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夏小正古詩

夏小正古詩

發布時間: 2021-03-05 20:53:04

⑴ 誰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的詩句

1、春節詩句:復

《除夜》作者:制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火銷燈盡天明後,便是平頭六十人。

2、元宵節詩句:

《青玉案·元夕》作者: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3、清明節詩句:

《清明》作者: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端午節詩句:

《端午日賜衣》作者: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5、七夕詩句:

《古意》作者:孟郊

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

6、中秋節詩句:

《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7、重陽節詩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詩詞里的蟬的別稱

蟬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種鳴蟲。據孟昭連先生的《中國鳴蟲》一書介紹,它在古代的別名竟有三十五個。在《詩經》中,蟬又稱螓(音qín勤《衛風·碩人》)、蜩(音tiáo條《豳(音bīn賓)風·七月》)、螗(音táng唐《大雅·盪》);而在《爾雅》中,又多了十一種叫法,分別是螂蜩、螗蜩、蜻蜻、茅蜩、蝒(音miàn面)、
馬蜩、蜺(音ní倪)、寒蜩等(見《國學網〈十三經〉爾雅·釋蟲);揚雄的《方言》中,則又多出十種稱呼,分別是蛉蛄、蟪蛄等。其它尚有胡蟬(《爾雅注》)、蝘(音yǎn眼)(《禮記》)、蚱(音zhà炸)蟬(《本草綱目》)等多種別稱。

鑒於蟬的別名過於古老,它的一些別名只能見於一些古文獻中,簡體字字詞典內不予收錄,只能了解個大概了。一些繁體字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包括繁體字本也沒有收入,只能查古漢語大詞典或《辭海》、《辭源》甚至藉助於《康熙字典》的反切了。現在電腦里一些繁體字也沒有字型檔,打字也打不出來,很是麻煩。

說到這里,引出了一個題外話。「漢字失了體,神仙不認的。」現在看來,漢字簡化是個方向,雖然適應了世界潮流,但並不適合中國國情。1977年中國大陸曾推出過《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但遭到不少人的反對。1986年6月,國務院批准了國家語委《關於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從此,「二簡字」被停止使用。為便利人們正確使用簡化字,同年10月,國家語委經國務院批准重新發布了《簡化字總表》,並作了個別調整。調整後的《總表》,實收簡化字2235個,不僅精簡了漢字系統的字數和許多字的筆畫,而且為人們確立了一個明確的字體規范,大大方便了群眾的學習和使用,對於消除社會用字的混亂現象發揮了重大作用。

毋庸諱言,漢字過於簡化,就失去了古漢字的造字本意。那「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的造字法則至今還難以超越,還生造什麼新字呀!難怪台灣甚至香港、澳門不承認大陸的第一批簡化字,二簡就更不用說。大陸第二批簡化字在推廣了一段時間後,實在是推廣不下去了,人們不僅對推廣的簡化字難
以接受,還掀起了一股任意造字的的風潮,社會用字混亂現象非常嚴重,只好取消了。取消了這批簡化字,雖然對社會用字混亂現象有所遏制,但由此造成的不良影響一時也難以消除。

蟬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別名呢?大約有三個原因:首先當然是品種問題,不同的叫法標志著不同的品種。二是由於方言不同,同一種蟬在不同的地域會有不同的名字。譬如說,蟬的幼蟲在我的老家河南南陽稱「爬叉」,而在河南永城被稱為「知了猴」或「積了猴」,距河南永城以東100公里的的江蘇徐州又稱為「嗲(音diǎ)嘍」。「嗲嘍」在徐州方言里有撒嬌、使小性之意。徐州話說「嗲嘍」的表現是:「嗲嗲拉拉」、肉麻、起雞皮疙瘩。蟬的叫聲單調、尖銳,音階在高八度區間遊走,是「嗲嘍」行為的聲音屬性。所以,方言有時有比普通話更形象的表現力和針對性。再就是不同的時代,用一種蟬的名稱也有變化。揚雄的《方言》在釋蟬時說得很清楚:「蟬,楚謂之蜩,宋衛之間謂之螗蜩,陳鄭之間謂之螂蜩,秦晉之間謂之蟬,……其大者、其小者、其雌蜻、大而黑者、黑而赤者,等等,都有不同的名稱。前者說的是地域差別,後面則是品種的不同。南朝宋鄭樵《爾雅注》在釋蟬時說:「蜩,即蟬之異名,詞辨蟬之類也。」然後,對蟬的異名作出了詳細解釋。
再加上這幾個原因常常攪在一起,越發使蟬的異名多了起來,結果引得注家們相互辯駁,一般讀者也只好人雲亦雲,莫衷一是了。

