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古詩中接爵位

古詩中接爵位

發布時間: 2021-03-13 15:46:57

1. 爵位等級

一、關於爵位
爵位的影響
准八等勛爵士以上可以擁有銀行倉庫。
和名人NPC對話所需的正裝度要求減少。
成為騎士爵可以獲得所屬國的徽章。
成為騎士爵後酒館老闆會說你的名字。
二、爵位提升的條件
爵位授予的條件
目前還沒有清楚的資料
主要取決於人物的投資、冒險、海事等三項隱藏功績值屬性。
當功績值滿足一定條件並達到相應的聲望要求,則會被授予相應的爵位。
投資功績值
在港口·部落進行投資時會增加。功績值和投資額成正比。
好像沒有投資對象港口的屬性差異(本國所屬·他國所屬,首都·領土·同盟港等)
因為投資功績值滿足條件而被授予爵位,會顯示「因為投資的功績而被授予爵位!」
冒險功績值
在報告發現物時增加。
報告對象沒有屬性差異。不過發現物只有第一次報告才有功績,第二次開始就沒有了。
增加的功績值多少取決於第一次發現該發現物時所獲得的經驗值多少。
不過,增加量與在發現時或報告時自身的職業是沒有關系的。
(例:商人或軍人在發現某發現物A時,獲得經驗值100,但報告時會獲得200的功績。)
(而冒險發現同樣的發現物獲得200經驗,但在報告時同樣是200的功績)
本國首都在開始時就已被發現並被報告,不過功績值已經被計算。
因為冒險功績值滿足條件而被授予爵位,會顯示「因為冒險的功績而被授予爵位!」
海事功績值
海事功績值是根據戰功點計算的。
詳細情況有待驗證。
因為海事功績值滿足條件而被授予爵位,會顯示「因為戰斗的功績而被授予爵位!」
條件:戰功點的總合
達成條件:100點

1000點

3000點

8000點

?(詳細數值有待驗證)
(例)Lv7位

Lv20代

Lv40位

Lv54
◎這里所說的戰功點
·戰功點在戰斗勝利時獲得。戰斗勝利則+1。
·擊破·捕獲一艘敵船時也可獲得。敵人等級高於自己時+2,等級相當時+1,等級不足自己一半時+0。
·自己的等級為冒險、交易、戰斗等級的合計。
(例)對手海軍的時候
·總Lv7以內的情況,+2點
·總Lv8~15的情況,+1點
·總Lv16以上的情況,+0點
關於聲望的總合的要求
爵位的上升,除了需要功績值達到要求,我們認為總聲望也需要達到一定的數值。
如果以總聲望沒有滿足,但功績值已經滿足了爵位授予條件,「因為XX的功績而被授予爵位!」的消息不會顯示,爵位的上升會被保留。
之後,如果滿足了總聲望要求,在本國港口停靠時,會顯示「XX先生,王宮邀請您去。」,接著便會接受爵位的授予。
其他的一些猜測或傳言
海事功績值就是敵船的捕獲、擊沉數?
主線劇情的進行也關繫到爵位的授予。
爵位授予要求表
投資功績(投資總額)
冒險功績(報告值)
海事功績(戰功點)
大海戰戰功
1
10萬D(100K)

1000
100
100?
2
100萬D(1M)
4000
1000?
200?
3
1000萬D(10M)
10000----
3000?
300?
4
5000萬D(50M)
25000
8000?
----500?
5
1億D(100M)---50000

10000
6
5億D(500M)
100000

2000?
7
10億D(1G)
150000

?
8
20億D(2G)
9
30億D(3G)
10
40億D(4G)
11
50億D(5G)
12
60億D(6G)
13
70億D(7G)
14
80億D(8G)
15
90億D(9G)
16
100億D(10G)
三、爵位一覽
等級
爵位
所需總聲望
銀行倉庫數
1
航海者

2
鄉士

3
准八等勛爵士
3
4
八等勛爵士
4
5
准七等勛爵士
5
6
七等勛爵士
6
7
准六等勛爵士
7
8
六等勛爵士
8
9
准五等勛爵士
9
10
五等勛爵士
10
11
准四等勛爵士
11
12
四等勛爵士
12
13
准三等勛爵士
13
14
三等勛爵士
14
15
准二等勛爵士
15
16
二等勛爵士
16
17
准一等勛爵士
17
18
一等勛爵士
18
19
騎士爵
19
20
高級騎士爵
20
21
最高騎士爵
21
22
准男爵
22
23
男爵
23
24
子爵
24
25
伯爵
25
26
侯爵
26
27
公爵
27
28
大公
28
聲望還必須達到某總值才能授予爵位:1
航海者
-
-
2
郷士
需300
3
准八等勛爵士

