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七陽的古詩

七陽的古詩

發布時間: 2021-03-06 00:43:34

Ⅰ 古體詩的七言律詩成熟於什麼代 急。。。。。。急;。。。。。。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盡管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為我們所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的無數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般。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編輯本段]
【初唐詩歌】
這是唐詩繁榮的准備時期,重要詩人有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沈佺期、宋之問等。唐代建國初的詩歌仍沿著南朝詩歌的慣性發展,柔靡纖弱,毫無生氣。「四傑」的出現開始轉變了這種風氣。他們才氣橫溢,不滿現狀,通過自己的詩作抒發憤激不平之情和壯烈的懷抱,拓寬了詩歌題材。如楊炯的《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種激揚豪邁的格調,為唐初詩壇吹進一股新風。詩中表現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筆從戎,到邊疆建功立業的熱望。寧可做個低級軍官(百夫長),也不想作書生老死窗下。繼「四傑」而起的是陳子昂,他從理論上對南朝以來衰弱的詩風提出批評,認為這類詩專門玩弄華麗的辭藻,內容空虛,拋棄了《詩經》重視思想性的傳統。對此他耿耿於心,提倡學習「漢魏風骨」,恢復建安時代的詩風。他的38首《感遇》詩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影響很大。他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蒼涼遼闊,哀而不傷,被認為是懷古詩的絕唱。韓愈曾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評價了他在唐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問的貢獻主要在詩歌格律方面。他們總結了「永明體」以來詩人們探索詩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詩作,促進「近體詩」最後定型。
鑒賞唐詩,首先要對「近體詩」和「古體詩」的分別有個概要的了解,掌握它們各自的特點,就能更好地領略其妙處。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這個概念和通常說的「古代詩歌」不同,是專用名詞,專指唐代以前流行並在唐代繼續流行的一種詩體,和唐代形成的近體詩相對存在。古體詩的特點是:每篇句數不限,每句字數不限,可押韻也可不押韻,押韻也可換韻,句與句間沒有平仄對應和用詞對仗的要求。一句話,古體詩格律上比較自由,同近體詩在格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不同。古體詩分兩大類: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或簡稱五古和七古)。此外還有句式長短不齊的古詩,一般歸入七古。有的古體詩句數、字數和律詩相同,但用韻、平仄和對仗都不同於律詩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詩。上文講到的《古詩十九首》及陶淵明等人的詩都是古詩。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講求嚴格的格律。近體詩有四項基本要求:一是句數、字數有規定;二是按規定的韻部押韻;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間要求平仄對立和相粘;四是規定某些句子之間用詞要對仗,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
近體詩分兩大類:(1)律詩,由八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律詩,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2)絕句,由四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絕句,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下面我們分別舉例說明。如大家熟悉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五言絕句,它必須是四句20字。其次它必須依照用韻要選一個韻部的字作韻腳①,這首詩的「流」、「樓」兩字就屬「十一尤」韻。再次,它用的字必須合乎規定的平仄格式,這樣讀起來才抑揚間錯,和諧動聽。這首詩的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用·標出來的字可平可仄,其餘的字不能變通。平——指的是古代漢語中的平聲字;仄——指的是古代漢語中的上聲、去聲、入聲字。按現代漢語說,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字屬平;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字屬仄。絕句詩上下句之間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這首絕句全首對仗,後兩句「欲窮」對「更上」,「千里」對「一層」,「目」對「樓」。
我們舉《登鸛雀樓》這首詩來說明近體詩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此外五言絕句還有三種平仄格式,共四種格式。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也都各有四種平仄格式。關於近體詩的平仄格式,只舉上例作些提示,不再詳細介紹了。如果不想創作這類詩,只是鑒賞前人作品,那麼關於格律的要求知道得粗略些,也是無妨的。
七言絕句,我們舉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來看: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處? 天涯一望斷人腸。
表達了送別友人遠行時留戀悵惘的感情。全詩四句,28個字,押的是「七陽」韻,平仄按規則。因絕句允許不對仗,這首詩就沒有對仗。
五言律詩,我們看戴叔倫的《除夜宿石頭驛》: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這是除夕之夜晚遠離家鄉親人獨宿逆旅感慨自身遭際的詩。全詩八句,40個字,押「十一真」韻,平仄合規則。律詩的一二句稱「首聯」,三四句稱「頷聯」,五六句稱「頸聯」,七八句稱「尾聯」。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如這首的頷聯「一年」對「萬里」,「將盡」對「未歸」,「夜」對「人」;頸聯「寥落」對「支離」,「悲」對「笑」,「前事」對「此身」。
七言律詩,我們看柳宗元的《別舍弟宗一》:
寥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這是柳宗元被貶到蠻荒的柳州,送別堂弟柳宗一去江陵時寫的詩,情緒極度感傷悲憤。全詩八句,56個字,用的是「一先」韻,平仄合規則,頷聯和頸聯對仗工整。七言律詩第一句多用韻,也可不用韻,這首用韻。
律詩中還有一種「排律」(延長),即把律詩延長至10句以上乃至百句,除首、尾兩聯外,中間所有出句與對句全要對仗。排律通常為五言。
唐代詩歌的樣式,在初唐時期已經齊備,到盛唐時期就出現了詩歌創作的高峰。
[編輯本段]
【盛唐詩歌】
到公元8世紀初,唐王朝出現了所說的「開元盛世」,經濟、文化發展到鼎盛。詩歌創作領域也出現大批優秀詩人,寫下內容異常豐富的詩歌。其中田園山水詩和描寫邊塞戰爭的詩占相當比重,李白、杜甫也出現在這時。下面分別作扼要介紹。
田園山水詩
這類詩歌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維。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習慣上又稱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響,厭倦官僚生活,長期隱居於輞〔wǎng網〕川別業,熱愛自然,熟悉農村,詩寫得恬靜閑適,具有一種靜態美。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夕陽的余輝映照著村落(墟落),歸牧的牛羊涌進村巷中。老人惦念著去放牧的孫兒,拄著拐杖在柴門外望他歸來。在野雞聲聲鳴叫中,小麥已經秀穗,吃足桑葉的蠶兒開始休眠。豐年在望,荷鋤歸來的農民彼此見面,娓娓動情地聊起家常。這美好的情景使詩人聯想到官場明爭暗鬥的可厭,覺得隱居在這樣的農村該是多麼安靜舒心;惆悵之餘不禁吟起《詩經》中「式微,式微,胡不歸?」的詩句(意即:天黑啦,天黑啦,為什麼還不回家呀?),表明他歸隱田園的志趣。王維精通音樂、繪畫、書法,藝術修養深厚;蘇東坡評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上面這首詩就可以說是一幅田園畫。
與王維齊名的詩人是孟浩然,原籍襄陽(在今湖北省),常被稱為孟襄陽,據說他曾在張九齡官署偶然遇到唐玄宗。玄宗知道他的詩名,命他朗誦詩作。他誦讀了《歲暮歸南山》,其中有「不才明主棄」(我缺乏才能,所以聖明的君主不用我)一句,玄宗聽了大不高興,說:「是你不求當官,不是我不讓你當官,你怎麼能怪我!」後來他考進士沒被錄取,也沒正式做官,長期漫遊和隱居,以山水詩聞名於世。他的《過故人庄》一詩流傳最廣: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老朋友殺雞做飯,請他到村中作客。近看,茂密的綠樹嚴嚴地圍住村莊;遠望,青翠的山巒向遠方延伸開去。打開軒窗,可見到堆著穀物的場院和青青的菜園;端著酒杯興致勃勃地聊起桑麻的長勢和收獲。在這樣天然圖畫中與好友飲醇酒,啖佳餚,縱情談笑,該是多麼快樂和愜意!酒後,朋友間仍戀戀不舍,約定九九重陽節再來歡聚,痛飲美酒,醉賞菊花。
