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陝西方言讀古詩

陝西方言讀古詩

發布時間: 2021-03-08 04:41:26

⑴ 李白在唐朝是用陝西話念詩嗎

唐代的官話和現在的陝西話不同
根據《廣韻》的發音,現在的閩南話、潮汕話更接近當時的中原話。

⑵ 古時唐詩是用什麼方言讀出

各個朝代都有各個朝代的官話,基本上是都城所在地的語言。唐代的官話,比較像現在的陝西話。由於南方方言保留了比較多的古音,所以有時用南方話讀唐詩,更有韻味。

⑶ 請問下古文讀古詩是用什麼方言

這個問題,實際上說的是入聲字的問題,很多古詩詞用的是入聲字,現代漢語普通話里沒有入聲字的音,所以讀起來和古人讀的感覺是大不相同的。 而在很多方言里還有入聲字,有時候用方言讀入聲字古詩就更符合古代作者的原始狀態。 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每句的最後一個字是韻腳,物、壁、雪、傑、發、滅、發、月,這些字用普通話讀卻一點也不押韻,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韻腳字在當時都是仄聲中的入聲字,入聲字是一種急切短促的發音,在現代普通話中已經消失,融入了平上去聲。但它在某些方言中卻依然保留著,比如用上海話讀這首詞就是押韻的,更能體會到韻律美感。江浙人讀其他方言中的入聲字,比如「白」,發音是bo,語氣短、急,卻有力,而且音調下降。所以方言雖然不利於日常交流,但在古詩詞的美學體驗中卻很有用。 所有的大方言區都有入聲,即便北方方言大部分地區入聲已消失,但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山西,河南北部,內蒙古一部分地區仍然存在入聲) 江淮官話區: 是南北方言的過度帶(主要是中原官話和吳方言的過度帶),江淮官話 俗稱下江官話,通行於安徽省長江兩岸地區,江蘇省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徐州一帶除外),長江南岸鎮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區,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帶。江淮官話是官話方言中內部分歧較大、語言現象較為復雜的一支.以南京、揚州、南通、合肥、鹽城、蕪湖、淮南、連雲港、九江等地方言為主要代表點。聲調多為5個,有入聲,去聲、入聲不分陰陽。南通、泰州一帶去聲和入聲分陰陽。 西南官話:灌赤片:岷江小片(瀘州市-宜賓市-樂山市-西昌市、貴州省銅梓-仁懷-沿河-印江9縣、雲南省大關-綏江-水富),仁富小片(內江市 -自貢市-仁壽縣-富順縣),雅棉小片(雅安市-石棉縣),麗川小片(雲南省西北部下關-劍川-賓川-洱源-雲龍-麗江市)等地區有入聲。聲調一般為5 個。入不分陰陽。 吳語: 大方言之一,又稱「江南話」或者「江浙話」,以上海話、蘇州話等為代表。分布於上海市、江蘇省長江以南鎮江以東地區(不包括鎮江)、南通的小部分地區、浙江省大部分地區、江西東北部、安徽南部。保留古代的全濁聲母,大部分地區陽聲韻的咸山攝鼻音脫落,變為純母音。聲調多為6個以上,一般去、入也各分陰陽。 湘語: 又稱湘方言或湖南話,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湖南省相當部分地區、臨近湖南的重慶和廣西部分地區;以長沙話和雙峰話為代表。 湘語又可以分為新湘語和老湘語。新湘語主要流行於長沙和湘北,受官話方言和贛方言的影響比較大。老湘語分布在衡陽、雙峰一帶,受外部方言影響較小。新老湘語之間互通程度較低。西南官話與新湘語有一定相似性。新湘留了入聲調,古濁音字今雖清音化,但仍是不送氣音。 贛語: 贛語。主要分布於江西中部 、北部、西部,湖南東部,湖北東南部,安徽南部部分地區 ,福建西北部邵武一帶。由於贛方言和客家方言有不少共同特點。除江西西部吉安、蓮花等處基本無入聲外,其他絕大部分地區都不同程度地保留入聲韻尾。 客家話 主要分布:福建——閩西地區的長 汀縣,連城,上杭等8個縣;廣東梅州,惠州,蕉嶺等16縣市;江西南部寧都,瑞金,興國等14縣市。 此外,非純客縣,如福建南靖,平和,紹安,龍岩;廣東潮州,海豐,韶關,東莞;江西銅鼓,廣昌,永 豐等不少縣市的許多地區也講客家話。此外,台灣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著客家話。古全濁聲母,不論平聲仄聲,大多變讀為送氣清音。多數地區是6個聲調,少數地區有5個或7個聲調。閩西長汀話,連城,清流都沒有入聲,剩下平聲 分陰陽,去聲分陰陽,上聲自成調共5個調。粵東客話平聲入聲分陰陽,上去不分陰陽。閩西客家話的永 定話,上杭話保留陰入陽入兩個聲調。 閩語: 主要通行於福建、廣東、海南、台灣三省以及浙江南部以及江西、廣西的個別地區。使用人口約4000萬。 閩語是內部分歧較大的方言,不少聲母保留了上古漢語的特點。閩方言的韻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韻尾和塞聲韻尾。其中閩南方言保留較為完整,閩東方言、莆仙方言保留較少,閩北方言和閩中方言則幾乎已無塞聲尾韻而只有鼻音尾韻了。閩方言各地都有入聲調,聲調數目6~8個,以7個為多見。不少地區保留-p,-t,-k入聲尾。 粵語: 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較為復雜、保留古音特點和古詞語較多、內部分歧較小的一個方言。 粵方言通行於廣東、廣西、湖南、海南、香港等地 ,以廣州話為中心。使用人口約4000萬。保留-p,-t,-k入聲尾。聲調以8-10個為主。 晉語: 分布在山西省、陝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張家口西北、河南省新鄉安陽以西。秦 晉方言分布區交通閉塞,十里不同音,對古音的保留相對頑固一些,比如保留了入聲。 還有最新劃出來的徽語(以前屬吳語),平話(以前屬粵語)。 上述方言都為有入聲的地區。 由上可見,每個方言區都有入聲區,北方話大部分無入聲,六南都保留入聲調。

