的藝術形象。例如,宋朝朱淑真《秋夜》:「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詩人在這里營造的正是景與情會,心與物融,共同營造出孤冷寂寞的意境,塑造了主人公凄涼孤獨、愁怨難眠的形象。

三、技巧品賞

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表現手法、修辭手段、抒情方式。

1、理「手法」

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渲染襯托、正側面結合、動靜結合、遠近結合、諸覺結合、虛實結合等。

鑒賞詩歌,懂得它的表現手法,對我們深入解讀它不無幫助。例如,《關睢》、《蒹葭》兩詩的開頭,《孔雀東南飛》起首兩句,都是用的起興手法。《碩鼠》用的是比的手法,把貪婪的統治者比作「碩鼠」。但是,詩中最突出的莫過於用賦的手法。賦,按朱熹的說法,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按如今的意思,近於描寫(由於後面有關手法,都離不開賦,故此此處略去不述)。

渲染,本是畫畫的一種手法,指在畫面的某一個地方,畫家用濃墨重彩來突出它,就是渲染。就詩歌來說,本來一兩句就寫完的,詩人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如《木蘭詩》寫木蘭從軍臨行之前的東西南北市買裝備就屬於渲染;寫木蘭出征十年後回家時,爺娘姊弟的動靜,也屬於渲染。

渲染屬於正面描寫,襯托屬於側面描寫。例如《陌上桑》第一節描寫羅敷,先從正面描寫她的美,接著從「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的動作反應側面襯托羅敷的美,並且比正面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襯托可分兩種:正襯和反襯。正襯,是用程度不同的相同事物襯托。諸如以動襯動,以靜襯靜,以樂襯樂,以哀襯哀,以美襯美,以丑襯丑之類。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詩以「六宮粉黛」黯然失色襯托楊貴妃的千嬌百媚。這里用的正是以美襯美的手法。柳宗元《江雪》,以鳥跡人蹤滅絕,襯托迎風抗雪、孤舟獨釣的漁翁形象,而這正是詩人不屈精神和孤獨情懷的人格化身。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襯托。諸如以動襯靜,以靜襯動等。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韋應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都是用以動襯靜的方法。

詩人有時為了能夠更形象生動地再現現場的情景,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例如,動靜結合: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杜甫「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山幾處明」;王建「一院落花無客解,半窗殘月有鶯啼」。遠近結合:孟浩然「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沈佺期「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柳宗元「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諸覺結合:王維《鹿砦》:「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前兩句從聽覺上落筆,後兩句又從視覺上染色,襯托出環境的清幽。又如王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李賀「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劉方平「秋後見飛千里雁,月中聞搗萬家衣」;杜甫「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劉滄「白鳥影從江樹沒,清猿聲入楚雲哀」。有的綜合運用多種手法:趙瑕「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詩人從遠近兩個角度選取畫面,從視覺聽覺兩個方面表現主人公秋夜思歸難眠這一情景。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諸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四句詩,景分遠近,視有俯仰,聽備急哀,動靜相襯,多種手法錯綜。

對比手法,在古代詩詞中很常見。例如,李紳《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全詩運用對比:「一粒粟」與「萬顆子」,「無閑田」與「猶餓死」。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第一聯,句內各自構成對比,第二聯,上下句對比。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花。」通過夢境,將現實的寂寞落魄與昔日的春風得意奢華形成強烈對比。又如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屍骨」;高適「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孟郊「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盪思無涯」。

虛實結合,也是詩歌常用手法。例如,王翰《涼州詞》,前三句詩極寫軍中將士縱酒痛飲的豪壯,屬實寫;最後一句「古來征戰幾人回」,屬虛寫,它將眼前情狀與戰爭的歷史情景聯系起來,留下一個巨大的空間讓人想像,從而使詩歌的形象更為豐滿,主題更加深刻。李白《行路難》「……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前兩句實寫內心的憤慨和茫然,後兩句運用比喻象徵手法,形象地表現前途行路的艱難,屬虛寫。柳永《雨霖鈴》,上闋實寫一對戀人別景別情,下闕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良辰美景」、「縱有千種風情」,都是設想別後的情景,屬虛寫,它把主人公的痴情刻畫到極處。

掌握了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我們解讀鑒賞詩歌就容易許多。

2、懂「修辭」

古代詩詞中,為了使描寫的對象更形象,常常運用修辭手法。比較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用典等。

運用貼切新穎的比喻,能夠加強詩的表現力,使形象更加生動。例如,杜甫寫漂泊:「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寫春汛、老眼昏花:「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杜秋娘寫珍惜年華:「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益寫受降城的優美夜色:「回樂烽前沙化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白居易寫波浪寫飛雁:「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李商隱寫刻骨相思、堅貞愛情:「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蘇軾寫雲雨:「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寫水波沖激:「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陸游寫羈旅的飄泊滄涼:「蝴蝶夢魂常是客,芭蕉身世不禁秋」。范成大寫打稻聲音:「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文天祥寫河山沉淪和自身漂泊無依:「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寫自己忠貞:「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擬人手法,是詩詞中最為常見的手法。它往往使所詠事物帶上了情感,具有更強的感染力。例如,張說寫秋風:「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李白寫春風:「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寫家鄉水:「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姜夔寫池塘樹木:「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張泌寫月:「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楊萬里寫泉寫樹:「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陳與義詠海棠:「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還有整首運用擬人手法的,如韓愈的《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對晚春花木作了生動形象的描寫,同時將自己的褒貶寓於其中。

