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章草古詩書法作品欣賞

章草古詩書法作品欣賞

發布時間: 2021-03-02 01:40:55

『壹』 這首詩的草書寫法

這首詩

『貳』 哪位古人用章草寫的春江花月夜

祝允明的草書《春江花月夜》
——祝允明和他的草書藝術
田歌
明代史稱「吳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1460—1527),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齊名。他字希哲,號枝山,長洲(今江蘇吳縣)人。他家學淵源,能詩文,工書法。其小楷學鍾繇、王羲之,謹嚴端整,筆力穩健;草書學懷素、黃庭堅,晚年的草書,更顯筆勢雄強、縱橫秀逸,為當世所重。他的「狂草」,雖偶有失筆,卻寫得舒展縱逸,氣韻生動,是值得後人研習的一位書家。
他將草書的表現力推上了一個高度,增強了氣度和內涵,從而成為明代浪漫書風的成功者。
祝允明雖看到懷素的成就,但對於草書的學習仍然是主張學晉人的。他在黃庭堅和懷素的作品中看重的是其中的「晉韻」,因此,他對時人學懷素以至於「狂妄」的現象很不滿。他曾多次強調對晉人草書的學習。如66歲所作的《古詩十九首》,盡管在筆法上很似宋人,但在章法和韻 味上很有晉人意蘊。這類作品往往在他的小草尺牘上體現得很充分。
祝允明傳世的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章草。元明書家在上窺晉人時,把已被人遺忘的章草書重新拿來玩味,並得到了發展。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因為當時不可能像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出土的大量簡牘墨跡,而僅僅依據《急就章》以及部分刻帖來作樣本。那時只能藉助於今草和行書的筆法來寫章草的結構,而形成很特別的風貌。元時趙孟頫有《急就章》臨本,康里子山也作章草書,明初最有名的章草書家是宋克。在這樣的風氣下,祝允明也作了不少章草作品,如67歲所作的《書述》,其中很多字與《急就章》很相近。他章草書法的代表作是66歲所作《和陶飲酒詩》冊(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他將今草的筆法和部分草法自然地融入章草,而短促樸厚的點畫正是他學習鍾繇後的收獲,很能反映章草質朴自然的本來風貌。如果把它與出土的簡牘相比較,v實在令人嘆服。
最能代表祝允明草書成就的是他晚年的狂草大作。激躍奔發成為他大草創作的主 要特徵。作品狂而不亂,情濃勢足,氣度不凡,是它的特色。他晚年的書作《箜篌引》就是如此。保證大草氣度的第一因素,即是將字中妍媸和巧麗的筆畫起 收動作幅度縮短,增加行筆過程中的飽滿度和厚實感。這一點在他加以單獨筆畫為主的作品中反映得更明顯。這樣,使人視覺上既感到樸拙、沉勁而又不失流麗多姿。祝允明在這一卷後自識:「神在千五百年前」,可以知道他意在

『叄』 草書代表作品

草書代表人物是唐朝的張旭和懷素
合稱「顛張狂素」張旭的代表作是《草書右詩四帖》。《古詩四帖》以其嶄新、高美的形式,巨大的氣魂展開雄偉壯闊的書卷。其風格是:「行筆如從空擲下,俊逸流暢,煥乎天光,若非人力所為。」懷素的代表作《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聖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等他的作品風格是: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他的書法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而法度具備。
楷書代表人物較多,在這就說楷書四大家,分別是唐初歐陽詢(歐體)、盛唐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
、元朝趙孟頫(趙體)。
歐體代表作品《九成宮醴泉銘》。其作品風格是嚴謹工整、平正峭勁。顏體的代表作品《多寶塔》、《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顏真卿在書法上的地位極高。作品特點: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遭勁舒和,神彩飛動。他的書法,既有以往書風中了氣韻法度,又不為古法所束縛,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規,自成一幅,稱為「顫體」。柳體代表作品《玄秘塔》、《神策軍碑》、《金剛經》。風格為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趙體代表作品《三門記》、《赤壁賦》。風格特點是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
行書代表人物是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特點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一句來贊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祭侄稿》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激情之下,不計工拙,無拘無束,隨心所欲進行創作的典範。個性之鮮明,形式之獨異,是書法創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蘇軾的《黃守寒食帖》稱為「天下第三行書」。其風格特點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

