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含婆娑詩句

含婆娑詩句

發布時間: 2020-12-20 22:30:54

1. 看到婆娑的柳樹,我不由地想起了詩句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
含風鴨綠粼粼起,弄日鵝黃裊裊垂。
楊柳千條拂面絲,綠煙金穗不勝吹。

2. 誰添夜雨淚婆娑前面幾句詩意

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是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也是他的名句。李商隱是懷州河內(今焦作沁陽)人。李商隱寫這首詩的時候,他的妻子已經棄世,所以很多人認為應該是寫給他在長安的朋友的,但我更原意認為是寫給和他陰陽相隔的妻子的。雨夜無盡,作者獨自一人遠在他鄉,憶起曾經和自己相濡與沫的妻子,希望到黃泉之下,或者再來生再和妻子「話巴山夜雨」。下面是一些文學家的關於這首詩的賞析:【賞析一】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願望一時還不能實現。首句流露出道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彷彿使人想像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像。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託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後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像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復出現,令人回腸盪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賞析二】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題作《夜雨寄內》,「內」就是「內人」—妻子: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容看,按「寄內」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後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准兒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於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並沒有說什麼愁,訴什麼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開去,馳騁想像,另闢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願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願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於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後「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准,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於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餘味無窮!姚培謙在《李義山詩集箋》中評《夜雨寄北》說:「『料得閨中夜深坐,多應說著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是魂飛到家裡去。此詩則又預飛到歸家後也,奇絕!」這看法是不錯的,但只說了一半。實際上是:那「魂」「預飛到歸家後」,又飛回歸家前的羈旅之地,打了個來回。而這個來回,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時間的回環對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說:「眼前景反作後日懷想,此意更深。」這著重空間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復對照。徐德泓在《李義山詩疏》里說:「翻從他日而話今宵,則此時羈情,不寫而自深矣。」這著重時間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環對比。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但把二者統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於李商隱既善於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又勇於進行新的探索,發揮獨創精神。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性又體現於章法結構的獨創性。「期」字兩見,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後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後,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像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回環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的回環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回環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宋人王安石《與寶覺宿龍華院》雲:「與公京口水雲間,問月『何時照我還?』邂逅我還(回還之還)還(還又之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鍾山?』」楊萬里《聽雨》雲:「歸舟昔歲宿嚴陵,雨打疏篷聽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夢中喚作打篷聲。」這兩首詩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構思謀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啟發,也是顯而易見的。(霍松林)。【賞析三】此詩詩題也作「夜雨寄內」,「內」即「內人」,通常指自己的妻子。當時李商隱在東川(今四川三台)節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擔任書記(相當於現在的秘書)之職,他的妻小卻遠在長安(今陝西西安),長安在巴蜀東北,故稱寄北。這是一首樸素的小詩。整首詩明白如話,明朗清新,沒有起興,沒有典故也不用象徵。這在李商隱的詩里並不多見,他大部分作品以詞采「華艷」著稱。這首詩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來:你問我何時歸來,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歸期。眼下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綿綿,池塘里秋水已滿。什麼時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天的巴山夜雨呢?一般說來,近體詩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復的。可是在這首詩中,作者卻好像刻意地重復著「巴山夜雨」這個短語,而巴山夜雨,也確實成為全詩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意象。這一意象在詩里出現兩次,但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第一次出現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漲秋池」中,是詩人現實中的背景,它點明詩人當時所在的時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詩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羈旅情愁的寫照。巴山,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隱時代,還是未被開發的「凄涼地」,唐代的另一詩人劉禹錫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秋雨綿綿,秋夜漫漫,獨處凄涼之地,詩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瀝瀝,在心頭漫溢。行筆至此,那凄苦的秋風秋雨,似乎已浸透紙背,寒入骨髓。然而,詩人此時筆鋒一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個溫馨浪漫的畫面,立刻取代了剛才的凄風苦雨。而此處的「巴山夜雨」,是在想像中,拉遠成一個淡淡的記憶——那迷濛陰冷的秋夜,彷彿只為烘托西窗下這搖曳的紅燭;那巴山淅淅瀝瀝的雨聲,彷彿只為此時耳畔的喁喁私語伴奏。同樣的巴山夜雨,瞬間變得如此溫情脈脈,令人懷念。幸福也許就是這樣,它需要對比、需要映照,在與過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現時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現吧?用現在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憶苦思甜」。而在李商隱這里,就是與愛妻共剪西窗燭時,依偎一起遙望巴山夜雨。在詩人寫下這樣的詩句的時候,他實際上還是在「此時」遙望「彼時」的幸福,因為巴山夜雨還沒有從現實的背景轉化成回憶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時想像著、憧憬著自己在不遠的未來,可以以那樣的方式,幸福地遙望此時。但即使只是一種對幸福的遙望,也已經讓詩人沉浸在某種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層詩意的美麗。有人考證,認為此詩是作者於大中五年(公元 年)七月至九月間,入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時作。那時詩人妻王氏已歿(王氏歿於大中五年夏秋間)。為此,也有人認為此詩是詩人寄給長安友人而非妻子。但李商隱入梓州,與其妻去世,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即使王氏去世居先,義山詩作在後,在當時交通阻塞和信息不靈的時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果這樣的推測成立,那麼這首《夜雨寄北》,實在是一首傷心之作。詩人在巴山夜雨中對幸福的遙望,如果終究沒能在現實里落腳,那它又是以怎

