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古詩句
A. 感性詩句,或語句
生活就像飛奔的馬,一刻都不會停;生活又如寧靜的胡,無波無瀾;
B. 哪裡有比較感性的關於愛情的詩詞!
上邪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離思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三五七言 李白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鷓鴣天 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欄干不自由。
白頭吟 卓文君
皚如山上雪,蛟若雲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
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
男兒重義氣,何用錢刀為!
數字詩 卓文君
一別之後,二地想思,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相思,千繫念,萬般無奈把君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倚欄,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紅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唉!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歐陽修
江南柳,葉小未成陰。十四五,閑抱琵琶尋。任時相見早留心,何況到如今。
C. 形容感性的詩句
中國詩詞處處感性,博大精深,不勝枚舉。用一句詩形容: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D. 七夕情人節感性詩句
秋近雁行稀,天高鵲夜飛。妝成應懶織,今夕渡河歸。
月皎宜穿線,風輕得曝衣。來時不可覺,神驗有光輝
E. 求安如意的感性詩句
1,悲劇是上天給了你抱負,給了你理想,給了你實現理想的才華,卻一生不給你施展完成的機會,生生折斷你的理想。即使是悲劇又豈能盡歸罪於「天意」?人難道就可以兩手一拍,聲稱自己全無責任?
2,當時只道是尋常」一句清空如話,知己兩兩對坐閑聊,淡而深長。人會老,心會荒,這已不是最初天真到可恥的誓約,而是愛情在情愛中翻轉輪回多次後,結就的紫色精魂,看到,會讓人沉著寂靜。
3,一切這樣清楚,但是業已分開太久。時間如水,中間彷彿有河。你過不去。車流穿梭,她,轉瞬湮滅在人潮中。你回首,看見夢里花落知多少?思量,思量,焉得不思量?
4,往事如風,將生平飛落如雪的悲苦,盡數吹散開來,如同蝴蝶的翅膀掠過乾涸心海。生是過客,跋涉虛無之境。在塵世里翻滾的人們,誰不是心帶惆悵的紅塵過客?
5,時間蹂躪記憶,人往往身不由己地凜冽忘卻。記憶消退如潮,難以控制。最終亦只可記得一些細微深入的細節,它們如白堊紀時流落在地球上的植物,亦是一種遺落。卻是自有定義和存在價值。
6,你是否會有些遺憾,像飛雪一樣在身體里猝然涌現,倏然消失。偶爾從夢里醒來,還會因此落淚失神。真真的決絕是對的,她是女仙,為一個男人謫落人間已經難得,她愛著他,因此斷然不肯原諒遷就他。愛如果有那麼多回頭路好走,人這種賤骨頭怎麼會曉得珍惜兩個字怎麼寫?
7,人生長路,目的地雖然由不得我們選擇,至少在每個路口,該往哪走,我們還是可以作出自己的判斷。執迷,還是看淡——人各有志吧。
8,明月路照惜花人。記憶中的風景如畫。如今只有愛如花香殘留指間,為我證明。我曾擁有過你。我將懷抱著卻你的記憶死去,可是老去,老去是如斯緩慢,我們要到哪一天才可以兩兩相忘?是否惟有死亡的黑暗降臨覆滅時,我才會不再為你感到寂寞。
9,門前若無南北路,此生可免別離情。天色將暮,宴席已闌。當真,留不住你了。然而也毋須強留。人生聚散各有因。人,若有必須要行的事,不如灑然上路。你知,明日天涯,也必有我思憶追隨。
10,驀然就想起了「時間太瘦,指縫太寬」這句話。滔滔逝水,急急流年,幾十年彈指飛過,回首前塵,恍如一夢。凄涼又如何!
