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古詩詞吟誦
1. 現代人如何吟唱傳統詩詞
先看《王直方詩話》中記載的一個故事:「東坡守錢塘,功父過之,出詩一軸示東坡,先自吟誦,聲振左右;既罷,謂坡曰:'祥正此詩幾分來?』坡曰:'十分來也』。祥正驚喜,問之。坡曰:'七分來是讀,三分來是詩,豈不十分也。』」一首原本寫得並不很好的詩,經作者一番聲情並茂的吟誦,蘇東坡評委給了他滿分。雖然是開玩笑,但這個故事足以說明吟誦對詩詞的重要。不但古人寫詩要吟、填詞要唱,就是現代人寫詩,自己也要朗誦好幾遍。通過朗誦,可以發現哪些地方聲韻還不和諧,哪個字還需要更換,便於修改。可見,無論古今,人們都很重視詩詞的吟唱。更何況詩詞的感染力,往往要通過吟唱表現出來;學習古代詩詞,也往往就是從吟唱開始。古詩詞是可以吟唱的。所謂吟,就是誦讀,一種不急不慢,韻律性、節奏性極強的誦讀。所謂唱,按國際標准漢字大詞典的解釋,是依照樂律發聲,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歌唱。看來,吟和唱是有區別的。是否能這么說:可以用樂譜記錄其聲,則為唱;無法用樂譜記錄,則為吟。但吟和唱又不能截然分開,它們是有聯系的。吟是沒有音符的唱,唱是有音符的吟。有時候還可以吟中有唱,唱中有吟。二者合二而一,相輔相成,辯證統一。古詩詞不但都可以吟,而且很多還可以唱。如樂府詩都可入樂演唱,詞更是都能演唱。但是,古人究竟是怎樣吟唱詩詞?我們知之甚少。現代人吟唱詩詞,顯然無法做到和古人一樣。何況隨著時代的發展,語音的變化,詩詞吟唱的方法也理應有所變化與發展。現代人的吟唱方法,應該比古人更科學、更先進。事實上,現代人不但可以把傳統詩詞吟唱出很好的效果,而且吟唱的方式還多種多樣。如果按照吟唱者所使用的語言來分類,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一、用普通話吟唱在現代中青年人中,普通話是很普及的。用普通話朗誦、演唱舊體詩詞,在電視、電影以及各種晚會上經常可見。不過,在吟詩時要特別注意傳統詩詞的格律即「平平仄仄」抑揚交替的規律,以及詩詞的音樂性和詩詞的韻味。有些字的讀法還要作特別的處理。比如:加拿大藉華人學者葉嘉瑩先生有不少吟誦詩詞的錄音資料,她就是用普通話來吟誦的。雖說是用普通話,但有些字聽起來並不是普通話的讀音。葉嘉瑩先生是這樣解釋的:「因為我是在北京出生的人,我只會說普通話,我不能讀出正確的入聲字來。但是,為了古詩的聲調聽起來能夠諧和,合乎古人的聲調,我盡量把入聲字都讀成第四聲仄聲字。」經過這樣的處理,聽起來就比一般的朗讀更有韻味了。如果在吟誦的過程中能像配樂詩朗誦那樣配上一點音樂,效果就會更好了。用普通話演唱傳統詩詞就更多了。這種演唱需要和一般歌曲那樣先對唱詞進行譜曲,演唱者只要按照樂譜進行演唱就行。(當然,要唱得好,還要看演唱者對作品的理解以及演唱技巧的運用。)由於是有固定曲調的演唱,一般就不能隨意發揮。比如毛澤東詩詞就有許多譜成了歌曲演唱。二、用方言吟唱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僅漢語中就有許許多多的地方語言。普通話的推行並不太久,而方言卻千百年在各地紮根。用方言吟唱詩詞,久已有之。廣東人用粵語或客家話吟詩,福建人、台灣人用閩南話吟詩,上海人用上海話吟詩,各地的人都會用他們當地的方言吟詩。在當今的舞台或屏幕上,我們可以經常看到有人用湖南話學毛澤東吟詩,用四川話學陳毅元帥吟詩。聽起來很有地方韻味。筆者有時候也用南昌話吟誦傳統詩詞。南昌話里入聲字非常明顯,用它吟詩抑揚頓挫特別分明。傳統詩詞也可以用方言吟唱,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學程中心閩南語講師梁炯輝先生對此有專門研究,並且開設相關課程。如湖南常德幾近失傳的詩弦藝術,就是將古典詩詞配樂並用常德方言吟唱的。值得一提的是,特別適合詩詞吟唱的是那些保留了古音的方言,比如閩方言、粵方言、吳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等南方方言。用這些方言吟唱詩詞,容易分辨平仄,抑揚頓挫分明,韻味很足。現今的年輕人特別是城市的青年學生,對普通話是非常熟悉的。因為他們從小就聽普通話、講普通話。這無疑是時代的一大進步。但今天的青年學生對方言卻知之很少。不了解一點方言知識,對於學習繼承古代文化、民族文化是不利的。