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億秦娥古詩

億秦娥古詩

發布時間: 2021-03-15 13:18:47

Ⅰ 憶秦娥詩詞

註:不知道你說的是哪一個,就只有這樣了。。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專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屬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唐】李白《憶秦娥·簫聲咽》
【北宋】李之儀《憶秦娥·清溪咽》
【北宋】賀鑄《憶秦娥·子夜歌》
【宋】李清照《憶秦娥·臨高閣》
【南宋】萬俟詠《憶秦娥·千里草》
【南宋】曾覿《憶秦娥·邯鄲道上望叢台有感》
【南宋】范成大《秦樓月·樓陰缺》
【南宋】劉克庄《憶秦娥·梅謝了》
【南宋】黃機《憶秦娥·秋蕭索》
【南宋】劉辰翁《憶秦娥·燒燈節》
【明】方以智《憶秦娥·花似雪》
【清】宋征輿《憶秦娥·黃金陌》
【現代】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6-7]

Ⅱ 六上的古詩是不是《億秦娥》《出塞》《石灰吟》這幾首

嗯。就這三首、
都集中在拓展部分(每個單元的最後)

Ⅲ 毛澤東的憶秦娥 婁山關詩詞賞析

1934 年 10 月,中央紅軍開始戰略性的大轉移——長征。長征初期,王明等「左」傾機會主義者驚慌失措,倉促從事,既不作必要的政治動員,也未作一定的軍事准備,在行動上搞大搬家,實行退卻中的逃跑主義,在軍事上盲人瞎馬,遇敵硬打硬拼,使紅軍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因此,當紅軍突破蔣軍的第四道防線,渡過湘江時,歷時僅僅兩個月,即損過半。 1935 年 1 月,紅軍強渡烏江,攻佔遵義。 1 月 15 日到 17 日,在這里召開了中國革命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著名的遵義會議。會上,糾正了「左」傾機會主義在組織上和軍事上的錯誤,改組了書記處和軍委,結束了「左」傾路線在黨內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從此,紅軍改變了以往的被動局面,在戰略上轉入主動的態勢。 1 月中旬,紅軍離開遵義,過婁山關,經桐梓,渡赤水,准備從川南的宜賓和瀘州之間渡過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此時蔣介石集結重兵,封鎖長江,嚴守川黔邊境,毛澤東當機立斷,改變計劃,揮師東進,再渡赤水,重占桐梓。貴州軍閥王家烈手忙腳亂,急調兩個師憑險固守婁山關。
據最新可靠資料,婁山關之戰的經過是這樣的: 「紅軍二渡赤水, 24 日攻佔桐梓, 25 日凌晨借著月色向婁山關挺進,與黔軍在紅花園遭遇,敵軍倉皇應戰,敗退關口。紅軍沿盤山道向關口猛烈攻擊,又在點燈山一帶的山樑上與敵激烈拼搏,經過反復爭奪,終於佔領點燈山高地,牢牢控制了關口,這時已近黃昏。中央紅軍在夕陽映照下,疾迅通過婁山關。 26 日,擊潰了向婁山關反撲之敵, 27 日在遵義以北粉碎敵三個團的阻擊。 28 日,紅軍乘勝追擊再取遵義。這次戰役,殲敵兩個師又八個團,俘敵近 3000 人,是遵義會議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 ( 見臧克家主編《毛澤東詩詞鑒賞》第 340 頁 ) 。由此可見,婁山關之戰包括了 25 日奪取婁山關和 26 日堅守婁山關兩個戰斗階段。本詞寫於婁山關激戰之後,以婁山關之戰為題材,雖然寫的是翻越婁山關的行軍情景,寫的是勝利後的所見所聞所感,但運用的是高度綜合法、側面描寫法,把兩天的戰斗歷程凝縮為一天,通過嚴肅、緊張的行軍氣氛,透露出激戰的先兆,通過猛烈的西風聲、凄厲的雁叫聲、細碎急促的馬蹄聲和時斷時續、悲咽帶澀的喇叭聲,暗示戰斗的場面,通過如海濤般起伏的蒼山、如鮮血般殷紅的殘陽,象徵浴血奮戰、英勇犧牲的激戰情景。 1962 年 5 月毛澤東在修改郭沫若《喜讀毛主席的 ( 詞六首 ) 》 ( 見《人民文學》 1962 年 5 月號 ) 加寫的一段話中,細致而深情地回憶了本詞的創作過程: 「那天走了一百多華里,南方有好多省,冬天無雪,或多年無雪,而只下霜,長空有雁,曉月不堪寒。」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兩句,據作者說,是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印象與婁山關這種戰爭勝利的實然遇合,造成了作者自認為頗為成功的這兩句詩。這些話說明,詞人確實是寫了婁山關激戰的,只不過,他是用含蓄的筆法——

