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古詩1

古詩1

發布時間: 2020-12-20 09:37:10

A. 1年級的古詩

【小學一年級】

上冊:《靜夜思》李白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回明月,低頭思故答鄉。

下冊:《春曉》孟浩然,《村居》高鼎,《所見》袁枚,《小池》楊萬里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村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揚柳醉青煙。 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所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小池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B. 長一點的古詩

長恨歌
唐·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C. 古詩1首——靜夜思

《靜夜思》
李白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床前明月光,
yíshìdì shàngshuāng
疑是地上霜。
jǚtóu wàng míng yuè
舉頭望明月,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低頭思故鄉。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年),生於701年,漢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豪放飄逸,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大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又稱為「詩仙」。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後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於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於安徽當塗縣。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像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其詩想像豐富,構思奇特,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編輯本段【史書傳記】
《新唐書·卷202·李白傳》
興聖皇帝九世孫。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龍初,遁還,客巴西。白之生,母夢長庚星,因以命之。十歲通詩書,既長,隱岷山。州舉有道,不應。蘇頲為益州長史,見白異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學,可比相如。」然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徠山,日沈飲,號「竹溪六逸」。
天寶初,南入會稽,與吳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言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飲徒醉於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筆成文,婉麗精切無留思。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擿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修,與知章、李適之、汝陽王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八仙人」。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白浮游四方,嘗乘舟與崔宗之自採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
安祿山反,轉側宿松、匡廬間,永王璘辟為府僚佐。璘起兵,逃還彭澤,璘敗,當誅。初,白游並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會赦,還尋陽,坐事下獄。時宋若思將吳兵三千赴河南,道尋陽,釋囚辟為參謀,未幾辭職。李陽冰為當塗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年六十餘。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傳》
山東人。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父為任城尉,因家焉。少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
天寶初,客游會稽,與道士吳筠隱於剡中。既而玄宗詔筠赴京師,筠薦之於朝,遣使召之,與筠俱待詔翰林。白既嗜酒,日與飲徒醉於酒肆。玄宗度曲,欲造樂府新詞,亟召白,白已卧於酒肆矣。召入,以水灑面,即令秉筆,頃之成十餘章,帝頗嘉之。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由是斥去。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時侍御史崔宗之謫官金陵,與白詩酒唱和。嘗月夜乘舟,自採石達金陵,白衣宮錦袍,於舟中顧瞻笑傲,傍若無人。
初,賀知章見白,賞之曰:「此天上謫仙人也。」祿山之亂,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為江淮兵馬都督、揚州節度大使,白在宣州謁見,遂辟為從事。永王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後遇赦得還,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於時。
《唐才子傳·李白》
白,字太白,山東人。母夢長庚星而誕,因以命之。十歲通五經,自夢筆頭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喜縱橫,擊劍為任俠,輕財好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徠山中,日沉飲,號「竹溪六逸」。
天寶初,自蜀至長安,道未振,以所業投賀知章,讀至《蜀道難》,嘆曰:「子謫仙人也。」乃解金龜換酒,終日相樂,遂薦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論時事,因奏頌一篇,帝喜,賜食,親為調羹,詔供奉翰林。嘗大醉,上前草詔,使高力士脫靴,力士恥之,摘其《清平調》中飛燕事,以激怒貴妃,帝每欲與官,妃輒沮之。白益傲放,與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飲酒八仙人」。懇求還山,賜黃金,詔放歸。
白浮游四方,欲登華山,乘醉跨驢經縣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無禮!」白供狀不書姓名,曰:「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里,不得騎驢?」宰驚愧,拜謝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長笑而去。嘗乘舟,與崔宗之自採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傍若無人。祿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節度東南,白時卧廬山,辟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還彭澤。璘敗,累系潯陽獄。初,白游並州,見郭子儀,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儀請官以贖,詔長流夜郎。
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悅謝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或雲:白,涼武昭王暠九世孫也。
編輯本段【作者小傳】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他的詩對後人有深遠的影響,被稱為詩仙。
編輯本段【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七陽;可"三江七陽"通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編輯本段【注釋】
1.靜夜思:在靜靜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懷疑,以為。
3.舉頭:抬頭。
編輯本段【譯文】
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灑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層層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鄉。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