800
4
八等勛爵士
需1500
5
准七等勛爵士

2400
6
七等勛爵士

?
7
准六等勛爵士
需10000
8
六等勛爵士
需20000
9
准五等勛爵士

?
10
五等勛爵士

?
11
准四等勛爵士
需30000
12
四等勛爵士

50000
13
准三等勛爵士

?
14
三等勛爵士
需70000
15
准二等勛爵士

?
16
二等勛爵士
需100000
17
准一等勛爵士

100000
18
一等勛爵士

106000
19
騎士爵
需190000
20
高級騎士爵
需200000
21
最高騎士爵

215000
22
准男爵

?
23
男爵

280000
24
子爵
需320000

2. 古代的爵位稱呼,「公」究竟有何含義

最早的時候,公是爵位的一種,是諸侯裡面最尊貴的那個稱呼,如西周時代,沒有皇帝,最高的是王,王下面的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只有少數的諸侯國國君是公。但後來一些諸侯國強大,自己抬高自己的門檻,給國君幾乎都弄成了公。但那隻是稱呼上,實際上還是以自己的爵位為准。如齊桓公、晉文公,其實爵位都是侯爵,但人家強大沒辦法。
先秦以後,公就成了一個尊稱,大的官職有三公,臣下稱自己的頭為主公等。最常用的就是避免直接稱別人名諱,或表示尊稱,就用公來代替。第二人稱是相當於您,第三人稱時表尊重。如三國演義中,經常出現公應當怎樣,玄德公、孟德公怎樣。

3. 中國歷史上關於禮儀詩句 有哪些

1、「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

〔釋義〕:她雖然美麗但不守禮法,算了吧放棄她另外求索。

語出——屈原《離騷》

2、「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

〔釋義〕:故鄉雖然在打仗,可是弟侄還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語出——杜荀鶴《題弟侄書堂》

3、「痴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釋義〕:年幼的孩子不知道父子應有的禮數,叫喊、怒罵、要飯、哭泣於東大門外。

語出——杜甫《百憂集行》

4、「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釋義〕:百餘年間,沒有發生過大的災禍。國家昌盛,政治清明,禮樂正統。

語出——杜甫《憶昔二首》

5、「鴻雁及羔羊,有禮太古前。行飛與跪乳,識序如知恩。」

〔釋義〕:猶羔雁知禮,從古皆然也。行飛識序,雁有兄弟之禮。跪乳知恩,羊有母子之禮。

語出——杜甫《杜鵑》

6、「禮之於正國家也,如權衡之於輕重也,如繩墨之於曲直也。」

〔釋義〕:把禮看作治理國家的最重要的「道」,實際上即是禮法對於國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於稱輕重。

語出——荀子《荀子•大略》

(3)古詩中接爵位擴展閱讀:

「九賓之禮」。這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節。它原是周朝天子專門用來接待天下諸侯的重典。

周朝有八百個諸侯國,周天子按其親疏,分別賜給各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諸侯國內的官職又分為三等:卿、大夫、士,諸侯國國君則自稱為「孤」。

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來稱為「九儀」或稱「九賓」。周天子朝會「九賓」時所用的禮節,就叫「九賓之禮」。

「九賓之禮」是很隆重的:先是從殿內向外依次排列。九位禮儀官員,迎接賓客時則高聲呼喚,上下相傳,聲勢威嚴。

按古禮,「九賓之禮」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戰國時代,周朝衰微,諸侯稱霸,「九賓之禮」也為諸侯所用,演變為諸侯國接見外來使節的一種最高外交禮節了。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設九賓之禮」就是指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禮儀

4. 求古詩、文言中的特定稱謂

1、親友間特定稱謂: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姐、舍弟、舍妹。

兄弟代稱昆仲、手足。

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

同輩去世稱: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

別人兄妹稱:令兄、令妹。

別人兒女稱:令郎、令愛(令嬡)。

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

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統稱:男稱須眉、女稱巾幗。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學校稱:寒窗、雞窗。

同學稱:同窗。

2、百姓稱謂:

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

3、職業稱謂:

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

《師說》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干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

《柳敬亭傳》中的「優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優」,亦稱優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的藝人,後亦稱戲曲演員。

4、朋友稱謂:

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

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

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

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

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輩分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

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5、年齡稱謂:

襁褓:本義指嬰兒的被子,後來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周晬:指嬰兒周歲。

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始齔:指小孩七八歲換牙期。

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豆蔻: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束發: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弱冠: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知命、半百: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耳順、下壽:六十歲。

