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詩歌千尋

詩歌千尋

發布時間: 2020-12-17 21:24:40

⑴ 閱讀下面一首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4分)登飛來峰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


小題1:千尋登高望遠
小題1: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姦邪的勇氣和決心。

⑵ 登飛來峰的古詩

釋義(韻譯):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釋義(散譯):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登飛來峰》宋代: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飛來山 一作:飛來峰)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只緣 一作:自緣)

(2)詩歌千尋擴展閱讀: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詩人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從全詩看,「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飛來的高峰才能觸發得出;但無「聞說雞鳴見日升」作鋪墊,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⑶ 登飛來峰詩句賞析

登飛來峰
作者: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韻譯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就可以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散譯
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雞鳴時分在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擋我遠望的視線,是因為自己站在飛來峰的最高層。
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姦邪的勇氣和決心。
前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有寫峰上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雲:「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閑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後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後日升」。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姦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雲:「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雲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後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銘。
用詩歌闡述政治、學術見解,議論時事,評說歷史,這是宋詩中較為普遍的現象。該詩在描寫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詩人沒有記敘登山的過程,也沒有細寫山中之景,而是一開始就把自己置於山上「千尋塔」的最高層,抒寫心中的感受。全詩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寓抽象義理於具體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負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神情狀態,都得到了充分反映。這首詩闡發哲理的主要特點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哲理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表達的。簡言之,即「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我們今天來讀這首登高望遠的七言絕句,仍覺意蘊深沉,豪氣滿懷。

⑷ 關於千與千尋的文章或詩歌

那一天的河川
宛若封存了千年的故事
不由自主的穿過了幽幽的隧道
忽然的瞬間在那久棄的教堂
我看見陽光亘古不變透過彩璃窗
藍天 白雲 青草 舊屋 微風
一切都靜逸不變彷彿時光靜止
彷彿 彷彿那故事不曾發生過
踏過了腳步回響的無人小吃街
望見了那座橋 我停下腳步
清晰的記得 十歲 在這橋上發現你時
那讓人心碎的美啊
清晰的記得在牆邊 你肩上 草葯的清香
清晰的記得你飛似的帶我穿過一道道門
最後悄聲的告訴我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認識你
清晰的記得那個早上 我吃著你做的飯團哭泣
你扶著我的肩膀溫柔的笑 說
我已不記得自己的名字 但偏偏記得你
清晰的記得你被那些紙鳥追時 我呼喚著
在天上劃過的那條龍 我偏偏就是知道那是你
清晰的記得一起掉入鍋爐室時
你痛苦的表情 昏倒的無力
讓我下定決心 踏上一段有去無回的旅程
清晰的記得 在沼底之家的門外看到你時
在那一瞬間 我對你的感覺就不再單單是朋友
清晰的記得 我趴在你背上 飛行在萬丈高空時
風呼呼的刮過雙耳 我卻無比安心
清晰的記得我說出你名字的一剎那
銀鱗開始脫落 我們開心的淚珠 劃落天際
那一刻 我感覺
我們不僅僅是朋友 似乎多了些什麼
清晰的記得 分別的時候
我們還會在那裡相遇嗎
一定會的
一定啊!
一定……
其實 我留意到了你那隻在空中未垂下的手
但是 我後來才明白
清晰的記得 再一次穿過了那幽幽的隧道
我望著那漆黑的洞口 什麼也看不到
卻又什麼都看的清清楚楚
終於 我還是和爸爸媽媽一起走了
而現在 眼前的橋 油屋
甚至夕陽 都依舊
我卻再也找不到那雙水碧色的眼睛
和那無比溫柔的笑容
終於 入夜 我開始消失
坐在水邊 靜靜的想
想一些以前我從未認真想過的問題
神隱 真的是一個能讓人
看清自己內心的地方啊
直到今天我才發現 神隱海中的小島
是一個 好靜 好靜 的地方
是一個能讓我 和對我最重要的人
一起 生活一輩子的地方啊
真的 我希望那個人是你 白龍
忍不住的 淚還是落了下來
終於 我消失了
只伴隨著一句幽幽的嘆息
你在哪裡啊 白龍
嘆息 隨著電車的聲音遠去
在哪裡 在哪裡 我口中喃喃道
驀地 驚醒 從床上爬起
原來只是一場夢
真的好想尋回那無法尋回的溫暖
真的好想找回那些熟息的感覺和片段
可 那怕在夢里
也註定見不到那思念的身影
那一天的河川 是永遠的
隱藏在我心中的河川
In such a season
Such a day reminds me of you

