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文學精品
順序:中國文學>文學作品>詩歌>古詩
一.含義:
1、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都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2、文學作品(literature,literary works),指散文或詩歌或小說或戲劇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達優美並表現具有永久或普遍興趣的作品。
3、詩歌是一種大的文學樣式。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飽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想像
4、古詩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二.區別:
1、古詩詞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
2、「古典詩」與「現代詩」的比較:「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現代詩」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3、文學作品,可以是獨立的個體,如A故事,叫民間文學藝術作品
文學,是談整體的概念了,如A故事,體現了對民間傳說及口頭詞彙的借用藝術。
⑵ 古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散發著永恆的魅力。我想買本《中國古詩詞大全漫畫1》哪有正版的呢
1、《詠柳》——賀知章(唐)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2、《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唐)
渭城朝雨悒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唐)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4、《絕句》——杜甫(唐)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5、《江畔獨步尋花》(選一)——杜甫(唐)
黃師塔前江水東, 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 可愛深紅愛淺紅。
6、《春夜喜雨》——杜甫(唐)
好雨知時節 , 當春乃發生 。 隨風潛入夜 , 潤物細無聲 。
野徑雲俱黑 , 江船火獨明 。 曉看紅濕處 , 花重錦官城 。
⑶ 中國文學,詩歌,古詩,文學作品按順序排列
文學作品,中國文學,詩歌,古詩。
⑷ 文藝精品創作扶持 詩歌是以組詩還是單獨的
詩歌在中國源遠流長,綿延數千年,取得了光輝燦爛的成就。早在西周至春秋時代,我國詩歌就已產生了大批輝煌篇章,其標志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詩經》收詩305篇,分「風」、「雅」、「頌」3部分,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詩經》的篇章大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句式以四言為主,多用重章疊句,為中國2000年間的文學創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和藝術底蘊。
戰國後期,在南方的楚國產生了一種具有楚文化獨特風採的新詩體——楚辭(騷體)。楚辭句式長短參差,以六言、七言為主,多用「兮」字。楚辭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運用這種形式創作了《離騷》、《九歌》、《九章》等不朽詩篇,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其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為宏偉瑰麗的長篇抒情詩。屈原之後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辭作家。楚辭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從民間集體歌唱發展到詩人獨立創作的更高階段。《詩經》和楚辭,是後世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在文學史上並稱「風騷」,共同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並駕齊驅、融會發展的優秀傳統,並垂範於後世。