Ⅳ 李白的《憶秦娥》全詩

憶秦娥 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節。
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Ⅳ 憶秦娥李白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馬簫聲復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制。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賞析此首傷今懷古,托興深遠。首以月下簫聲凄咽引起,已見當年繁華夢斷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別情,將情景融為一片,想見慘淡迷離之概。下片揭響雲漢,摹寫當年極盛之時與地。而「咸陽古道」一句,驟落千丈,凄動心目。再續「音塵絕」一句,悲感愈深。「西風」八字,只寫境界,興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氣魄之雄偉,實冠今古。北宋李之儀曾和此詞。唐宋詞簡釋》唐圭璋之深,如注如訴;後二句寫無可奈何,入室垂簾,隔窗望月,愈襯孤寂。無獨乎?無怨乎?詩不正面塗抹,卻從反面點妝,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餘音裊裊,不絕如縷。出處:古詩詞鑑賞。

Ⅵ 憶秦娥 婁山關 原文

憶秦娥·婁山關原文及釋義如下:

憶秦娥·婁山關 【作者】毛澤東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釋義:西風正壯烈地吹送,大雁鳴霜、曉月當空。曉月當空,嗒嗒的馬蹄令人心碎,軍號聲聲沉鬱低回。不要說群山起伏像鐵般難以逾越,而今讓我們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陽光華赤如血。

(6)億秦娥古詩擴展閱讀

憶秦娥·婁山關寫於1935年2月,紅軍長征途中,婁山關激戰後。1935年1月7日,紅軍佔領遵義。1月10日,紅軍第一次攻克婁山關。這次戰役是遵義會議以來的第一個大勝戰。

毛澤東這首《憶秦娥•婁山關》是他所有詞作中較為出色的作品,此詞慷慨悲烈寫景狀物、抒發胸臆,堪當精品。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憶秦娥是詞牌名,源於李白的詞句「秦娥夢斷秦樓月」。婁山關是本詞題目,也是本詞的寫作地點。

Ⅶ 李白的<<憶秦娥>>

憶秦娥 ·李白

馬簫聲咽,
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
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
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
漢家陵闕。?
父母且不顧, 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 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

【賞析一】

此首傷今懷古,托興深遠。首以月下簫聲凄咽引起,已見當年繁華夢斷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別情,將情景融為一片,想見慘淡迷離之概。下片揭響雲漢,摹寫當年極盛之時與地。而「咸陽古道」一句,驟落千丈,凄動心目。再續「音塵絕」一句,悲感愈深。「西風」八字,只寫境界,興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氣魄之雄偉,實冠今古。北宋李之儀曾和此詞。唐宋詞簡釋》 唐圭璋之深,如注如訴;後二句寫無可奈何,入室垂簾,隔窗望月,愈襯孤寂。無獨乎?無怨乎?詩不正面塗抹,卻從反面點妝,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餘音裊裊,不絕如縷。出處:古詩詞鑒賞

【賞析二】

這首《憶秦娥》詞,氣勢雄渾,意境高遠。上片寫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樓上聞簫聲悲咽而一覺醒來,望明月而懷遠,見垂柳而憶別;下片寫秋天的黃昏,女主人公登臨樂游原(今西安市東南),睹景物而傷懷,感時序而驚變。這說明她自春徂秋,朝朝暮暮,無時無刻不在相思。在同一首作品中,允許時間、空間如此不斷流動和暗裡轉換,正式中國古典詩詞的審美特徵之一。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由簫聲、秦娥、秦樓等興象,很容易使讀者聯想到《列仙傳》上的簫史和弄玉的幸福愛情,從而勾起一種歷史的悠遠感,與現實的悲咽、凄清景象形成強烈的對比。秦娥在驚醒之後,聽到悲咽的簫聲若斷若續,看到凄清的月色若明若幽,此時又該有多少思緒自心潮中湧出!按詞律規定"秦樓月"三字的重疊,正適合表現著思潮起伏的需要,並為銜接"年年柳色,灞橋(一作陵)傷別"另一意境充當津梁。既然說"年年……傷別",則知所懷之人已離去多載。因此哪怕是灞橋(陵)柳色年年依舊,而秦樓上的女主人公卻是相思愈陷愈深了啊!

下片場景陡轉:"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重九日登高,佳節倍思親。但女主人公見咸陽古道上車馬稀落,音信杳無,引領西望,能不慨然?"音塵絕"三字再一重疊,更加倍地強調出她心頭悲哀的沉重。末尾兩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王國維說它把登高者的意興寫絕了。"遂關千古登臨之口"(《人間詩話》),使別人再也寫不過他。劉熙載甚至認為它"足抵少陵(杜甫)《秋興》八首"(《藝概》卷四)。它好在哪裡?我以為它好在能勾勒出一個詩的境界,從中讓讀者領略到無限傷亂的心情。試想:在西風、落日的映襯下,漢王朝陵墓、宮闕凄冷荒涼的景色,不正象徵著它的衰危么?