⑷ 精典陝西方言

⑸ 唐朝的首都是長安和洛陽,那唐詩都是用陝西話和河南話讀才是正解么

唐朝官方「普通話」《切韻》以南北朝時期從洛陽地區遷移到南方南京地區的「洛下音」和北方洛陽地區洛陽音,南北結合而成!
但是今天的洛陽因與唐朝的洛陽因是否一樣還不確定,但用河南話讀肯定比用陝西話更接近!

⑹ 古漢語在陝西方言中的保留有哪些體現

陝西人說的是古漢語

過去不曾知道,我們村上人說的關中方言,是中國最古老的語言。還以為農民說的話,比較土氣,生冷硬噌,難登大雅之堂。而實際上,在古代它是中國的官話,被稱為雅言,《詩經》《唐詩》要用古代的官話,也就是現在的關中方言來讀,才算是標准讀音。
一千多年過去了,雖然許多古代建築已灰飛煙滅,人民經歷了一次次屠殺,但只要一息尚存,方言便會得一留存。有人只注意到寫在書上的歷史,文物中的的歷史,其實陝西方言更是活著的歷史,動著的歷史,由黃土地上一代一代的農民傳承著的文化遺產。
以下是一些人的考證,相信你讀過之後,會為陝西方言而驚嘆。陝西自古帝王都,歷經十三個朝代,大概有兩千多年歷史。中國的文化,語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間形成和創立的。自建都陝西的西周始,關中方言被稱為「雅言」。《詩譜》載:「商王不風不雅,而雅者放自周。」由於陝西曾經是周秦漢唐四大朝代的國都,陝西方言曾經是當時的官方語言,因此古漢語、史記以及唐詩,都需要以陝西方言來讀,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詞彙,讀出當時的味道來。
不僅如此,你現在所寫的漢字,也是在陝西創造的。先是有由倉頡造字,他是陝西寶雞人,出生於五帝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以後秦始皇統一文字,全國開始通用李斯小篆,漢代演變成隸書,唐代演變成了今天通用的楷書。到陝西,不僅要看歷史,如果你有心,體會一下陝西方言中的歷史,可能更有意思。