漢代前期,文人詩壇相對寂寥,民間樂府頗為活躍。「樂府」原指國家音樂機構,後代將樂府所收集與編輯的可以配樂演唱的歌辭也稱為「樂府」。漢樂府民歌是漢樂府的精華。漢樂府民歌繼承《詩經》民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傳統,多「感於哀樂,緣事而發」,通俗易懂,長於敘事,富有生活氣息,句式以雜言和五言為主,體現了詩歌藝術的新發展。《陌上桑》與《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民歌中最優秀的作品,也是敘事詩的代表作。《孔雀東南飛》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的長篇敘事詩,凡353句,1 765字,被稱為「長詩之聖」、「古今第一首長詩」。在漢樂府的影響下,文人五言詩逐漸發展成熟,其標志是東漢末年出現的《古詩十九首》。這是—組由寒門文人創作的抒情短詩,情調感傷,言短情長,委婉含蓄,質朴精練,被譽為「一字千金」、「實五言之冠冕」。
漢末魏晉時期,文學進入自覺時代。建安時代,「世積亂離,風衰俗怨」,文人詩歌卻呈現了「五言騰踴」的大發展局面,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為中心組成鄴下文人集團。他們的詩作大多反映時代動亂和人民疾苦,抒寫個人理想抱負,具有「慷慨以任氣」、「志深而筆長」的風格,此即後世稱道的「建安風骨」。建安詩歌以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為傑出。魏晉之交,世風變易,「竹林七賢」是正始時期的代表詩人群體,其中阮籍、嵇康名聲最著,成就最高。阮籍的82 首《詠懷詩》是我國第一部規模較大、內容豐富的個人抒情五言組詩,嵇康則開拓了四言詩的新境界。西晉太康年間,詩壇上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之稱。陸機、張協、潘岳等人的作品追求麗辭縟采,開中國詩歌雕琢堆砌的流風;左思則獨樹一幟,繼承建安文學傳統,其《詠史》8首借詠史來抒懷,情調高亢,筆力矯健,有 「左思風力」之稱。東晉玄言詩泛濫一時,直到東晉末年陶淵明的出現,才使詩壇驟添異彩。陶詩多寫田園生活,風格自然沖淡,「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蘇軾語),對唐代山水田園詩派有直接影響。
南北朝時期,南方的代表詩人有謝靈運、謝、鮑照等。謝靈運開創了山水詩,實現了玄言詩向山水詩的轉變。謝受其影響,正於描寫山水,與謝靈運合稱為 「大小謝」。鮑照擅用七言古體抒發憤世嫉俗之情,風格俊逸豪放,為唐代七言歌行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北方最有成就的詩人是由南入北的庾信,他以剛健之筆寫鄉關之思,融合南北詩風,成為六朝詩歌的集大成者。南北朝樂府民歌足與漢樂府前後輝映。南朝民歌清麗婉轉,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獷剛健,代表作是《木蘭詩》。
唐代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詩體完備,流派各異,名家輩出,成就卓著。「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和稍後的陳子昂,上承漢魏風骨,力掃齊梁宮體頹靡詩風,發出清新健康的歌唱,為唐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盛唐時期首先出現兩大詩歌流派:一是以王維、孟浩然等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多摩山范水,抒寫閑情逸致,風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為代表的邊塞詩派,多寫邊塞風光和軍旅生活,或慷慨悲壯,或雄奇瑰麗。接著李白、杜甫橫空出世,被稱為我國詩歌史上雄視古今的「雙子星座」。「詩仙」李白繼承和發揚中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歌頌祖國大好河山,表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感情奔放熾烈,風格豪放飄逸。「詩聖」杜甫繼承和發揚傳統的現實主義精神,其詩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代風貌,被譽為「詩史」,感情內在深沉,風格沉鬱頓挫。李、杜分別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成就而成為澤被百代、彪炳千秋的偉大詩人。安史之亂後,進人中唐時期,經過短期的過渡,唐詩呈現第二次繁榮。以白居易、元稹為代表,倡導了一場新樂府運動。他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創作了《新樂府》、《秦中吟》等針砭時弊的諷喻詩。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是古代長篇歌行名篇,扣人心弦,傳誦至今。與元白詩派追求平易通俗不同,以韓愈、孟郊為代表的韓孟詩派崇尚險怪,以散文手法作詩。此外各具藝術個性的詩人還有劉禹錫、柳宗元等。中晚唐之交出現的「詩鬼」李賀,其詩冷艷深幽,恢奇詭譎,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晚唐之世,詩風趨於卑弱,感傷色彩較濃,惟杜牧、李商隱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譽。杜牧擅七絕,詠史懷古、抒情寫景,無不清新俊逸,風姿絕代。李商隱工七律,風格深情綿邈,綺麗婉曲,尤其是「無題」詩,更是意蘊雋永,興寄深微,沉博絕麗,獨擅勝場。