詩詞中的誇張,可以把所歌詠的對象描繪得更生動、更形象、更有感染力。詩詞中不乏誇張。例如,李白寫行舟快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寫喝酒:「會須一飲三百杯」,「愁來飲酒二千石」。杜甫寫洞庭湖的浩瀚:「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寫樹木的高大:「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寫公孫大娘舞劍效果:「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李賀寫戰爭迫在眉睫,形勢危急:「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陸游寫山河的遼闊雄偉:「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寫「愁」,李白說「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一水牽愁萬里長」;李煜說「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陸游說「閑愁萬斛酒不敵」;賀鑄說「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李清照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用典,可以用簡省的詞句表達豐富的內容,常常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懂得詩詞中典故的意思,就可比較容易解讀詩句。例如,王維《山居秋暝》結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借《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意,懂得這個典故,就能領悟詩人反用其意,表達自己樂於歸隱的生活意趣。李白《行路難》用了三個典故:姜太公磻溪垂釣後遇文王,伊摯將要受到商湯徵聘時夢見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經過,少年宗愨回答叔父問他志向時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三個典故表現了李白積極用世,對前途滿懷希望的心情。

詩用典,詞也常用典。例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用了三個典故:孫權射虎,漢馮唐持節雲中重新起用魏尚,《晉書"天文志》傳說天狼星「主侵掠」。蘇軾借孫權表現自己的英武豪邁;借對馮唐持節的故事表達自己急切盼望重新被起用,為國建功立業的願望;用「射天狼」,具體表現自己赴身疆場,殺敵立功,為國效命的愛國主義情懷。辛棄疾更是慣用典故,他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用了與張翰、劉備、恆溫三人有關的三個典故,《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用了與孫仲謀、劉寄奴、劉義隆、霍去病、廉頗五人有關的五個典故。我們在閱讀這些詩詞的時候,能夠解讀這些典故,就能夠領會詩詞的思想感情。

詩詞中的修辭手法,除上述幾種外,還有對偶、借代、反復、設問、對比等。

3、悟「抒情」

詩的本質是抒情的。只是抒情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直抒胸臆,有的間接抒情。

直抒胸臆,主人公的強烈情感在毫無掩飾的情景下直接表露出來。例如,樂府詩《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之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詩直接表現了主人公對愛情坦白、執著、熱烈、無所顧忌的情態。又如,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岑參「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鄭板橋「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姜夔「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這些詩句,都是直接抒發情感的。

詩在直抒胸臆之外,更多的是採用間接抒情。間接抒情,指詩人藉助事、物、景、境較含蓄地表達情感。這樣,使詩情顯得更濃郁,更有感染力。間接抒情,最常見的是借景抒情。許多優秀的詩詞,往往景語即情悟,寓情於景。例如,《詩經"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寫出征,用楊柳表現依戀之意;寫歸來,用雨雪表現悲哀之情。戴叔倫《題三閭大夫廟》:「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三、四兩句借寫日暮秋風吹動蕭蕭楓林來表現屈原的「怨」,表達詩人對屈原那深長的同情。李益「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王昌齡「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下長城」;元稹「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柳永「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姜夔「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這些詩句,都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

古詩詞中,寓情於景,寓景於情,情景交融,雖有區別,但它的本質都是借景抒情,因此,我們在一般的詩歌鑒賞中,可不作細分。

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夫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描寫景物,往往離不開情感,常常是因情取景,因情生景。我們在閱讀具體的寫景詩句的時候,要學會細細體悟詩句中蘊涵的情感,這有助於我們解讀整首詩。

本文從外部感知、象境體悟、技巧品賞、三個方面,探討了鑒賞古代詩詞的一些方法。當然,對一首具體的詩詞的鑒賞,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是,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如果經常有意識地綜合運用這些方法,那麼,對鑒賞古代詩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⑧ 怎樣鑒賞詩歌

一、看類型

從詩歌內容的角度來看,古典詩歌的考查基本類型有以下幾類。①送別類。②懷古類。③思鄉懷人類。表達對家鄉或親人思念為主。④戰爭或邊塞類。⑤閑適類。⑥借景抒情類。⑦托物言志類。⑧愛情類。⑨民生類。

以上九種類弄,只要學生掌握住基本的閱讀水平,在認真閱讀原詩二至三遍後,基本可以定住類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後,全詩感情自然顯現。能夠表現詩歌感情-色彩的詞語有:愉悅、歡快、激憤、沉痛、悲憤、哀傷、悲涼、贊美、仰慕、惜別、依戀、豪邁、閑適、恬淡、迷戀、熱愛、憂愁、寂寞、傷感、孤獨、煩悶、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三、定主旨

即確定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這是詩歌創作的核心,同時也是詩歌鑒賞的核心。

詩歌的思想內容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懷古傷今、反對戰爭、追求和平、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念親、相知相親、別恨離愁等。