我們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也要重視方言的研究利用。很難想像,如果有一天方言消亡了,人們怎麼去面對我們民族幾千年的文化遺產。三、用戲曲語言吟唱中國戲曲與古典詩詞同屬中華瑰寶。據天津戲劇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戲曲劇種名錄》列示,中國傳統戲曲有一千多個劇種。在許多戲曲中都有詩詞吟唱。以傳統京劇為例,角色初次上場時,常常要念一首韻律性極強的定場詩(或對子),還往往是用韻白來念,念得不緊不慢,抑揚頓挫,高高低低,錯落有致。比如《擊鼓罵曹》禰衡的定場詩:「口似懸河語似流,全憑舌戰運機謀,男兒若得擎天手,自然談笑覓封侯。」實際上,這就是一段高質量的詩詞吟誦。京劇韻白用的是中州韻、湖廣音,還講究尖字、團字、上口字。筆者覺得用這種形式來吟誦詩詞,古味、韻味一定不錯,就試用它吟詩給周圍的朋友聽,大家也都說好聽。應該說,京劇韻白還是比較有群眾基礎的,所以,這是一種非常值得推薦的吟誦詩詞(甚至古文)的方法。京劇中還常常用崑曲的曲調來吟唱詩詞。如《白蛇傳》中艄公漁唱「槳兒劃破白萍堆」一段、《張松下書》中張廣才唱的「草枯葉落已深秋」一段、《清風亭》中張元秀唱的[哭相思]、《霸王別姬》中漢兵唱的「楚歌」等等。筆者多次在各種詩詞吟唱會上用這種曲調演唱自己寫的詩詞,效果都不錯。戲劇中還有吟唱相夾,半吟半唱的吟唱形式,更宜抒發感情。如《宇宙鋒》中趙艷容上場時的「杜鵑枝頭泣,血淚暗悲啼」就是先吟後唱。僅僅十個字,人物的滿腔悲怨就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使人不寒而慄。又如《紅娘》中張生在念完鶯鶯的詩:「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之後,將「玉人來」三字再高唱一遍,把一個書獃子的得意忘形表現得惟妙惟肖。這種處理方式,完全可以用於詩詞吟唱。如有人在吟唱用《定風波》這個詞牌填寫的詞時,就把詞中所有的「二字逗」全部處理為念,其餘的句子則全部是唱,效果非常不錯。其實,就直接用京劇的皮黃腔來演唱詩詞也是很好聽的。筆者在迎接澳門回歸的詩詞吟唱會上就用西皮二六、西皮搖板兩種板式演唱過自己寫的詩詞,頗受歡迎。不過,若用皮黃腔演唱,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不可完全套用現有的某個唱段,因為京劇唱腔的音樂形式屬「板腔體」,必須遵循「依字行腔」的規律,否則就容易「倒字」。二是在選用板式時,最好不要選慢板,因為它節奏太慢,而拖腔又太長。四、用民歌語言吟唱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漫長歷史進程中,民歌是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人們用歌聲來傳承文明,用吟唱來傳遞情感,用音樂來袒露心聲。作為歌詩一體的一個基本形式——民歌,自然也很適宜用來吟唱詩詞。屈原就是用民歌吟詩的大師。他寫的《九歌》多半是楚地祭神的民歌。民歌中,人們使用的大多是方言及民族語言。現代民歌中,也有經文藝工作者加工而使用普通話或半普通話的。比如,我們非常熟悉喜愛的革命歌曲《十送紅軍》,就是由贛南民歌《採茶調·長歌》改編而來,它婉轉優美,如泣如訴,唱半句,停半句,反復吟唱,給人留下生動而深刻的印象。電影《洪湖赤衛隊》中的插曲「手拿碟兒敲起來」,卻是沿用了起源於元代「小唱」的揚州清曲「敲瓦碟」技藝。還有電影《劉三姐》中的插曲,不都是優美動聽的廣西山歌嗎?這些都是用民歌小調吟唱詩詞的好例子。以上介紹的現代人吟唱傳統詩詞的幾類方法,可以根據各人的情況選擇使用。但除了這些方法以外,肯定還有其它的演唱方法。究竟用什麼方法來吟唱?葉嘉瑩先生是這樣說的:「可以按照你們自己覺得你們喜歡的、你們適合的調子來隨便的吟唱。」只要你自己覺得能夠很好地表現作品的感染力,自己覺得好聽就行。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聽別人吟唱的錄音資料,來模仿、學習,從中受到啟發,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吟唱方法。
2. 聽葉嘉瑩說,在這個時代該如何讀古詩詞
三聯生活周刊:你既有中國古典詩詞的功底,又吸收了很多西方現代理論來研究詩詞,使古典詩詞研究拓展了一個層面。這一點是怎麼完成的?
