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詩賞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長向 一作:偏向)
對於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認為此詞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清露下,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 「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經典古詩詞賞析大全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出自先秦的《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鑒賞
起首兩句「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洲」,當從《北堂書鈔》卷一O六引作「舟」。「搴洲中流」即在河中盪舟之意。這是記事,記敘了這天晚上盪舟河中,又有幸能與王子同舟這樣一件事。在這里,詩人用了十分情感化的「今夕何夕兮」、「今日何日兮」的句式。「今夕」、「今日」本來已經是很明確的時間概念,還要重復追問「今夕何夕」、「今日何日」,這表明詩人內心的激動無比,意緒已不復平靜有序而變得紊亂無序,難以控抑。這種句式及其變化以後常為詩人所取用,著名的如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的末兩句「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進入詩的中間兩句行文用字和章法都明顯地由相對平易轉為比較艱澀了。這是詩人在非常感情化的敘事完畢之後轉入了理性地對自己的心情進行描述。「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是說我十分慚愧承蒙王子您的錯愛,王子的知遇之恩令我心緒盪漾。
最後兩句是詩人在非常情感化的敘事和理性描述自己心情之後的情感抒發,此時的詩人已經將激動紊亂的意緒梳平,因此這種情感抒發十分藝術化,用字平易而意蘊深長,余韻裊裊。「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一個比興句,既以「山有木」、「木有枝」興起下面一句的「心悅君」、「君不知」,又以「枝」諧音比喻「知」。在自然界,山上有樹樹上有枝,順理成章;但在人間社會,自己對別人的感情深淺歸根到底卻只有自己知道,許多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對別人的感情難以完全表達,因此越人唱出了這樣的歌詞。而借「枝」與「知」的諧音雙關關系做文章的比興手法,也是《詩經》所慣用的。如《衛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觽;雖則佩觽,能不我知」,《小雅·小弁》「譬彼壞木,疾用無枝;心之憂矣,寧莫之知」,即是。這種諧音雙關對後代的詩歌如南朝樂府民歌《子夜歌》等恐怕不無影響。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二句,與《九歌·湘夫人》中「沅有茝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二句相彷彿(然「山」句為「A有B兮B有C」句式,「沅」句為「A有B兮C有D」句式,亦有不同),也可見出此楚譯《越人歌》深受楚聲的影響。雖然今人所讀到的《越人歌》是翻譯作品,但仍可這樣說:《越人歌》的藝術成就表明,兩千多年前,古越族的文學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2. 求20首著名古詩賞析,要精短,帶古詩原文,作者,急!!
1、 《望 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詩人到了泰山腳下,但並未登山,故題作「望岳」。詩篇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詩篇氣魄宏偉,筆力囊括,造語挺拔。
2、 竹里館
唐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賞析】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描繪了詩人月下獨坐、彈琴長嘯的悠閑生活。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且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於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靜人寂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3、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賞析】這首詩寫的是從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內的行程情況,主要突出輕快,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輕快。李白以58歲的年齡,被流放夜郎,拋妻別子,走向長途,忽然遇赦,得以回家,心裡自然十分高興。在詩中李白沒有直接抒情,但是讀了他對行程的描寫,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興奮的情緒。
4、 城南
曾鞏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賞析】詩人通過桃花、李花容易凋謝與小草青色長久相對比,暗示了這樣的一個哲理:桃花、李花雖然美麗,生命力卻弱小;青草雖然樸素無華,生命力卻很強大。 《城南》二首描寫了暮春時節大雨過後的山野景象,筆調流暢優美,讀來琅琅上口,令人賞心悅目。特別是「惟有青青草色齊」這一句,沁著水珠的草地鮮亮碧綠,表明雨後的大自然依然充滿生機,這是作者的神來之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格調超逸,清新雋永。
3. 古詩賞析有哪些(30首)
1.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廬山,當時是佛教、道教雲集的勝地。
(1)這首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請選這四種表達方式中的任一種,作簡要評析。
答:.一、二句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對於第一句是極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堅決地轉折。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閑的緣由。五---八句細致的描寫採菊的過程,並以所見寫心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兩句抒發感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2)歷來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認為「悠然見南山」好的,也有認為「悠然望南山 」好的。請簡明扼要地談談你的看法。
答:「見」字好,「見」更能顯示出詩人採菊時,未留心、不經意間與廬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從而標志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於塵雜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識地凝目眺望,更能寄託詩人對僧道雲集的廬山勝地一往情深的嚮往,是詩人隱逸思想的真實外化,體現著藝術形式服從於思想內容的創作原則。
2、從軍行 塞上聽吹笛
王昌齡高適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①舊別情。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借問梅花②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注]①關山:系樂曲《關山月》。 ②梅花:系樂曲《梅花落》
①填空:以內容分類,唐詩有「送別詩」、「詠史詩」等等,這兩首詩屬於邊塞詩。兩首詩都寫了樂曲聲和月色,藉以抒發戍邊者的情懷,可謂「『聲色』傳情」。
① 簡答:為什麼說《塞上聽吹笛》的三、四句有「語意雙關」的特點?