儲光羲也是一位失意的隱士,他的《釣魚灣》寫了隱居的情趣:
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
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
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綠蔭蔽天,落花飄地,清潭見底,荷動魚散,漁翁之意不在魚,單是這美好的景緻就是最好的享受了。日暮罷釣系船,在綠楊芳草中等待好朋友(情人)來相見,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不就等於神仙了嗎?實際上他們的生活也不會沒有困擾和煩惱,然而作詩時要暫時拋開它,抓住某一美好的場景和情緒,盡情發揮和渲染,詩人滿足了創作欲,也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這就叫作詩。
[編輯本段]
【邊塞戰爭詩】
在唐代的對外戰爭中,許多文人參與進去,對邊塞和軍旅生活有親身體驗,從戎而不投筆,寫詩描繪蒼涼的邊塞風光,贊頌將士們的勇武精神,或詛咒戰爭帶來的災難,於是有了邊塞詩派。著名詩人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有代表性: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
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
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
夜半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
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
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詩中的「走馬川」、「輪台」、「金山」、「車師」都是常見的北方或西域地名,這里用來做地名的代號,並非實指,所以讀詩時不必求真,只注重理解詩意詩情。這首詩一開始,就大筆淋漓地描繪出西域狂風彌天、飛沙走石的惡劣環境。匈奴(代表強悍的北方民族)來犯,狼煙四起;將軍帶兵奔赴戰場迎敵。夜行軍兵器互相碰撞,盡管寒風如刀,落雪的五花馬背上依然熱汗蒸騰,很快又結成冰凌。在帳幕里起草討敵的檄文(戰書),還未等寫完,硯台里的墨水已凍成冰塊。這樣吃苦耐勞勇武向前的軍隊,一定會使敵人聞風喪膽,不敢交戰;那我們就在車師的西門等待勝利凱旋的捷報吧!詩中表現的樂觀豪邁的氣概,正是盛唐時期時代精神的體現。李頎的《古從軍行》也很有名: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軍隊白天要登上山頭瞭望烽火報警的情況,黃昏時又匆匆趕到交河(在新疆吐魯番,此代有水的地方,非實指)去飲戰馬。刁斗是一種銅制的鍋,白天用它燒飯,夜裡做打更的柝〔tuò拓〕用。軍人們背著刁斗在颳得昏天黑地的風沙中艱難行進,這時聯想到漢代從這條路遠嫁烏孫王的公主一路上彈奏的琵琶曲,一定是充滿幽怨。在荒無人煙的地方野營過夜,飄起彌漫天地的大雪,和遠處的沙漠連成迷濛一片。秋夜裡南飛大雁的鳴叫聲凄厲又哀傷,交戰對方的胡兵也耐不住這艱苦生活而落下眼淚。聽說朝廷已傳下不準後退的命令,只能拚著性命跟隨將軍(輕車將軍為官名)去死戰。玉門被遮,即不準退入玉門關,用的是《史記·大宛列傳》的典故:貳師將軍李廣利攻大宛失利,退至敦煌,請求朝廷退兵,漢武帝「聞之大怒,使使(派使者)遮玉門,曰:有敢入者輒斬之!」拚命向前的結果,十有八九是戰死,年年有無數人拋骨荒遠的異鄉,唯一的成果是葡萄(蒲桃)從西域傳入中原種植,供富貴者享用。詩中雖流露出哀怨的情緒,基調還是高昂進取的。
戰爭是殘酷的。公元714年唐朝軍隊與吐蕃在臨洮的長城堡附近有過一場大戰,殺獲吐蕃數萬人。王昌齡的《塞下曲》寫到這場戰爭: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戰爭過後多年,戰場依然暗淡凄涼,漫漫的黃塵,雜亂的蒿草,白骨散棄其中,永遠被人遺忘。無論死者是哪一方的,對其本人和家庭來說,都是凄慘的悲劇。
[編輯本段]
【詩仙、詩聖】
李白的詩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今甘肅),先人曾流落西域,大約在李白五歲時遷至四川昌隆(今江油縣),並在此度過青少年時期。李白家境富裕,少年時飽讀百家書,表現出不凡的文學才能。同時好交遊,受朋友和社會影響,喜談修道成仙,嚮往行俠仗義,慷慨有大志,性格豪放不羈。25歲時離開家鄉,漫遊長江、黃河南北各地,結交社會名流,以詩文獲得很高的社會聲望。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友人薦舉,唐玄宗召見他,任他為翰林待詔,做皇帝的侍從文人,居長安近三年,使他對宮廷和貴族社會有了直接了解。由於權臣排擠,於天寶三年(公元745年)離開長安,再度開始漫遊生活。在洛陽,他與比他小11歲的杜甫相識,結下終生友誼。安史之亂開始時,他已55歲,正在宣城(在今安徽)。在安史之亂中,他懷著報國之情,應永王李璘之邀,入其幕府做事;後李璘被肅宗李亨鏟除,李白則被流放夜郎(在今貴州),中途遇赦而歸,生活於金陵(今南京)和宣城間,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逝於當塗(在今安徽),享年62歲。
李白終生幻想施展抱負,干一番經天緯地的大事業。這在他的詩中隨處可見。在《上李邕》一詩中說: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恆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他以《莊子》里講的那個攪動天海的大鵬自比,對自己的政治才能充滿自信,受到世人嘲笑,還以孔子(宣父)「後生可畏」的話為自己辯解。詩人在政治上十分天真,實際他未必具備政治家的才幹,他的「大言」遭冷笑並不奇怪。然而作為詩人,他卻是個天縱之才,是一隻遨遊天海的大鵬。他一生作詩人,政治上無作為,在他自己看來是不幸,可是對中國文學來說,卻是大幸。唐詩如無李白,那就同華美的大廈抽掉一根棟梁,那才是極大的遺憾呢。
李白有相當數量的詩是對社會不平的揭露和抨擊,如《古風五十九首》之一首: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
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
鼻息干虹霓〔ní倪〕,行人皆怵惕。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這是諷刺皇帝身邊得勢的佞幸人物。他們坐著華貴的大車招搖過市,盪起漫天灰塵。一些宦官(中貴)錢多得不得了,修起宏麗的住宅。替皇帝開心的斗雞人,也坐著帶華蓋的車耀武揚威。他們鼻孔朝天,噴出的氣息彷彿吹動了天空的雲霞(極言其驕橫),路上行人被嚇得不敢靠近。最後詩人慨嘆,社會上再也沒有許由(洗耳翁)那樣的賢人了,誰還能分出好人(堯)和壞人(跖)呢?傳說古代的聖君唐堯要把帝位讓給許由;許由聽說後認為污染了自己的耳朵,就跑到河邊去洗耳朵,他被認為是厭棄名利的賢人。跖,是傳說中古代的「大盜」,當然是作為壞人的代名詞。唐玄宗後期政治腐敗,王朝走下坡路,李白敏感到這一點,在詩中給以暴露和諷刺。李白直接描寫人民苦難的詩不太多,但寫得極精彩,如《戰城南》:
去年戰,桑乾源;
今年戰,蔥河道。
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惟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築城備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
野戰格鬥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烏鳶〔yuān淵〕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這首詩用的是漢代樂府詩的題目,有意學習樂府詩的傳統,但比漢代那首《戰城南》寫得更形象,更深刻。「桑乾」、「蔥河」、「條支」、「天山」都是邊疆地名。唐代兵士遠離故土到這些地方征戰,往往有去無回。有些邊疆民族以戰爭劫掠為業,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戰死荒漠之中。秦代修築長城防備匈奴的地方,至今(「漢家」,唐人習慣用「漢」代稱「唐」,實指唐朝)仍然烽火不息,戰爭不斷。戰敗的馬匹在戰場上悲鳴尋找它的主人,而它的主人卻被烏鴉和鷹啄食,腸子都掛上枯樹枝頭。士卒戰死,領兵的將軍也空忙一場,毫無所獲。最後詩人用古代兵書的話說:戰爭可不是好玩的東西,有德的君主只有在不得已時才用到它。唐玄宗好大喜功,連年征戰,百姓遭難,這首詩即為此而發。
李白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很多,多為傑作。他的這類詩同王維、孟浩然的詩格調不同,如果說王維、孟浩然的風景詩是細致入微的工筆畫,李白的風景詩則是飛動椽筆的大寫意。他常常不是作一草一木的刻畫,而是從宏觀攝取大自然的神韻。長江大河,巉〔chán蟬〕岩峭壁,萬里風雲,幽石古木,一到他筆下立刻飛動起來,為他所驅遣,創造出一個與造化同在的神話般的世界。如《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寫廬山景色: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這是多麼宏大的氣勢!只有李白的胸懷才能裝下這樣的氣勢,只有李白的神筆才能寫出這樣的氣勢。又如著名的《蜀道難》中的一段: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
猿猱〔náo撓〕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
百步九折縈岩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
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