宋詩總體成就不如唐詩,但別開天地,自有特色。對比而言,唐詩主情韻,開朗俊健,以境取勝;宋詩主理致,深幽曲折,以意勝。宋初詩人楊億、錢惟演等學李商隱,號西昆體。王禹俘、梅堯臣、蘇舜欽等反對西昆體,反對只講聲律辭藻與缺乏社會內容的流弊,奠定了宋詩健康發展的基礎,歐陽修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恢復關注現實的傳統,宋詩注重氣骨、長於思理的傾向愈益明顯。北宋詩壇影響最大的是「蘇黃」。蘇軾是宋代文藝創作成就最為全面的作家,其詩說理抒情,自由奔放,發展了宋詩好議論、散文化的傾向。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宗主,注重詩歌語言的借鑒和創造,主張「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無一字無來處」,其詩宗尚杜甫,瘦硬生新,屬於江西詩派的還有陳師道、陳與義等人。南宋詩人的傑出代表是「中興四大詩人」(陸游、尤袤、楊萬里、范成大),他們都出於江西詩派,而終能自成一家。陸游是宋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存詩近萬首,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南宋後期出現了「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他們的作品現實感不強,詩格比較浮弱。到宋末,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的愛國詩篇,為宋代詩壇添上了最後一抹光彩。金代最傑出的詩人是元好問,其詩內容豐富,「沉摯悲涼,自成聲調」(趙翼語)。
由於北方少數民族樂曲傳人中原地區,元代出現了一種配合當時流行曲調清唱的抒情詩飼——散曲。與傳統詩詞相比,它大大擴展了表現范圍,形式更自由,語言更活潑,具有濃厚的市民色彩,給詩壇注入了一股清新空氣。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套曲)兩種形式:小令是單支曲子,套數是由兩支以上屬同一宮調的曲子依次連綴而成。前期代表作家是關漢卿、馬致遠,其作品通俗平易,詼諧潑辣;後期代表作家是張可久、喬吉,他們一改前期散曲的本色,趨於雅正典麗。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是元散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明初,高啟、劉基等人的詩歌較有社會現實內容,但接著興起以朝廷輔弼大臣為首的「台閣體」詩派,歌功頌德,空廓浮泛。明中葉以後,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 「前七子」和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先後發起復古運動,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但他們盲目尊古,一味模擬,受到有識者的批評。先有以歸有光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矯之,繼有以袁宏道為代表的「公安派」,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極大地沖擊了前後七子的復古主張。稍後的「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等人,主張與「公安派」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詩風。清初,遺民詩人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詩歌具有強烈的民族感情和愛國思想。錢謙益、吳偉業等在清初詩壇影響很大。王士禎提倡「神韻」說,成為當時詩壇領袖。清中葉以後,考據學風盛極一時,影響到詩壇,遠離現實、重視形式和以學問為詩之風大熾,唯鄭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黃景仁獨寫哀怨之作較有特色。道光、咸豐年間,內憂外患日益嚴重,龔自珍以詩為武器,揭露社會黑暗,抒發報國大志,成為近代詩歌史上開一代風氣的第一位大詩人,贏得了「三百年來第一流」的稱譽。