11,不是,每個人,在驀然回首時,都有機會看見燈火闌珊處等候的那個人。於是,只能在回憶里眾里尋她千網路。
12,相愛亦如造夢。死去或者離開的,夢醒不醒都萬事皆休。活著的,留在夢境走不出來里的那個人,才是最哀苦的。被回憶留下來回憶兩個人的一切。
13,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不是不知何事縈懷抱,而是知道也無能為力。解得開的就不叫心結,放得下的又怎會今生今世意難平?
14,風動梨花,淡煙軟月中,翩翩歸來的,是佳人的一點幽心,化作梨花落入你手心。一別如斯呵,常常別一次,就錯了今生。
15,有時候,你我之間只是隔了一道牆;有時候,只是隔了一個門;有時候,只是隔了一叢花,一株柳的隱約相望,可是,偏偏不能再有一絲接近。愛你,好象天上人間對影自憐的落寞舞蹈。你是,我的水月鏡花。
16,人生,有多少事多少情緒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呢?而等你想去說明的時候,已經沒有機會了?在珍惜和忽略得到與失去之間,人不斷地輾轉。
17,你如黛的雙眉,似顰非顰地籠住了我的心意。到底要你愛多久,才會不再愛你。忘記關於你的一切,逃開你眼耳鼻舌身意的反復糾纏。
18,如果時間能把我對你的思念稀釋了,就不會在醒來的時候莫名地失神。你是,我逃不脫一場煙羅。
19,在前生之前,花月靜好。我們可以安然的待在一起,不受任何外物的支配和干擾。可是命運突然掉頭而行,路上出現巨大罅隙。人的一生被折斷,靈魂落在前生,身體跌進後世。相愛太艱難,兩處長相憶,惟有心香一瓣,記取前生。
20,直到某天,我竟然拿不出什麼東西去證明我愛你了,可我還是一絲未減地愛你。多情,終於輪回成無情。
21,而今真個悔多情,說悔不曾悔,只是付諸在你身上的感情太重,回憶太深。我幾乎滅頂沉淪。始終,不是一個擅於遺忘的人。我們這些人都不是!這一切,都是由於決定的錯誤。一個錯誤的決定會導致人生的錯亂,崩盤。
22,我們輸給的,本就不是同類,不是迂腐嚴謹的規范,而是人生的不可預知。
23,藏民匍匐在佛前,親吻腳下大地,不會覺得他們卑微,反而會肅然。天地之間,留給人所行的小道,才是人生。我們所執的態度,本就該是匍匐而謙恭的。
24在事業和廝守之間,你的牽掛是唯一的橋。
25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償還。欠了別人的一定要還,因果循環。有時候是以你清楚的方式,有時候是你不自知的方式。
26,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誰人說?你不在身邊,無論今宵,酒醒何處。也不過楊柳岸、晚風殘月。滿地月光惘然。
27,悼亡,是一種追念,這回憶越深情越刻骨,表示你虧欠別人的情感越多。愛一個人,無須太計較,覺得甘願就妥帖付出,真正的感情交付若存在問題,也只有先後的問題。有若花期錯落,你開在暮春,他盛於夏初。
28,感情有時會如小孩,淘氣迷路。然而它本性是純良。只要你能夠用等待一樹花開的平靜之心,靜候它的回歸。某天他欠你的,一定會以你不自知的方式靜靜償還。
29,情在不能醒,一句於執迷中道破天機。不是不想自拔,而是人在其中,心不由己。人是聰明減福壽,從來薄福送傾城。人若放得開?看起來會不會比較幸福?