詩詞格律有正韻與新韻之分,什麼七陽,六魚,什麼九屑,十唐,三皆等等,都是什麼意思啊

正韻,是個時代性的概念,比如說有洪武正韻,有詞林正韻等老正韻,當內然還有不帶容「正韻」二字的曾經的老正韻,比如說平水韻也曾是正韻。至於七陽什麼的,是用某個韻音的典型代表字來標音的,意思是和「陽」這樣的字同韻的一系列字。
人要與時俱進,當前時代新韻就是正韻。我寫詩,若不標明,就是依新韻寫的,若用平水韻等寫,我會專門標明。

Ⅲ 古詩(在線等!)

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且晴。
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辯》
「顏淫溢而將罷兮,柯彷彿而萎黃。」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古詩十九首》
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
青青棱上柏,磊磊澗中石。
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雲日相輝映,空水公澄鮮。
石淺水潺爰, (爰-加水旁) 日落山照曜。 荒林紛沃若, 哀禽相叫嘯。
池塘生春草,原柳變禽鳴。
白雲抱幽石,綠筱媚清漣。
野礦河岸靜,天高秋月明。
鳥鳴識夜棲,木落知風發。
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
空濛如薄霧,散漫似輕埃……耳目暫無擾,懷古信悠哉。……動息無兼遂,歧路多徘徊。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佳期悵如許,淚下如流霰。
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綠草蔓如絲,雜樹紅英發。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
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
七夕長河爛,中秋明月光。……素蝶向林飛,紅花逐風散。花蝶俱不息,紅來還相亂。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 。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 。出穀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
荷花驚沐鳥,橋影聚行魚。日落含山氣,雲歸帶雨余。
溯洄沿流,或漁或商。
感遺物之如故,痛爾身之獨亡,愁端坐而無聊,心戚戚而不寧,步廣廈而踟躕,覽萱草於
中庭,悲風蕭其夜起,秋氣憯以厲情,仰瞻天而太息,聞別鳥之哀鳴。
風蕭瑟而並兮,天慘慘而無色。
揚波於萬里之間,漂沫於扶桑之外,……映曉雲而色暗,照落景而俱紅。
臨浙江以北眷,壯滄海之橫流。水無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
天悠悠而彌高,霧鬱郁
而四幕。夜綿邈而難終,日晼晚而易落。
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雲直上五原間。……流水本就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
風光翻露文,雪華上空碧。
雲飛送斷雁,月上凈疏林。滴瀝露枝響,空濛煙壑深。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山雨初含霽,江雲慾望變霞。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名月共潮生。瀲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白雲一片雲悠悠,青風浦上不勝愁。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野花叢發好,谷鳥一聲出。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野礦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Ⅳ 關於古詩詞