明人李時珍在他的《本草綱目》里,對前人的諸多說法有一辯證,現錄之於後:「蟬,諸蜩總名也,皆自蠐螬腹蜟(音Yǜ育),變而為蟬;亦有轉丸化成者,皆三十日而死。俱方首廣額,兩翼留足,以脅而鳴,吸風飲露,溺而不糞。古人食之,夜以火取,謂之耀蟬。《爾雅》、《淮南子》、揚雄《方言》、陸機《草木疏》、
陳藏器《本草》,諸書所載,往往混亂不一,今考定於左,庶不誤用也。夏月始鳴,大而色黑者,蚱蟬也,又名蝒(音miàn面)、曰馬蜩,《豳詩》『五月鳴蜩』者是也;頭上有花冠曰螗蜩,曰蝘,曰胡蟬,《盪》詩『如蜩如螗』者是也;具五色者曰螂蜩,見《夏小正》:並可入葯用。小而有文(紋)者曰螓,曰麥□(上札下蟲,音zhá扎);小而色青綠者曰茅蜩,曰茅□(上截下蟲);秋月鳴而色青紫者曰蟪蛄,曰□(左蟲右召)□(左蟲右撩去提手)曰蜓□(左蟲右木);曰□(左蟲右奚)□(左蟲右鹿),曰□(左蟲右多,音shé舌)□(左蟲右決去兩點水,音jué決);小而色青赤色者曰寒蟬,曰寒蜩,曰寒螿(音jiāng),曰蜺;未得秋風則□(上病框下音,喑的異體字,音yīn陰)不能鳴,謂之啞蟬,亦曰□(上病框下音,「喑」的異體字,音yīn陰)蟬;二三月鳴而小於寒螿(音jiāng江)者曰□(左蟲右寧)母:並不入葯。」他將前人諸說加以分類,去其重復者,總結出蟬的九個種類。他歸類的標准有三點:一是形體大小,二是體色,三是時令,這就比較科學了。

清人陳淏子《花鏡•養昆蟲法》「鳴蟬」條上說,鳴蟬一名寒螿,夏曰蟪蛄,秋曰蜩,又楚謂之蜩,宋衛謂之螗,陳鄭謂之蜋蜩,又名腹蜟。雌者謂之疋,不善鳴。乃朽木及蠐螬腹蜟所化,多折裂母背而生。無口而以脅,鳴聲甚清,亮而聞遠,鳴則天寒。頭方有緌,兩翼六足,能含氣不食,應候守常,多息於高柳、桑枝之上,死惟存一殼,又名蟬蛻。

當然,如果以現代昆蟲分類學的標准來衡量,李時珍的分法仍有其不足之處。根據科學的分類方法,蟬有3000多種,分布於世界各地,僅我國就有120種以上。最常見者有蟪蛄、黃蟪蛄、花蟪蛄、鳴蜩、赭□(左蟲右撩去提手)、蚱蟬、黃蚱蟬、□(左蟲右刀,音diāo雕)□(左蟲右勞,音láo勞)、夏至□(左蟲右撩去提手)、鳴鳴蟬、寒螿(音jiāng江)、春蟬、茅蜩、紅娘子等十多種。

