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敕勒川古詩原文

敕勒川古詩原文

發布時間: 2021-03-13 18:09:18

古詩《敕勒川》

「野」是讀yǎ。古音。

敕勒歌

南北朝:樂府詩集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陰山下,天空彷彿圓頂帳篷,廣闊無邊,籠罩著四面的原野。

天空藍藍的,原野遼闊無邊。風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於草叢中的眾多牛羊。

(1)敕勒川古詩原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敕勒歌》的誕生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的北朝時期。由於漠南地區當時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們把漠南一帶成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齊時敕勒人的鮮卑語的牧歌,後被翻譯成漢語。

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

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敕勒川,陰山下」,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陰山是綿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陰山為背景,給人以壯闊雄偉的印象。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天蒼蒼,野茫茫」,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

㈡ 《敕勒歌》古詩注釋

名稱:敕勒歌
年代:南北朝
體裁:民歌
作者:樂府詩集
作品原文
敕勒歌
敕勒川①,陰山②下,
天似穹廬③,籠蓋四野④。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⑤牛羊。
注釋譯文
【注釋】
①敕勒川――泛指敕勒族游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內蒙古土默特旗一帶。
②陰山――即陰山山脈,今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西走向。
③穹(qióng)廬――游牧人住的圓頂氈帳。
④野――在這里應讀為yǎ。
⑤讀 xiàn,呈現、出現。
【譯文】
陰山腳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四面與大地相連,
看起來好像牧民們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翻滾著綠色的波瀾,
那風吹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㈢ 敕勒川古詩

敕勒川,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

歌詞全文如下: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全詩寥寥二十餘字,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尤以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歌辭大氣磅礴,粗獷雄放,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千百年來成為婦孺皆知的名句

(3)敕勒川古詩原文擴展閱讀:

敕勒川地理位置

敕勒川是一個地名,根據專家解讀,有不同說法。

第一種認為在山西的朔州,寧武一帶;第二種認為在內蒙古陰山地區,包括呼和浩特大黑河流域和包頭昆都倫河流域;第三種認為在如今的內蒙古土默川平原,就是包頭的土右旗大部和呼和浩特的土左旗小部分,土右旗如今在復興敕勒川文化。今天的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和土默特左旗都有敕勒川大街。

作品賞析

這首婦孺皆知的詩歌大氣磅礴,粗獷雄放,剛勁有力,描繪了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的青翠,無邊無際的天宇,如同氈帳一般籠蓋草原,微風吹拂,健碩的牛羊從豐茂的草叢中顯露出來,波瀾壯闊的場面充滿了蓬勃的生機。讓人讀來心胸開張,情緒酣暢,油然湧出一股豪邁之氣。

這一首因為戰爭流傳下來的詩歌,最早使用鮮卑語演唱,因為斛律金是鮮卑人,後來被譯成了漢語。這首古老的歌辭渾浩蒼茫,令人嚮往。後人有解釋為歌唱愛情,有人說是牧歌。其實乃誕生於戰爭中的悲歌,有悲切悱惻,有慷慨激昂,留給後人無盡的遐想和迷惘。