(8)鑒賞詩歌擴展閱讀

特點

詩歌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

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它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詩歌的內容是社會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詩歌有豐富的感情與想像。

(3)詩歌的語言具有精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等特點。

(4)詩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且分行主要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

⑨ 詩歌鑒賞

詩歌鑒賞步驟
1. 語言分析
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首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判斷、評價和鑒賞。語言分析一般側重從遣詞造句、語句含義理解等方面進行。
遣詞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詞義、典故、以及用詞、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點是那些對表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著關鍵作用的詞語和句子。例如,對「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鑒賞分析;對「雲破月來花弄影」中「破」「弄」兩字的品味等。
語句含義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語句所蘊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選語句往往是那些言簡意豐的「立片言以居要」的關鍵語句。例如,對「前度劉郎今又來」語句含義的理解、對「落花時節又逢君」語句含義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中在描寫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蘊的對國恨家仇的悲憤和人生無常的喟嘆,「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在寫燕子之外所包蘊的天涯遊子的惆悵心態和羈旅情懷,往往是考查的重點所在。

2.形象分析
把握詩詞的形象是感受詩情、領悟詩意的基本途徑。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觀形象(作者描寫的人物,如《赤壁懷古》中的周瑜)
主觀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鈴》中的「我」)
詩人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事象(動作形象,如《約客》中的「敲棋子落燈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蟬》中的蟬)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煙直」「千樹萬樹梨花開」)
把握形象後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關鍵所在。例如,我們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依依不捨的深沉而濃郁的綿綿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所傳達出來的傷別情懷等等。

3.評價寫作技巧和風格。
分析古典詩歌的寫作技巧一般側重於從以下方面進行:
體會各種修辭方法的作用;
分析詩歌採用的表達方式;
分析詩歌的結構技巧;
分析其他寫作技巧。

1)修辭方法:比喻、借代、擬人、對偶、誇張、鋪陳、反復、頂針、襯托、反問
(賦比興、象徵)
2)表達方式: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
描寫方式:動靜結合,虛實結合 | 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3)結構技巧: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伏筆
4)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想像、聯想、照應、托物言志、語序倒置等。
5)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6)思想感情: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懷,借古諷今,懷古傷今等
想像:更開闊,別出心裁
襯托或烘托:又分正襯和反襯,借。。。突出。。。
渲染: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象徵:表達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徵
抑揚:突出於強調
白描:簡練的筆墨,刻畫鮮明生動的形象

分析詩歌的風格應結合時代特徵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寫作這首詩歌的背景來進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後詩歌風格的變化就是很好的體現。

4.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
詩歌藉助具體的語言描寫,來表現詩人的感情,傳達詩人的思想,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們所說的「思想內容」。無論是憂國憂民之情、國破家亡之痛,還是遊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婦之怨,無不感人至深。對於古典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細致地加以歸類,我們不難發現,有憂愁、寂寞、傷感、孤獨、恬淡、閑適、熱愛、贊美、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各種類型。

5.強化書面表達
書面表達的訓練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例清晰、邏輯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細說。雖然鑒賞的文字較作文少很多,但是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筆先」的原則,先構思後再落筆,避免塗塗抹抹。卷面清爽,閱卷教師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無形中得到了一個較好的印象分。
表述嚴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嚴密性,無論是前後的照應,還是起、承、轉、合等環節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前後抵牾。
條理清晰,是結構方面的要求。一般來說,採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標志明顯的樣式,往往會得到條理清晰的評價。
邏輯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見解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高論,也應當能夠自圓其說。

詩歌內容
1. 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
如於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 邊塞詩
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而宋代的邊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人物如范仲淹。邊塞詩歌的特點在於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徵,然後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3. 詠懷詩
如果說寫景詩是借景來抒情的話,詠懷詩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

4. 詠史詩
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淫無恥,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

語言特點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鑒賞。
(1)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寫了四種景色,有動景,有靜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再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和《清貧樂•村居》,使用的語言就屬於清新明麗。
(2)平淡,也稱質朴。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淵明的組詩《歸園田居》,用平淡的語言,如話家常,寫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後期的詞《虞美人》,用語平淡,但感人至深。
(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隱的詩歌《無題》,李賀的詩《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寫音樂一段等。
(4)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詞《點降唇•蹴罷鞦韆》,白居易的詩《草》等。
(5)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
如杜牧的詠史詩,李清照後期的詞等。
(6)簡潔。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如賈島的詩,蘇軾的詞

古詩鑒賞題的六種答題範式
1. 分析意境類
提問方式:這首詩(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解題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了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範式:描圖景(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點氛圍(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5年全國卷的第12題)
春行即景(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情」和「景」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明確: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描圖景)。但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有「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點氛圍),從中更透露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析情感)。

2. 分析技巧型
提問:這首詩(詞)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解題分析:表現手法是詩(詞)人用來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題範式:明手法(准確地指出用了何種手法)+闡運用(結合詩句闡釋說明詩人如何運用了這種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或刻畫了什麼形象,或表現了什麼主旨。

示例: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2005年浙江卷第16題)
齊安郡中偶題(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青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依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
明確:兩首詩都運用了擬人的表現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闡運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析效果)。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花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也嬌羞之態(闡運用),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析效果)。