詩的分類及入門

1、詩的分類法。唐後詩分為:1、古體詩與 2、今體詩兩大類。
古體詩分:1、五言古詩 2、七言古詩兩類。五言古詩每句五個字,全詩字數不拘多少。七言古詩每句七個字,全詩字數不拘多少。此外還有一種雜言詩,詩中夾雜著五言,七言甚至三,四,六,八,九等字句,一般也歸入七言古詩一類。古體詩也叫古風。
今體詩分:1、律詩 2、排律 3、絕句三類。律詩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兩類。五言律詩每句五個字,共八句。七言律詩每句七個字,共八句。排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詩,多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極少。絕句分為: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五言絕句每句五個字,共四句。七言絕句每句七個字,共四句。
今體詩是唐代新興的詩體,在字數,韻腳,聲調,對仗各方面有許多講究,與古體詩截然不同。我們講格律,主要是講今體詩的格律。格律詩是詩的一種樣式,要求嚴格按格律來寫的。其發端於「永明體」,興盛於唐,成為中華詩文化的魂寶。

2、我們學詩如何入門?學詩入門要學格律 ,一個球員不知規則不可對能成為球星,有人因一時不懂,就反對格律,是不對的。我們從律句學起,寫七言律絕,在七言律絕里解決詩境的問題和章法。以後出口就合律,正如專業球員出手就正規。今天先講平仄這個令許多人暈的東西。古來眾多詩人經過研究,發現我們之語音可分為二類,一類為平,一類為不平,不平叫仄,發現平仄交錯起來才好聽,又實踐,發現按一定規律交錯起來就好聽,這種規律即格律!平仄 、格、律這些就這么回事,古人已研究出了我們用便是。
大家學詩要有一個理念,就是詩不是寫的,是吟出來的,是唱的。詩要吟,有了格律吟了才最好聽,你不用格律如唱歌跑調。

格律詩
格律詩有這樣幾種樣式:

1、五律:即一句五個字,八句,限用平韻、一韻到底。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例、入韻為變例。

2、七律:即一句七個字,八句,限用平韻、一韻到底。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例、不入韻為變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韻必須是整數,如十韻、三十六韻等。

4、入律的絕句:可寫五言律絕,可寫七言律絕。四句,葉平韻。(注意:絕句分古絕、律絕二類,這里說律絕)絕句特殊,分二類,一類是用律句的律絕,一類是不用律句的古絕。用律句的律絕,劃為律詩,用律句的古絕劃為古體。大部份書上就叫絕句,不分律體古體的。

凡葉平聲韻的,一定是律絕,凡葉仄聲韻的,一定是古體。另外,一般來說,五言絕句人們喜用古體,七言絕句人們喜用律體。



1、什麼是韻
中國字之音由聲母、韻母組成,韻母相同的字就是同韻的字。如:媽、麻、罵,花,沙、茶,又如、陽、養、漾、等 。詩講究音律之美、節奏之美,要好聽。故中國的詩詞歌賦全部要押韻,順口溜都要押韻。如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倆口吵架不記仇。流、仇押韻,不然不順口。 古人沒拼音,就選出代表字來代表,老四聲中,古人有平聲韻部、上聲韻部、去聲韻部、入聲韻部, 每個韻部中有好多個同韻字,這就是韻書了,我們可查。注意:把同韻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在句尾,叫押韻,又叫葉韻。

2、什麼是押韻
押韻又稱葉韻,是把同韻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中國的民歌、民謠、戲曲、詩、詞等,都是葉韻的。不押韻肯定不行。

3、什麼是老韻和新韻
古四聲也是不斷變化的,到了今天,我們都用普通話了我們現在說的老韻,指平水韻。新韻指普通話的韻,但目前有不少人反對用新韻。我個人觀點是初學者先用新韻,之後慢慢老韻就懂了。
下面說幾個常見問題:

第一、什麼叫平水韻。人口音不停地變,故韻也不停變,變到後來變成平水韻,平水韻是離我們最近的老韻,我們說老韻就指平水韻。
《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並不存在聲調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

作者: 妄言止虛 封 2006-6-2 15:14 回復此發言 刪除

--------------------------------------------------------------------------------

2 ■■■詩詞格律簡介■■■詩的分類及入門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屬於不同韻的,在現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餚和豪,先、鹽和咸,庚和青,寒和刪,等等。

第二:什麼叫上平下平。(參照上面)在平水韻中,其平聲部有30個韻部,為了方便記憶,人為分成上平15韻、下平15韻,象一本書分為上下二冊,沒什麼特別的。我們常見人說,限用上平第二,或說限用上平冬,就是說我們用上冊的第三個韻來寫詩。上冊有15個,下冊有15個,沒什麼玄的。

第三:什麼叫寬韻、窄韻、險韻,一個韻部中同韻的字多叫寬韻,寬就是字多,我們用字方便,好多字可選用供選用。字少叫窄韻,路窄么就不好走。最少的叫險韻,危險,用不好就弄錯了。

第四:什麼叫韻頭、韻尾。韻母中分韻頭、韻尾,凡韻尾相同的,也是押韻的字,韻頭不同無妨。
四聲和平仄的關系

笫一、今四聲
今四聲是普通話音,四聲為一、二、三、四聲,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例如:搭、答、打、大。陰平、陽平都為平,而上聲、去聲為仄。搭答為平,打大為仄。即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

第二、老四聲
老四聲為:平、上、去、入四聲,平的就是平了,上去入全為仄。注意:問題在入聲字上。普通話沒有入聲字了,古之入聲字,全部劃到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中了, 劃到上聲、去聲中的好辦,還是仄,但劃到陰平、陽平中的就煩了。因為在老韻中它是入聲字、是仄,但我們今天用普通話來讀,卻是一個標準的平聲字, 例如: 白、屋、竹,今普通話讀之是標準的平聲字,但在老音中卻是入聲、是仄。「 白日依山盡」一句,用普通話讀之是:平仄平平仄,但因白字是入聲,從古人來說是:仄仄平平仄,很工整的格式。有不少人學習平仄後說:怎麼古人詩不按平仄寫呀?其中原因主要是你沒按古音去讀(其中也有古讀中用拗救法 的)。

入聲字是溝通新老韻的攔路虎。怎麼辦?各人說法不同,個人體會是:背!把劃為今天陰平陽平的入聲字背一些就行了。另可參照一下用當地土語去讀。如「白」我處土語就讀入聲,屋、竹都讀入聲。

這些字是入聲字,但今天讀音為平,要記住:

阿八擦插答搭發刮夾掐撤殺刷挖瞎鴨壓扎撥郭蟈潑朴說脫托桌捉作割帖貼擱割胳嗑頦著跌接捏切缺約吃失濕只汁織逼滴積跡激擊七柒戚踢息夕吸析一壹揖出惚哭撲仆禿屋曲。

撥跋察達答乏伐筏滑劃夾戛俠狹狎洽呷札炸伯薄白百柏泊帛奪繹佛國活膜拙酌濁茁著作閣格合咳舌折澤窄哲宅別碟傑潔節角覺決蕨學拽拾十笛敵適集吉急及習昔惜叔俗突竹逐燭術足族局菊曲
律詩的平仄

律詩的平仄,這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詩的平仄規則,一直應用到後代的詞曲。我們講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個類型,而這四個類型可以構成兩聯。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這兩聯的錯綜變化,可以構成五律的四種平仄格式。其實只有兩種基本格式,其餘兩種不過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礎上稍有變化罷了。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弧表示可平可仄。)
春 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勝,平聲,讀如升。簪字有zān、zēn兩讀,分入覃、侵兩韻,這里押侵韻,讀zēn。字下加圓點的都是入聲字。

作者: 妄言止虛 封 2006-6-2 15:14 回復此發言 刪除

--------------------------------------------------------------------------------

3 ■■■詩詞格律簡介■■■詩的分類及入門
另一式,首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山居秋螟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青泉石是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二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擴展,擴展的辦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個兩字的頭。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試看下面的對照表:
平仄腳
五言仄起仄收 ○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腳
五言平起平收 ○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腳
五言平起仄收 ○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腳
五言仄起平收 ○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個類型,這四個類型也可以構成兩聯,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這兩聯的平仄錯綜變化,可以構成七律的四種平仄格式。其實只有兩種基本格式,其餘兩種不過在基本格式的基礎上稍有變化罷了。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書 憤
[宋]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認堪仲伯間? 那,平聲。
到韶山
毛澤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行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教,平聲。
冬 雲
毛澤東
雪壓冬去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
高天滾滾塞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漫,平聲。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長 征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毛澤東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登廬山
毛澤東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和郭沫若同志
毛澤東
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
三粘 對
律詩的平仄有「粘對」的規則。對,就是平對仄,仄對平。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對句中,平仄是對立的。五律的「對」,只有兩副對聯的形式,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對」,也只有兩副對聯的形式,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韻,則首聯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對立的。由於韻腳的限制,也只能這樣辦。這樣,五律的首聯成為: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聯成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作者: 妄言止虛 封 2006-6-2 15:14 回復此發言 刪除

--------------------------------------------------------------------------------

4 ■■■詩詞格律簡介■■■詩的分類及入門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後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聯對句第二字相一致。具體說來,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這個規則的。試看毛主席的《長征》,第二句「水」字仄聲,第三句「嶺」字跟著也是「仄」聲;第四句「蒙」字平聲,第五句「沙」字跟著也是平聲;第六句「渡」字仄聲,第七句「喜」字跟著也是仄聲。可見粘的規則的很嚴格的。
粘對的作用,是使聲調多樣化。如果不「對」,上下兩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後兩聯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對的道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長律的平仄。不管長律有多長,也不過是依照粘對的規則來安排平仄。違反了粘的規則,叫做失粘;違反了對的規則,叫做失對。在王維等人的律詩中,由於律詩尚未定型化,還有一些不粘的律詩。例如:
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燕,平聲。
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後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見。至於失對,就更是詩人們所留心避免的了。失粘有廣義,有狹義。廣義的失粘指一切平仄不調的現象。狹義的失粘就是這里所講的。

四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詩(包括長律、律絕)的大忌,所以詩人們在寫律詩的時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詞曲中用到同類的句子的時候,也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一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因為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一個平聲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詩中,絕對沒有孤平的句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仄聲。
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腳的句子;仄腳的句子即使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至於象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陽》「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種拗句,不是孤平。

五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格式的特點是:五言第三四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七言第五六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注意: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這種格式在唐宋的律詩中是很常見的,它和常規的詩句一樣常見。例如:
月 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一首詩只有兩個句子是應該用「平平平仄仄」的,這里都換上了「平平仄平仄」了。這種特定的平仄格式,習慣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山中寡婦
[唐]杜荀鶴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薴衣衫鬢發焦。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盡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平水韻中上平十五韻

平水韻就是我們現在聽說的老韻了。平水共106個韻部,其中平聲韻共30個韻部。什麼叫上平下平呢?沒有特別意義,相當於今天我們說一本書上冊下冊,例如說限用上平笫9韻吟詩,就等於說讓我們用平聲上冊第9個韻來寫詩,一查,上平笫9韻是佳韻,我們就可用家、沙、花什字來押韻了,不能用其他韻。

在平聲30個韻部中,每個韻部中所選例字,都是平聲字,每一部的字都是押韻的,這些均為王力先生參照韻書和杜甫詩中的字重排的,就是標准了。

Ⅳ 唐詩!!!!