『肆』 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草書賞析

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草書賞析

毛澤東的詩詞在海內外廣為流傳,其作品給人一種氣勢磅版礴,波瀾壯闊權的感覺,其揮寫的常常是萬里江山,千軍萬馬的宏偉場面。「一代風流的一代絕唱,壯麗國度的壯麗詩篇」,曾經有人如此評價過毛澤東主席的詩詞。

中國古典詩詞大都悲秋。翻閱毛主席詩詞,覺得對秋天似乎情有獨鍾,大約是因為秋天寥廓、蒼涼、大氣,與戰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氣概較為吻合。毛主席詩詞的開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贊歌,自由的贊歌,風華少年的贊歌--《沁園春長沙》。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於1925年晚秋,32歲時,離開故鄉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遊橘子洲,感慨萬千,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伍』 中國書法草書作品

草書作復品
張旭 唐 《肚痛帖》制

張旭 唐 《古詩四帖》

懷素 唐 《自敘帖》

孫過庭 唐 《書譜》

黃庭堅 宋 《李白憶舊游詩卷》

米芾 宋 《論草書帖》

趙佶 宋 《草書千字文》

鮮於樞 元 《石鼓歌》

祝允明 明 《前後赤壁賦》

文徵明 明 《草書詩卷》

徐渭 明 《白燕詩卷》

王鐸 清 《草書詩卷》
徐渭 明 《白燕詩卷》

王鐸 清 《草書詩卷》

『陸』 七言絕句古詩草書

七言絕句古詩如下:
1.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4.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5.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6. 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7.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8. 山中問答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9. 清平調·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10. 客中行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柒』 古代書法:誰的草書寫的最好

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三個人被稱為:「草聖」,一個是後漢時期的張芝,一個是唐代的張旭,和懷素。 "草聖"一般較多是指張旭

張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勤學好古,淡於仕進。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時人尊稱 自為"張有道"。好書法,最擅章草。張芝曾臨池學書,池水為黑,家中衣帛書而後練,於此可見其功力之深 。被後人稱贊 "超前絕後,獨步無雙。"尊為"草聖"。 張芝在書壇上,一直享有極高之草聖地位。《書斷》卷中列張之章草、草書為神品,曰:"尤善章草書,生諸杜度、崔璦。龍 豹變,青出於藍。又創於今草,天縱穎異,率意超曠,無惜事非。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回崖谷,任於造化"。

『捌』 看看祝枝山草書《自書詩帖》原帖

祝允明 明代史稱「吳中四才子」之一的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齊名。他字希哲,號枝山,又署枝山老樵,枝脂生,枝指山人。長洲(今江蘇吳縣)人。由於與唐寅(字伯虎)遭際與共,情性相投,民間流傳著兩人的種種趣事。他家學淵源,能詩文,工書法。看他的遺墨,顯出他的傳統功力極深。其小楷學鍾繇、王羲之、謹嚴端整,筆力穩健;草書學懷素、黃庭堅,晚年的草書,更顯筆勢雄強、縱橫秀逸,為當世所重。他為人豪爽,性格開朗,其無拘無束的氣度,表現在「狂草」中,雖偶有失筆,卻寫得舒展縱逸,氣韻生動,是值得後人研習的一位書家。 儒雅世家生 文化城市出 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祝允明出生在蘇州的一個官宦世家。祝允明的祖父祝顥是明正統己未(1439)進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參政,六十歲後辭職回鄉。他精於詩文,喜歡寫行草書,遠近都來求字。蘇州的文士都很仰慕,和他一起交遊的有幾十人。成化癸卯(1483)去世,享年七十九歲。祝允明的父親祝瓛不如他祖父,生前不太出名,而且比他祖父早五個月就去世了。那一年祝允明二十四歲。祝允明的生母在他十六歲時已經離世。因此祝允明青年時是很不幸的。 外祖父徐有貞(1407—1472)字元玉,晚號天全,蘇州吳縣人。明宣德八年(1433)進士。後來因迎英宗復辟有功,委任為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封武功伯。徐有貞才華絕世,天文、地理、道釋、方技都很通。書法擅長行草,深得懷素、米芾筆意,在當時很有書名。

