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李元陽詩歌

李元陽詩歌

發布時間: 2021-03-15 09:03:57

『壹』 為什麼昆明稱為春城

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宜人氣候,很早就引起人們的注意。晉朝郭義恭、明代李元陽、馮時可等人,在他們的詩文中都記載、描述過昆明「春」的特點,但並沒有直接把昆明稱作「春城」。唐人詩中有「春城無處不飛花」之句,但這首詩里的「春城」是指唐代春天的長安都城,與昆明無關。那麼,到底是誰最早把昆明稱為「春城」?我們說,能夠提出昆明雅稱「春城」,又得到世人認可的,首先必須廣聞博見,對我國各地風物,特別是雲南風物有較深的體驗和認識;其次,要對中原文化和雲南民族文化有較高造詣,在學術上有豐碩成果和較高威望,所創作詩詞歌賦廣泛流傳。他,便是明代有名的狀元,在雲南傳播中原文化,著述豐富的學者、詩人楊慎.升庵詩歌中,直接雅稱昆明為「春城」的,粗略翻閱便有《春望三絕》:「春城風物近元宵,柳亞簾櫳花覆橋……」;《席上漫興重贈羅果齊》:「君侯載酒過春城,畫戟清香絳燭明……」《春望》詩,寫的是昆明地區元宵節前的景物和習俗。這是因為,在《春望》另一首中,有「唱到梁州鄉思多」句,梁州,古昆明地,聽到梁州曲而思念故鄉,知為滇中所作,故「春城風物近元宵」句中的「春城」,當指的是昆明。《席上》,是升庵晚年寓居昆明高嶢時作的,時任嵩明太守的羅果齊,到升庵居留地高嶢看望他。從地理位置看,由嵩明縣城至高嶢,昆明是必經之地,因此「君侯載酒過春城」句中的「春城」,正指的是昆明。這首詩創作時間,約在1547年至1552年之間。由此我們可以說,直接用「春城」指稱昆明,是升庵450多年前便提出的,升庵是雅稱昆明為「春城」的第一人。
升庵是明代的大詩人和學者,以其經歷、學識和才華,在作品中多處描繪、吟詠美麗多彩的雲南、昆明,並且使「春城」的雅稱隨其詩詞廣為流傳,為世人所接受,應該是很自然的事。