詩詞《敕勒川》

這是來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自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麼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餘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㈤ 《敕勒歌》原詩全文及釋義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注釋>
1.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部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2.陰山:陰山山脈,起於河套西北,橫貫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偏西一帶。
3.穹(qióng)廬:游牧民族所住的圓頂帳幕。
4見(xiàn):同「現」。
<韻譯>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陰山腳下,這里的天幕象氈帳篷一樣籠罩著遼闊的大地。蒼天浩渺無邊,草原茫茫無際,每當大風兒吹來草兒低伏的時候,放牧的牛羊就顯現出來。
<評析>
這首古代民歌,歌詠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陰山下」,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陰山是綿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陰山為背景,給人以壯闊雄偉的印象。「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天蒼蒼,野茫茫」,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麼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進修,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於牧草過於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里。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盪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於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後一句稱為點晴之筆,對於「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敕勒族人用穹廬――圓頂氈帳來比喻草原的天空,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謳歌贊美,這樣的審美情趣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系。穹廬是游牧異議的活動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們的衣食來源,對於這些與他們的生活和命運相關的事物,他們有著極深極厚的感情。所以我們說,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贊美生活;我們並且認為,這首民歌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這里。
<文學常識>
體裁:北朝民歌
年代:南北朝
作者:北朝民歌
作者小傳:
北朝是指公元4——6世紀,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先後建立的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五個政權所經歷的歷史時期的總稱。北朝人民主要過著游牧生活,有許多民歌流傳下來。這些民歌豪放爽朗、慷慨激昂、語言朴實、極富生活氣息,表現了北方民族英勇豪邁的氣概。現存的北朝民歌大約有60多首,大都收錄在《樂府詩集》中。
敕勒族人用穹廬――圓頂氈帳來比喻草原的天空,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謳歌贊美,這樣的審美情趣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系。穹廬是游牧異議的活動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們的衣食來源,對於這些與他們的生活和命運相關的事物,他們有著極深極厚的感情。所以我們說,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贊美生活;我們並且認為,這首民歌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這里。

㈥ 敕勒歌加拼音古詩

《敕勒歌》

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 勒 川 , 陰 山 下 。

tiān sì qióng lú lǒng gài sì yě

天 似 穹 廬 , 籠 蓋 四 野 。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天 蒼 蒼 , 野 茫 茫 ,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風 吹 草 低 見 牛 羊 。

翻譯:

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6)敕勒川古詩原文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

「敕勒川,陰山下」,詩歌一開頭就以高亢的音調,吟詠出北方的自然特點,無遮無攔,高遠遼闊。這簡潔的六個字,格調雄闊宏放,透顯出敕勒民族雄強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兩句承上面的背景而來,極言畫面之壯闊,天野之恢宏。同時,抓住了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徵,歌者以如椽之筆勾畫了一幅北國風貌圖。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天」、「野」兩句承上,且描繪筆法上略有疊沓,蘊涵著詠嘆抒情的情調。

作者運用疊詞的形式,極力突出天空之蒼闊、遼遠,原野之碧綠、無垠。這兩句顯現出遊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

㈦ 敕勒川的古詩

一、原文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版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二、譯權文

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敕勒川的天空啊,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三、出處

南北朝《敕勒歌》

四、賞析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後三句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

㈧ 敕勒川這首古詩詩句

原文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

  1. 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2.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陰山下,天空彷彿圓頂帳篷,廣闊無邊,籠罩著四面的原野。

    天空藍藍的,原野遼闊無邊。風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於草叢中的眾多牛羊。

注釋

1.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內蒙古中部土默特右旗)一帶。

2.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3.穹廬: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4.川:平闊的原野

5.蒼蒼:青色。

6.見讀xiàn,同「現」,顯露。

7.野:古詞典里讀yǎ,現代人一般讀yě ,籠蓋,另有版本作「籠罩」(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 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㈨ 敕勒歌的古詩

敕勒歌》是我國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鮮卑族間流傳的一首民歌,在中國古典文學和古代史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敕勒,中國古代民族,屬於原始游牧部落,又稱赤勒、高車、狄歷、鐵勒、丁零(丁靈)。