詞是配合燕樂演唱的新詩體,起源於民間,敦煌曲子詞是現存最早的民間詞。中唐之後文人填詞者漸多,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在作詩之餘間或作詞。晚唐溫庭筠是文學史上第一個大力作詞的人,他確立了詞體規范,開花間詞風,被稱為「花間鼻祖」。五代時,西蜀和南唐成為詞的創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詞集《花間集》問世。西蜀韋庄名列花間,詞與溫庭筠齊名,並稱「溫韋」,以清麗疏朗見長。南唐馮延巳注重刻畫人物內心世界,抒寫個人生活感受,「開北宋一代風氣」(王國維語)。五代詞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後主李煜,他以詞寫自己的人生際遇和真實性情,寫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不事雕飾,緣情而行,語言樸素自然而又流轉如珠,王國維評雲:「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土大夫之詞。」
詞在宋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成為一代文學的主要標志。宋初詞家如晏殊、歐陽修等,主要還是沿襲晚唐五代詞風,寫的多半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范仲淹詞中的某些詞作開始呈現境界開闊、格調蒼涼的風格,給宋初時期的詞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期的柳永對宋詞進行了第一次革新,創制並寫作了大量的慢詞,以寫相思旅愁見長,多用鋪敘和白描的手法,語言俚俗,富於平民色彩,產生了「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廣泛影響。詞至蘇軾而又一變,蘇軾打破詩詞界限,擴大了詞的題材,提高了詞的意境,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開創了豪放詞派,使詞擺脫了音律的束縛而成為獨立的抒情詩體。北宋後期詞壇主流又復歸婉約,代表人物為秦觀、賀鑄、周邦彥。秦詞柔婉清麗,情辭兼勝,被奉為婉約派正宗,與黃庭堅並稱「秦七黃九」。賀詞筆調多變,剛柔相濟。詞至周邦彥再一變,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周邦彥精通音律,善作慢詞,以思力取勝,詞風典麗精工,對南宋格律派、風雅派詞人影響極大。南北宋之交出現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女詞人李清照,創言淺意深、本色當行的「易安體」。她善於煉字煉意,擅長白描,令慢均工。前期詞多寫閨情相思,清俊曠逸;後期詞抒身世之感、家國之思,蒼涼沉鬱。南宋初期詞人如張元干、張孝祥、朱敦儒等,多親歷靖康之變,故以詞為武器,抒發愛國情懷,上承蘇軾,下啟辛派。辛棄疾是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詞人,主承蘇軾但取徑更廣,使宋詞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達到了光輝的高度,在詞的藝術表現手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辛詞風格多樣,或壯懷激烈、豪氣逼人,或纏綿哀怨、清新活潑,尤能寓剛柔為一體。在辛棄疾的影響下,陳亮、劉過和稍後的劉克庄、劉辰翁等人形成了一個陣容強大的辛派愛國詞人群體。
在宋金對峙、政局相對穩定的南宋後期,出現了以姜夔、吳文英、史達祖、張炎、王沂孫等為代表的格律詞派。其中突出者要數姜夔、吳文英,他們同是宗法周邦彥,但姜詞清空騷雅,吳詞工緻密麗。
詞至元明走向衰落,在清代呈中興氣象。清初,陳維崧效法蘇、辛之豪放,開「陽羨詞派」;朱彝尊推崇姜、張之清空,開「浙西詞派」;納蘭性德善作小令,長於白描,以情取勝,風調酷似後主李煜。清中葉後,以張惠言、周濟為代表的「常州詞派」糾浙派之偏,論詞主比興寄託,重視詞的社會作用,其影響直達近代。
⑸ 葉千華詩歌文學作品經典有哪些
主編《來中國青年新詩人詩選源》(1993年8月香港金陵書社出版公司出版)、《中國當代詩人詞家代表作大觀》(1—4卷分別於2006年1月、2008年1月、2010年1月、2012年1月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著作有《芳野集》(1992年9月香港訊通出版社出版)、《沉思集》(1993年7月新世紀出版社出版)、《墾春集》(1995年12月藝苑出版社出版)、《讀月樓詩存》(2006年12月中華詩詞出版社出版)、《心靈夜語》(2010年2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等。
⑹ 中國文學第一詩歌文學總集
第一部詩復歌總集是先秦的《詩經制》。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6)中國詩歌文學精品擴展閱讀: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⑺ 中國詩歌文學史