古稀、中壽:七十歲。

期頤:一百歲。

重開:指兩個花甲,即一百二十歲。

雙慶:兩個古稀,即一百四十歲。

5. 古代爵位名稱

第一個問題:在周朝(單指中國)里,一般都是周文王的子弟分為公爵,伯爵並不是指周武王的伯伯之類,當時公侯伯子男的命名與親戚沒有任何一點關系
命名的含義是這樣的:
公為爵位之首,本應胸懷天下,戮力從公;侯為天子斥堠,當勤求民隱,悉心奉事……男,任也,任王事(伯子的沒有找到)
當然,侯爵稱為侯爺是因為在秦朝以後,加封公侯伯子男之中伯子男已經很少加封了,大部分都是加封侯爵,因此,所有的被封爵位者基本上都被稱為侯爺,被封公爵的直接稱之為加封領地+國公。

6. 古代爵位稱呼

爵位,又稱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貴族的封號,用以表示身份等級與權利的高低。先秦時代的封爵
夏商時期
案《通典·職官·封爵》記載,自堯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無子、男二等。究竟事實怎樣,並無實物資料佐證。
周朝
周代,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各諸侯國內,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國等置執圭、執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對封邑也可以行使統治權、唯受命於諸侯。
參考:
《孟子.萬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廢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實行郡縣制,出現了有別於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這些新設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襲。
秦朝
秦朝,繼續使用自商鞅變法後定下的自公士至徹侯二十等爵,專門用以賞功。徹侯食縣,其他諸爵得食俸祿如官吏。
公士 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一級,即最低一級。有此爵之民,仍須服役,僅身份略優於無爵之人
上造 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二級,只高於公士。《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註:「造,成也,言有成命於上也。」此爵僅高於無爵,仍須服役。
簪裊 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三級,高於上造,仍須服役。公元前186年漢代的《田律》和《戶律》規定受田數額為簪裊3頃(300畝),簪裊3宅(宅地的標準是以30步見方的土地為一「宅」)。出土秦代竹簡表明:在軍中,每頓吃的飯菜因爵位不同而不同。簪裊可以有精米一斗,醬半升,菜羹一盤,乾草半石。
不更 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四級,不更者,即可免充更卒(輪流服役的兵卒)之意,其他之役,仍須照服。
大夫 1、大(da)夫:古代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因此為一般官員的通稱。秦漢以後,中央要職有御史大夫,備顧問者有諫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至明清廢。又隋唐以後以大夫為高級官階之稱號。清朝高級文職官階稱大夫,武職則稱將軍。宋徽宗政和年間重訂官階時,在醫官中別置「大夫」以下官階,故今仍沿稱醫生為大夫。
官大夫 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六級。《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註:「加官、公者(接第七級為公大夫),示稍尊也。」漢時,第八級公乘以下仍須服役。漢代《田律》和《戶律》規定官大夫受田數額為7頃(700畝),宅地的標準是7宅(30步見方的土地為一「宅」)
公大夫 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七級,又名七大夫。高於大夫、官大夫。秦時,民爵公大夫以上者,見縣令、丞揖而不拜。漢高祖令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文帝後,第九級五大夫始為高爵,僅得免役,公大夫仍須服役。
公乘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八級。以得乘公家之車,故稱公乘。秦與漢初,從第七級的公大夫(七大夫)起,即為高爵,漢高祖規定: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文帝後,第九級五大夫以上始為高爵,五大夫的侍遇不過免役,公乘以下仍須服役,東漢明帝規定:賜民爵不得超過公乘。
五大夫 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九等。漢初以第七級公大夫以上為高爵,都有食邑。漢文帝以後,改五大夫以上為高爵,僅得免役。
左庶長 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級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有四種庶長:大庶長、右庶長、左庶長、駟車庶長。四種庶長都是職爵一體,既是爵位,又是官職。大庶長贊襄國君,大體相當於早期丞相;,左庶長為非王族大臣領政,左庶長可由非王族大臣擔任,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官制仿效中原變革,行開府丞相總攝政務,各庶長便虛化為軍功爵位,不再有實職權力。商鞅曾任此職.
右庶長 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一級 右庶長為王族大臣領政,是王族專職。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官制仿效中原變革,行開府丞相總攝政務,各庶長便虛化為軍功爵位,不再有實職權力。
左更 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二級。「更」指更卒,即輪流服役的士卒,更卒之將為爵位名。
中更 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三級。「更」指更卒,即輪流服役的士卒,更卒之將為爵位名。其爵處左右庶長和大少上造之間,在商鞅改革前是職爵同體,是九卿中第二,地位顯耀。
右更 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三級。「更」指更卒,即輪流服役的士卒,更卒之將為爵位名。
少上造 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五級。《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註:「言皆主上造之士也。」
大上造 大上造即大良造 官名。戰國初期為秦的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同時又為爵名。商鞅制定二十等爵,列為十六級。亦稱大上造。與第十五級少上造均取「主上造之士」之意得名。見《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注。自從秦惠王設立相國掌握軍政大權後,主要用作爵名。漢代沿用。
駟車庶長 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七級。取乘駟馬之長而為眾長之意,是專門執掌王族事務,是王族專職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官制仿效中原變革,行開府丞相總攝政務,各庶長便虛化為軍功爵位,不再有實職權力。
大庶長 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八級,僅次於列侯、關內侯。據《史記·秦本紀》,寧公(前716-704年在位)時已有此官。 商鞅變法之前是職爵一體,既是爵位,又是官職。大庶長贊襄國君,大體相當於早期丞相。
關內侯 秦、漢二十等級之第十九級,位於徹(列)侯之次。有其號,無國邑。一般系對立有軍功之將的獎勵,封有食邑多少戶,有按規定戶數徵收租稅之權,可世襲。南北朝時沿用,僅成為爵位的一種品級。
列侯 秦、漢二十等爵的最高級。漢武帝時,以避帝名諱(武帝名徹),改名通侯,亦稱列侯。漢初列侯封邑,大者萬戶,小者五六百戶。封邑一般為縣,東漢初有封四縣者,小者為鄉或亭。漢初戶口稀少,歷年既久,人口增加,蕭何、曹參、周勃、灌嬰等的封地,戶數最多者達四萬戶。列侯得徵收封地租稅,地方行政由中央政府所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預聞。後又有僅賜名號不給封邑者,加霍去病封冠軍侯,另行指定地方為封邑。列侯多居京師,與所封之地關系淡薄,奉命「就國」(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貶逐。
王 最高的爵位,統一天下,也就是皇帝。
漢朝