答:②字面上,似乎寫塞上梅花盛開,在風中,一夜間花散落於關山處處。實際上,「梅花落」是笛子曲, 風將笛聲吹送到關山處處。
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的詩篇。從內容看,都是寫送別,從抒情手法看,李詩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也可);王詩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詩人的稟賦個性不同,詩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試比較這兩首詩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李詩豁達(曠達,樂觀),王詩離愁中帶灑脫(只答「離愁」「灑脫」「傷感」亦可)
4、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柳宗元
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
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注]本詩作於柳宗元被貶永州之時。西園位於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 請結合全詩,說出作者寫「露」「月」「泉」「鳥」的作用。
答:營造凄清寂寞的意境
② 作者寫「泉響」「鳥喧」採用了什麼藝術手法?
答:以動寫靜,反襯
③詩人「寂寞」的原因是什麼?請扼要回答。
答:謫居僻遠之地,孤獨愁苦,情懷無人理解
5、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 詩語言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渲染出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
2、有人評價「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詩在全詩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對這一評價請簡要闡述你的鑒賞體會。
答:a三四句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詩的直抒胸臆 ,顯得深沉含蓄。 b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家鄉的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詩人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少一人」的缺憾更須體貼。這正是這兩句的出乎常情之處,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餘味無窮。
6、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做釣鉤。
多病所需唯葯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①這首詩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於同一時期,但兩首詩所抒發的感情不同。作者筆下的「江村」環境特點是幽靜這從第一聯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聯先描寫眼前的景物,又擷取了家庭生活的兩幅畫面,從中表現了詩人經過漂泊後,獲昨暫時的安定生活時愉悅閑適的心境。這首詩對仗工整、音調和諧,語言的突出特點是自然清新質朴。
②「多病所需唯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祿米」,你認為哪一句更好?請簡述理由。(略)
7、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參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①這首詩從體裁上看是七言絕句(或絕句),押的韻是ā。
②三四兩句運用了什麼寫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答:三四句用了反襯手法,以樂景寫哀情,襯托得梁園更加蕭條
③這首詩抒發了怎樣的感慨?
答:這首詩抒發了物是人非,盛衰無常的感慨。
28、秋 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① 歷代文人為了抒「悲秋之情」,常藉助那些事物(景物)?
答:落葉、悲鴻、衰草、枯木
②本詩作者藉助「排雲之鶴」,來表達對秋的迥異態度。請寫出你對本詩中「鶴」的形象和體現的人生態度的簡要理解。(50字左右)
答:劉詩中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飛,排雲直上,矯健凌厲,體現了激越向上,積極樂觀人生態度。
8、絕句兩首(二)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1)、這首詩第一二句寫景,寫了色彩豐富的四種景象,運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襯,其中一個「欲」字,運用擬人修辭方法,賦予花朵搖曳多姿的動感的特點。
(2)、這首詩是詩人入蜀後所作,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簡析這首詩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這首詩運用了樂景寫哀的手法,作者面對如畫的之景,勾起了漂泊傷感,最後一句流露出歸心殷切的思鄉之情。
9、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1)、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是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的「折柳」寓意是什麼?
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2002年高考題)
答:「折柳」是古代關於惜別的一首名曲,後人在送別中常有折柳的習俗。「折柳」這首
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聽到「折柳」曲的笛聲
引起的,可見「折柳」是本詩的關鍵。
10、燕子來舟中作 (唐)杜甫
湖南為客動經春,燕子銜泥兩度新。
舊入故園償識主,如今社日遠看人。
可憐處處巢居室,何異飄飄托此身。
暫語船檣還起去,穿花貼水益沾巾。
注;本詩是詩人晚年客居湖南時的作品。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燕子」二字是全詩的關鍵,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
什麼?
答:同意。本詩以燕子為歌詠對象,實際上句句關著自己的茫茫身世,這樣借燕言情,借燕抒懷,表達了凄楚悲愴之感。
11、秋風引 (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進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註:劉禹錫曾在偏遠的南方過了一段時期的貶謫生活。
(1)、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說,「秋風」是理解本詩的關鍵,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秋風」是詩人吟詠之物,由秋風的到來「雁群」,由「雁群」引出庭樹,由秋風中的「雁群」引起詩人「孤客最先聞」的共鳴。整首詩的意象和情感都是在秋風中展開的,所以說,「秋風」是理解本詩的關鍵。
12、杳杳寒山道 (唐)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疾疾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曾說,這首詩通篇充滿了「寒意」,句句使用迭字的藝術顯示了威力,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麼?
答:同意。「杳杳」言路深幽遠,渲染了「寒」的氣氛,「落落」言澗邊寂寥冷落,給人以空曠寂寞之感;「啾啾」狀鳥叫之聲,以有聲寫無聲;「淅淅」以風聲描風的動態之感,從聲音上渲染環境的肅殺;「紛紛」繪雪飛舞之狀,從視覺上表現環境的肅殺;「朝朝、歲歲」從時間上點染寒意之久。這些迭字從不同角度運力,共同完成了整首詩寒冷氛圍的營造工作。
13、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空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問: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是曾說,「意萬重」一詞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意萬重」在詩 中的意思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答:「意萬重」即心裡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同意。「見秋風」引起「作家書」之念,「作家書」引起「意萬重」,正因為「意萬重」,所以在家書中「說不盡」,怕「說不盡」方才臨發又開封。可見,詩中一切內容都是由「意萬重」引發的。
14、舟中讀元九詩 (唐)白居易
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
眼痛滅燈猶暗坐,逆風吹浪達船聲。
註:元九:元稹,白居易的摯友。此詩寫於作者被貶江州途中,而元稹已於5個月前貶通州。
(1)、這首詩前三句連用「燈」字,創設出「燈前讀詩」、「詩盡燈殘」「滅燈暗坐」三個意象。這樣寫創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答:創設了黑夜中凄清的環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貶謫中凄涼的人生。
(2)、詩中第四句寫「逆風吹浪達船聲」有何用意?