葉嘉瑩:想起來我很幸運,我是中文系出身,而且我是從小在家裡熏習陶冶出來的。我後來被逼到國外去,這是另外的故事,我不得已而要留在海外任教,不得不學會用英語講中國文學。我每天查生字到半夜兩點鍾,這是為了生存沒有辦法,被逼出來的。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其實我更大的「好」是好為人弟子。我喜歡學習,所以除了教書以外,雖然很忙,我仍然去聽外文系的詩歌或詩歌理論的課程,我也是下了功夫去學習的。光聽講不夠,還要找人家的書來看。看的時候,我突然看到,噢,這一點就可以來解釋我們中國的詩歌!我們中國古人的詩話、詞話甚至文學理論,沒有一個很科學的、邏輯的思維理論。王國維雖然是比較晚近的人物,也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啟蒙,但他的文學批評《人間詞話》仍很抽象,比如清空、飄逸、沉著……這些對學生來說都是很空泛的東西,抓不住什麼。
葉嘉瑩在講課中
現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為被一時短淺的功利和物慾所蒙蔽,而不再能認識詩歌對人的心靈和品質的提升功用,這自然是一件極可遺憾的事情。如何將這遺憾的事加以彌補,這原是我這些年來的一大願望,也是我這些年之所以不斷回來教書,而且在講授詩詞時特別重視詩歌中感發之作用的一個主要的原因。雖然我也自知學識能力都有所不足,恐終不免有勞而少功之誚,只不過是情之所在,不克自己而已。
我做這些工作,還是覺得中國古典詩詞的內在精神和興發感動的生命,不應該中斷。認真地學習古典詩詞,可以讓傳統獲得一種新的生命力。我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古典詩詞的教研工作者,可是我當年回國的那一片初心和意願30多年來沒有改變,今天我仍然盼望著古典詩詞和中華文化的長流能夠綿延不絕,生生不已。
3. 葉嘉瑩:從古看今,孩子怎樣學習古詩詞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7月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師從顧隨。南開內大學中華古典文化容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曾任台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並受聘於國內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2012年6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讓孩子從小吟誦古詩詞,是葉嘉瑩先生近年來一直所致力的事業:「我深信孩子們如果能在童幼年時代,就學會了古詩的誦讀和吟唱,不僅能使他們長大後成為一個富有愛心的、對社會和人類都更有關懷的人,而且能使他們在學習中更有聯想和直觀的能力,無論是在文科或理科方面,都可以因此而獲得更為突出的成就。」在由她親自誦讀的《與古詩交朋友》中,古詩教材被配上精美的圖文,優雅的誦讀,想來縱使古意再難磨,孩子們也會尋得一絲古韻。
4. 用古代發音方式朗誦古詩詞
中古漢語的讀音基本都可以確定
各種學術著作和教材都有
你可以內看個介紹,有個容大致概念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5OTUwNTIw.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5NzI0NTY0.html
5. 吟誦的意思
1.泛指讀書。《晉書·儒林傳·徐苗》:「 苗少家貧,晝執鉏耒,夜則吟誦。」
2.謂有節奏地誦讀詩文。《隋書·薛道衡傳》:「 江 東雅好篇什, 陳主 尤愛雕蟲, 道衡 每有所作,南人無不吟誦焉。」 唐李白《游太山》詩之四:「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二:「 高宗 親書此聯於幅紙,黏之殿壁……吟誦此聯,凄然出涕。」 清梅曾亮《歐氏又一村讀書圖記》:「 岳庵 雖家居,亦囊篋鱗雜,不能吟誦無事如曩時。」馮牧《<郭小川詩選>代序》:「﹝它們﹞值得我們吟誦……首先是因為它們時時響徹著的那種可貴的主旅律。」
