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填詩詞
⑴ 怎樣填古詩詞
<冬景>
映簾遮白日,小屋鎖寒冬.
天寒地凍,飛雪狂風.
內有鼾聲陣陣沉佳夢,
外有行人匆匆欲斷魂.
唯見青梅婷婷立,
盈盈一笑百花慚.
傲然戰風雪,瀟灑朗乾坤.
大象無形虛實轉.
化作芳魂,無處不容.
玉露凝冰魂,千樹梨花晶.
花凋葉落,山荒水冷.
上有青雲茫茫似失魂,
下有波光粼粼作明鏡.
千里山川銀裝裹,
萬籟寂靜紫氣揮.
蔓藤織天梯,直步上蒼穹.
大音希聲天地啞.
不似仙境,勝似仙境.
⑵ 怎樣寫好詩詞
首先你要有一定的詩詞理解能力。平時要多看一些古詩詞,文言文之類的。
寫詩要注重平仄,押韻,對仗等。
所謂押韻,是把同一韻部,也就是同一韻母組成的字,放在詩的固定位置上,以構成和諧的音樂美。在絕句中用在偶句的末尾處,即押在句末一字上。
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的韻腳就是「光」、「霜」、「鄉」。絕句中的第三句最後一字必須是仄音的。
押韻是詩歌必不可少的要素。從上古的<<詩經>>、<<楚辭>>,到定型的唐詩,一直到今天的詩歌,都是要講押韻的。沒有和諧的音韻,吟詠起來就不朗朗上口了。可用舊時韻書「平水韻」,但該詩韻有107個韻部,使用不易,因為分韻太窄;也可用新韻,即以普通話語音來押韻,韻目只有18個韻部。
正格絕句,平起首句不入韻和仄起首句不入韻,只需二、四句末一字押韻即可;別格絕句,平起首句入韻和仄起首句入韻,必須在一、二、四句末字押韻,以構成和諧而美妙的音樂性。
平仄,是聲調的講究。平聲即陰平聲、陽平聲字,仄聲即上聲、去聲和入聲字。簡單地說就是平聲是漢語拼音中的一二聲,仄聲就是三四聲。
絕句的格律,有四種格式,分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舉例如下:
1、 平起首句不入韻為正格 碧波·詠樹 碧波·小溪即景
平平仄仄平平仄, 深居沃野枝繁茂, 平平平仄仄, 岸邊風拂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碧葉千張似玉雕。 仄仄仄平平。 雀躍樹枝頭。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本是同根同血脈, 仄仄平平仄, 放鴨河中漾,
平平仄仄仄平平。 為何颯颯起風濤。 平平仄仄平。 清波盪小舟。
2、 平起首句入韻為別格 包德珍·夜思 包德珍·新春絮語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心隨意弄迷離, 平平仄仄平, 吟虹出遠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使伊人費苦思。 仄仄仄平平。 蘭水一詩泉。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未必風濤初識我, 仄仄平平仄, 月帶群星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松花江水洗胭脂。 平平仄仄平。 笑聲來枕邊。
3、 仄起首句不入韻為正格 碧波·暴風 李頻·渡雙江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陣狂飆如猛獸, 仄仄平平仄, 嶺外音書斷,
平平仄仄仄平平。 飛沙走石信天游。 平平仄仄平。 經冬復歷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屋摧樹倒禾苗折, 平平平仄仄, 近鄉情更怯,
仄仄平平仄仄平。 暴戾人間萬象蹂。 仄仄仄平平。 不敢問來人。
4、 仄起首句入韻為別格 包德珍·詠李白 碧波·詠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行路方知蜀道難, 仄仄仄平平, 宇宙現穹隆,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篇斗酒海天寬。 平平仄仄平。 金輪掛太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 胸中日月吟風處, 平平平仄仄, 環球光耀彩,
仄仄平平仄仄平。 何止吳歌楚舞寒。 仄仄仄平平。 萬物顯春榮。
至於對仗,一般地講,絕句可用對仗,也可不用對仗,是否用對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強求。如果視為截取律詩的中間兩聯,就可以全詩用對仗,例如:
曾金美·贈友人
(碧波詩詞讀後感)
碧水粼粼含雅韻,波光閃閃奏清音。
詩心美美如佳釀,詞意甜甜欲醉人。
如果視為截取律詩的首尾兩聯,就可以全詩不用對仗,例如:
碧波·桃花