答:明寫江中狂風大浪,暗指險惡的政治風浪。
15、田園樂 (唐)王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體現了詩人內親近大自然的樂趣。問
(1)、這首詩在寫景方面有哪些特點?
答:詩中有畫,繪形繪色;動靜結合,情景結合。
(2)、詩中的「山客」是怎樣的心境?
答:有閑適恬靜的心境。
17、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註:此詩是作者被貶朗州時的作品。
(1)、一、二句表露了劉禹錫怎樣的心境?是用的什麼手法表現的?
答:表現了作者樂觀豁達的心境。用了對比的手法,即將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頌秋進行對比。
(2)、秋天可寫的景物有很多,劉禹錫在詩中為什麼只寫沖天而上的一鶴?有什麼深意?
答:借托鶴沖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運面前不低頭、奮發向上的精神。
18、與諸子登硯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注]羊公碑:後人為紀念西晉名將羊沽而建。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麼?請就這種體裁形式的特點做簡明解說。
答:.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四聯八句,每句五個字;第2、4、6、8句押韻;頷聯、頸聯對偶;全詩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2)從這首詩的四聯中任擇一聯,聯系全詩,就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談一下你的看法。
答:首聯勾勒出闊大的時代背景,包含著對時光流逝、無可阻擋的感喟,奠定了全詩的基調。頷聯詩句平實,內涵豐富,既有對歷史英雄羊公的回憶,也有詩人弔古傷今的感懷。頸聯寫眺望所見:「水落」「天寒」簡捷形象地把羊公所處的背景環境描繪出來。尾聯是悠然的收束,詩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淚,憑吊懷古中融入了因個人遭際生發的蒼涼感慨。
19.如夢令 嚴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1)首宋詞用了一個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誰的什麼作品?由此可知這首宋詞抒寫的是什麼事物?
「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由此可知這首宋詞抒寫的是桃花。
(2)請就這首宋詞表達的感情和運用的寫法談談你的看法。
答:這首宋詞表達了心地高潔、凌越世俗的感情。這首詞以物況人,「白白與紅紅」,一樹花分紅、白兩色,高標逸韻,獨特別致,作者正是以這「別是東風情味」的紅白桃花自況。這首詞還用了映襯對比寫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紅既映襯又對比,贊美了紅白桃花獨標一格,超拔於春天群芳之上。
20.昭君怨 鄭域
道是春來花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籬茅舍,富貴正堂瓊榭。兩地不同載,一般開。
(1)這首詞上闋吟誦的具體是什麼?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
答:梅。兩個「道是」句寫花開的季節在冬春之際,花色如雪,香氣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種在農家院內。
(2)這首詞下闋 ,用了什麼手法?表現了什麼思想?
答:用對比的手法。明寫梅花不擇環境「一般開」,暗贊貧賤不移、富貴不淫的高潔品格
21.暮過山村 賈島
數里聞寒水,山家少四鄰。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終歲,邊烽不過秦。蕭條桑柘處,煙火漸相親。
(1)詩的首聯重在表現什麼?請簡要說明。不得超過50個字。
答;重在描繪山村的寧靜。前句從聽覺上用數里外就聽到水聲以響襯靜句從視覺上直寫人煙稀少的靜。
(2)「邊烽不過秦」上什麼意思?表現了作者什麼思想?答案不得超過35個字。
答:表明山村沒有遭受戰火,表達出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
(3)尾聯兩句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心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麼?答案不超過60 個字。
答:寫出了由懼轉喜的心境變化,「親」字更表現出內心親近溫暖的感受。此聯與首聯、頸聯相配合,描繪出一幅和平安寧的山村圖景
22.菩薩蠻 韋庄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浩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分析這首詞在表現「江南好」這一主題時的藝術特點。
答:這首詞寫景只有兩句,卻以寫意的畫法,畫出江南水鄉的最大特點,給讀者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寫江南的人美,只寫壚邊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給讀者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開頭用「人人盡說」這一側面描寫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遊子,總會發出「思歸」而不得的感慨,而這首詞的結尾又巧妙地呼應開頭,反傳統而用之,說遊人和客居應老死於此,否則將遺憾無窮,俏皮而極富新意。
23.近試上張水部 朱慶余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酬朱余慶 張籍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註:朱慶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張籍的賞識,臨考試前寫下此詩,徵求張籍的意見,而張籍則以酬詩的方式作了回答。
(1)從兩詩的內容上看,A朱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B張詩對此表明了什麼看法?
A(不超過40字)A朱詩表達了作為應試舉子在考試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B(不超過40字)B張詩肯定了朱慶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為這次考試擔心。
(2)兩詩繼承了我國詩歌創作的優良傳統,他們共同採用了詩歌傳統表現手法中的哪一種?請從兩詩中各舉一例加以說明。(不超過50字)
答:「比」的手法。如:朱詩,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以公婆比主考官;張詩,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齊紈」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優秀作品等。
24.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 殘陽照射在江面上,詩人不說「照」而說「鋪」,有什麼表達效果?
答:這是因為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的,用「鋪」准確、形象。運用「鋪」字,表現了秋天夕陽的柔和與江面的平靜,給人以安閑、舒適之感。
(2)、詩人為什麼覺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憐的?試結合詩句作具體分析。
答:"可憐」意為可愛。詩人看到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藍的天幕上懸掛著一張精巧銀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脫口而出贊美這可愛的夜晚
25.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這是南唐李後主亡國入宋後寫的詞。有人說這是一首極盡繁華之作;有人說這是一段凄涼無限之吟唱。
(1)你讀出了什麼?