在中國文學史上,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其內容有「風,雅,頌」三個部分,這是從音樂角度上分的。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
繼《詩經》之後,公元前四世紀,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楚辭」,它的創始人是屈原。後來,漢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寫的作品編成一書,叫《楚辭》。《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四字句,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個字一句)變為奇字句(五個字以及七個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於音樂性。
到了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這以後曹操父子以及陶淵明為首的文人們發展了五言詩。同時,七言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只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於受到了印度(古稱天竺)的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梁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所謂古體詩,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這個「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律詩;近體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詩派生出新的體裁,這種體裁到了宋代最為發達,這就是詞。由於詞是由詩派生出來的,所以詞又被稱為「詩余」;另外,由於詞的句子字數長短不一,古人也稱為「長短句」。
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那麼它跟詞有什麼不同呢?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如張養浩的《閑居三首之一》「昨朝楊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鴻(忒)疾苦。(不是)濁醪有味,(怎)消磨(這)日月東西。」其中括弧內的字就叫襯字。
⑻ 中國現代文學史現代詩歌
新詩的成熟期
有了以徐志摩、聞一多為代表的新月派,有了以李金發為代表的象徵派,再有了馮至的抒情詩和魯迅的散文詩,中國新詩可以驕傲地說已經進入了成熟期,即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詩歌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一是"大眾化"(非詩化)的革命詩歌的活躍,一是"貴族化"(純詩化)的現代派詩歌的崛起。
1928年1月,聞一多的第二部詩集《死水》由新月書店出版,這是標志著當時詩歌藝術水平的重要詩集。這年2月和3月,郭沫若的《前茅》和《恢復》先後由創造社出版,則代表著一個無產階級詩歌運動的開始。這年8月,戴望舒的《雨巷》一詩在《小說月報》上的發表,又標志著一個現代大詩人的"橫空出世",他也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30年代的現代派被看作是"後期新月派"與20年代末的象徵派演變而成的,而《雨巷》則被看作是顯示了由新月派向現代派過渡的趨勢。這年創刊的《新月》月刊,成為"後期新月派"形成的標志,這年12月,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詩在《新月》上的發表,也被看作是當時詩壇的一個重要收獲。
1929年4月,戴望舒的《我的記憶》由上海水沫書店出版,是這年詩壇上最重要的事件。特別是詩集中的《我的記憶》一詩,既被看作是戴望舒詩歌藝術探索上的一次轉折和自己風格形成的開始,也被看作是現代派詩歌的起點。這年出版的重要詩集還有胡也頻的《也頻詩選》、馮至的《北游及其他》,以及劉大白的《賣布謠》等。