3. 夕陽下的竹影詩描寫夕照下竹影婆娑的詩句

自創:
《小區夜景》
碧荷小池映華燈,
夜闌人靜蛙蟲鳴。
斑竹搖曳微風起,
細雨飄灑敲窗欞。
作者:范殿珺

4. 形容人淚眼婆娑的詩句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5. 兩側青峰安然卧,影曌江火照獨我! 犬吠搖尾知腹事,絲竹為語影婆娑!這首詩是誰寫的,詩詞是什麼意思

首先,這是現代人拼湊出來的四句話,按照我私下裡的標准,這完全不是詩,詩要有結構,要有音韻。這個完全沒有。但是按照寬泛的標准,非得要說是詩,也能說的過去。畢竟,哪怕就一個字,你非得說是詩,也沒毛病。但是作者既然七言四句,那就是想按照近體詩的標准來了,對不起,這個標準的話,差的太原了。
至於意思,已經很明顯了。第一句話,兩邊的青山
第二句話,這句話我都想吐槽到罵人了,曌是武則天創出來的一個字,讀音及意思都和「照」一樣,就是日月凌空,照耀大地的意思。可是影曌是個什麼鬼?影子還能照耀?這句話,去掉前面兩個字,勉強可以理解:船上的燈光照著我
第三句:狗叫著搖著尾巴,知道我的心事。(我非常沒搞懂作者為什麼不直接寫心事,而要寫成腹事。這樣寫顯得風雅?沒看出來哪裡風雅了)
第四句:竹絲原本是說的一種紙,也指細小的竹篾絲。這里作者可能附會了竹絲的意思,以為竹絲是指竹子了?算了,原諒他吧,小竹子就小竹子好了。那意思就是竹葉沙沙響,竹子在搖動。
這四句話,真的就是四句話,除了用了三個相同的韻母外,沒其他的關聯。而且有些字不該這么用。沒有平仄,沒有結構,沒有中心思想(詩就是短文,必定有中心思想的,而四句獨立的話就可以不需要中心思想),甚至用詞還附庸風雅。無力吐槽
寫詩,一定要先學著先把話說清楚(就是說你這個短文想表達什麼),其次再學著凝練(是凝練,不是砍字加字,讓句子長短一致),然後再考慮音韻(押韻、平仄),最後才考慮風雅。著名的打油詩:江湖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我覺得就寫的可以,中心思想有了(雪啊),語句通順且意思明白,還句子都一樣長(凝練了),平仄音韻沒半點毛病。唯一的麻煩就是不雅,大白話,讓人噴發的大白話。可是不妨礙人家完全符合近體詩的要求。
看看我兒子一歲多時「寫」的「詩」,
《稻草人》
搖啊搖
拿根棍子搖啊搖
(老家菜園子里,他奶奶扎了個稻草人,稻草人的手上插著根棍子,棍子上吊著一根塑料帶,風一吹,稻草人、棍子、飄帶都在晃。小傢伙跑過去用手搖一下,就說了上面兩句話。做自由體詩,完全沒毛病)
三歲半的時候,跟著我背了幾首詩,然後一天晚上躺著自己瞎哼
打工吃早飯,豆芽炒雞蛋。
事情說明白了,就是我上班之前吃早飯,早飯有豆芽也有雞蛋(其實還有粥,雖然他也說錯了,豆芽怎麼炒雞蛋嘛)。雖然是大白話,甚至也是讓人噴飯的大白話,可是從意思上來看,完勝你題目中的那七言四句。因為那四句平仄和意義全無,他瞎哼的這兩句,平仄音韻勉強湊合,意思表達完整。我前文就說過了,寫詩第一要學著把話說清楚,他瞎哼的這個滿足了兩個要求了,就是不雅而已。

