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古詩牧童

古詩牧童

發布時間: 2020-12-20 02:52:01

古詩《牧童》原文是什麼

【出處】:《牧童》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Ⅱ 牧童 古詩的意思

意思是: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內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牧童容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全文: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出自:唐代·呂岩《牧童》

(2)古詩牧童擴展閱讀

背景:傅在鎮守平涼(今甘肅省平涼縣)的時候,曾經與一位道士閑游,看見一個牧童牽著一頭大黃牛來到院子里。道人說此牧童會作詩,鍾傅不信。牧童應道人之請,即興作下此詩。

賞析:「草鋪橫野六七里「描述了視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一個「鋪」字,表現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

笛弄晚風三四聲。」描述了聽覺上的感受,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笛聲的悠揚悅耳,反映出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松閑適的心境。

未見牧童,先聞其聲,具有無限美好的想像空間。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Ⅲ 牧童的古詩句

1.《牧童》——唐·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譯:遼闊的草原像被鋪在地上一樣,四處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譯: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晚霞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2.《牧童詩》——宋代·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譯:遠遠地看見牧童騎著牛緩緩地在前村走過,輕風隔著田壟送來陣陣牧笛聲)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譯:長安城內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盡心機也不如你這樣清閑自在)

3.《所見》——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譯: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盪)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4.《村晚》——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譯: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幾乎溢出了塘岸。遠遠的青山,銜著彤紅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閃動著粼粼波光)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譯: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緩緩地把家還;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聲腔)

5.《牧童詞》——唐·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譯:早晨去放牛,趕牛去江灣)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譯:傍晚去放牛,趕牛過村落)

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卧吹莎草綠。
(譯:披著蓑衣走在細雨綿綿的樹林里,折支蘆管躺在綠草地上吹著小曲)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
(譯:腰間插滿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來咬牛犢)

Ⅳ 關於牧童的古詩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所見
清代: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知忽然閉口立。
田家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道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內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牧童
唐代:劉駕
牧童見客拜,山果懷中落。
晝日驅牛歸,前溪風雨惡。
牧童
唐代:盧肇
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橫眠容秋聽深。
時復往來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山中
唐代:李涉
無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隔林呼不應,叫笑如生鹿。
欲報田舍翁,更深不歸屋。
202
評論
分享
舉報收起

2018-11-18
清代詩人袁枚《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百閉口立.」
宋代詩人雷度震《村晚》:「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唐代詩人呂岩《牧童》:知「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唐代詩人棲蟾《牧童》:「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青山青道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回撫掌歸.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
宋代詩人黃庭堅《牧童答》:「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Ⅳ 《牧童》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牧童》古詩的意思是寫出了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版勞,是一首贊權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Ⅵ 古詩《牧童》的朗讀節奏

古詩《牧童》的朗讀節奏:

《牧童》

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版/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權/蓑衣/卧月明。

注釋

(1)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⑵鋪:鋪開。

⑶橫野:遼闊的原野。

⑷弄:逗弄,玩弄。

⑸飽飯:吃飽了飯。

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編織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來遮風擋雨。

⑺卧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譯文

遼闊的草原像被鋪在地上一樣,四處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晚霞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賞析

全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詩人的視野里的;寫出了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是一首贊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Ⅶ 牧童古詩詩意

《牧童》一詩,不僅讓讀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該詩反映了詩人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詩中盡道牧童生活的閑逸與舒適。此詩委婉勸說鍾傅趁早離開那爾虞我詐、角名競利的官場,回歸田園,過牧童那樣無欲無求的生活。在此詩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現為迷失在宦途中的鍾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詩語言樸直清新,明白如話,表現出一種「由工入微,不犯痕跡」的精湛功夫。
《牧童》唐代: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譯文:
遼闊的草原像被鋪在地上一樣,四處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晚霞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全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詩人的視野里的;寫出了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是一首贊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Ⅷ 古詩牧童的意思

一、《牧童》的譯文

綠草如茵廣闊的原野,一望無垠。牧笛逗弄晚風,悠揚悅耳,時斷時續地從遠處傳來。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二、《牧童》的原文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三、《牧童》的作者朝代

唐 呂岩

(8)古詩牧童擴展閱讀

作品鑒賞

全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詩人的視野里的;

寫出了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是一首贊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首句「草鋪橫野六七里「描述了視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第二句「笛弄晚風三四聲。」描述了聽覺上的感受,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

一「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笛聲的悠揚悅耳,反映出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松閑適的心境。

第三句「歸來飽飯黃昏後」,詩人筆鋒一轉,開始直接描寫牧童,牧童吃飽了飯,已經是黃昏之後了。末句「不脫蓑衣卧月明」描寫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Ⅸ 古詩牧童的意思

全文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

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牧童》是唐朝詩人呂岩所作。《牧童》一詩,不僅讓讀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該詩反映了詩人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

原文: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9)古詩牧童擴展閱讀

首句「草鋪橫野六七里「描述了視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一個「鋪」字,表現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

第二句「笛弄晚風三四聲。」描述了聽覺上的感受,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

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笛聲的悠揚悅耳,反映出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松閑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具有無限美好的想像空間。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第三句「歸來飽飯黃昏後」,詩人筆鋒一轉,開始直接描寫牧童,牧童吃飽了飯,已經是黃昏之後了。

末句「不脫蓑衣卧月明」描寫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詩人沒有描寫牧童躺下做什麼,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賞月色。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全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詩人的視野里的。

寫出了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是一首贊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詩中盡道牧童生活的閑逸與舒適。此詩委婉勸說鍾傅趁早離開那爾虞我詐、角名競利的官場,回歸田園,過牧童那樣無欲無求的生活。

在此詩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現為迷失在宦途中的鍾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詩語言樸直清新,明白如話,表現出一種「由工入微,不犯痕跡」的精湛功夫。

作者簡介:呂岩,一名岩客,字洞賓,唐末、五代著名道士,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世稱呂祖或純陽祖師,為民間神話故事八仙之一。

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詳。呂洞賓本儒生,因科場不利,而轉學道,隱居終南山,活動於關中等地。好以詩言內丹旨要,對鍾呂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貢獻。《全唐詩》錄存其詩四卷。

Ⅹ 古詩《牧童》(呂岩)譯文

綠草如茵,廣闊的原野,一望無垠。笛聲在晚風中斷斷續續地傳來,悠揚悅耳。牧童放牧歸來,在黃昏飽飯後。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