30,相思對多情的眾生來說,是快樂與煩惱並存,痛苦卻又幸福的事。相思折損精神,使人憔悴。人人咒恨,又人人死心塌地投身進去,有干將莫邪投身劍爐的甘願。沒有得到的明明逃過一劫卻滿心失落。
31,夢魂如風箏,飛越了萬水千山,卻無法尋覓到一點關於你的音信。思念無憑據,愁情如春草。我是這樣地萎靡,我知道你也一定不快樂,我們之間風狂雨急,情如落花滿地。看起來相見再聚希望渺茫。可是我仍希望你可以快樂一點,勿以我為念。
32,塵世間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明明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
33,彈指為佛家語,指極短極快的時間。《僧祗》雲:「十二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只是有時候,時間快慢長斷對某些暗自堅持的事並不具意義。我了解春光易逝,年華瓣瓣指間飛落,那又怎樣呢,我依然看見你。與我在煙柳桃花深處的那場新別。春光滿地,無處告別。
34,擦身而過。生死如河,悍然相隔。渡河時辰未至,人,無力穿越,只能觀望。
35,相愛相處的最後,我們留在別人記憶里的,是否只是這些磷光?微弱的,浮游於指尖以下,回憶以上。磷光若有,尚能自我安慰。若無,不過一場海上煙花,情誼虛空。
36,我們如渡河人,要從自己的一岸到對方的岸,心似湖泊,自知是站在岸上觀水的人,一條小舟行過,即使縱身撲入也不過劃開一道波線,怎樣渡過都一樣,能掌握多少內質?更何從得知水的深淺。
37,朋友之間,解意不如遠不如會意。我眉一皺,頭一點,弦未響,你當解我曲意,這樣的絕色聰明才登對。只可惜高山流水是舉世無雙。
38,死亡,這人世最大的障礙和恐懼。它不僅沒有分開我們,反而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本來,我是居於我的軀殼之內,我再與你近,也是隔了我的身體同你說話。可是,死亡化去了我的形跡,我們之間的再沒有任何阻隔,我也再不用恐懼時間,我不會老去,不會病痛,已經消失就不會再消失。在你的記憶,你的身體內我如花飛旋,一年一年地輪回再生。他生他世里,我仍在初見的地方靜候你。
39,沒有得到的感情就像一座想攀卻沒有攀上的山,橫亘在心臟底部。然而有時候,攀過去了,又怎樣呢?我們已經不再迷信得到。
40,滴水穿石。而滔滔流年,卻洗不薄冥冥中對某個人的一點堅心。如果不是失望,如果不是害怕傷害,誰又是真的鐵血無情?
41,因為有了輪回,我們原先微薄短暫的生命有了希望,今生難了的夙願,可以寄望於下世,對你難解的糾纏,也可以自解為:是我上輩子欠了你的。
42,三生,與迷信無關,與信仰無關,我只是需要一個理由,許自己一個期限,可以在等待時更堅定。
43,盛衰開謝,悲歡離合是輪回之道。你共我,怎麼躲得過?
44,愛情用來遺忘,感情用來摧毀,忠誠用來背叛,在時之洪流中起落,人心常常經不住世事熬煮。一切都存在變數。猜得著故事開頭,卻往往料不到最後結局。我們躲不開。塵世後那隻翻雲覆雨手。
45,初見即是收梢,不用惋惜,不要落淚。留得住初見時心花無涯的驚艷,才耐得住寂寞終老。
46,我是桃源里酣睡的孩子,夢中繁花如錦。從你走後,我才知道,人間為什麼會有良辰美景的惆悵。你離去,我竟成了這樣一個百無聊賴的人。
47,我想著,盡力去獲得蒼天的憐憫。它將我貶謫在回憶里久久不放,這樣的煎熬我甘心承受,這樣的話或許待我一生行盡,在雲海水天相接處,會重見你的倩影。那麼,這一世的悲苦都可以付之一笑,揮手落入海天之間了。
48,可是請你告訴我,一種暫時忘記你的方法,即使是霎那的麻醉也好,這樣我就不會在有任何一點愁思的時候都立刻想到你。無條件地想到你。等待,與思念之間的角力,已是我餘生的宿命。
49,愛是一種牽系,約定。一生,我們能遇見多少人,又與其中的幾個有約,這約又是否飽滿嶄新如花苞,一定會安穩的呆在枝頭等到盛放的那天?
