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下荊門的古詩
1. 關於荊門的詩句
《漢江臨眺》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景,留醉與山翁。
《過荊門》李紳(唐)
荊江水闊煙波轉,荊門路繞山蔥蒨。帆勢侵雲滅又明,
山程背日昏還見。青青麥隴啼飛鴉,寂寞野徑棠梨花。
行行驅馬萬里遠,漸入煙嵐危棧賒。林中有鳥飛出谷,
月上千岩一聲哭。腸斷思歸不可聞,人言恨魄來巴蜀。
我聽此鳥祝我魂,魂死莫學聲銜冤。縱為羽族莫棲息,
直上青雲呼帝閽。此時山月如銜鏡,岩樹參差互輝映。
皎潔深看入澗泉,分明細見樵人徑。陰森鬼廟當郵亭,
雞豚日宰聞膻腥。愚夫禍福自迷惑,魍魎憑何通百靈。
月低山曉問行客,已酹椒漿拜荒陌。惆悵忠貞徒自持,
誰祭山頭望夫石。
《詠懷古跡》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秋下荊門》李白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
《荊門西下》李商隱
一夕南風一葉危,荊雲回望夏雲時。
人生豈得輕離別,天意何曾忌嶮巇。
骨肉書題安絕徼,蕙蘭蹊徑失佳期。
洞庭湖闊蛟龍惡,卻羨楊朱泣路岐。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秋下荊門 李白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荊門歌送兄赴夔州 李端 唐 余兄佐郡經西楚,餞行因賦荊門雨。蘚蘚燮燮聲漸繁,浦里人家收市喧。重陰大點過欲盡,碎浪柔文相與翻。
雲間悵望荊衡路,萬里青山一時暮。琵琶寺里響空廊,熨火陂前濕荒戍。沙尾長檣發漸稀,竹竿草屩涉流歸。
夷陵已遠半成燒,漢上游倡始濯衣。船門相對多商估,葛服龍鍾篷下語。自是湘州石燕飛,那關齊地商羊舞。
曾為江客念江行,腸斷秋荷雨打聲。摩天古木不可見,住岳高僧空得名。今朝拜首臨欲別,遙憶荊門雨中發。漢江臨眺 王維 唐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詠懷古跡 杜甫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荊門西下 李商隱一夕南風一葉危,荊雲回望夏雲時。人生豈得輕離別,天意何曾忌嶮巇。骨肉書題安絕徼,蕙蘭蹊徑失佳期。
洞庭湖闊蛟龍惡,卻羨楊朱泣路岐。樂游園望 白居易
獨上樂游園,四望天日曛。東北何靄靄,宮闕入煙雲!愛此高處立,忽如遺垢氛;耳目暫清曠,懷抱郁不伸。下視十二街,綠樹間紅塵。車馬徒滿眼,不見心所親。孔生死洛陽,元九謫荊門。可憐南北路,高蓋者何人?別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殘紅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2. 誰知道《秋下荊門》這篇古詩文的問題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戰國時為楚國的西方門戶。乘船東下過荊門,就意味著告別了巴山蜀水。這首詩寫於詩人第一次出蜀遠游時。對錦綉前程的憧憬,對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戰勝了對峨眉山月的依戀,去熱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來。詩中洋溢著積極而浪漫的熱情。
第一句是寫景,同時點出題中的「秋」和「荊門」。荊門山原是林木森森,綠葉滿山,而今秋來霜下,木葉零落,眼前一空。由於山空,江面也顯得更為開闊。這個「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繪出山明水凈、天地清肅的景象,寥廓高朗,而無蕭瑟衰颯之感。
第二句「布帆無恙掛秋風」,承上句「江」字,並暗點題中「下」字。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為荊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參軍,曾告假乘舟東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途中遇大風,愷之寫信給殷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這里借用了「布帆無恙」這一典故,不僅說明詩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風順、天助人願的意味。這種秋風萬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動地寫出了詩人無比樂觀欣慰的心情。
「張翰江東去,正值秋風時」。詩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風」連及而來的。據說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想到故鄉的蒓羹、鱸魚鱠,說:「人生貴得適志耳,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便歸。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著長江下游駛行,這便使他聯想到張翰的故事,不過他聲明「此行不為鱸魚鱠」,此行目的與張翰不同,自己是遠離家鄉。這樣反跌一筆,不但使詩變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愛名山入剡中」。剡(shàn扇)中,今浙江嵊縣,境內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與上一句中「不為」相呼應,兩句緊相連貫,增強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說過:「詩人之言,不足為實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說詩具有凝煉、概括、誇張、含蓄等特色,詩中語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講「實」、講死,所以說詩者也應該「不以辭害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如果只理解為詩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為了吳地的美味佳餚,而是要去欣賞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實」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後的事。