西漢,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設王爵。初,王爵有功臣得之者,高祖時誅伐殆盡。此後,王爵僅皇族可得。早期的諸侯王國大者列郡數十,小的也有數郡,皆由諸侯王自治其國,漢廷僅為之置太傅而已,其餘丞相、內史、中尉、御史大夫之類皆王自置。經過七國之亂和漢武帝下推恩令、漢成帝綏和元年改制,諸王僅得食本國租稅,不得預國政。盡廢內史、御史大夫、郎中令、廷尉、宗正、太僕等與漢朝設置相同的官稱,改丞相為相,治事如郡太守,令中尉治事如郡都尉。自此,王國與列郡無異。東漢王國制度與西漢後期一致,國與郡等,唯改太守為相、都尉為中尉,另置傅領王府事。
西漢初大封功臣,受封列侯(避漢武帝劉徹諱,改徹侯為列侯)者一百四十三。列侯封地稱國。侯國大者數萬戶、小者五百戶。侯國置國相如縣令,受命於所在郡守。列侯自置家丞、庶子、門大夫、洗馬、行人等官治府事。列侯居京師則主爵中尉領之,就國則郡太守時時巡察之。東漢侯制與西漢無別,唯侯國較小,大者不過四縣、小者有僅食一亭者,東漢末年,曹操在列侯、關內侯下置名號侯十八級,關中侯十七級,關外侯十六級,五大夫侯十五級,以當時蜀、吳兩國所轄邑名封之,受爵者無從收取租稅,開後世虛封先河。
漢武帝時,為籌措戰費,令賣二十等爵(關內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為人所輕。於是為將士立功者另設武功爵十一等(一級造士,二級閑輿衛,三級良士,四級元戎士,五級官首,六級秉鐸,七級千夫,八級樂卿,九級執戎,十級政戾庶長,十一級軍衛),後亦賣之。魏晉南北朝
曹魏
曹操廢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謂賜爵。魏文帝黃初年間,定爵制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關內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國號、封地,縣侯以下無封地而有租稅。九等爵之外,曹操創立的名號侯、關中侯、關外侯、五大夫侯作為賜爵保留,仍無封、無食。 魏制: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鄉公,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鄉侯,公之庶子封亭伯;王國大者郡、小者縣。

兩晉
西晉爵位非常繁復,設置了王、公、侯、伯、子、男、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鄉侯、亭侯、關內侯、關外侯共十八級。
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縣公)、侯(郡侯、縣侯)、伯、子、男五等爵專封宗室;功臣封爵為「開國」諸爵及鄉侯、亭侯、關內侯、關外侯。自先秦以來沿用的賜爵制度正式廢止。
西晉諸侯王與西漢初年諸侯王相類,得專制其國。案《晉書》記載,大國二萬戶,兵五千(置三軍,中軍二千,上下軍各千五百);次國一萬戶,兵三千(置上下兩軍,各千五百);下國五千戶,兵一千五百(置一軍)。五等爵之公國之制同下等王國,侯國不滿五千戶,亦置一軍,兵千人。其餘諸爵與開國爵封地稱國而但封君不治國事,鄉侯至關外侯無封邑。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遞降世襲。

