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古詩視頻
❶ 秋思的古詩
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南北朝
蕭愨
秋思
清波收潦日,
華林鳴籟初。
芙蓉露下落,
楊柳月中疏。
燕幃緗綺被,
趙帶流黃裾。
相思阻音息,
結夢感離居。
白居易
秋思
病眠夜少夢,閑立秋多思。
寂寞余雨晴,蕭條早寒至。
鳥棲紅葉樹,月照青苔地。
何況鏡中年,又過三十二。
唐
白居易
秋思
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
獸形雲不一,弓勢月初三。
雁思來天北,砧愁滿水南。
蕭條秋氣味,未老已深諳。
唐
鮑溶
秋思
楚客秋更悲,皇皇無聲地。時無無事人,我命與身異。
良時如飛鳥,回掌成故事。蹉跎秋定還,凝冽堅冰至。
人生不期老,華發誰能避。感此惜壯年,壯年少為貴。
我生雖努力,榮途難自致。徒為擊角歌,且慚雕劍字。
吾師罕言命,感激潛傷思。
唐
杜牧
秋思
熱去解鉗釱,飄蕭秋半時。
微雨池塘見,好風襟袖知。
發短梳未足,枕涼閑且欹。
平生分過此,何事不參差。
唐
黃滔
秋思
碧嶂猿啼夜,新秋雨霽天。
誰人愛明月,露坐洞庭船。
唐
李白
秋思
春陽如昨日,碧樹鳴黃鸝。蕪然蕙草暮,颯爾涼風吹。
天秋木葉下,月冷莎雞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華滋。
唐
李白
秋思
燕支黃葉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雲斷,單於秋色來。
胡兵沙塞合,漢使玉關回。征客無歸日,空悲蕙草摧。
秋 思
(唐)張 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如果認真讀就會發現這些古詩多被賦予悲情,這是古代秋思題材的普遍意義上的共同特點,當然,也有一些例外的,比如劉禹錫
秋詞二首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❷ 古詩秋思
秋思
[唐 ] 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❸ 古詩 秋思 張籍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
【注釋】
開封:打開已封的家書,惟恐遺漏什麼,一再補充。
【解說】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秋天思念親人的情景。秋天到了,洛陽城裡颳起了秋風,想寫一封信給家裡,要說的話很多很多。恐怕匆匆茫茫地沒有把心裡的話說完,捎信的人要走時,我又打開信封看看還有什麼沒寫。詩人通過寫信和「開封」這兩個細節的描寫,把客居他鄉思念親人的復雜的感情,傳神地表達出來了。
【張籍簡介】
張籍,768~830,字文昌,唐朝人,祖居蘇州,後居和州烏江(安徽和縣烏江鎮),曾任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故世稱張水部、張司業。
為詩手法活潑圓轉,有《張司業集》。
❹ 古詩視頻天凈沙秋思作者
馬致遠(約1250-約1321至1324間),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名不詳,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元代著名雜劇家、散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約在公元1250年,卒年約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後,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❺ 關於秋思的古詩
漁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賞析】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歷三年(1043)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重山峻嶺里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特別是詞中的「長煙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塞,雖則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下,卻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跡。
下片抒情,抒發的是邊關將士的愁情。端著一杯渾濁的酒,想起遠在萬里之外的家鄉,可是邊患沒有平息,那能談得到歸去?再加上滿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聲碎,又叫人如何能夠入睡?將士們只能是愁白了烏發,流下了濁淚。在這里,作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出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
綜觀全詞,詞的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真實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❻ 唐詩《秋思》
秋思
唐代: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注釋
⑴意萬重:極言心思之多;
⑵復恐:又恐怕;
⑶行人:指捎信的人;
⑷臨發:將出發;
⑸開封:拆開已經封好的家書。
譯文
一年一度的秋風,又吹到了洛陽城中,身居洛陽城內的遊子,不知家鄉的親人怎麼樣了;寫封家書問候平安,要說的話太多了,又不知從何說起。
信寫好了,又擔心匆匆中沒有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完;當捎信人出發時,又拆開信封,再還給他。
參考:古詩文網
❼ 小學古詩《秋思》
《秋思
》
詩人: 張籍 朝代: 唐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❽ 古詩《秋思》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❾ 秋思:古詩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譯詩:
一年一度的秋風,
又吹到了洛陽城中,
催我寫一封家書,
將萬重心意與親人溝通。
捎信人即將出發,
我又拆開了緘上的信封,
趕快再添上幾句,
說不盡的心事,
無奈太匆匆。
鑒賞:
盛唐絕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 ,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於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 秋思 》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異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羈旅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平平敘事,不事渲染 ,卻有含蘊 。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而彷彿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使木葉黃落 ,百卉凋零 ,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羈留異鄉的遊子,見到這一派凄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的孤孑凄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於含蘊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異常豐富的。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 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曰 :『 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祖籍吳郡 ,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彷彿,當他見秋風而起鄉思的時候,也許曾經聯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但由於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託思家懷鄉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經很深切強烈的鄉思中又平添了欲歸不得的惆悵 ,思緒變得愈加復雜多端了。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欲字頗可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心中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本來顯得比較抽象的意萬重,由於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無法下筆的神情意態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觸、易於想像了。
三、四兩句 ,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剪取家書即將發出時的一個細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既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無暇細加考慮 ,深厚豐富的情意和難以表達的矛盾 ,加以時間匆匆,竟使這封包含著千言萬語的信近乎書被催成墨未濃(李商隱《無題四首》)了。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將要上路的時候,卻又突然想起剛才由於匆忙,生怕信里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內容 ,於是又匆匆拆開信封 。復恐二字 ,刻畫心理入微 。這 臨發又開封 的細節,與其說是為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容,不如說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而這種毫無定準的恐,竟然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當然,並非生活中所有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現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寫講詩里 。只有當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狀態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方才顯出它的典型意義。這首詩,在見秋風、意萬重,而又 復恐匆匆說不盡 的情況下來寫臨發又開封的細節,本身就包含著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和典型化 ,而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摹寫 。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此評深得張籍優秀作品創作要旨和甘苦三昧。這首極本色、極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詩,其實印證了王安石精到的評論。
張籍
(約767-約830) 唐代詩人。字文昌。原籍蘇州(今屬江蘇),遷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799)進士,歷太常寺太祝、國子監助教、秘書郎、國子博士、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仕終國子司業。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因家境貧困,眼疾嚴重,孟郊戲稱「窮瞎張太祝」。與韓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張籍詩歌創作大致有3個時期。40歲前為早期。40-50歲為中期,其優秀樂府歌行作品多作於此期。50歲後為晚期。這時生活逐漸安定,除仍寫樂府歌行外,多作近體詩。他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詩中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種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婦怨》;另一類描繪農村風俗和生活畫面,如《采蓮曲》、《江南曲》。張籍樂府詩藝術成就很高。善於概括事物對立面,在數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強烈對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細致真實地刻畫各種人物的形象。其體裁多為「即事名篇」的新樂府;有時沿用舊題也能創出新意。語言通俗淺近而又峭煉含蓄,常以口語入詩。他還著意提煉結語,達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諷刺效果。張籍的五律,不事藻飾,不假雕琢,於平易流暢之中見委婉深摯之致。對晚唐五律影響較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張籍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