50,我知道能夠執手共看風景的人不會多。讓我義無返顧深愛的人也不多會。曾同你約定一起聽雨。而今你雖不在。我們,約定不改。
51,情愛的曼妙在於不受控制,不可預知。你永遠不會知道,你會在什麼時候愛上一個人,又在什麼時候,你發現即使眉目相映,也再不能夠千山萬水。
52,誓言是開在舌上的蓮花,它的存在是教人領悟,愛已入輪回,你們之間已過了那個不需要承諾就可以輕松相信的年代。而這大抵是徒勞的,人總以為得到誓言,才握住實質的結果,就像女人以為擁有了婚姻,就等於擁有了安全感。於是,給的給要的要,結果,在誓言不可以實現兌現的時候,花事了了。出塵的蓮花也轉成了愁恨。愁多成病,此愁還無處說。
53,若早知與你只是有緣無份的一場花事。在交會的最初,按捺住激動的靈魂,也許今夜我就不會思念里沉淪。可惜我們不是聖人,不能清心寡慾。拒絕一場花事,荼蘼心動,可以那麼簡單輕快么?
54,人生似一場聊齋艷遇,走進去的時候看見周遭花開成海,燈下美人如玉,一覺醒來,發現所處的地方不過是山野孤墳,周圍靈幡殘舊冥紙惶惶,內心驚迥。紅樓里那場愛這樣,世間的愛,收梢都是這樣。只是尋常人不被驚起,就習慣在墳墓里安然睡到命終。
F. 形容感性的詩詞
1.《古詩十九首》漢·漢無名氏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2.《二十四詩品》唐·司空圖
生者百歲,相去幾何,歡樂苦短,憂愁實多。
何如尊酒,日往煙蘿,花復茆檐,疏雨相過。
倒酒即盡,杖黎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3.《滿庭芳·蝸角虛名》宋·蘇軾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閑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4.《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宋·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
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
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
搵英雄淚!
5.《滿庭芳 贈三水縣三老先生》元·馬鈺
志當堅確。性常柔弱。心猿意馬牢縛。愛欲塵情俗念,一齊拂卻。過去未來事理,莫尋思、更休計度。居物外,守清貧瀟灑,莫嫌寂寞。慎勿憂愁衰老,如有病,心中轉生歡樂。若是臨行好弱,境界休著。常守真常無伴,得靈明、自然輝霍。神光燦,管惺惺灑灑,超升碧落。
6.《西江月·堪嘆光陰迅速》元·譚處端
堪嘆光陰迅速,日生思慮憂愁。憨憨甘作逝波流。迷戀氣財色酒。日月暗催人老,利名不使心休。爭如放下觀山頭。明月家家盡有。
7.《太常引·化工幻出是非囊》元·姬翼
化工幻出是非囊。般遞利名場。痴子競商量。便迷卻、家園故鄉。摧殘冰雪,憂愁風雨,幾度變炎涼。一念果難忘。受萬劫、輪回自當。
G. <理性與感性>里的一首詩~!
5月4日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心靈契合,突破阻礙。說變心就變心,哪能算是愛或者任憑抹滅。愛是永不褪色的印記,縱有狂風暴雨,也永不動搖。