1931年,是新月派最後輝煌的一年,這年1月,徐志摩主編的《詩刊》創刊,梁實秋在創刊號上發表了著名的《新詩的格調及其它》,陳夢家則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了《夢家詩集》。這年8月,徐志摩還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詩集,也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詩集《猛虎集》。這年9月,陳夢家編選的《新月詩選》出版,收入了18名新月詩人的作品,其中還包括林徽因、沈從文等京派作家的作品,給新月派詩歌作了一個總結,預示著新月派的結束,而這年11月19日,徐志摩在空難中逝世,則正式宣告了新月派的終結。在這年去世的重要詩人殷夫,他被看作是"紅色鼓動詩"的創造者,繼承了蔣光慈開創的政治抒情詩和郭沫若開創的無產階級詩歌的傳統,是30年代最重要的政治抒情詩人。這年2月7日,他與柔石、胡也頻等左翼青年作家一起,被國民黨秘密殺害於上海龍華。他生前編輯的詩集《孩兒塔》也因此未能出版。魯迅曾為他的這個詩集作序《白莽作〈孩兒塔〉序》,對他的詩給予了高度評價。
也許是巧合,新月派剛剛在1931年謝幕,現代派就在1932年登場。1932年5月,施蟄存主編的《現代》雜志創刊,宣告了現代派的正式亮相,"現代派"也因此刊物而得名。在這年正式亮相的還有"中國詩歌會",這年9月,由蒲風、穆木天、任鈞、楊騷等人發起成立的中國詩歌會,以詩歌大眾化為主張,是一個以新月派和現代派作為對立面而成立的詩歌社團,也被看作是繼殷夫之後最重要的左翼詩歌力量,也是當時無產階級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933年詩壇上最重要的事件是這年7月臧克家的第一部詩集《烙印》的出版。這部由聞一多作序的自費出版的詩集,一面世就引起了文壇的關注,茅盾甚至認為"在目今青年詩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許是最優秀中間的一個了"。臧克家的詩在形式上主要受新月派的影響,而在內容上則主要表現鄉土的生活和中國農民精神上的"堅忍主義",被看作是30年代鄉土詩歌的代表。這年的重要事件還有林庚的《夜》、戴望舒的《望舒草》等詩集和中國詩歌會的刊物《新詩歌》的出版,以及茅盾的《徐志摩論》等的發表。
1934年詩壇上最重要的事件是艾青的出現。這年5月,他於前一年在獄中寫成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發表在《春光》月刊上,立即引起人們的注目,被胡風稱為"吹蘆笛的詩人",而大家從艾青吹奏的這支從"彩色的歐羅巴"帶回來的蘆笛聲中,人們也看到了西方象徵派大詩人凡爾哈侖和波特萊爾的影響。這年出版的重要詩集還有臧克家的長詩《罪惡的黑手》、蒲風的《茫茫夜》、朱湘的《石門集》等。
1935年是現代派詩歌繼續活躍的一年,這年10月,戴望舒主編的《現代詩風》創刊,雖然只出版了一期,卻擴大了現代派詩歌的影響,這年12月,還出版了另一位重要的現代派詩人卞之琳的第二部詩集《魚目集》。此外,還有田間的《未明集》和蒲風的《六月流火》面世。
1936年和1937年被看作是現代派詩歌創作的極盛期,同時,也因為"國防詩歌"口號的提出而使詩歌大眾化運動達到高潮。在現代派方面,在1936年3月,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三位現代派詩人出版了著名的詩合集《漢園集》,內收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廣田的《行雲集》、卞之琳的《數行集》;這年10月,以卞之琳、孫大雨、梁宗岱、馮至、戴望舒為編委的《新詩》月刊創刊,壯大了現代派的聲威;在隨後的四個月內,又有徐遲的《二十歲人》、艾青的《大堰河》、戴望舒的《望舒詩稿》等重要詩集出版。在國防詩歌方面,1936年10月,由全國14個詩歌團體組成的"中國詩歌作者協會"的機關刊物《詩歌雜志》創刊,同時,蒲風的《鋼鐵的歌唱》作為"國防詩歌"叢書之一由詩歌出版社出版,1937年,又有蒲風主編的《中國詩壇》創刊。此外,田間在1936年7月還出版了他的長詩《中國農村的故事》。
4.新詩的深化期
1937年7月7日爆發的抗日戰爭,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這時開始的"八年抗戰"和隨後進行的三年內戰,使中國一直處於動盪的戰爭時期,所有的文學創作也都打上了戰時的烙印,因此,從這時起的12年的文學,現代文學又通稱為"40年代文學"。在這時期的詩壇上,最為重要的兩個詩派,就是以現實主義為特徵的"七月詩派"和以現代主義為特徵的"九葉詩派"。
1937年抗戰爆發後對詩壇影響最大的事件是這年9月胡風主編的《七月》雜志的創刊。《七月》雖然發表各種體裁的作品,但以詩歌影響最大。這個刊物上發表詩歌的有艾青、田間等30多位詩人,他們大多是"初來者",在風格上也多受艾青、田間的影響,形成了一個風格相近的詩歌流派"七月詩派",也是40年代最大的一個詩派。同時,由原中國詩歌會成員穆木天和蔣錫金主編和以原中國詩歌會成員為主要作者的《時調》半月刊,於這年11月1日在武漢的創刊,對於提倡群眾性的詩歌朗誦運動,產生過較大影響。
1938年幾乎所有的詩歌作品都與抗戰有關。其中,影響最大的詩歌活動是這年8月由延安戰歌社和西北戰地服務團在延安發起的街頭詩運動。這年發表的重要作品有田間的《給戰斗者》、艾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向太陽》(長詩)、《我愛這土地》和柯仲平的《邊區自衛隊》(長詩)等,出版的主要詩集有郭沫若的《戰聲集》、高蘭的《高蘭朗誦詩集》等。