《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種激揚豪邁的格調,為唐初詩壇吹進一股新風。詩中表現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筆從戎,到邊疆建功立業的熱望。寧可做個低級軍官(百夫長),也不想作書生老死窗下。繼「四傑」而起的是陳子昂,他從理論上對南朝以來衰弱的詩風提出批評,認為這類詩專門玩弄華麗的辭藻,內容空虛,拋棄了《詩經》重視思想性的傳統。對此他耿耿於心,提倡學習「漢魏風骨」,恢復建安時代的詩風。他的38首《感遇》詩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影響很大。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蒼涼遼闊,哀而不傷,被認為是懷古詩的絕唱。韓愈曾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評價了他在唐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問的貢獻主要在詩歌格律方面。他們總結了「永明體」以來詩人們探索詩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詩作,促進「近體詩」最後定型。
鑒賞唐詩,首先要對「近體詩」和「古體詩」的分別有個概要的了解,掌握它們各自的特點,就能更好地領略其妙處。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這個概念和通常說的「古代詩歌」不同,是專用名詞,專指唐代以前流行並在唐代繼續流行的一種詩體,和唐代形成的近體詩相對存在。古體詩的特點是:每篇句數不限,每句字數不限,可押韻也可不押韻,押韻也可換韻,句與句間沒有平仄對應和用詞對仗的要求。一句話,古體詩格律上比較自由,同近體詩在格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不同。古體詩分兩大類: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或簡稱五古和七古)。此外還有句式長短不齊的古詩,一般歸入七古。有的古體詩句數、字數和律詩相同,但用韻、平仄和對仗都不同於律詩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詩。上文講到的《古詩十九首》及陶淵明等人的詩都是古詩。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七言絕句,我們舉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來看: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處? 天涯一望斷人腸。
表達了送別友人遠行時留戀悵惘的感情。全詩四句,28個字,押的是「七陽」韻,平仄按規則。因絕句允許不對仗,這首詩就沒有對仗。
五言律詩,我們看戴叔倫的《除夜宿石頭驛》: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這是除夕之夜晚遠離家鄉親人獨宿逆旅感慨自身遭際的詩。全詩八句,40個字,押「十一真」韻,平仄合規則。律詩的一二句稱「首聯」,三四句稱「頷聯」,五六句稱「頸聯」,七八句稱「尾聯」。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如這首的頷聯「一年」對「萬里」,「將盡」對「未歸」,「夜」對「人」;頸聯「寥落」對「支離」,「悲」對「笑」,「前事」對「此身」。
七言律詩,我們看柳宗元的《別舍弟宗一》:
寥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這是柳宗元被貶到蠻荒的柳州,送別堂弟柳宗一去江陵時寫的詩,情緒極度感傷悲憤。全詩八句,56個字,用的是「一先」韻,平仄合規則,頷聯和頸聯對仗工整。七言律詩第一句多用韻,也可不用韻,這首用韻。
律詩中還有一種「排律」(延長),即把律詩延長至10句以上乃至百句,除首、尾兩聯外,中間所有出句與對句全要對仗。排律通常為五言。
唐代詩歌的樣式,在初唐時期已經齊備,到盛唐時期就出現了詩歌創作的高峰。
《古從軍行》也很有名: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軍隊白天要登上山頭瞭望烽火報警的情況,黃昏時又匆匆趕到交河(在新疆吐魯番,此代有水的地方,非實指)去飲戰馬。刁斗是一種銅制的鍋,白天用它燒飯,夜裡做打更的柝〔tuò拓〕用。軍人們背著刁斗在颳得昏天黑地的風沙中艱難行進,這時聯想到漢代從這條路遠嫁烏孫王的公主一路上彈奏的琵琶曲,一定是充滿幽怨。在荒無人煙的地方野營過夜,飄起彌漫天地的大雪,和遠處的沙漠連成迷濛一片。秋夜裡南飛大雁的鳴叫聲凄厲又哀傷,交戰對方的胡兵也耐不住這艱苦生活而落下眼淚。聽說朝廷已傳下不準後退的命令,只能拚著性命跟隨將軍(輕車將軍為官名)去死戰。玉門被遮,即不準退入玉門關,用的是《史記·大宛列傳》的典故:貳師將軍李廣利攻大宛失利,退至敦煌,請求朝廷退兵,漢武帝「聞之大怒,使使(派使者)遮玉門,曰:有敢入者輒斬之!」拚命向前的結果,十有八九是戰死,年年有無數人拋骨荒遠的異鄉,唯一的成果是葡萄(蒲桃)從西域傳入中原種植,供富貴者享用。詩中雖流露出哀怨的情緒,基調還是高昂進取的。
戰爭是殘酷的。公元714年唐朝軍隊與吐蕃在臨洮的長城堡附近有過一場大戰,殺獲吐蕃數萬人。王昌齡的《塞下曲》寫到這場戰爭: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戰爭過後多年,戰場依然暗淡凄涼,漫漫的黃塵,雜亂的蒿草,白骨散棄其中,永遠被人遺忘。無論死者是哪一方的,對其本人和家庭來說,都是凄慘的悲劇。
《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恆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白有相當數量的詩是對社會不平的揭露和抨擊,如《古風五十九首》之一首: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
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
鼻息干虹霓〔ní倪〕,行人皆怵惕。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這是諷刺皇帝身邊得勢的佞幸人物。他們坐著華貴的大車招搖過市,盪起漫天灰塵。一些宦官(中貴)錢多得不得了,修起宏麗的住宅。替皇帝開心的斗雞人,也坐著帶華蓋的車耀武揚威。他們鼻孔朝天,噴出的氣息彷彿吹動了天空的雲霞(極言其驕橫),路上行人被嚇得不敢靠近。最後詩人慨嘆,社會上再也沒有許由(洗耳翁)那樣的賢人了,誰還能分出好人(堯)和壞人(跖)呢?傳說古代的聖君唐堯要把帝位讓給許由;許由聽說後認為污染了自己的耳朵,就跑到河邊去洗耳朵,他被認為是厭棄名利的賢人。跖,是傳說中古代的「大盜」,當然是作為壞人的代名詞。唐玄宗後期政治腐敗,王朝走下坡路,李白敏感到這一點,在詩中給以暴露和諷刺。李白直接描寫人民苦難的詩不太多,但寫得極精彩,如《戰城南》:
去年戰,桑乾源;
今年戰,蔥河道。
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惟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築城備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
野戰格鬥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烏鳶〔yuān淵〕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這首詩用的是漢代樂府詩的題目,有意學習樂府詩的傳統,但比漢代那首《戰城南》寫得更形象,更深刻。「桑乾」、「蔥河」、「條支」、「天山」都是邊疆地名。唐代兵士遠離故土到這些地方征戰,往往有去無回。有些邊疆民族以戰爭劫掠為業,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戰死荒漠之中。秦代修築長城防備匈奴的地方,至今(「漢家」,唐人習慣用「漢」代稱「唐」,實指唐朝)仍然烽火不息,戰爭不斷。戰敗的馬匹在戰場上悲鳴尋找它的主人,而它的主人卻被烏鴉和鷹啄食,腸子都掛上枯樹枝頭。士卒戰死,領兵的將軍也空忙一場,毫無所獲。最後詩人用古代兵書的話說:戰爭可不是好玩的東西,有德的君主只有在不得已時才用到它。唐玄宗好大喜功,連年征戰,百姓遭難,這首詩即為此而發。
李白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很多,多為傑作。他的這類詩同王維、孟浩然的詩格調不同,如果說王維、孟浩然的風景詩是細致入微的工筆畫,李白的風景詩則是飛動椽筆的大寫意。他常常不是作一草一木的刻畫,而是從宏觀攝取大自然的神韻。長江大河,巉〔chán蟬〕岩峭壁,萬里風雲,幽石古木,一到他筆下立刻飛動起來,為他所驅遣,創造出一個與造化同在的神話般的世界。如《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寫廬山景色: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這是多麼宏大的氣勢!只有李白的胸懷才能裝下這樣的氣勢,只有李白的神筆才能寫出這樣的氣勢。又如著名的《蜀道難》中的一段: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
猿猱〔náo撓〕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
百步九折縈岩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
