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日古詩
㈠ 禮儀的古詩
九歌 禮魂抄 屈原
成禮兮會鼓,襲傳芭兮代舞;
姱[1]女倡兮容與;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奉和皇帝上( 一作丘 ) 陳子昂
大君忘自( 一作物 )我。
應( 一作膺 )運居紫宸。
揖讓期明辟。
謳歌且順人。
軒宮帝圖盛。
皇極禮容申。
南面朝萬國。
東堂會百神。
雲陛旗常滿。
天庭玉帛陳。
鍾石和睿思。
雷雨被深仁。
承平信娛樂。
王業本艱辛。
願罷瑤池宴。
來觀農扈春。
卑宮昭夏德。
尊老睦堯親。
微臣敢拜手。
歌舞頌維新。
君子行 齊己
聖人不生,麟龍何瑞。梧桐不高,鳳凰何止。
吾聞古之有君子,行藏以時,進飼蠹骸H儔匚
㈡ 和禮有關的古詩詞
「不學禮,無以立。」
———《論語.季氏》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內禮者敬人。愛容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孟子.離婁下》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曲禮上》
舉止是映照每個人自身形象的鏡子。
㈢ 文明禮儀的古詩有哪些
1.《經》詩人:李嶠朝代:唐代
漢室鴻儒盛,鄒堂大義明。五千道德闡,三百回禮儀成。青紫方答拾芥,黃金徒滿籝。誰知懷逸辯,重席冠群英。
2.《絕句》詩人:呂希哲朝代:宋代
禮儀三百復三千,酬酢天機理必然。寒即加衣飢即食,孰為末節孰為先。
㈣ 帶有禮字的古詩或關於禮儀的古詩
山中酬江州崔使君見寄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五律】回
眷眄情無恨,答 優容禮有餘。三年為郡吏,一半許山居。酒熟心相待,詩來手自書。庾樓春好醉,明日且回車。
答裴處士
年代:【唐】 作者:【韋應物】 體裁:【五律】
遺民愛精舍,乘犢入青山。來署高陽里,不遇白衣還。禮賢方化俗,聞風自款關。況子逸群士,棲息蓬蒿間
㈤ 關於禮的古詩詞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富也.禮者,敬人也.人無禮,則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不成則不成.
㈥ 關於「禮」的古詩詞有哪些
1、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佚名《周頌·豐年專》
2、宮中聖人奏雲門,天屬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杜甫《憶昔二首》
3、抑此皇父,豈曰不時?胡為我作,不即我謀?徹我牆屋,田卒污萊。曰予不戕,禮則然矣。——佚名《十月之交》
4、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5、桃波一步地,了了語聲聞。黯與山僧別,低頭禮白雲。——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㈦ 關於禮儀的古詩,詞
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㈧ 關於禮的古詩詞 越多越好 謝謝
所謂「禮不下庶人」,並非庶人無禮,只是說庶人限於財力、物力和時間,不能備禮,更重要的是貴族和大夫的禮不適用於庶人。例如庶人無廟祭而祭於寢。 孔子(見孔丘)說,殷因於夏禮,而有所損益,周因於殷禮,而有所損益。由此可知夏、殷時代已有禮。孔子又說,他能講述夏禮和殷禮,但由於文獻不足,他雖能言之,卻不能「征之」。孔子時代已是如此,後世就更無法知其究竟了。
孔子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記》雲:「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見禮是封建統治階級維持其統治的重要工具。「為政先禮,禮其政之本歟!」儒家認為推行禮治即是為政。師服雲:「禮以體政」;孔子說:「為國以禮」;晏嬰說:「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左傳》引君子曰:「禮經國家,定社稷」;女叔齊雲:「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荀子雲:「國之命在禮」。從這些話里可以充分看出禮與政治的密切關系,國之治亂系於禮之興廢。所以荀子說:「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禮記》雲:治國以禮則「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治國無禮則「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結論是:「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顯而易見,放棄禮和禮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會便無法建立和維持了。
周公制禮,典章制度較前代更為完備,發展到了「鬱郁乎文哉」(《論語·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贊嘆不已,宣稱「吾從周」。周人本以「尊禮」著稱,到了春秋時代,王室衰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陪臣執國命,封建等級制度破壞,統治階級內部對於禮任意僭用,禮崩樂壞,所以司馬遷說,「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史記·孔子世家》)。但由於周代禮制深入人心,仍為士大夫所嚮往,力圖予以恢復。春秋時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師服、內史過等,與孔子同時的人,如叔向、晏嬰、游吉等,論禮的很多。但論禮最多,並自成體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論語》中有34處記載孔子論禮。他從理論上說明禮的重要性,立身治國都非有禮不可。禮與仁義是儒家學說的核心。
禮的本質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范,這就是禮。禮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差別性。所以古人指出禮的特徵為「別異」(《荀子·樂論》)或「辨異」(《禮記·樂記》)。春秋、戰國和漢代論禮的人,一致強調禮的作用在於維持建立在等級制度和親屬關繫上的社會差異,這點最能說明禮的涵義和本質。
荀子(見荀況)雲:「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又雲:「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賢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禮記》雲:「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雲:「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韓非子(見韓非)雲:「禮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貴賤賢不肖之所以別也。」董仲舒雲:禮者「序尊卑、貴賤、大小之位,而差外內遠近新故之級者也。」《白虎通德論》雲:禮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這些話都證明禮是有差別性的行為規范,決非普遍適用於一切人的一般規范。
《說文解字》就說:「禮,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可知,「禮」原來並沒有等級制度的倫理道德方面意義,在階級社會出現後,人類開始有等級之分,宗教祭祀也隨之出現了身份的限制和區分,於是,作為宗教祭祀儀態的「禮」便開始具有了社會身份區分的內容。逐漸轉化為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一種身份制度。
㈨ 與 禮 有關的詩句
「不學禮,無以立。」
———《論語.季氏》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專仁者愛人,有禮者屬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孟子.離婁下》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曲禮上》
舉止是映照每個人自身形象的鏡子。
———歌德:《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