1939年的重要作品主要有艾青最有代表性的詩集《北方》、鄒荻帆的《塵土集》,以及柯仲平的長詩《平漢路工人破壞大隊》等。這時的昆明,在大後方的最高學府"西南聯大"里,聚集著不少著名的詩人,如朱自清、聞一多、卞之琳、李廣田等,圍繞在這些老詩人身邊的是穆旦、鄭敏、杜運燮、袁可嘉、王佐良等一大批新詩人,形成了一個特殊詩歌氛圍。
1940年的主要收獲是卞之琳的《慰勞信集》和艾青的《曠野》,此外還有臧克家的《淮上吟》和鄒荻帆的長詩《木廠》。
1941年和這以後的幾年中,都是"七月詩派"和"九葉詩派"的詩人最為活躍的時期。1941年7月在桂林創刊的《詩創作》由於有延安詩人的投稿,曾產生過較大影響。10月和11月,由鄒荻帆、曾卓、綠原、冀汸等七月派詩人編輯的《詩墾地》叢刊和由艾青主編的《詩刊》先後在大後方的重慶創刊,年輕的現代派詩人徐遲也出版了他的第二部詩集《最強音》。此外,還有艾青著名的詩歌理論經典《詩論》。
1942年,鄒荻帆等人創辦的《詩墾地》在重慶的《國民公報》上又開辟了一個副刊,而七月派的許多重要詩人都開始陸續推出自己的詩集,胡風有《為祖國而歌》、阿壠有《無弦琴》、冀汸有《躍動的夜》、綠原有《童話》等。現代詩派最重要的收獲則是馮至的《十四行集》和卞之琳的《十年詩草》。此外,力揚在這年發表的長篇敘事詩《射虎者及其家族》也曾有較大影響。
1943年前後,桂林幾乎成為了詩歌的出產中心,在前一年集中出版了胡風、阿壠、冀汸、綠原和馮至、卞之琳等人的詩集後,這年又推出了艾青的《黎明的通知》、臧克家的《泥土的歌》、魯藜的《醒來的時候》和田間的舊作《給戰斗者》等。在重慶還出版了孫望、常任俠編輯的大型詩選《現代中國詩選》。這年面世的重要詩論還有朱光潛的《詩論》和聞一多的《時代的鼓手》。
1944年的重要收獲是馮文炳(廢名)的《談新詩》和李廣田的《詩的藝術》兩部詩論集,這年出版的主要詩集則有廢名、開元的《水邊》、路易士的《出發》、力揚的《我底豎琴》、曾卓的《門》,以及臧克家的《十年詩選》等。
1945年的重要收獲主要集中在穆旦和何其芳兩人身上,穆旦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詩集《探險隊》,而何其芳則出版了代表著他不同風格的兩部詩集《預言》和《夜歌》。
1946年出現的兩部重要詩集,一是解放區民歌運動的代表作、李季的長篇敘事詩《王貴與李香香》,一是國統區諷刺詩的代表作、袁水拍以"馬凡陀"的筆名創作的《馬凡陀的山歌》。此外,還有杜運燮的《詩四十首》、臧克家的《寶貝兒》、任鈞的《任鈞詩選》、馮雪峰的《靈山歌》等。
1947年在詩壇上最重要的事件是臧克家與曹辛之等人在上海組成"星群"出版社,並以"叢書"的形式出版了《詩創造》月刊,還出版有《創造詩叢》12種,包括有七月派的蘇金傘、九葉派的杭約赫(曹辛之)、唐湜等人的詩集。這年出版的重要詩集,還有穆旦自費出版的代表作《穆旦詩集》、田間的敘事長詩《她也要殺人》、張志民的敘事長詩《死不著》等。此外,還有朱自清的論文集《新詩雜談》等。
1948年在詩壇上最重要事件就是"九葉派"的正式亮相。由於曹辛之與臧克家組成"星群"社在藝術觀點上的分歧,他與辛笛、陳敬容、唐祈、唐湜等人創辦了《中國新詩》月刊,並與已經從昆明的西南聯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運燮、鄭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聯系,形成 了一個新的詩歌派流派"中國新詩派"(後因198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葉派》稱為"九葉詩派")。這年也是九葉詩派大豐收的一年,他們相繼出版的詩集主要有辛笛的《手掌集》、穆旦的《旗》、陳敬容的《盈盈集》、唐祈的《詩第一冊》,出版的詩論和詩論集還有袁可嘉的《新詩戲劇化》和唐湜的《詩的新生代》等。此外,這年出版的重要詩集還有戴望舒的《災難的歲月》、郭沫若的《蜩螗集》、綠原的《又是一個起點》、袁水拍的《馬凡陀山歌》續集,以及聞一多編選的《現代詩鈔》等。
1949年第一次文代會前出版的主要詩集,一是九葉派詩人杭約赫的《復活的土地》和鄭敏的《詩集(1942-1947)》,一是解放區民歌運動的另一部代表作、阮章競的敘事長詩《漳河水》。
《新青年》:中國現代文學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創刊於上海,原名《青年雜志》,陳獨秀主編。「五四」前後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同時進行了新文化運動和文學改革運動。創刊號發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學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張,1917年初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正式掀起文學革命。1918年5月,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發表於其上。該刊還廣泛譯介外國文學。1920年9月,它成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機關刊物,1926年終刊。