那麼它的含意到底是什麼呢?要解答這個問題,還得回到詩的第三句。從張翰所說的話來看,張翰是把「名爵」與「鱸魚鱠」對立起來,棄其前者,而就其後者,那麼李白呢?他對後者的態度明朗—「此行不為鱸魚鱠」。對前者呢?詩人沒有明說。可是,「秋下荊門」以後的所言,所行,就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並沒有「入剡中」,而是周遊在江漢一帶,尋找機會,以求仕進;第二,他還明白地聲稱:「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他還希求「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這種建功立業的宏願,積極用世的精神,不正是和張翰的態度恰恰相反嗎?可見詩人此時對「名爵」和「鱸魚鱠」均一反張翰之意,只不過在詩中說一半留一半罷了。當然,這也是「適志」,是「適」其辭親遠游、建功立業之「志」。詩的第四句又該怎樣理解呢?飽覽剡中的名山佳水,誠然也是詩人所嚮往的,早在他出蜀之前這種興趣就已經表露出來了,不過聯繫上一句來看,就不能僅僅局限於此了。我們知道自視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過當時一般文人所走的科舉道路,去獲取功名的,而是要選擇另一條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徑,那便是游歷,任俠,隱居名山,求仙學道,結交名流,樹立聲譽,以期一舉而至卿相。所以這里的「自愛名山入剡中」,無非是在標榜自己那種高人雅士的格調,無非是那種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種藝術概括。這種樂觀浪漫、豪爽開朗、昂揚奮發的精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個性,以及盛唐時代的精神風貌。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也頗有特色。全詩雖四句,但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集中地抒發了年青詩人「仗劍去國」的熱情,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四句詩中連用了兩個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跡,或反用而有新意,讀來無凝滯堆砌之感,達到了推陳出新、語如己出、活潑自然的境界。
3. 為什麼喜歡一首秋下荊門這首詩
《秋下荊門》出之唐 李白,詩如下: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
喜歡這首詩是因為:荊門山戰國時為楚國的西方門戶,乘船東下過荊門,就意味著告別了巴山蜀水。這首詩寫於詩人第一次出蜀遠游時。對錦綉前程的憧憬,對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戰勝了對峨眉山月的依戀,去熱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來。詩中洋溢著積極而浪漫的熱情。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也頗有特色。全詩雖四句,但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集中地抒發了詩人年輕時「仗劍去國」的熱情,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四句詩中連用了兩個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跡,或反用而有新意,使讀者讀來沒有凝滯堆砌之感,達到了推陳出新、語如己出、活潑自然的境界。以上供參考。
4. 涉及荊門的詩句有哪幾首
1、《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原文: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游覽。高山漸漸隱去平野慢慢舒展開,江水一片彷彿流進廣闊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飛來的明鏡,空中彩雲結成綺麗的海市蜃樓。但我還是更愛戀故鄉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著我萬里行舟。
2、《秋下荊門》 唐-李白
原文: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
譯文:秋霜降落在荊門江樹葉子落空,布帆完好地掛在桿上招引秋風。我這次出去不是為了那鱸魚鱠,本來就熱愛名山因此才去剡中。
3、《漢江臨泛》 唐-王維
原文: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譯文:楚國邊塞連接著三湘之水,荊門山下茫茫九派相匯合。江水滾滾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綿水霧中時時隱現。波濤洶涌城郭彷彿飄江上,大浪翻滾遠空好似在搖晃。襄陽的風光真是無限美好,願與山翁留此地長醉不歸。
4、《別舍弟宗一》 唐-柳宗元
原文: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譯文:生離死別人間事,殘魂孤影倍傷神;柳江河畔雙垂淚,兄弟涕泣依依情。奸黨弄權離京都,六千里外暫棲身;投荒百越十二載,面容憔悴窮餘生。
桂嶺瘴氣山林起,烏雲低垂百疫行;欣聞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伴前程。聚會惟賴南柯夢,相思願眠不醒枕;神遊依稀荊門現,雲煙繚繞恍若真。
5、《寄荊州張丞相》 唐-王維
原文:
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
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
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
譯文:我所思念的人在何方?重山疊嶂,只能悵然遙望荊州。我雖滿腹才華,可天下卻無人賞識,沒有您張丞相的擢升,恐怕我還寂寂無名。
您的知遇之恩,我終身難忘。您遭不幸,被貶荊州,我也將追隨您,退出這污濁的官場。歸隱田園。南飛的大雁呀,你們振翅高飛,可是怎能將我的思緒傳與荊州的故人?