祝允明三十三歲那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主考官王鏊對他的文章很贊賞。憑著自己的才學,祝允明很自信,認為進京考試,錄取高第易如反掌。誰知以後七試禮部都沒有成功。這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仕途的失意和打擊對於祝允明的後半生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他的心境、性格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祝允明中年是在這樣一個轉變中度過的。他中年的前半期,孜孜不倦於科舉考試,思想是積極入世的儒家觀念。而後,一次次的失利,使他越來越心灰意冷,漸漸地轉向了老莊的消極出世,開始游戲人生。他的心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上表露外,只能在詩文、書法中抒發。他的書法也漸漸轉向行草書。五十歲以後在草書上的發展和成功與這樣的心境是分不開的。 祝允明與唐寅關系異常密切。他在三十七歲時,二十七歲的唐寅與鄰居張靈一起常常縱酒遊玩,不好好讀書。祝允明知道後特地去規勸,此後唐寅又一心一意地讀書了。他還把張靈收為自己的學生,在著文作詩或作書時,讓張靈在旁邊侍筆硯,因此張靈也進步很快。在那段時間里,蘇州人稱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禎卿為「吳門四才子」。他們都規規矩矩讀書求功名。

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二十九歲鄉試第一,成了南京解元。依他的才華有希望在會試中奪魁。當時在朝中的吳寬在公卿間常常稱贊他,使他名聲傳遍京城。第二年唐寅進京應試,因同行的徐經賄賂會試總裁程敏政家僮,科場作弊,牽連唐寅因而入獄。後來經吳寬的求情,才得以赦免。躊躇滿志的唐寅受到突如其來的打擊,受到很大的精神刺激。仕途無望,又引起夫婦反目,妻子與他離婚,跟中了進士的都穆結合。這幾件事使唐寅的人生觀產生極大變化,性格也大變。這時的祝允明與唐寅同病相憐。他們的思想由追求功名、經世治國而都轉向了獨善其身、游戲人生的態度。祝允明在《再挽子畏》詩中有「少日同懷天下奇,中年出世也曾期」之句。唐寅,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後來自號「六如居士」,皈向佛門,而祝允明多署「枝山道人」,歸向道家。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是封建社會中文人的遺憾!