與蟬有關的片語和成語典故不少。像蟬聯,亦作蟬連,連續(多指連任某個職務或繼續保持某種稱號)。蟬娟(古漢字的娟字是「蟲」字旁)。

《莊子·達生》中記載的「佝僂承蜩」或「承蜩之巧」,比喻做事精專,全神貫注,方能成功。兩眼只盯著蟬的翅膀,別的什麼也不去看。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運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說的就是這位駝背的老人吧!」寓意: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我們心無旁騖的認真做個一年半載,把別的誘惑、愛好暫時收
斂和壓抑一下,養成不被外界打擾的習慣,專注的去做一件事,那肯定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果的。佝僂老人的體質沒有辦法和一般人相比,但是他在捕蟬這件事情上卻遠遠超過了一般人的水平,主要原因就是專一和刻苦。

(原文: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佝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音júe,失去知覺)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
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漢代劉向《說苑·正諫》中記載:吳王要進攻楚國,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於進諫,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輕的舍人,想諫又不敢,他就懷揣彈弓到後花園去,露水灑濕了衣裳,這樣過了三個清晨。吳王知道後說:「你來,何苦把衣裳淋濕成這個樣子?」少孺子回答道:「園子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它一邊放聲地叫著一邊吸飲著露水,卻不知道背後有一隻螳螂啊;螳螂縮著身子緊貼樹枝,彎起了前肢,想要抓這只蟬,卻不知道它的旁邊有一隻黃雀啊;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螳螂,卻不知道有人在他所處的樹下拿著彈弓正瞄準了他啊。這三個小東西都在力求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卻都沒考慮隱伏在它們身後的災禍啊!」吳王說:「您說得好啊!」於是停止用兵。

(原文: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儒子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
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⑶ 關於物候的古詩經度古詩

物候學
物候學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動物的季節性現象同環境的周期性變化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它主要通過觀測和記錄一年中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遷徙繁殖和環境的變化等,比較其時空分布的差異,探索動植物發育和活動過程的周期性規律,及其對周圍環境條件的依賴關系,進而了解氣候的變化規律,及其對動植物的影響。它是介於生物學和氣象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環境對動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影響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但是,用儀器只能記錄當時的環境條件的某些個別因素,而物候現象卻是過去和現在各種環境因素的綜合反映。因此,物候現象可以作為環境因素影響的指標,也可以用來評價環境因素對於動植物影響的總體效果。

中國最早的物候記載,見於公元前一千年以前的《詩經·幽風·七月》,其後的《夏小正》、《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時則訓》和《札記·月令》等,則已經按月記載全年的物候歷了。而《逸周書·時訓解》更把全年分為七十二候,記有每候五天的物候,成為更加完善的物候歷,北魏時曾附屬於歷書。

在西漢,著名的農學著作《汜勝之書》有以物候為指標來確定耕種時期的記載,如「杏始華榮,輒耕輕土弱土;望杏花落,復耕。」至南末,浙江金華(婺州)人呂祖謙記載了南宋淳熙七年和八年(1180、1181)金華的物候,有臘梅、桃、李、梅、杏、紫荊、海棠、蘭、竹、豆蓼、芙蓉、蓮、菊、蜀葵和萱草等24種植物開花結果的日期,春鶯初到和秋蟲初鳴的時間,是世界上最早的實際觀測的物候記錄。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所載的近2000種葯物中,有著極為豐富的植物物候資料,此書的第四十八、四十九兩卷記述了候鳥布穀鳥和杜鵑的地域分布、鳴聲、音節和出現時間等,是鳥類物候的翔實記載。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頒發的《天歷》,其中《萌芽月令》就是以物候指導農時的月歷。

在歐洲,古希臘的雅典人就已經編制了農用物候歷。英國馬香子孫五代,則從1736年起到20世紀40年代止,對植物、候鳥和昆蟲等27種動植物進行了長期觀測和記錄。這是歐洲年代最長的物候記錄。18世紀中葉,瑞典植物學家林奈所著《植物學哲學》一書,概述了物候學的任務,物候的觀測和分析方法,並組織了有18個點的觀測網。他是歐洲物候學的主要倡導者之一。