答:從表面看(特別是後三句),這首詞寫的是對往昔繁華的眷戀,但實際上是表達夢醒後其處境無限凄涼。作者通篇不對當前處境作正面描寫,而是通過這場繁華生活的夢境進行有力的反襯。夢境越是繁華熱鬧,夢醒後的悲哀便越是濃重;對昔日繁華的眷戀越深,今日處境越凄涼。答案應包括三個方面:(1)讀出了什麼?表達夢醒後其處境無限凄涼,表達對往昔繁華的眷戀、懷念、思念,;極盡故國的繁華熱鬧,
(2)請從藝術手法運用的角度談談你對這首詞的看法。
答:(要答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反襯或以虛寫實。藝術手法的表達效果。)
26、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本詩表現手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從詩中能領悟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借物詠懷 林中鳥與籠中鳥不同境遇的對比手法 。 表達了對自由的熱情贊美,對束縛個性、禁錮思想、窒息性靈的憎惡和否定。
27、梅 花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南宋人李壁評此詩說:「《古樂府》『庭前一樹梅,寒多不覺開。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來。『荊公(王安石)略轉換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說王安石的詩有抄襲這首樂府詩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請簡要評析。
答:這首古樂府只不過就梅花而詠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沒有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詩的「凌寒獨自開」,顯示了詩人對梅花的感情,表達了不懼惡境的心境,所詠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觀的描寫。
28、玉樓春 (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嗀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
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1)、就這首詞的上闋而論,最能表現詞人情感詩歌音樂性的 幾個字眼是 好、棹、鬧詞的下闋中,最能表現詞人情感的詞是 長恨。
(2)、結合整首作品,談談這首詞在寫景方面的妙處。
答:寫景集中在上闋:風光好總起,生機勃勃表現得頗為傳神,為下闋抒情鋪墊,設定情景蓄勢。
29、浣溪紗 (宋)歐陽修
堤上遊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鞦韆。白發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盞頻傳。
人生何處似尊前!
(1)、本詞敘寫詞人春天載酒湖上的所見所感,上片描摹明媚秀麗的春景和眾人游春的歡娛,
下片寫此人與友人在船中宴飲的情形,並抒寫了此人當時的情懷,別有意趣。
(2)、「綠楊樓外出鞦韆」一句寫出了人的活動,有人認為,「出」字用得好,有人認為這里用「盪」好,你贊成哪種說法?為什麼?
答:「出」,實中有虛,表現嬉戲者在綠楊樓外忽現忽隱的情景,使詞意蘊深長,能激發讀者豐富的想像、聯想。
「盪」,實寫。具體描繪出嬉戲場面的歡娛,使人彷彿身臨其境。
30、臨江仙 夜歸臨皋注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保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註:這首詞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黃州(今濤北黃岡)謫所所作。
① 作者因何而醉?試結合全詞分析其思想原因。
答: 抱負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擺脫人世間的名韁利索。或答為「理想不能實現,心為物役」等,意思對即可。
②「夜闌風靜縠紋平」一句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答:一語雙關,既寫自然景象,又寫作者的心境。或答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虛實結合)既寫自然景象,又寫作者的心境。」意思對即可。
4. 經典古詩賞析
行路難的背景資料
天寶元年(742),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用世的人,被世人稱作「詩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後,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行路難》即作於被迫離開長安時,感嘆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懷著「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他二十四歲「辭親遠游」直到四十二歲才奉詔供奉翰林。因為他傲岸奔放,蔑視權貴,不容於朝。天寶三年,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編輯本段]【行路難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同「饈」,美味的食物)直(同「值」,價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解詩題
《行路難》古代樂府《雜曲歌辭》。74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願,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
全部注釋
1《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開頭。今存最早的《行路難》是鮑照的十八首。前人認為李白的《行路難》「似全學鮑照」。第一首乃取意於鮑照《行路難》「對案不能食」一首。
2樽:古代盛酒的器具。斗十千:形容酒價昂貴。珍羞:珍貴的菜餚。羞,同「饈」,食物。直:通「值」,價值。
3鮑照《行路難》:「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4閑來兩句:傳說呂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時,曾一度垂釣於磻溪(今陝西寶雞東南)。乘舟夢日邊:相傳伊尹在受商湯聘請的前夕,夢見自己乘船經過日月之旁。呂尚和伊尹都曾輔佐帝王建立不朽功業,李白藉此表明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極大的希望。
5長風破浪: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濟:渡過。
6 飡:通「餐」。
7 羞:通「饈」。
金杯盛著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餚,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裡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風雪堆滿了山,把山給封住了。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里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能乘長風破巨浪,高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唐玄宗天寶三載(744)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5. 知名詩詞及賞析
大林寺桃花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七絕】 類別:【山水】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注釋】
人間①四月芳菲②盡
6. 高中著名古詩詞賞析
《春風悉心》
春風熾無眠,
斜月鑲玉天。
綠樹梳青暨,
桃花映紅顏。
舉燈翻舊箋,
白燭碎影殘。
兩腮盈熱淚,
又添新思念。
北極君新古詩
7. 20首古詩加賞析
2.江 雪
千山鳥飛約,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被貶永州後的作品,歷來為人們所稱誦。這首小詩,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極其洗煉的文筆,勾勒出一位漁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藝術地概括了當時他所處的政治環境的險惡,表現了他毫無畏懼、不向黑暗勢力屈服的堅強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
詩中所寫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見飛鳥的形影,條條小路,也都沒有人們的足跡。整個大地覆蓋著茫茫白雪,一個穿著蓑衣、戴著笠帽的老漁翁,乘著一葉孤舟,在寒江上獨自垂釣。看,這是一幅多麼生動的寒江獨釣圖啊!這幅畫面究竟意味著什麼呢?大家知道,在藝術作品中,絕不會有「純粹」的風景詩或風景畫。在它們裡面總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現實內容的。事實上,風景詩中的極品,盡管通篇花鳥,滿紙煙霞,但必然是字字看來皆是景,聲聲細味總是情。這首詩,也不例外。只要我們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經歷,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3、絕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此詩為杜甫入蜀後所作,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景畫,濡飽墨於紙面,施濃彩於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盪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象燃燒著一團旺火,多麼綺靡,多麼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並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遊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
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並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4。清平調詞