春風吹醒故林叢,蕊滿枝頭綻嫩紅。
神韻猶如仙子美,惹來蜂蝶吻嬌容。
如果視為截取律詩的前兩聯,則前聯不對仗而後聯對仗,例如:
司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唯有葵花向日傾。
反之,如果視為截取律詩的後兩聯,則前聯對仗而後聯不對仗
⑶ 如何寫古詩詞
先談談古詩,關於詩的分類,其中有許多分類法。《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把詩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七言。這是一種分法。清沈德潛所編的《唐詩別裁》的分類稍有不同:他不把樂府獨立起來,但是增加了五言長律一類。宋郭知達所編的杜甫詩集就只簡單地分為古詩和近體詩兩類。
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數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還有很少見的六言詩。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為五言、七言兩類。
其中我們現在寫的大都是近體詩,而近體詩又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由於格律很嚴,所以稱為律詩。律詩有以下四個特點: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聲韻;
c.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
d.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還有就是絕句,也就是我們常看見的五絕、七絕。他們的句子和字數只有律詩的一半,其中分古絕、律絕兩類。我們現在一般看見的大部分都是律絕,律絕不但押平聲韻,而且依照近體詩的平仄規則。在形式上它們就等於半首律詩。
要寫好近體詩,其中非常要注意的就是如何用韻。五絕、五律的韻一般用在雙數句的尾字,而七絕、七律除此之外,第一句一般也用韻。古人寫律詩絕句,一般是參照古詩韻的,在清代,習慣用《詩韻集成》和《詩韻合壁》等韻書,其間對詩韻有嚴格的區分,單單韻部就有106個。而寫律詩一般用平聲30韻。
但是,作為現代人,寫律詩不必再拘泥古韻了,也可以參照《中華新韻》來用韻,寫近體詩只要按照其中「陽平」「陰平」用韻即可,可以省去許多由於方言而造成的麻煩。
還有就是平仄,不單是近體詩,古詞對平仄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所謂平仄,就是為了讀起來有抑揚頓挫的感覺。我們寫近體詩也好,填詞也罷,只要照對譜來作,就沒有問題了。
也許有的朋友不懂什麼叫平仄,一般來說,我們漢語拼音的一、二聲就是平,三、四聲就是仄。知道了這個,也許就會感覺簡單了許多。
寫律詩還有一個難點,那就是對仗。五律在對仗上要求不是很嚴格,第二聯(也就是3、4兩句)一般稱頜聯,第三聯(5、6兩句)也叫頸聯,可以不完全對仗。而七律對頜聯、頸聯對仗的要求比較高,基本上字面上就要對的工整。對仗須用同類詞性,如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歌詞,虛詞對虛詞。
我們平時在寫律詩時還必須注意一點,那就是不要犯「合掌」的詩病,所謂「合掌」 詩病的一種。指對仗中意義相同的現象。一聯中對仗,出句和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稱為合掌。此為詩家大忌。
寫好了近體詩,填古詞也就容易了很多,每一首詞譜對平仄、韻都有具體要求,可以參照詞譜填,只是要注意有的詞需要轉韻(如減字木蘭花、定風波、虞美人等),還有的詞中要求其中的幾句需要對仗(如西江月的起句,踏莎行的上下起句)另外就是特殊的要求(例如八聲甘州的首句第一字必須呈單位元組奏)等等,注意了以上幾點,你不妨可以學著填詞了。
上面說了許多寫近體詩、填詞的基本要求,此外還有就是如何寫好的問題了。每個人的古文基礎是不同的,因此,寫出來的風格也不會一樣。在此就產生一個問題,有的朋友發現自己寫的近體詩很現代,缺少古意,其實要解決這一點,有一個比較容易的方法,那就是盡量用古時的語言替代現在的名詞。例如,「鐵窗」可用「竹窗」替代,「月亮」可用「廣寒」「嬋娟」替代等等。再一點就是注意使用好「典故」和「史實」這樣的詩詞看起來會更加飽滿。詩詞不需要寫得太實。特別應時應景之作。要考慮到作品內容的廣泛性,能讓讀者朗朗上口就好。
以上就是我對如何寫好古典詩詞的一些看法,比較淺浮,如若不對,還請大家包涵!也請各位踴躍地探討如何寫好古典詩詞的方法。
⑷ 怎麼寫古詩
每一段開頭用一句話總起(排比)...