在德國,植物學家霍夫曼從19世紀90年代起建立了一個物候觀測網。他選擇34種植物作為中歐物候觀測的對象,親自觀測了40年。其後,又由其學生伊內接替。在美國,森林昆蟲學家霍普金斯於1918年提出了北美溫帶地區物候現象陸空間分布的生物氣候定律。

在中國,現代物候學研究的奠基者是竺可楨。他在 1934年組織建立的物候觀測網,是中國現代物候觀測的開端。在他的領導下,1962年,又組織建立了全國性的物候觀測網,進行系統的物候學研究。為了統一物候觀測標准,1979年又出版了《中國物候觀測方法》,並逐年匯編出版《中國動植物物候觀測年報》。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各國物候觀測網的擴大,物候資料更加豐富了。更由於遙感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等的應用,使物候學的研究在規律的探索和應用方面都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物候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平行觀測法,即同時觀測生物物候現象和氣象因子的變化,以研究其互相關系。主要是定點觀測生物物候現象的周年變化;按照統一的觀測方法組織物候觀測網,對物候現象同時進行觀測;在短期內(3~5天)使用汽車等交通工具進行小地區的物候觀測;通過地球資源衛星照片來分析農作物和植被的物候變化;通過試驗來研究物候期受氣候等因子影響時的生理機制。

各種生物物候現象的出現日期,雖然每年隨氣候條件變化而變,但在同一氣候區內,如果不受局地小氣候的影響,其先後順序每年保持不變。在不同的氣候區域內,由於生物品種和氣候條件的組合發生變化,物候現象的順序就會改變。物候現象的順序性是編制自然歷和預報農時的基礎。

由於氣候分布的地帶性和非地帶性,物候現象隨緯度、經度和高度的變化具有推移性的特點。如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氣候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條件下,北美溫帶地區,每向北移緯度1°向東移經度5°,或上升約122米,植物的階段發育在春天和初夏將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則各提前四天等等。

物候學研究已成為生態系統的分析和管理的一個方面,在物候區劃、農作物的合理配置、山區垂直分布帶土地的合理利用、防止環境污染和三廢利用等方面,正進行著大量的物候學研究工作。除對物候現象作宏觀研究外,已經開始對植物器官內部形態的變化進行觀察研究。在研究氣象條件對生物物候影響方面,已開始利用人工氣候室進行實驗研究,及建立氣象條件和生物物候變化的數學模式等研究。 回答

⑷ 關於物候學的古詩詞有哪些

1、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詠柳內,賀知章。
2、勝日尋容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春日,朱熹。
3、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4、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戲答元珍 歐陽修

⑸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或詩詞

1、故事: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版割,但是始終權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2、詩詞: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⑹ 七夕節的由來和詩句

節日來歷

代,當時的奴隸社會,等級十分嚴苛,這個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聲與飽受壓抑的寫照,託言天上雙星,也就是人間的實情。

傳說雖是如此,但這個故事為什麼會發生在農歷七月七日呢?其實觀察織女星與牛郎星(牽牛),是可以讓古人了解到「秋天到來」的方法。

在《夏小正》的古農事歷中有記載:「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在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也在人們的頭頂上清晰可見。而織女星旁兩顆較暗的星星位置,正好形成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朝東方望去,正好可見牛郎星。再加初秋七月的秋雨,會衍生出這樣的愛情傳說,也不是無法理解的。

織女星名稱的由來,可以從《詩經·豳風·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來推敲得知,由於九月是氣候較為涼爽的晚秋,也是穿著寒衣的時節。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製,七月當然就是織婦們織布的時間。

牛郎星名為牽牛,則有著「犧牲」的意思。《史記·天官書》:「牽牛為犧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殺的牛、羊之牲畜。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時,正好是草木豐茂,用以貢獻牧草給牲畜的時節;到八月則依據牲畜體格,觀察哪些適合用以祭祀;九月則宰殺牲畜用以祭拜神明。《禮記·月令》稱八月為「循行犧牲」,而此時織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則升上天頂,宛若在追逐織女星般。

