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部詩歌部集是
A.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在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閃耀著永不泯滅的光輝。
《詩經》本來只叫《詩》,因為選定的詩歌有311篇(6篇有目無詩),所以也叫《詩三百》。孔子把《詩三百》作為道德教育的教科書,以後的儒家學派就把它奉為經典,於是出現了《詩經》的名稱。《詩經》最早的詩大概寫在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出於春秋中葉,作品時間大約包含六個世紀。在西周時代,中國的音樂和詩歌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周王室和各諸侯國的樂師,通過各種途徑,不斷地搜集各地區和各階層的詩歌,並加以整理供演奏用。進入春秋時代後,雖然社會動盪,兵災不斷,但這項工作沒有中斷。《詩經》就是經過這樣的長期積累之後,相傳再由孔子編輯、刪定的。
《詩經》按音樂的不同,把作品分《風》、《雅》、《頌》三大類。《風》又稱《國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且絕大部分是民歌。《國風》共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共十五個地區和國家的樂歌,如《鄭風》是鄭國調,《秦風》是的是秦國調。《雅》是指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與其他地區的音樂有別。雅詩又分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小部分是民歌。《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贊美祖先及統治者功德的樂曲,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詩經》的精華,主要在《國風》部分,這些作品不少是當時人民的口頭創作,真實地描繪了當時社會的風貌,反映了人民反對壓迫和剝削,追求自由、幸福、理想生活的願望和要求。
《詩經》基本上是四言詩,是詩歌發展過程中的早期形式。它的表現手法,前人概括為賦、比、興,其中比、興是我國歌謠的最突出的藝術特點,對後世詩歌的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B.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什麼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雅」分「大雅」、「小[1]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詩經》共收集了311篇詩歌,其中6篇為笙詩,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存305篇(既有標題又有文辭的)。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大量樂譜失傳,僅存的歌詞則編入《詩經》。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這些詩當初都是配樂而歌的歌詞,保留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相結合的形式,但在長期的流傳中,樂譜和舞蹈失傳,就只剩下詩歌了。
編集 關於《詩經》的編集,漢代有三種說法:①行人采詩說。《漢書·藝文志》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詩經》305 篇的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和詩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時間長、地域廣,在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的情況下,如果不是經過有目的的採集和整理,要產生這樣一部詩歌總集是不可想像的。因而采詩說是可信的。②孔子刪詩說。《史記·孔子世家》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穎達、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對此說均持懷疑態度。《詩經》大約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此時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至魯國觀樂,魯樂工為他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說明那時已有了一部《詩》,此時孔子年僅 8 歲 。 因此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 。 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後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 ,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③獻詩說。 在周代的時候公卿列士獻詩、陳詩,以頌美或諷刺,是有史籍考正的。當時因為天子為了「聽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惡」,而命諸侯百官獻詩。
《國語·周語》:「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師箴,瞍賦,曚誦。」這主要是為了反映民情,考察政治得失,最終用來維持自己的統治,這也正是《漢書·文藝志》里說:「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還有朱熹在《詩集傳》也說過:「詩」是「諸侯采之貢於天子」。而且在《漢書·食貨志》、《禮記·王制》、《晉語六》也有類似的記載。
體例分類 《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 , 分為風 、 雅、頌三類。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多為民間的歌謠。《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根據十五國風的名稱及詩的內容大致可推斷出詩產生於現在的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湖北北部等。②雅 。即朝廷之樂,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 ,大部分為貴族的作品, 即所謂正聲雅樂 。《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③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 ,《商頌》5篇 ,共40篇 。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從時間上看,《周頌》和《大雅》的大部分當產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當產生在西周後期至東遷時 ; 《 國風 》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當產生於春秋時期。從思想性和藝術價值上看,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
思想內容 《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其中有些詩,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 》、《綿》、《皇矣》、《大明》等,記載了後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
有些詩,如《魏風·碩鼠》、《魏風·伐檀》等,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嚮往,顯示了奴隸制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有些詩,如《小雅·何草不黃》、《豳風·東山》、《唐風·鴇羽》、《小雅·採薇》等寫征夫思家戀土和對戰爭的哀怨;《王風·君子於役 》、《衛風·伯兮》等表現了思婦對徵人的懷念。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時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戰爭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無窮痛苦和災難。有些詩,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畫了婦女們採集車前子的勞動過程;《豳風·七月》記敘了奴隸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小雅·無羊》反映了奴隸們的牧羊生活。
還有不少詩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如《秦風·兼葭》表現了男女之間如夢的追求;《鄭風·溱洧》、《邶風·靜女》表現了男女之間戲謔的歡會;《王風·采葛》表現了男女之間痛苦的相思;《衛風·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現了男女之間的相互饋贈;《庸風·柏舟》、《鄭風·將仲子》則反映了家長的干涉和社會輿論給青年男女帶來的痛苦;另如《邶風·谷風》、《衛風》還抒寫了棄婦的哀怨,憤怒譴責了男子的忘恩負義,反映了階級社會中廣大婦女的悲慘命運。