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
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
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
難於上青天,
《秋興八首》: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這是杜甫晚年滯留在夔〔kuí傀〕州時寫的。時值秋天,霜露過後的楓樹林枯葉紛紛凋落,隱天蔽日的巫山巫峽氣冷天清,愈加蕭索森幽。長江中湧起連天的波浪,想望中的塞北天地間仍布滿爭戰的風雲。詩人到此地已見菊叢兩次開花,此刻又想起去年對花流淚的情景;被牢牢系在岸邊的孤舟,使詩人想到自己欲歸故園而又不得離開的境況,興起無限傷感。這里的婦女們正忙著動刀動尺裁製過冬的棉衣,白帝城裡傳來陣陣搗衣的砧聲,這一切都攪動起詩人刻骨鏤心的鄉愁而無法開釋。過去人常用「沉鬱頓挫」四個字來評價杜甫七律的風格,這首詩就是一個典型。
在成都杜甫草堂里掛著郭沫若寫的一副對聯:「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這16個字是對杜詩很好的概括。杜甫的詩歌體現了古代優秀知識分子的良心。立身群眾中,與百姓同憂樂,替人民呼號,為黎庶請命,在這方面他是中國知識分子永久的楷模。他一生心血都用在寫詩上,其詩具有堅實的內容,純真的熱情,深沉的激憤,凝重的格調,從這方面說他又是詩人學習的榜樣。他「讀書破萬卷」,善於學習和繼承傳統;「語不驚人死不休」,寫詩態度嚴肅認真,無論古體詩和近體詩,都臻於妙境和化境。所謂「詩聖」,就是詩歌領域的聖人,中國3000多年詩歌史上得此殊榮的只有杜甫一人。
[編輯本段]【中晚唐詩歌】
唐代中後期,王朝的鼎盛期已過,但詩歌創作仍未衰歇,先後出現了韓愈、柳宗元、張籍、李賀、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杜牧、李商隱、溫庭筠、杜荀鶴等等風格不一的傑出詩人。他們的詩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國走向衰落過程中的危機和民間苦難,藝術成就很高,對後世影響也很大。
韓愈是散文大家,同時也是著名詩人。他最崇拜李、杜,但並未亦步亦趨地去摹擬他們,而是通過自己的探索創出獨特的風格。韓詩的特點是求奇避俗,與他的好友孟郊一道被稱為「韓孟詩派」。他的《山石》是其詩歌代表作之一:
山石犖〔luò落〕確行徑微,
黃昏到寺蝙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
芭蕉葉大梔〔zhī之〕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
以火來照所見稀。
鋪床拂席置羹飯,
粗糲〔lì利〕亦足飽我飢。
夜深靜卧百蟲絕,
清月出嶺光入扉。
天明獨去無道路,
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
時見松櫪皆十圍。
當流赤足踏澗石,
水聲激激風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
豈必局束為人羈。
嗟哉吾黨二三子,
安得至老不更歸?
20句詩,等於一篇完整的游記。開頭把讀者的想像從崎嶇的山路上,引到黃昏的寺廟中,恍惚看到迷茫的夜空中翩然來去的蝙蝠。作者很愜意地坐在台階上休息,看到雨後的梔子生意盎然,這該能引起人們多少有趣的遐想呵。接著寫看壁畫,吃飯,夜宿,直寫到第二天下山。這時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高低上下難以找尋的山路,兩旁山花爛漫,澗水呈碧,佳木蔥籠,再到清澈的澗水裡洗洗腳,涼爽的風吹到身上,該是多麼快慰!最後四句是議論:人生里這就是快樂,何必去當那個官兒,讓人管束呢?我們一夥的那幾位朋友啊,你們能到老都不辭官歸來嗎?這首詩寫的全是眼前景物,選擇、敘述恰到好處,語句峭拔,意境清新。
李賀也是一位有名的詩人。他的詩受韓愈影響,但風格又不同於韓愈。其詩想像豐富,形象怪特,辭語瑰麗,常把鬼魅題材寫得陰森可怖,被稱為「鬼才」。據說他為了寫出好詩,常帶一個小奴騎驢出遊,想出好句就趕緊寫下來投入一個破錦囊中,回家再點染成篇。他的《南園》詩之一,抒發了他作為詩人的幽憤:
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漢代揚雄曾把吟詩作賦比作「雕蟲篆刻」,微不足道。此處「雕蟲」指作詩的人。李賀說自己是個專門「尋章摘句」為作詩拼盡心力的人,作詩經常通宵達旦,只有簾外彎彎如弓的曉月陪伴自己。國家重視武功,年年在遼海(指北方)打仗;寫詩作文的人只好在衰颯的秋風中哀哀哭泣。他果然壽命不永,27歲時便死去。
中唐時代成就最高的詩人是白居易。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樂天,半生為官,與好友元稹齊名,被稱為「元白」。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即詩文要為時代服務,為現實服務。這種明確的理論是相當進步的。他熟悉和同情百姓疾苦,他的政治諷諭詩《新樂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是為民請命的好作品。我們讀《秦中吟》中的一首《輕肥》:
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
借為何為者,人稱是內臣。
朱紱〔fú浮〕皆大夫,紫綬悉將軍。
誇赴軍中宴,走馬去如雲。
樽罍〔léi雷〕溢九醞,水陸羅八珍。
果掰〔bāi〕洞庭橘,膾切天池鱗。
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
是歲江南旱,衢〔qú渠〕州人食人!
唐代政治腐敗的根源之一,就是太監專權。這首詩就是諷刺宦官的。他們穿紅佩紫,騎著高頭大馬耀武揚威地去到軍隊里赴宴,飲罷美酒佳釀,吃完山珍海味,得意洋洋,精神亢奮,旁若無人。詩的最後筆鋒突然一轉:這年江南大旱,衢州(今浙江省衢縣)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沒有一句議論,思想已鮮明地表達出來:原來這幫國賊吃的是人民的膏血!《秦中吟》、《新樂府》之外,同類的詩作還有很多,如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寫的《代賣薪女贈諸妓》:
亂蓬為鬢布為巾,曉踏寒山自負薪。
一種錢塘江上女,著紅騎馬是何人?
賣柴婦女亂草一樣的頭發上扎著粗布頭巾,每天都到寒冷的山中去背柴;同樣是錢塘江畔長大的女人,為什麼另一些人卻穿紅戴綠、騎馬坐轎,過著舒坦日子?「著紅騎馬」的是妓女,其實她們過的是另一種辛酸的日子,表面穿戴好,付出的是被人玩弄的代價;真正的剝削者是那些欺壓農民、玩弄妓女的達官貴人。不平之中還隱藏著不平,詩頗耐人尋味。白居易詩名很大,在外國(如日本)也有很大影響。他的名作還有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前者寫唐玄宗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後者寫一名樂妓的辛酸遭遇,都寫得優美和諧,真切動人,流傳千古而不衰。晚唐詩人杜荀鶴、聶夷中、皮日休等,學習白居易,寫過許多反映人民疾苦的好詩。
李商隱和杜牧是晚唐詩人中的佼佼者。杜牧的清新明麗的抒情小詩,廣為人知。李商隱擅長律絕詩,常以歌詠歷史題材來諷諭現實。我們讀他一首《隋宮》: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
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
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
「紫泉」是長安水名(原名紫淵,因避唐高祖李淵之諱改為紫泉),代指長安。首聯說隋煬帝楊廣出外游幸不再回長安,那裡的宮殿只有煙霞籠罩,十分寂寞;因為楊廣要以繁華的揚州(蕪城)為都城,在那裡享樂。在頷聯里,作者設想,如果由秦始皇傳下來的玉璽不是歸於李淵(傳說李淵面相是「日角龍庭」,前額狀如太陽,屬帝王之相),即隋朝不滅亡,那麼隋煬帝以錦為帆的龍船說不定要游到天涯海角去,他的奢侈荒唐的行為不會停止。頸聯說,當年隋煬帝夜間出來遊玩,讓百姓收集大量螢火蟲放飛供他玩賞,以至今天亂草堆中螢火蟲已經絕跡(古人有「腐草化螢」的不科學說法);只有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兩岸柳樹上,黃昏時有無數烏鴉翔噪,似在憑吊隋朝滅亡。陳後主(陳叔寶)是個荒淫誤國的皇帝,被隋文帝楊堅俘虜後,與當時尚為太子的楊廣有過交往。楊廣當皇帝後,曾在夢中與死去的陳後主相遇,並讓陳後主的寵妃張麗華舞了一番《玉樹後庭花》。尾聯兩句就此議論:隋煬帝死後到九泉下遇到陳後主,就不應再有歌舞《玉樹後庭花》的事了,因為他自己也走了陳後主的老路,該感到慚愧。這首詩是針對唐後期帝王的腐敗而作的。然而作詩只是作詩,沒有哪個帝王會因此醒悟。試看隋亡以後哪個朝代少了陳叔寶、楊廣那樣的人物?正如杜牧在《阿房宮賦》里說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唐代詩歌,無論就其作者之眾多、題材之廣泛,還是就其藝術之高超、影響之深遠來說,都是空前的。我們要繼承和研究這份寶貴的遺產,吸收其精華,期望有一天再創造出一個中國詩歌的新高峰。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復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游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游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