因此七夕時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背後應該有著配合時令與天文景象的源由。

節日習俗

由於過往女子的命運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並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的節日。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婦女亦會結綵樓,預備黃銅製成的細針(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為了「女兒節」。不過,古人乞巧不獨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後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荊楚歲時記》記載古代女子在七夕夜的「閨中秘戲」,「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喜子是指一種小型蜘蛛。《東京夢華錄》則說:「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杜甫在《牽牛織女》詩中曾提及這種風俗:「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劉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

到了現代,七夕節又被人們正式地稱為「愛情節」。許多商家和民眾稱之為「中國情人節」,但由於「情人」一詞可能產生的歧義,以及七夕傳統習俗中並沒有情侶約會的內容,因此民俗專家認為稱為「情人節」不適當,而應稱「愛情節」。在中國大陸,七夕節被商家作為商業促銷的一大良機,而傳統習俗則呈現失落,人們對七夕的熱情比不上西洋舶來品「情人節」。台灣和香港也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七夕節情況堪憂,比不上日本的節日氛圍。


相關詩詞

迢迢牽牛星(梁)蕭統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霄。

七夕(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鵲橋仙(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詞(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七夕(宋)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鵲橫流。

彤雲縹緲回金輅,明月嬋娟掛玉鉤。

燕羽幾曾添別恨,花容終不更含羞。

更殘便是分襟處,曉箭東來射翠樓。

七夕(唐)崔國輔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風生玉漏,置水寫銀河。

閣下陳書籍,閨中曝綺羅。

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

七夕(唐)崔塗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

七夕(唐)竇常

露盤花水望三星,彷彿虛無為降靈。

斜漢沒時人不寐,幾條蛛網下風庭。

楚塞餘春聽漸稀,斷猿今夕讓沾衣。

雲埋老樹空山裡,彷彿千聲一度飛。

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唐)杜牧

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

七夕(唐)杜審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斷絳河。天街七襄轉,閣道二神過。

袨服鏘環佩,香筵拂綺羅。年年今夜盡,機杼別情多。

七夕賦詠成篇(唐)何仲宣

日日思歸勤理鬢,朝朝佇望懶調梭。

凌風寶扇遙臨月,映水仙車遠渡河。

歷歷珠星疑拖佩,冉冉雲衣似曳羅。

通宵道意終無盡,向曉離愁已復多。

七夕(唐)李賀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奉和七夕兩儀殿會宴應制(唐)李嶠

靈匹三秋會,仙期七夕過。查來人泛海,橋渡鵲填河。

帝縷升銀閣,天機罷玉梭。誰言七襄詠,重入五弦歌。

同賦山居七夕(唐)李嶠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開粉席,雲岫敞針樓。

石類支機影,池似泛槎流。暫驚河女鵲,終狎野人鷗。

七夕歌(唐)劉言史

星寥寥兮月細輪,佳期可想兮不可親。

雲衣香薄妝態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將極,妖紅慘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舊機,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間不見因誰知,萬家閨艷求此時。

碧空露重彩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

七夕(唐)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七夕偶題(唐)李商隱

寶婺搖珠佩,常娥照玉輪。靈歸天上匹,巧遺世間人。

花果香千戶,笙竽濫四鄰。明朝曬犢鼻,方信阮家貧。

壬申七夕(唐)李商隱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風輕惟響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