「咥」(音喋)字。西安人把吃飯叫作咥飯。「咥」即是古漢語,查辭海而知,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辭海:嫽--美好。《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間或渭之嫽。」「嫽的太」,陝西話「好得很」之意。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則謂之「嫽的太太」。可以徑直追溯到上古時期,在《詩經》中發現它的用例。《詩經·陳風·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給《詩經》作注的漢代學者毛亨說:「僚,好貌。」漢代的另一位大學者揚雄在其《方言》一書中也說:「嫽,好也。」此後,這個詞便一直保存下來——不過,大多是以復合詞的形式出現的。如唐代的白行簡在其《三夢記》中記有這樣的詩句:「鬟梳嫽俏學宮妝,獨立閑庭納夜涼。」「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麗的樣子的

「倭也」。指人漂亮,嬌美。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婦多倭也!」指事情辦停當,令人滿意。如:「那人心細,活做得倭也,沒啥彈嫌的」.宋代人編有《文韻》中解釋道:「倭,順貌」,即是「平順的樣子」,只是關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對象不一樣,而出現了多義現象。實際上仍是《文韻》所說「順貌」的引申或擴大。
喝湯(喝水)。說到「喝湯」,這湯非土話,乃文詞也。藍田人現在還這樣說。湯即熱水也。臨潼華清池有個「九龍湯」(地熱洗澡池),便是此義。
「瓤人」。陝西話里有「讓人」讀(瓤人)一詞,指取笑、譏笑別人的意思。記得中學課本里《信靈君竊伏救趙》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讓信靈君曰」就是這個意思。這個詞保留的夠古老吧。
「彘」字。寶雞一帶將「豬」讀作「只」,人們總是以為是很土的讀音,其實應當是「彘」,是很古老的語言!《鴻門宴》中「……項王曰:『賜之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鄉黨」。「鄉」和「黨」,都是我國古代的民戶編制。據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記載,「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換句話來說,五百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戶為鄉。隨著時代的推移,鄉、黨這樣和農村行政區域單位不再使用,但「鄉黨」這一稱呼卻延用了下來。
「畢了」(完了的意思)。來自古語:六王畢,四海一。
「林檎」。陝西農民將沙果稱為「林檎」,一直以為名字很土,可是查字典,居然是文辭:高級漢語大詞典,檎 qin ――「林檎」:落葉小喬木,開粉紅色花,果實像蘋果而小,可以吃。國際標准漢字大詞典,〔林~〕a.落葉小喬木,果實像蘋果而小,是常見的水果;b.這種植物的果實。均亦稱「花紅」、「沙果」。
「得是得」。陝西話中疑問句的發問方式是將疑問助詞「得是得」放在句末。日語中的疑問句發問方式和助詞都與陝西方言基本相同(日語中用「得斯嘎」)。
「倩蛋蛋」。又如,我們口語中常說的「倩」,也可以在《詩經》中找到其源。《衛風·碩人》篇是這樣描寫衛國的貴夫人庄姜的容貌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唐代的大學者孔穎達說,「倩」就是用來形容「巧笑之狀」的。爾後,「倩」也可以泛指姿容之美好。「倩女」即指「美麗的少女」。杜約夫《擬李商隱詩》雲:「楚曲風煙悉倩女,武陵花月夢仙郎。」與「倩」有關的「倩俊」、「倩俏」、「嬌倩」等詞,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俊美,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俏麗,或用以形容人物之嬌美。而我們陝西人則常常把可愛的小兒叫做「倩蛋蛋」,也都保留了"倩」的「美好」、「可采」之義。
「聞」字。可以在唐詩宋詞中找到其源的陝西方言詞語,數量就更多了。我們在閱讀唐宋詩人的作品時,對一些普通話中所沒有的詞語,往往就可以利用陝西方言來加以解說——這樣不但准確無誤,而且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詩雲:「聞有酒時須笑樂,不關身事莫思量。」另一位著名詩人王建的《秋日後》詩亦雲:「住處近山常足雨,聞晴曬暴舊芳茵。」這兩句中的「聞」都是「趁」的意思,和我們陝西話中的意思相同。像「趁熱吃」,陝西話就說成「聞熱吃」。「趁涼」,陝西話說成「聞涼」。再如,宋代的著名詞人柳永的《木蘭花令》中又寫道:「不如聞早還卻願,免使