Ⅵ 什麼是七絕詩

七言絕句
絕句是近體詩的一類:由四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絕句,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
七言絕句,我們舉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來看: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處? 天涯一望斷人腸。
表達了送別友人遠行時留戀悵惘的感情。全詩四句,28個字,押的是「七陽」韻,平仄按規則。因絕句允許不對仗,這首詩就沒有對仗。
七言絕句 [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例詞參考·
為女民兵題照 毛澤東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註: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
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晚唐以後,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說明:此七言絕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
七言絕句[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註: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
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晚唐以後,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例詞參考·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說明:此七言絕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

Ⅶ 古詩詞 韻律 平水韻古典詩詞 求指正我這首詩,老師要求押平水韻感覺好難啊請問這詩有什麼問題嗎

十里長堤闊,江南客俱往。
臨湖春色好,登廟敬賢良。
人盡懷吳越,寒窗伴夜長。
縱觀千里境,天下一蘇杭。
先說聲韻。
按照「五律」仄起格,聲韻上錯誤不多,只有兩處:
一是第二句韻腳字「往」,屬於「二十二養」,其它的都屬於「七陽」;
二是第二句的「俱」,格律要求是仄聲,這個字舊讀平聲。
用《平水韻》並不難。你這首詩總的用韻是「七陽」,那麼,就必須將所有韻腳字都押在這個韻部。「七陽」的全部字:
陽楊揚香鄉光昌堂章張王房芳長塘妝常涼霜藏場央泱鴦秧嬙床方漿觴梁娘庄黃倉皇裝殤襄驤相湘箱緗創忘芒望嘗償檣槍坊囊郎唐狂強腸康岡蒼匡荒遑行妨棠翔良航倡倀羌慶姜僵韁疆糧穰將牆桑剛祥詳洋徉佯粱量羊傷湯魴樟彰漳璋猖商防筐煌隍凰蝗惶璜廊浪當襠璫滄綱亢吭潢鋼喪盲簧忙茫傍汪臧琅當庠裳昂障糖瘍鏘杭邙贓滂禳攘瓤搶螳踉眶煬閶彭蔣亡殃薔鑲孀搪彷胱磅膀螃
再說對仗。
律詩起碼要做到頷聯、頸聯對仗,但你的全詩沒有一聯對仗。這個必須改。例如:「臨湖春色好,登廟敬賢良」前面是主謂句,後面是連動句,不對仗。如果改成「臨湖觀景色,登廟敬賢良」,都是連動句,就對仗了。
至於詩的內容,我不做評價,因為詩是詩人自己抒發情感的,各有所好。

Ⅷ 關於古詩的詳細分類,五言,七言,絕句,律詩等等

句法:古體每句字數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齊)都有,每首的句數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律詩規定為八句,絕句規定為四句,多於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用韻:古體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體每首隻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句押韻,也可以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近體只在偶數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餘的奇數句都不能押韻;古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一般只用平聲韻。
平仄:古、近體最大的區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唐以後,古體也有講究平仄,不過未成規律,可以不管。
古體詩基本上無格律,所以以下只講近體詩。
【用韻】
[編輯本段]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後一切韻書的鼻祖。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共有二百餘韻。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並不完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郁編的《平水韻》,以後的詩人用韻也大抵根據《平水韻》。
《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並不存在聲調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屬於不同韻的,在現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餚和豪,先、鹽和咸,庚和青,寒和刪,等等。
如果我們具體看一看各個韻部裡面的字,又會發現一個相反的情況:古人認為屬於同一韻的,在今天讀來完全不押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是近體詩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現代人寫近體詩,當然完全可以用今韻。如果要按傳統用《平水韻》,則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讀古詩更是如此。這些不同,有時可以藉助方言加以區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讀多背了。

Ⅸ 關於古詩的資料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專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屬和近體詩。

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後,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詩經》到南北朝的 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後的詩歌不一定都算近體詩,具體在於格律聲韻之分。

(9)七陽的古詩擴展閱讀:

格律特徵:

古詩(古體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相對於近體詩,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漢魏以後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

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採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

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寫的人很多。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古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