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第一首,一起七字:「雲想衣裳花想容,」把楊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擁著她那豐滿的玉容。「想」字有正反兩面的理解,可以說是見雲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說把衣裳想像為雲,把容貌想像為花,這樣交互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下面,詩人的想像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台。「若非」、「會向」,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象一朵溫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5,清平調
李白
一枝紅艷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第二首,起句「一枝紅艷露凝香」,不但寫色,而且寫香;不但寫天然的美,而且寫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一層。「雲雨巫山枉斷腸」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那裡及得到當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來,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倚仗新妝,那裡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妃,不須脂粉,便是天然絕色。這一首以壓低神女和飛燕,來抬高楊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題之法。相傳趙飛燕體態輕盈,能站在宮人手托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妃則比較豐肥,固有「環肥燕瘦」之語(楊貴妃名玉環)。後人據此就編造事實,說楊妃極喜此三詩,時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脫靴,認為大辱,就向楊妃進讒,說李白以飛燕之瘦,譏楊妃之肥,以飛燕之私通赤鳳,譏楊妃之宮闈不檢。李白詩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瞞不過博學能文的玄宗,而且楊妃也不是毫無文化修養的人。據原詩來看,很明顯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強加曲解,其實是不可通的。
6.清平調
李白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 沉香亭北倚闌干
第三首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實。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然指楊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並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為一提,「帶笑看」三字再來一統,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了。由於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一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恨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沉香亭北」。花在闌外,人倚闌干,多麼優雅風流。
7.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在翠綠色的柳樹枝頭上,兩只黃鸝正在對話,一行美麗的白鷺向著尉藍色的天空飛去,杜甫客居在客棧,他打開窗戶,看到對面西嶺山上覆蓋著千年不化的積雪,再往前門河邊看,一艘艘船隻准備要到很遠的東吳去,很壯觀。 賞析: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於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後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原文:
青青園中葵,
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
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
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
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今譯:
園中的葵菜呵鬱郁蔥蔥,
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
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
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
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
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賞析:
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 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簡評: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里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後,曬幹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艷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譯文]在黃昏的時候,我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彷徨徘徊心中沒有主張。每一棵樹都凋謝枯黃,每一座山峰都塗上落日的余暉。放牛的兒童騎著小牛回家,獵人騎著駿馬帶回獵物。我看到這些人又並不相識,心情郁悶於是長聲歌唱《詩經》中「採薇採薇」的詩句。
------------------------------------------------------------------------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象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
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①,遙隔②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③,平海④夕漫漫。
【評析】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郁積。
全詩情感是復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
[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漁情。
〔析賞〕 古代雲夢本有二澤(湖),跨今之湖北省的長江南北,江北叫雲,江南叫夢。這兩句和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同是歌詠洞庭湖的名句,都是寫洞庭湖水之壯闊的-洞庭湖一片氤氳的水氣,蒸薰著整個雲夢澤,湖水波浪壯闊,直搖撼著岳陽城。
------------------------------------------------------------------------
黃鶴樓①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②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釋】
①黃鶴樓:在今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的黃鶴磯上,背依蛇山,俯瞰長江,與
岳陽樓、滕王閣合稱江南三大名樓。 ②鸚武洲:在漢陽西南長江中。
【品評】
黃鶴樓始建於吳黃武二年 (223),以樓址在黃鶴磯得名。然而費文褘(音
衣)登仙駕鶴於此之說既見於《圖經》,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之說又見於《齊
諧志》,可見黃鶴樓因仙人乘黃鶴而得名,早以成為民間傳說。崔顥於仕途失
意之時來登此樓,其感受與傳說拍合,觸動靈感、發此浩歌。前半篇就傳說生
發:昔人與黃鶴俱去,空餘此樓,徒有黃鶴之名而已!弔古傷今,感慨淋漓。
又就「黃鶴去」騰空飛躍,突進一層:黃鶴飛去時白雲悠悠,黃鶴一去不返,
白雲依舊悠悠,然而也只是「空」悠悠而已!四句詩一氣貫注,盤旋轉折。雖
緊扣詩題,借鶴去樓空、白雲飄忽寫今昔變化,而詩人獨立樓頭的身影和百感
茫茫的心態,亦依稀或見。後半篇寫眼前景及由此引發的身世之感與思鄉之情。
晴川歷歷,芳草萋萋,煙波浩渺,暮靄迷濛,久游思歸,鄉關何處?望漢陽樹,
望鸚鵡洲,望江上,望鄉關,四顧蒼茫,飄泊無依,遂以「使人愁」感慨作結。
四句詩激情噴溢,順流直下,與前半篇形成有機的統一體。
此詩前四句借鑒南朝民歌和沈佺期《龍池篇》,運用了轆轤相轉的句式。
「黃鶴」三見,「空」字重出,每三句除「黃」字外全用仄聲,第四句以三平
調煞尾,第二聯「不復返」與「空悠悠」失對。這都不符合七律的要求。但由
於一氣轉折,自然超妙,且後兩聯格律精嚴,故論者不僅不以為病,而且視為
創體、奇格,高度贊揚。相傳李白登黃鶴樓,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
在上頭」之嘆;其後作《鸚鵡洲》、《登金陵鳳凰台》諸詩,均反復效法(見
《唐才子傳》 卷一、《唐詩記事》 卷二一、《瀛奎律髓》卷一)。宋人嚴羽
《滄浪詩話·詩評》雲:「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清
人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十三選此詩,評雲:「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
寫去,遂擅千古之奇。」
坐觀垂釣者, 空有羨魚情 。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長歌行(漢樂府)
作者:佚名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希。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昆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園里的葵花綠油油無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期待陽光。
溫暖的春天雨露滋潤陽光照,世上的萬物欣欣向榮多輝煌!