目錄

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作品鑒賞
創作背景
作者簡介
相關知識
編輯本段作品信息
名稱:敕勒歌 年代:南北朝 體裁:詞 作者:樂府民歌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敕勒歌 敕勒川①,陰山②下。 天似穹廬③,籠蓋四野④。 敕勒歌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⑤牛羊。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注釋】 ①敕勒川――泛指敕勒族游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內蒙古土默特旗一帶。 ②陰山――即陰山山脈,今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西走向。 ③穹(qióng)廬――游牧人住的圓頂氈帳。 陰山
④野――在這里應讀為yǎ。 ⑤見――通「現」,讀 xiàn,呈現、出現。 【譯文】 陰山腳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四面與大地相連, 看起來好像牧民們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翻滾著綠色的波瀾, 那風吹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這首古代民歌,歌詠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陰山是綿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陰山為背景,給人以壯闊雄偉的印象。「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天蒼蒼,野茫茫」,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麼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進修,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於牧草過於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里。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盪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於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後一句稱為點晴之筆,對於「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敕勒族人用穹廬――圓頂氈帳來比喻草原的天空,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謳歌贊美,這樣的審美情趣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系。穹廬是游牧異議的活動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們的衣食來源,對於這些與他們的生活和命運相關的事物,他們有著極深極厚的感情。所以我們說,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贊美生活;我們並且認為,這首民歌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這里。
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黃東雷書法《敕勒歌》
《敕勒歌》的誕生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的北朝時期。此時,今黃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國少數游牧民族鮮卑族的統治之下。 敕勒,在漢代時稱為丁零,魏晉南北朝時稱狄歷、敕勒,到隋朝時稱作鐵勒。因所用車輪高大,亦稱高車。 《隋書》記載鐵勒各部分布於東至獨洛河(今圖拉河)以北、西至裏海(今裏海)的廣大地區,分屬東、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與回紇為最著。唐貞觀末,於東部鐵勒分設都督府、州,隸燕然都護府。」 在秦漢時期,敕勒的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它的南邊是匈奴,西南是烏孫。匈奴在冒頓單於統治時期,先後征服了很多部族,當時丁零也和其它周邊的部落 一樣,遭受匈奴的奴役。不少丁零人被匈奴擄去作了匈奴的奴隸。在公元前三世紀末至公元後一世紀間,丁零不斷和匈奴進行武裝斗爭。據《漢書.匈奴傳》中記載,公元前71年,匈奴單於領兵攻打游牧與伊犁河上游流域的烏孫族,在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平時被匈奴奴役的烏桓、烏孫和丁零乘機對匈奴進行襲擊,結果殺死了數萬匈奴騎兵。從此匈奴國勢大衰,被匈奴奴役的各族都擺脫了匈奴的控制。 公元一世紀中葉以後,匈奴由於統治階級內部斗爭,分裂為南、北兩部。公元87年,丁零聯合南匈奴、鮮卑及西域各族共同夾擊北匈奴,北匈奴大敗,被迫西遷。東漢時,除大部分丁零人仍游牧於貝加爾湖一帶外(這部分丁零人被稱作北丁零),一部分向西遷徙游牧於伊犁河流域和阿爾泰山一帶(這部分丁零人被稱作西丁零),還有一部分丁零人南移,在今山西和河北境內有定州丁零、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五胡十六國」時期,丁零人在中原一帶先後參加了各族統治者的混戰。後來,這部分丁零人後漸與其他民族融合。 漢末魏晉時,又有很多的丁零族人南遷,這樣,富饒的漠南地區成為敕勒人游牧的地區。當然大部分敕勒人還留在原來的牧地。當時敕勒人的游牧地域東到貝加爾湖,西到土拉河、阿爾泰山一帶。當時,由於敕勒人造車業很出名,他們造的車車輪直徑最長者達1.4左右,超過了當地牛身的高度,與馬的身高相差無幾。這種高輪大車,可以在草茂而高,積雪深厚,且多沼澤的地區順利通行。所以當時南方人稱他們為高車。據記載,當時的鐵勒部落分布廣在大漠南北的9個地區,共有四十個不同名稱的部落。比較著名的部落有副伏羅部、斛律部、吐突鄰部、袁紇部、敕力犍部、幡豆建部等。 《敕勒歌》景色