南朝
南朝封爵沿襲東晉,唯封君對封國再失治權。陳朝增郡王爵、藩王爵。

北朝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始封五等爵,天賜元年廢伯爵、男爵,後復之。除皇子外,功臣也得封王。景明元年定製:置王、開國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封國租稅取率: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封爵品級:王超品,開國郡公正一品,開國縣公、散公從一品,開國縣侯正二品,散侯從二品,開國縣伯正三品,散伯從三品,開國縣子正四品上階,散子從四品下階,開國縣男正五品上階,散男從五品下階。官屬:王至侯國等置官屬。
北齊:置王爵與五等爵,王爵超品,其餘諸爵視魏制各將一階,諸爵皆開國置官屬。
北周:初置開國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五等爵後據《周禮》改制,置親王、郡王、縣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鄉男十一等爵。隋朝
隋文帝置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九等;隋煬帝留王、公、侯三等爵,其於均廢止。唐朝
唐朝,分親王、嗣王(承襲親王的為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郡侯、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國公以下,均加開國字樣,如××郡開國侯、××縣開國子。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為虛封,唯加實封者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稅收入(後改為領取俸祿)。宋朝
宋朝封爵制度基本上同唐制。魏晉至宋,封爵的承襲分為世襲罔替、世襲兩種,前者在承襲時按原爵承襲,後者承襲的時候要比照被承襲者的爵位降一等承襲。宋朝無世襲罔替的例子。除世襲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終身爵,身死爵除。
宋朝依唐制保留封君食邑,自—萬戶到二百戶,共十四等。食邑數字只是虛銜,唯食實封才可以領取相應的補貼。實封最多千戶,少者百戶,每戶每月折錢二十五文,隨官俸發給,可知宋朝的封爵收入頗低。元朝
元朝,王爵唯皇族、蒙古貴族可封,宗室封親王、遠支宗親與貴族封國王。其於國公等爵封賜甚濫。明朝
明代封爵雖仍分為宗室和異姓兩類,但具體爵稱有較大變動。

宗室男性爵位
親王:皇嫡長子立為太子,皇帝諸子年十歲立為親王,有封地,故又稱藩王,親王的正式名稱為王,其封地稱國,王璽稱「某國之寶」,二十歲就藩.
郡王: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 親王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
鎮國將軍:郡王嫡長子為郡王長子;嫡長孫則授長孫;郡王諸子則授鎮國將軍;
輔國將軍:鎮國將軍長子襲位鎮國將軍,諸子為輔國將軍;
奉國將軍;輔國將軍長子襲位輔國將軍,諸子為奉國將軍;
鎮國中尉;奉國將軍長子襲位奉國將軍,諸子為鎮國中尉;
輔國中尉;鎮國中尉長子襲位鎮國中尉,諸子為輔國中尉;
奉國中尉,輔國中尉長子襲位輔國中尉,諸子為奉國中尉
所有爵位世襲,永遠有別於齊民。
自親王以下,不再食租稅而領取歲支祿米。
親王封號一個字,如周王,燕王等。一般在親王死後由皇帝賜予謚號,稱呼時採用封號加謚號假王的方法:如朱樉,封秦王,謚號愍,習慣上稱為秦愍王。
郡王封號為兩個字,如靖江王,寧靖王等。
洪武二十八年,重定歲支祿米數額,
親王 一萬石,
郡王 二千石,
鎮國將軍一千石,
輔國將軍八百石,
奉國將軍六百石,
鎮國中尉四百石,
輔國中尉三百石,
奉國中尉二百石。
此外,國家還為宗室修建宮邸、墳墓,提供隨從官員、僕役以及其他待遇。
明初,宗室封爵中親王名高位崇,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洪武年間,朱元璋授予親王以兵權。特別是分封在北方沿邊的藩王,不僅擁有直屬的護衛軍,還經常統率大軍出征,稱為塞王。其中的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後不久,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朱棣即位後,逐步解除藩王兵權,加強對宗室的限制和監視,從而形成了「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面。
明中期,宗室受封人數不斷增加,祿米成為明政府的沉重負擔。藩王也競相非法佔田,少者幾千頃,多者數萬頃,減少了明政府的賦稅收入,激化了社會矛盾。萬曆以後,為解決這些矛盾,朝廷被迫開放宗室出仕的禁令,允許鎮國將軍以下參加科舉考試,以期宗室自養,而不再寄生食祿,但收效甚微。

宗室女性爵位
皇姑曰大長公主,皇姊妹曰長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冊,祿二千石,婿曰駙馬都尉。
親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縣主,孫女曰郡君,曾孫女曰縣君,玄孫女曰鄉君,婿皆儀賓。郡主祿八百石,余遞減有差。