常常擔心寒秋季節將要來到,到那時花卉草木都衰敗枯黃。
時光流逝像萬條江河流東海,什麼時候啊它會再向西流淌?
年輕時不珍惜時間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傷。
樂府詩是最能代表漢代詩歌成就的一種體裁。它常採用賦、比、興、互文、反復歌詠的修飾手法及鋪陳、對比、烘托等技巧狀物抒情,這首《長歌行》便代表了這種特色。作者借百川歸海、一去不回來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全詩從青葵起興,聯想到四季變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應當抓緊時間奮發努力的結論,其比興手法是很明顯的。
「長歌」適宜表達深沉的感情,這一首娓娓道來,有描述,有抒情,有嘆惋,也有勸勉,使整首詩含蘊細膩,余意無窮。既繼承了「歌以詠志」的傳統,又極富形式上的美感,便於反復吟誦。
野望-王績
王績
東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③懷採薇。
【評析】
此詩寫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樸素清新,流暢自然,力矯齊梁浮艷板滯之弊,是王縝的代表作之一。
首聯敘事兼抒情,總攝以下六句。首句給中間兩聯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遙呼尾句;使全詩籠罩著淡淡的哀愁。頜聯寫薄暮中的秋野靜景,互文見義,山山、樹樹,一片秋色,一抹落暉。蕭條、靜謐,觸發詩人彷徨無依之感。頸聯寫秋野動景,於山山、樹樹,秋色、落暉的背景上展現「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畫面。這畫面,在秋季薄暮時的山野閑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與「歸」,其由遠而近的動態,也依稀可見。這些牧人、獵人,如果是老相識,可以與他們「言笑無厭時」(陶潛《移居》),該多好!然而井非如此,這就引出尾聯:「相顧無相識」,只能長歌以抒苦悶。王績追慕陶潛,但他並不像陶潛那樣能夠從田園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園詩時露彷徨、悵惘之情。
此詩一洗南朝雕飾華靡之習,卻發展了南齊永明以來逐漸律化的新形武,已經是一首比較成熟的五律,對近體詩的形式頗有影響。
早寒江上有懷
作者: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韻譯】:
草木枯黃凋零了,陣陣鴻雁飛向南,
北風呼嘯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鄉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
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雲端。
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問一問,迷路渡口在哪邊?
暮色蒼茫無所見,只見江海水漫漫。
【評析】: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郁積。 全詩情感是復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8. 著名現代詩全文及賞析
《斷章》 "新月派"詩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
原文: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賞析:
全詩分為兩節,恰似並置在一起的兩組鏡頭。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和「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這組鏡頭攝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景象,第一個鏡頭中「你」是看風景的主體,到第二鏡頭里,橋上的「你」就是樓上人眼中的風景,成為看的客體了,主客體位置不著痕跡的轉換,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種相對性。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和「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兩個鏡頭又構成了另一組並列蒙太奇,是對前一組鏡頭顯示的哲學上的相對性的強化。詩人解釋說:「這是抒情詩,當然說是情詩也可以,但絕不是自己對什麼人表示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
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意味進一步體會,也就超出一對男女相互關系的意義。」
李健吾認為,這首詩著重在「裝飾」兩個字,認為是「詩人對於人生的解釋」,「詩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裡卻埋著說不盡的悲哀」。優秀詩作的深層意蘊是不可究盡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也正是這首詩美麗的地方。
在藝術上,這首詩所表現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復雜的觀念與意緒,但是詩人並未進行直接的陳述與抒情,而是通過客觀形象和意象的呈現,將詩意間接表現,詩作有著突出的畫面感與空間感,意境深邃悠遠,又有著西方詩歌的暗示性,含蓄深沉,頗具情調。
(8)著名古詩賞析擴展閱讀:
《斷章》創作背景
《斷章》創作於1935年10月,是一首精緻的哲理詩。據作者自雲,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他滿意,於是抽出來獨立成章,標題由此而來。
9. 20首古詩帶賞析。
一、《楓橋夜泊》
1、作者:唐代張繼
2、原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3、翻譯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鍾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4、賞析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鍾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
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卧聞靜夜鍾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二、《離思》
1、作者:唐代元稹
2、原文
自愛殘妝曉鏡中,環釵漫篸綠絲叢。
須臾日射胭脂頰,一朵紅蘇旋欲融。
3、翻譯
愛在早晨的鏡子里欣賞殘妝,釵環插滿在發絲叢中。
不一會兒初升的太陽照在抹了胭脂的臉頰上,彷彿一朵紅花蘇醒綻放又彷彿要化開了一般。
4、賞析
本詩是回憶情人曉鏡中殘妝慵懶的可人情態。詩人同韋叢結婚,二人恩愛無比,這首詩是「思」情人一夜恩愛曉起後殘妝慵懶的動人情態。
詩人不直接去抒寫,而是「自愛殘妝曉鏡中」的情人,殘妝曉鏡中的她,釵環參差不齊,綠色絲縷叢雜不整。
很快日出東方映照面頰紅如一朵胭脂,臉龐肌膚紅潤柔膩好像要立即融化消溶一樣,給讀者展示了一幅明麗動人嬌媚的風姿。
三、《贈汪倫》
1、作者:唐代李白
2、原文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3、翻譯
李白乘舟將要離別遠行,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4、賞析
詩的前半是敘事,描寫的是送別的場面。起句先寫離去者,展示了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
次句繼寫送行者。此句不像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踏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