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發表於《新青年》,是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篇理論文章,對文學革命在理論上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出文學改良應從「八事」入手: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文章宣揚的是一種反擬古主義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想,從不同角度針貶了舊文壇的復古主義和形式主義流弊,粗淺的觸及了文學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文學的時代性與社會性以及語言變革等問題,初步闡明了新文學的要求和推行白話文的立場。
文學革命論:1917年2月發表於《新青年》,表明了更堅定的文學革命的立場,明確提出「三大主義」作為新文學的征戰目標。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從內容到形式對封建舊文學持批判否定態度,主張以革新文學作為革新政治、改造社會之途。
「人的文學」: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學》,對當時的文學革命影響很大。周作人從個性解放的要求出發,充分肯定人道主義,強調一種「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義為本,對於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認為新文學即人的文學,應充分表現「靈肉一致」的人性。這深深影響了五四時期表現個性解放主題的創作,「人的文學」成為五四時期文學的一個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學》中,周作人進一步闡述「人的文學」的主張,強調文學須應用於人生上,提出「普遍」與「真摯」的原則,並申明「以真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學觀念,這對五四時期尤其是為人生派的創作影響很大。
學衡派:得名於1922年1月在南京創辦的《學衡》月刊,主要成員有東南大學的梅光迪、胡先驌、吳宓等,他們既是歐美留學生,又是大學教授。他們以《學衡》為陣地,打著「學貫中西」旗號,提倡尊孔讀經、復古倒退,攻擊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和開始在中國傳播的馬列主義。1933年,《學衡》停刊。
甲寅派:得名於《甲寅》雜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復刊後,成為章士釗等宣傳復古思想,反對白話文,為鎮壓進步學生運動製造輿論,維護反動軍閥統治,抨擊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經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陣營的奮力批駁,甲寅派很快敗下陣。至此,白話與文言之爭以白話文的勝利而告終。
鴛鴦蝴蝶派:始於20C初,盛行於辛亥革命後,得名於清之狹邪小說《花月痕》中的詩句「卅六鴛鴦同命鳥,一雙蝴蝶可憐蟲」。因其內容多寫才子佳人情愛,又因鴛蝴派刊物中以《禮拜六》影響最大,故又稱「禮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亞、周瘦鵑、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禮拜六》《小說時報》《眉語》等。他們的文學主張,是把文學作為游戲、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說為骨幹、情調和風格偏於世俗、媚俗的總體特徵。代表作有徐枕亞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廣陵潮》。這股文學思潮存在時間較長,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這一流派的出現有社會和文學自身原因,在從古代小說到現代小說的過渡期間起過一定的承前啟後作用。
自己體會吧
⑼ 中國詩歌文學門類,急求,作業解答
中國舊詩:
1、古 風【1、五言古風,2、七言古風,3、雜言古風,4、歌/行體。】
2、格律詩【1、五專言絕句,2、七屬言絕句,3、五言律詩,4、七言律詩;5、五言排律,6、七言排律,7、六言絕句,8、六言律詩,9、六言排律。】
3、格律詞【1、單調,2、中調,3、長調。】
4、散 曲【1、小令,2、散套。】
中國新詩:
1、自由詩
2、散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