⑸ 怎樣學寫古詩詞呀
推薦龍瑜生抄的《詩詞格律》,《詩詞十講》。學詩要先了解詩
的體例格律以及韻律。然後再煉字造句。先學律詩然後才能填詞。詞的格律依據詞牌,一點都不能錯的。詩韻和詞韻又不同,有些字在詞韻里是同韻,但是在詩韻里不同。無論寫詩還是填詞都不要
錯韻。佩文韻,和平水韻是比較常用的韻。還要注意入聲字的問題。
⑹ 填填詩詞
卜運算元·詠梅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⑺ 請問詩詞怎麼填寫
少小離家老大回
⑻ 填詩詞 要求如下
參商未敢定歸期,待得雲起風涌時。
(註:參商,分離之意。)
自作七言一首。
卿獨撫琴何深深,紅箋欲訴無可提。
不忍停顧相決絕,待得雲起風涌時。
卿是古代對妻子的愛稱。
大意:(分別前夕)你獨自坐在庭院,素手輕撫琴弦,庭深深深幾許,更深的情愫悱惻纏綿(不舍與我分開自此盼歸年),紙箋鋪開墨汁氤氳,想要寫些什麼安慰卻不知從何提起。不能再耽擱,揚起馬鞭決絕而去,塵土彌漫模糊了你的容顏,我已不敢再回轉,男兒有淚不輕彈,待到風起雲涌錦袍華冠時,我再來見你
⑼ 如何寫古詩
古詩做法:
一、古體詩的韻
古體詩既可以押平聲韻,又可以押仄聲韻。在仄聲韻當中,還要區別上聲韻、去聲韻、入聲韻;一般地說,不同聲調是不可以押韻的。
古體詩用韻,比律詩稍寬;一韻獨用固然可以,兩個以上的韻通用也行。但是,所謂通用也不是隨便亂來的;必須是鄰韻才能通用。
依一般情況看來,平上去三聲各可分為十五類,如下表:
第一類:平聲東冬;上聲董腫;去聲送宋。
第二類:平聲江陽;上聲講養;去聲絳漾。
第三類:平聲支微齊,上聲紙尾薺,去聲寘未霽。
第四類:平聲魚虞,上聲語麌;去聲御遇。
第五類:平聲佳灰,上聲蟹賄,去聲泰卦隊。
第六類:平聲真文及元半,上聲軫吻及阮半,去聲震問及願半。
第七類:平聲寒刪先及元半,上聲旱潸銑及阮半,去聲翰諫霰及願半。
第八類:平聲蕭餚豪,上聲筱巧皓,去聲嘯效號。
第九類:平聲歌,上聲哿,去聲個。
第十類:平聲麻,上聲馬,去聲禡。
第十一類:平聲庚青,上聲梗迥,去聲敬徑。
第十二類:平聲蒸。
第十三類:平聲尤,上聲有,去聲宥。
第十四類:平聲侵,上聲寢,去聲沁。
第十五類:平聲覃鹽咸,上聲咸儉豏,去聲勘艷陷。
入聲可分為八類:
第一類:屋沃。
第二類:覺葯。
第三類:質物及月半。
第四類: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類:陌錫。
第六類:職。
第七類:緝。
第八類:合葉洽。
二、分類
概述
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
四言體
四言體盛行於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除《楚辭》 外,其他詩作出現不多。
四言詩是古代產生最早的一種詩體。《詩經》中的《國風》、《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詩為基本體裁。
在先秦兩漢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記》所載《麥秀歌》,《左傳》所載《宋城子謳》、《子產誦》等,也都是以四言體為主。可見,在西周到春秋時期,無論是社會上層還是下層,娛樂場合還是祭祀場合,最流行的詩體是四言詩。
五言體
五言詩,古代詩歌體裁。是指每句五個字的詩體,全篇由五字句構成的詩。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彙,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
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於音樂美。因此,它更為適應漢以後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五言詩是每句五個字的詩體。它作為一種獨立的詩體,大約起源於西漢而在東漢末年趨於成熟。當然,《詩經》中早就有五言的句子,如《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
漢魏六朝時期的詩作,以五言為主。說明五言詩形成於此一時期。古代本有五言詩起於李陵《與蘇武詩》的說法,但後人多加以否認,如蘇軟題(文選動便說:「李陵、蘇武,五言皆偽。」
又有說五言起於《古詩十九首》,也未獲廣泛贊同。大抵五言詩系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
秦始皇時的民歌《長城謠》:「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就是使用五言。漢代的樂府詩如《江南》、《白頭吟》、《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也是五言。
文人作的五言詩,一般認為最早的要算班固的《詠史》。五言的句式是在四言的基礎上每句增加一個字,在句子的節奏上增加了一拍,形成了二二一或二一二的節拍群。由於不同節奏在詩中交錯運用,就使句式更富於變化,更具有音樂感。
六言體
六言詩屬古風類詩文,已不多見到了。
六言詩是舊詩的一種體裁,全詩都是六個字一句。在《詩經》中已有萌芽。其後詩人也偶爾寫過六言四句的短詩,如王維的《田園樂》:''桃紅復含宿雨,柳線更帶朝煙。花落家僮未歸,鳥啼山客猶眠。''