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桃花潭水是那樣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系起來。
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尋味。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採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
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贊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四、《詠柳》
1、作者:唐代賀知章
2、原文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3、翻譯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里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4、賞析
這首詩的結構獨具匠心,先寫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到柳條,最後寫柳葉,由總到分,條序井然。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曉暢,又華美。
五、《回鄉偶書》
1、作者:唐代賀知章
2、原文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3、翻譯
我年少時離開家鄉,到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鬢角的毛發卻已斑白。
家鄉的孩童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我。他們笑著詢問我:這客人是從哪裡來的呀?
4、賞析
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
次句以「鬢毛衰」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
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六、《山中》
1、作者:唐代王勃
2、原文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3、翻譯
長江向東滾滾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故鄉遠隔萬里,令我時時思念。
何況秋風已經勁吹,山山飄零枯黃秋葉。
4、賞析
這首抒寫旅愁鄉思的小詩,詩人在寥寥二十個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現出了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開闊的意境。
七、《勸酒》
1、作者:唐代於武陵
2、原文
勸君金屈卮,滿酌不須辭。
花發多風雨,人生足別離。
3、翻譯
高舉彎把金杯為您敬酒,滿滿斟上請您不要推辭。
花兒開放歷經多少風雨,人的一生更會歷盡別離。
4、賞析
這是一首祝酒歌。前兩句敬酒,後兩句祝辭。話不多,卻有味。詩人以穩重得體的態度,抒寫豪而不放的情意,在祝頌慰勉之中,道盡仕宦浮沉的甘苦。
八、《樂游原》
1、作者:唐代李商隱
2、原文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3、翻譯
傍晚時心情不快,駕著車登上古原。
夕陽啊無限美好,只不過接近黃昏。
4、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作者的傷感情緒。當詩人為排遣「意不適」的情懷而登上樂游原時,看到了一輪輝煌燦爛的黃昏斜陽,於是發乎感慨。
九、《問劉十九》
1、作者:唐代白居易
2、原文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3、翻譯
釀好了淡綠的米酒,燒旺了小小的火爐。
天色將晚雪意漸濃,能否一顧寒舍共飲一杯暖酒?
4、賞析
全詩寥寥二十字,沒有深遠寄託,沒有華麗辭藻,字里行間卻洋溢著熱烈歡快的色調和溫馨熾熱的情誼,表現了溫暖如春的詩情。
十、《獨坐敬亭山》
1、作者:唐代李白
2、原文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3、翻譯
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雲獨去自在悠閑。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4、賞析
此詩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傷心之感寫盡了: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
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
「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彷彿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
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盡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際的感覺。
閑,主要是為了表達閑適的感情,是以孤雲的閑適襯托作者心境的閑適。這兩個詞對「獨」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為了寫作者此刻獨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十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作者:唐代王勃
2、原文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3、翻譯
雄偉的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遙望蜀地,穿過迷茫的風沙好像能望見泯江的五個渡口。
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我們都是遠離家鄉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就是遠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鄰。
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
4、賞析
此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護持、拱衛),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
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遊之地;
而「風煙」、「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兩地連在一起。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為迷濛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已攝下文「離別」、「天涯」之魂。
十二、《留別王侍御維》
1、作者:唐代孟浩然
2、原文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索寞,還掩故園扉。
3、翻譯
這樣寂寞我還在等待什麼?天天出門求仕卻一無所獲。
本打算歸隱山林尋找佳境,又因與故友離別深感惋惜。
身居高位者誰能保薦我呢?可惜世上知音人稀若晨星。
我這寒士只應該甘守寂寞,還是回到故園閉門隱居吧!