孔羽《睢縣文史資料·袁氏陸園》:「袁氏(袁可立)陸園在鳴鳳門內,……每逢佳日節期,州內文人名士在此聚會。所吟誦的詩歌,後來薈為專集,名《蓬萊紀勝》。」
3. 釋義:大聲誦讀詩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達出來。
與朗誦截然不同,古代說話原本就是吟誦。
(5)葉嘉瑩古詩詞吟誦擴展閱讀
一、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吟誦感興趣,各地的吟誦活動逐漸開展起來。其中教育界也自發開始了恢復吟誦傳統,把吟誦引回教育體系的探索。
二、在大學方面,陳少松先生1987年起在南京師范大學開設古詩文吟誦選修課至今,影響很大。葉嘉瑩先生在南開大學常年傳授吟誦。廣州分春館門人陳永正、呂君愾等先生一直在中山大學等傳授粵語吟誦。
2007年,北京師范大學、徐州師范學院、淮陰師范學院、台灣輔仁大學聯合成立吟誦詩社。2007年,徐健順在中央民族大學成立吟誦詩社——紫竹詩社,次年成立「首都高校吟誦傳承研究聯誼會」,有20多個大學的詩社參加。北京師范大學的王寧先生、首都師范大學的謝綏東先生、北京語言大學的王恩保先生等都傳授過吟誦。
三、在中小學教育方面,語文界很早就開始吟誦教學的探索了。廣州的陳琴老師創「素讀經典」教學法,現已經推廣到全國,其中已經使用了自創唱詩的手段。上海的戴建榮老師推行吟誦朗誦法,也已經在全國推廣。上海的彭世強老師進行吟誦教學,效果顯著,被評為特級教師,也在十幾個省傳授過經驗。廈門的陳水龍老師也把閩南語吟誦引進教學,堅持了十多年,等等。
四、在最近開展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中,有更多的地方引進了吟誦的形式。上海《小學語文教師》編輯部每年都組織各地的老師學習「經典誦讀」的教學法,其中也包括吟誦。這些都說明吟誦是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的,只是很多吟誦還不規范,很多吟誦也缺乏傳承,這些都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五、在社會上,安徽馬鞍山每年都有吟誦活動。大連圖書館館長張本義先生讓圖書館系統的人員都學習吟誦,並組織演出交流。中華詩詞學會曾成立吟誦委員會,周篤文先生、戴學忱先生等,在各地推廣吟誦。文懷沙先生倡導「東方吟誦學」,在媒體上大力宣傳吟誦。常州、漳州、泉州、武漢、蘇州等地,常年仍有吟誦雅集。
6. 給孩子的古詩詞講誦版和普通版的區別
《給孩子的古詩詞·講誦版》是「給孩子系列」第三部《給孩子的古詩詞》的進階版。古典詩詞大家、九十三歲的葉嘉瑩先生,為了讓更多的讀者能領會到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感動和召喚,花費近一年時間,親自為孩子選編、講解、吟誦218首經典古詩詞,推出《給孩子的古詩詞·講誦版》。書中根據詩詞內容精心選配52幅中國古典繪畫作品,並附有二維碼,掃描即可聆聽葉嘉瑩先生逐首吟誦及講解全書所有古詩詞。
葉嘉瑩先生為218首古詩詞所作的講解,包括作者生平的介紹、具體詩句的解釋、單字的發音,以及詩詞內涵的解讀。內容豐富、知識性強之外,文字淺白易懂、親切自然,蘊含葉嘉瑩先生對古典詩詞的真誠熱愛,以其獨一無二的方式展現了古典詩詞中生生不已、充滿興發感動之力的生命。
葉嘉瑩先生親自朗讀、吟誦並講解古詩詞的音頻尤為珍貴,聆聽葉嘉瑩先生純正的古音吟誦,感受中國古典詩詞獨有的美感特質,掌握古典詩詞的情意,伴隨著聲音,結合書本的閱讀,領悟古典詩詞中的那一份感動。
書中所選52幅中國古典繪畫作品,與詩詞意境相配,每一幅皆使用局部畫面,呈現畫面中最意趣盎然的細節,給讀者欣賞中國古典繪畫的另一種獨特視角,與詩詞、講解、吟誦一起,引領讀者真正走進中國古典文學、藝術的審美與精神世界。
《給孩子的古詩詞·講誦版》是葉嘉瑩先生為孩子們准備的一份心靈厚禮,文字、聲音、畫面融為一體,在詩教的傳承中,帶領讀者們重返中國古典文化的精神源頭。
7. 著名學者葉嘉瑩已經95歲,為何還要大力普及古詩詞的吟誦