『貳』 大理都有啥

大理州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地跨東經98°52'~ 101°03',北緯24°41'~ 26°42'。海拔2090米,東鄰楚雄州,南靠普洱市、臨滄市,西與保山市、怒江州相連,北接麗江市。自治州首府駐大理市下關,距昆明市338公里。自治州總面積達29459平方公里。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83.7%,壩區面積佔16.3%。東西最大橫距達320多公里,南北最大縱距達270多公里。
蒼山洱海
蒼山洱海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古今旅遊者所嚮往的地方。明代著名文人楊升庵描繪它「山則蒼蘢壘翠,海則半月掩藍」,「一望點蒼,不覺神爽飛越」。
蒼山,又名點蒼山,共有十九座山峰,最高峰海拔4000多米。蒼山景色向來以雪、雲、泉著稱。經夏不消的蒼山雪,是素負盛名的大理「風花雪月」四景之最。在風和日麗的陽春三月,點蒼山頂顯得晶瑩嫻靜,不愧是一個冰清玉潔的水晶世界。點蒼山的雲變幻多姿,時而淡如青煙,時而濃似潑墨。在夏秋之交,不時出現玉帶似的白雲橫束在蒼翠的山腰,長亘百里,竟日不消,嫵媚動人。
在蒼山頂上,有著不少高山冰磧湖泊,湖泊四周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還有18條溪水,瀉於19峰之間,滋潤著山麓壩子里的土地,也點綴了蒼山的風光。蒼山還是一個花團錦簇的世界。不僅有幾十種杜鵑,而且有珍稀的茈碧花和綉球似的馬纓花等。
洱海是一個風光明媚的高原湖泊,呈狹長形,南北長40公里,面積約240平方公里。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裡泛舟洱海,那干凈透明的海面宛如碧澄澄的藍天,給人以寧靜而悠遠的感受。在洱海最南端的團山,有一座洱海公園,是觀賞蒼山洱海景色的好處所。
在蒼山腳下、洱海之濱,還有一處遐邇聞名的游覽勝地--蝴蝶泉。蝴蝶泉的出名與徐霞客在他的游記中的描述有關。他寫道:「泉上大樹,當4月初即發花如蛺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還有真蝶千萬,連須鉤足,自樹顛倒懸而下及於泉面,繽紛絡繹,五色煥然。」確也有這樣的時候,來此聚會的彩蝶多得難以數計,色澤絢麗,如霞如錦。前些年,蝴蝶數目減少,據有關方面考察,主要原因一是當地氣候轉向乾燥,導致蝴蝶遷徙,二是農村大量使用殺蟲葯物,誤傷不少蝴蝶幼蟲。不過,最近兩三年來,隨著生態平衡的逐漸恢復,加之人們有意識地對蝴蝶採取保護措施,每年聚會的蝴蝶已與日俱增。
洋人街
在古城,大理洋人街原名「護國路」,意為民國初雲南人民反對袁世凱稱帝,起兵護國而得名。護國路東西走向,長1000米,寬7米,青石板鋪面,西起滇藏公路,交博愛,復興等主要街道。
之後,為了適應開放旅遊的需要,把大理古城定為開放旅遊的主要景點,紅山茶賓館定為涉外賓館,紅山茶賓館在古城護國路西段,由此,護國路便成為外國遊客在大理的集散地。中西風味店,珠寶店,古董店,扎染店,畫廊各行各業隨之興起,鋪面林立兩側,琳琅滿目,目不暇接,成為中外有名的「大理洋人街」。
如今大理古城護國路的名字在外國有些圖紙上,早已真稱為「洋人街」了。可見大理洋人街已馳名世界,成為外國友人嚮往的地方和他們旅居大理的溫馨家園。
崇聖寺三塔
崇聖寺三塔是大理的象徵,是雲南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築物之一。1961年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聖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蒼山一面,其山門距三塔主塔約120米;是南詔國第10代王勸豐右時(公元824—859年)所建,時為南詔國後期。南詔國中期崇佛之風興起,到勸豐右時已達極勝,佛寺遍於雲南內,有小寺3千,大寺8百。經南詔之後的大理國,佛教較南詔更為發展。因此,大理國就有「佛國」、「妙香國」之稱。崇聖寺建成之後即為南詔國、大理國時期佛教活動的中心。崇聖寺所崇之「聖」為觀音。當時,大理地區對觀音崇拜極為勝行。
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崇聖寺與主塔建造時,寺基方7里,房屋800多間,佛1萬多,耗銅4萬多斤,費工70多萬人。現存主塔高69.13米,16層,為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是中國現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三塔中的小塔在主塔之西,與主塔等距70米;南北對峙,相距97米。它們是五代時期大理國所建造的。兩塔形制一樣,都為10層,高42.4米,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
崇聖寺及三塔建成後,歷經千年滄桑和風雨剝蝕,崇聖寺毀於清咸豐年間,西三塔卻巍然屹立。建國後政府對三塔保護十分重視,1978年,對其進行大規模維修。這次維修中在千尋塔基座中發現了佛教文物600餘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寫本佛經,其中有一尊金質觀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極為珍貴。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文物中最為豐富的一批,價值極高,為中外所矚目。這此發現,揭開了古代大理這個「佛國」的一道神秘面紗。
關於三塔的建築風格,一般都說類似西安小雁塔,是典型的唐塔風格,表現了唐宋時期雲南與內地的密切聯系,這是毫無疑義的。
大理古城
古城大理(現大理城)簡稱榆城,是1982年2月國務院批準的我國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國44個重點風景區之一,位於南詔和大理國都城遺址的東部,始建於明朝洪武15年(公元1382年),歷代屢經修建。
大理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許多重要文物古跡。大理風景區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個,歸納起來可稱為「三古」即古城、古塔、古碑。大理市的古城有太和城、羊苴咩城,大厘城(今喜洲鎮)、龍尾城(今下關)、大理城;古塔有崇聖寺三塔、弘聖寺一塔、蛇骨塔、魚骨塔;古碑有南詔德化碑,元世祖平雲南碑,五華樓碑群,山花碑等。悠久的歷史還孕育出許多傑出的人物。突出的有南詔國第四、五、六代王皮邏閣、閣羅鳳、異牟尋;清平官(宰相)鄭回,大理國開國之主段思平、著名畫工張勝溫;明代詩人、文學家楊黼、楊士雲、李元陽;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李燮羲、張耀曾,傑出的軍事理論家楊傑,東北抗日聯軍領導人周保中等。
大理城方圓12里,城牆高2丈5尺,厚2丈;東西南北各有一城門,上有城樓,分別稱做:通海、蒼山、承恩、安遠;城的四角還有角樓,也各有名稱:潁川、西平、孔明、長卿。城牆的外牆為磚,上列矩堞,下環城溝。城內市井儼然,布局呈棋盤狀,從南到北有5條街,從東到西8條巷。如今保存下來的還有南北城的部分城牆、南城樓(1982年重建)。
如果說,州府大理市給人以繁盛喧鬧的感覺,那麼大理城則是古樸而幽靜,城內流淌著清澈的叮咚溪水,家家戶戶養花植樹,花果並茂。那隱沒在街巷深處的花園茶社是遊人憩息佳所,改革開放後私人開設的法國等風味小吃餐館也是外賓喜愛光臨之處。傳統的大理石工藝品,擺滿街道兩側,任其觀賞選購。
蝴蝶泉
蝴蝶泉,在大理城北40公里的蒼山雲弄峰下。由於長期的山水沖刷,砂石成片,山坡上樹木稀少。但當你緩步上坡,行約半里,卻見一片綠蔭耀眼。走過古樸的石坊,迎面有一塊高約3米的大理石碑挺立,碑呈棱形,正面右側有郭沫若手書「蝴蝶泉」三個大字.左例刻郭老詠蝴蝶泉詩的手跡;碑的背面,書徐霞客游大理蝴蝶泉的一段日記。沿林蔭小道曲折前行約三四十米,只見古樹林立,濃蔭蔽天,一方清泉嵌於其間,底鋪青石,泉水明澈,常有人擲金屬錢幣於池中,觀其緩緩旋落,陽光從樹頂篩下,池底銀光閃爍,倍感泉水清例。
泉池周圍有大理石欄板,泉邊一株高大古樹橫跨泉上,此樹因花形似蝶,因此人們稱為「蝴蝶樹」。每當夏季來臨,「蝴蝶樹」開花,蒼洱之間的蝴蝶成群來此聚匯,翻飛起舞,熱鬧非常。最奇的是萬千彩蝶交尾相銜,倒掛橫於泉止的蝴蝶樹上,形成無數蝶串,垂至水面,五彩繽紛,蔚為壯觀。最盛之期在農歷四月十五日前後,所以農歷四月十五日被定為「蝴蝶會」。
為什麼萬千蝴蝶會聚匯於此,形成如此奇觀?專家和學者對此進行了觀察和研究,共同的認識是:
一、農歷四月中旬及此前一段時間,雨尚未到來,蝴蝶泉周圍及遠近數十里農村,夏收將盡,田園半空,氣候炎熱。相比之下,蝴蝶泉旁,清涼濕潤,草茂花繁,適於蝴蝶生長。
二、蝴蝶泉邊「蝴蝶樹」此時正值花期,花開滿樹,花形似蝶,且樹葉能分泌密汁粘液,蝶喜食用,因此這種樹頗能招引蝴蝶前來。
三、這時,適值蝴蝶交尾產卵季節。上述三條因素就使得萬千彩蝶匯聚於蝴蝶泉邊,首尾相銜,形成千百倒掛於樹的蝶串,人來不驚,投石散而復聚的奇特景觀。
過泉後的圓形門,沿石階攀登而上,就到新建的六角翹「望誨亭」。登亭遠望:雞足山飛峙,山頂楞嚴塔隱約可見;山腳挖、雙朗等村莊房屋田野依稀可辨;洱水如鏡;北面上關,南面喜洲,煙樹彌漫;右前江尾村,似一支利劍,插入洱海。這望海亭,確是觀「海」的好地方。
南詔風情島
南詔風情島是洱海三島之一,位於蒼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黃金地段——洱源縣雙廊鄉境內。該島四面環水,東靠著名佛教聖地雞足山,北接石寶山,南連大理,西對蒼山洱海,因占據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素有「大理風光在蒼洱 ,蒼洱風光在雙廊」之美譽。它濃縮了大理數千年的文化底蘊,盡顯南詔、大理兩朝六百年的皇都風采。
喜洲白族民居
喜洲位於大理古城北16公里,是滇西、大理一帶的著名鄉鎮,喜洲民居代表了大理市白族民居的風格。
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閉式庭院為典型格局,有獨成一院,有一進數院,平面呈方形,造型為表瓦人字大層頂,二層、重檐;主房東向或向南向,三間或五間,土木磚石結構,木屋架用榫卯組合,一院或數院連接成一個整體,外牆面多為上白(石灰),下灰(細泥)粉刷。
喜洲白族民居特別重視照壁、門窗花枋、山牆、門樓的裝飾。
照壁是一主兩廂三主庭院的必要建築,多為一高兩低的桃檐飛角青蓋頂的牆體;居主房正前,連接兩廂山牆,使三方形成封閉庭院。
照壁正中以石灰粉刷,書以四言題字,或嵌大理石屏;四周鑲勾出扇面、長方、圓形等圖案,中以水墨或粉彩繪圖畫。
門窗特別是主房堂屋的格子門,多為雲木、紅椿、楸木、雲杉等名貴木材,雕上金雞寶貴、喜上眉梢、麒麟呈現祥等民間吉祥圖案,多為透雕或圓雕。
山牆則以白灰粉刷,山尖呈三角形,其上用水墨繪以雲紋、如意紋、蓮花、菱花紋等吉祥圖案。
大門座選用海東青山石精鑿成芝麻花點、砌出稜角分明的基座、上架結構嚴謹、雕刻精細、斗拱出挑、飛檐翹角的木質門樓。
喜洲白族民居建築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號稱有88院之多,又以嚴家院、董家院、楊家院三處為盛。 購物指南 在大理,想帶幾件別致的小禮物回家送人,不愁找不到地方。在古城或下關,你可以買到用天然大理石製作的文房四寶、花盆、花瓶、燈具等大理石工藝品。
富有民族特色的白族蠟染、扎染更是人見人愛的手工藝品,在下關及古城也隨處可見;大理州鄧川乳扇非常出名,各土雜店及農貿市場有售;下關沱茶,形如蘑菇帽,經久不變味,香氣獨特,在各土雜店有售;大理雪梨,產於洱海東岸,肉質雪白嫩細;劍川木雕,原為劍川民間工匠製作的傢具、門窗、屏風等,近年開發了一些工藝品小雕件,供遊客攜帶,在各工藝品店有售。
行知提示:大理古城中的護國路是遊客的必訪之地,那裡集中了各種少數民族織品、工藝品和滇藏各地特產,眾多的古董店經常會讓遊人得到意外的收獲。

富有民族特色的白族蠟染、扎染更是人見人愛的手工藝品,在下關及古城也隨處可見;大理州鄧川乳扇非常出名,各土雜店及農貿市場有售;下關沱茶,形如蘑菇帽,經久不變味,香氣獨特,在各土雜店有售;大理雪梨,產於洱海東岸,肉質雪白嫩細;劍川木雕,原為劍川民間工匠製作的傢具、門窗、屏風等,近年開發了一些工藝品小雕件,供遊客攜帶,在各工藝品店有售。