4、賞析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由於沒人引薦,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懷。全詩表達直率,語言淺顯,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耐人尋味。
十三、《終南山》
1、作者:唐代王維
2、原文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3、翻譯
高聳的終南山似乎接近長安,山巒延綿不絕遙遙伸向海濱。
回望山下白雲滾滾連成一片,鑽進青藹眼前霧團沓然不見。
巍峨終南山能分隔星宿州國,山川里的陰晴也就各不相同。
我想投宿人家在這度過一夜,隔著河川向打柴的樵夫詢問。
4、賞析
首聯寫終南山的遠景,借用誇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頷聯寫終南山的近景,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蘊。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
頸聯高度概括,終南山尺幅萬里。講述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於「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於眼底。
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十四、《贈孟浩然》
1、作者:唐代李白
2、原文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3、翻譯
我非常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梵谷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仰望著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4、賞析
此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表達作者的深切敬慕之情。首聯點題,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
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全詩直抒胸臆,情深詞顯,自然古樸,格調高雅。
在結構上從抒情到描寫又回到抒情,從愛最後歸結到敬仰,意境渾成,感情率真,表現出李白詩歌的特有風格。
十五、《春望》
1、作者:唐代杜甫
2、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翻譯
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里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疏稀插不上簪。
4、賞析
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
全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充分地表現出詩人愛國之情。
十六、《黃鶴樓》
1、作者:唐代崔顥
2、原文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翻譯
昔日的仙人已乘著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盪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返回這里,千萬年來只有白雲飄飄悠悠。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看江面煙波渺渺更使人煩愁!
4、賞析
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弔古懷鄉之佳作。這首詩首聯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鶴歸去引出黃鶴樓;頷聯緊承首聯,說自從仙人離去,黃鶴樓已經歷經千百年之久;
頸聯詩意一轉,進入景物描寫,寫晴日在黃鶴樓所見之景;尾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
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十七、《登高》
1、作者:唐代杜甫
2、原文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3、翻譯
天高風急猿聲凄切悲涼,清澈水中群鷗嬉戲盤旋。
無窮無盡的樹葉紛紛落,長江滾滾涌來奔騰不息。
悲對秋色感嘆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獨自登高台。
深為憾恨鬢發日益斑白,困頓潦倒病後停酒傷懷。
4、賞析
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緻。首聯為局部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
後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頸聯自傷身世,將前四句寫景所蘊含的比興、象徵、暗示之意揭出;
尾聯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
十八、《安定城樓》
1、作者:唐代李商隱
2、原文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3、翻譯
高大城牆上有百尺高的城樓,在綠楊林子外是水中的沙洲。
年少有為的賈誼徒然地流淚,春日登樓的王粲再度去遠游。
常嚮往老年自在地歸隱江湖,要想在扭轉乾坤後逍遙扁舟。
不知道腐臭的死鼠成了美味,竟對鵷雛的愛好也猜忌不休。
4、賞析
此詩抒發了作者雖仕途受阻,遭到一些人的讒傷,但並不氣餒,反而鄙視和嘲笑讒佞的小人的堅定胸懷,充分地體現了作者青年時期的高遠抱負和奮發精神。
全詩語言含蓄犀利,痛快沉著,用典工麗典雅,極富神韻。頸聯兩句寫平生抱負,筆力遒勁,境界闊大,意味深長,是歷來廣為傳誦的名句。
十九、《蜀相》
1、作者:唐代杜甫
2、原文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3、翻譯
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裡尋找?錦城官外翠柏長得鬱郁蒼蒼。
碧草映照石階自有一片春色,黃鸝在密葉間空有美妙歌聲。
當年先主屢次向您求教大計,輔佐先主開國扶助後主繼業。
可惜您卻出師征戰病死軍中,嘗使古今英雄感慨淚濕衣襟。
4、賞析
此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詩中既有尊蜀正統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里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轉,自然緊湊。前兩聯記行寫景,灑灑脫脫;
後兩聯議事論人,忽變沉鬱。全篇由景到人,由尋找瞻仰到追述回顧,由感嘆緬懷到淚流滿襟,頓挫豪邁,幾度層折。全詩所懷者大,所感者深,雄渾悲壯,沉鬱頓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二十、《錢塘湖春行》
1、作者:唐代白居易
2、原文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3、翻譯
行至孤山寺北,賈公亭西,暫且歇腳,舉目遠眺,但見水面平漲,白雲低垂,秀色無邊。
幾只黃鶯,爭先飛往向陽樹木,誰家燕子,為築新巢銜來春泥?
鮮花繽紛,幾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剛剛遮沒馬蹄。
湖東景色,令人流連忘返,最為可愛的,還是那綠楊掩映的白沙堤。
4、賞析
此詩通過寫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描繪,抒發了作者早春遊湖的喜悅和對錢塘湖風景的喜愛,更表達了作者對於自然之美的熱愛之情。
尤其是中間四句,細致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形象活現,即景寓情,准確生動地表現了自然之物的活潑情趣和雅緻閑情。
全詩結構謹嚴,銜接自然,對仗精工,語言淺近,用詞准確,氣質清新,成為歷代吟詠西湖的名篇。
10. 10首古詩賞析,越短的越好
1.清平樂 李清照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 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賞析: 寫了三個階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寫了詞人早年陶醉於賞梅;「贏得滿衣清淚」寫了詞人中年在賞梅時傷心流淚;「故應難看梅花」則寫了詞人晚年沒有心思賞梅。
1.採用了對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歡樂閑適而陶醉於賞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賞梅時傷心流淚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淪落飄零而沒有心思賞梅這三個不同階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詞人生活的巨大變化和飄零淪落飽經磨難的憂郁心情。
2.運用了襯托的手法,上闋寫過去,下闋寫現在,以昔襯今,表現出當時作者飄零淪落、衰老孤苦的處境和飽經磨難的憂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國之憂)
2.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賞析: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
3.2.七步詩 曹植
煮豆燃豆萁,
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