外話:的確,不同的人看了這段詩的反映都不一樣,該如何評判自己決定吧
說變心就變心。。。。
呵呵~~~~個人觀點
H. 誰有感性詩句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I. 幫忙找些有關人生哲理的古詩句!
【題目】題西林壁(蘇軾)
【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題目】觀祈雨(唐 李約)
【詩詞原文】 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濰縣署中畫竹(清 鄭燮)
【詩詞原文】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哲理】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但是人們對同一客觀事物進行思考,卻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從人的主觀因素來說,主要是由於人們的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知識構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詩中描述的祈雨場面就非常鮮明的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中,由於人們分屬於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階級立場,因而,他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徑庭。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事物,首先必須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看問題。
二、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
【題目】琴詩(宋 蘇軾)
【詩詞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題目】戲為六絕句(之一) (唐 杜甫)
【詩詞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
【哲理】(1)從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任何事物都是一個前後相繼的發展過程,離開了對歷史聯系的分析,我們不僅無法正確認識昨天的歷史,也無法正確認識今天的是未。割斷歷史、否認聯系,盲目的嗤笑傳統、否定前人,必然導致民族虛無主義。
(2)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就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斷歷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對前人要採取歷史主義的態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標准去看待和衡量過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觀點看問題,一方面,要正確分析和區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與非、功與過、精華與糟粕等;另一方面,還要進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題目】八陣圖 (唐 杜甫)
【詩詞原文】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減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體和部分(全局和局部),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首先,整體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某種條件下,關鍵的部分甚至能夠對全局和整體起決定性作用。諸葛亮多年苦心經營,巧妙布置八陣圖,都是為了一個全局性的戰略目標——「吞吳」,而劉備的報仇之舉則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標。辦事情只有從整體著眼,統籌全局,才能選擇最佳方案,以求實現最有目標。劉備意氣用事,僅從局部著眼,貿然發動進攻,結果不僅局部遭到失敗,而且還從根本上破壞了諸葛亮苦心籌劃的戰略大局,使「吞吳」大計泡影。這首詩以生動鮮明的歷史事實昭示後人:樹立全局觀念,局部服從全局是多麼重要。
【題目】觀書有感 (宋 朱熹)
【詩詞原文】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題目】擬古 (明 錢宰)
【詩詞原文】長江東流去,來者方不息。白日沒西山,晨光還奕奕。春花瘁復榮。秋草黃已碧。造化無停機,循環豈終極?人生天壤間,少壯須努力!
【哲理】世界上萬事萬物在永不停息地運動、變化著。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因此,在少壯時,就必須努力拚搏,奮發進取。
【題目】論詩 (清 趙翼)
【詩詞原文】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哲理】說明事物是不斷發展的,每個時代都應創新、進步,不能因襲古人,不求進取。
【題目】草 (唐 白居易)
【詩詞原文】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哲理】說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而這種運動、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這首詩常被用來比喻新事物的強大啊生命力。盡管有嚴寒相逼,有野火摧殘,舊事物的威力可謂橫肆暴虐,卻無法改變客觀規律。新事物在春風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機。
三、堅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題目】寄興 (宋 戴復古)
【詩詞原文】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全面地看問題。我們對人、對事、對己,都要一分為二,如果責備求全,就是一點論,就會犯片面性、絕對化的錯誤。
【題目】雪梅 (宋 盧梅坡)
【詩詞原文】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許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就在於她們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實這種特殊的矛盾規定了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詩中深刻地說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如果離開了對於矛盾特殊性的具體分析,人們就無法區分是未,也就更談不上正確地認識事物。
【題目】惠崇春江曉景 (宋 蘇軾)
【詩詞原文】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篙滿地蘆芽短,正是河 欲上時。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總是存在於個別(個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並通過個別表現出來。春天的到來,正是通過這一件件特殊的、個別的事物而表現出來。離開了這一個個的美妙畫面,春光也就無從談起了。
四、正確認識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
【詩詞原文】冬青樹上掛凌宵,歲晏花凋樹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
【哲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
【題目】感懷 (明 楊基)
【詩詞原文】驊騮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無造父能,乃與凡馬同。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在事物發展中,內因與外因同時存在,缺一不可。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首詩雖然突出地強調了外因對於人才發展的重要作用,但沒有否定內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對於他人來說處於外因位置的人們,應當善於發現、培養和使用人才,積極為人才的成長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它還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經取得成就的人們,不可忘記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績歸於自己。
【題目】赤壁 (唐 杜牧)
【詩詞原文】折戟沉沙鐵圍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哲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在一定條件下,對事物的發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沒有一定的條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無法成功的。
【題目】蟻 (唐 元稹)
【詩詞原文】時術功雖細,年深禍亦成。功穿漏江海,蠶食困蛟鯨。敢憚榱梁蠹,深藏柱石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輕。
【哲理】這首詩通過小小螞蟻造成的巨大危害,說明了量的積累可以引起質的餓變化,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的道理,告誡人們切莫輕視小的變化,以至釀成大禍。
【題目】讀《陳蕃傳》 (宋 楊萬里)
【詩詞原文】仲舉高談亦壯哉,白頭狼狽只堪哀。枉教一室塵如積,天下何曾掃得來?