異姓爵位
明初一循元代舊制。洪武三年(1370),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罷子、男不置。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還有宦官子弟與少數民族首領。
受封而領鐵券者,為世襲封爵,否則為流爵。襲封則還其誥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襲,或降等以襲,如封侯而世襲伯。
公、侯、伯封號分四等:
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從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難推誠;余曰奉天翊運推誠和奉天翊衛推誠。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歲祿以功為差。
洪武初規定:
公 五千石至二千五百石,
一等開國輔運推誠,
二等奉天靖難推誠,
三等奉天翊運推誠,
四等奉天翊衛推誠,
侯 千五百石至千石,
一等開國輔運推誠,
二等奉天靖難推誠,
三等奉天翊運推誠,
四等奉天翊衛推誠,
伯 千石至七百石。
一等開國輔運推誠,
二等奉天靖難推誠,
三等奉天翊運推誠,
四等奉天翊衛推誠,
但有的伯僅當侯爵俸祿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洪武十年後,伯之祿與侯等;至永樂初,規定伯之祿居侯之下,正一品之上,其階勛皆與侯等,而伯爵益重。公侯伯入則可掌參五府總六軍,出則可領將軍印為大帥督,轄漕綱,但不得預九卿事。

番外
明朝初年功臣有死後被追封為郡王,如魏國公徐達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進封奉天開國推誠宣力武臣魏國公,祿五千石,世襲。十八年二月己未卒。追封中山王,謚武寧。
明朝後期也有功臣因勤王有功被封郡王,如延平王鄭成功。
對於朝貢國,一律封為郡王,如朝鮮王,越南王,日本王等。清朝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兩種。
宗室爵
和碩親王、世子(親王嫡子)、多羅郡王、長子(郡王嫡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至三等鎮國將軍、一至三等輔國將軍、一至三等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十四級,輔國公之前八等稱入八分公,與之後的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等爵位不同。
除了清初受封的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雍正時怡賢親王、同治時恭親王、光緒時醇親王、慶親王共十二個王可以世襲罔替外,其餘宗親世爵只能世襲。
宗室爵俸祿:
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
郡王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
長子歲俸銀3千兩,祿米3千斛;
貝勒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
貝子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
鎮國公歲俸銀700兩,祿米700斛;
輔國公歲俸銀500兩,祿米500斛;
一等鎮國將軍歲俸銀410兩,祿米410斛;
二等鎮國將軍歲俸銀385兩,祿米385斛;
三等鎮國將軍歲俸銀360兩,祿米360斛;
一等輔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335兩,祿米335斛;
一等輔國將軍歲俸銀310兩,祿米310斛;
二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85兩,祿米285斛;
三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60兩,祿米260斛;
一等奉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235兩,祿米235斛;
一等奉國將軍歲俸銀210兩,祿米210斛;
二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85兩,祿米185斛;
三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60兩,祿米160斛;
奉恩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135兩,祿米135斛;
奉恩將軍歲俸銀110兩,祿米110斛。
功臣世爵
乾隆十六年定製,功臣世爵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雲騎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輕車都尉,分—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及—至三等輕車都尉,正三品;
騎都尉,分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及騎都尉二等,正四品;
雲騎尉,正五品;
恩騎尉,正七品。
功臣世爵俸祿
一等公歲支俸銀700兩
二等公685兩
三等公660兩
一等侯又一雲騎尉635兩
一等侯610兩
二等侯585兩
三等侯560兩
一等伯又一雲騎尉535兩
一等伯510兩
二等伯485兩
三等伯460兩
一等子又一雲騎尉435兩
一等子410兩
二等子385兩
三等子360兩
一等男又一雲騎尉335兩
一等男310兩
二等男285兩
三等男260兩
一等輕車都尉又一雲騎尉235兩
一等輕車都尉210兩
二等輕車都尉185兩
三等輕車都尉160兩
騎都尉又一雲騎尉135兩
騎都尉110兩
雲騎尉85兩
恩騎尉45兩
不列等的閑散公255兩
閑散侯230兩
伯品級世職205兩
子品級世職180兩
男品級世職155兩
輕車都尉品級世職130兩
騎都尉品級世職105兩
雲騎尉品級世職80兩
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銀1兩,兼支給米1斛。
清朝的封爵,與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號,不加國號、邑號,如睿親王、勇毅侯之類。結束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除了一切世爵制度。