古詩詞是經過歲月洗禮流傳下來的,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而且它還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文化一直是我們所繼承和發揚的,而古詩詞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是我們傳統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部分,所以我們不應該忘記,而且這些詩詞並不僅僅是詩詞,它還是一個個的故事,能讓我們更加了解那個朝代的歷史。
每個文化都有它的意義,詩詞也一樣,就像電影有時候能教我們道理一樣,詩詞也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精神,那種知難而上不怕挫折的勇氣我們可以從中學到。
8. 我們應該怎樣學習詩詞——葉嘉瑩訪談
□王一瀾 (以下簡稱王):葉先生作為詩詞研究的名家,可否為當今讀者推薦詩詞研究的入門書籍?■葉嘉瑩 (以下簡稱葉):要想做古典詩詞研究,真正入到詩詞研究的門里去,不能光靠讀哪本書。因為詩詞的入門之法不在書中,而在吟誦中。 □王:您的詩詞研究是如何入門的呢?■葉:我小的時候讀書是從中國的古典念起的。最初念的是四書。詩詞方面,最初讀 《詩經》、楚辭。如果說入門給我啟發的,那就是背 《唐詩三百首》。我家裡的長輩,父親、伯父都喜歡吟誦,他們常拿著調子唱。我小時候一方面背 《唐詩三百首》,一方面聽他們吟誦。沒有人刻意教我,但是我聽得多了,自然也吟誦,吟誦慣了,便掌握了詩的韻律。我從 10歲時開始作詩,當時伯父見我背了很多詩,就給我出了個題目:用詩韻十四行的韻詠月。因為背的詩多,所以對詩的平仄韻律比較熟悉,我從來沒有做過不合律的詩。要想學中國古典文學,吟誦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在於讀哪些書,還在於你要把書背熟了;不僅背熟,還要吟誦,你就進到古典文學的門里去了。 □王:只有吟誦才能體會古典文學里的韻律之美?■葉:對了。現在的入門書我並不了解,而且我也不認為只讀這些書就可以入門。但是我可以根據我的經驗,介紹入門的道理。我小時候就背熟、吟誦,但是現在回想,為什麼特別是中國的古詩詞,一定要吟誦才能入門?我認為這是中國語言文字的特性決定的。漢字與其他所有民族的文字都不一樣,是單音獨體。比如 「花」,一個字一個音,在英語中是 「flowers」,就是好幾個音。「天」,一個字,沒有韻律; 「藍天」,兩個字,還是沒有韻律, 「藍天白雲」,中間就有了一個停頓。因此,單音獨體的字,要想有韻律,最簡單最原始的就是二二的停頓。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國最早的 《詩經》是四言體,二二的節奏。從周朝開始,我們國家就有了吟誦的傳統。《周禮》記載太師教國子詩歌入門,用 六個方法:興、道(通「導」)、諷、誦、言、語。「興」即興發感動,讓小孩子體會詩歌作者內心深處感發的感情。「興」可以隨便聯想。李商隱有一句詩 「丹丘萬里無消息,幾對梧桐憶鳳凰」,有的人就會把 「幾對」聯想為數量詞,以為是幾對梧桐樹的意思。這是錯誤的聯想。這里的 「幾對」其實是 「多少次面對」的意思。老師引導你正確地理解詩歌的意思,即為 「道」。「諷」,《周禮》的註解是 「不開讀之」,即為背,背下來才真的能夠體會詩的幽微深厚的意蘊和美。背下來還不夠,然後還要 「誦」。 《周禮》註解說是 「以聲節之」。誦要有節奏、聲調。所以說吟誦的時候就對詩歌有一種更細致深刻的體會和感受。「興、道、諷、誦」這四個方法是讀詩最重要的。興,內心要富於感發,感發也不能胡思亂想,要有正當的途徑,然後你要會背,會吟誦。自周朝始我們形成了吟誦的傳統。那個時候,詩是要背的,而且要吟誦、歌唱的。詩歌中的五言體、七言體也是結合我國語言文字的特色自然發展出來的。漢武帝建立樂府,搜集各地方的歌謠或是名人的詩篇作品,然後配合音樂來歌唱。管理樂府的官員李延年曾向漢武帝唱了一首詩:「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漢武帝驚聞有美女如此,原來是李延年的妹妹,此人就是後來的李夫人。李延年唱的這首詩,基本上五個字一句。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一句是八個字,但「寧不知」三個字是襯字,基本上按照節奏韻律就是五個字一句。