⑸ 古詩詞賞析(4分)江郎山和韻① (宋)辛棄疾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尋不可干②。正直相扶無倚傍,撐持天


小題1:高、直、陡、險
小題2:要做一個剛正不阿(正直、頂天立地)的人、人生版要建功立業(報權效國家)

⑹ 登飛來峰 王安石詩里的千尋是什麼意思

千尋:形容極高。尋,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版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權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注釋
⑴飛來峰:有兩說:一說在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唐宋時其中有座應天塔。傳說此峰是從琅即郡東武縣飛來的,故名飛來峰。一說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
⑵千尋塔:很高很高的塔。尋,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⑶聞說:聽說。
⑷浮雲:在山間浮動的雲霧。望眼:視線。
⑸緣:因為。

譯文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⑺ 基督教歌曲干尋古道這首詩歌

千尋古道

作詞:向標
作曲:滴歌
編曲:阿丁
演唱:滴歌、愛華
製作發行:美歌者
所屬專回輯:《夜間歌唱》答

千尋古道意消沉
萬思已解理仍深
身軀幾時殉道中
山河內外聞悔聲
千尋古道意消沉
萬思已解理仍深
身軀幾時殉道中
山河內外聞悔聲

千尋古道意消沉
萬思已解理仍深
身軀幾時殉道中
山河內外聞悔聲

千尋古道意消沉
萬思已解理仍深
身軀幾時殉道中
山河內外聞悔聲
千尋古道意消沉
萬思已解理仍深
身軀幾時殉道中
山河內外聞悔聲

千尋古道意消沉
萬思已解理仍深
身軀幾時殉道中
山河內外聞悔聲

耶和華如此說
你們當站在路上察看
訪問古道
哪是善道便行在其間
這樣你們心裡必得安息

千尋古道意消沉
萬思已解理仍深
身軀幾時殉道中
山河內外聞悔聲
千尋古道意消沉
萬思已解理仍深
身軀幾時殉道中
山河內外聞悔聲
山河內外聞悔聲

太初有道
道與神同在
道就是神

⑻ 《登飛來峰》這首詩

★☆《登飛來峰》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登飛來峰》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登飛來峰

作者: 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注釋:
【飛來峰】杭州西湖靈隱寺前靈鷲峰。傳說東晉時印度高僧慧理以為它象天竺國的靈鷲山,並說「不知何時飛來」,故而得名。
【千尋】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浮雲】陸賈《新語·慎微》有「邪臣之蔽賢」句。

譯文:

飛來峰上聳立著高高的寶塔,我聽見雞叫便看太陽升起.
不怕會有浮雲遮住了遠望的視線,因為人已站在最高層的地方

賞析一: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游盪的雲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可一尋味,便會從中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在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賞析二:

王安石是封建社會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詩人和散文大師。他在北宋文壇上有傑出的地位。他的詩繼承了杜甫、韓愈的傳統,善於翻新出奇,它有獨創性,無論是思想內容或是藝術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飛來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現在的浙江寧波)做知縣,任滿以後回江西臨川故鄉,路過杭州的時候,寫了這首詩。這一年王安石三十歲。

第一句「飛來峰上千尋塔」,八尺是一尋,千尋塔是極言塔高。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的「聞說」,就是「聽說」。作者說: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第三、四句寫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層,站得高自然看得遠,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余,不怕浮雲把視線遮住。 「自緣身在最高層」的「緣」,當「因為」、「由於」講。我們不要小看這首登高游覽的小詩,它體現了詩人的理想和抱負。

雞鳴看日出是很壯麗的景緻。今天我們還把太陽比革命領袖,把陽光普照大地象徵革命的輝煌勝利。在北宋仁宗時候,國家表面上平安無事,實際上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銳起來了。王安石作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懷著要求變革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嶺塔頂,就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對這種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對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雲遮望眼」這句看去很淺近,其實是用了典故。西漢的人曾把浮雲遮蔽日月比喻姦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寫過兩句詩:「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見《登金陵鳳凰台》)意思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於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雲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這是多麼有氣魄的豪邁聲音!後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做了宰相,任憑舊黨怎麼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

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里就流露出來了。我們認為,這首詩和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