7. 中國古代爵位和歐洲爵位之間的聯系

沒有直接的聯系,周代,將爵位始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
在英國5級貴族中,伯爵出現最早。個別學者認為伯爵爵位來自歐洲大陸,至遲在公元900年的法國,伯爵已成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學者認為英國伯爵(Earl)與法國伯爵(Count)並無繼承或連帶關系;而且英國伯爵稱號是5種貴族稱號中惟一的英文詞,是由古英語eorl轉化而來;大約在盎格魯一撒克遜時代後期,因王權不夠強大,英格蘭廣大地區曾劃為幾個較大的伯爵管轄區(great earldom)。而伯爵爵位卻是在 11世紀初由丹麥國王克努特引進英格蘭的。11—12世紀中葉之前的伯爵多是鎮守一方的諸侯。他們大多是一人治理數郡,所以又被稱為「方伯」。諾曼大公威廉侵人英國後,擔心他們權勢過重,危及王權和國家統一,遂將方伯權力加以分割,移交給他的親信,每個伯爵的轄區僅限一郡,與國王有著極其明確的封君封臣關系,伯爵倘敢興兵作亂便會被王軍鎮壓,或受其他貴族制裁。伯爵職權名號可由後代繼承,但會因為有的伯爵缺少繼承人而使總數有減無增。斯蒂芬在位時,破格加封格奧弗雷。德。曼維爾為艾塞克斯伯爵。14世紀以來,伯爵數目攀升。1307年計有9名。1327年愛德華三世即位時僅餘6名,10年後增至12名;愛德華在位晚期增至14名。14世紀20年代之前,伯爵作為高級貴族,是男爵的「天然領導人」,在地方上負有對男爵、騎士的管理責任。但在1327年政治危機[指愛德華三世廢黜其母法國伊沙貝拉公主的攝政,登極親政時,伯爵曾作為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政治群體獨立行動,與男爵們的「距離感」突然產生。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瑪奇伯爵領地之後,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職責。

在重大正式場合,伯爵穿著鑲有白色毛皮邊的深紅色絲絨外套,軟帽上縫鑲著三條貂皮以表明爵位級別,冠冕上有一鍍金銀圈,上沿飾有8個銀球;而國王則稱伯爵為其「真正可信可愛的夥伴。」

盎格魯一撒克遜時代已有男爵一詞(Baron),但無男爵爵位,而且詞義不夠確定。似有「自由者」或「國王的臣僕」之意,但無尊貴的含義。英國男爵出現於11世紀。到12世紀初國王大部分高級世俗貴族都被封為男爵。其中少數與王室關系密切、封地較多者又被稱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間。很快,大男爵發生分化,顯赫者升為伯爵,其餘與普通男爵不分伯仲。正因當時男爵在世俗貴族中佔了很高比例,以至於「男爵」一詞長期作為貴族的集合名詞使用。11-14世紀,男爵的封號和封地可通過血緣和婚姻關系傳遞,但不得隨意出售和轉讓,歷代國王也不隨意增加或褫奪貴族封號。1387年,理查德二世首次增補男爵爵位,比奧查姆波。德。豪爾特被封為基德敏斯特男爵。以後數百年至今,居於5級貴族之末的男爵始終人數最多。

在正式場合,男爵穿著與伯爵同樣的外套,帽子上鑲有兩條貂皮,冠冕上有一淺色銀圈,飾有6個銀球。

依次出現的是公爵(Duke)。早在羅馬帝國時期,歐洲大陸的公爵稱號通常授予守疆拓土、軍功卓著的高級指揮官,以後因重大政治變化而中斷。幾百年後,公爵爵位又見於德國。大約在公元970年,德國皇帝奧托一世初設公爵爵位。不久法國和歐洲大陸其他地區也建立了公國(chy;大公國,Archchy)。在英國,公爵是僅次於國王或親王的最高級貴族,與作為一國之主的歐洲大陸的「大公爵」(即大公,Archke)有所不同。英國公爵爵位出現很晚。1337年,愛德華三世把康沃爾郡升為公國,將公爵爵號授予年方7歲的「黑太子」愛德華。該王儲16歲參加百年戰爭,鋒芒顯露;1355年前往法國指揮作戰,軍功卓著。父王對他賞賜有加,使太子身兼多種稱號,如 1343年封為威爾士親王,1362年加封為阿基坦公爵。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後多年裡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親均不許稱王,最高可獲公爵爵位。隨後,愛德華三世及其繼承人又先後建立了蘭開斯特公國(1351年)、克拉倫斯公國(1362年)、約克公國和格洛斯特公國(1385)、赫里福德公國(1397)、貝特福德公國(1413)和薩默塞特公國(1443)等。這些公國的領有人都是王室宗親,他們得到高級爵位後,在貴族中鶴立雞群,威勢不凡,為以後爭奪王權、擾亂朝綱、製造戰亂埋下了隱患。自從1483年建立諾福克公國以後,公爵爵位開始授予王親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國。而且能獲此最高爵位者多是軍功顯赫的統帥。行政界政務家即使任職多年,政績昭著,也難獲此殊榮。在正規場合公爵也穿深紅色的絲絨外套,帽子上鑲四條貂皮。其冠冕上有一個金環,上飾8枚紅色金葉片。國王則稱公爵為「我們真正可信和最為敬愛的夥伴。」