5. 秋下荊門的詩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秋霜落在荊門,樹葉零落,由於山空使得江面也很開闊,秋風也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這次遠離家鄉游歷,不是為了口舌之貪,而是為了游覽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這個地方。
6. 和荊門有關的詩詞
《漢江臨眺》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景,留醉與山翁.
《過荊門》李紳(唐)
荊江水闊煙波轉,荊門路繞山蔥蒨.帆勢侵雲滅又明,
山程背日昏還見.青青麥隴啼飛鴉,寂寞野徑棠梨花.
行行驅馬萬里遠,漸入煙嵐危棧賒.林中有鳥飛出谷,
月上千岩一聲哭.腸斷思歸不可聞,人言恨魄來巴蜀.
我聽此鳥祝我魂,魂死莫學聲銜冤.縱為羽族莫棲息,
直上青雲呼帝閽.此時山月如銜鏡,岩樹參差互輝映.
皎潔深看入澗泉,分明細見樵人徑.陰森鬼廟當郵亭,
雞豚日宰聞膻腥.愚夫禍福自迷惑,魍魎憑何通百靈.
月低山曉問行客,已酹椒漿拜荒陌.惆悵忠貞徒自持,
誰祭山頭望夫石.
《詠懷古跡》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秋下荊門》李白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
《荊門西下》李商隱
一夕南風一葉危,荊雲回望夏雲時.
人生豈得輕離別,天意何曾忌嶮巇.
骨肉書題安絕徼,蕙蘭蹊徑失佳期.
洞庭湖闊蛟龍惡,卻羨楊朱泣路岐.
7. 秋下荊門詩的拼音怎麼讀
秋下荊門四字的拼音是:qiū xià jīng mén
以下是這首詩的拼音:
shuāng luò jīng mén jiāng shù kōng ,bù fān wú yàng guà qiū fēng 。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cǐxíng búwèi lú yú kuài ,zìài míng shān rù yǎn zhōng 。
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
8. 秋下荊門詩的拼音
qiū xià jīng mén
秋下荊門
cháo dài :táng dài
朝代:唐代
zuò zhě:lǐ bái
作者:李白
shuāng luò jīng mén jiāng shù kōng ,bù fān wú yàng guà qiū fēng 。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cǐxíng búwèi lú yú kuài ,zìài míng shān rù yǎn zhōng 。
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
9. 秋下荊門的作品鑒賞
荊門山戰國時為楚國的西方門戶,乘船東下過荊門,就意味著告別了巴山蜀水。這首詩寫於詩人第一次出蜀遠游時。對錦綉前程的憧憬,對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戰勝了對峨眉山月的依戀,去熱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來。詩中洋溢著積極而浪漫的熱情。
第一句是寫景,同時點出題中的「秋」和「荊門」。荊門山原是林木森森,綠葉滿山,然而詩人到來時,卻是秋來霜下,木葉零落,眼前一空。由於山空,江面也顯得更為開闊。這個「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繪出山明水凈、天地清肅的景象,寥廓高朗,而無蕭瑟衰颯之感。
第二句「布帆無恙掛秋風」,承上句「江」字,並暗點題中「下」字。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為荊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參軍,曾告假乘舟東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途中遇大風,顧愷之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這里借用了「布帆無恙」這一典故,不僅說明詩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風順、天助人願的意味。這種秋風萬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動地寫出了詩人無比樂觀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詩:「張翰江東去,正值秋風時。」這首詩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風」連及而來的。據說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想到故鄉的蒓羹、鱸魚鱠,說:「人生貴得適志耳,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於是回到了故鄉。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著長江下游駛行,這便使他聯想到張翰的故事,不過他聲明「此行不為鱸魚鱠」,此行目的與張翰不同,他自己是遠離家鄉。這樣反跌一筆,不但使詩變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愛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內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與上一句中「不為」相呼應,兩句緊相連貫,增強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說過:「詩人之言,不足為實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說詩具有凝煉、概括、誇張、含蓄等特色,詩中語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講「實」、講死,所以說寫詩的人也應該「不以辭害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如果只理解為詩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為了吳地的美味佳餚,而是要去欣賞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實」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後的事。