『叄』 昆明因為什麼被稱為春城

一年四季如春

『肆』 雲南大理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大理三月街

大理三月街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民族傳統盛會,它既是雲南西部最為古老而繁榮的貿易集市,也是大理州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民間文藝體育大交流的盛大節日。

三月街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開始在大理古城西門外舉行,會期七至十天。結棚為市,萬商雲集,大宗交易各地土特產品、中草葯材、騾馬牲畜和日用百貨。節日期間,舉辦傳統的賽馬、賽龍舟、射弩、打鞦韆等民間體育比賽以及大本曲演唱、洞經古樂、民族歌舞表演,年年如是,熱鬧非凡。

三月街,千年趕一街,一街趕千年。這不但有著民間傳說的依據,也有著確鑿的史料記載。

從民間習俗和神話傳說方面來講,三月街起源於觀音講經廟會。相傳大理蒼洱大地原先被一個名叫羅剎的惡魔盤踞。他專以吃人眼為生。觀音大士來到大理,巧妙施展法術,制服了羅剎。為防止羅剎東山再起,每年三月十五日聚集萬人於蒼山神祠前(也就是至今不變的街場)講經說法。觀音大士為了不讓百姓耽誤生計,讓百姓可以同時做些買賣,因而也就形成一年一度的盛大集市,以至歷來也常將三月街叫觀音市。

從歷史記載方面來看,唐、宋、元、明、清,歷代三月街演變的過程都有史料可資。唐代南詔國時期,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就是南詔第六代王異牟尋於唐德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與唐朝使臣崔佐時會盟於點蒼山神祠,立鐵卷一式四份,發誓與唐朝永遠和睦相親。異牟尋曉諭萬民,每逢三月十五在神祠前的廣場聚會,來紀念這重如蒼山的盟誓,從此有了三月街。從這個意義上說,三月街也是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見證。

宋代大理國時期,三月街成了中國南方最大的馬匹、葯材交易市場。大理國第十七代國王段正興(也就是段正淳的孫子、段譽的兒子)即位於宋高宗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他在位的三十一年間,一方面積極主動與中原王朝修好,一方面大力發展經濟。當時大理國因出產良種馬聞名中原,南宋王朝在廣西邕州專門設立買馬司,進口大理馬。於是段正興便把三月街變成馬匹交易市場,每年成交良馬1500多匹以上。史籍記載,馬市萬商雲集,來自湖廣四川的商販以絲綢、紙筆、胭脂花粉、人參等百貨交換大理的馬匹、刀劍、葯材以及來自土蕃、西域各國的象牙、犀角、鹿茸等名貴特產,會期長達二十多天。大理國的相國高量成還在馬市設了馬擂,也就是賽馬,從此三月街有了賽馬的傳統。入夜,五華樓前踏歌宴舞,戶戶張燈結綵,王室後妃也出遊鬧市,與民同樂。這時期的三月街已發展成中國南方最大的邊貿集市。

明代《徐霞客游記》中明確描述了三月街「十三省無物不至,滇中諸蠻物無不至」,「男女雜沓,交臂不辯」的熱鬧場景。明代白族學者李元陽在《雲南通志》中也寫道:「三月十五在蒼山下貿易各省之貨。自唐永徽年間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變。」

清代的三月街,發展規模越來越大。當時,大理的留日學生李燮羲曾寫詩描繪三月街盛況:「昔時繁盛幾春秋,百萬金錢似水流,川廣蘇杭精巧貨,買賣商場冠亞洲。」足見三月街已具有了相當的國際影響。

建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三月街的規模和影響一年勝過一年。1991年起,被確定為大理州各族人民的法定節日,文體經貿「同台唱戲」,面貌煥然一新。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英、美、德、日、新加坡、泰國、緬甸等30多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的客商、旅遊者,集眾達百萬人次之多。大理三月街民族節已成為讓世界認識大理,讓大理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梁。

白族火把節

在雲南,許多民族都過火把節,而各自過法不同。白族火把節於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舉行,白語稱為「夫汪舞」,意為「六月狂歡」。無論城市鄉村、山區壩區皆普天同慶。在白族人心目中,它是僅次於春節的最隆重的節日。除了村寨豎大火把的集體活動,家家戶戶都要准備佳餚美食、各種節日用品,嫁出去的姑娘都要回娘家團聚。節前,遍街賣的是火把節的標志物——用竹篾彩紙糊扎的小升斗、小火把、紙火香袋以及專供婦女用來染紅指甲的鳳仙花根等等,節日氣氛非常濃郁。

節日當天,人們停止一切生產勞作,男女老少都著節日盛裝,紛紛匯集到豎大火把的地點,或村中廣場,或本主廟、古戲台前,大青樹下,在熱鬧的嗩吶鼓樂聲中,人們忙著扎制大火把,老爺爺們演奏洞經古樂,老奶奶們齊聲念誦經文。當家婦女便要帶著孩子備上鹽、米、酒、茶到田間焚香祝禱,祝願五穀豐登。

每個村寨或片區都要共豎一株大火把,砍好一棵五、六丈高的火把樹,通體用柴禾或竹子捆紮,插滿五顏六色的小三角旗、紅香,再掛上梨串、蘋果、海棠等,稱之為「火把果」。頂端還要飾以火把節的大型標志物——「連升三級」的「升斗」,上書「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字樣。「升斗」頂端彩旗飄飄,拱托著一支振翅欲飛的白鶴。豎火把之前,先由老人們以「三牲九禮」祭祀,行「三跪九叩」之禮。火把豎好後,暮色降臨時,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嗩吶鼓樂隊的護送下從本主廟取來火種將火把點燃。當熊熊烈焰升起之時,男女老少便載歌載舞繞著火把樹轉,孩子們爭搶著燒落下來的火把果,意為迎祥納福,青少年們個個手中舞起小火把,不斷撲灑松香,飛出團團烈焰,互相追逐噴灑以示祝福,然後高舉火把巡遊田間。村裡村外,人聲鼎沸,火光璀燦,古人曾有詩贊雲:「萬朵蓮花開海市,一天星斗落人間」。

關於火把節的緣由,白族人認為主要是為了紀念柏潔夫人。傳說一千三百多年前,南詔王皮羅閣為吞並洱海地區的其他五詔(小王國),設計以祭祖為名火燒松明樓,燒死五詔詔主。其中鄧賧詔主夫人柏潔遠見卓識,事先已預計不測,事後又忠貞不屈,為刨丈夫屍骨,十指皆刨出鮮血。故火把節時白族青年婦女都要染紅指甲以示紀念。有的地區,火把節當天小夥子們還要舉行跑馬活動,海東一帶還舉行賽船,都是為了紀念柏潔夫人頑強的抗爭精神。按民俗學的觀點,則認為火把節是一種農事節日。白族自古為稻作民族,火把節乃稻穀抽穗時的慶祝活動。以火炬燒滅害蟲,祝禱豐收。明代白族學者李元陽在《雲南通志》中記道:「六月二十五日,束松明為火炬,照田苗,以火色占農。」此外,白族火把節也包含著一些生育觀念。如火把樹要由當年生男孩的年輕父親提供,豎火把的坑要由當年生女孩的父親挖掘,大火把上掛滿水果,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徵。這一切都表明白族火把節是一個源於白族先民生產和生育觀念的古老節日。

劍川石寶山歌會

劍川石寶山位於劍川縣城西南約25公里的老君山系。這里峰巒疊嶂,林木蔥籠,既是被稱為「南天瑰寶」的南詔大理石窟所在地,又是一年一度的白族萬人歌會的活動場所。

石寶山歌會是白族地區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會期於農歷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一日舉行,以川流不息的數萬人上山,隨心所欲地唱曲對歌而著稱於世,代代相襲,被譽為「白族歌城」。歌會流行的劍川白族調被收入國際著名民歌歌目。