由於游牧在北方的敕勒各部落日益強大起來,對當時的柔然和北魏統治階級構成了威脅。北魏統治階級曾多次攻打敕勒各部,這樣很多敕勒部落相繼歸附北魏。五世紀初,北魏王朝曾把貝加爾湖東部敕勒人數十萬落都遷徙到漠南一帶。使漠南一帶畜牧業發展很快。由於受漢族文化的影響,逐漸懂得了農耕。據記載,北魏文成帝時期,「五部高車合聚祭天,眾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游繞歌聲忻忻,其俗稱自前世以來無盛於此。」這樣空前的盛會,敕勒人乘著高車,唱著優美的牧歌,行進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來,也是很壯觀之事。由於漠南地區當時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們把漠南一帶成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齊時敕勒人的鮮卑語的牧歌,後被翻譯成漢語。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敕勒歌》的作者相傳是東魏開國皇帝高歡的部將斛律金,公元546年東魏權臣高歡玉壁一戰(《敕勒歌》在此時誕生)時,鮮卑族在以山西中、北部為中心的統治時間已近150年。公元534年,高歡建立東魏(北魏由此分裂為東魏、西魏,西魏於次年即公元535年在今西安建都)後,自任大丞相,雖然將都城設在今河北臨漳縣的鄴城,但其統治中心仍在山西(高歡的大丞相府設在晉陽,其址在今山西太原市南)。在此近150年的 《敕勒歌》景色
時間里,敕勒族與鮮卑族大融合,共同生活在黃河以北以山西中、北部為中心這塊土地上。公元546年,高歡率兵十萬從晉陽南向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玉壁(在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折兵七萬,返回晉陽途中,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高歡帶病強自設宴面會大臣。為振軍心,他命部將斛律金帶頭作一首能表現鮮卑、敕勒族民族性質的歌曲。斛律金即作《敕勒歌》,並帶頭領唱,高歡也隨之附唱,遂使將士懷舊,軍心大振。《敕勒歌》也因此在軍營中廣傳,留傳到今。(相傳作者是宋朝的郭茂倩)
編輯本段相關知識
敕勒族: 據歷史資料載,敕勒族原名狄歷族,一稱鐵勒族,系原匈奴族的一支後裔。在我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該族的具體住地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寧武縣管涔山一帶桑乾河、汾河源頭區,受鮮卑族北魏王朝(後屬東魏)統治。管涔山系主峰在今山西省朔州南寧武縣西南約30公里處的東寨鄉。山屬蒙古高原南部陰山一脈。陰山從今內蒙古河套西北發脈後,主幹向東至雲中一帶(今呼和浩特及大同左右),分出一支,巍巍南向,直抵今晉西南石樓、隰縣一帶,構成管涔山系。歷史上,管涔山脈「無木而多草」,系高原牧區。山上之草主要是管草,管涔山因此而得名。山圍多河流、湖泊、川穀,形成得天獨厚的天然牧場。至今寧武縣城西南約100公里處,尚有一位於海拔2700多米以上,廣約萬余畝的高山草甸蘆芽山天然牧場。這里,正是《敕勒歌》中所寫的那種廣闊、蒼茫的草原自然風光。公元546年統治中國北部的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之間爆發過一場大戰。東魏喪師數萬,軍心渙散,主帥高歡為安定軍心,請出軍中老將要他用歌聲來激勵軍旅的士氣,唱出了這首北魏將士們非常喜愛的敕勒歌。歌聲讓將士們個個飽含熱淚,軍中霎時群情激奮。

㈩ 敕勒歌古詩全文意思

敕勒歌古詩全文意思

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

天空像個巨大的帳篷,籠蓋著整個原版野。權

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

一陣風吹過,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原文: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10)敕勒川古詩原文擴展閱讀:

《敕勒歌》的歷史背景:

《敕勒歌》是牧人的歌唱,據說,在公元646年,統治中國北部的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之間爆發一場大戰,東魏喪師數萬。軍心渙散,主帥高歡為安定軍心,在宴會上命大將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又據史書記載,這首歌辭原是鮮卑語,很早就譯成了漢語。但斛律金是敕勒族人,他應該用敕勒語唱。因為東魏貴族多為鮮卑人,他才用鮮卑語演唱。也就是說,這首古老的歌辭,是經過了兩重翻譯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