《漢書》記載李延年 「為新變聲」。自此開始有了五言詩。北方的詩歌音樂系統,從 《詩經》開始到樂府詩歌,由四字一句發展為五字一句。南方也有個音樂的系統,是楚國的楚辭。楚辭最有名的作品當然是《離騷》。《離騷》很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前面六字、後面六字中間一個兮字,這樣一句話太長,不方便創作和歌唱,所以這個體裁沒有被後來的詩人繼承,而是被寫賦的人繼承了。楚國除了屈原的這個長篇《離騷》以外,楚國真正流行的,是他們祭祀鬼神的詩歌——— 《九歌》。 《九歌》也有長短不整齊的句子,但是其中有一種形式,被後人廣泛傳承,那就是前三字後三字,中間一個兮字:「入不言兮出不辭,陳回風兮載雲旗,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傷別離。」這是七字一句。所以楚漢之交,楚霸王項羽《垓下歌》唱的是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漢高祖劉邦 《大風歌》唱的是:「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再發展到了曹魏時期,魏文帝曹丕有詩:「秋風起兮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七個字一句。這就是七言詩。中國古典詩歌整體的演進是與我們語言文字單音獨體的特色分不開的。無論是 《詩經》的四言體、樂府的五言體、或者是楚歌的七言體、還是魏文帝《燕歌行》的把 「兮」字取消的七言體,基本的節奏都是二二、二三,或者二二三。同時這種基本的節奏一定是循環的,不僅是每一句內部有平仄的配合平衡,一串詩下來,同樣有循環往復的節奏。比如 《離騷》的開頭:「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念起來每一句中是三三停頓,整首詩的詩句之間是四句一段。這種節奏上的循環往復也是造成中國有吟誦傳統的重要原因。除了中國以外沒有一個國家有吟誦的傳統!這是我們語言的特色,所以我們重視吟誦,有吟誦的傳統。 □王:您梳理了中國古代詩歌吟誦的傳統,吟誦也是古人學習詩詞的方法。■葉:學詩詞,古人的要求,一定是先要會背,背了以後要會吟唱。曾國藩給他的兒子曾紀澤的信中說道,背誦有兩種方法,先是大聲地讀———高聲朗誦得到氣勢;然後再學習慢聲低詠———體會其中的情味。學詩詞,一定要會作詩。只有會作詩,才能對古人的詩有深入的體會。要想把詩詞寫好,不要去看那些入門的書,你就去吟誦。在你背誦吟唱之間,從聲音、口吻到內心,都能跟古人的內心感覺打成一片,融會貫通。這樣,你不但學會了作詩,也體會了古人的詩。你要問我入門,沒有第二個方法,就是背誦跟吟唱。只是去看書,永遠不懂得作詩,永遠不懂得中國詩的真正的好處。 □王:怎麼學習吟誦呢?吟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嗎?還是有共同的音調?■葉:這個不是唱歌,沒有譜子,不但沒有譜子,而且絕對不能譜出譜子來!現在有人把詩譜成很好聽的歌。但是你會唱歌,你永遠不懂得詩,你也永遠不會學會作詩。我小時候,我的伯父、父親都會吟誦,但是我們吟誦都沒有死板的調子,我父親和伯父吟誦得不一樣,我和他們也不一樣。但是有一個基本的原則,不是想長就長,想短就短,要有一個節奏。掌握了節奏,自己就有自己的調子。有的人平聲字拖長,仄聲字縮短;也有人整個句子都拖得很長。這些都是吟誦,不一定完全一樣,但是不管是前後哪種,節奏一定是二二三的節奏,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來讀。要學習吟誦,唯一的辦法,就是一天到晚地聽別人吟誦的錄音,最後開口就是這個調子。不但學詩是如此,我年輕的時候學古文,也是如此。唐宋八大家,今天要學韓退之的文章的作風,你這個月就都讀韓退之的文章,要大聲地讀。把韓退之的文章大聲地背誦,然後做出文章來就像韓退之。不僅古詩詞,古文也是吟誦的。蘇東坡的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游於赤壁之下。」有一個調子。歐陽修也有一個調子。古人學詩文,都是這么學的。 □王:所以說,在吟誦的過程中傳遞的不僅有節奏韻律,更有一種詩文的情韻。