指井台
參考資料:《新課堂作文》
已經有學者撰文考證過。退休教師重解李白「床前明月光」,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作了《<靜夜思>詩意圖》 。
關於「床」釋義的爭鳴
一解:魏明倫表示,《靜夜思》家喻戶曉,但研究者對這首詩卻一直爭論不休,焦點就集中在「床前明月光」的「床」上。有的認為「床」應作坐具解釋,有的認為「床」應作睡眠之床,學者認為「床」應作井欄解。其實,《靜夜思》中的「床」確為井欄,而且「井」這一民俗意象是全詩的核心意象。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系,其關系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說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牆之意。
二解:「床」即「窗」的通假字
三解 :這里「床」作井沿、井欄桿講更合理些。理由如下:
1、我國古代的窗子還未能安裝上玻璃,人們為了防風禦寒,一般都要給窗戶蒙上一層紙。這在一些武俠片中可以看到,一些江湖俠客在漆黑的夜晚,用手指沾一點唾液,輕輕把窗戶紙戳一個洞……請問月亮能穿過窗戶紙在床前的地上灑下一片銀霜般的月光嗎?
2、倘若窗戶沒有蒙窗戶紙,但古代的窗戶一般有窗格子,月光透過這樣的窗格子,在床前的地上只會留下參差斑駁的光斑,不會形成大片的月光,恐怕難以讓詩人「疑是地上霜」。
3、倘若詩人住的是一所簡陋的房子,窗戶沒有窗格子,窗子正打開著。但古時人們一般把床靠房屋北牆安放,詩人躺在床上舉頭一定望不到明月,看到的只能是屋頂,當然低頭的動作也無法做了。
4、倘若床是靠南牆靠窗戶安放的。該詩題目叫《靜夜思》,說明此時應是夜深人靜,月到中天。詩人躺在床上無須舉頭就能望到明月;而且依據月照的角度,月光可能照在床上而不是床前。
5、詩人深夜不眠,是否點燈?若點燈,恐怕月光不會在床前如銀霜潔白一片。
6、倘若詩人夜深難寢,並未點燈,也未躺在床上,而是站在窗前,憑窗遠眺。這時詩人如果舉頭看明月:其一,由於月已中天,詩人看到的恐怕只能是屋檐;其二,詩人站在窗前,身後必定留下身影,床前是否有足夠的月光讓詩人「疑是地上霜」。
7、井欄桿的周圍是供人們蹲著洗衣洗菜的光滑的空地。詩人夜深難寐,月下在井欄外的空地上獨自踱步。在這樣的井欄周圍,詩人才能夠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抬頭、低頭,動作自如。銀色的月光灑在這樣的開闊地上,自然讓他覺得「疑是地上霜」。更主要的是「井」在古代是家鄉的代稱。古時人們為了生活的方便總喜歡圍水而居,井的四周總聚集著住戶,人們便把八家住戶叫做井;通往水井的街道里弄就叫做市井(北京的王府井就因井而得名)。這從井在古代的寫法就能看出來。在井邊幹活的小人物被叫做市井之徒。孩子們喜歡圍著水井嬉戲玩水,南京長干里的男孩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則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農村人也喜歡圍井而居,男子在井邊打水邊對話,村婦們在井沿四周空地上邊洗衣洗菜邊拉扯家常(原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井》也反映了這種情況);夏夜月下人們也喜歡在井沿四周一邊納涼,一邊聊天。水井成了當時人們公共活動場所、信息發布中心。井也逐漸就成了故鄉、鄉里的代名詞。否則成語「背井離鄉」中「背對著井」就不能表示「離開家鄉」的意思了。詩人舉頭望著天上的一輪圓月,低頭看著這樣有著家鄉文化內涵的井,說不定已想起家鄉老井邊熱鬧的場景,想起自己在井邊玩耍的快樂。我想,富於想像、善於聯想的詩人看著能夠借代家鄉的井當然容易引起對家鄉的思念,看著作為卧具的床只怕會讓詩人想起夢鄉而不是家鄉。
四解:駁以上觀點床之本義即坐卧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卧具。
至於唐詩中說床者比比皆是,至少有點地位的唐朝人多睡在床上,何來「席地而居」?如膾炙人口的《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卧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白居易·小台》詩中的「六尺白藤床」;《白居易·竹窗》「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獨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輕紗一幅巾,小簟六尺床。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李白·雜曲歌辭·長相思三首》「床中綉被卷不寢,至今三載猶聞香。」;《李嶠·床》「傳聞有象床,疇昔獻君王。玳瑁千金起,珊瑚七寶妝。桂筵含柏馥,蘭席拂沉香。願奉羅帷夜,長乘秋月光。」《白居易·燕子樓三首》「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卧床。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唐詩中還說到各色床,什麼象床、牙床、翡翠床、黃金床、玳瑁床等。明明有被,有帳,有枕,並用於睡覺,何雲「當時並沒有床這個名詞」?再說窗,如《白居易·竹窗》詩雲:「今春二月初,卜居在新昌。未暇作廄庫,且先營一堂。開窗不糊紙,種竹不依行。意取北檐下,窗與竹相當。」;《駱賓王·帝京篇》雲:「寶蓋雕鞍金絡馬,蘭窗綉柱玉盤龍。綉柱璇題粉壁映,鏘金鳴玉王侯盛。」;《杜甫·絕句四首》亦雲「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毛文錫·紗窗恨》有:「後園里、看百花發,香風拂、綉戶金扉。月照紗窗,恨依依。」唐代的窗戶式樣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絕非僅僅是「牆上的直欞窗或高處設置的瓮窗」。 其實,李白詩中的「床前明月光」講的就是月照床前。唐詩中寫「床前月」太多了,其中有哪一條能改成井欄?為什麼有些人不把「床」當床,非要說成是井欄?原來他們懷疑唐代的人睡覺不用床。白居易在新昌蓋的房子,其窗幾乎和竹子齊高,怎麼不能透過窗子「看到庭院的事物」?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唐代有關明月照床的詩句也為數不少。如:
《元稹·春月》
春月雖至明,終有靄靄光。不似秋冬色,逼人寒帶霜。
纖粉澹虛壁,輕煙籠半床。分暉間林影,余照上虹梁。
《元稹·夜閑》
感極都無夢,魂銷轉易驚。風簾半鉤落,秋月滿床明。
悵望臨階坐,沉吟繞樹行。孤琴在幽匣,時迸斷弦聲。
《韋庄·清平樂》
夢覺半床斜月,小窗風觸鳴琴。
月光既然可以照在床上,躺在床上的人當然可以看到外邊的月亮,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又有人提出這里的床指的是「胡床」,也就是椅子。按此說法,詩人是坐在院中的椅子上看明月思故鄉的。「胡床」系東漢後期從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傳入中原,故曰「胡」。隋代改稱「交床」,唐代稱為「繩床」。胡床是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由八根木棍組成,坐面其上為棕繩聯結以為床面,床足斜向相交時可以放穩。胡床可以折疊,取放方便。漢以後,有許多關於胡床用於野外郊遊、野外作戰攜用的記載,魏晉以後被廣泛使用。《漢·應劭·風俗通義佚文·服妖》:「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京師競為之。」《宋·陶谷·清異錄·陳設門》:「胡床施轉關以交足,穿便絛以容坐,轉縮須叟,重不數斤。相傳明皇行幸頗多,從臣或待詔野頓,扈駕登山,不能跋立,欲息則無以寄身,遂創意如此,當時稱『逍遙座』。」《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四:「今之交床,制本自虜來始名『胡床』,桓伊下馬據胡床取笛三弄是也。隋以讖有『胡』,改名『交床』。唐穆宗長慶二年十二月,見群臣於紫宸殿,御大繩床,則又名『繩床』矣。」《明·高濂·遵生八箋》記載:「滕床,藤製,上有倚圈靠背,後有活動撐腳,便於調節高低。」《清·阮葵生·茶餘客話》:「交木兩支,如交椅之稱。胡床,即交椅。」再細究一下,詩人是坐在椅上的感覺應是「身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才對!而且唐朝詩人所言此物,一般都不單獨稱「床」,不是說「胡床」,就是言「繩床」。「床」和「胡床」這兩個概念他們分得很清楚。全唐詩中涉及「床」這個物品的詩近九百首,幾乎都是這樣。如 :
《李白·草書歌行》
箋麻素絹排數廂,宣州石硯墨色光。
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
編輯本段「床前明月光」疑似李白坐在馬紮上
「床前明月光」,疑是「李白坐在馬紮上」?青蓮居士作古千年,詩作名句如今卻引來爭議無數,收藏家馬未都的一席驚人話語,讓學界紛紛祭出各自觀點,「床」這個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意象頓成風暴眼。
1、李白詩中的「床」引發一片爭議。
「床」,李白的原意到底是指什麼呢?想必十人中有八九位會解釋成「睡床」。小時候老師就是這樣教的:詩人躺在床上,看見床前的月光,以為是秋霜。幾年前,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程實發表論文認為,李白所言的「床」應為井床。《辭海》對「床」一詞的注釋,其中就有一項釋義為「井上圍欄」。但馬未都又提出了新觀點: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現在的人們坐的馬扎被稱為胡床,因此,李白詩中的床就是馬扎。
2、熱心讀者來信探討「床」之新解。
我們一篇報道登出之後,也引來無數讀者爭議,上師大的曾維華老師更是殷殷寄來學術大作,使我們深感被信任之情。
「繩床是由東漢時期從西域傳入中原的『胡床』演變而來的,胡床(即繩床、交床)的形制,最初為類似現今還在使用的『馬扎兒』,大約到唐明皇時期對胡床進行了改進,成為類似現今使用的折疊式躺椅。如李白詩雲:『吾師醉後倚繩床』。李白生活在唐代社會環境中,使用當時頗為流行的繩床是很自然的。因此,將《靜夜思》中的『床』釋作『 繩床』之『床』,當更符合實際……」
而與此同時,首開這股學術討論風的馬未都,以「胡床馬扎」為名注冊了博客,對於外界的眾說紛紜,他在博客上表示:「外圍爭議比圈內大,始料不及。采訪咄咄逼人,有備而來。虛心使人進步,我幾歲時就知這句名言,好久不說了,關鍵時刻還是這個管用。另外,有刺自己不好挑,得別人幫著挑。」
無論如何,讓文藝話題圍轉在「床」之為何物,大約總比每每糾結於聚光燈下俊男美女情事分合要顯得高一點,再者,馬未都也藉此讓大家知道了他家的「觀復博物館」,這會兒,連「博物館」的地圖和交通路線都擺上網了。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D. 古詩憫農一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其一的古詩原文如下: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白話文釋義: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其二的古詩原文如下: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白話文釋義: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4)古詩1擴展閱讀