【哲理】從矛盾分析的方法來看,陳蕃不懂得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決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質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質的方法去解決,企圖用一個模式去解決不同的矛盾,硬拼蠻干是註定要失敗的,陳蕃方正有餘,而計謀不足,以至事敗垂成。
從量變與質變相互關系來看,陳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發展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的道理。遠大理想、崇高目標必須同腳踏實地、埋頭苦乾的精神結合起來,才可能實現。陳蕃一室不掃,哪能談得上「掃天下」的雄心壯志?
【題目】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毛澤東)
【詩詞原文】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哲理】詩中引用了楚霸王項羽當年本可憑借優勢兵力消滅劉邦,但他卻害怕背上「不義」之名而多次喪失時機,最後反被劉邦攻擊的歷史悲劇,告誡熱鬧們「宜將剩勇追窮寇」的道理。從哲學角度來說,就是當量的積累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應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和發展,促成質變。如果猶豫不決,就會痛失良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更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說明「世界總是這樣以新的代替舊的,綜合司這樣新陳代謝、除舊布新或推陳出新。」滄桑,指滄海變為桑田,這里比喻革命性的發展變化。「人間正道」是指社會發展規律。「老」是指因氣憤、痛苦而變得衰老。這兩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話,看到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黑暗殘酷,也會氣憤不已,變得衰老;人類社會的除舊布新,滄桑變化,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人間正道)。
【題目】小松 (唐 杜荀鶴)
【詩詞原文】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篙。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哲理】這首小詩借松寫人,寓意深長。小松剛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以至被埋沒在深草之中,但它並不示弱,逐漸成長,是那些小草所無法比擬的。人們往往忽視、不認識小松將長成凌雲大樹的遠大發展前途,等到松樹真的凌雲參天之時,才去稱贊它的高大。大松「凌雲」已成事實時,再來稱贊它們高大,並不說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時,如能識別,預見到它必將凌雲的發展前途和趨勢,而陪加培養和愛護,為它的成長創造條件,那才是有見識、有意義的。許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識」字。作者以松喻人,告誡人們要善於發現和識別人才,對有發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給以重視、關心和培養,使之早日成才。
從哲學角度來說,小松的成長也可比喻為新事物成長的過程。一切新事物的成長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它最初出現時總是比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備和充分顯示其優勢,甚至常常是貌不驚人,幼稚可笑。但由於它符合客觀規律,代替了事物的發展方向,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我們應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及時發現它,預見到它的遠大發展前途,積極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長和壯大。
【題目】游園不值 (宋 葉紹翁)
【詩詞原文】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哲理】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無論如何也禁閉不住的。
五、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題目】放言 (唐 白居易)
【詩詞原文】朝真暮偽何人辯,古往今來底事無。但愛臧生能詐聖,可知寧子解佯愚。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哲理】詩中提出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世事變化之快,真真假假,什麼人年能分辨得清楚,而古往今來哪件事又不是如此?人們對於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難辯的事物,必須透過現象,認識本質,辨別其真偽;並以種種貼切的比喻說明,人們通過分析比較,是可以辨別真偽,認識事物的本質的。
【題目】論詩絕句之二 (清 趙翼)
【詩詞原文】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哲理】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評論詩詞的好壞優劣,應當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哪個,而不能像文壇藝苑中的某些人一樣,心口雌黃。馬克思哲學認為,要做到獨具慧眼,深刻地認識、把握事物的本質,一是必須在實踐中佔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須善於對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和發展。