藝術成就及其影響 《周禮·春官·大師》雲:「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六詩在《毛詩序》中又作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於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例如《豳風·七月》、《衛風·氓》都是賦體:前者鋪敘了奴隸春耕、採桑、紡織、田獵、造酒、貯藏和准備過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勞動生活,表現了階級的對立和奴隸們的悲憤之情;後者倒敘了棄婦與氓由戀愛到結婚直至被氓遺棄的悲慘遭遇,表現了棄婦的哀怨和決絕。又如《魏風·碩鼠》、《邶風·新台》都是比體:前者把剝削者比作貪婪的大老鼠;後者把淫亂無恥的衛宣公比作大癩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極大的諷刺之意。另如《周南·關雎 》、《魏風·伐檀》都是興體:前者以貞鳥雎鳩的「關關」叫聲起興,聯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後者以奴隸們的「坎坎」伐木聲起興,聯想到奴隸主階級的不勞而獲。在《詩經》中,賦、比、興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賦而比也」,有「比而興也」,還有「興而比也」。如《衛風·氓》是賦體,但詩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吁嗟鳩兮,無食桑葚」又顯然是「興而比也」。另如《衛風·碩人》,用鋪陳的手法描寫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齒如瓠犀,螓首蛾眉 」傳神地表現出庄姜的天生麗質 , 這顯然又是「 賦而比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採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此外 ,《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於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詩經》的影響還越出中國的國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很早就傳入漢文版《詩經》。從18世紀開始,又出現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譯本。《詩經》中的樂歌,原來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典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於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但到後來,《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這種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特別在外交場合,常常需要摘引《詩經》中的詩句,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叫「賦《詩》言志」,其具體情況在《左傳》中多有記載。《論語》記孔子的話說:「不學《詩》,無以言。」「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以看出學習《詩經》對於上層人士以及准備進入上層社會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詩經》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義。《禮記-經解》引用孔子的話說,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論語》記載孔子的話,也說學了《詩》可以「遠之事君,邇之事父」,即學到事奉君主和長輩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見(理應也是當時社會上層一般人的意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思就是,《詩經》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總體上)是符合於當時社會公認道德原則的。否則不可能用以「教化」。孔子言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論來推測當時人對《詩經》的看法,他們所定的「無邪」的范圍還是相當寬廣的。許多斥責統治黑暗、表現男女愛情的詩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認為是「無邪」即正當的感情流露。第二,盡管如此,《詩經》畢竟不是一部單純的詩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項文化積累,又是貴族日常誦習的對象。所以,雖然其中收錄了不少民間歌謠,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與社會公認的政治與道德原則相沖突的內容。
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於《詩經》是易於記誦的、士人普遍熟悉的書,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後二者取姓氏)。齊、魯、韓三家屬今文經學,是官方承認的學派,毛詩屬古文經學,是民間學派。但到了東漢以後,毛詩反而日漸興盛,並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
另,「詩三百(詩經)」是中國從「春秋」到「清」的主要教課書之一。
C. 中國第一部詩集是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周初到春秋中葉間305篇詩歌,其中有六篇笙詩,有目無綱,開了我國詩歌現實主義的先河。
D. 中國第一部詩集是什麼拜託了各位 謝謝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1)《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 (2) 在先秦,《詩經》統稱為《詩》或《詩三百》直到漢武 帝時期,儒學者將起奉為經典,才名為《詩經》。 (3)《詩經》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形式上以四言為 主,現手法為「賦」「比」「興」。 (4)《詩經》奠定了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基礎
E. 中國文學第一詩歌文學總集
第一部詩復歌總集是先秦的《詩經制》。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5)中國第一部詩歌部集是擴展閱讀: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F. 中國第一部詩集是什麼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1)《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
(2)
在先秦,《詩經》統稱為《詩》或《詩三百》直到漢武
帝時期,儒學者將起奉為經典,才名為《詩經》。
(3)《詩經》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形式上以四言為
主,現手法為「賦」「比」「興」。
(4)《詩經》奠定了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基礎
G.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什麼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
《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其中有些詩,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等,記載了後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
(7)中國第一部詩歌部集是擴展閱讀
詩經的創作有兩種說法:
1、行人采詩說:《詩經》305篇的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和詩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時間長、地域廣,在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的情況下,如果不是經過有目的的採集和整理,要產生這樣一部詩歌總集是不可想像的。因而采詩說是可信的。
2、孔子刪詩說:唐代孔穎達、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對此說均持懷疑態度。《詩經》大約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此時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至魯國觀樂,魯樂工為他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說明那時已有了一部《詩》,此時孔子年僅8歲。
因此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後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H. 中國文學第一部詩集是什麼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距今已經三千多年了。
I. 中國的第一部詩歌集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也稱<<詩三百>> 共305篇
其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前三者是其派別,後三者是其手法
其中,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
J.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什麼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共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從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大類;表現方法可概括為賦、比、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