■葉:對的。錢鍾書先生的詩就是很好的證明。錢鍾書的詩思智非常深刻,也非常博學,造句用典非常的精微美妙,但是他的詩缺少一種氣韻。古人說詩歌要有氣、韻、神,錢鍾書的詩就是缺少那種神韻。前年,我在台灣一個紀念錢鍾書先生百歲誕辰的會議上發言時提到,他的詩歌中缺少情味,當時我推測他一定不是很會吟誦的人。因為他的父親錢基博雖然也是博學多識的學者,但是並未流傳下來幾首詩。我猜測錢基博應該也是不作詩不吟誦,因此錢鍾書也從未受到父親吟誦的熏習。我的這個推論,前兩天我的一個學生為我找到了佐證。有一本書叫 《朗誦法》,這本書的序言是錢基博寫的,裡面談到他自己不會吟誦。 「……餘二十二歲,客與會稽陶杏南先生之江西提法使幕,方刻意為文章,日誦韓文,以為定程,聲琅琅出戶外而陶公不以為可!謂子文畸於剛燥,余嘗病之而不知其所由然!而久乃知子之病於誦也!」這么一個趣聞可見吟誦之重要。我在《迦陵論詩叢稿》中有一篇文章 《談古典詩歌中興發感動之特質與吟誦之傳統》,不但引了中國的歷史,還引了西方的著作,證明吟誦才是重要的,裡面也談到了吟誦的格律、規矩。想要進一步了解吟誦的讀者,可以閱讀這篇文章。 □王:情韻、智慧,是您每次談到古典文學的兩個關鍵詞。您也曾多次表示,詩詞不僅是您的學術研究對象,更是您參悟人生的窗口。■葉:可以這么說吧。我一生能堅持經歷過那麼多苦難,都是得益於古詩詞,這裡面的人生智慧、處事心態,都給我太多的啟示和感動。 □王:所以學詩詞的過程更多的也是與古人的智慧情感對話的過程。■葉:一點兒不錯,與古人對話。而且中國那麼長的歷史,能夠傳到現在的作品作者,一定是他的感情意境、修養品德有好的地方。讀之既久,你就自然把你的學識、修養、品格都提高了。□王:回顧您人生中的閱讀和研究經歷,您讀書有什麼方法嗎? ■葉:要讀一本書了解一個人,不要光靠入門書籍,你要把他的書拿來自己去讀。人雲亦雲,那怎麼是你的呢?比如學古詩詞,你如果不想去吟誦,如果你自己不想做詩人,你也不想自己費工夫,那我可以介紹你最好看我講詩詞的書,那就是我替你讀、替你背,然後把我所得的,講給你聽。你就從我所講的再進去體會。但所有的入門的書始終是二手的,你要真的拿古人的書來讀,讀來真的讓你動心,才是你的。有一個比喻特別好,會讀書的人就像一個刺蝟,身上都是刺,滾到哪裡身上就沾上什麼東西。 □王:要有個入心的過程、感動的過程?■葉:對,也要有思考的過程。王國維給了我讀詞欣賞的入門。但他說的也不是都對,我只是覺得他說得好。比如,王國維談李後主的詞。他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說李後主 「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我看了都很感動。我發現有人批評王國維的這句話,說李後主又不是釋迦基督,他自己都是個罪人,他怎麼擔荷人間罪惡呢?我覺得他沒有看懂。王國維的話是一個比方的說法。釋迦基督是擔荷人間罪惡,李後主的詞是以他個人國破家亡的痛苦寫下我們天下人共同的悲哀和痛苦。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文字極為淺白,但是那種悲哀就蘊涵在裡面。所以說讀書你要有體會,「學而不思則罔」,學習後沒有反省所得,就是白得了。讀書是一種受用。你要真的習得了,自身飽滿了,才享受了。 □王:您印象中在研究詩詞的過程中,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對於哪首詩詞有不斷變化的認識和感動嗎?■葉:小的時候讀 《唐詩三百首》,也是李商隱,「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小的時候只是懂得這首詩表面的意思,前兩句寫深夜無眠的意境很美,後兩句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也知道,可是我對於這首詩真正的好處並沒有懂。一直到很多年後,我 20多歲結了婚,到了台灣。結婚第二年剛生下大女兒4個月,先生就被關起來了,第二年女兒沒滿周歲我也被關起來了。無家可歸、無家無業、無以為生,過了很痛苦的生活。很多年後我找到在中學教書的機會。當時講一課是 《資治通鑒》的淝水之戰,裡面提到秦王苻堅駕著雲母車,從雲母兩個字我忽然想到小時候背的這首詩。我覺得那時候我懂了。「嫦娥應悔偷靈葯」,一般人無法到月亮上去,嫦娥你有機會吃到靈葯飛到月亮上去,你是幸運的還是不幸呢?