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龍船詩句
㈠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端午抄的習俗很多,主要有劃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洗草葯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習俗,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其中,劃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端午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是影響最大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
㈡ 跪求 關於端午的作文 要穿插詩句。600字!(急)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儲葯、配葯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裡,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么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著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裊裊,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伙們留連的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為他們國家的遺產,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怎麼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的節日有關吧!我想,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為保護宏揚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盡自己的一份力吧!
看了《我們的節日》,那一個個傳統、有趣的節日,正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的節日》一書,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通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第二篇 http://www.33jy.cn/txwenshu/zhuowen/jieri/200806/95491.html
農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裡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兩種口味.甜粽子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干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彌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里藏著紅紅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粽子.端午時節,家裡包了一大把粽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為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沖破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宏觀場面。然而,在我的家鄉廣州也有在端午節劃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在端午節這一天村裡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劃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盡管下著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濕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是這點是不要緊的。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裡的大祠堂內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裡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所以,到底有什麼菜式我也不清楚,因為,我是女孩子。
村裡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裡頭別有一番滋味。
2009年,又一個新的端午節即將到來,我懷著一顆思念,期待,激動的心去迎接你。參考資料:http://www.4oa.com/bggw/sort02901/sort02925/174316.html
㈢ 傳統節日名稱丶時間丶習俗丶詩句5個
1、春節
時間: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貼年紅、守歲、拜年、祭祀、舞獅
詩句:宋內代·王安石《元容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翻譯: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著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2、元宵節
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賞燈、押舟、猜燈謎、耍龍燈、踩高蹺
詩句:唐代·張祜《正月十五夜燈》: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翻譯:元宵佳節,千家萬戶走出家門,街上亮起無數花燈,好像整個京都都震動了。
3、清明節
時間:公歷4月5日前後
習俗:踏青郊遊、掃墓祭祖
詩句:唐代·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翻譯: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4、端午節
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扒龍船、放紙鳶、掛艾草、菖蒲
詩句:宋代·張耒《和端午》: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翻譯:龍舟競賽是為了悲悼屈原的千載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
5、中秋節
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祭月、吃月餅等
詩句:唐代·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翻譯: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下邊撒落下來,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
㈣ 端午節有那些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於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專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粽子屬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里食用。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佩香囊帶五彩繩的習俗! 端午節人們佩香囊和戴五彩繩,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五彩繩則是用各種色彩的繩子編成手鏈!
㈤ 介紹端午節的習俗(70字內)
端午節的習俗有吃抄粽襲子、扒龍舟、掛艾草、放風箏、戴香包、畫額、端午浴等。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過法雖不盡相同,但食粽子與扒龍舟是普遍習俗。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在這一天要進行扒龍舟比賽,扒龍舟歷史悠久,現在轉化成了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扒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項目。
端午食粽,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古粽籺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成為端午節慶食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蛤蔞、蛋黃等多種餡料。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
㈥ 端午節校園廣播稿
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裡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兩種口味.甜粽子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干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彌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里藏著紅紅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粽子.端午時節,家裡包了一大把粽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為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沖破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宏觀場面。然而,在我的家鄉廣州也有在端午節劃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在端午節這一天村裡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劃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盡管下著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濕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是這點是不要緊的。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裡的大祠堂內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裡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所以,到底有什麼菜式我也不清楚,因為,我是女孩子。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㈦ 仿寫沁園春雪寫一首關於端午的詩詞
端午節時,萬里水淢,千條龍船。
望中國水路,江河重重;大河上下,人山人海專。
樂鼓飛舞,聲響振天,欲屬要一決高下,稱雄四方。
好成敗,看勁裝,分外耀眼。
龍舟如此多勁,引無數好漢競爭鋒。
紀屈原,丟棕子,扒龍船。
一個節日,龍船賽。數龍舟風雲人物,還看今朝。端午節時,萬里水淢,千條龍船。
望中國水路,江河重重;大河上下,人山人海。
樂鼓飛舞,聲響振天,欲要一決高下,稱雄四方。
好成敗,看勁裝,分外耀眼。
龍舟如此多勁,引無數好漢競爭鋒。
紀屈原,丟棕子,扒龍船。
一個節日,龍舟賽。數比賽風雲人物,還看今朝。端午節時,萬里水淢,千條龍船。
望中國水路,江河重重;大河上下,人山人海。
樂鼓飛舞,聲響振天,欲要一決高下,稱雄四方。
好成敗,看勁裝,分外耀眼。
龍舟如此多勁,引無數好漢競爭鋒。
紀屈原,丟棕子,扒龍船。
一個節日,龍舟賽。數決賽風雲人物,還看今朝。端 午 龍 船
端午節時,萬里水淢,千條龍船。
望中國水路,江河重重;大河上下,人山人海。
樂鼓飛舞,聲響振天,欲要一決高下,稱雄四方。
好成敗,看勁裝,分外耀眼。
龍舟如此多勁,引無數好漢競爭鋒。
紀屈原,丟棕子,扒龍船。
一個節日,龍舟賽。數比賽風雲人物,還看今朝。
㈧ 春節、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七夕節、元宵節分別的農歷時間、習俗、傳說故事、詩句、名家文章
一、春節
1、時間:農歷正月初一;
2、習俗:祭灶、掃塵、購置年貨、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
3、傳說故事:萬年創萬年歷、桃符傳說、年獸傳說等;
4、名家文章:老舍《北京的春節》、老舍眼中的「太平花」;
5、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二、端午節:
1、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2、習俗:端午食粽、扒龍船、放紙鳶、掛艾草菖蒲等
3、傳說故事: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
4、名家文章:汪曾祺《端午的鴨蛋》、屈原的《離騷》和《天問》;
5、詩句: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三、清明節
1、時間:公歷4月5日前後;
2、習俗:踏青郊遊、掃墓祭祖;
3、傳說故事:火燒山逼介子推;
4、名家文章:林蕭的億清明
5、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四、中秋節
1、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2、習俗:賞月、玩花燈、吃月餅、猜謎等;
3、傳說故事:嫦娥奔月、玉兔搗葯;
4、名家文章:老舍筆下的中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五、重陽節
1、時間:農歷九月初九日;
2、習俗:登山秋遊、擺敬老宴、賞菊、辭青等;
3、傳說故事:登高尋九節菖蒲、登高山帶回雷電火種;
4、名家文章:陶淵明的白衣送酒、孟嘉落帽;
5、詩句: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六、七夕
1、時間:農歷七月初七;
2、習俗:拜七姐、儲七夕水、吃巧果、乞求巧藝與姻緣等;
3、傳說:牛郎織女的鵲橋會;
4、名家文章: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5、詩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元宵節
1、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2、習俗:賞燈、押舟、猜燈謎、耍龍燈;
3、傳說故事:點彩燈來歷、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4、名家文章:楊維楨《元夕與婦飲詩》;
5、詩句: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