3. 分析語言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詞)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詩(詞)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用來答題的詞語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唱、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
答題範式:明特色(有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列例證(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3年重慶三檢)
觀祈雨(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這首詩在表達技巧和語言特色上有什麼突出的特色?試作簡要的賞析。
明確:語言含蓄,極具諷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無葉」、「土生煙」,景中帶情,含蓄地抒發了農民盼春雨心憂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寫朱門心憂春陰(雨)使管弦受潮而影響其享樂(列例證)。一樣「憂」,兩樣情,詩人的同情和憤慨滲透其間,溢於詩外(析感情)。
4.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那一個字?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要求品味這些經過經過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讀,應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範式:釋含義(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描景象(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點情境(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3年全國卷第三世界題)
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註: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雜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中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明確:「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於岩石的阻攔,發出低呤,彷彿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釋含義,描景象)。「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了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意境)(點情境)

5. 一詞(句)統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句)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詞)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字、一詞或一句就能成為全詩的線索,構成全詩的感情基調,抓住它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查學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範式:思結構(它在結構上所起的作用)+慮主旨(它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2006年遼寧卷第16題)
東坡(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頭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註: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犖頭: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
明確: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描繪出一幅雨後東坡的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思結構),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慮主旨)

6. 觀點不同型
提問方式:有人這樣認為,有人那樣認為,你覺得呢?
解答分析:依據原詩(詞)作答,一定要從原詩(詞)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題範式:找要點(找到原詩句中的關鍵點)+分條述(用翻譯的形式)

示例: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2004年浙江卷第16卷題)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於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遊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明確:遊子思鄉歸:一、二句是遊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遊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已歸去的情景;最後兩句遊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找要點,分條述)。
思婦盼歸人:上片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遊子;最後兩句寫思婦高想遊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找要點,分條述)。
二者兼有:全詞以遊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重點概念闡釋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烘託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以物烘託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託了汪倫對詩人的濃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廉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個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詩文歌賦,也是用典的一種。如王勃在《藤王閣序》中幾乎句句用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姜夔在《揚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詩,形成了虛實對比,表達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涼。

3.虛實
這是古人論述文章時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眼前為實,想像為虛……詩歌常用這一手法,拓展詩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鈴》,眼前作別為實,別後想像為虛,虛實相生,產生無窮的餘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實一虛,即「春花秋月何時了(實),往事知多少(虛)。小樓昨夜又東風(實),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虛)。雕欄玉砌應猶在(實),只是朱顏改(虛)」,虛實相濟,寄託了自己故國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揚州慢》,眼前衰敗不堪的景為實,假設的想像為虛。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高考古詩詞鑒賞突破八法
1. 從詩詞的標題突破
有的標題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容,有的標題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標題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
例如: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標題中的「聞風」二字是全詩的線索,也是理解全詩內涵的關鍵。首、頷兩聯寫臨風而思友、聞風而疑友來;頸聯寫風吹葉動,露滴沾苔,用意還是寫風;尾聯入幌拂埃,也是說風,是遐想,期望風至寄思友之意。可見,全篇緊緊圍繞「聞風」進行藝術構思,通過微風形象,表現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發思念故人的情懷。

2. 從詩詞描寫景色的「冷」「暖」色調突破
古人寫詩作詞,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因此,鑒賞時首先要找出寫景的詞句,再體味所寫之景的「冷」「暖」,進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這首詩中的寫景主要是在二、三聯,詩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樹晚多花」寫出開闊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環境,再用「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你看,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著身軀,燕子在微風的吹拂下輕盈地飛翔,多麼歡快、多麼自由啊!詩人正是通過繪制這樣的「暖」色之景,抒發了一種歷經戰亂之後暫得安身的閑適而喜悅的心情。

3. 從詩詞所選取的意象突破
古詩詞中的許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義,詩人常常通過選取特定的意象來表達內心獨特的情感。我們鑒賞時就要留心詩詞中出現的意象,調動積累,揣摩意象的含義,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
例如: 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詩中首句用「梧桐」、「秋葉」這些帶有凄涼悲傷的意象來渲染蕭瑟冷寂的氣氛,第三句中的「熏籠」又進一步烘託了深宮寒夜的環境。結合末句便知,這是由於詩人心境凄清、愁恨難眠,才感到來自南宮(皇帝的居處)的漏聲凄清、漫長。

4. 從詩詞中所暗示的關鍵詞突破
詩詞是詩人「緣情而發」的產物,有時如能捕捉到詩詞中那些最能顯現詩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鑒賞該詩詞的鑰匙。
例如: 江樓感舊 趙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個「思」字奠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也成為我們窺視詩人內心世界的窗口。詩人為何而「思」?思的對象又是什麼?聯系下文方知,詩人是由於見到與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觸發了對友人的思念。

5. 從作品中含有詩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寫詩詞,尤其注重煉字煉句,力求一字傳神,一句傳神。而這些含有詩眼的句子往往最能體現作品的內蘊及表達技巧。
例如: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詩中的第三聯描寫生動,「落」「明」二字精練傳神,是該聯的詩眼。「落」給「泗水」以動感,好像從天上落下一般,使靜態的形象動態化;「明」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動感,不說徂徠山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聯系全詩,不難發現詩人把山水寫得如此雋美、秀麗,是為了襯托他與友人的情誼純潔無邪。