牽人虛魂亂。」又段成己《行香子》:「自嘆勞生,枉了經營,而今一事無成,不如聞早,覓個歸程。」其中的「聞早」,也是「趁早」的意思。可見,「聞有酒」也就是「趁有酒」之義;「聞晴」亦即「趁晴」——因為住處近山多雨,晴日難得,所以才有聞晴暴芳之舉。
「他誰」。又比如,現代人對「他誰」一詞常常感到新奇,這是因為在普通話中已經沒有這個詞語的緣故。但是,「他誰」卻是我們陝西方言中的一個極為普通的常用詞。王汶石《井下》:「八叔半輩子倒求過他誰嗎?慢說自家侄兒!」柳青《創業史》:「他誰愛那麼笑話人?」路遙《不會作詩的人》:「他誰不這樣想問題,一天起來混日子,光會哄人,不幹實事,他誰就沒臉!他誰反對我們這樣想,反對我們這樣做,他誰就是我們的仇人!」其實,只要我們查找一下它的歷史,就可以在宋人的筆下,常常見到這個詞語。辛棄疾《滿江紅》:「層樓望,青山疊,家何在?煙波隔,把古今遺恨,向他誰說。」又何夢桂《沁
園春》:「問天道,看是他誰戲我,我戲他誰?」這些「他誰」,都是「誰」的意思,跟我們陝西話一樣。如果我們自己的方言中有某個詞,那麼讀起古人的作品來,自然會感到十分方便。
「白雨」。如司馬光《和復古大雨》詩:「白雨四注垂萬縆,坐間斗寒衣可增。」蘇軾《六月二十日望湖樓醉後書》詩:「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我們陝西人一看詩句中的「白雨」,就知道是「暴雨」的意思,而不會理解為與「綠水」、「青山」相類似的結構。
「投明」。在古人的詩作中,還常常見到一個「投」字。王安石《觀明州圖》詩:「投老心情非復昔,當時山水故依然。」夏元鼎《水調歌頭》:「順風得路,夜裡也行舟。豈問經州過縣,管取投明須到。」我們陝西人看到「投老」、「投明」,就知道是「等到老」、「等到天明」的意思。
「爭」字。又如,唐代杜荀鶴《目遺》詩:「百年身後一丘土,貧富高低爭幾多?」宋人楊萬里《舟中夜坐》詩:「與月隔一簟,去天爭半蓬。」「爭幾多」即「差幾多」;「爭半蓬」即「差半蓬」。陝西人一看自明。
「年時」。謝逸《江神子》詞:「夕陽樓外晚煙籠,粉香融,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盧摯《清平樂》:「年時寒食,直到清明節。草草杯盤聊自適,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無家,東風恨滿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年時」即「去年」,陝西人一覽便曉。
「霍閃」。顧雲「金蛇飛狀霍閃過,白日倒掛金繩長。」詩句中的「霍閃」,就是我們陝西話中的「閃電」。
「科」字。這些詞語在陝西人看來都是極為普通的,而語言文字學家卻為考證它們的確付出了大量的勞動。至於有些今專家學者頗費斟酌的詞語,也常常可以藉助我們陝西方言得到解決。例如,唐人薛能《寄終南隱者》詩:「掃壇花入夢,科竹露沾衣。」詩中的「科竹」,就頗令今人費解。可是,將「砍」、「砍伐」之義說成「科」,在我們陝西廣大地區卻是隨處可聞的。我們用這個意思去理解詩意,不就渙然冰釋了嗎?
「biāng biāng面」,也就是「餅餅面」。古人把面條叫做「湯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yuè煮)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為什麼我們陝西不叫「餅餅面」,而叫「biāng biāng面」呢?這是因為我們陝西人說話喜歡運用重疊式的表述方式,例如「飥飥饃」、「棍棍面」、「牛牛娃」等。「biāng biāng面」就和它們屬於同樣的類型。現在的客家、江西以及閩東等地的方言,仍把「餅」讀作「biāng,就是很好的證明。
「飥飥饃」。在陝西話中,還有「飥飥饃」一詞。「飥」也是餅。漢代揚雄的《方言》和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酒食》都說:「餅謂之飥。」所以《齊民要術》中又稱為「餅飥」。陝西人喜歡重疊,因此,又說成「飥飥饃」,說簡單點,就是飥飥」。
「饃饃」。「炊餅」後來又叫「饃饃」(又寫作「饝饝」等形體)。方外山人的《談徵·言部·母母叵羅》即雲:「京師及河南人謂餅曰饝饝。」又清人唐訓方的《里語徵實》也說:「餅曰饝饝。凡米麵食皆謂饝饝,猶北人之謂餺餺也。」可見,和「餅」一樣,「饃饃」的概念也是比較寬的,不僅蒸的、烙的,可以稱為「饃饃」,甚至於「包子」也可以叫「饃饃」。《西遊記》第55回:「又見兩個總角蓬頭女子,捧兩盤熱騰騰的麵食,上亭來道:『奶奶,一盤是人肉餡的葷饃饃,一盤是豆沙餡的素饃饃。」在陝西話中,烙餅也可以叫「饃」。如平常把「烙餅」說成「烙饃」。實際上就是燒餅。