再看侯爵(Marquess,也做Marquis)。就詞源而言,它是由德文Markgraf[堡侯;邊疆殖民地總督;伯爵]演變而來。侯爵原意與「方伯」詞義相近,系指統轄一處的封疆大吏。在英格蘭,拉丁語「侯爵」一詞最初指威爾士邊疆的領主。那時只說明他們領地的位置靠近邊界,並不說明其地位高於伯爵。1385年涵義變化,第9代牛津伯爵羅伯特。德。維爾被封為都柏林侯爵。1397年,薩默塞特伯爵約翰被封為多西特侯爵和薩默塞特侯爵。侯爵的地位和尊榮程度不甚明確,大約在公爵和伯爵之間,一段時期內不被看重。亨利六世在位期間,約翰。德。比奧福特被國王免去侯爵爵位,下院為此向國王請願,要求恢復比奧福特的爵位。但他本人卻反對乞求國王,並說:「侯爵乃是一個新的榮譽稱號,完全不為先人所知。所以,應對此冷漠視之,並不認為接受它是明智之舉。」到了15世紀,這級爵號穩定地保持了它在貴族爵位中的第二級地位以後,才被貴族們所看重。與其他4個等級的貴族相比,侯爵的數目一向最少。

在重大場合,侯爵也穿紅色絲絨外套,帽子上鑲有三行半貂皮,冠冕上裝一銀環,帶有四片金葉和四個銀球。國王對他的稱呼一如對待公爵。

上院貴族中數子爵資格最淺。子爵稱號(Viscount)源於法國,原為郡守,地位在伯爵之下,但有時可能是實力強大的諸侯。在英國,1440年比奧芒特的約翰被封為子爵,位居所有男爵之上。子爵帽子上有兩行半貂皮,冠冕上加一銀環,飾有6個銀球。

直到此時,英國5級大貴族方完備成形,成為相對固定的貴族等級制。
勛爵(Lord)是對男性英國貴族的一種敬稱。

在英國的上議院(House of Lords),其英文簡稱正正就是「the Lords」,是英國國會的主要組成部份之一。而一直至21世紀以前,世襲貴族是會自動成為上議院議員的(相較蘇格蘭和愛爾蘭貴族,英格蘭貴族更常自動當選),但《1999年上議院法案》改變了這個傳統。英國的貴族爵位共有五等,依次為公爵(Duke)、侯爵(Marquess)、伯爵(Earl,勿與Count混淆)、子爵(Viscount)和男爵(Baron)。除了公爵以外,所有男性貴族,在普通場合的可稱呼為「○勛爵」(英文則是"Lord X"),凡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都會把頭銜標示為「(封號)勛爵」(英文則是"Lord (封號)"),例如∶前英國首相羅伯特·班克斯·詹金遜羅伯特·詹金遜,第二代利物浦伯爵(Robert Jenkinson, 2nd Earl of Liverpool),就會普遍地被稱為「利物浦勛爵」(Lord Liverpool)另一例子是前英國外相理查·愛德華·傑弗里·賀維,亞伯拉昂的賀維男爵(Richard Edward Geoffrey Howe, Baron Howe of Aberavon),他的常用頭銜是「亞伯拉昂的賀維勛爵」(Lord Howe of Aberavon)或直截地稱呼「賀維勛爵」(Lord Howe);而「勛爵」的頭銜亦適用於部份貴族的兒子,例如∶若該貴族是公爵或侯爵,那除了他的長子,他的其他兒子的頭銜均可標示為「(姓)(名)勛爵」(英文則是"Lord (名) (姓)")。另外,「男爵」一詞基本上在英國很小使用,因此凡是男爵,都應代替上「勛爵」一詞(如∶衛奕信勛爵,而絕非衛奕信男爵)。在蘇格蘭貴族爵位中,沒有男爵爵位,而只有「國會縞紳」(Lord of Parliament),但他們的頭銜也是「勛爵」。下列男性資深法官也可使用「勛爵」頭銜∶
擁有終身男爵爵位的上議院高等法官(Law Lords)或常任上訴法官(Lords of Appeal in Ordinary)
英格蘭及威爾斯上訴法院(Court of Appeal of England and Wales)的法官(Lords Justices of Appeal)
蘇格蘭高等民事法院(Court of Session)的法官(Lords of Council and Session)
蘇格蘭的「地主」(Laird)頭銜相當於「勛爵」,但地位和受尊敬的程度似有不及。

8. 中國古代各時期的爵位大小排列

商鞅的獎勵軍功制度,大大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使秦軍成為所向披靡的虎狼之師。因此秦朝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就被歷代統治者繼承下來並加以改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