辛未七夕(唐)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七夕寄張氏兄弟(唐)李郢

新秋牛女會佳期,紅粉筵開玉饌時。

好與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曉羨蛛絲。

七夕(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絲竹千家列綵樓。

可惜穿針方有興,纖纖初月苦難留。

七夕(唐)劉威

烏鵲橋成上界通,千秋靈會此宵同。

雲收喜氣星樓曉,香拂輕塵玉殿空。

翠輦不行青草路,金鑾徒候白榆風。

采盤花閣無窮意,只在游絲一縷中。

七夕二首(唐)劉禹錫

河鼓靈旗動,嫦娥破鏡斜。滿空天是幕,徐轉斗為車。

機罷猶安石,橋成不礙槎。誰知觀津女,竟夕望雲涯。

天衢啟雲帳,神馭上星橋。初喜渡河漢,頻驚轉斗杓。

餘霞張錦幛,輕電閃紅綃。非是人間世,還悲後會遙。

七夕詩(唐)盧綸

涼風吹玉露,河漢有幽期。星彩光仍隱,雲容掩復離。

良宵驚曙早,閏歲怨秋遲。何事金閨子,空傳得網絲。

七夕詩(唐)盧綸

祥光若可求,閨女夜登樓。月露浩方下,河雲凝不流。

鉛華潛警曙,機杼暗傳秋。回想斂餘眷,人天俱是愁。

七夕(唐)盧殷

河耿月涼時,牽牛織女期。歡娛方在此,漏刻竟由誰。

定不嫌秋駛,唯當乞夜遲。全勝客子婦,十載泣生離。

七夕(唐)杜甫

牽牛在河西,織女處河東。

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七夕(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唐)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月為開帳燭,雲作渡河橋。

映水金冠動,當風玉佩搖。惟愁更漏促,離別在明朝。

七夕醉答君東(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庄閘舟中七夕(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科學認識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王思潮說,牛郎與織女是民間的一種叫法,其實在天文學上牛郎星的中文名為河鼓二,而織女星稱為織女一,他們分別是天鷹座和天琴座的亮星。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以織女星為航海的導航標志之一。

王思潮介紹,在晴夜,可找一處不受城鎮燈光影響的安全地方,在萬籟俱寂的夜晚,仰頭靜望,在頭頂附近,銀河中間與兩邊有3顆明亮的星星,其中最亮的一顆呈青白色,她在銀河西北邊,這就是織女星。織女星的下方有四顆較暗的星,組成小小的平行四邊形,它們就是神話傳說中織女編織的美麗雲霞和彩虹的梭子。另一顆亮星在織女星的南偏東,即銀河的東南邊,他就是牛郎星。牛郎星是顆微黃色的亮星,在他兩邊的兩顆小星叫扁擔星,傳說中是牛郎挑著一對兒女。王思潮表示,理論上說,「牛郎」與「織女」的「相會」是非常困難的。根據現代天文觀測及測算結果,牛郎和織女這對有情人相距16光年(1光年約等於10萬億公里),即使牛郎給織女打個電話,織女也要等到16年後才能聽到。

⑺ 端午節古詩的翻譯與鑒賞

《午日觀競渡》

明代: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內獵翻青漢,雷鼓容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翻譯:

在端午節這天,圍在岸上的人們,驚怕地觀看著群龍在水上嬉戲,不知道原來這是裝飾成龍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獵獵作響,在空中翻飛,敲響的鑼鼓喧鬧,清清的水流。從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國的風俗至今仍存。閑暇的日子正適合在江亭喝酒聚會,誦讀《離騷》,哪覺得其中的憂愁。

鑒賞:

《午日觀競渡》是明代邊貢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從端午節期間戲水,賽龍舟的風俗開始寫起,觸景生情,表明了對屈原的思念,對異鄉的端午風俗的贊同,在閑暇的日子裡總會有一絲絲閑愁。這首詩沉穩平淡,風格朴質,包含著詩人對愛國民眾英雄的崇敬心情。

⑻ 幫忙分析一首古詩

自己翻譯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傷心不是因為這美麗的花枝,恍惚中邁著醉步穿
過這花海。和內美人在容枕邊的回憶都消失了,臉頰的病容很是難看。鼓聲陣陣預示春天的美麗,早起的鶯鳥在細雨中歡叫。等到村子集會的時候,想起當壚里你那迷人的樣子。

宿粉:和女人歡愛

當壚: 一種商店(類似酒肆)

這是一首愛情詩,作者睹物思人,標到了對心愛的戀人的無限思念。那美麗的杏花就是是人內心戀人的美好象徵,杏花的美麗和作家的思念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襯托的寫法在故事中是很常見的。本詩以景寫情,以美花襯托哀憐,穿插美好的回憶和對未來相見的嚮往。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