6. 從作者的人生經歷突破
「詩言志」,作者的人生經歷不同,他(她)通過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因此,鑒賞時不妨從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及其生活經歷突破。
例如: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辛棄疾
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一生堅持抗金復國,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終。他的詞作多抒寫其力 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這首詞就抒發了他的壯志難酬仍憂國憂民的宏大襟懷。

7. 從詩詞中典故的含義突破
古代詩人創作時,有時藉助一些典故來表現廣泛而深刻的主題。如果我們關注這些典故,了解這些典故,無疑會有助於把握作品的主題。
例如: 遣 懷 杜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詩中「楚腰纖細」典出《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掌中輕」典出《飛燕外傳》,指漢成帝皇後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詩人借用這兩個典故意在說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詩中「十年」與「一覺」相對,給人以「很久」與「極快」的鮮明對比感,顯示出詩人感慨之深。縱觀全詩,可以發現詩人所遣之懷,不僅有懺悔之意,還有前程恍惚如夢、不堪回首之意。

8. 從詩詞的註解突破
有的詩詞鑒賞在原詩之後附有註解,閱讀這些註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有關情況,以便更准確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內容。
例如: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詩寫於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後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詩後註解提供了該詩的寫作背景,從「流放途中遇赦」這幾個字可以想見,詩人應是帶著輕快的心情寫作此詩的。因此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象被賦予了生命: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好月。這樣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襯托出詩人遇赦後極其歡快的心情。

++++++++++++++++++++++++++++++++++++++++++++++++++++++++++++++++++++++
剛好在復習,所以整理了。

⑩ 怎麼鑒賞詩歌

古代詩詞賞析方法

學 古代詩詞鑒賞始終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自從進入高考考查范圍以後,它一直成為學生難以邁過的坎。究其原因,大體上來自三方面:其一,閱讀量過少,體悟不夠;其二,命題者命題概念上的混亂;其三,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鑒賞的方法。前兩點暫不作討論,本文單探討鑒賞方法。鑒賞解讀大體上可分四個部分:外部感知、象境體悟、技巧品賞和語言玩味。

一、外部感知

外部感知,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讀題,識人,辨文,看注釋。

1、讀「題」

凡讀詩,必須讀全詩,即從題目入手,直到最後一個字,凡有注釋的,包括注釋在內。事實上,許多讀者,特別是中學生,尤其是面對考題上的詩,往往只記住詩句,而忘了題目。殊不知,有些題目也是詩整體意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丟了題目,等於給自己的理解設置了障礙,拋棄了對詩內容或情感把握的切入口。

因為題目往往含有可資我們理解詩的信息。例如,王維《過香積寺》,寺,特殊的地點,題目點明了地點,事情(「過」)。杜甫的《春夜喜雨》,題目既交待了季節、時間、對象,又表達了心情(「喜」)。李益的《喜見外弟又言別》,題目不僅交代了人物間的關系,同時,又敘述了情節(「見」——「別」),更重要的是描寫了情感的不同特徵(喜悅與哀愁)。面對這樣的題目,縱然不讀詩,也可以引發豐富的聯想。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題目既明確了地點,一個富有歷史厚重感的地點,又交待內容,同時也暗示了情感的指向。

讀題目,可以幫助讀者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所抒情感的把握。

2、識「人」

這里的「人」,指詩人、敘述者和被敘述者(詩詞中的主體對象)三者。

凡詩文皆有敘述者,相對於文而言,對詩的敘述者的辨識,對理解詩的情感內容更加直接。

詩的「敘述」者有兩種形式:一處於詩的景物人事之外的敘述者,作者以旁觀者或代言人的身份出現;一是置身於景物人事之中的敘述者。

處於詩的景物人事之外的敘述者,作為局外人,與詩歌詠的主體對象是分離的。例如,盧照鄰的《曲池荷》:「浮香繞曲岸,圓影復華池。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這首詠物詩,敘述者和歌詠的主體對象是分離的。敘述者是詩人,主體對象是池荷。詩句是圍繞主體對象展開的,詩人的思想情感是依附在主體對象允許的范圍內的。要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解讀主體對象。該詩寫荷花的香艷,也寫荷花擔憂因秋風而過早的飄零。只有解讀了荷花的這一形象,才能品味出詩人在詩中寄寓了自己懷才不遇、蹉跎歲月的情感。又如李白的《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詩人與詩中的主體對象思婦也是分離的。詩句都是扣緊思婦寫,詩人渴望和平的願望,是通過思婦的思念丈夫(良人)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表現出來的。

置身於景物人事之中的敘述者,敘述者往往和主體對象合二為一。例如,陶淵明《歸園田居》、陳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登高》、陸游《書憤》、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李清照《聲聲慢》等。這些詩詞,都直接表露了詩人的思想情感,我們讀詩,就是與詩人的直接對話。

讀詩,不應忽略敘述者的立場,這對鑒賞詩不無幫助。

另一個識「人」的含義,指對作者的認識。對作者的認識途徑有二:一是調動文學常識記憶庫中的知識儲備,二是藉助現場的材料——詩詞後面的注釋。了解作者,可以幫助我們解讀他的詩,因為有些詩,作者抒發的情感往往與他的背景有關。