六言散句最早散見於《詩經》。其中有單句,亦有偶句。如「室人交遍謫我」、「室人交遍摧我」(《邶風·北門》),「行役夙夜無已」、「行役夙夜無寐」(《魏風·陟岵》),「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豳風·七月》),「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魏風·伐檀》)。正是因為《詩經》中有這么多的六言句,摯虞和劉勰論六言詩的起源,才追根溯源到這里。
但是,《詩經》中的六言詩僅是散句,既比較少見,又沒有兩句以上的六言句連續出現的情況。所以,如果以為在《詩經》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完整的六言詩,顯然缺少足夠的證據。
到了《楚辭》,六言句不僅較為常見,而且有連續四句以上的情況出現。《離騷》 的基本句式是上七下六,如「駟玉虯以乘笲兮,溘埃風余上征。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玄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珥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這樣一種句式,如果去掉上句的「兮」字,實際上已經具備了六言詩的雛形。《九辯》中甚至出現了連續的六言句:「慷慨絕兮不得,中瞀亂兮迷惑。私自憐兮何極,心怦怦兮諒直。」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
因為,作為一種詩歌體式,如果能夠獨立成為一首詩,至少應該有四句以上,否則只能算是詩句,而不能算是一首完整的詩歌。可以說,《離騷》的上七下六句式及《楚辭》中大量出現的整齊的六言句,為六言詩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礎。
完整而規范的六言詩是在建安時期才出現的。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詩,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詩。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詩文俱享名於當時。在詩歌創作上,他在借鑒《詩經》、《楚辭》和兩漢樂府六言散句的基礎上,創作出了完整的六言詩:
漢家中葉道微,董卓作亂乘衰,僭上虐下專威,萬官惶怖莫違,百姓慘慘心悲。
郭李紛爭為非,遷都長安思歸。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 ]。
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減去廚膳甘肥。群僚率從祁祁,雖得俸祿常飢,念我苦寒心悲。
孔融之後,曹丕、曹植兄弟皆有六言詩傳世。曹丕有六言詩三首,其中《黎陽作詩》和《令詩》是規范的六言詩;《寡婦詩》形式為六言,但因每句第四字為「兮」字,因而可視為六言別體。
七言體
七言詩包括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和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七言體是古代詩歌體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的詩體。它起於民間歌謠。
先秦時期除《詩經》,《楚辭》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模仿民間歌謠寫成的以七言為主的雜言體韻文。
西漢時期除《漢書》所載的《樓護歌》、《上郡歌》外,還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韻文。
東漢七言、雜言民謠為數更多,如東漢末年的《小麥謠》、《城上烏》(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桓靈時童謠》"舉秀才"(葛洪《抱朴子·審舉》)都是很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和雜言民間作品。
相傳漢武帝曾會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聯句,但據後人考證,實系偽托,並不可靠。
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首文人創作的完整七言詩。以後湯惠休、鮑照都有七言作品。鮑照的《擬行路難》18首,不僅在詩歌內容上有很大擴展,同時還把原來七言詩的句句用韻變為隔句用韻和可以換韻,為七言體的發展開出了新路。
從梁至隋七言體詩歌逐漸增多,至唐代七言詩才真正發達起來。七言詩的出現,為詩歌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豐富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表現力。
雜言體