歌會期間,來自劍川、洱源、大理、麗江、蘭坪等縣市的白族群眾從四面八方匯集到此,一邊游覽山林古剎,一邊亮開嗓子,無拘無束地唱曲對歌。方園十多里的山間小道上,遊人如織,如怨如訴的三弦聲,悠揚婉轉的調子聲此起彼伏,此呼彼應,夜以繼日地飄盪在山間林莽。

彈弦唱曲本來就是白族青年以歌為媒,尋求知心伴侶的巧妙方式,歌會自然便成了他們最為公開的社交場合。通過對歌互相了解,比試才能,傾訴心曲,因而每段歌詞都是那麼質朴純真,耐人尋味。每當出現一對精彩的對唱,圍觀者立刻雲集四周,人們都從中獲得至善至美的藝術享受,也有不少青年男女正是通過唱曲對歌結成百年之好。自然,上山對歌的也不止青年人,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得山來便要盡情舒展歌喉。老年人認為在歌會上唱白族調可以得到幸福吉祥,亦或平日在家已向神靈許下願心,為保清吉平安,一定要上石寶山唱上百十個調子,於是唱調子成了他們還願之舉。中年人則多數借歌會抒發情懷,表現自己的心智和才能。歌會流行的曲調以大理州中部方言區流行的劍川調為主,以龍頭三弦或吹樹葉伴奏,唱詞均為白族詩歌「三七一五」的傳統格式,格律嚴謹,不能跑韻跑調。優秀的歌手在熟悉掌握傳統民歌的基礎上,面對當時情景加上即興創作,往往妙語連珠,動人心扉。一旦棋逢對手便對答如流,連日連夜唱下去而不分勝負。因此,石寶山歌會既是白族人民抒發情懷,贊美生活的盛大聚會,也是進行民歌藝術交流,傳承民間藝術的橋梁。

石寶山歌會以被稱為「雲南懸空寺」的寶相寺區為主會場,這里怪石嶙峋,山泉錚琮,迂迴曲折的石階路通向一座座構建於危崖絕壁的寶剎。山腳則有對歌台、小廣場。歌會期間便成為專為歌會服務的集市,攤販雲集,各色小商品琳琅滿目,尤以各種風味小吃和地方特產最盛,為人們的休閑娛樂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也烘托著濃濃的節日氣氛。入夜,街場變成了篝火晚會的會場,青年男女耍起石寶山特有的「香龍」,跳起霸王鞭舞,來自各地區的遊客也紛紛爭相獻藝,歡歌笑語,匯成一片歡樂的海洋。

關於歌會的由來,流傳著不少神奇美麗的傳說,相傳石寶山形如石鍾的巨石原先是一口金鍾。每當金鍾敲響,山下的沙溪壩子便風調雨順。後來,有一條九頭惡龍口噴烈焰,把金鍾化為石鍾,並隨時興妖作法,常給壩子帶來旱災蟲災。沙溪有一對名叫阿石波和阿桂妞的情侶得到本主神靈點化,得知用歌聲可以破除惡龍妖法,便邀約了十姊十妹天天上山對歌,終於擊敗了惡龍。阿石波和阿桂妞也在與惡龍搏鬥中喪生。為了紀念這對情侶,人們便年年上山對歌,成了代代相傳的歌會。

『伍』 白族最重要的節日是什麼

大理三月街
大理三月街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民族傳統盛會,它既是雲南西部最為古老而繁榮的貿易集市,也是大理州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民間文藝體育大交流的盛大節日。
三月街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開始在大理古城西門外舉行,會期七至十天。結棚為市,萬商雲集,大宗交易各地土特產品、中草葯材、騾馬牲畜和日用百貨。節日期間,舉辦傳統的賽馬、賽龍舟、射弩、打鞦韆等民間體育比賽以及大本曲演唱、洞經古樂、民族歌舞表演,年年如是,熱鬧非凡。
大理三月街號稱「千年趕一街,一街趕千年。」這不但有著民間傳說的依據,也有著確鑿的史料記載:
從民間習俗和神話傳說方面來講,三月街起源於觀音講經廟會。相傳大理蒼洱大地原先被一個名叫羅剎的惡魔盤踞。他專以吃人眼為生。觀音大士來到大理,巧妙施展法術,制服了羅剎。為防止羅剎東山再起,每年三月十五日聚集萬人於蒼山神祠前(也就是至今不變的街場)講經說法。觀音大士為了不讓百姓耽誤生計,讓百姓可以同時做些買賣,因而也就形成一年一度的盛大集市,以至歷來也常將三月街叫作觀音市。
從歷史記載方面來看,唐、宋、元、明、清,歷代三月街演變的過程都有史料可資。唐代南詔國時期,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就是南詔第六代王異牟尋於唐德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與唐朝使臣崔佐時會盟於點蒼山神祠,立鐵卷一式四份,發誓與唐朝永遠和睦相親。異牟尋曉諭萬民,每逢三月十五在神祠前的廣場聚會,來紀念這重如蒼山的盟誓,從此有了三月街。從這個意義上說,三月街也是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見證。
宋代大理國時期,三月街成了我國南方最大的馬匹、葯材交易市場。大理國第十七代國王段正興(也就是段正淳的孫子、段譽的兒子)即位於宋高宗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他在位的三十一年間,一方面積極主動與中原王朝修好,一方面大力發展經濟。當時大理國因出產良種馬聞名中原,南宋王朝在廣西邕州專門設立買馬司,進口大理馬。於是段正興便把三月街變成馬匹交易市場,每年成交良馬1500多匹以上。
史籍記載,馬市萬商雲集,來自湖廣四川的商販以絲綢、紙筆、胭脂花粉、人參等百貨交換大理的馬匹、刀劍、葯材以及來自土蕃、西域各國的象牙、犀角、鹿茸等名貴特產,會期長達二十多天。大理國的相國高量成還在馬市設了馬擂,也就是賽馬,從此三月街有了賽馬的傳統。入夜,五華樓前踏歌宴舞,戶戶張燈結綵,王室後妃也出遊鬧市,與民同樂。這時期的三月街已發展成我國南方最大的邊貿集市。
明代《徐霞客游記》中明確描述了三月街「十三省無物不至,滇中諸蠻物無不至」,「男女雜沓,交臂不辯」的熱鬧場景。明代白族學者李元陽在《雲南通志》中也寫道:「三月十五在蒼山下貿易各省之貨。自唐永徽年間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變。」
清代的三月街,發展規模越來越大。當時,大理的留日學生李燮羲曾寫詩描繪三月街盛況:「昔時繁盛幾春秋,百萬金錢似水流,川廣蘇杭精巧貨,買賣商場冠亞洲。」足見三月街已具有了相當的國際影響。
建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三月街的規模和影響一年勝過一年。1991年起,被確定為大理州各族人民的法定節日,文體經貿「同台唱戲」,面貌煥然一新。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英、美、德、日、新加坡、泰國、緬甸等30多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的客商、旅遊者,集眾達百萬人次之多。大理三月街民族節已成為讓世界認識大理,讓大理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梁。

『陸』 高中歷史著名人物

1、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

①內容: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

②結果: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

2、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

評價:

①以法律形式廢除了井田制,確認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②秦國逐漸強大,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③商鞅實行的嚴刑酷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秦朝產生消極影響

④商鞅主張的法家思想,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3、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後周周世宗改革(略)、慶歷新政(略)

4、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時)

①內容與作用:

A、理財措施

a、青苗法→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

c、農田水利法→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

d、方田均稅法→增加了封建國家的田賦收入

e、市易法→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國家收入增加

B、軍事措施

a、保甲法→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抵禦遼和西夏進攻主,減少了軍費開支

b、將兵法→加強了軍隊訓練,充實了邊防力量

C、教育措施

a、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明經諸科,進士科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律令、斷案等

b、整頓太學,重新編纂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考試成績優秀者,可直接做官

②成效

政府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軍事實力有所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③失敗原因

a、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

b、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c、宋神宗後期的動搖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④評價

a、變法是在北宋中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進行的地主階級改革運動,在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但不可能使北宋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b、王安石能針對統治積弊大膽改革,這種面對封建統治危機勇於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5、張居正改革:實行一條鞭法(1581年)

①目的: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統治危機

②內容:,

a、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並為一條,徵收銀兩

b、把從前按戶、丁徵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

③意義: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納銀代役的規定,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鬆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附:

1、我國古代改革或變法的分類

①富國強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變法

②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商鞅變法

③封建王朝內部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

④少數民族學習先進漢族文化的變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2、決定改革成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是否遵循社會發展規律

②改革派與反對派力量強弱對比

③最高統治者的態度

④改革的策略方針與用人是否得當

⑤是否觸犯人民的利益

3、古代改革對我們的啟示

①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與產物

②革除社會弊病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改革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

③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是改革成敗的重要因素

④改革不會一帆風順,必將遭到舊勢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充滿著尖銳的斗爭

這些高中歷史都講過的 。

望採納 謝謝!

『柒』 白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火把節、三月街(民族節)、清明節、中元節、冬至是白族傳統的節日。除此之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初一有搶新水的習俗,誰第一個接到新年的第一湯泉水,那麼來年裡肯定會很吉祥。在初一到初五不準動除了廚具以外的金屬器具、不準潑水及掃地。初二祭天地,初三祭山川、草原。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場。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食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為女人節,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那男人節,男人休息。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雲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火把節搶升斗
歷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為一種習俗保留下來,表現為: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一個本主廟,廟內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進入白族的本主廟,必須虔誠、肅穆,禁止大聲喧嘩,禁止觸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種神靈。怒江州一帶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須以牛、豬等做犧牲,進行祭天活動。活動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頂上的一棵大樹下進行,全寨人參加。這棵大樹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蘭坪縣白族則於每年農歷九十月間舉行原始的祭祀活動。祭祀儀式在村旁一棵大樹下舉行,以黃牛做犧牲,稱「登天牛」,這棵大樹稱「天牛樹」。「登天牛」和「天牛樹」神聖不可侵犯,禁止砍伐,禁止在樹下大小便。
三月街
三月街賽龍舟
雲南大理白族三月街,也叫大理三月會,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街期。會期是每年夏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三月街既是滇西最大規模的物資交流盛會,也是滇西風格獨具的民族體育和文化娛樂盛會。
唐代,南詔國都城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不僅是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是南詔國與東南亞儲古國進行文化交流、貿易通商的重要門戶。當時佛教已傳入南詔,南詔白族先民對觀音菩薩極為崇拜,「年年三月十五日,眾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觀音處,後人於此交易,傳為祭觀音街」。這是最早的三月街。之後,三月街逐漸由宗教廟會演變為民間物資交流會。明代白族史學家李元陽的《雲南通志》中記載:「觀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蒼山下貿易各省之貨。自唐永徽間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變。」清代,三月街達至空前的規模和盛況。
1991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把三月街定為「三月街民族節」。節日期間,中外客商雲集,集貿市場活躍。由12個縣市代表隊參加的大型文藝表演,演出霸王鞭、八角鼓、雙飛燕、龍燈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此外,還有賽馬、洞經音樂演奏、龍舟賽等文體活動。
火把節
火把節在白族語中叫福旺午,於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舉行,是白族的傳統節日,節日當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過拜火把、點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動,預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樹做桿,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桿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火把節的中午,人們帶上小火把、紙錢、香燭、供品,到祖墳前掃墓、祭奠。小火把點燃後,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桿後方能回家。墓地如離家甚遠,則在家裡祭祀。
太陽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飯,扶老攜幼出門觀賞火把和跑馬。跑馬的有大人、有小孩。繞火把跑三圈後,才能向遠處馳騁。不跑馬的,就挨家挨戶欣賞各家門前的火把,看誰家火把精緻美觀。在全村的大火把點然之前,年輕的媳婦們打著傘,背上新生嬰兒在火把下轉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烈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桿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火把節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
火把節的尾聲還要跳火把。午夜前後,把狂歡時燃燒著的火柴棍堆成一堆堆的篝火。男女青年一個接一個地從篝火來回跨越兩三次,祈求火神「禳災祛邪」。要看誰跳跨得高、跳得遠,直到興盡為止。
繞三靈
每年農歷四月下旬,白族人民都要舉行為期三四天的「繞三靈」。節日期間,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身穿民族盛裝,彈奏著樂器,邊唱邊舞,齊聚「神都」聖源寺,進行朝拜儀式,並開展各種文藝活動。相傳,南詔大將,大理國段氏祖先段宗膀,是白族中最高的神中之神。他所居住的寺廟稱「神都」,建於上陽溪聖源寺。
戀愛
白族地區節日多、廟會多、歌會多。從春節到正月十八,幾乎天天有節日,夜夜耍龍燈。從正月到開秧門的幾個月內,月月有廟會,各村各寨都要迎送本主(即本村或本地崇拜的神主),過本主節,非常熱鬧。此外還有三月街、蝴蝶會、繞三靈、火把節、石寶山歌會、茈碧湖歌會、海西海歌會等等。這些節日、廟會和歌會為青年男女的交往和戀愛提供了極好的機會。白族姑娘和小夥子們充分利用這些機會,物色對象,對唱山歌,或者與情人幽會,借三弦和山歌傳情達意,談情說愛。
在這些節日、廟會和歌會中,白族青年男女尤其喜歡參加石寶山歌會。每逢農歷七月,數以千萬計的青年男女都要成群結隊地去參加為期7-9天的石寶山歌會。只見山上山下、樹林崖邊、廟宇里外,以處是參加歌會的姑娘和小夥子。姑娘穿上節日盛裝,精心打扮,小夥子精神抖擻,人人背龍頭三弦。只聽三弦聲聲,歌聲陣陣,此起彼伏,晝夜不絕,場面十分壯觀。姑娘和小夥子可以用歌唱對與對方相識,可以用歌唱向對方試探,也可以用歌唱詢問對方個人和家庭的情況,然後再用歌聲充分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這樣一來一往、一問一答的男女對歌,有時可達數小時乃至十多個小時,甚至幾天幾夜。通過對歌、姑娘和小夥子相識了,相戀了,甚至當場互贈了定情物,盟定了終身。
劍川石寶山歌會
劍川石寶山位於劍川縣城西南約25公里的老君山系。這里峰巒疊嶂,林木蔥籠,既是被稱為「南天瑰寶」的南詔大理石窟所在地,又是一年一度的白族萬人歌會的活動場所。
石寶山歌會是白族地區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會期於農歷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一日舉行,以川流不息的數萬人上山,隨心所欲地唱曲對歌而著稱於世,代代相襲,被譽為「白族歌城」。歌會流行的劍川白族調被收入國際著名民歌歌目。
歌會期間,來自劍川、洱源、大理、麗江、蘭坪等縣市的白族群眾從四面八方匯集到此,一邊游覽山林古剎,一邊亮開嗓子,無拘無束地唱曲對歌。方園十多里的山間小道上,遊人如織,如怨如訴的三弦聲,悠揚婉轉的調子聲此起彼伏,此呼彼應,夜以繼日地飄盪在山間林莽。
彈弦唱曲本來就是白族青年以歌為媒,尋求知心伴侶的巧妙方式,歌會自然便成了他們最為公開的社交場合。通過對歌互相了解,比試才能,傾訴心曲,因而每段歌詞都是那麼質朴純真,耐人尋味。每當出現一對精彩的對唱,圍觀者立刻雲集四周,人們都從中獲得至善至美的藝術享受,也有不少青年男女正是通過唱曲對歌結成百年之好。
自然,上山對歌的也不止青年人,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得山來便要盡情舒展歌喉。老年人認為在歌會上唱白族調可以得到幸福吉祥,亦或平日在家已向神靈許下願心,為保清吉平安,一定要上石寶山唱上百十個調子,於是唱調子成了他們還願之舉。中年人則多數借歌會抒發情懷,表現自己的心智和才能。歌會流行的曲調以大理州中部方言區流行的劍川調為主,以龍頭三弦或吹樹葉伴奏,唱詞均為白族詩歌「三七一五」的傳統格式,格律嚴謹,不能跑韻跑調。
優秀的歌手在熟悉掌握傳統民歌的的基礎上,面對當時情景加上即興創作,往往妙語連珠,動人心扉。一旦棋逢對手便對答如流,連日連夜唱下去而不分勝負。因此,石寶山歌會既是白族人民抒發情懷,贊美生活的盛大聚會,也是進行民歌藝術交流,傳承民間藝術的橋梁。
石寶山歌會以被稱為「雲南懸空寺」的寶相寺區為主會場,這里怪石嶙峋,山泉錚琮,迂迴曲折的石階路通向一座座構建於危崖絕壁的寶剎。山腳則有對歌台、小廣場。歌會期間便成為專為歌會服務的集市,攤販雲集,各色小商品琳琅滿目,尤以各種風味小吃和地方特產最盛,為人們的休閑娛樂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也烘托著濃濃的節日氣氛。
入夜,街場變成了篝火晚會的會場,青年男女耍起石寶山特有的「香龍」,跳起霸王鞭舞,來自各地區的遊客也紛紛爭相獻藝,歡歌笑語,匯成一片歡樂的海洋。
關於歌會的由來,流傳著不少神奇美麗的傳說,相傳石寶山形如石鍾的巨石原先是一口金鍾。每當金鍾敲響,山下的沙溪壩子便風調雨順。後來,有一條九頭惡龍口噴烈焰,把金鍾化為石鍾,並隨時興妖作法,常給壩子帶來旱災蟲災。沙溪有一對名叫阿石波和阿桂妞的情侶得到本主神靈點化,得知用歌聲可以破除惡龍妖法,便邀約了十姊十妹天天上山對歌,終於擊敗了惡龍。阿石波和阿桂妞也在與惡龍搏鬥中喪生。為了紀念這對情侶,人們便年年上山對歌,成了代代相傳的歌會。
朝雞節,每年農歷一月初一至十五在賓川雞足山舉行;
耍海會,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舉行;
石寶山歌會,農歷七月末的在石寶山石鍾寺舉行三天;
火把節,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葛根會,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內舉行。