3、辨「文」

所謂辨「文」,指從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詩描述的內容各不相同,有山水田園的、邊塞羈旅的、宮廷閨怨的、送別酬答的、詠物寫景的、寄興詠懷的,不一而足。

通過對詩歌內容的辨認,有助於對詩歌情節的把握和情感的領悟。例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當我們得知這是一首詠史感懷詩,那麼,我們就可以較容易地明了所寫的史實內容:越王破吳凱旋,戰士盡衣錦榮歸,如花般的宮女擠滿華麗的宮殿,真是榮極盛極一時。掌握了這一敘述情節,再與「只今」一句所寫的荒涼形成鮮明的對比,我們就較容易把握詩人對盛衰的感慨。柳永《雨霖鈴》,當我們獲知這是一首離別詞之後,我們同樣可以比較輕松地掌握它的情節:一對戀人長亭惜別,他們纏綿留戀,無奈船夫催發,他們哽咽著離別,女主人公想像著情人的去處和途中的景況,並且設想自己日後生活的寂寞孤凄。明白了詞的情節,就能進一步體會它所表達的情感。又如李綱《病牛》:「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精疲誰復傷。但使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這是一首詠物詩,它的主體對象是「病牛」。當我們辨清了「文」之後,它的情節就很清楚了:病牛為人耕種,結果,他們收獲了很多,而病牛自己卻筋疲力盡,無人為他的老病衰弱而傷感;然而,只要眾生能夠溫飽,他甘心情願讓病弱的身軀倒卧在殘陽里。了解了情節之後,詩人的為民奉獻的情懷也就從詩句中透露出來了。

辨「文」,對我們進一步賞讀詩歌有一定的幫助。

4、看「注」

賞讀詩歌,離不開注釋。注釋往往能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關情況,有些注釋還能替我們解釋一些生僻難懂的詞,介紹有關典故的出處和提示用典的意思。

高考中出現的鑒賞古詩詞考題,它的注釋更具實用性。它除了幫助考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外,還往往暗示詩的內容,或意境或其寫作風格。例如,有一道高考模擬題是閱讀兩首詩,一首是朱余慶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另一首是張籍的《酬朱慶余》:「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考試的第一題是:從兩詩的內容上看,朱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張詩對此表明了什麼看法?在這兩詩後試題之前,命題者給出一個註:朱慶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張籍的賞識,臨考試前寫下此詩,徵求張籍的意見,而張籍則以酬詩的方式作了回答。兩首詩都用了「比」這種寫法,如果沒有這個注釋,許多考生恐怕看不懂詩的內容,更談不上回答准確了。有了這個注釋,就大大降低了答題的難度。又如2007年福建省的高考詩歌鑒賞題選的是宋朝謝枋得的《武夷山中》:「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有一道題是:這首詩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同樣,命題者對原詩給出了兩個注釋: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後隱居福建。後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有了這兩個注釋,詩人所抒發的國破家亡之恨和決心學習梅花凌寒獨開的不屈的斗爭精神,就容易明白了。

二、象、境體悟

象境體悟,這是讀懂詩歌無法迴避的,也是鑒賞詩歌的重要手段,它包括品讀意象和體味意境兩個方面。

1、品「意象」

所謂意象,指含有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觀物象。世間物象無數,詩人選此舍彼,或舍此選彼,完全是根據創作時內心情感和表達志趣的需要。在不同情感或志趣的導引下,就是同一物象也會選取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意象。例如,同是詠蟬,虞世南寫:「垂綏飲清露」、「居高聲自遠」。駱賓王卻說:「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兩位詩人都選取了露水和聲響兩個客觀物象,但因為當時詩人的處境不同,情感有很大的區別。虞世南身居高位,以清高風雅自許,自負才華;駱賓王無辜遭誣身陷囹圄,含冤莫白。所以在詩中的意象完全不同:一是「清露」「聲遠」;一是「露重」「響沉」。又如,同是月,不同詩人筆下的意象也不同。王維說「明月松澗照」,劉禹錫感慨「淮水東邊舊時月」,柳永卻道「楊柳岸曉風殘月」,李清照又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里「明月」、「舊時月」、「殘月」、「月滿」,都是根據詩人當時的心境選取的不同意象,傳達的是詩人的情感志趣。

另外,有些意象,還有著傳統的文化象徵意義,它們的意義較為固定。例如,梅花象徵不屈和高潔,鴻雁象徵相思和信使,浮雲象徵遊子或小人,梧桐象徵凄涼和悲傷,菊花象徵清高和堅強等等。如果,我們懂得這些意象的傳統文化象徵意義,對我們理解詩歌有較大的助益。就考試答題來說,幫助更大。例如2002年全國高考卷中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有「此夜曲中聞折柳」句,考題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考生如果掌握了「楊柳」的傳統文化象徵意義,那麼,解題就變得容易了。

意象,承載著詩人內在的思想感情與外在客觀物象的統一。我們要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志趣,就要仔細品味意象和意象的含義。