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鍾山,謚文。
安石從小隨父宦遊南北,對北宋中期隱伏的社會危機有所認識。在他進入仕途地方官吏時,能夠關心民生疾苦,多次上書建議興利除弊,減輕人民負擔。由於較長時期接觸了解社會現實,「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要求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抑帛大官僚地主的兼並和特權,推行富國強兵政策。在他任參知政事和宰相期間,取得神宗的支持,抓住「理財」和「整軍」兩大課題,積極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方田均稅、免役、市易、保甲、保馬等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或「熙寧變法」。由於受到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集團的堅決反對,神宗後來也動搖、妥協,革新派內部又產生裂痕等,新法終被全部廢止。安石變法,雖然歸根結底是為加強皇權,鞏固封建地主統治地位,但在當時對生產力的發展和富國強兵,確曾起了推動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在歷史上有其進步的意義。偉大革命導師列寧稱譽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列寧全集》第十卷第一五二頁)。

為了給變法確立理論根據並反擊守舊派,安石提出「天變不足畏」,「尚變者,天道也」,用「新故相除」的進化觀點駁斥了守舊派的「道不可變」的形而上學論調。同時又公然提出「祖宗不足法」,認為「祖宗之法,未必盡善,可革則革,不足循守」(《司馬溫公傳家集.學士院試李清臣等策目》)。在變法過程中,他更設置專局,使子芳及門人修撰《詩》、《書》、《周官》三經新義,對新政從理論上加以解釋與闡發,並通過政府力量作為學校誦習的定本,被稱為「新學」,直接或間接為推行新法服務。上述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安石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系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他反對西昆派楊億、劉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風,認為「所謂文者,務為有補於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縣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也。」(《上人書》)正因為安石以「務為有補於世」的「適用」觀點視為文學創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等。

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這些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書》,是主張社會變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據對北宋王朝內外交困形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變法主張,表現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國之疵」的進步思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在敘述並闡釋宋初百餘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的同時,尖銳地提示了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樹,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它對第二年開始施行的政,無異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馬諫議書》,以數百字的篇幅,針對司馬光指責新法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事,嚴加剖駁,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措詞得體,體現了作者剛毅果斷和堅持原則的政治家風度。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謹嚴,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這時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起了積極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膾灸人口,《鯀說》、《讀孟嘗君傳》、《書刺客傳後》、《傷仲永》等,評價人物,筆力勁健,文風峭刻,富有感***彩,給人以顯豁的新鮮覺。他還有一部分山水游記散文,《城陂院興造記》,簡潔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禪山記》,亦記游,亦說理,二者結合得緊密自然,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動、形象,又使具體的記事增加思想深度,顯得布局靈活並又曲折多變。

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罷相(1076年左右)劃界而分為前、後期,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王荊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復更為涵蓄……後為群牧羊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葉夢得《石林詩話》)。前期的詩歌,長於說理,傾向性十分鮮明,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注意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替他們發出了不平之聲。《感事》、《兼並》、《省兵》等,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描寫和提示了宋代國勢的積弱或內政的腐敗,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並土地對於國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擇將」的建議;《收鹽》、《河北民》等,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備受統治者迫、害壓榨的悲慘遭遇;《試院中》、《評定試卷》等,則直接抨擊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經世濟國的人才;《元日》、《歌元豐》等,熱情地謳歌了變法帶來的新氣象和人民的歡樂;《商鞅》、《賈生》等,通過對歷史人物功過得失的價,抒發了自己的新的見解和進步意義。安石後期的隱居生活,帶來了他的詩歌創作上的化。他流連、陶醉於山水田園中,題材內容比較狹窄,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抒發一種閑恬的情趣。但藝術表現上卻臻於圓熟,「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頰間。」(《後山詩話》載黃魯直語)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詩,觀察細致,精工巧麗,意境幽遠清新,表現了對大自然美的歌頌和熱愛,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從詩體說來,安石的古體詩雖然多用典故,好發議論,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穎,充滿著情感和豐富的想像。律詩則用字工穩,對偶貼切,但有時不免失於過多的雕刻。五絕和七絕尤負盛譽,「王半山備眾體,精絕句」(《寒廳詩話》),「荊公絕句妙天下」(《艇齋詩話》)。他的詩對當代和後世都有影響,被稱為「王荊公體」(嚴羽《滄浪詩話》)。

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餘首。雖不以詞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通過描寫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壯景及懷古,揭露六朝統治階級「繁華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縱沉鬱,被贊為詠古絕唱。它同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開了蘇東坡豪放的先聲,給後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

從文學角度總觀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裡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余風作出了貢獻。但是,安石的文學主張,卻過於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禪說佛理,晦澀乾枯。這些都是他在藝術觀和創作上的局限。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