『捌』 九鯉湖的祈夢文化

相傳在漢代有何氏九兄弟一同在那裡煉丹成仙,乘上了湖中躍出的九條赤鯉升天而去的動人傳說,因而歷代登臨覽勝、尋幽祈夢者絡繹不絕。騷人墨客、詠詩作賦,多有記載。「江山借文字以傳」,九鯉湖遂成為閩中著名的風景區之一。但他們更重要的目的是來九鯉湖尋夢的,正如元代詩人盧琦在《游九鯉湖》一詩中所雲:「願借一枕通仙靈」,才是人們游九鯉湖的最終目的。從文獻志書的記載可知,往昔來這里的遊客,都要到九仙宮中睡上一夜,求個夢,祈請九仙卜個凶吉。如六朝太府鄭露,唐衡州剌史許稷,宋端明殿學士蔡襄,宋樞密院編修鄭樵,明禮部尚書陳經邦,大學士黃道周,狀元羅倫,江南才子唐伯虎,著名學者馮夢龍,清代名臣紀曉嵐、梁章鉅等等無不如此。
自唐宋至今,九鯉湖形成了一種祈夢習俗,古人雅稱為「臥遊」,成為旅遊文化中的一種奇特現象。由於受到極左思潮的影響,長時間有些人對這一祈夢習俗諱莫如深,視為迷信之類。究其實,這一習俗的形成和存在是人們對大自然美的崇拜以及對人生真諦的探求,合乎文化發展的規律。
九鯉湖如仙境般清幽,無論達官貴人凡夫俗子,到此一宿,萬慮皆消,雜念全無,大都能尋找一個美妙的夢境。「芸芸眾生誰無夢,獨在此間夢更幽」,道盡了九鯉湖與祈夢習俗的必然關系。
由於歷代名人慕名而至九鯉湖祈夢,關於祈夢的詩文大量傳世,其影響大大推動了祈夢習俗的形成與發展。經千百年的傳承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習俗儀程,如戒齋、潔洗、品茗、焚香、賞景、求夢、解夢、圓夢、還願等等。特別是解夢儀程值得研究。從古到今都是由道行高深熟悉諳世故的道長或高僧解夢,借九仙的名義解釋夢的內容,為人們指點迷津,解疑答難,慰籍勸勉,實際上是一種心理暗示或心理療法。
夢因境生,境因夢奇。九鯉湖祈夢習俗與九鯉湖旅遊業互為促進,共生共榮。如今的九鯉湖成為福建著名的風景區,遊人一般依照習俗留宿祈夢,增加了旅遊消費,成為推動旅遊業發展的定律。
九鯉湖祈夢習俗涉及歷史學、文化學、旅遊學、民俗學、心理學等諸多領域,具有傳承性、民俗性、學術性等重要價值,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徵。長期以來,因認識誤區,未敢倡導以致此俗日趨式微,應該科學認識,正本清源,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九鯉湖祈夢習俗千百年來在九鯉湖風景區內流傳,成為九鯉湖旅遊文化的一種奇特現象。這一習俗隨著從九鯉湖分靈出多處的九仙祠,而涵蓋整個莆仙境內,並影響國內外。
九鯉湖祈夢習俗發端於唐,勃興於宋,鼎盛於明清。披閱有關史料,有史可考證的已有1300多年,可以見到宋代的鄭樵、黃岩孫,明代的黃仲昭、周瑛、方應侁、柯憲世,清代的郭彥俊,民國的徐鯉九等所著的《通志》、《八閩通志》、《仙溪志》、《興化府志》、《仙游縣志》以及《九鯉湖志》等地方誌乘,不僅描繪了九鯉湖的山光水色,還記載了與祈夢習俗相關的奇聞逸事。吟誦歷代詩文,可以看到唐人鄭良士、許稷,宋人蔡襄、陳讜、徐鐸、鄭僑,元人盧琦、張禮,明人鄭紀、葉向高、陳經邦、黃仲昭、陳遷、羅倫,清人吳烔、石彥恬、陳龍光、陳居祿,現代人郭風、王仲辛、邊震遐、蔡其矯等對九鯉風光的不盡贊嘆和祈夢習俗的奇思遐想。
唐貞元進士許稷在《游九鯉湖》一詩中雲:「山空人去後,夢醒客來初」。晚唐詩人御史大夫鄭良士亦在同題詩中寫道:「我來不求邯鄲夢,取醉聊乘鄭圃風。」這里可以見到九鯉湖在唐代就出現了祈夢的習俗。
宋代是九鯉湖祈夢習俗勃興時期,仙游籍殿中御史陳讜著有《夢論》一書,論述了九鯉湖祈夢的奇特。宋代《仙溪志》載稱:「神(九仙)主科名尤靈,詔歲,興福、漳、泉士大夫齋戒詣祠,祈夢不絕。」這說明了當時九鯉湖祈夢習俗在福建士大夫中有很大的吸引力。宋代興化知縣梁祿在《九鯉湖記》雲:「今之游(九鯉湖)者,皆以寺(龍峙寺)為宴息之地,寺僧不勝其擾矣」。龍屺寺,位於九鯉湖1公里許的院前村西北隅,建於唐代,唐詔宗賜額曰「龍屺院」,寺院原有九座,規模宏大,宋端明殿大學士蔡襄當年游九鯉湖後,在該寺駐留,題詩雲:「山僧九十五,行是百年人」。可見宋代到九鯉湖祈夢遊客之眾多。
元代知州盧琦在《游九鯉湖》詩中說:「十年鉛槧役此生,願借一枕通仙靈」。一語道盡了九鯉湖祈夢習俗形成之緣由。
明代,九鯉湖祈夢的風氣更甚。明代戶部尚書鄭記在其《仙夢辯》中描述:「由莆而閩,而天下,靡不聞風而翹想之;士大夫宦遊茲土,莫不函疏叩關而至」。這表明了當時此俗已越出福建,影響天下。因此,有江蘇籍進士周世臣、顧大典,浙江籍進士王弼,江西籍狀元羅倫,江南才子唐伯虎,江蘇學者徐霞客等紛紛慕名而來,探幽尋夢,並留下許多動人佳話。鄭紀還在九鯉湖蓬萊石南向留下「野趣謝千鍾老景尋神仙作會;湖光涵萬象夢魂與天地同流」的石刻題詠,高度概括了九鯉湖景與夢的無窮魅力。在歷代詩文中,可見到諸如「九鯉有人爭祈夢」、「夜夜遊人祈夢頻」、「人間車馬皆因夢」、「一塵不動夢魂清」之類的大量關於九鯉湖祈夢習俗的吟唱。明嘉清年間,為了緩解來九鯉湖祈夢遊客太多的壓力,直指揮使李元陽特地在九鯉湖九仙祠東北倡建了迎仙公館,興化知府蔡善繼又在附近倡建了莒溪公館。
清代,九鯉湖祈夢習俗更吸引了無數遊客。從乾隆年間陳居祿所作的《九鯉湖賦》中可窺一斑:「扃桃花於閬苑,關春色於北國,隨煙霞為啟閉,以古今為旦昏。惟風光而識路,信俗塵之莫奔……至於黃梁枕上,提醒凡流,胡世人之多夢,爭似按圖而臥遊」。這里的「爭似按圖而臥遊」形象地描述了當時人們爭先恐後地按即定的習俗儀程為祈夢而到九鯉湖旅遊。「臥遊」成為九鯉湖之旅的特色,祈夢已成為九鯉湖之旅的終極目標。
民國時期,連國民政府要員嚴家淦、李宗仁等亦到九鯉湖祈夢。張大千、徐悲鴻等知名藝術大師也先後到九鯉湖臥遊,可見影響之深。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認識的原因,九鯉湖祈夢習俗漸趨式微,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幾乎被封殺。但當地莆仙百姓仍然堅持到九鯉湖探幽尋夢,遊客從未間斷,維持著這一習俗。改革開放以來,許多思想禁錮為之打開,九鯉湖祈夢習俗的重興推動了九鯉湖風景區建設的進程。這一現象可以在著名現代詩人蔡其矯的詩作中得到印證:「啊,九鯉湖,你的景色多麼奇異。舊時代看你是一團神秘,說誰在這里升天,說仙人曾留下腳跡,說這里的小廟,能把人們的命運在夢中顯示。一千年來,萬人的鞋底,把你山道磨得閃閃生輝,只為的求你給予一宿的夢,在那神像前昏暗的燈影里……」
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九鯉湖祈夢習俗,使之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疇,近年來,九鯉湖風景區建設管理委員會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修建祈夢樓、編纂出版《九鯉湖》、《九鯉湖的傳說》、《九鯉湖百夢》、《仙游與九仙漫話》等書籍,搜集整理祈夢習俗的相關資料,成立「九鯉湖祈夢習俗研究會」等,力求這一習俗在揚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前提下,科學地健康地不斷傳承發展。 九鯉湖祈夢習俗已有千年以上的傳承歷史,可見其生命力之強大。這一習俗的基本內容包括戒齋、品茗、焚香、賞景、求夢、解夢、圓夢、還願等一整套程式,具有約定俗成的定規。而全部程式包含九種內容,寓意九為最高之數。
一、戒齋。古時,凡要到九鯉湖祈夢者,一般先要戒齋三日,以表誠心虔意,大概是「心誠則靈」的意思。如明代檢討學士黃約仲所述:「余心款款抱素誠,願借一枕通仙靈」,因為人們要尋求夢境,取決於心神意氣,從人類精神學角度分析,應有一定的依據。
二、潔洗。遊客到九鯉湖後,用九鯉湖中的清水凈手洗臉潔身,除滌污垢,頓覺心神清爽,通體舒暢。這與九鯉湖水含有大量礦物質有關。明進士陳遷因記之:「青山霏霏水冷冷,一塵不動夢魂清。」九鯉湖古建築「更衣亭」就是為人們潔洗而建的。
三、品茗。九鯉湖海拔600多米,周邊盛產雲霧茶。遊客在九仙祠茶室受到「上,上茶,上好茶」的禮遇,除渴消乏,精神信增。
四、焚香。遊客先點燃三柱清香,在九仙祠前膜拜九仙。並向范姓通仙侯行禮,祀以白雞,禱告所祈事項。據傳,范侯年老聽力失聰,古時遊人為了使他聽清禱告內容,須用珓杯摳其耳朵。留宿祈夢祠後,又焚香三柱,祈求九仙賜示夢境。