2、味「意境」

意境,是擇取的意象與灌注詩人情感的氛圍共同營造的境界。營造意境是詩人表情達意不可缺少的手段。解讀意境,就能把握詩人的情感志趣。例如,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前三聯選取十二個意象:秋天、日晚、空山、新雨後、明月、松間、清泉、石上流、竹喧、浣女、蓮動、漁舟。這些意象共同營造了一個和平、寧靜、純朴的生活環境,表現詩人樂於歸隱田園生活的意趣,同時也從反面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生活的放棄。杜甫《登高》前兩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聯八個意象,展現了一幅深遠空曠的深秋圖景,與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共同營造了沉鬱、蒼涼、悲壯的意境,抒發了詩人那種憂時傷世,感懷自身飄零的深廣無極的情懷。

意境,離不開情與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解讀意境要從景入手,入景而悟情。例如,杜甫《江漢》的頷聯和頸聯:「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我們從「片雲」和「孤月」入手,可以從它的無依孤獨中把握詩的凄涼意境,悟得詩人孤苦無助的蒼涼心境。從「落日」「秋風」中,可以體驗到景物的壯闊境界,從而感受到詩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情懷。

意境的營造,是心與物的融合。解讀意境,就能解讀抒情主人公的藝術形象。例如,宋朝朱淑真《秋夜》:「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詩人在這里營造的正是景與情會,心與物融,共同營造出孤冷寂寞的意境,塑造了主人公凄涼孤獨、愁怨難眠的形象。

三、技巧品賞

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表現手法、修辭手段、抒情方式。

1、理「手法」

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渲染襯托、正側面結合、動靜結合、遠近結合、諸覺結合、虛實結合等。

鑒賞詩歌,懂得它的表現手法,對我們深入解讀它不無幫助。例如,《關睢》、《蒹葭》兩詩的開頭,《孔雀東南飛》起首兩句,都是用的起興手法。《碩鼠》用的是比的手法,把貪婪的統治者比作「碩鼠」。但是,詩中最突出的莫過於用賦的手法。賦,按朱熹的說法,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按如今的意思,近於描寫(由於後面有關手法,都離不開賦,故此此處略去不述)。

渲染,本是畫畫的一種手法,指在畫面的某一個地方,畫家用濃墨重彩來突出它,就是渲染。就詩歌來說,本來一兩句就寫完的,詩人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如《木蘭詩》寫木蘭從軍臨行之前的東西南北市買裝備就屬於渲染;寫木蘭出征十年後回家時,爺娘姊弟的動靜,也屬於渲染。

渲染屬於正面描寫,襯托屬於側面描寫。例如《陌上桑》第一節描寫羅敷,先從正面描寫她的美,接著從「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的動作反應側面襯托羅敷的美,並且比正面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襯托可分兩種:正襯和反襯。正襯,是用程度不同的相同事物襯托。諸如以動襯動,以靜襯靜,以樂襯樂,以哀襯哀,以美襯美,以丑襯丑之類。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詩以「六宮粉黛」黯然失色襯托楊貴妃的千嬌百媚。這里用的正是以美襯美的手法。柳宗元《江雪》,以鳥跡人蹤滅絕,襯托迎風抗雪、孤舟獨釣的漁翁形象,而這正是詩人不屈精神和孤獨情懷的人格化身。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襯托。諸如以動襯靜,以靜襯動等。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韋應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都是用以動襯靜的方法。

詩人有時為了能夠更形象生動地再現現場的情景,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例如,動靜結合: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杜甫「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山幾處明」;王建「一院落花無客解,半窗殘月有鶯啼」。遠近結合:孟浩然「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沈佺期「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柳宗元「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諸覺結合:王維《鹿砦》:「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前兩句從聽覺上落筆,後兩句又從視覺上染色,襯托出環境的清幽。又如王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李賀「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劉方平「秋後見飛千里雁,月中聞搗萬家衣」;杜甫「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劉滄「白鳥影從江樹沒,清猿聲入楚雲哀」。有的綜合運用多種手法:趙瑕「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詩人從遠近兩個角度選取畫面,從視覺聽覺兩個方面表現主人公秋夜思歸難眠這一情景。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諸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四句詩,景分遠近,視有俯仰,聽備急哀,動靜相襯,多種手法錯綜。

對比手法,在古代詩詞中很常見。例如,李紳《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全詩運用對比:「一粒粟」與「萬顆子」,「無閑田」與「猶餓死」。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第一聯,句內各自構成對比,第二聯,上下句對比。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花。」通過夢境,將現實的寂寞落魄與昔日的春風得意奢華形成強烈對比。又如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屍骨」;高適「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孟郊「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盪思無涯」。

虛實結合,也是詩歌常用手法。例如,王翰《涼州詞》,前三句詩極寫軍中將士縱酒痛飲的豪壯,屬實寫;最後一句「古來征戰幾人回」,屬虛寫,它將眼前情狀與戰爭的歷史情景聯系起來,留下一個巨大的空間讓人想像,從而使詩歌的形象更為豐滿,主題更加深刻。李白《行路難》「……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前兩句實寫內心的憤慨和茫然,後兩句運用比喻象徵手法,形象地表現前途行路的艱難,屬虛寫。柳永《雨霖鈴》,上闋實寫一對戀人別景別情,下闕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良辰美景」、「縱有千種風情」,都是設想別後的情景,屬虛寫,它把主人公的痴情刻畫到極處。