此詞意境,上半闕柔和,下半闕雄渾。詞人融柔美和壯美於一體,在凄清、悲涼的典型氛圍中,多方面地展示出抒情女主人公的多情性格。

詞中所描繪的景物,顯然都是遙想之詞。但它能使讀者親臨其境,恍如置身於秦樓或樂游原上,在月色籠罩或西風吹拂中觸起離愁;並通過舉目河山之異,深寓故國興亡之感。在秦娥的形象里,凝聚著詞人李白的獨特感情。
參考資料:http://www.noill.cn/forums/2090/ShowPost.aspx

Ⅷ 億秦娥 婁山關的詩句是什麽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yè).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Ⅸ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賞析

憶秦娥 ·李白

馬簫聲咽,
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
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
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
漢家陵闕。?
父母且不顧, 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 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

【賞析一】

此首傷今懷古,托興深遠。首以月下簫聲凄咽引起,已見當年繁華夢斷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別情,將情景融為一片,想見慘淡迷離之概。下片揭響雲漢,摹寫當年極盛之時與地。而「咸陽古道」一句,驟落千丈,凄動心目。再續「音塵絕」一句,悲感愈深。「西風」八字,只寫境界,興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氣魄之雄偉,實冠今古。北宋李之儀曾和此詞。唐宋詞簡釋》 唐圭璋之深,如注如訴;後二句寫無可奈何,入室垂簾,隔窗望月,愈襯孤寂。無獨乎?無怨乎?詩不正面塗抹,卻從反面點妝,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餘音裊裊,不絕如縷。出處:古詩詞鑒賞

【賞析二】

這首《憶秦娥》詞,氣勢雄渾,意境高遠。上片寫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樓上聞簫聲悲咽而一覺醒來,望明月而懷遠,見垂柳而憶別;下片寫秋天的黃昏,女主人公登臨樂游原(今西安市東南),睹景物而傷懷,感時序而驚變。這說明她自春徂秋,朝朝暮暮,無時無刻不在相思。在同一首作品中,允許時間、空間如此不斷流動和暗裡轉換,正式中國古典詩詞的審美特徵之一。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由簫聲、秦娥、秦樓等興象,很容易使讀者聯想到《列仙傳》上的簫史和弄玉的幸福愛情,從而勾起一種歷史的悠遠感,與現實的悲咽、凄清景象形成強烈的對比。秦娥在驚醒之後,聽到悲咽的簫聲若斷若續,看到凄清的月色若明若幽,此時又該有多少思緒自心潮中湧出!按詞律規定"秦樓月"三字的重疊,正適合表現著思潮起伏的需要,並為銜接"年年柳色,灞橋(一作陵)傷別"另一意境充當津梁。既然說"年年……傷別",則知所懷之人已離去多載。因此哪怕是灞橋(陵)柳色年年依舊,而秦樓上的女主人公卻是相思愈陷愈深了啊!

下片場景陡轉:"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重九日登高,佳節倍思親。但女主人公見咸陽古道上車馬稀落,音信杳無,引領西望,能不慨然?"音塵絕"三字再一重疊,更加倍地強調出她心頭悲哀的沉重。末尾兩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王國維說它把登高者的意興寫絕了。"遂關千古登臨之口"(《人間詩話》),使別人再也寫不過他。劉熙載甚至認為它"足抵少陵(杜甫)《秋興》八首"(《藝概》卷四)。它好在哪裡?我以為它好在能勾勒出一個詩的境界,從中讓讀者領略到無限傷亂的心情。試想:在西風、落日的映襯下,漢王朝陵墓、宮闕凄冷荒涼的景色,不正象徵著它的衰危么?

此詞意境,上半闕柔和,下半闕雄渾。詞人融柔美和壯美於一體,在凄清、悲涼的典型氛圍中,多方面地展示出抒情女主人公的多情性格。

詞中所描繪的景物,顯然都是遙想之詞。但它能使讀者親臨其境,恍如置身於秦樓或樂游原上,在月色籠罩或西風吹拂中觸起離愁;並通過舉目河山之異,深寓故國興亡之感。在秦娥的形象里,凝聚著詞人李白的獨特感情。

參考資料:http://www.noill.cn/forums/2090/ShowPost.aspx

Ⅹ 自創憶秦娥詩詞

憶秦娥
顒望佇,行雲永日攜平故。沉魚素,風聲鎖住,寂廖花霧。
霽華殘照無覓處,可識青蕪章台路。塵箏曲,幺弦落雨,浸誰衣褸?

憶秦娥
棄官爵,為遂理想追孟德。
追孟德,錯殺伯奢,失望欲絕。
前途茫茫多風險,一著不慎投奉先。
投奉先,壯志未酬,兵敗命休。

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