明明是「饃夾肉」,陝西人說成是「肉夾饃」。明明是「面蘸蒜」,陝西人說成是「蒜蘸面」。為什麼,我猜想,這也是古漢語的習慣。將肉夾於饃省略成「肉夾饃」,將蒜蘸於面省略成「蒜蘸面」。

⑺ 求陝西方言笑話或方言古詩。

別瞅我長得委婉
但耳朵根子不軟
就算你整上幾句肺腑之言
有淚我也不會輕彈
只是眼下沒有合適機會
輪到我作戰
吃碗油潑面
我保准就能PIAPIA地沖鋒向前
決不掉鏈子
關鍵時刻辦事指定保險
熊貓若是憋紅了黑眼圈
老虎他看了也不敢急眼
好好再 看看咱
純爺們這張修長瓜子臉
印象很深刻
大漠長空馬蹄揚
印象很深刻
落日入山路漫長
不要瘋狂地迷戀我
我只是個傳說
咱們的世界這樣大
事情如此多
你我都說完全明白事實的真相
其實聽到的也就是個
也就是個傳說
命運是那漫長未知的道路
但是總會一直向上
撲簌迷離事件背後總會隱藏著無數真相
頭頂光環的大人物
哪個沒有艱辛過往
你要挺住一路踉蹌
未來才會大有希望
夢想不是站在巨人肩膀
而是與他同往
不管世外幾多風雲
總能堅持著頑強生長
誰要能活得輕鬆快樂
那個才是我們的榜樣
印象很深刻
浮生曉月迷人眼
印象很深刻
冷酒醉卧夢驚變
不要瘋狂地迷戀我
你只是太寂寞
紅紅的太陽這邊升
月亮那邊落
你我都是這條路上匆匆的過客
其實留下的絕對不是
絕對不是寂寞
印象很深刻
一騎千里絕塵起
印象很深刻
身後煙雲鋪滿天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
都是木頭
都是他舅
都是木頭
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他舅木頭 木頭他舅

⑻ 陝西方言中畔讀什麼

哪個朝代的都城在哪,那一個地方的話就是官話,秦始皇那個時候,宮廷里肯定說的是陝西話,絕對不是什麼京話,宋朝當然就是河南話了。普通話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才有的,解放之前恐怕都是方言對話吧。那可好玩,魯迅先生演講的時候,會說浙江話吧,那可是很難聽懂的喲,呵呵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