得仕復求隱 歸里振書名 五十歲以後的祝允明,心情極度矛盾。年逾五十仍未被錄用使他焦躁不安、異常痛苦,常常借酒消愁。五十一歲時作了《閑居秋日》詩,其中有句「浮生只說潛居易,隱比求名事更艱」,發出了來自內心的感嘆。這些詩句在祝允明五十一歲後,被他以草書的形式寫了好多遍。在他五十三歲那年,痛苦、焦躁、煩悶的心情幾乎到了極點。那年夏天,他常常因此而失眠,一連作了《淚》二首、《壬申夏夜不寐》以及《醉》等詩篇。詩中充滿了不平和惆悵。但此時他內心還抱著一絲希望。 五十五歲那年謁選,總算得了一官半職,授廣東惠州府興寧縣知縣。第二年走馬上任。 興寧縣民俗不淳,社會秩序不好,有強盜常出山谷放火搶劫。祝允明赴任後很感嘆,有詩句雲:「道惠何曾惠,吉寧又不寧。」祝允明以禮待百姓,教育引導民風。對於強盜他施展計謀,設法在一個早晨捕獲三十多人,從此縣里比較安定。興寧縣在祝允明的治理下很有起色。但祝允明並沒有得上司的歡心,五十七歲那年冬天,因拙於催科秋稅曾被停給俸米。這一年他奉命修興寧縣志,題名為《正德興寧縣志》。雖然是奉命修志,例行公事,但這篇縣志序的手稿卻由行書而行草,最後變成狂草,成為他傳世中的珍品。 祝允明身在興寧做官,雖然政績不錯,但時間一長便生了歸鄉之心。原因主要是在官場上看不慣積弊。作為一個有學養的文人,雖然希望能得到重用,但他的良心卻使他不能融入官場,這是一對矛盾。他的表弟在看望他時,他作詩錢別,詩句中便流露出這種心情。嘉靖元年(1522),六十三歲的祝允明調往南京任京兆應天府通判,因此後人稱他為「祝京兆」。他面對官場的腐敗,不堪忍受,終於下決心託病辭職,回故里蘇州度殘年。 祝允明六十四歲,在外祖父舊宅中築了懷星堂安身。這一年,他的好友唐寅,這位才華橫溢的才子,在受盡世態炎涼後去世了,年僅五十四歲。祝允明異常悲痛,含淚為他作了墓誌銘,寫下了《哭子畏二首》,後來又作了《再挽子畏》。字里行間流露出悲嘆和同病相憐的情感。又過一年,他的老師王鏊也去世了,終年七十六歲。祝允明作了《祭王文恪公文》。他為自己沒有做到如老師期望的那樣而感到慚愧。兩位師友的去世在他的晚年又抹了一道陰影。他曾在病中,緬懷知友,不論少長、隱顯、存沒,各作一詩,計十八人,給王寵作了兩首,因此留下《懷知詩》十九首。慘淡的人生使他在衰年更加放盪不羈,直率真切地表達自我,因此多作狂草巨制。

祝允明晚年經濟狀況不佳。他六十六歲那年,文徵明次子文嘉知道他的情況後,在書房中設置了蠶絲紙和上等筆墨,請他去,許酬索字。祝允明趁興寫了行草書《古詩十九首》,這是件精品,文氏父子很是贊嘆。後來刻入文徵明的《停雲館帖》。此時,祝允明雖隱於鄉里,但書名大振,被公認為吳門書壇領袖人物。祝允明在他最後一年還寫下了表述他書法觀點的章草書《書述》,成為他為數極少的書法論著中重要的一部分。人們對祝允明的書法很喜愛,因此在他去世不久,就出現了大量的偽作。造假者藉此謀利,這給後人對祝允明的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其中以他的外孫吳應卯學他的字最像,可以亂真,即使行家也難分辨。 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27年初),祝允明病逝,終年六十七歲。這位書法領袖在貧病中告別了人世。他以自己的實踐使吳門書派在崛起中達到了全盛,並形成了明代的浪漫主義書風,成為明代中期書壇的主將,對明代書法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祝允明一生留下了很多詩文雜稿。《明史》本傳稱「著詩文集六十卷,其他雜著百餘卷」。而以《祝氏集略》三十卷,《懷星堂集》三十卷為最有名。這是他除書法作品外的又一筆文化遺產。