雜言詩,因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而得名,其句中字數不定,最短僅有一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其特點是形式比較自由,便於無所拘束地表達思想感情。凡是以情致或氣勢勝的詩人,對於雜言詩都有極大的偏愛。
中國古代詩歌整齊劃一的格律詩發展到中唐達到巔峰狀態(代表詩人是杜甫),因為其形式上的詩美空間已經被唐代的大詩人挖掘而所剩有限。
因此唐末五代中國的格律詩向雜言詩發展,形成一個對整齊劃一而導致形式有些僵化的格律詩的反撥,而最終定型為「詞」這一雜言詩體制形式。而詞,最終發展到了「一代之文學」的高度,取得偉大成就。
(9)怎樣填詩詞擴展閱讀:
古詩簡介:
古體詩是詩歌體裁。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稱為近體詩,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古體詩 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兩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曹操的《觀滄海》、陶淵明的《停雲》都是四言詩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漢代以後,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
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音樂,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唐宋時代的雜言詩形式多種多樣:有七言中雜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難》;有七言中雜三言的,如張耒的《牧牛兒》。
有七言中雜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將進酒》;有七言中雜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為主雜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難》。
此外,古絕句在唐時也有作者;都屬古體詩范圍。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交互關系,南北朝後期出現了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體、近體之間的新體詩。
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乃至古體作品中常融入近體句式。但也有些古詩作者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來避律。
⑽ 如何寫詩詞
一是思維是全過程始終不離開形象。創作中的思維過程是:「物象——直感印象——審美意象——藝術形象」這樣一個形象思維過程。用畫竹來概括就是:「園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筆下之竹」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畫家的思維始終沒有離開「竹」這個形象。
二是創造性的藝術想像起著特別突出的作用。藝術形象是藝術想像的產物。
(1)創造性的藝術想像使客觀事物的感性特徵(包括微小的細節)再現在知覺表象中,使作者從直觀點中把握事物本質。
(2)藝術想像可以補充直接經驗的不足,使作者突破直接經驗的局限,從更廣闊的領域里去組合、創造。如《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並沒有到過岳陽樓,然而他通過創造性的藝術想像,寫出了千古名文。
(3)通過藝術想像,可綜合改選素材、集中突出地顯現事物的本質和個性特徵。
三是形象思維的整個過程都伴隨著感情的波動,情感滲透於想像之中。情感波動表現為「進入」和「跳出」。進入,即指作者不能一味沉浸於對象的體驗之中,必須跳出來,站在一定高度審視自己的情感體驗。
(10)怎樣填詩詞擴展閱讀:
古人寫律詩,是嚴格地依照韻書來押韻的。韻書的歷史,這里用不著詳細敘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閱的《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韻書,不但可以說明清代律詩的押韻,而且可以說明唐宋律的用韻。一般人所謂「詩韻」,也就是指這個來說的。
詩韻共有106個韻: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律詩一般只用平聲韻,所以我們在這一節里只談平聲韻;至於仄聲韻,留待下文講古體詩時再行討論。
在韻書里,平聲分為上平聲、下平聲。平聲字多,所以分為兩卷,等於說平聲上卷,平聲下卷,沒有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