五、賞景。入睡之前,遊人依例在九仙祠前排椅上悠然入座,觀賞九鯉湖美麗的夜景。月映清湖,風傳瀑音,香氣襲人,仙境般的美妙境地令人感受大自然的造化與恩賜,人性返樸歸真,寵辱皆忘。明代學者徐霞客在《游九鯉湖日記》中詳細記述:「晚坐祠前,新月正懸峰頂。俯挹平湖,神情俱朗,靜中沨沨,時觸雷沶聲。是夜祈夢祠中。」
六、求夢。入睡之前,雙手合十,氣沉丹田。心氣清靜後,和衣而卧,漸然入寐,在酣聲中去尋求屬於你的夢境。
七、解夢。古曰: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每個遊客懷著一片虔誠之心,一路風塵為夢來,一夜之中,必有夢幻,這是自然的事。夢中情節,無論繁簡,不分凶吉,當須謹記,一早醒來,便向祠中解夢之人征詢。
根據史料記載,九鯉湖司解夢之職的角色歷代均有變化,唐代為僧釋,宋元明清為道士,現在為道士。據記載,九鯉湖歷代較為著名的解夢大師有明萬曆年間的道士蘇清華,明嘉清年間的蘭穀道長,清乾隆年間的山開道長,清光緒年間的敬訓道長和現在的釋慧星住持。無論道釋,解夢人都是博學之士,對人間百事洞察明了,對前來要求解夢的人進行詢問摸底,結合夢境所示,進行精妙的解疑答難,為人們指點迷津,慰籍勸勉,並以心理暗示、心理醫療、葯物治療等手段,給人以圓滿的合乎道理的答案。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傳為美談。這里舉偶一二,以作例證:
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滿腹經綸,屢試不中,萬念俱灰。後聽人說九鯉湖祈夢之靈驗,便千里迢迢求夢而來。結果僅夢見自己挑著一擔墨,四處游盪。醒後尋思此生無望,恐怕念再多的書也無用了。解夢時,道長先試其書法,然後安慰他說:「汝必以筆墨名揚天下,垂古千秋。」後來伯虎果然成為書畫大師,名揚後世。明正德二年他特意在蘇州桃花庵旁構築夢墨亭,以紀念其事,祝枝山為之撰寫《夢墨亭記》。
明代莆田學子陳經邦在年輕時,常恐自己學力不逮,無法出人頭地,便去九鯉湖祈夢。夢示牆壁上寫一行字「功名無心想」。陳經邦十分失望。解夢時,道長見他是個聰敏後生,便鼓勵他說:「好夢好夢!汝當用心攻讀,就會達到夢中理想。」陳經邦大惑不解,夢中明示「功名無心想」了,還念書干嗎?道長請他寫個「想」字,又叫他用手遮住下面的「心」,神秘地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兩人相視而笑。意思是指他的功名可登相位,非同小可。陳經邦謹記道長教誨,發憤苦讀,一年不下餐桌,僅用春卷、麥煎等便食邊讀書邊吃。果然於嘉清年間中進士,後為禮部尚書、神宗國師。
前此年,有個吳君患疾,經醫院檢查為不治之症。絕望之中去九鯉湖祈夢。夢見一個老翁指著桌上的碗對他說:「你只能吃一個月」。他醒來了,本想跳入湖中了卻殘生,但又想到解夢之後再定生死未遲。慧星大師先查問他的病情,然後開了一帖秘方,交待他說:「此葯你只能吃一個月,身體必能好轉,正如夢中所示。」果然吳君在服葯一個月後,疾病痊癒,興沖沖地到九鯉湖還願去了。
以上實例說明了九鯉湖解夢人以智慧和醫術,鼓勵人們積極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醫人濟世的高明之處,這正是九鯉湖祈夢習俗中具有進步因素和盛傳不衰的奧妙所在。
八、圓夢。圓夢所指祈夢人按解夢人的指點,經過自己的努力,實現某種願望的過程。如升學、升遷、姻緣、健康、發財等等。在願望實現之後,要備禮物香燭到九鯉湖還願。
九、還願。還願是祈夢人在實現某種願望或祈求的一種答謝儀式,一般要備好三牲五果、香燭鞭炮,到九鯉湖答謝九仙和解夢人。經濟許可的還捐贈金銀錢帛。據記載,九鯉湖的許多古建築物都是還願者捐建的,如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朱端學還願捐金重修九仙祠;宋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邑人謝懿德還願捐建何仙宮;明正德丙子年(公元1516年)宋善長還願捐建玉帝樓;清康熙年間廈門人林瑞壁還願捐金重修九仙祠;1986年仙游華僑還願捐資重建迎仙公館等等。九鯉湖名勝的建設資金,大都來源於還願者的捐贈。 經過一千多年的流傳演變,九鯉湖祈夢習俗的儀式沿襲古制,保留基本完整。具有以下四個特徵:
一、有深遠的歷史淵源。九鯉湖夢習俗是中國夢文化長河中一支獨特的支流,它是在繼承漢族原始的占夢和祈禳活動的基礎上,發展為獨特的祈夢民俗文化活動,就現有的資料來看,九鯉湖有可能是我國漢族居住區祈夢習俗的發源地。
二、有專職的司夢神氏。為祈夢者所崇拜的何氏九仙是我國民間流傳歷史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司夢神靈,也是歷史上唯一曾被公認為全國性崇拜的夢神。特別是歷代由高僧老道為解夢人,以其高深的修養和醫術為人們解疑排難,慰藉勸勉,鼓勵人們積極向上,追求生活,追求理想,具有一定積極因素。
三、有完整的祈夢程式。九鯉湖流傳的一整套祈夢民俗活動的程式是借九仙之名,行濟世之實,具有一定的進步因素,是其他地方所未見的,這套習俗一直沿用至今,堪稱研究我國祈夢民俗的「活化石」。
四、有深遠的文化影響。九鯉湖祈夢習俗經千年傳承,歷代名人留下了大量以夢文化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諸如詩歌、散文、傳說故事等,作品之多,影響之廣,這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九鯉湖祈夢習俗在莆仙地區,閩南地區乃至東南亞的民俗文化中佔有獨特的重要地位,也是全國稀有的民間民俗文化,是一種歷史的文化形態,發掘保護研究九鯉湖祈夢習俗,具有以下價值:
1、歷史價值。九鯉湖祈夢習俗,俗稱「乞夢」,雅名「臥遊」,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繼承漢族原始的占夢和祈禳活動的基礎上發展為祈夢習俗,使之得到較為完整的保存和延續。
2、學術價值。九鯉湖祈夢習俗經過千年的傳承,形成了一整套相對穩定的祈夢程式,成為傳統的一種民俗文化,對於發掘和研究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3、實用價值。
發掘、保護九鯉湖祈夢習俗,對於增進人們的心理健康,提高人們的心理素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九鯉湖祈夢習俗文化資源的研究與探索,將極大地擴大旅遊文化的內涵,並突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對促進九鯉湖風景區的開發與建設,發展當地經濟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九鯉湖祈夢夢習俗歷史悠久,影響國內外,特別是旅居異國的華人華僑和港、澳、台同胞對其情有獨鍾,成為國內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多年來,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來九鯉湖考證研究祈夢習俗,對民族民間文化和旅遊事業的發展產生極大的推動力。
建國以來,尤其「文革」期間封殺,「九鯉湖祈夢」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面臨巨大的沖擊和危機。新時期以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甦和保護意識的增強,「九鯉湖祈夢習俗」再度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並被遊客們作為九鯉湖旅遊的一種特殊體驗。由於從事解夢、解簽職業的人員逐漸減少,後繼乏人,「九鯉湖祈夢習俗」的發展和傳承仍然面臨瀕危狀態,制約著九鯉湖風景區旅遊的開發和發展。應以科學發展的觀念,進行保護性的搶救工作,列為國家級非物質保護名錄。