兼二父之美 學書有家承 祝允明出生在文化氣氛很濃的蘇州,他的書學生涯是在前輩的言傳身教下開始的。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外祖父徐有貞和岳父李應禎兩人。 徐有貞擅長行草書。他的行草主要師法唐朝的懷素和宋朝的米芾。用筆直率而華美,結構瀟灑多姿,很得古雅之氣。在祝允明二歲時,徐有貞奉詔回蘇州閑居,祝允明一直與他在一起。直到祝允明十三歲時徐有貞去世。因此祝允明幼年學習書法就是在外公的啟蒙下開始的,徐有貞的書法風格對他影響是很深的。 李應禎也是一個有名的書法家。祝允明也一直得到李應禎的指導。在跟從岳父學書的十幾年中,李應禎對於祝允明在書法的發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據文徵明的記載,李應禎在晚年告訴他,說自己學習書法四十年才開始有所得,並向文徵明論述了書法上的很多道理。他留下的尺牘,秀麗而又有氣度,行筆自然大方,橫向取勢的撇、捺、橫都很生動有致。字的大小,粗細變化自然。他這種富於抒情性的行草書對祝允明也有很深的影響。 祝允明自己談幼年時學習書法,說前輩不讓他學習近代人的字,看到的都是晉唐人的字帖。所指的應該是楷書的學習。應該說祝允明幼年在兩位前輩的指導下,打下了很好的底子,為日後的發展作了鋪墊。同時兩人的書風的優點也傳給了祝允明。性功須並重 超然出神采 祝允明的書藝思想以「神采」為最終歸宿。而要達到這個目標,他認為必須「性」、「功」並重。「性」是指人的精神,「功」是指書法創作的能力和功夫。他認為只有功力而無精神境界,神采就沒有,而有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如果沒有表達的功夫,那麼神采就不能實在地顯露。兩者不可缺一,必須兼備。他就是這樣辯證地揭示了這一藝術創作的規律。 對於「功」,祝允明認為只有在向前人學習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因此他對時人不願好好學習傳統而把這稱為「奴書」的說法很憤慨。特地寫下了《奴書訂》予以反駁。在這一點上,他晚年在《書述》中還批評了他的岳父李應禎。他強調必須「沿晉游唐」,這是源於他對書法史的深入認識。他認為書理極於張芝、王羲之、鍾繇、索靖,後人只是在遵循他們的法則,而在根本上已不能改變。他認為唐人能循前人之理,按照當時人的法則來寫;宋初還不很差,宋中期仍有可取之處,而後便大變傳統,古法遭到敗壞,大多流為惡怪。到元代方有趙孟頫扭轉時風,復歸晉唐,但終因個性不強未免有「奴書」的遺憾。所以要知書法的本來必須向晉唐學習。在學習和熟悉了傳統後,其技法必須有獨到之處,這是祝允明對「功」的進一步要求。他在《評書》中說自己不屑於步鍾、索、羲、獻的後塵,而要學習項羽和史弘肇的勇猛以開創自己。因此他既反對時人對傳統的忽視,又強調不能真的成為「奴書」。 祝允明對於「性」沒有很多的論述。他提倡「起雅去俗」,顯然是指以學識和修養來陶冶性情、凈化心靈,從而達到較高的精神境界。 有了以上兩點,就可以在「入神」的狀態下創作具有神採的優秀作品了。他對於「入神之境」的解釋是「一時超然格度之外」,在超越各種約束的情況下,才能「閑窗散筆」,自然地表達自己。 祝允明在書法理論上的要求,既符合藝術創作本身的規律,又合乎文人書畫的審美要求,從而使他的書法創作成果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玖』 《草書古詩國帖》的作者是:

《草書古詩國帖》是唐代書法家張旭的作品。帖中以古詩為內容,用草書的方內式書寫出來。

《苦筍帖》是唐容代草書大家懷素,傳世書跡中的代表作。

《九成宮醴泉》為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鐫立於麟游(今屬陝西)。魏徵撰文,歐陽詢正書,是歐陽詢晚年經意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

《神策軍碑》全稱《皇帝巡幸左神策軍紀聖德碑》,唐武宗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立於皇宮禁地,作者柳公權。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撰寫。

『拾』 草書山行一幅山行書法

杜牧[山行]草書寫法。如圖: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