6. 一笑婆娑醉顏陀原詩句

這原本是一個QQ網名,後來被一個叫做「美妙」的作者使用並寫成一本小說,名字就是《一笑婆娑醉顏陀》。
請你參考!

7. 描寫「夕照下竹影婆娑」的詩句有哪些

1.《蝶戀花·今古河山無定據》

年代: 清 作者: 納蘭性德

今古河山無定據,畫版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權。

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來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2.《馬上作》

年代: 唐 作者: 貫休

柳岸花堤夕照紅,風清襟袖轡璁瓏。

行人莫訝頻回首,家在凝嵐一點中。

3.《多麗·景蕭疏》

年代: 宋 作者: 張孝祥

景蕭疏,楚江那更高秋。遠連天、茫茫都是,敗蘆枯蓼汀洲。

認炊煙、幾家蝸舍,映夕照、一簇漁舟。

去國雖遙,寧親漸近,數峰青處是吾州。

便乘取、波平風靜,荃棹且夷猶。關情有,冥冥去雁,拍拍輕鷗。

4.《南鄉子·夜月照千峰》

年代: 宋 作者: 葛長庚

夜月照千峰。影滿荷池靜裊風。

明日今宵還感慨,梧桐。葉葉隨雲揚碧空。

聚散與誰同。野鶴孤雲有底蹤。

別處要知相憶處,無窮。總在青山夕照中。

8. 誰能幫我解釋下、這詩句的含義、謝謝了 你說煙雨微芒, 蘭亭遠望; 後來輕攬婆娑, 深遮霓裳。 你說

這詩很明顯的分成了4段,前三段每段前兩句和後兩句形成對比,後兩句為關鍵版,三段的後兩句是權一個漸漸的轉變,大概就是男女相戀,男子對女子態度的轉變,輕攬婆娑,靜立卿旁,漫帳成殤。差不多就是一個由親昵到冷落的過程。最後一段則像是戀人分手時的對話,男子說放不下感情,女子只是默默流淚,雖然不舍卻也傷心。
以上是我的一點拙見,希望能有適度的參考作用。

9. 古詩文中含有「荷」的詩句

1、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 ·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譯文:那密密層層的荷葉鋪展開去,與藍天相連接,一片無邊無際的青翠碧綠;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綻蕾盛開,在陽光輝映下,顯得格外的鮮艷嬌紅。

2、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唐 · 白居易《觀刈麥》

譯文:婦女們擔著竹籃盛的飯食,兒童手提壺裝的水,相互跟隨著到田間送飯,收割小麥的男子都在南岡。

3、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魏晉 ·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譯文:清上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

7、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唐 · 李商隱《暮秋獨游曲江》

譯文:荷葉初生時,春恨已生。荷葉枯時,秋恨又成。

8、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唐 · 李白《子夜吳歌·夏歌》

譯文:鏡湖之大有三百餘里,到處都開滿了欲放的荷花。

9、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唐 ·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譯文:螢火蟲有光非真的火光,荷葉上的露水雖圓豈是真珠?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