李商隱說嫦娥應該後悔。人間雖然污穢罪惡,但是嫦娥在人間有同伴、伴侶。她一個人離開塵世到月亮上去,雖然沒有塵世的污穢和罪惡,但是她是孤獨、寒冷的,她應該後悔,如今在茫茫的青天碧海間,再也沒有一個伴侶,每夜都是孤獨的。王國維的一首詞 《浣溪沙·山寺微茫》也寫過:「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雲。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王國維在詞中寫,我想要爬上山去, 「試上高峰窺皓月」,可是我還沒爬上去呢,天就黑了,我爬到半山,偶然睜開我在山中的眼睛看山下,「偶開天眼覷紅塵」,看到紅塵中那些愚蠢的、勞碌的,充滿罪惡的、自私的、那些痛苦的人類,我其實沒有真的離開他們,「可憐身是眼中人」可憐我自身也是我眼中的那些人。那時我也曾經看叔本華的悲觀哲學。叔本華的哲學中有一章講天才。一般人就像動物一樣,盲目地追求生活的慾望,所以叔本華說生活就是慾望而已。沒有得到的時候追求是一種痛苦,追求後得到了、厭倦了、失望了也是一種痛苦。所以人生就是被慾望所驅使,永遠在痛苦之中、得失之間。一般人就是盲目地跟大家一樣,為了生活的慾望而追求。天才與一般人的不同,就在於天才看透了人生是如此之愚昧,為了動物性的慾望而忙碌,然而天才自己也是人,看到動物慾望造成的痛苦,卻又無法脫離這種痛苦,這是天才的悲哀。自此,我就明白了李商隱的悲哀:「嫦娥應悔偷靈葯」。嫦娥你為什麼比別人的感覺更豐富、為什麼比別人的理想更高遠呢?是你自找了你的痛苦。「可憐身是眼中人」。小時候沒有這種體驗,經歷了人生的苦難才有了這些體會。
9. 91歲詩詞大家葉嘉瑩:為什麼孩子要讀唐詩宋詞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
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悉心甄別、挑選出了自己心目中最適合孩子閱讀的中國古詩詞,今晚,小編選取其中幾首精品詩詞,與您共享。
其中,不僅有葉先生推薦的經典名篇,更有葉先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美感特質的生動詮釋,可以說這是一篇飽含詩情畫意、聲情並茂的藝術享受。來,一起細細品味。
李白《 月下獨酌 》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詩經《 詩經·秦風·蒹葭 》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張九齡《 望月懷遠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古詩十九首《 迢迢牽牛星 》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蘇軾《望湖樓晚景》
橫風吹雨入樓斜,
壯觀應須好句誇。
雨過潮平江海碧,
電光時掣紫金蛇。
王維《雜詩三首》【其二】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杜甫《旅夜書懷 》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辛棄疾 《 丑奴兒 》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李煜《 浪淘沙令 》
簾外雨潺潺,
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
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繆氏子《賦新月》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
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團圓照滿天。
2012年3月17日,葉嘉瑩先生在國家圖書館做了一場《中國古典詩歌的美感特質與吟誦》為主題的演講。以下是演講的部分內容,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