讀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麼,還得回到詩的第三句。從張翰所說的話來看,張翰是把「名爵」與「鱸魚鱠」對立起來,放棄前一個,而選後一個;而李白對後者的態度很明朗——「此行不為鱸魚鱠」。至於對前者,詩人沒有明說。可是,「秋下荊門」以後的所言,所行,就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並沒有「入剡中」,而是周遊在江漢一帶,尋找機會,以求仕進;第二,他還明白地聲稱:「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他還希求「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這種建功立業的宏願,積極用世的精神,和張翰的態度恰恰相反。所以詩人此時對「名爵」和「鱸魚鱠」都是一反張翰的意思,只不過在詩中說一半留一半罷了。當然,這也是「適志」,是辭親遠游、建功立業的「志」。詩的第四句說,飽覽紹興的名山佳水,也是詩人所嚮往的。這種興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經表露出來了,不過聯繫上一句來看,就不能僅僅局限於此了。自視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過當時一般文人所走的科舉道路去獲取功名的,而是要選擇另一條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徑,那便是游歷,任俠,隱居名山,求仙學道,結交名流,樹立聲譽,以期達到目標。所以這里的「自愛名山入剡中」,無非是在標榜詩人自己那種高人雅士的格調,無非是那種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種藝術概括。這種樂觀浪漫、豪爽開朗、昂揚奮發的精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個性,以及盛唐時代的精神風貌。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也頗有特色。全詩雖四句,但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集中地抒發了詩人年輕時「仗劍去國」的熱情,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四句詩中連用了兩個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跡,或反用而有新意,讀來沒有凝滯堆砌之感,達到了推陳出新、語如己出、活潑自然的境界。 《唐詩絕句類選》:蔣仲舒曰:「掛」字最得趣。徐子擴曰:閑適。
《唐詩直解》:信口拈出,興味自佳。
《唐詩訓解》:霜落則木葉俱盡,故雲「空」。於此時而掛帆來游,豈欲以鱸自高耶?所以入剡中者,愛此名山耳。
《唐詩鏡》:無意無色,自然高妙。
《唐詩摘鈔》:用事之法,貴有變化,不宜即事用事。如「行人安穩,布帆無恙」,本言濟險之狀,而詩中無濟險意,偶用四字,成筆趣而已,是謂借用古事(「不為鱸魚」句下),翻案用事。
《唐詩別裁》:明明說天下將亂,孑身歸隱,卻又推開解說,此古人身份不可及處。
《唐宋詩醇》:輕秀。運古入化,絕妙好辭。
《網師園唐詩箋》:言微旨遠(末二句下)。
《詩法易簡錄》:首句寫荊門,用「霜落」、「樹空」等宇,已為次句「秋風」通氣。次句寫舟下,趁便嵌入「掛秋風」字,暗引起第三句「鱸魚膾」意來。第三句即以「此行」承住上二句,以「不為鱸魚膾」五字翻用張翰事,以生出第四句來,托興名山,用意微蜿。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清景幽情,自然深出,若著一點俗思,作不得亦讀不得。此等句點撥入神,筆端真有造化。
《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後半自清勝,然「思鱸魚」是晉人偏趣,翻作「愛山」是唐人,便痴。翼雲雲:「霜落」則葉空矣,先寫秋意。次句以題中「下」字意承。「此行」便緊接上文作轉,以「張翰見秋風起,思吳中蒓鱸」事開一筆。剡縣隸會稽,多佳山水,「自」字合上「不為」二字。
10. 關於荊門的詩詞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秋下荊門 李白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荊門歌送兄赴夔州 李端 唐 余兄佐郡經西楚,餞行因賦荊門雨。蘚蘚燮燮聲漸繁,浦里人家收市喧。重陰大點過欲盡,碎浪柔文相與翻。
雲間悵望荊衡路,萬里青山一時暮。琵琶寺里響空廊,熨火陂前濕荒戍。沙尾長檣發漸稀,竹竿草屩涉流歸。
夷陵已遠半成燒,漢上游倡始濯衣。船門相對多商估,葛服龍鍾篷下語。自是湘州石燕飛,那關齊地商羊舞。
曾為江客念江行,腸斷秋荷雨打聲。摩天古木不可見,住岳高僧空得名。今朝拜首臨欲別,遙憶荊門雨中發。漢江臨眺 王維 唐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詠懷古跡 杜甫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荊門西下 李商隱一夕南風一葉危,荊雲回望夏雲時。人生豈得輕離別,天意何曾忌嶮巇。骨肉書題安絕徼,蕙蘭蹊徑失佳期。
洞庭湖闊蛟龍惡,卻羨楊朱泣路岐。樂游園望 白居易
獨上樂游園,四望天日曛。東北何靄靄,宮闕入煙雲!愛此高處立,忽如遺垢氛;耳目暫清曠,懷抱郁不伸。下視十二街,綠樹間紅塵。車馬徒滿眼,不見心所親。孔生死洛陽,元九謫荊門。可憐南北路,高蓋者何人?別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殘紅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