掌握了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我們解讀鑒賞詩歌就容易許多。

2、懂「修辭」

古代詩詞中,為了使描寫的對象更形象,常常運用修辭手法。比較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用典等。

運用貼切新穎的比喻,能夠加強詩的表現力,使形象更加生動。例如,杜甫寫漂泊:「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寫春汛、老眼昏花:「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杜秋娘寫珍惜年華:「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益寫受降城的優美夜色:「回樂烽前沙化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白居易寫波浪寫飛雁:「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李商隱寫刻骨相思、堅貞愛情:「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蘇軾寫雲雨:「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寫水波沖激:「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陸游寫羈旅的飄泊滄涼:「蝴蝶夢魂常是客,芭蕉身世不禁秋」。范成大寫打稻聲音:「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文天祥寫河山沉淪和自身漂泊無依:「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寫自己忠貞:「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擬人手法,是詩詞中最為常見的手法。它往往使所詠事物帶上了情感,具有更強的感染力。例如,張說寫秋風:「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李白寫春風:「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寫家鄉水:「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姜夔寫池塘樹木:「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張泌寫月:「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楊萬里寫泉寫樹:「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陳與義詠海棠:「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還有整首運用擬人手法的,如韓愈的《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對晚春花木作了生動形象的描寫,同時將自己的褒貶寓於其中。

詩詞中的誇張,可以把所歌詠的對象描繪得更生動、更形象、更有感染力。詩詞中不乏誇張。例如,李白寫行舟快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寫喝酒:「會須一飲三百杯」,「愁來飲酒二千石」。杜甫寫洞庭湖的浩瀚:「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寫樹木的高大:「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寫公孫大娘舞劍效果:「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李賀寫戰爭迫在眉睫,形勢危急:「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陸游寫山河的遼闊雄偉:「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寫「愁」,李白說「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一水牽愁萬里長」;李煜說「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陸游說「閑愁萬斛酒不敵」;賀鑄說「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李清照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用典,可以用簡省的詞句表達豐富的內容,常常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懂得詩詞中典故的意思,就可比較容易解讀詩句。例如,王維《山居秋暝》結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借《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意,懂得這個典故,就能領悟詩人反用其意,表達自己樂於歸隱的生活意趣。李白《行路難》用了三個典故:姜太公磻溪垂釣後遇文王,伊摯將要受到商湯徵聘時夢見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經過,少年宗愨回答叔父問他志向時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三個典故表現了李白積極用世,對前途滿懷希望的心情。

詩用典,詞也常用典。例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用了三個典故:孫權射虎,漢馮唐持節雲中重新起用魏尚,《晉書"天文志》傳說天狼星「主侵掠」。蘇軾借孫權表現自己的英武豪邁;借對馮唐持節的故事表達自己急切盼望重新被起用,為國建功立業的願望;用「射天狼」,具體表現自己赴身疆場,殺敵立功,為國效命的愛國主義情懷。辛棄疾更是慣用典故,他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用了與張翰、劉備、恆溫三人有關的三個典故,《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用了與孫仲謀、劉寄奴、劉義隆、霍去病、廉頗五人有關的五個典故。我們在閱讀這些詩詞的時候,能夠解讀這些典故,就能夠領會詩詞的思想感情。

詩詞中的修辭手法,除上述幾種外,還有對偶、借代、反復、設問、對比等。

3、悟「抒情」

詩的本質是抒情的。只是抒情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直抒胸臆,有的間接抒情。

直抒胸臆,主人公的強烈情感在毫無掩飾的情景下直接表露出來。例如,樂府詩《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之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詩直接表現了主人公對愛情坦白、執著、熱烈、無所顧忌的情態。又如,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岑參「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鄭板橋「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姜夔「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這些詩句,都是直接抒發情感的。

詩在直抒胸臆之外,更多的是採用間接抒情。間接抒情,指詩人藉助事、物、景、境較含蓄地表達情感。這樣,使詩情顯得更濃郁,更有感染力。間接抒情,最常見的是借景抒情。許多優秀的詩詞,往往景語即情悟,寓情於景。例如,《詩經"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寫出征,用楊柳表現依戀之意;寫歸來,用雨雪表現悲哀之情。戴叔倫《題三閭大夫廟》:「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三、四兩句借寫日暮秋風吹動蕭蕭楓林來表現屈原的「怨」,表達詩人對屈原那深長的同情。李益「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王昌齡「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下長城」;元稹「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柳永「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姜夔「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這些詩句,都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

古詩詞中,寓情於景,寓景於情,情景交融,雖有區別,但它的本質都是借景抒情,因此,我們在一般的詩歌鑒賞中,可不作細分。

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夫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描寫景物,往往離不開情感,常常是因情取景,因情生景。我們在閱讀具體的寫景詩句的時候,要學會細細體悟詩句中蘊涵的情感,這有助於我們解讀整首詩。

本文從外部感知、象境體悟、技巧品賞、三個方面,探討了鑒賞古代詩詞的一些方法。當然,對一首具體的詩詞的鑒賞,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是,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如果經常有意識地綜合運用這些方法,那麼,對鑒賞古代詩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