『玖』 為什麼昆明被人們稱作春城

因為昆明氣候四季如春,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拾』 詩經的主要注本

單疏本文字最佳,綜合敦煌寫卷及日藏宋本,保存孔穎達原貌的單疏本達全書87.5%。
元代以後各版本均出自元刻十行本,就「附釋文註疏本」而言,北監本、汲古閣本、武英殿本最差,元刻本、李元陽本稍好,宋刻十行本和阮刻本略佳,但均不如單疏本。 《詩集傳》現存兩部宋刻本,均不全。其一藏北京圖書館,另一部原系杭州丁氏八千卷樓藏書,殘存8卷。
元刻本亦存兩部,其一藏北京圖書館,另一部存台灣。明清刻本較多。《四部叢刊三編》有影印宋刊本《詩集傳》20卷,尚可見原書面貌。
通行的有1958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排印本。 《毛詩傳箋通釋》有道光十五年乙未學古堂初刻本,流傳的已極少。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由廣雅書局翻刻了一次(後編入廣雅書局叢書),對初刻版的錯誤(包擴引書的錯誤)有所訂正,大致情形見於廖廷相的跋語。同年王先謙編印皇清經解讀編收入此書,翻刻時也有所校正。
《毛詩傳箋通釋》同有1929年中華書局鉛印本。 《詩毛氏傳疏》貶抑朱熹《詩集傳》,篤信詩序。尊崇《毛傳》,不滿鄭玄兼采「三家」詩說,專從文字、聲韻、訓詁、名物等方面闡發《毛詩》本義,頗多精當的見解,是清代研究毛詩的集大成著作。但書中對詩的文學意義則涉及不多。對於《毛傳》錯誤,也曲為護,頗有因循墨守的缺陷。
本書有道光二十七年陳氏原刊本,曾收入《皇清經解續編》,今通行有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 《詩經選譯》(增補本)是著名學者余冠英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56年北京第1版,1960年2月北京第2版,1962年3月北京第7次印刷。
本書共選收余冠英譯注的《詩經》作品64篇(「風」50篇,「雅」13篇,「頌」1篇),其中《株林》是新增加的,《防有雀巢》和《白華》出自人民文學出版社《詩經選譯》(1960年版),其餘都是從《詩經選》(1979年版)再選出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