六、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
【題目】詠史 (唐 高適)
【詩詞原文】尚有綈袍贈,應憐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哲理】詩的前兩句,肯定了須賈的憐寒念舊之情,後兩句借題發揮,諷刺須賈僅有憐寒之意而無識才之眼。也是對僅以外表、衣帽取人的一種諷刺。
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徵,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事物的本質則是事物的內部聯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認識的根本任務在於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正因為須賈的認識沒有達到這樣的水平和餓程度,因而不可能給以重視和委以重任。對萬事萬物的認識都是這樣的。
【題目】詩一首(楊虎城)
【詩詞原文】西北山高水又水,男兒豈能老故鄉。黃河後浪推前浪,跳上浪頭干一場。
【哲理】詩前兩句表達了要干一番大事業的豪情壯志,後兩句富於哲理,發人深思,從「黃河後浪推前浪」的現象,上升為社會在發展、世事在變遷,事物在變化的哲理性認識,蘊涵著「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的理性思考,因而得出了抓住機遇、珍惜時光,建功立業的結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表現之一,是人們在看問題、辦事情時所具有的精神狀態。詩中所表達的立志、拼搏、進取精神和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就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表現。
【題目】古瓦硯 (宋 歐陽修)
【詩詞原文】金非不為寶,玉豈不為堅?用之以發墨,不如瓦礫頑。
【哲理】價值是指客觀事物對人們需要的滿足,即對人們的有用性。有用的程度越高,價值就越大;反之,價值就越小。而人的需要是具體而復雜的,不僅表現為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而且處於不斷變化發展之中。某種物品對於人的意義和價值的大小,又是有條件的、可變的。如詩中所說,如果用來「發墨」,瓦硯的價值是金玉之貴也無法取代的。一個人對社會有沒有價值,或價值的大小,也是多方面、多層次的,無論是做工、務農、從軍,還是某方面的專家、學者,都能夠從某一特定的方面為國家、為社會作出貢獻,滿足社會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題目】大江歌罷掉頭東 (周恩來)
【詩詞原文】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哲理】在詩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對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具有多麼重要的導向作用。正是這種為國為民奮斗不息的價值觀,決定了周恩來革命的人生道路。
八、實踐論
【題目】《西施》(羅隱)
【詩詞原文】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吳國人都認為吳國滅亡的原因是由於吳王好女色,根源在於西施,這是一種傳統觀念,是一種對事物表面現象的認識。
【哲理】認識論告訴我們,認識的根本任務在於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而不能停留在對事物的現象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一方面要佔有十分豐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要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詩人通過深入思考,分析吳國滅亡的本質,得出吳國的滅亡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於西施個人。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麼越王並不寵愛女色,越國的滅亡又該怪罪於誰呢?
【題目】《冬夜讀書示子聿》陸游
【詩詞原文】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這首詩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兩條途徑。
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學習前人的知識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人們掌握知識、積累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間接經驗。而直接經驗是獲取知識的另一個重要途徑,是直接從實踐中產生的認識,這好是非常必要的。並且,間接經驗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運用、檢驗和發展。如果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必只讀聖賢書」,不去參加社會實踐,不去接觸廣闊的社會生活,那麼他的認識始終「覺淺」;只有通過「躬行」實踐,把書本知識變成實際知識,才能發揮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實現認識的第二次飛躍。
J. 形容靈感的詩句有哪些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宋代:陸游
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元夕》宋代:辛棄疾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 ——《文章》陸游
偶爾心明,自然靈感。寶珠出入驪龍頷。真常常應顯昭彰,性通通達無昏暗。——《踏雲行·偶爾心明》馬鈺
崆峒訪道至湘湖,萬卷詩書看轉愚。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絕句》夏元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