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

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朴,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這兩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教科書。

其一的首句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互相補充,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

勞動人民辛勤勞作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局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於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的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對農民真摯的同情。

其二的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

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E. 以「一」開頭的古詩

1、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宋內代:晏殊

譯文:容聽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還是去年的天氣舊日的亭台

2、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贈劉景文》宋代:蘇軾

譯文:你一定要記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啊。

3、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暮江吟》唐代:白居易

譯文:一道殘陽倒影在江面上,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現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現出紅色。

4、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宋代:李清照

譯文:彼此都在思念對方,可又不能互相傾訴,只好各在一方獨自愁悶著。這相思的愁苦實在無法排遣,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5、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陰先生壁》宋代:王安石

譯文: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田,將綠苗緊緊環繞;兩座青山打開門來為人們送去綠色。

F. 古詩一年級古詩

小學一年級古詩共計篇,上冊1篇,下冊4篇。
上冊:《靜夜思》
《靜夜思》 作者:李白(唐代詩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下冊:《春曉》 《村居》 《所見》 《小池》
《春曉》 作者:孟浩然(唐代詩人)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譯文】
春日酣夢不知不覺到了早晨,到處都是鳥兒明快的啼叫聲。想起夜裡的那陣陣風雨聲,感嘆不知多少花兒零落在庭院。
《村居》 作者:高鼎(清代詩人)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揚柳醉青煙。
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譯文】
農歷二月,村子前後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的枝條輕拂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煙霧般地凝聚著,令人心醉。村裡的孩子們早早就放學回家了。他們趁著春風勁吹的時機,把風箏放上藍天。
《所見》 作者:袁枚(清代詩人)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小池》 作者:楊萬里(宋代詩人)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譯文】
小泉無聲像珍惜泉水淌著細流,映在水上的樹陰喜歡這晴天里柔和的風光。鮮嫩的荷葉那尖尖的角剛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經有蜻蜓落在它的上頭。

G. 一年級所有古詩

1、詠鵝

唐 駱賓王

鵝 鵝 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2、憫農

唐 李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3、靜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語文第二冊:

4、草

唐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5、春曉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6、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識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

飛在青雲端.

7、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近,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8、尋隱者不遇

唐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拓展資料:

1、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後,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詩經》到南北朝的 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後的詩歌不一定都算近體詩,具體在於格律聲韻之分。

2、中國古代詩歌體式繁多,在古詩的分類和叫法上也眾說紛紜。尤其是對於 樂府、古風、 歌行體三類詩,更易混淆。因為,從形式上看, 樂府體與古風都是五言體,七言古詩與歌行體都是七言體,很難區分。但是,從古代以來,人們比較一致地承認它們在表達內容、手法、風格特色的區別,對它們有約定俗成的稱呼。

H. 古詩1首以上

小兒垂釣 作者:唐 胡令能 原文: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1、稚子:年齡小的孩子; 2、垂綸:釣魚; 綸:釣魚用的絲線; 3、莓:一種小草; 4、苔:苔蘚植物; 5、借問:向人打聽; 6、應:理睬; 7、遙:遠遠地; 詩文解釋 一個蓬頭小孩學著大人釣魚。側身坐在亂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不敢答話。 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兒童生活情趣的詩作。 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專注於釣魚的情景。「草映身」,不僅是在為小兒畫像,在結構上,也為下句的「路人借問」埋下伏筆。因為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至於他在「招手」之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像中的事 ,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 遙招手 」的原因之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這首詩勾畫小兒垂釣的神情動態活靈活現,富有生趣,堪稱佳作!

I. 福州的古詩1一2首

1.福州
作者:龍昌期
等閑田地多栽竹,是處人家愛讀書。
飲宴直嘗千戶酒,盤餐唯內候兩潮魚。
2.蝶戀容花(福州橫山閣)
宋代: 李彌遜
百疊青山江一縷。十里人家,路繞南台去。榕葉滿川飛白鷺。疏簾半卷黃昏雨。
樓閣崢嶸天尺五。荷芰風清,習習消袢暑。老子人間無著處。一尊來作橫山主。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